導航:首頁 > 好看推薦 > 表情符號電影簡介

表情符號電影簡介

發布時間:2022-10-01 20:04:29

① 這是什麼電影和什麼動畫片

動畫
動畫的英文Animation源自於拉丁文字根的anima,意思為靈魂,動詞animare是賦予生命,引申為使某物活起來的意思,所以animation可以解釋為經由創作者的安排,使原本不具生命的東西像獲得生命一般地活動。

動畫所指的是由許多幀靜止的畫面,以一定的速度(如每秒16張)連續播放時,肉眼因視覺殘象產生錯覺,而誤以為畫面活動的作品。為了得到活動的畫面,每個畫面之間都會有些微的改變。而畫面的製作方式,最常見的是手繪在紙張或賽璐珞片(Celluloid)上,其它的方式還包含了黏土、模型、紙偶、沙畫等。由於電腦科技的進步,現在也有許多利用電腦動畫軟體,直接在電腦上繪制出來的動畫,或者是在動畫製作過程中使用電腦進行加工的方式,這些都已經大量運用在商業動畫的製作中。

通常動畫是由大量密集和乏味的勞動產生,就算在電腦動畫科技得到長足進步和發展的現在也是如此。

GIF是一種允許在電腦上看到動畫效果的圖片格式。現在網路上常用的一種動畫格式被稱為Flash,由Macromedia公司創造,通過此格式,可以讓你在互聯網上看動畫。

動畫的來源

從人類文明開始以來,人類就已經使用各種圖像形式來記錄物體動作和時間的過程。

法國考古學家普度歐馬(Prudhommeau)在1962年的研究報告指出,兩萬五千年前的石器時代洞穴上就畫有一系列的野牛奔跑分析圖,是人類試圖用筆(或石塊)捕捉凝結動作的最早證據。同樣的例子,出現在如埃及墓畫、希臘古瓶上的連續動作分解圖。在一張圖畫上把不同時間發生的動作畫在一起,這種「同時進行」的概念間接顯示了人類「動」的慾望。列奧納多·達·芬奇有名的黃金比例人體幾何圖上所繪的四隻胳膊,就表示雙手上下擺動的動作。十六世紀的西方更首度出現手翻書的雛形,這和動畫的概念也有相通之處。

中國的繪畫史上,藝術家一向有把靜態的繪畫賦予生命的傳統,如「六法論」中主張的氣韻生動、聊齋的「畫中仙」中人物走出卷軸等,大抵上是靠想像力來彌補動態。真正發展出使圖上畫像動起來的工夫,還是在遙遠的歐洲。

動畫的製作

動畫製作是一個非常繁瑣而吃重的工作,分工極為細致。通常分為制前、製作、制後等。制前又包括了企劃、作品設定、資金募集等;製作包括了分鏡、原畫、動畫、上色、背景作畫、攝影、配音、錄音等;制後包括合成、剪接、試映等。

TV版:就是在電視上放的動畫版本

OVA:Original Video Anime(原創影象動畫),和TV相對,不在電視上放映,要看的話只能通過購買的方式。具體內容以後會作介紹。

劇場版:動畫的電影版本。

*音樂:

OST:Original Sound Track(原創音樂專集)。收錄與某動畫有關的音樂。

OP:片頭曲/主題曲

ED:片尾曲

*片頭和片尾的部分字幕解釋:

監督:等於中國人說的「導演」

腳本:寫劇本的人,也叫故事構成

原作:這個要區別於「腳本」。日本的TV動畫通常是由漫畫,小說或者游戲……等改編的,漫畫作者和動畫的製作者通常是不同的(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宮崎駿的一些作品,GAINAX也經常是自己的原作自己製作成動畫),因此有「原作」這一詞。它指的就是原漫畫/小說的作者。比如COWBOY BEBOP,原作是「矢立肇」。(關於矢立肇,看過夢總的朋友應該知道這個典故了,但目前看來還有很多人不知道,日後我會再作介紹)

CAST:聲優,配音演員

STAFF:參與製作改動畫的全體成員(一般的小蝦小米都會包括進去)

製作:通常是指負責畫該動畫的公司,因為日本要製作一部動畫通常是要N個部門/公司共同合作完成的,分工明確,有點像流水線操作。這個詞也是需要大家關注的,一部動畫的製作水準往往會受到製作單位的影響。有時甚至看看動畫公司的名字也能知道這部片子值不值得收藏。

*圈內術語這個沒有做仔細調查,似乎是只有國內發燒友中通用的詞語)

OTAKU:日語,原意為「御宅」。目前國內公認的意義是:容易沉浸在幻想世界中,欠缺正常社交生活經驗的次文化族群,說的通俗點就是對動漫有著瘋狂熱情的一群人,舉個例子(只能簡單地提一下):

比如EVA的OTAKU能背得出每個使徒的中文,日文,英文名字,詳細研究過《新約》《舊約》,熟悉猶太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區別。關注GAINAX的一切活動……精通佛羅依得的理論……是邪教組織的成員……

王道:最近非常流行的一個詞語。意思是「權威」,「真理」,「本尊」,「最重要的東西」。有套漫畫就叫「王道之狗」。講的似乎是和孫中山有關的事情~。 恩……現在的社會,什麼才是王道呢……?對於本站來說,也許目前的王道是……金錢。(實在是需要啊~~)

暴走:狂飆。GO MAD。症狀通常是眼睛變色,行走呈爬行狀。有時口冒白色氣體……這要視情況而定。

典型角色……EVA初號機……(眾人:不要偏袒某人啊~ 月:那個……今天天氣真好~)對了,如果遇上類似狀況請迅速離開現場或者准備200個滅火器以防不測……

BT:變態的縮寫

BL:BOY』S LOVE,男同性戀

GL:GIRL』S LOVE

LOLI(羅麗):日語「幼女」的意思,指12歲以下的小女孩。LOLI也可以作為形容詞使用,LOLI的標准在個人眼裡可以有所不同,如果看上去覺得很小很可愛的就可以稱她為LOLI,最典型的就是小嘰了。

正太:和羅麗相同屬性的詞,專指12歲以下的小弟弟。

PK:原為「撲街」,看字面也知道什麼意思了吧。本來指一種黑社會的儀式(撲倒在街上?),現在多為打架的意思。

殘念:可惜的意思。引申詞語有「碎碎念」……類似的自己也可以造。

收聲:閉嘴。

XD:這個很需要大家的想像力哦~第一種解釋:X代表M。下面不用我說了吧。 第二種解釋:一個表情符號。個人理解是「倒」或「暈」的意思。

口胡:語氣詞。相當於「靠!」之類的泄憤詞語。也可以寫成「口 古月」(擴大化)

KUSO:惡搞的意思。但是也可以用來發表感嘆,在動畫中常常能聽到男主角說這個詞,翻譯常常是「可惡~!」「***!」

874:動詞……論壇上瘋狂批判的行為,一般如果你會被874的話肯定是觸犯了某位OTAKU高手或者精神病患者,建議先和這種論壇保持距離,提高自己的實力以後再去或者乾脆不要去了。

素人/幼齒:就是看動漫有些年頭(2-3年)自己有點開竅了但其實還懂的很少的人。不算貶義詞。

達人:看動漫不惜一切代價,總之實力很強的那種。

*動漫體裁:

SF=SCIENCE FICTION 科幻機械類的作品,如EVA

*動漫作品的縮寫:

動漫發燒友之間常常用縮寫代表自己熟悉的作品,縮寫通常是能理解的,但也有些對於新人來說不是很熟悉,在此略舉一二,以後逐漸補充。

FF:大家最熟悉的大概就是FF(FINAL FANTASY)系列了,FF系列本來是SQUARE公司的一個著名游戲,因為非常受歡迎所以有很多周邊,比如游戲動畫,OVA,電影等。但是

最近使用FF的縮寫則需要辨別一下了,因為《黑客帝國》系列也出品了一部動畫短片名叫FINAL FLIGHT OF THE OSIRIS(歐西里司最後的飛翔),縮寫同樣是FF。該片導演和《FINAL FANTASY》的電影版是同一個人(安迪*瓊斯),怪不得連名字都一樣了。

M0=MACROSS ZERO(ZERO 是零的意思,所以用「0」表示)

ROD系列:目前出品的有兩個作品,一個是READ OR DIE(OVA),中文名為「死亡的思考」;另一個是正在製作放映中的READ OR DREAM(TV),目前過內還沒有D版。它們的縮寫均為ROD

*OVA

首先解釋一下什麼是OVA?

