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ladies of the manor 是什麼
您的問題很簡單。呵呵。網路知道很高興幫助您解決您提出的問題。
原句:ladies of the manor
翻譯:女士們的庄園里
完美翻譯:庄園女士
知識補充:
lobby of the manor當你離開庄園的大廳
Lady of the Manor庄園女士
Lordships of the Manor庄園
Lord of the Manor庄園主
Lords of the Manor庄園
Bolton Of the manor farm男性英文名字
SECRETS OF THE CONFUCIAN MANOR孔府秘事
Battle Of The Goat's Manor又名
The Haunting Of Marsten Manor馬斯登庄園的陰魂
The Ghosts Of Croft Manor克勞馥庄園的鬼魂
網路知道永遠給您最專業的英語翻譯。
Ⅱ 世界真有梅長蘇這樣的麒麟才子嗎
就現在的社會環境而言,世界上應該是不存在梅長蘇這樣的麒麟才子的。這個世界上當然不乏有智慧、有謀略的風雲人物。在現如今的和平社會里是不存在有皇帝的朝堂的,所以自然也不需要一個謀士去在朝堂之上掀起腥風血雨。
世界之大,自然不乏有智慧的人,有權勢的人,有謀略的人,但是卻只能夠有一個梅長蘇,而這個梅長蘇正好是生活在《琅琊榜》這個電視劇裡面,做他的江左梅郎。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又何來江左盟呢?
Ⅲ 一代標王秦池酒的敗局
秦池酒,一個退伍軍人姬長孔,來到了山東濰坊一個縣城裡面的秦池酒廠報道,當時這里極其不景氣,每年產白酒只有1萬噸。屬於山東眾多小酒廠里最不起眼的一個。而姬長孔可以說是90年代初的一個經營人才,他先後在幾個食品公司當經理,都實現了半年扭虧為盈的目標。於是就這樣,接到組織上的安排,他來到了縣城裡虧損大戶秦池酒廠來當廠長,對於這個調令,姬長孔老大不樂意,但又有什麼辦法那個年代就是要服從命令聽指揮。
來到秦池不久,姬長孔就把目標定在了三北市場,也就是東北華北和西北,他來到東北一開始打人情牌,但發現東北的朋友們相當的熱情,從來是大包大攬,但就是說人話不幹人事,後來沒辦法姬長孔拿出了秦池最後的家當50萬元,用這筆錢進攻沈陽市場,如果這招失敗,秦池基本就回天無力了。他集中在電視台密集投放短期效應廣告,然後跑到大街上,免費品嘗秦池酒,還去找了技術監督部門提供質量報告。還來了一手絕活,找到了大飛艇,然後不斷在沈陽鬧市區上空拉橫幅,撒下廣告單,那個年月好像還沒有城管這個充滿戰鬥力的組織,於是他竟然神奇的成功了。20天不到,秦池在沈陽熱銷,於是他再次利用媒體發布消息,說秦池酒沈陽脫銷。這個方法顯然奏效,他迅速復制,僅僅1年時間,就銷售額節節攀升,但這段時間,他們把賺來的錢,全都扔進了廣告里,而生活卻是十分清苦。
而就在姬長孔到處推銷秦池酒的這一年,央視廣告部卻迎來了一個叫譚希松的女人,他的任期內,央視取得了突飛猛進的廣告收入突破,他用了一招那就是黃金時段全國招標。把最優質的資源拿出來,價高者得!那個年月電視還是黃金媒體,而央視則是黃金中的黃金,所以消息一出,立馬就是18路諸侯,排著隊過來送錢。而做新聞出身的譚希松更深諳炒作之道,他決定把這個事情搞大,於是專門在梅地亞中心辦了著名的招標會。1994年,也就是第一屆廣告招標,成為了兩強爭霸,一個是山東孔府宴酒,還有一個是廣州太陽神,一個賣酒的一個賣葯的,激烈競爭,最後孔府宴酒以3079萬的價格,加冕標王。這幾乎是天文數字,是孔府宴酒全年利稅的三分之一,但藉助央視的平台,孔府宴酒從一個地方小品牌,變成了全國知名品牌。從一個孔府家酒的模仿秀,變成了一個名酒,甚至名頭還蓋過了孔府家酒
當姬長孔看到這樣的媒體報道,總是熱血沸騰,姬長孔太清楚孔府宴酒了,很明顯這也是一個小酒廠,甚至孔府家酒還起訴他是抄襲品牌。但這一次競標會,讓這樣的情況完全逆轉。而到了1995年,秦池的銷售額達到了1億元,在三北市場有了名氣,姬長孔第一次走進了梅地亞中心,由於那個年代的企業家還都是土鱉,所以他的皮包里帶來了3000萬。他打算拼一把!但沒想到招標會還沒開始,別人就告訴他,今年你想聽個響,估計得6000萬起步。這讓秦池人菊花一緊!
