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就是三國演義中火燒赤壁的重要拍攝場景,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作玄武池訓練水兵,並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採取措施,隨即於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萬南征荊州(約今湖北、湖南),欲一統南北。便率領20多萬人馬(號稱80萬)南下。而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聯合孫權,進圖中原的策略,並在樊城大練水陸軍。孫權不顧主降派張昭等反對,命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3萬精銳水兵,與劉備合軍共約5萬,溯江水而上,進駐夏口。孫劉聯軍在夏口部署後,溯江迎擊曹軍,遇於赤壁。曹軍步騎面對大江,失去威勢,新改編及荊州新附水兵,戰鬥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戰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烏林(今湖北洪湖境),與聯軍隔江對峙。曹操下令將戰船相連,部將黃蓋針對曹軍「連環船」的弱點,建議火攻,得到贊許。黃蓋立即遣人送偽降書給曹操,戒備鬆懈的曹軍皆爭相觀看黃蓋來降。此時,黃蓋下令點燃柴草,各自換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風闖入曹軍船陣,頓時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邊營屯。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敗局,下令燒余船,引軍退走。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B. 曹操∙《短歌行》|英雄騷雅,對酒當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短歌行》其一
鍾嶸在《詩品序》里說:「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篤好斯文。」建安時期的文風之勝,與曹氏父子的愛好和提倡密不可分。他們努力擺脫「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儒家詩學影響,有意識地逐步淡化先秦以來詩歌與政治及教化的關系。他們的詩歌創作,直擊現實的同時直抒胸臆,文風剛健明朗的同時情真意切,他們對詩歌獨立價值的自覺反省、充分肯定與共同建構,成為中國詩歌演進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赤壁》這部電影里有一組鏡頭,是曹操在大戰之前,臨風把酒,陣前吟詩,吟的就是他的這首傳世名篇,古樂府《短歌行》其一。電影場景的細節從《三國演義》里借來,充滿藝術的想像與誇張,肯定不完全符合歷史的真實,倒不折不扣演繹出了我想像里的曹操:睥睨天下,文武雙全,臨危不亂,一上來就先聲奪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古樂府不講究對仗,「對」和「當」這兩個字在這里可以理解為同義的兩個及物動詞,面對好酒好歌;也可以是一個及物動詞和一個能願動詞,面對好酒應當高歌。不管怎麼解,都是人生難得幾回有,都是良辰美景休辜負,畢竟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光陰似箭呢!
赤壁之戰當時,曹孟德已經年過半百,難免感到時間緊迫。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當不當皇帝是一回事,統一天下的大業總要完成。他志在千里的情懷在大戰當前格外激越,一發不可收拾,「慨當以慷,憂思難忘」。「慨慷」其實就是「慷慨」,曹操為了配合句式的需要把兩個字展開成四個字,意思並沒有變,形容自己的情緒很激動。憂思盡管「難忘」,也不能沉溺其中;惟其「難忘」,才格外需要「被忘」。如果外面的世界總少不了腥風血雨,總免不了令人緊張,那就自己借一壺酒來換一個角度,轉一種心態吧。「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把酒高歌的姿勢如此灑脫、樂觀而豪邁。
這種姿勢和李太白是完全不一樣的。李詩仙手中那杯酒似乎片刻都沒放下來過,不論狂放之情如何高潮迭起,總脫不掉借酒澆愁的陰影。「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背後是並未「得意」,一飲三百杯也澆不平胸中郁結的不平、不滿、不忿。那是才子的縱情,詩人的任性。曹操卻不僅是詩人,他首先是一個傑出政治家。再怎麼眼花耳熱,酒力都難以模糊他邏輯思維的理性,行為方式的慣性,他不可能像李白那樣放浪形骸。即便他想要暫時拋卻的那一縷「憂思」,也不是私己的,小兒女的小情緒,而是關於家國天下的思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沉吟」,對什麼人或什麼事念念不忘,日思夜想,想著想著不由自主地嘟囔出來。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兒女情長,英雄氣短。《赤壁》這部電影里就把曹操筆下的這個「君」踏踏實實地指向喬家那個小美女,將謀奪小喬作為曹操取江東的目的之一。唉。實在很潦草,也實在唐突了英雄。這幾句詩不是曹操自己寫的,他只是把《詩經∙鄭風∙子衿》裡面現成的句子順口吟出來了而已。《毛詩傳》里解《子衿》篇的題意,說這首詩是諷刺世道太亂,學校都荒廢了,學生都不來念書。「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讓曹操「沉吟」至今的是孫權,還有劉表的兒子劉琦。曹孟德絮絮叨叨地說,我這么看重你們二位,你們怎麼就不來歸附我呢?