OVA=ORIGINAL VIDEO ANIMATION=原創動畫錄映帶

OVA在日本動畫歷史里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各種動畫資訊志讓經常會看見她的蹤影。能夠作為OVA的作品在首次推出時必定是未曾在電視或戲院上映過,才能稱作為OVA。當哪些在電視或戲院上映過的作品再推出的錄映帶/LD/VCD等等就不能稱作OVA了。而OVA中的"V"亦泛指所有映帶/LD/VCD/DVD媒體,並不是單單當作錄映帶。

*劇場版

什麼是劇場版(動畫)

初公開是為了在電影院播放而製作的動畫稱之。這類作品的製作成本與投資、人力都高於OVA與電視版動畫,畫工也極盡可能的豪華,不論在動作的流暢度、使用的分色數等,可以明顯地看出與前兩者的差別。通常一部劇場版動畫是90分鍾,不過沒有一定,歧異度很大。

現今,只要的受歡迎的TV動畫,通常都會推出相應的劇場版,但劇場版無論是故事還是人物,通常都會和原TV版有所差異。例如《少女革命》和《超時空要塞》都的劇場版都只保留了原作故事和人物的主線。

*原畫

原畫是把畫面中人物的動作之起始與終點畫面或是靜畫等,以線條稿的模式畫在紙上。陰影與分色的層次線也在此步驟時畫進去。因此有人譯作"Key-Animetor"或"Illustrator"(較少用)。

*動畫

將原畫中的每個動作,依照分鏡表指定的時間間隔,將中間連貫的每張畫面畫在紙上的工作。最後將這些線條稿影印到賽璐珞片上,就可以進行上色的作業。也有人譯成"Assistant

Animetor", "Inbetweener"。

*作畫監督

作畫監督(Animetion Director, Key Animetion Supervisor)的工作是什麼?

修正原畫、動畫之成品,看看人物的臉型是否符合人物設定,動作是否流暢等等。必要的時候必須能重新作畫,因此必須是資深的原畫家及動畫家才能勝任。

*色指定

指定用色的工作稱之,名稱不一,有時也叫"色彩設定",英文則有Color Setting, Color Styling, Color Designer, Color Coordinator, Color Key...。除了指定"衣服要紅色、褲子要黑色"這種事之外,更重要的是指定賽璐珞畫上色時所需的陰影、層次色,是用XXX號的顏料。

*仕上

在日文的原意是完成、完稿的意思,中文就是上色,英文為Painting, Finishing。根據每一個區塊標記的顏料號碼,在賽璐珞片的反面進行塗色的工作。

*音響監督

音響監督 (Audio Director)的工作是什麼?

負責插入配樂的安排、效果音的准備、配音錄制、混音工程的監督等等。

*製作人

製作人(Procer)的工作

製作人的工作,主要是規劃製作進度表,安排每日每天的製作進度,尋找製作群/製作公司,對外爭取出資者,同時必須和執行製作共同作業,以確保企劃的每個元件都能按時並正確無誤地組合在一塊兒。

*GK模型

"GK"的全文是 Garage Kit,原意是"車庫組件",因為西方人慣將車庫作為工作房,而GK模型就是在這種地方誕生了。

最初的GK模型只是一些玩家們自行創作的作品,造型細致度是因人而異,通常都是ONLY ONE,全世界只此一個。製作的素材(也就是原料)沒有一定,黏土、石膏、木板、金屬都可以拿來做,因此自製或自己少量生產的模型才叫GK。 之後因為某些特殊成品很討人喜歡,也就有了把它當成商品來出售的念頭。賣著賣著,突然有天有兩個傢伙,他們同時看上了一件作品,有人就開始動腦筋復制GK模型,用翻模的方式!當時可能是使用石膏之類的材料來當作模版來復制,但是石膏不易耐久,可能翻制個一兩次之後就面目全非啦。現在則是使用矽膠 (SILICONE)來作為翻模用的模版材料,不但具有極佳的彈性,在耐用度上也比石膏強多了,不過還是有其翻制數量上的限制。 基本上,只要不是射出成形而可大量生產的塑膠模型都被叫GK,大致有實心樹脂,空心軟膠,white metal (低熔點,軟軟的鉛錫合金)數種,題材則多為動漫畫或電影人物,在 HGA陳列的GK以實心樹脂(最早的來源竟然是工業廢料)的動漫畫人物為主。(HB、Bastet (薊)、THEO)

*監督

"監督"其實是日文的寫法,英文是Director,即中文常見的導演。日本ANIME製作的導演是決定整部作品氣氛風格的關鍵,掌管故事進行的步調、氣氛轉折等等。即使是相同的人物設定、相同的畫風與製作群,也會因導演的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風格。

*角色設定

負責設計登場角色的人物造型、衣裝樣式的叫"人物設定",其工作不但是要讓後續的作畫者知道要畫的人長得什麼模樣,還必須告訴他們這個角色的臉部特徵,眼神,表情等等,而且也要設計出由數個不同角度觀看同一位角色的臉,以及不同於一般漫畫、線條封閉的瀏海。而負責登場的機械人、車輛、武器之設計的就是"機械設定",除了畫出機械的造型以外,可能出現的細部結構、運動方式、可開啟處等等也必須標明。設計稿除了特別指明以外,一般都是不上陰影的清潔線條稿。

*SINARIO

即英文的scenario,腳本的意思。把故事劇情以純文字寫出,包括場景、地點、背景音效、人物對白、人物動作等。

*分鏡表

英文是Continuty Script,中文則是叫做"分鏡表"的東西。這步作業是實際將紙上的東西轉換成將來呈現畫面的第一步,畫分鏡表的依照腳本的指示,在腦中轉成畫面然後畫在紙上。畫分鏡表的目的就是把動畫中的連續動作用分解成以1個Cut(1個分鏡)單位,旁邊標上本畫面的運鏡方式、對白、特效等等。最重要的每個Cut所經過的時間、張數等,也都會寫在分鏡表的最右邊。

*Layout

"Layout"算是比較少見的工作,在工作性質上接近中文的"構圖",只有在一些劇場版作品可能採用,例如設計多層次背景,令每層背景移動速度不同,就能表現出逼真寫實的遠近距離感。而畫Layout的人必須在腦海里意識到攝影機的存在,從攝影機的觀點去看場景里的一草一木,然後將這些畫面詳細地畫下來。

會有這個工作,主要是彌補不大會畫圖的導演所畫的分鏡表,將雜亂簡略的畫面仔細的呈現出來,作為日後原畫、動畫、背景、色指定等等的依據。在押井守的作品,例如機動警察劇場版、機動警察劇場版2、攻殼機動隊等等,都是運用大量Layout的實例,而特色就是"用2D的作畫也能精確表現3D的視覺效果"。

*演出

日文"演出"一職,是在日本動畫製作中特有的職稱。簡單說,他是輔佐導演的人,在TV系列和在OVA版、MOVIE版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大相同。

在TV系列中,因為導演太忙,不大可能全程兼顧每一集,所以各集的"演出"就相當於該集的"專屬導演",順著(總)導演的意圖,全程掌控該集的製作。而在OVA、Movie中,"演出"這個職位就比較像"助監督"(副導演),了解導演的意圖,協助處理演出工作的細節("演出工作"就是"把劇本文字轉化為鏡頭畫面"的過程, 有點像西方電影或舞台劇所謂的"場面調度")。他的工作相當近似於監督,一定要相當熟悉動畫語言的人來擔任,但不一定要很會畫圖 (正如導演也不一定要很會畫圖一樣 .....)所以,有人譯為"Co-director". 也有人譯為"Assistant Director"或 "Executive Director"。

