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路上》是什麼東西
編輯詞條在路上
1.歌曲
"在路上"--中國大型勵志電視節目《贏在中國》主題曲
《贏在中國》主題曲
詞:王利芬、張瑞敏等
曲:王曉鋒
演唱:劉歡 馬雲等CEO
Created by tyutboy
那一天
我不得已上路
為不安分的心
為自尊的生存
為自我的證明
路上的心酸
已融進我的眼睛
心靈的困境
已化作我的堅定
在路上
用我心靈的呼聲
在路上
只為伴著我的人
在路上
是我生命的遠行
在路上
只為溫暖我的人
溫暖我的人
那一天
我不得已上路
為不安分的心
為自尊的生存
為自我的證明
路上的心酸
已融進我的眼睛
心靈的困境
已化作我的堅定
在路上
用我心靈的呼聲
在路上
只為伴著我的人
在路上
是我生命的遠行
在路上
只為溫暖我的人
溫暖我的人
在路上
用我心靈的呼聲
在路上
只為伴著我的人
在路上
是我生命的遠行
在路上
只為溫暖我的人
溫暖我的人 ...
Over...
合唱CEO:
中糧集團董事長 寧高寧
軟贏賽富投資顧問有限公司首席合夥人 閻炎
IDG全球常務副總裁 熊曉鴿
今日資本集團總裁 徐新
慧聰國際資訊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郭凡生
蒙牛集團董事長 牛根生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 馬雲
當當網聯合總裁 俞渝
分眾傳媒董事長 江南春
UT斯達康(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吳鷹
2.小說
《在路上》[ON THE ROAD]
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
從1951年4月2日到22日,20天的時間里,傑克·凱魯亞克用一部打字機和一卷120英尺長的列印紙完成了《在路上》的初稿。
「我旅遊生活中堪稱最偉大的一次經歷即將開始。一輛後部拖有平板掛車的貨車上,躺著約摸六七個小夥子……我跑上前去問道:『有空位嗎?』他們說:『有,快上車,上車的人都有座。』還不等我在車廂里坐好,貨車便開了。我的身子搖晃著,一個乘客扶著我,我趁機坐下。有人遞給我一瓶劣質威士忌酒……內布拉斯加的天空中的細雨,一直不停地下著,然而別有一番詩意,我猛地將酒喝完。『啊哈,咱們又上路了!』一個頭戴棒球帽的小夥子叫起來……他們說這個夏天要搭車走遍美國。『我們現在去洛杉磯。』……『去干嗎?』『干嗎?我們也說不準,這不用操心。』……」——《在路上》節選
《在路上》是凱魯亞克的自傳性代表作,小說主人公薩爾為了追求個性,與迪安、瑪麗盧等幾個年輕男女沿途搭車或開車,幾次橫越美國大陸,最終到了墨西哥,一路上他們狂喝濫飲,吸大麻,玩女人,高談東方禪宗,走累了就擋道攔車,夜宿村落,從紐約游盪到舊金山,最後作鳥獸散……《在路上》1957年一經問世即令輿論嘩然,毀譽參半。但不可否認的是,此書影響了整整一代美國人的生活方式,被公認為20世紀60年代嬉皮士運動的經典。
傑克·凱魯亞克出生於馬薩諸塞州古老的紡織工業城鎮洛威爾,他的父母親是來自加拿大魁北克的法國移民,直到六歲,凱魯亞克才開始學習英語。凱魯亞克的父母都是羅馬天主教徒,父親列奧·凱魯亞克開了一家印刷廠,足以維持全家生計。凱魯亞克排行老三,是家中最小的男孩,享受著平靜而幸福的童年。四歲時,比他大五歲的哥哥傑拉德因病死去,凱魯亞克對此印象極深。在他看來,傑拉德天資聰穎,對小動物尤其有憐憫之情,卻被死神無情地帶走了。家庭的宗教信仰及哥哥的過早夭折,使凱魯亞克從小便相信再生來世,他後來篤信佛教可追溯到此事。
凱魯亞克自幼生性靦腆,但卻喜歡運動(騎馬、棒球、足球),熱衷於閱讀文學作品。從中學起他便養成了隨身攜帶筆記本的習慣,記錄下周圍的人和事——家人、朋友、鄰居的日常談話、廣播節目、電影人物口中新奇的語言。他閱讀廣泛,從《哈佛文學經典》的英、法、俄、德、美國作家到當代作家的作品,例如海明威等。文學典故和街頭下層人民的日常口語是凱魯亞克作品中的兩大特色,前者顯然得益於他自幼對世界名著的酷愛與熟悉。
幾代人的聖經:《在路上》
文/陳向軍
記得幾年前聽過一首歌,有幾句歌詞是這樣的:「背起行囊城市已在遠方,對你揮揮手,不用說再見……」,這分明是一幅傑克·凱魯亞克式的「在路上」的典型景觀。最初閱讀《在路上》一書,我是被作者那種東拉西扯、無所謂、一切都不過如此的語言所吸引,書中散發出的頹廢氣息很快把讀者拉進那垮掉的一群人中,閱讀的開始彷彿是一場旅行的開始,帶著喜悅的心情欣賞他們漫遊的傳奇故事。