招標會開始,孔府家酒和孔府宴酒展開了對攻大戰,價格上來就從6298萬開始,但是沒想到秦池酒斜刺里殺出,6666萬,高於第二名拿下標王。結果讓大家震驚,秦池是誰,他在哪?幾乎沒人聽說過這家企業。
中央電視台的資源,果然讓秦池酒大賣,1996年銷售收入9.5億,增長了5倍。這一年,秦池投入巨資拍攝唯美廣告片,但卻被市場吐槽完全不知道在說什麼,他還拿錢去維護形象,買車修房。而第二年嘗到了甜頭的姬長孔如約又來到梅地亞,此時的他春風得意,信誓旦旦的說下了那句名言,去年我們每天向中央台開進一輛桑塔納,但開出的是一輛豪華奧迪,今年我們要每天開進去一輛豪華賓士,爭取開出一輛加長林肯。
但招標會的腥風血雨卻遠沒姬長孔想的那麼美好,愛多VCD上來就開價8200萬,超出去年秦池1000多萬。這家僅僅2歲的企業,一亮相就讓大家口吐鮮血。隨後的報價更是離譜,春蘭空調報價1.68億,廣東樂百氏報價1.99億。這時山東兩家酒廠入局,一個是不知名的山東金貴酒廠喊出2個億的天價,很快另外一家更不知名的山東齊民思酒廠,加價到2億2,這時候所有人的目光轉向了去年的標王,也就是姬長孔和他的秦池。最後結果出來了,秦池的投標金額達到了3億2121萬1800元。全場都傻眼了。大家問這個數字是什麼黑科技,其實很簡單就是姬長孔的手機號碼。要知道3億2的價格整整比第二名報價高出1億,後來姬長孔說,這次他就是勢在必得,因為他看到了去年孔府宴酒失去了標王之後,銷售直線下滑,甚至銷聲匿跡。所以他拿出了更大的賭注。
但這個代價未免有點大,3.2億這時秦池酒全年利潤的6.4倍,秦池是不是在吹牛逼?但姬長孔算了一筆賬,當時國家已經開始限制酒類廣告,所以即使央視所有廣告都給秦池,所能吃掉的廣告價值也就2個億,所以超過兩億的部分基本上屬於流氓假仗義。不需要支付的。那麼央視不知道這個事嗎?當然知道,但他要演下去,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造勢。反正錢也賺不到了,不如把聲勢搞大,而3億2這個數字,給他們創造了太多做文章的機會。
而面對媒體危機的時候,秦池的應對顯得格外業余。他們只想花錢撤稿,但沒達到目的,老齊估計很可能是價格沒談妥。據說當時秦池只願意花幾百萬,顯然跟報社的預期是有差別的。在撤稿未果後,秦池便不知所措,沒聲音更不回應。讓事件越鬧越大。其實當時好的白酒都在四川,所以川酒的品質一直比山東高,用川酒來製作白酒是行業里的不宣的秘密。而勾兌白酒也恰恰是近代才有的先進技術,並不影響白酒品質。現在很多東西也都不再堅持古法,所以當時看秦池的做法也並未離譜,只是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被別人誤導了。這種報道是會傳染的,一發現這樣的線索媒體記者從四面八方涌來,然後秦池就被炸的體無完膚。
而收了很多錢的央視,這時候提起褲子也六親不認了。央視廣告的譚希松大姐,這時候還落井下石,披露細節說秦池的防偽標識都是劣質產品。秦池在這場災難面前,銷售嚴重下滑,不是姬長孔預期的15億,而是6.5億,不但沒漲反而跌了3個億,從此一蹶不振,從大家的視野中消失了。
那麼該怎麼評判秦池,有人站在道德制高點,說企業應該量力而行,什麼公關缺乏實力,自身發展太快造成了嚴重的管理問題。其實這都是事後諸葛亮,秦池當時走對了路,但卻最後誤入歧途,那是因為他沒有把名聲轉化為品牌。用今天運營的思維來說,流量很大,但都是過路流量,你要想維持這個流量就不得不不斷的加倍投入,早晚有拖垮你的一天,那麼怎麼兜住過路流量呢,光靠打廣告肯定是不行的,是需要建立自己產品的美譽度,說白了產品得過硬。如果產品出了問題,流量越大反而越危險。其實秦池跟三國的袁術犯了同樣的錯誤,那就是稱帝太早。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這才是中國的商業智慧。
當然也有人說媒體不地道,但媒體本就如此,特別是在媒體爆炸的時代,你不可能通過廣告擺平所有媒體,所有必須要內外兼修。在自己還有小辮子不被大眾所認知之前,千萬別去追求那種盛名,會被拖累死的。