② 抖音100個表情符號含義

如圖:

emoji就是表情符號,來自日語詞彙"繪文字"。

說話委婉、經常付諸表情的霓虹人在進入了網路時代之後,充分感受到了文字的不足,於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日本人栗田穣崇創作了一套簡單的emoji表情包,很快流行於日本的網路和手機通訊。

emoji真正火遍全球,還得感謝統一碼協會和蘋果公司。統一碼協會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成立,主要由科技公司發起,現有協會成員包括來自蘋果、谷歌等的高管。

該協會把每個字母、數字、符號、音標等轉化為一個代碼,方便不同電腦、手機之間的溝通,其中也包括表情符號。2011年,蘋果公司將表情符號整合到iOS 5系統中,從此emoji開始席捲全球。

③ 字元表情的介紹

表情符號(情緒符號)的最初原型就只有一個:,後來使用者不斷增加,才開創出各種不同形式的笑臉。西方式的表情符號要將臉擰轉九十度才看得明白,所以當表情符號轉到日本後,日本人開始發明另外一種橫式的表情符號:利用*、^、-等符號作眼睛,_、.、o等符號放在中間成為口部,做出^_^、*_*、^o^、^_~之類的笑臉,也有在笑臉旁邊加上別的符號作為修飾物,表現更為豐富的表情,如-_-|||表示類似日本漫畫中尷尬的面部,-_-b表示人物臉上滴下汗水等等。在東亞地區由於書寫文字在計算機上通常使用全形字體,利用全形字體也能夠創作出許多不同類型的表情符號。

④ OVA是什麼

*日本動畫的版式:

TV版:就是在電視上放的動畫版本

OVA:Original Video Anime(原創影象動畫),和TV相對,不在電視上放映,要看的話只能通過購買的方式。具體內容以後會作介紹。

劇場版:動畫的電影版本。

*音樂:

OST:Original Sound Track(原創音樂專集)。收錄與某動畫有關的音樂。[OST:Original Sound Track(原聲音樂專輯)]

OP:片頭曲/主題曲

ED:片尾曲

*片頭和片尾的部分字幕解釋:

監督:等於中國人說的「導演」

腳本:寫劇本的人,也叫故事構成

原作:這個要區別於「腳本」。日本的TV動畫通常是由漫畫,小說或者游戲……等改編的,漫畫作者和動畫的製作者通常是不同的(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宮崎駿的一些作品,GAINAX也經常是自己的原作自己製作成動畫),因此有「原作」這一詞。它指的就是原漫畫/小說的作者。比如COWBOY BEBOP,原作是「矢立肇」。(關於矢立肇,看過夢總的朋友應該知道這個典故了,但目前看來還有很多人不知道,日後我會再作介紹)

CAST:聲優,配音演員

STAFF:參與製作改動畫的全體成員(一般的小蝦小米都會包括進去)

製作:通常是指負責畫該動畫的公司,因為日本要製作一部動畫通常是要N個部門/公司共同合作完成的,分工明確,有點像流水線操作。這個詞也是需要大家關注的,一部動畫的製作水準往往會受到製作單位的影響。有時甚至看看動畫公司的名字也能知道這部片子值不值得收藏。

*圈內術語:(這個沒有做仔細調查,似乎是只有國內發燒友中通用的詞語)

OTAKU:日語,原意為「御宅」。目前國內公認的意義是:容易沉浸在幻想世界中,欠缺正常社交生活經驗的次文化族群,說的通俗點就是對動漫有著瘋狂熱情的一群人,舉個例子(只能簡單地提一下):

比如EVA的OTAKU能背得出每個使徒的中文,日文,英文名字,詳細研究過《新約》《舊約》,熟悉猶太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區別。關注GAINAX的一切活動……精通佛羅依得的理論……是邪教組織的成員……

王道:最近非常流行的一個詞語。意思是「權威」,「真理」,「本尊」,「最重要的東西」。有套漫畫就叫「王道之狗」。講的似乎是和孫中山有關的事情~。恩……現在的社會,什麼才是王道呢……?對於本站來說,也許目前的王道是……金錢。(實在是需要啊~~)

暴走:狂飆。GO MAD。症狀通常是眼睛變色,行走呈爬行狀。有時口冒白色氣體……這要視情況而定。

典型角色……EVA初號機……(眾人:不要偏袒某人啊~ )對了,如果遇上類似狀況請迅速離開現場或者准備200個滅火器以防不測……

BT:變態的縮寫

BL:BOY』S LOVE,男同性戀

GL:GIRL』S LOVE

SM:……這個本來不想說的,但有人問了也沒辦法。性質跟上面兩項差不多,相關詞語是「女王」「鞭子」之類,不能再具體了。

LOLI(羅麗):日語「幼女」的意思,指12歲以下的小女孩。LOLI也可以作為形容詞使用,LOLI的標准在個人眼裡可以有所不同,如果看上去覺得很小很可愛的就可以稱她為LOLI,最典型的就是小嘰了。

正太:和羅麗相同屬性的詞,專指12歲以下的小弟弟。

PK:原為「撲街」,看字面也知道什麼意思了吧。本來指一種黑社會的儀式(撲倒在街上?),現在多為打架的意思。

殘念:可惜的意思。引申詞語有「碎碎念」……類似的自己也可以造。

收聲:閉嘴。

XD:這個很需要大家的想像力哦~第一種解釋:X代表M。下面不用我說了吧。第二種解釋:一個表情符號。個人理解是「倒」或「暈」的意思。

口胡:語氣詞。相當於「靠!」之類的泄憤詞語。也可以寫成「口古月」(擴大化)

KUSO:惡搞的意思。但是也可以用來發表感嘆,在動畫中常常能聽到男主角說這個詞,翻譯常常是「可惡~!」「***!」

874:動詞……論壇上瘋狂批判的行為,一般如果你會被874的話肯定是觸犯了某位OTAKU高手或者精神病患者,建議先和這種論壇保持距離,提高自己的實力以後再去或者乾脆不要去了。

素人/幼齒:就是看動漫有些年頭(2-3年)自己有點開竅了但其實還懂的很少的人。不算貶義詞。

達人:看動漫不惜一切代價,總之實力很強的那種。

*動漫體裁:

SF=SCIENCE FICTION科幻機械類的作品,如EVA

*動漫作品的縮寫:

動漫發燒友之間常常用縮寫代表自己熟悉的作品,縮寫通常是能理解的,但也有些對於新人來說不是很熟悉,在此略舉一二,以後逐漸補充。

FF:大家最熟悉的大概就是FF(FINAL FANTASY)系列了,FF系列本來是SQUARE公司的一個著名游戲,因為非常受歡迎所以有很多周邊,比如游戲動畫,OVA,電影等。但是

最近使用FF的縮寫則需要辨別一下了,因為《黑客帝國》系列也出品了一部動畫短片名叫FINAL FLIGHT OF THE OSIRIS(歐西里司最後的飛翔),縮寫同樣是FF。該片導演和《FINAL FANTASY》的電影版是同一個人(安迪*瓊斯),怪不得連名字都一樣了。

M0=MACROSS ZERO(ZERO是零的意思,所以用「0」表示)

ROD系列:目前出品的有兩個作品,一個是READ OR DIE(OVA),中文名為「死亡的思考」;另一個是正在製作放映中的READ OR DREAM(TV),目前過內還沒有D版。它們的縮寫均為ROD

*OVA

首先解釋一下什麼是OVA

OVA=ORIGINAL VIDEO ANIMATION=原創動畫錄映帶

OVA在日本動畫歷史里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各種動畫資訊志讓經常會看見她的蹤影。能夠作為OVA的作品在首次推出時必定是未曾在電視或戲院上映過,才能稱作為OVA。當哪些在電視或戲院上映過的作品再推出的錄映帶/LD/VCD等等就不能稱作OVA了。而OVA中的"V"亦泛指所有映帶/LD/VCD/DVD媒體,並不是單單當作錄映帶。