小說的核心人物是迪安,沒有他就沒有在路上的一切,在他的帶動下,薩爾等人找個借口就上路了,他們搭車趕路,結識陌生人,放縱性情,隨心所欲,在聚眾旅行的狂歡中,幾乎沒有道德底限,即使落魄如乞丐,但只要「在路上」就是愜意的,薩爾曾經由衷地感嘆:「啊,美好、溫暖的夜晚,月光如水,摟著你的姑娘,喝喝酒,說說話,啐啐唾沫,簡直是天上人間!」 在這種混亂、亢奮而筋疲力盡的得過且過的狀態背後,《在路上》的主題遠沒有它的語言那樣輕快。書中的人物不停地穿梭於公路與城市之間,每一段行程都有那麼多人在路上,孤獨的、憂郁的、快樂的、麻木的……紐約、丹佛、舊金山……城市只是符號,是路上歇息片刻的驛站,每當他們抵達一個地點,卻發現夢想仍然在遠方,於是只有繼續前進。
這是一本註定屬於年輕人的書。作者曾經借書中迪安之口對薩爾發問:「……你的道路是什麼,老兄?——乖孩子的路,瘋子的路,五彩的路,浪盪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麼地方、給什麼人,怎麼走呢?」我想這也正是對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提問,它以無與倫比的誘惑吸引著無數人上路,如今,「在路上」已經成為一種追逐精神自由飛揚的符號,它穿越了幾代人,具有了普遍意義。背起行囊激動地上路,探求不可預知的旅途,似乎就可以「掌握開啟通向神秘的種種可能和多姿多彩的歷練本身之門」,「在路上」更像是一種自我標榜的儀式。
與《在路上》的迪安那伙人所不同的是,今天中國的年輕人相對理性,「垮掉的一代」是頹廢地流浪著,今天中國的年輕人是極度渴望自由 ,他們從小受到的束縛比較多,所以雖然渴望自由精神,敢於蔑視傳統,顛覆經典,惡搞名人,但實際上,大多數人並不敢沖破生活,也沒有像書中的年輕人那樣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界限。但對於一代又一代喜歡《在路上》的讀者來說,凱魯亞克表達出了大多數人心中的異化、不安和不滿,因此這本書已經不僅僅是一本書,而是一種人生「想像的理想狀態和醒悟的自由感覺」。
寫到最後,我不由得想起這樣一個情景,1995年暑假,我在塔里木盆地邊緣的一間小客棧里遇到一位從北京來的女大學生,她正眯著近視眼在胡楊樹下讀書,書本封面上的名字赫然就是《在路上》,後來大家很快成了朋友,也許就是因為我口袋裡也裝了同樣的一本書。
《在路上》是傑克·凱魯亞克的第二部小說,在極度的時尚使人們的注意力變得支離破碎,敏感性變得遲鈍薄弱的時代,如果說一件真正的藝術品的面世具有任何重大意義的話,該書的出版就是一個歷史事件……[小說]寫得十分出色,是多年前凱魯亞克本人為主要代表,並稱為「垮掉的」那一代最清晰、最重要的表述。
他和他的朋友們是「叛逆的一夥」,他們「試圖用能給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來看世界。試圖尋找令人信服的……價值」。他們認為這一切通過文學都可以實現,產生了要創造一種批判現有一切社會習俗的「新幻象」的念頭。
《在路上》里的人物實際上是在「尋求,他們尋求的特定目標是精神領域的,雖然他們一有借口就橫越全國來回奔波,沿途尋找刺激,他們真正的旅途卻在精神層面;如果說他們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他們的出發點也僅僅是希望在另一側找到信仰」。
《在路上》可以同馬克·吐溫的《哈克貝里·芬歷險記》和弗·斯科特 ·菲茲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並列為美國的經典作品,被現為探索個人自由的主題和拷問「美國夢」承諾的小說。
作者簡介 :
傑克·凱魯亞克,一九二二年三月十二日,凱魯亞克出生於馬薩諸塞州洛厄爾,父母為法裔美國人,他是家中幼子。他曾在當地天主教和公立學校就讀,以橄欖球獎學金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結識愛倫·金斯堡、威廉·巴勒斯和尼爾·卡薩迪等「垮掉的一代」。
凱魯亞克大學二年級退學從事文學創作,並輾轉於美國海軍和商用航運公司等處。一九五0年,第一部小說《鄉鎮和城市》出版。一九五七年的《在路上》問世後,他成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躋身二十世紀最有爭議的著名作家行列。他還著有《達摩流浪者》、《地下人》、《孤獨的旅人》和《孤獨天使》等作品。一九六九年十月二十一日,凱魯亞克在佛羅里達聖彼得堡去世,享年四十七歲。
-------------------------------------------------------------------------------------