後來秦池拖欠酒瓶蓋供應商的貨款391萬,然後被告到法院,商標被拍賣。1998年姬長孔離開秦池,在這里的幾年他一擲千金, 但月收入只有800元,僅相當於當年全國的平均工資的水平。
Ⅳ 誰知道孔府秘史是哪一年拍的
具體的時間不太清楚,但是大概是在拍完西遊記之後。扮演西遊記中唐僧的演員徐少華演的。
Ⅳ 孔孟一家族譜姓氏怎麼排的
明朝洪武年間,朝廷賜十個字:希言公承彥,宏聞貞尚衍。
清朝乾隆年間,朝廷賜十個字: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
清朝道光年間,朝廷再賜十個字: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這些字,都是朝廷賜給孔家的。後來,孟氏(孟子)、曾氏(曾參)、顏氏(顏回)、卜氏(卜商,字子夏)等孔子門人的後代,也按這些字排輩分,以示與孔氏的傳承關系。
(5)孔府秘事電影好看嗎擴展閱讀:
在華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中,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謂「通天譜」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種家譜的。這四姓就是孔、孟、曾、顏。
這四家的祖先都分別追溯到孔丘、孟軻、曾參、顏回四大聖賢,而這四家的家譜,所排的字輩——就是輩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樣的。這件事看起來好像與國家民族無關,實際上充分表現了我們這個民族崇高文化,重視血統的精神。
在山東曲阜,孔府詩禮堂,貼著一張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的告示,是乾隆皇帝賜給孔府的30個字作為行輩,凡孔氏家族都要遵照30個字行輩取名。如果不依字序,隨意取名的,不準入家譜。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孔子第七十六代孫「衍聖公」孔令貽,上報民國政府批准繼30個字後,又續了20個字。
孔、孟、曾、顏後裔行輩五十字
希納公彥承
宏聞貞尚衍
興毓傳繼廣
昭憲慶繁祥
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益常
裕文煥景瑞
永錫世緒昌
Ⅵ 古今五大名宴是什麼
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是滿漢兩族風味餚饌兼用的盛大筵席,一向被視為中國古典筵席之冠。其規模盛大高貴,程式復雜,滿漢食珍,南北風味兼有,菜餚達300多種。到底正宗的滿漢全席是什麼樣子,菜品如何分類。被沿用最多的是乾隆甲申年間李斗所著《揚州書舫錄》中記有的一份滿漢全席食單。不過,由於滿漢全席的來源猜測頗多,所以這份食單是否就是最原始和正宗的就不得而知了。現在的滿漢全席選用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等名貴材料,採用滿人燒烤與漢人燉燜煮炸等技法,多為108道。
關於滿漢全席的起源知說有以下幾種,一說康熙大帝南巡,駐蹕揚州,始設滿漢席。這種說法在揚州進行城市八大名宴宣傳時被用的最多。二說起源於清乾隆年間,因為清乾隆甲申年間江蘇儀征李斗所著的《揚州畫舫錄》是最早列有「滿漢全席」菜單。三說摘自陳植漢先生編撰的《滿漢全席大全》,這本奇書說是一般以為「滿漢全席」出自清宮,其實是出自曲阜的孔家「衍聖公府」。相傳孔府宴客有「常品」及「上品」之分,前者六十七道菜式,後者一百二十三道,飲饌極為講究。直到清干嘉時代,大學者阮元做了「衍聖公府」的女婿,又出任兩廣總督,孔家小姐帶了廚師陪嫁,這套孔府秘傳「府菜」才得以發揚光大。其後,孔家家廚自己出來開館店,不敢以孔府家傳或出於總督府標榜,遂取名「滿漢全席」,自此流傳。