*劇場版

什麼是劇場版(動畫)

初公開是為了在電影院播放而製作的動畫稱之。這類作品的製作成本與投資、人力都高於OVA與電視版動畫,畫工也極盡可能的豪華,不論在動作的流暢度、使用的分色數等,可以明顯地看出與前兩者的差別。通常一部劇場版動畫是90分鍾,不過沒有一定,歧異度很大。

現今,只要的受歡迎的TV動畫,通常都會推出相應的劇場版,但劇場版無論是故事還是人物,通常都會和原TV版有所差異。例如《少女革命》和《超時空要塞》都的劇場版都只保留了原作故事和人物的主線。

*原畫

原畫是把畫面中人物的動作之起始與終點畫面或是靜畫等,以線條稿的模式畫在紙上。陰影與分色的層次線也在此步驟時畫進去。因此有人譯作"Key-Animetor"或"Illustrator"(較少用)。

*動畫

將原畫中的每個動作,依照分鏡表指定的時間間隔,將中間連貫的每張畫面畫在紙上的工作。最後將這些線條稿影印到賽璐珞片上,就可以進行上色的作業。也有人譯成"Assistant

Animetor", "Inbetweener"。

*作畫監督

作畫監督(Animetion Director, Key Animetion Supervisor)的工作是什麼

修正原畫、動畫之成品,看看人物的臉型是否符合人物設定,動作是否流暢等等。必要的時候必須能重新作畫,因此必須是資深的原畫家及動畫家才能勝任。

*色指定

指定用色的工作稱之,名稱不一,有時也叫"色彩設定",英文則有Color Setting, Color Styling, Color Designer, Color Coordinator, Color Key...。除了指定"衣服要紅色、褲子要黑色"這種事之外,更重要的是指定賽璐珞畫上色時所需的陰影、層次色,是用XXX號的顏料。

*仕上

在日文的原意是完成、完稿的意思,中文就是上色,英文為Painting, Finishing。根據每一個區塊標記的顏料號碼,在賽璐珞片的反面進行塗色的工作。

*音響監督

音響監督(Audio Director)的工作是什麼

負責插入配樂的安排、效果音的准備、配音錄制、混音工程的監督等等。

*製作人

製作人(Procer)的工作

製作人的工作,主要是規劃製作進度表,安排每日每天的製作進度,尋找製作群/製作公司,對外爭取出資者,同時必須和執行製作共同作業,以確保企劃的每個元件都能按時並正確無誤地組合在一塊兒。

*GK模型

"GK"的全文是Garage Kit,原意是"車庫組件",因為西方人慣將車庫作為工作房,而GK模型就是在這種地方誕生了。

最初的GK模型只是一些玩家們自行創作的作品,造型細致度是因人而異,通常都是ONLY ONE,全世界只此一個。製作的素材(也就是原料)沒有一定,黏土、石膏、木板、金屬都可以拿來做,因此自製或自己少量生產的模型才叫GK。之後因為某些特殊成品很討人喜歡,也就有了把它當成商品來出售的念頭。賣著賣著,突然有天有兩個傢伙,他們同時看上了一件作品,有人就開始動腦筋復制GK模型,用翻模的方式!當時可能是使用石膏之類的材料來當作模版來復制,但是石膏不易耐久,可能翻制個一兩次之後就面目全非啦。現在則是使用矽膠(SILICONE)來作為翻模用的模版材料,不但具有極佳的彈性,在耐用度上也比石膏強多了,不過還是有其翻制數量上的限制。基本上,只要不是射出成形而可大量生產的塑膠模型都被叫GK,大致有實心樹脂,空心軟膠,white metal (低熔點,軟軟的鉛錫合金)數種,題材則多為動漫畫或電影人物,在HGA陳列的GK以實心樹脂(最早的來源竟然是工業廢料)的動漫畫人物為主。(HB、Bastet (薊)、THEO)

*監督

"監督"其實是日文的寫法,英文是Director,即中文常見的導演。日本ANIME製作的導演是決定整部作品氣氛風格的關鍵,掌管故事進行的步調、氣氛轉折等等。即使是相同的人物設定、相同的畫風與製作群,也會因導演的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風格。

*角色設定

負責設計登場角色的人物造型、衣裝樣式的叫"人物設定",其工作不但是要讓後續的作畫者知道要畫的人長得什麼模樣,還必須告訴他們這個角色的臉部特徵,眼神,表情等等,而且也要設計出由數個不同角度觀看同一位角色的臉,以及不同於一般漫畫、線條封閉的瀏海。而負責登場的機械人、車輛、武器之設計的就是"機械設定",除了畫出機械的造型以外,可能出現的細部結構、運動方式、可開啟處等等也必須標明。設計稿除了特別指明以外,一般都是不上陰影的清潔線條稿。

*SINARIO

即英文的scenario,腳本的意思。把故事劇情以純文字寫出,包括場景、地點、背景音效、人物對白、人物動作等。

*分鏡表

英文是Continuty Script,中文則是叫做"分鏡表"的東西。這步作業是實際將紙上的東西轉換成將來呈現畫面的第一步,畫分鏡表的依照腳本的指示,在腦中轉成畫面然後畫在紙上。畫分鏡表的目的就是把動畫中的連續動作用分解成以1個Cut(1個分鏡)單位,旁邊標上本畫面的運鏡方式、對白、特效等等。最重要的每個Cut所經過的時間、張數等,也都會寫在分鏡表的最右邊。

*Layout

"Layout"算是比較少見的工作,在工作性質上接近中文的"構圖",只有在一些劇場版作品可能採用,例如設計多層次背景,令每層背景移動速度不同,就能表現出逼真寫實的遠近距離感。而畫Layout的人必須在腦海里意識到攝影機的存在,從攝影機的觀點去看場景里的一草一木,然後將這些畫面詳細地畫下來。

會有這個工作,主要是彌補不大會畫圖的導演所畫的分鏡表,將雜亂簡略的畫面仔細的呈現出來,作為日後原畫、動畫、背景、色指定等等的依據。在押井守的作品,例如機動警察劇場版、機動警察劇場版2、攻殼機動隊等等,都是運用大量Layout的實例,而特色就是"用2D的作畫也能精確表現3D的視覺效果"。

*演出

日文"演出"一職,是在日本動畫製作中特有的職稱。簡單說,他是輔佐導演的人,在TV系列和在OVA版、MOVIE版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大相同。

在TV系列中,因為導演太忙,不大可能全程兼顧每一集,所以各集的"演出"就相當於該集的"專屬導演",順著(總)導演的意圖,全程掌控該集的製作。而在OVA、Movie中,"演出"這個職位就比較像"助監督"(副導演),了解導演的意圖,協助處理演出工作的細節("演出工作"就是"把劇本文字轉化為鏡頭畫面"的過程,有點像西方電影或舞台劇所謂的"場面調度")。他的工作相當近似於監督,一定要相當熟悉動畫語言的人來擔任,但不一定要很會畫圖(正如導演也不一定要很會畫圖一樣.....)所以,有人譯為"Co-director".也有人譯為"Assistant Director"或"Executive Director"。