3. 專輯名稱:《在路上……》
唱片公司:百代步升音樂
歌手姓名:許巍
發行日期:2006年02月16日
專輯語言:國語
專輯曲目:
01.晴朗 (2002 老狼 晴朗專輯 詞曲:許巍)
02.彩虹 (2002 葉蓓 雙魚專輯 詞曲:許巍)
03.你 (1998王菲 唱遊 詞:黃偉文 曲:許巍)
04.像風一樣自由 (1996 謝東 為你再等候 詞曲:許巍)
05.那裡(空位)(2003 紀如景 寂寞的自由 詞 張新宇 曲 許巍)
06.丁香 (1996 希莉娜依同名專輯 詞:許巍 張新宇 曲:許巍)
07.純粹 (2004 姜昕 純粹 詞:姜昕 曲:許巍)
08.自由自在 (1995 田震 野花專輯詞:張新宇、寧江、欒述偉,曲:許巍)
09.幻覺 (1996 希莉納依同名專輯詞:許巍、張新宇曲:許巍)
10.執著 (1994 田震 紅星一號 詞曲:許巍)
Bonus Tracks
11.青鳥 (1994 許巍 紅星二號 詞曲:許巍)
12.兩天 (1994 許巍 紅星一號 詞:許巍 盛立 曲:許巍)
4.歌曲:在路上
歌手:麥田守望者 專輯:麥田守望者樂隊
在路上
也許我要得太多,都不想你難過
也許應該簡單活著,快樂痛苦不說
我們沒有理想,流浪沒有方向
只是夢中的麥田,守著一片金~黃
想的美,美夢也無~常
那永遠到不了的遠~方
在路上和我~唱這一首歌
如果我有方向,那就是遠方
鋼鐵是怎樣煉成,流浪不靠堅強
如果我有槍,早就上了鏜
如果能得到玫瑰,我只留下芳~香
想的美,美夢也無常
那永遠到不了的遠方
在路上和我唱這一首歌,oh~
總是夢中麥田,守著每一片金黃~
哦喪失我的理想~,用生命把它埋葬
總是夢中麥田,守著每一片金黃~
喪失我的理想,用生命把它埋葬
5.電視劇《在路上》
導 演:谷錦雲
編 劇:谷錦雲
監 制:王秀明
王常松
曹志勇
胡 蓉
出品人:易仁萍
製片人:姜金和
曹志勇
執行製片人:劉電利
製片主任:王曉藝 劉志武 趙慶鈺
主要演員:王姬、史蘭芽、張志忠、佟凡、張琳、 趙燕國章、尚於博
劇情簡介:
這是一部展示內審人風採的長篇電視連續劇。
故事發生在龍城市全國百強企業之一的天海集團內。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天海集團作為全國鋼鐵行業的巨無霸,可謂是橫掃龍城,它兼並了近二十個大中型企業,業務已擴展至機電、電子、組織、制葯、房地產等多個行業,成為龍城舉足輕重的特大型現代化企業。
而在這一系列事件中起關鍵作用的人物不是市長、書記、董事長,而是一個小小的內審處長——田浩然。正是他的這一特定的職位,以及這一職位賦予他的神聖的職責,構成了該劇極為錯綜復雜、波瀾起伏、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
他憑著深厚的專業知識、踏實深入的工作作風,從選項、立項,風險預測上層層把關,將兼並的企業重新整合、打造,不僅使龍城近萬名下崗職工得到安置,也不斷給海天集團注入新的新鮮血液,贏得了龍城市委市政府、集團董事會的高度贊揚,更使他的老上級董事長孟顯龍對他刮目相看,給他及他的內審處一把尚方寶劍——內審報告對集團所有項目都有一票決定權。
他將海天集團過往的失誤與敗筆層層剝開,結合世界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內控制度,提交給了董事會,也將自己擺在了天海集團前任董事長現任龍城市市委書記陳啟明的對立面……
天海集團要與國際巨頭布魯克集團合作了,上百億美金眼見要落戶龍城,是將「家醜」與輝煌一起外揚,還是捂住蓋子,報喜不報憂?這是擺在政府、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更是考驗內審人這一「企業良心」的誠信「底線」……
該劇從全新的角度,以當今國有企業改革為背景,熱情頌揚與謳歌了以天浩然為代表的內審人,為國守財,為企業守信的風采,再一次展示了內審在我國經濟格局中的重要性,他們不僅是企業自身的「免疫系統」還是向世界展示「國之信譽」的前沿陣地。
Ⅱ 跪求《在路上》2014年免費高清百度雲資源,阿莉雅·布哈特主演的
《在路上》網路網盤高清資源下載 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rbKd5G_rEim_UMzYmE_5UA