曹孟德求賢若渴,他關心的是才子,不是美女。不過他真的喝高了,接下來的一段又是《詩經》里現成的句子:「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反正那時候也沒有版權這回事,他覺得哪些現成的句子能夠表述他的心境,拿過來就用。他說要是你們肯來歸附我啊,我有大把好吃好喝好音樂招待你們。曹孟德說他不當皇帝,他確實也沒當皇帝,可他心底深處那種霸主之氣根深蒂固,這一喝高更表露無遺,因為他引用的這幾句在《詩經∙小雅》開篇的第一章《鹿鳴》當中,那是國君設宴招待群臣用的。
從孫權和劉琦,他又想到劉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曹操說,你那個像明月一樣高大上的人哪,不知何時能為我所用,我因此而產生的憂慮,無法斷絕。我總覺得曹操此時不可斷絕的這個「憂」,還不完全是憂傷或者憂慮,更多的是我們今天說的郁悶——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第一句中的「越」和「度」是同義的兩個動詞,都是過、通過的意思。阡陌是東西南北的路。第二句的「枉」和「用」是兩個反義的形容詞,就是曲和直。「契闊」和「談讌」是兩個反義詞的疊加,別離和相聚。這四句合起來的意思是:你那時跑了這么多七彎八拐的路辛辛苦苦來看我,縱然現在不在一起,我們也曾相聚過,應該珍惜舊日的友情啊。劉備當初打了敗仗孤身來投,曹操出兵幫他去打呂布,又接回了兩位夫人,不是沒有幫過他的。如今兩軍陣前刀兵相向,曹操怎麼能不郁悶?怎麼能不的很郁悶地追問一句:我曾經對你那麼好,你怎麼都不記得?
後面四句,「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一匝,就是繞一圈兒。夜深了,烏鵲們該去睡覺了,曹操借景發揮,給他念念不忘的賢士們、才子們指點迷津:良禽尚且懂得要擇木而棲,你們不來歸我,還有啥好地方可去?緊接著順勢而下,最後四句的歸結鏗鏘有力: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前面一聯從《管子》的文字里化出來,原文叫做「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後一聯中的「周公吐哺」這個典故,指的是周公在周武王死了以後,輔佐他的侄子皇帝周成王的故事。為了廣納賢才以圖天下大治,但凡有才能的人找來,周公即便正在吃飯,也要把嘴裡的東西吐出來,趕緊先去迎接人家。時常「一飯三吐哺」,吃一頓飯折騰三回。曹操在這里以周公自比,言外之意,我禮賢下士的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天下才子遲早都要歸我的!
曹操存詩二十一首皆為樂府詩,有四言、五言、雜言三體,大部分為十六句或二十句以上的長篇。《短歌行》本是兩首聯章,其二《周西伯昌》的內容以史事為主線。商朝末年,西伯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猶尊奉殷王室,此為「臣節不隆」;春秋時期,齊桓公「一匡天下,不以兵車」;晉文公「躬奉天王」、「威服諸侯」,都是殫精竭慮輔佐中央王權的傳統典範。曹操剪裁他們的事跡,禮贊他們的功勛和節操,既是對「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進一步闡釋,也是自己決無篡漢自立之心的直接剖白。兩首《短歌行》一借景抒情,一詠史明志,相輔相成,全面展現了曹操的文學才華、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負。
漢末的豪門士族崇尚「清議」,寫什麼都要搬出儒家教義來渲染一番,動不動道德綁架,文風虛偽、矯情、浮誇。曹操曾經明令他們上表章想說什麼就直接說,力求直抒胸臆,簡約嚴明。曹操率先以樂府舊題寫時事,充分利用詩歌的抒情性去宣揚他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寓理於情,以情感人,這種創作手法後來被唐代詩人們大大發揚了。而一首真正的好詩,離不開真情,離不開實意,更離不開「氣勢」。所謂「真情實意」或許沒有好壞之分,「氣勢」卻有高下之別。曹操即便寫到蒼涼處,也總蘊含著一種開闊的襟懷,雄渾的氣魄和博大剛強的意志,那是有大才情的大英雄的文字。《對酒當歌》之所以比《周西伯昌》流傳更廣,對後世詩壇的影響也更大,還要歸功於詩句間自然流露的政治家情懷,披肝瀝膽的抒情意境。
格式上,《對酒當歌》雖也是整齊的四言,但已不是此前的四言詩了。《詩經》四言詩基本上是兩句一行,單句意思不能獨立,還有各種重復的,堆疊的,排偶的句式序列。而曹操這一首當中,除了借用《詩經》成句和沿用《詩經》的詩行結構之外,「慨當以慷、憂思難忘」、「山不厭高,海不厭深」這樣的詩句,每四個字構成一個完整的句意,句法上各自獨立,上下兩句之間主要靠詩意來連貫,已不存在語法結構上的依存關系,也不著意追求重疊排偶。這是曹操在形式上對《詩經》結構大刀闊斧地改造。第二首,《周西伯昌》又有新變化,加入了五言、六言句式,還有不少散文句式。可見曹操為詩,惟求盡情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並不拘泥於固定格式的限制。