PV--promotion video

DRAMA--DRAMA Music廣播劇。

CV--Character Voice聲優,動畫角色的配音員。

⑤ 哪位大神有表情奇幻冒險 2017年由T·J·米勒 T.J. Miller主演的百度雲資源

鏈接:https://pan..com/s/1HV-uh0BwLpWNv8p7nO4xLQ

提取碼:uppn

《表情奇幻冒險TheEmojiMovie》

導演:安東尼·萊昂迪斯

編劇:安東尼·萊昂迪斯、艾瑞克·希格爾、麥克·懷特

主演:T·J·米勒、詹姆斯·柯登、安娜·法瑞絲、瑪婭·魯道夫、史蒂夫·賴特、詹妮佛·庫里奇、帕特里克·斯圖爾特、克里斯蒂娜·阿奎萊拉、索菲婭·維加拉、瑞秋·雷、西恩·海耶斯、傑克·T·奧斯汀、塔蒂·加布里埃、傑夫·魯斯、亨特·瑪奇、艾瑞克·希格爾、肖恩·吉布朗尼、連姆·艾肯、索姆·畢紹普斯、凱文·張伯倫、亞當·布朗、喬·懷特、康拉德·弗農、凱特·歌妮

類型:喜劇、動畫、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2017-07-28(美國)

片長:86分鍾

又名:Emoji大電影:展現自我、Emoji大冒險(港)、表情符號電影(台)、Emoji大電影、EmojiMovie:ExpressYourself

由艾里克·西格爾(EricSiegel)和安東尼·萊昂迪斯(AnthonyLeondis)創作劇本,後者還將導演這部電影。

根據介紹,《Emoji大電影》有些像《頭腦特工隊》和《無敵破壞王》,講述的是一群表情包在你的手機里的冒險。這群表情包住在「Emoji山谷」里,他們的世界通過手機桌面與其他App的世界相連。

據悉,索尼已經與很多家知名的App達成協議,將會在電影中用到他們的App,其中包括音樂應用Spotify。

⑥ 表情包裡面所有的表情是什麼含義

表情包裡面所有的表情含義,具體如下圖所示:

1、

emoji的創造者是日本人栗田穰崇(Shigetaka Kurita),他將目光投向兒時的各種元素以獲取靈感,如日本漫畫和日本漢字等。「日本漫畫中有許多不同的符號。

漫畫家會畫出一些表情,表現一個人滿頭大汗或是迸發出一個想法時頭上出現一個燈泡。」同時,從日本漢字中他獲得了一種能力,用簡單的字元來表達「秘密」和「愛」等抽象概念。

2014年8月,牛津詞典在線版(Oxford Dictionary Online)把「Emoji」添加到新詞彙中,這也意味著它已經變成一個正式詞彙。

表情包發展歷史

1982年9月19日,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斯科特·法爾曼(匹茲堡計算機科學教授)教授在電子公告板,第一次輸入了這樣一串ASCII字元:「:-)」(微笑,順時針旋轉90度可得)。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電腦笑臉就此誕生。從此,網路表情符號在互聯網世界風行,為社會廣泛接受。

如今許多通訊程序(特別是即時通訊程序)及論壇開始應用更生動的小圖案(icon)來表示心情,因此20世 紀末在英文中有新的詞彙來說明這些表情符號,即將情緒(Emotion)與小圖案(icon)兩個字巧妙地合並,成為新詞「Emoticon」。

表情符號(Emoji)已經成為新一代對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一句話加上一個笑臉符號,語氣就大不同。2016年12月,英國首都倫敦一家公司打算聘請一名「表情符號翻譯員」,這是全球第一個與表情符號相關的工種。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表情符號、網路——表情包、網路——emoji

⑦ 哪位大神有表情奇幻冒險 2017年由T·J·米勒 T.J. Miller主演的百度雲資源

《表情奇幻冒險》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Y8iNF9MsZx3jKgQ90zoruw

提取碼: q3ja

根據介紹,《Emoji大電影》有些像《頭腦特工隊》和《無敵破壞王》,講述的是一群表情包在你的手機里的冒險。

⑧ 《表情奇幻冒險》橫掃金酸梅 金酸梅是什麼獎項

「金酸梅」是指這些電影拍得最不好看的,裡面的男女主角最差的,或者是男女配角最不好的電影,或者說是裡面的導演很差,就是指最不好的電影,導演,男女主角,男女配角之類的,被評為「金酸梅獎」。


金酸梅獎得獎名單:

最爛影片:《表情奇幻冒險》

總結:我想只有拍的非常好看的電影,才會被大家所喜歡所喜愛,而拍的一些爛片則會被大家嘲諷或譏諷,希望我們的導演在拍電視劇的時候,選擇劇本的時候能夠好好的選擇。雖然說他們獲得了這一些爛片,希望他們能夠引以為恥,在以後拍片的時候能夠更加的認真及負責,這些是他們的座右銘,是他們努力前行的動力,而不是因為被批評為最爛的,就因此喪失鬥志,我將期待他們新的電影。

⑨ 泰迪熊表情符號是什麼意思

泰迪熊表情的符號是非常難以忘記的一個表情符號,這個電影這樣看著非常流連忘返。還長呢

⑩ 給我講一下動漫唄。。。比如劇場版是什麼啊

劇場版:動畫電影。
TV版:就是在電視上放的動畫版本

OVA:Original Video Anime(原創影象動畫),和TV相對,不在電視上放映,要看的話只能通過購買的方式。具體內容以後會作介紹。 劇場版:動畫的電影版本。

*音樂:

OST:Original Sound Track(原創音樂專集)。收錄與某動畫有關的音樂。 [OST:Original Sound Track(原聲音樂專輯)]

OP:片頭曲/主題曲

ED:片尾曲

*片頭和片尾的部分字幕解釋:

監督:等於中國人說的'導演'

腳本:寫劇本的人,也叫故事構成

原作:這個要區別於'腳本'。TV動畫通常是由漫畫,小說或者游戲……等改編的,漫畫作者和動畫的製作者通常是不同的(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宮崎駿的一些作品,GAINAX也經常是自己的原作自己製作成動畫),因此有'原作'這一詞。它指的就是原漫畫/小說的作者。比如COWBOY BEBOP,原作是'矢立肇'。(關於矢立肇,看過夢總的朋友應該知道這個典故了,但目前看來還有很多人不知道,日後我會再作介紹)

CAST:聲優,配音演員

STAFF:參與製作改動畫的全體成員(一般的小蝦小米都會包括進去)

製作:通常是指負責畫該動畫的公司,因為要製作一部動畫通常是要N個部門/公司共同合作完成的,分工明確,有點像流水線操作。這個詞也是需要大家關注的,一部動畫的製作水準往往會受到製作單位的影響。有時甚至看看動畫公司的名字也能知道這部片子值不值得收藏。

*圈內術語)
OTAKU:日語,原意為'御宅'。目前國內公認的意義是:容易沉浸在幻想世界中,欠缺正常社交生活經驗的次文化族群,說的通俗點就是對動漫有著瘋狂熱情的一群人,舉個例子(只能簡單地提一下): 比如EVA的OTAKU能背得出每個使徒的中文,日文,英文名字,詳細研究過《新約》《舊約》,熟悉猶太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區別。關注GAINAX的一切活動……精通佛羅依得的理論……是邪 教組織的成員……

王道:最近非常流行的一個詞語。意思是'權威','真理','本尊','最重要的東西'。

暴走:狂飆。GO MAD。症狀通常是眼睛變色,行走呈爬行狀。有時口冒白色氣體……這要視情況而定。 典型角色……EVA初號機……

BT:變態的縮寫

BL:BOY』S LOVE,男同性 戀

GL:GIRL』S LOVE

SM:……這個本來不想說的,但有人問了也沒辦法。性質跟上面兩項差不多,相關詞語是'女王''鞭子'之類,不能再具體了。

LOLI(羅麗):日語'幼女'的意思,指12歲以下的小女孩。LOLI也可以作為形容詞使用,LOLI的標准在個人眼裡可以有所不同,如果看上去覺得很小很可愛的就可以稱她為LOLI,最典型的就是小嘰了。

正太:和羅麗相同屬性的詞,專指12歲以下的小弟弟。

殘念:可惜的意思。引申詞語有'碎碎念'……類似的自己也可以造。

收聲:閉嘴。

XD:這個很需要大家的想像力哦~第一種解釋:X代表M。下面不用我說了吧。 第二種解釋:一個表情符號。個人理解是'倒'或'暈'的意思。

口胡:語氣詞。相當於'靠!'之類的泄憤詞語。

KUSO:惡搞的意思。但是也可以用來發表感嘆,在動畫中常常能聽到男主角說這個詞,翻譯常常是'可惡~!''***!'