《在路上》導演:伊姆提阿茲·阿里編劇:伊姆提阿茲·阿里主演:阿莉雅·布哈特、蘭迪普·弘達、DurgeshKumar、PradeepNagar、SaharshKumarShukla類型:劇情、愛情製片國家/地區:印度語言:尼泊爾語、印地語上映日期:2014-02-13(柏林電影節)、2014-02-21(美國)片長:133分鍾又名:高速公路一個姑娘。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的城裡姑娘。與她的未婚夫,行進在深夜的高速公路上。他們預計四天後結婚。突然,她那充滿錦衣玉食、金銀珠寶的美妙婚姻生活,轉變成為被人綁架的惡劣暴行。她被一幫質朴的罪犯劫走了。她的人生,不會再回歸曾經的模樣。同一天夜裡,這個綁架團伙在沉浸於恐慌之中。這個女孩是一個大實業家的女兒。他仗著自己的權利與人脈,分文不付贖金,並派人追剿他們。但是團伙領頭人非常堅定,他可不會因此送這個女孩回去。他會不惜一切代價讓其他人看到他的決心。日子一天天過去,每分每秒對她而言都是難言的恐懼。但是,伴隨著行進的速度與里程的推進,伴隨著路旁風景的變換,車窗外的明暗漸變,日出日落,天氣的變化,她覺得自己也變了。逐漸地,一種奇異的感情開始在這對受害者與壓迫者之間發展。正是在這囚禁之地,她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了——自由。
Ⅲ 在路上電影幾分鍾
在路上,電影官方給出的是139分鍾的時長。
上映的時間是2014-02-13在柏林電影節。
官方給出的簡介是:
張揚回到烏魯木齊的家時,才得知兒子被前妻寄養在蘇哈的一個原房親戚家。在趕往蘇哈的路上,張揚遇上了剛剛失戀的林帆。為了能在沃爾圖見到以前的男友,林帆借了一輛車,沒想到剛開出不遠,車就因為爆胎被撂在了路邊。
盡管張揚幫林帆修好了車胎,但上路後,林帆依然保持著對陌生人的戒備,只答應把張揚帶到最近的長途汽車站。在長途汽車站,張揚幫林帆識破小店主的伎倆,讓林帆避免了不必要的損失。出於感謝,林帆請張揚吃飯。在和一幫過往的旅客喝酒時,林帆不勝酒力。看著昏昏欲醉的林帆,張揚不得不留下來幫林帆安排好住宿。
在後來一路的接觸中,張揚得知林帆是因為前男友嫌她任性而決定分手,而林帆也發現了張揚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在經歷沙漠迷路後,由於時間的關系,急著趕回監獄消假的張揚最終也沒能找到自己的兒子,林帆也沒有見到前任男友。
一年後,林帆和男友在車站等車時,偶然看到了對面站台上也在等車的張揚和他的兒子。林帆看見張揚的那一刻,張揚也似乎看見了林帆。
Ⅳ 《在路上》簡介和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
傑克·凱魯亞克,一九二二年三月十二日,凱魯亞克出生於馬薩諸塞州洛厄爾,父母為法裔美國人,他是家中幼子。他曾在當地天主教和公立學校就讀,以橄欖球獎學金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結識愛倫·金斯堡、威廉·巴勒斯和尼爾·卡薩迪等「垮掉的一代」。
凱魯亞克大學二年級退學從事文學創作,並輾轉於美國海軍和商用航運公司等處。一九五0年,第一部小說《鄉鎮和城市》出版。一九五七年的《在路上》問世後,他成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躋身二十世紀最有爭議的著名作家行列。他還著有《達摩流浪者》、《地下人》、《孤獨的旅人》和《孤獨天使》等作品。一九六九年十月二十一日,凱魯亞克在佛羅里達聖彼得堡去世,享年四十七歲。
在路上
《在路上》
「我旅遊生活中堪稱最偉大的一次經歷即將開始。一輛後部拖有平板掛車的貨車上,躺著約摸六七個小夥子……我跑上前去問道:『有空位嗎?』他們說:『有,快上車,上車的人都有座。』還不等我在車廂里坐好,貨車便開了。我的身子搖晃著,一個乘客扶著我,我趁機坐下。有人遞給我一瓶劣質威士忌酒……內布拉斯加的天空中的細雨,一直不停地下著,然而別有一番詩意,我猛地將酒喝完。『啊哈,咱們又上路了!』一個頭戴棒球帽的小夥子叫起來……他們說這個夏天要搭車走遍美國。『我們現在去洛杉磯。』……『去干嗎?』『干嗎?我們也說不準,這不用操心。』……」——《在路上》節選
《在路上》是凱魯亞克的自傳性代表作,小說主人公薩爾為了追求個性,與迪安、瑪麗盧等幾個年輕男女沿途搭車或開車,幾次橫越美國大陸,最終到了墨西哥,一路上他們狂喝濫飲,吸大麻,玩女人,高談東方禪宗,走累了就擋道攔車,夜宿村落,從紐約游盪到舊金山,最後作鳥獸散……《在路上》1957年一經問世即令輿論嘩然,毀譽參半。但不可否認的是,此書影響了整整一代美國人的生活方式,被公認為20世紀60年代嬉皮士運動的經典。