另書中更指出,「滿漢全席」其實源於宋太祖趙匡胤御賜的「鹿鳴宴」。當然,這一切都有點戲說的味道。由於真正書中記載,目前有據可查的還是《揚州書舫錄》,所以個人認為應當出自清朝。到底是乾隆年間還是康熙年間還有待考證。
總之,滿漢全席從一個側面體現了自清太祖努爾哈赤入關,到順治、康熙、乾隆以來歷代皇帝希望滿、漢兩族和睦相處的願望。
孔府宴
本以為這個宴顧名思義,應該很好理解,沒想到解釋也是五花八門。不過概其說可以肯定的是該宴席規格頗高。是用於接待貴賓、襲爵上任、生辰祭日、婚喪喜壽時特備的高級宴席。宴分幾大類,既有家常類,也有宴請皇帝、欽差大臣的,各種宴席無所不包,集中國宴席之大成,完全是遵循了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原則。
春秋末年的孔丘代表著沒落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是中國儒家始祖。他提倡人的言行都要服從「禮」,認為「禮」是社會的最高規范。因此,其後人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所創造的宴席自然要表現「禮」的基本形式。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對飲食就非常講究。隨著歷代帝王對孔子的不斷加封、追謚,衍聖公而歷代不衰,加上歷代帝王、欽差等官員來曲阜祭孔,有的帶廚師來,逐漸地孔府宴席集全國各地之精華,集魯菜之大成,其特點是色、香、味、形、名、料等俱佳。孔府菜的原料有名貴的駝蹄、熊掌等,也有地方特產,如微山湖出產的魚蝦等是孔府菜中常用料,並有專門的佃戶供給。
品嘗孔府宴與一般宴席有所不同,例如喜宴在開席前要鳴放鞭炮,講究一菜一格,一菜一味。除此,每道孔府菜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菜的命名極為講究,寓意深遠。有沿用傳統名稱,也有的取名典雅古樸,富有詩意,如「詩禮銀杏」等;還有用以贊頌其家世榮耀或表達吉祥如意的名稱,如「吉祥如意」等等。孔府宴對於盛器也十分講究,銀、銅、錫、漆、瓷、瑪瑙、玻璃等各質餐具齊備,因事而饌而用,取其形象完美。在多種盛器中,除魚、鴨、鹿等專用象形餐具外,還有方形、圓形、元寶形、八卦形、雲彩形等器具。這些盛器點綴了席面的富麗堂皇。
孔府宴五大宴:
壽宴:孔府專門備有冊簿,記載衍聖公及夫人、公子、小姐以及至親等主要要設員的生辰,屆時要設宴慶祝,這樣周而復始,形成了壽宴。壽宴上的名菜佳餚非常精美,餐具講究,陳設雅緻。菜餚名稱也各有寓意,如「福壽綿長」、「壽驚鴨羨」、「長壽魚」等。製作精細,其「一品壽桃」是孔府壽宴中的第一珍餚。
花宴:是衍聖公和公子的婚禮及小姐出嫁時所設的宴席。孔府一向聯姻高門,因此,花宴自然是高貴而體面,這類宴席,席間空出「喜」字,席中心有「雙喜」形高盤。菜餚名稱也貼切雅緻。如「桃花蝦仁」、「鴛鴦雞」、「鳳凰魚翅」、「帶子上朝」等。
喜慶宴:凡孔府內遭受封、襲封、得子等喜慶之事,都要辦宴祝賀。這種宴席面上往往突出喜慶氣氛。其菜名多美好、吉祥之意。如「雞里炸」、「陽關三疊」、「四喜丸子」等。
迎賓宴:是迎聖駕、款待王宮大臣等高級所用的宴席。由於孔府的特殊政治職能和地位,各代帝王崇尚儒教,有時皇帝來曲祭孔,有時派王子大臣前來,接待這些高級官員的宴席規格較高,席面上有山珍海味,如「瓊漿燕菜」、「熊掌扒牛腱」、「御筆猴頭」等。其中最華貴的是清代的滿漢全席,是專門招待皇帝和欽差大臣的盛宴,一席宴有404件造型各異的錫制餐具,上196道名菜佳餚。如滿族的全羊燒烤、漢族的駝蹄、熊掌等。孔府宴講究排場和華貴,除「滿漢全席」外,還有「全羊席」、「魚翅席」、「海參席」和四大件、三大件的席面。
家常宴:是孔府自己接待親友所用的宴席,菜品也常常隨季節而變換。孔府內除內廚、外廚外,還有自設的小廚房,烹調各自的飯菜。
全鴨席