874:動詞……論壇上瘋狂批判的行為,一般如果你會被874的話肯定是觸犯了某位OTAKU高手或者精神病患者,建議先和這種論壇保持距離,提高自己的實力以後再去或者乾脆不要去了。

素人/幼齒:就是看動漫有些年頭(2-3年)自己有點開竅了但其實還懂的很少的人。不算貶義詞。

達人:看動漫不惜一切代價,總之實力很強的那種。

*動漫體裁: SF=SCIENCE FICTION 科幻機械類的作品,如EVA *動漫作品的縮寫: 動漫發燒友之間常常用縮寫代表自己熟悉的作品,縮寫通常是能理解的,但也有些對於新人來說不是很熟悉,在此略舉一二,以後逐漸補充。

FF:大家最熟悉的大概就是FF(FINAL FANTASY)系列了,FF系列本來是SQUARE公司的一個著名游戲,因為非常受歡迎所以有很多周邊,比如游戲動畫,OVA,電影等。但是 最近使用FF的縮寫則需要辨別一下了,因為《黑客帝國》系列也出品了一部動畫短片名叫FINAL FLIGHT OF THE OSIRIS(歐西里司最後的飛翔),縮寫同樣是FF。該片導演和《FINAL FANTASY》的電影版是同一個人(安迪*瓊斯)。

M0=MACROSS ZERO(ZERO 是零的意思,所以用'0'表示) ROD系列:目前出品的有兩個作品,一個是READ OR DIE(OVA),中文名為'死亡的思考';另一個是正在製作放映中的READ OR DREAM(TV),目前過內還沒有D版。它們的縮寫均為ROD

*OVA

首先解釋一下什麼是OVA

OVA=ORIGINAL VIDEO ANIMATION=原創動畫錄映帶

OVA在動畫歷史里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各種動畫資訊志讓經常會看見她的蹤影。能夠作為OVA的作品在首次推出時必定是未曾在電視或戲院上映過,才能稱作為OVA。當哪些在電視或戲院上映過的作品再推出的錄映帶/LD/VCD等等就不能稱作OVA了。而OVA中的'V'亦泛指所有映帶/LD/VCD/DVD媒體,並不是單單當作錄映帶。

Anime就是アニメ的發音,也就是Anime的日語詞。一般被稱為「日式動畫」。

對比美國卡通,動畫有著相當大的區別,通常以「Anime」來區分日美「動畫」。首先在觀念上,動畫面向各個年齡層的各類觀眾,並且是作為和真人電影同等級別的傳達故事或是提供娛樂的手段。

大多數Anime都改編自漫畫,作為連續劇情的作品,都是長篇的連貫劇情故事,包含著起承轉合以及人物關系的發展,大大增加了可看性,讀者必須不斷的購買連載的雜志才能跟得上故事。

由於本身的傳統文化——不管好人壞人,只要具備一種超凡的境界,都可以成神;行事好與壞以及如何行事都無所謂,重要的在於出類拔萃,在於超越塵俗;死亡是光榮的,特別是為了某種崇高的目的而死的影響,因此不少動畫都沒有很明確的「好」與「壞」的界限,一些角色經常在兩邊陣營轉換,甚至有些角色可以是「亦正亦邪」,而有些角色「非正非邪」。有時一個角色轉入「正義的陣營」,但是其思想和人品卻是邪惡的,反之亦然。同樣,在表現一場戰爭時,有可能交戰雙方都不是「正義」或都不是「邪惡」。也因此動畫常常直接表現死亡本身,而在西方社會看來,死亡無論如何都應該被避免,而且已經在媒體中成為了一種禁忌。

動畫得以流利的另一個主要因素在於其題材的廣泛性,流浪武士、太空冒險、荒誕喜劇甚至肥皂劇都可以變成動畫故事,而且並不僅僅局限於日常生活的惡搞,更多的是對於人類角色的描寫和帶領觀眾走入天馬行空的幻想。

而大多數人所熟悉的「卡通」,則來自一個英語詞「Cartoon」,也就是大多數人所理解的「動畫」——其實更多的是指美國風格的動畫片。

美國的卡通強項在於劇場版,無論是迪斯尼、夢工場還是華納,所出的卡通大片在模式上繼承了好萊塢式的大製作風格——簡練但是具備豐富變化的線條、震撼的大場面,華麗的視聽效果、名演員本意和老少皆宜的戲劇化情節。毫無疑問,在製作上美國的卡通是全世界最強的,特別是在特技的運用方面更是遙遙領先,這是由美國的特殊電影市場環境所決定的,具備一定的本土特性,正義與邪惡的斗爭是不少美國卡通的主題,當然,正義必勝。美國卡通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劇情的「片斷化」,大致來說就是沒有什麼前後連貫性,單獨成章。所以就算漏看了幾話,或者是從中間開始看的話也不會有什麼影響。

總的說來,美國的卡通主要面向兒童,宣揚猶太基督文件下的絕對正義邪惡之分,以及最終結局的「解決方法唯一」。劇情的片斷化使得孩子們不必擔心錯過某一話而影響對故事的了解,而且不用為復雜的故事線索或者角色關系而費神,不少作品會故意的迴避一些現實中的丑惡問題以保護孩子們。

而「動畫」則是個很大的范疇。「Animation」涵蓋了所有的動畫模式。以大家日常所接觸的愛貓撲,愛生活動畫來說,使用「Animation」並不合適,而是應該用一個更正確的愛貓撲,愛生活人自造詞——Anime,意為日式動畫。

總的來說,美國的「卡通」多以劇場版的形式輸出世界,而愛貓撲,愛生活賴以打入國際市場的主要是電視動畫,兩者間的區別目前來說還是比較明顯的。
同人志

「同人志」一詞原本指的是「一群有著相同興趣的人,共同創作自己的文藝著作,稱為同人志」。也就是說,只要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將各自發表的文藝著作集結成冊,不由商業出版社出版發行,而自己掏腰包印刷,在同好間流通者,均可稱為「同人志」。

後來由於動漫畫電玩文化盛行,各當紅作品在同好間大受歡迎的結果,「將商業作品加以改編,編制外傳形式的漫畫同人志」便逐漸成為同人界的主流,這類作品多半沿用商業作品的角色設計以及時代背景等設定,再依同人作家的喜好,創作出不同的故事。舉個例子來講,當同人作家看了某部作品,覺得男女主角的結局實在太悲慘了,於是便沿用原作者的設定,自己畫了一篇讓男女主角可以幸福在一起的結局,或者是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將原作中本來嚴肅的情節略加修改,結果反而變成了一篇令人噴飯的爆笑漫畫,像這些都是屬於同人界內最常見的「改編派」的外傳形式同人志。

OTAKU

Anime
動漫

「Anime」是一切的開始,也是產生Otaku的根源。一個Otaku在說出「Anime」這個詞的時候,心裡的感受不會亞於猶太人說「Adonai(主)」時的感受。動漫作為一種現代視覺現象,成就了自己的發展,也造就了Otaku,這些瘋狂迷戀、研究動漫的人們;喜歡動漫、愛好動漫是Otaku之為Otaku的本原,Otaku的一切行為都源於這里,「我愛動漫」這句話是所有Otaku心中聖殿的第一鍬土、第一塊石頭,也是他們開始攀登這座Otaku之山的第一個台階。

Broad knowladge
興趣廣泛

Otaku們愛好動漫,但他們所愛好的並不僅限於動漫。以動漫為核心往外輻射,在喜愛的作品本身的資料無法滿足自己無盡的資料搜集欲時,Otaku就會把魔爪伸向與作品有關的一切知識。你每每可以看到Otaku互相之間、甚至在專業圈子裡頭頭是道地談論戰史、天文、多炮塔、西洋及東洋的冷兵器、北歐神話、天使位階、所羅門72柱魔神、CZ75、織田信長、量子物理或種種能與動漫沾上邊的東西。這些興趣的范圍沒有任何限制,只要是被自己喜愛的作品所牽扯到的,Otaku也就沒有理由不去研究。