傑克·凱魯亞克出生於馬薩諸塞州古老的紡織工業城鎮洛威爾,他的父母親是來自加拿大魁北克的法國移民,直到六歲,凱魯亞克才開始學習英語。凱魯亞克的父母都是羅馬天主教徒,父親列奧·凱魯亞克開了一家印刷廠,足以維持全家生計。凱魯亞克排行老三,是家中最小的男孩,享受著平靜而幸福的童年。四歲時,比他大五歲的哥哥傑拉德因病死去,凱魯亞克對此印象極深。在他看來,傑拉德天資聰穎,對小動物尤其有憐憫之情,卻被死神無情地帶走了。家庭的宗教信仰及哥哥的過早夭折,使凱魯亞克從小便相信再生來世,他後來篤信佛教可追溯到此事。
凱魯亞克自幼生性靦腆,但卻喜歡運動(騎馬、棒球、足球),熱衷於閱讀文學作品。從中學起他便養成了隨身攜帶筆記本的習慣,記錄下周圍的人和事——家人、朋友、鄰居的日常談話、廣播節目、電影人物口中新奇的語言。他閱讀廣泛,從《哈佛文學經典》的英、法、俄、德、美國作家到當代作家的作品,例如海明威等。文學典故和街頭下層人民的日常口語是凱魯亞克作品中的兩大特色,前者顯然得益於他自幼對世界名著的酷愛與熟悉。
幾代人的聖經:《在路上》
文/陳向軍
記得幾年前聽過一首歌,有幾句歌詞是這樣的:「背起行囊城市已在遠方,對你揮揮手,不用說再見……」,這分明是一幅傑克·凱魯亞克式的「在路上」的典型景觀。最初閱讀《在路上》一書,我是被作者那種東拉西扯、無所謂、一切都不過如此的語言所吸引,書中散發出的頹廢氣息很快把讀者拉進那垮掉的一群人中,閱讀的開始彷彿是一場旅行的開始,帶著喜悅的心情欣賞他們漫遊的傳奇故事。
小說的核心人物是迪安,沒有他就沒有在路上的一切,在他的帶動下,薩爾等人找個借口就上路了,他們搭車趕路,結識陌生人,放縱性情,隨心所欲,在聚眾旅行的狂歡中,幾乎沒有道德底限,即使落魄如乞丐,但只要「在路上」就是愜意的,薩爾曾經由衷地感嘆:「啊,美好、溫暖的夜晚,月光如水,摟著你的姑娘,喝喝酒,說說話,啐啐唾沫,簡直是天上人間!」 在這種混亂、亢奮而筋疲力盡的得過且過的狀態背後,《在路上》的主題遠沒有它的語言那樣輕快。書中的人物不停地穿梭於公路與城市之間,每一段行程都有那麼多人在路上,孤獨的、憂郁的、快樂的、麻木的……紐約、丹佛、舊金山……城市只是符號,是路上歇息片刻的驛站,每當他們抵達一個地點,卻發現夢想仍然在遠方,於是只有繼續前進。
這是一本註定屬於年輕人的書。作者曾經借書中迪安之口對薩爾發問:「……你的道路是什麼,老兄?——乖孩子的路,瘋子的路,五彩的路,浪盪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麼地方、給什麼人,怎麼走呢?」我想這也正是對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提問,它以無與倫比的誘惑吸引著無數人上路,如今,「在路上」已經成為一種追逐精神自由飛揚的符號,它穿越了幾代人,具有了普遍意義。背起行囊激動地上路,探求不可預知的旅途,似乎就可以「掌握開啟通向神秘的種種可能和多姿多彩的歷練本身之門」,「在路上」更像是一種自我標榜的儀式。
與《在路上》的迪安那伙人所不同的是,今天中國的年輕人相對理性,「垮掉的一代」是頹廢地流浪著,今天中國的年輕人是極度渴望自由 ,他們從小受到的束縛比較多,所以雖然渴望自由精神,敢於蔑視傳統,顛覆經典,惡搞名人,但實際上,大多數人並不敢沖破生活,也沒有像書中的年輕人那樣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界限。但對於一代又一代喜歡《在路上》的讀者來說,凱魯亞克表達出了大多數人心中的異化、不安和不滿,因此這本書已經不僅僅是一本書,而是一種人生「想像的理想狀態和醒悟的自由感覺」。
寫到最後,我不由得想起這樣一個情景,1995年暑假,我在塔里木盆地邊緣的一間小客棧里遇到一位從北京來的女大學生,她正眯著近視眼在胡楊樹下讀書,書本封面上的名字赫然就是《在路上》,後來大家很快成了朋友,也許就是因為我口袋裡也裝了同樣的一本書。
《在路上》是傑克·凱魯亞克的第二部小說,在極度的時尚使人們的注意力變得支離破碎,敏感性變得遲鈍薄弱的時代,如果說一件真正的藝術品的面世具有任何重大意義的話,該書的出版就是一個歷史事件……[小說]寫得十分出色,是多年前凱魯亞克本人為主要代表,並稱為「垮掉的」那一代最清晰、最重要的表述。
他和他的朋友們是「叛逆的一夥」,他們「試圖用能給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來看世界。試圖尋找令人信服的……價值」。他們認為這一切通過文學都可以實現,產生了要創造一種批判現有一切社會習俗的「新幻象」的念頭。
《在路上》里的人物實際上是在「尋求,他們尋求的特定目標是精神領域的,雖然他們一有借口就橫越全國來回奔波,沿途尋找刺激,他們真正的旅途卻在精神層面;如果說他們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他們的出發點也僅僅是希望在另一側找到信仰」。