首創於北京全聚德烤鴨店。特點是宴席全部以北京填鴨為主料烹制各類鴨餚組成,共有一百多種冷熱鴨菜可供選擇。用同一種主要原料,烹制各種菜餚組成筵席匠特點之一。全國著名全席有:天津的全羊席、上海的全雞席、無錫錢鱔席、廣州全蛇席、蘇杭全魚席、四川豆腐席、西安餃子宴、佛教全素席等等。
上面這段是被用最多的,不過我也看到過說全鴨席是以山東風味為特色的宴席。不過我傾向與上段,因為有一張三十年代的全鴨宴菜單,是一位經常光顧全聚德的外國客人保留下來的。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燒尾宴
古代名宴。專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遷而舉行的宴會,盛行於唐代,是中國歡慶宴的典型代表。「燒尾」一詞源於唐代,有三種說法:一說是獸可變人,但尾巴不能變沒,只有燒掉;二說是新羊初入羊群,只有燒掉尾巴才能被接受;這兩種說法雖不同, 但都認為"燒尾"是表示從原來的身分發生突然變化的一種儀式。
三說是鯉魚躍上龍門,必有天火把它的尾巴燒掉才能成龍。這個說法源自唐中宗時期,說一叫楊再思的官員為了拍皇帝馬屁,隆重其事的烹制了一桌佳餚,可等菜做好了還沒想到該給宴席起什麼名。這時候他聽有人報:「龍門守楊俊人到!」這一聽,他就由龍門想到鯉魚跳龍門需要天火燒掉尾巴的故事。於是,「燒尾」二字便有了百折不撓的寓意和前程遠大、官遠亨通、皇祚無量的象徵。
此三說都有升遷更新之意,故此宴取名「燒尾宴」。唐代的"燒尾"宴會雖然盛行一時,但僅僅維持了二十年左右,到蘇瑰始罷。 《唐書·蘇瑰傳》記載:蘇瑰拜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進封許國公時,獨不向皇帝進獻 "燒尾宴",當時不僅百官嘲笑,中宗皇帝亦默然。面對著明僚的譏諷和天子的不滿,蘇瑰直接向中宗皇帝進諫: "宰相是輔佐天子治理國家大事的,現在米糧騰貴,百姓吃不飽,衛士們甚至三天沒有吃的,臣雖不稱職,也不敢燒尾。"中宗也只得默認。從此, "燒尾宴"不再舉行。
燒尾宴食單[據《韋巨源.食譜》(部份)]:
飯食點心:巨勝奴(蜜制散子),婆羅門輕高面(蒸面),貴妃紅(紅酥皮),漢宮棋(煮印花圓面片),長生粥(食療食品),甜雪(蜜餞面),單籠金乳酥(蒸制酥點),曼陀樣夾餅(爐烤餅)等。
菜餚羹湯:通花軟牛腸(羊油烹制),光明蝦炙(活是烤制),白龍曜(用反復捶打的裡脊肉製成),羊皮花絲(炒羊肉絲,切一尺長),雪嬰兒(豆苗貼田雞),仙人臠(奶汁燉雞),小天酥(鹿雞同炒),箸頭春(烤鵪鶉),過門香(各種肉相配炸熟)等。
《燒尾宴食單》有《唐人說薈》本、《說郛》本、《五朝小說》本以及中國商業出版社李益明、王明德、王子輝所注《清異錄·飲食部分》等。
文會宴
文會宴是中國古代文人進行文學創作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形式自由活潑,內容豐富多彩,追求雅緻的環境和情趣。一般多選在氣候宜人的地方。席間珍餚美酒,賦詩唱和,鶯歌燕舞。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學和藝術作品都是在文會宴上創做出來的。著名的《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在蘭亭文會上寫的。
Ⅶ 小品「有錢了」的全部台詞
(男人版)
等咱有了錢,喝豆漿吃油條,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紅糖蘸紅糖,豆漿買兩碗,喝一碗倒一碗!
等咱有了錢。吃包子喝白粥, 想蘸醋就蘸醋,想蘸醬油蘸醬油,包子買兩個,吃一個扔一個!
等咱有了錢。先買一電腦,想裝XP裝XP,想裝NT裝NT,XP一次裝兩個版本,用一個留一個!
等咱有了錢。包幾個日本二爺,想打就打,想罵就罵,一個氣死,一個累死,一個餓死,一個撐死,一個淹死,一個嗆死….想讓他們怎麼死就怎麼死!