Cartoon
卡通

這個簡單的音譯詞是一般人對動漫的泛稱,但對Otaku來說,這個詞是褻瀆的詞語,他們堅持認為正確的稱呼應該是「動漫」。因為Otaku覺得這個詞能把他們和那些只懂得看熱鬧的小P孩區分開來。假如一個Otaku聽到有人在大聲談論「卡通」(或更糟的,「卡通片」),他會輕哼一聲,低聲說一句「異教徒」,然後走開。跳起來義正詞嚴地與對方理論「不是卡通,是動漫!」的Otaku也不是沒有,不過他們的數量實在是太少了。

Dream
夢想

外人總會說Otaku「像小孩子一樣」,主要的原因其實就是,Otaku不會隨著年齡的增加、經歷過社會的滄桑就放棄夢想。動漫作品是虛構的,而夢正是從對虛構世界的嚮往中產生。夢就是現實的延續;Otaku保存夢想不是因為他們相信夢會變成現實,他們只是認為夢想和現實可以共存,在現實世界存活不必舍棄美好的夢,在夢中的時候也不會無視、遺忘現實。思想在雲端自由地翱翔,腳卻始終踩在地上;說到底,夢想和現實之間並不存在什麼截然坼裂的鴻溝。

Emotionality
富於感情,情緒化

在Otaku心裡的天平上,比起理性來,感性總是要佔優先的地位,其實看動漫本身就是培養感性的一個過程。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大男人被一部動畫感動得熱淚盈眶,偶爾也能看到女生在看蓋塔的時候興奮得熱血沸騰。Otaku對動漫的強烈感受性使他們在觀看某部作品的審美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狂喜的感覺,這種感覺再刺激他們去搜尋有關作品的資料以助更加深入地了解該作品。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正因為平時的這種養成,所以Otaku在現實生活中一般也是富有感情的,盡管那也意味著他們容易激動。

Fan
愛好者

Fan是Otaku的低級形態,Otaku的預備軍。所有的Otaku都是從Fan進化而來的,因為愛好動漫是進一步增加對動漫的研究程度的基礎。假如一個人會為動漫而感動並因而喜歡動漫,他就成了一個Fan;如果他不滿足於看少數幾部動漫畫而開始去尋找那些動漫史上的經典名作來看、並且開始找和自己同樣的人來交流思想,他就是一個地道的Fan;而當他再進一步、開始去關注動漫的相關資料的時候,他就走上成為Otaku的第一步了。

GAINAX

一個由一群超級Otaku組成的動畫創作集團的名字。該集團所製作的所有動畫都完全從Otaku的角度出發,將觀眾視覺和聽覺的感動推到極至,被動漫界視為無上的經典。以某被尊稱為「Otaku之王(Otaking)」的胖子創立的這個集團里的人幾乎都是第一代的老Otaku,而且他們的作品對新一代Otaku來說也是人生旅途中重要的里程碑;GAINAX的每一部作品都帶有濃重的Otaku特徵:在作品中使用大量有意義或無意義的暗示、「服務觀眾的鏡頭」、旁徵博引、向經典致敬、精益求精、浪漫、燒錢,並且不管收入多少,永遠因開支過度而貧窮。

H

某個日文詞彙發音的縮寫,用以特指某一類特殊的作品。這個詞的同義詞,按照目前流行的寫法可以寫成「工口」;雖然不是一項定義,但是很奇怪地,所有Otaku都會接觸H——他們對動漫的廣博知識使他們必然會接觸到這個在動漫中也占很大比例的詞;——,而且無論男女,對H都不忌口。雖然Otaku對H的接觸只限於形而上的領域而從來不會付諸實踐,但托十幾年前一個姓宮崎的胖子的福,Otaku曾在一段時間內被誣為是H的忠實實踐者、甚至會超越法律和道德的限制來進行實踐;這一偏見直至現在還未徹底消除。

Information
情報

「只看Anime的人不過是單純的Anime fan而已。」
按照岡田斗司夫的定義,「搜尋參考資料的強大能力」是Otaku必備的特質之一。在這個影象過剩的時代中,為了能夠把動漫中的每一個隱藏要素都發現和解讀出來,Otaku必然會因為這種環境而進化出一種跨領域的資料搜尋能力。在Otaku看來,為了更好、更徹底地理解動漫,大量、多方面的情報是像空氣一樣必不可少的。Otaku都是考據狂;而且,這種考據行為本身也是一種至高的快樂。參見Broad knowladge(興趣廣泛)一條。

Juvenility
年輕的

Otaku被稱為「長不大的小孩」,但這個說法也意味著,他們是年輕的。和實際的年齡不同,他們在心理上永遠年輕:因為有夢,所以年輕,因為浪漫,所以年輕,因為有希望,所以年輕;——以及,因為熱愛某項事物,所以年輕。就算有家有子,即使已是皓首蒼頭,Otaku就像神話中被命運女神祝福的詩人一樣,永不放棄對生命和未來的嚮往,永遠堅持自己的夢想,永遠有著一顆年輕的心。

Kuso
惡搞

只產於Otaku大腦中的一種特殊的分泌物,這種分泌物在刺激Otaku的幽默神經時非常有效。Otaku必然會去惡搞,也只有Otaku才能看懂Otaku的惡搞。而且,Otaku的大腦對惡搞的創造性和感受性是隨著Otaku度的加深而不斷增強的,雖然在外人看來,Otaku只是對著自己根本看不懂的東西笑得花枝亂顫滿地打滾;他們也許只會感到驚奇,也許也會隨著他們乾笑幾聲,但他們絕對無法理解這笑的意義,只是在人雲亦雲而已。

Love


沒有哪部作品會舍棄愛情這個永恆的主題,動漫更是這樣。對Otaku來說,他們的愛不僅是對異性之愛,也是熱愛動漫,熱愛生命;看的動漫越多、越廣泛,就越能理解這一點。宮崎勤那樣的變態殺人犯,在精神上永遠也不可能接近Otaku的領域。當然,BL還是要堅決唾棄的。
「——這個世界,便就是要有愛呀!」

Monomania
偏執狂

Otaku全部都是、而且必然是偏執的。其實他們的偏執,以及由偏執而產生的種種外人無法理解的事情,並不是Otaku所獨有的,不管是在哪個方面,只要狂熱地對一件事情投注了感情,人就一定會變得偏執。這種因熱愛而產生的偏執是他前進的最大動力,能夠推動他在攀登高峰的道路上克服一切障礙,奮力前行,最終開創出應得的業績;這也就是為什麼馬克·吐溫說:偏執狂離神最近。
參見Oddity(怪癖)一條。

New無效
新人類

New無效這個詞被Otaku們視為最高的贊揚,也是他們對自己所下的最簡單的定義。嚴格來說,Otaku不是一個稱呼,而是一種狀態:在這資訊發達的現代社會,他們面對席捲而來的影象及訊息大潮,並不是被淹沒,而是在其中生存,從中尋找自己需要的資料和視覺元素。就動漫而言,畫面中的每一個細節甚至畫面之後的部分都無法瞞過他們;正是因為對資料訊息的需求,Otaku養成了高度的資料收集力和畫面感受力,在這個層面上,的確可以說,這是人類的革新。

Oddity
怪癖

Otaku的種種怪癖早已為人所熟知,這些怪癖也成了外人詬病他們的一項理由。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會在看電影的時候一邊看一邊在嘴裡念念有詞,或者去掀女性手辦的裙子去看的;說實在的,不光Otaku,凡是極度迷戀某種事物的人都會因為太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事物而忽視周圍的世界,由此產生的種種可笑的怪癖,也就是可以理解、甚至是理所當然的。