《在路上》可以同馬克·吐溫的《哈克貝里·芬歷險記》和弗·斯科特 ·菲茲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並列為美國的經典作品,被現為探索個人自由的主題和拷問「美國夢」承諾的小說。
Ⅳ 《在路上》的作者是是誰
《在路上》的作者是美國小說家傑克·凱魯亞克。
藏頭詩航母根據各種相關資料,編輯出來的美國小說家傑克·凱魯亞克的人生軌跡圖如下:
1948年~1950年開始構思小說《在路上》,第一次同卡薩迪以《在路上》主人公狄安原型,橫越美國,最後到達墨西哥城。
1950年《鎮與城》出版,與第二任妻子哈維蒂結婚。
1951年4月,在紐約公寓內的一卷打字紙上寫出了《在路上》。10月,提出「自發式寫作」方法,開始修改《在路上》。
1951年~1952年在紐約和舊金山寫作小說《戈迪的幻想》,該書於1972年出版。
1952年在墨西哥城寫作小說《薩克斯醫生》,該書於1959年出版。
1953年在紐約寫作小說《瑪吉·卡薩迪》和小說《地下人》。
1954年在紐約和加利福尼亞州開始研究佛學,在舊金山寫成詩集《舊金山布魯斯》。
1955年寫作《墨西哥城布魯斯》,在墨西哥城開始寫作長篇小說《特麗斯特莎》。10月3日,同金斯堡等出席舊金山「六畫廊」詩歌朗誦會,金斯堡朗誦《嚎叫》,大獲成功。
1956年在墨西哥城完成小說《特麗斯特莎》,在北卡羅來納開始寫小說《傑拉德的幻想》,在華盛頓州和墨西哥城完成長篇小說《孤獨的天使》第一部。
1957年3月到法國和英國作短暫旅遊。同年9月初《在路上》由紐約維京出版社出版,9月5日,《紐約時報》登出了《在路上》的書評,作者吉爾伯特·米爾斯坦毫不吝嗇地將贊美獻給當時尚默默無聞的凱魯亞克。接下來在佛羅里達即開始寫小說《達摩流浪漢》,一名《法丐》。《達摩流浪漢》於1958年1月期間出版。
1958年~1960年寫成小說《孤獨的旅人》手稿。
1961年在新墨西哥城完成小說《孤獨的天使》第二部,在佛羅里達寫成小說《大瑟爾》。
《大瑟爾》1962年出版。在凱魯亞克以往的半自傳小說中,主人公一般為四處為家的流浪旅行者,但在這本書中,凱魯亞克首次描繪了自己作為暢銷作家、「垮掉的一代之王」的生活。他反思了自己如何從25歲的新銳作家轉變為40歲的酗酒且憤世嫉俗的中年人,也表達了自己對美國從1940年代至1960年代的變化的失望:美國變得越來越冷酷了。2013年美國導演麥克·鮑力施,將其拍攝成同名電影。
《荒涼天使》是凱魯亞克1964年創作完成的又一部不停地在路上探索的自傳體小說。
1965年在佛羅里達寫成小說《薩托里在巴黎》,該書於1966年出版。
1966年5月同母親遷往故鄉洛威爾,11月9日同第三任妻子斯特拉結婚。
1967年在洛威爾寫作小說《杜洛阿茲的虛榮》。
1968年,傑克·凱魯亞克到歐洲作短期旅行。《杜洛茲的虛榮(傑克·杜洛茲歷險教育記1935-1946)》,傑克·凱魯亞克生前的最後一部半自傳性小說,發表於一九六八年。小說用給妻子寫信的形式,記敘了一九三五年至一九四六年間,作者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洛厄爾高中和哥倫比亞大學的求學經歷,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商船,海軍,監獄等地的冒險歷程。凱魯亞克(杜洛茲),一個熱情優秀的橄欖球運動員,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優秀運動員獎學金,從有著法國一加拿大文化背景的美國小鎮勞工階層家庭,一下子踏入了大部分學生都是富家子弟的美國常春藤名校,滿懷美麗的憧憬,帶著父母殷切的期盼,一心想成為橄欖球明星,在運動場上一鳴驚人,但因與教練關系不和,沒法實現他成為著名運動員的理想。賽場的挫折更激發他刻苦讀書,努力創作。為了汲取寫作養料,他下海,吸毒,參軍,入獄,親身體驗了美國底層形形色色人民的真實生活,他的經歷從一個側面非常生動地展現了這一時期美國人民,學生,士兵,TA,海員等各類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尤其是底層人士的生活狀態,可以說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一幅美國百態圖。
1969年10月21日病死於佛羅里達州聖彼德斯堡。
Ⅵ 在路上這部院線電影是誰主演的 主要什麼題材
在路上 On the Road
導演:沃爾特·塞勒斯
編劇:何塞·里維拉/傑克·凱魯亞克
主演:薩姆·賴利/加內特·赫德蘭/克里斯汀·斯圖爾特/艾米·亞當斯/湯姆·斯圖里奇/更多...