挑戰傳統,革故布新,不是人人都敢於去做的,更不是僅憑膽氣就能做到。所以魯迅先生才會說,曹操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改造文章的祖師」。
C. 你認為拍攝三國題材的電影的話,誰最適合做主角
陳建斌老師在新三國中飾演的曹操一角色代入感極強,是三國代表性演員的不二人選。
大多數三國題材電影或者電視劇都以蜀漢為第一視角,因為三國亂世也是始於東漢末年的戰亂不止、諸侯割據,而以匡扶漢室為重任的蜀漢便成了正義的代表、三國的主人公,但過多的以蜀漢為第一人稱拍攝也會讓觀眾產生視覺疲勞,而曹操作為三國中的政治奇才、亂世梟雄在三國中也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而新三國中曹操的飾演者陳建斌老師,更是將曹操的雄心抱負、陰險狡詐、足智多謀、愛惜人才、貪圖女色的形象展現的淋漓盡致,如果有三國題材的電影拍攝,不妨以曹操作為第一視角,陳建斌老師擔任主演,那這部電影可以說是活靈活現並且代入感極強了。
無論是在三國中曹操的地位還是陳建斌老師飾演曹操的能力都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在三國題材電影的拍攝中,若讓陳建斌老師再度飾演曹操擔任主角,那將是三國的歷史再現。
D. 如果拍攝《三國演義》,誰更加適合曹操這個角色
如果重新拍攝《三國演義》這部作品,我覺得最適合的人依然是鮑國安 。沒有對比,也許我們就看不出其中的差距,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曾經演繹過《三國演義》中曹操的這個角色的人物都有誰,這樣才能夠更好的了解到誰更加適合演繹這個曹操。
對於陳建斌所演繹的笑,其實也是非常的出色的,他的笑有一種梟雄的感覺,唯我獨尊的感覺。那種笑聲聲音很大,但這種笑聲當中又隱藏著一種奸詐,這也正是陳建斌讓人喜歡的一個原因吧。當然他並不能夠超越鮑國安,畢竟他的這個演繹其實有了參考和模仿鮑國安的元素在裡面,而且陳建斌也沒有拿到最佳男主角獎,所以最合適的其實還是鮑國安。
E. 三國演義經典5個場面和點評
猛將類:
1三英戰呂布
http://ke..com/view/391560.htm
2單騎救主
http://ke..com/view/914082.htm
3單刀赴會
http://ke..com/view/104746.htm
4赤膊上陣
http://ke..com/view/44766.htm
5撥矢啖睛
http://ke..com/view/7793.htm
智計類:
1舌戰群儒
http://bk..com/view/391886.htm
2草船借箭
http://bk..com/view/41515.htm
3七擒孟獲
http://ke..com/view/22771.htm
4智築冰城
http://ke..com/view/1002539.htm
5偃旗息鼓
http://ke..com/view/82408.htm
英雄類:
1煮酒論英雄
http://bk..com/view/43706.htm
2橫槊賦詩
http://ke..com/view/245023.htm
3桃園三結義
http://ke..com/view/19331.htm
4床頭捉刀人
http://ke..com/view/491354.htm
5孫策渡江
http://ke..com/view/2589.htm
德行類:
1三顧茅廬
http://ke..com/view/3708.htm
2割發代首
http://ke..com/view/916404.htm
3擊鼓罵曹
http://ke..com/view/88899.htm
4掛印封金
http://ke..com/view/650927.htm
5關雲長義釋曹操
http://ke..com/view/62732.htm
戰役類:
1官渡之戰
http://ke..com/view/21261.htm
2赤壁之戰
http://ke..com/view/22710.htm
3逍遙津之戰
http://ke..com/view/45138.htm
4樊城之戰
http://ke..com/view/915412.htm
5火燒新野
http://ke..com/view/214346.htm
6六齣祁山
http://ke..com/view/22714.htm
三國經典場景數不勝數
若是有心,看看《三國演義》的章節目錄應可了解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