Project oneself
突出自己,表現自己

自我表現的慾望是Otaku的本質,也是Otaku區別於一般的Fan的最主要的地方。收集各方面的情報然後加以綜合解讀、但關鍵還是要與同好討論自己的觀點,並以種種渠道發表;沒有自我表現欲的Otaku不能算是Otaku,愛貓撲,愛生活的Otaku總是喜歡聚在一起做同人志,中國的少數Otaku們則固守幾個雜志和沙龍式的論壇交流。但Otaku的表現欲所產生的最大結果還是在於,正是因為他們發表了觀點,所以動畫的製作者們才能根據他們的觀點對製作的作品加以改進,而最早一代的Otaku們成長以後也開始把自己的同人志搬到屏幕和雜志上,開始引領動漫的發展方向和潮流。

Quixotic
唐吉訶德式的,狂想家的

構成Otaku的兩個部分,可以說一半是collector,一半是mania。就是在最冷靜的Otaku身上,都有著深刻的狂熱、狂想的特性存在;在這種天性指引下,面對年齡的增長和被現實的磨石逐漸磨平的熱情,Otaku們像那個沖向風車的騎士一樣,勇敢地抵抗,與之戰斗;這是一份無限的熱情,當這種熱情主宰了人的時候,人只能隨著這種熱情狂熱地付出,為自己的夢想而戰,因為那是他們自己心中最完美的補完,在那裡他們能夠得到至高的快感,那裡是他們心靈的港灣。

Raunchy
不修邊幅

「強烈建議前總蓄發明志。」
——Justice,2004年

在一般人心目中確立的所謂「標准」Otaku形象可以簡稱為「戴眼鏡的長發胖子」,當然其實並不是那樣,現在也沒人是那種扮相了;但是,Otaku不修邊幅的外表就像一道魔咒一樣如影隨形地跟著他們。不洗衣服和不洗澡對很多人來說是常有的事,長頭發在Otaku群里也是很常見的,不過那隻是因為他們懶得去理發而已。此外,Otaku的生活空間無一例外都像龍的洞穴一樣被無數的動漫、周邊、手辦、游戲以及各類書籍塞滿,雜亂不堪,假如沒有父母整理,Otaku只有在實在亂到無法收拾的時候才會簡單地拾掇一下,而且這個空間很快又會恢復原來的狀態。愛好整潔的Otaku我不敢斷言沒有,不過這種人的數量不會比一隻手上的手指多多少。

Specialist
專家

凡有資格被稱為Otaku的,除了對動漫狂熱的愛好之外,他也必然是動漫方面的專家。有些人能把7、80年代又多又雜的那些超級機器人動畫對你如數家珍地列舉並且加上專業的評述,有些人掌握的聲優知識全部寫出來的話足夠編一本字典。有的人,在看到一個從沒見過的動畫片段時他會脫口而出「哦,這是大友克洋做的」並立即向你詳細解釋;岡田斗司夫曾經提到過有人能把星球大戰電影的全部台詞加音效背下來的強人,其實在Otaku看來這種人不是不可想像的。Otaku對動畫的精通以大量的動漫知識、以及周邊資料做基礎,而這些基礎和他們對動漫的狂熱實為相輔相成。

True see
真視

Otaku的考據癖體現在方方面面。從動漫的表面看到本質,他們能把動漫中隱含的所有要素——以及動漫中根本沒有的要素挖掘得一干二凈;從每一話動畫的作畫監督之間的風格差異到畫面中一個詞語的意義及引申含義,他們都能看出來,然後把這一發現儲存入頭腦里的龐大情報庫之中。被稱為「Otaku動畫」的動畫,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在劇情和畫面中充斥著大量訊息元素和暗示,Otaku可以在這「楨里畫間」考據、搜尋;對他們來說,這是樂在其中的事情。

Unbowed
不屈的

在社會上,Otaku是受到廣泛偏見的被歧視的一群;在中國,這種偏見則變成了對動漫及動漫迷全體的偏見。但是,Otaku,或者說動漫迷們從來就不會因這種偏見而退縮。正是在像GAINAX這樣的第一代Otaku的努力下,90年代前期的歧視動漫的風潮終隨著EVA的走紅而結束。——我們呢?

Valentine's day
情人節

情人節向來是一個男性Otaku所不願提起的傷心之日。大多數Otaku們在這一天既沒有鮮花可送,也得不到一塊巧克力;對這種冷落,老一輩的Otaku會在動漫那被理想化了的美少女中找一個自己的女神崇拜,而新一代Otaku們則乾脆就把慾望發泄到惡俗美少女動畫中那些汗牛充棟的花瓶上。但和一般人想像的相反,Otaku的女性朋友倒是比一般人還多:女孩子不一定能接受在她之外還有動漫要愛的男生,而志同道合的女性又很難成為愛人。而且,對不懂動漫的女生來說,Otaku的怪僻行為和不修邊幅(參見此二條詞條)的外表就首先會把她們嚇走了。雖說愛情是要以互相理解為基礎的,不過啊……這些Otaku兄弟們真是可憐哪……

With heart afire
熱血

「熱血」是一個很容易理解、但很難用語言確切解釋的詞彙。它特指一種感覺,最簡單的說法就是激動到令人感覺自己全身的血液在沸騰起來;這種體驗是純粹感性的,因此有人用「理性崩壞」一語來形容熱血。一般來說,在看超級機器人動畫或體育類及硬派打鬥類漫畫時最容易產生這種感受;熱血是人對作品中那種沸騰的氣氛和震撼的畫面的共鳴,這也就是為什麼描寫演戲的《Glass Mask》被稱為「熱血」的原因。「熱血」和「萌」一樣,是Otaku對自己的激情洋溢的兩個最貼切的解釋——參見Emotionality(富於感情,情緒化)一條。

Xenelasia
抗拒外人

Otaku是孤高的生物。對於Otaku們的愛好,雖然很多人不理解並對其表示鄙視,但Otaku們反倒認為應當被鄙視的是他們以外的絕大多數人。「非我族類」者打不進他們的圈子,圈子裡的人也從來不想主動吸收圈外的「外人」進來;Otaku聚集之處總是會呈現出一種咖啡館或沙龍的氛圍,原因就在於此,無論這個Otaku的圈子是大是小,這一規律皆然。實際上,對外人來說,面對Otaku的唯一感受恐怕也只是像《GTO》里的神崎麗美那樣,「他們和我說的都是同一種語言,可我就是一句也聽不懂~~~」了吧……

Yamato
大和號

《宇宙戰艦大和號》這部動畫影響了一代人,也扭轉了動畫在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樣地,《大和號》也造就了第一代Otaku;現在看來,《大和號》中的浪漫元素、嚴肅化的題材、加上寫實表達方式的運用,都使它成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成了Otaku心目中最初的經典。其後動畫的所有發展,無不是以《大和號》為其濫觴,《大和號》藉以成功的那些要素,也成了Otaku意識領域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表情符號電影簡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粵語火燒島電影 瀏覽:752
海水忽然退潮叫什麼電影 瀏覽:178
電影鄒碧華演員表 瀏覽:482
電影大內零零狗國語免費 瀏覽:509
新孫悟空七十二變電影 瀏覽:408
韓國災難電影福什麼 瀏覽:880
日本香港電影大全 瀏覽:351
好看的電影推薦治癒愛情日漫 瀏覽:19
電影推薦劇情節奏 瀏覽:140
廣西灌陽哪裡有電影院 瀏覽:675
骨牌恐怖電影 瀏覽:932
三級外國古裝電影 瀏覽:724
2013歐美青春電影 瀏覽:326
中山什麼時候有電影 瀏覽:253
棍王電影國語版 瀏覽:692
霧都茫茫電影高清完整版 瀏覽:347
香港電影375路靈異電影 瀏覽:849
少婦吧倫理電影 瀏覽:521
王者天下在哪裡播放完全版電影 瀏覽:569
美國好看警匪電影 瀏覽: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