類型:劇情/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 英國 / 法國 / 巴西
語言:英語 / 法語
上映日期:2012-05-23(法國)
片長:124分鍾/ 137分鍾
又名:浪盪青春(港) / 浪盪世代(台)
IMDb鏈接:tt0337692
賽爾(薩姆·賴利 Sam Riley 飾) 是一個追尋靈感,渴望遨遊的年輕作家,迪安·莫里亞蒂(加內特·赫德蘭 Garrett Hedlund 飾)則是個風流率性,曾幾進監獄的不安少年,還娶了16歲的浪盪姑娘瑪麗露(克里斯汀·斯圖爾特 Kristen Stewart 飾)為妻。然而賽爾十分喜歡迪安充滿激情的生活,迪安則欽佩賽爾的風度與學識,三個迷戀自由的年輕人結識後,很快便決定拋下生活,一同行走在路上。他們一路搭便車,吸大麻,行時高歌,醉時沉思。在穿越美國東西的大道上,放浪形骸,追尋自我,燃燒青春。
影片改編自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的自傳性同名小說,該小說被奉為「跨掉的一代」的聖經。
作品鑒賞
同實際生活中的垮掉一代一樣,《在路上》里的這些人物也是一些蔑視政治權威、世俗觀念、傳統道德和法規法紀的離經叛道的青年人。在麥卡錫時代高壓而沉悶的社會里,這些青年人感到了難以忍受的壓抑和束縛,總在尋求援脫。他們在美洲遼闊的大陸上瘋狂地開著快車無休止地往返奔波,就因為他們在尋求本能的釋放、自我的表達和精神的自由。他們吸毒、放縱性行為、沉浸於爵士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們尋求靈魂解放的極端表現,而脫光衣服,赤身裸體,則是他們擺脫束縛的象徵性行為。不過,《在路上》並非僅僅在反映這些育年人如何挑戰主流文化,如何發泄對它的不滿並竭力擺脫其束縛。也就是說,它並不僅僅是在否定,更重要的是,它還致力於表現這些青年人在痛苦地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信仰。凱魯亞克的最深刻之處,也許還不在於他在作品中表現了垮掉一代極端的生活體驗,他們的反叛與追求,以及他們的仿涅與痛苦,而更在於他對包括他本人在內的由迪恩所體現的那種垮掉一代運動本身的思考。正是這種思考最好地表現了凱魯亞克和垮掉派作家們在精神上的不斷追求和對自身的水無止境地超越。
《在路上》小說中的生活在巨大的矛盾中的年輕人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反叛,與所謂的一切社會的「正統」和「秩序」決裂並且決不妥協,固執地獨自上路,拋開一切束縛性的枷鎖。瘋狂地尋找著出路、價值、愛情,或者其他。可是,選擇歸選擇,在實際的疲憊奔波在路上的過程中,他們終究還是會懺悔。向世俗的道德、責任、價值懺悔。乖孩子的路,病人的路,五彩的路,浪盪子的路。任何路。那是一條在任何地方、給任何人走的路。到底在什麼地方,給什麼人,怎麼走?無從回答,沒人會回答。從某種意義上說,同樣是在寫人類共通的精神懺悔。《在路上》中體現的懺悔情緒、所反映的懺悔主題的產生,是有著多方面重要原因的,既有美國社會現實的混亂與荒誕的影響,又有西方文化歷史傳統的反思精神的作用,既有生命個體本身天法擺脫的矛盾因惑的原因,又受到作者凱魯亞克本身具有的深重的個性化的懺悔意識的制約。
如同別的經典作品一樣,凱魯亞克的書也反映了當時主流社會對待婦女的態度。小說中薩爾和迪安用諸如「腰子」、「小姐」、「賣弄風騷」、「肥碩」等詞語稱呼他們見到的姑娘和女侍者,實則表現出了男權社會對女性的輕視和侮辱。雖然凱魯亞克借薩爾之口幾次表達了他對這些婦女的同情,但他做的更多的卻是去適應,而不是改變。總之,《在路上》中的女性雖然不是整部書描寫的主要對象,但正是因為有了她們的支撐和襯托,書中的男性形象才會如此鮮活。垮掉一代的瘋狂和放縱才會如此真實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藝術特色
《在路上》的創作本身就是自發性寫作的典範。從創作時間看,這部小說應該說是垮掉派的第一部傑作。這部小說,同其他垮掉派作家和詩人的創作一樣,明顯繼承和進一步發揚了惠特曼詩歌傳統,突出地表現出「自發性寫作」的性質和特點,使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該書具有濃郁的象徵主義色彩,這種象徵手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在人物生活變化的同時,也伴隨著季節的變化二例如,在紐約、南方和新奧爾良的時候正值春季,在衣阿華、內布拉斯加、丹佛、內華達、聖路易和印第安納的時候是秋季,而在布特、北達科他、波特蘭和愛達荷的時候就變成了冬季;第二,色彩意象和高度個性化的象徵主義;第三,宗教方面的象徵主義二在整個故事中,敘述者不斷追求的「它」,就是一個典型的追求形象。
作品影響
《在路上》出版後名列暢銷書排行榜,除了1960年代初的遲滯,一直在美國和西歐國家銷量穩定。至已售出300多萬本,在美國、日本、西班牙、法國、義大利和中國出版發行,被譯成25種語言。
這部作品對美國文學影響巨大,作為突破美國戰後保守文化、追求個性解放的破冰之作,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從各個方面影響了美國的文化藝術與價值觀念。1957年《在路上》出版後,凱魯亞克一夜成名。美國售出了億萬條牛仔褲和百萬台煮咖啡機,並且促使無數青年人踏上了漫遊之路。據2007年新聞顯示,本書仍以10萬冊的銷量在美國風行。
《在路上》中文版最初以「黃皮書」的形式在中國流傳,經過「文革」高潮時期的混亂流落到民間。一批經歷過「文革」造反運動的年輕人秘密傳閱著這些「黃皮書」,他們甚至手抄了這部幾十萬字的作品。盡管流傳的范圍並不大,僅限於北京、上海知青群體中的少部分人,但一些人被書中那些被禁錮的思想和情感所蠱惑。時為知青的芒克、彭剛等人在看了《在路上》後,甚至模仿著離開知青點,去四處流浪。當然,他們很快窮途末路,不得不求助於當地警方,才得以返回。這些人當中包括如北島、多多、芒克、趙振先等「今天派」群體。
Ⅶ 電影在路上講了什麼
這部電影說白了就是講主人公同一個狂熱的垮掉分子迪安·莫里亞蒂以及其他幾個朋友三次從美國西海岸到東海岸的穿梭旅行。就像中國同名電影那個講述了男女主角由於某種偶然原因走到了一起。男人年屆中年,沉默寡言;女孩二十齣頭,刁蠻任性。他們開著越野吉普一路西行,沿途沒有落腳的地方,傍晚只好在荒郊野外升起篝火露宿。在路上,在無垠的曠野,在燃燒的火堆旁,兩個落拓的男女彼此間產生微妙情感。男人漸漸敞開心扉,向女孩講述自己的童年,不堪回首的過往;女孩也板掉任性的毛病,對這個中年男子述說自己的苦惱。兩人拋開原初的成見,共同度過了幾日情侶般甜蜜而短暫的時光。他們結束了旅程,分道揚鑣,隨後各自隱退到自己平靜而平凡的生活之中。但造目光剎那間碰撞在一起。時間在那個時刻戛然而止,所有的言語一切的表情,千思萬緒,都化作無限悵惘,凝滯在彼此臉上。火車相錯開動,撕扯著他們相互眺望的視線。他們的臉龐,閃落在白駒過隙間。結局不是很好但是,特別令人沉思。可以從中理解所謂的垮掉的一代的意義
Ⅷ 在路上完整版電影
鏈接:https://pan..com/s/1fVbFfIqNnPK9dkYQQ5iwhg
提取碼:ni28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作品簡介:《在路上》由沃爾特·塞勒斯執導,加內特·赫德蘭、薩姆·賴利、克里斯汀·斯圖爾特、艾米·亞當斯、湯姆·斯圖里奇、克爾斯滕·鄧斯特、維果·莫特森主演的劇情片,影片改編自傑克·凱魯亞克的同名原著小說,講述「我」同一個狂熱的垮掉分子迪安·莫里亞蒂以及其他幾個朋友三次從美國西海岸到東海岸的穿梭旅行。
Ⅸ 克里斯汀在路上時間點在哪
當地時間9月10日。克里斯汀斯圖爾特為電影《在路上》站台,亮相紐約放映活動。電影簡介:賽爾是一個追尋靈感,渴望遨遊的年輕作家,迪安莫里亞蒂則是個風流率性,曾幾進監獄的不安少年,還娶了16歲的浪盪姑娘瑪麗露為妻。然而賽爾十分喜歡迪安充滿激情的生活,迪安則欽佩賽爾的風度與學識,三個迷戀自由的年輕人結識後,很快便決定拋下生活,一同行走在路上。他們一路搭便車,吸大麻,行時高歌,醉時沉思。在穿越美國東西的大道上,放浪形骸,追尋自我,燃燒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