等咱有了錢。喝老酒抽香煙,想喝紅酒喝紅酒,想喝白酒喝白酒.香酒點兩根,抽一根,燒一根!
等咱有了錢。想違章就違章,想軋警察就軋警察,沖燈沖二次,紅的沖一次,綠的沖一次!
等咱有了錢。想上歐洲就上歐洲,想去美洲就去美洲,一次包兩架飛機,一架座機,一架護航!
等咱有了錢。去中關村買光碟,想買正版買正版,想買盜版買盜版,每樣買兩張,」快進」看一張,」快退」看一張!
等咱有了錢。買高檔汽車,想買賓士買賓士,想買寶馬買寶馬,一次買兩車,前面開一輛,後面拖一輛!
等咱有了錢。買高檔別墅,想買城裡買城裡,想買郊區買郊區,一次買兩棟,自己住一棟,養豬用一棟!
等咱有了錢,天天去按摩,想按腿按腿,想按腰按腰,一次雇倆按摩師,一個按摩,一個觀摩!
再來一段(女人版)
等咱有了錢。天天去做美體,想瘦哪裡瘦哪裡.貴賓卡一次買兩張,上半身用一張,下半身用一張!
等咱有了錢。天天上美容院,想雙眼皮就雙眼皮,想單眼皮就單眼皮,一個手術包倆手術室,開左眼用一個,開右眼用一個!
等咱有了錢。上韓國整容去,想變張曼玉就變張曼玉,想變金喜善就變金喜善,整一次去十人,先試驗上九人,效果滿意自己上!
等咱有了錢。叫人來洗頭,想乾洗就乾洗,想濕洗就濕洗,一次找兩人, 一個幫我洗頭,一個自己洗給我看。
等咱有了錢。天天洗溫泉,想桑拿就桑拿,想泡澡就泡澡,搓背搓兩次,進去時搓一次,回家前搓一次。
等咱有了錢。十步路也要打的,想上車就上車,想走路就讓車跟著.一次打兩車,一輛愛坐不坐,一輛就是不坐!
等咱有了錢,車子隨便買,想住北郊住北郊,想住西郊住西郊.保姆找十個,用五個,競爭上崗五個.
等咱有了錢,再也不穿合成皮.想穿貂皮穿貂皮,想穿狐皮穿狐皮,一式大衣買兩件,晴天穿一件,雨天不打傘穿一件。
等咱有了錢,吃香的喝辣的,想吃魚翅吃魚翅,想吃燕窩吃燕窩,吃魚翅叫兩碗,喝一碗,漱口一碗。
等咱有了錢,股票隨便炒,想做長線做長線,想做短線做短線,每支股票拋兩次,熊市拋一半,牛市再拋一半。
等咱有了錢。想上市就上市,想撤資就撤資,原則有兩個,收購減一個零,轉手加一個零.
Ⅷ 孔府秘事的介紹
《孔府秘事》是由林農執導的劇情片,徐桂英、黎靜等參加演出。此片講述了一部歷史悲劇故事。
Ⅸ 孔府菜的代表名菜有哪些
一品豆腐、壽字鴨羹、翡翠蝦環、大品鍋菜、紅烤菜等。
1、一品豆腐
一品豆腐是孔府菜中一道經典的特色名菜,此菜白細鮮嫩,營養豐富而為人所喜食。馮驥才先生曾說過養育龍種,豆腐有功。
烤鴨、烤乳豬,孔府都列為宴席菜,被稱為「紅烤菜」,指烤出的菜紅潤光亮。
Ⅹ 中國過年的傳統習俗
漢族的春節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九、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
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為講究:一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餘」;這條魚准看不準吃,名為 「看余」,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
除夕的家宴菜餚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陝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冷盤,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則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面條,叫「錢串子」。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結,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里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里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傳統的會在家准備很多年貨,現在都市都有超市,一般年貨直接在超市准備現成的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慣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握 手 要 略
贈禮秘訣
1.禮輕情義重
贈送禮品應考慮具體情況和場合。一般在赴私人家宴時,應為女主人帶些小禮品,如花束、水果、土特產等。有小孩的,可送玩具、糖果。應邀參加婚禮,除藝術裝飾品外,還可贈送花束及實用物品,新年、聖誕節時,一般可送日歷、酒、茶、糖果、煙等。
2.把握送禮的時機與方式:
禮物一般應當面贈送。但有時參加婚禮,也可事先送去。禮賀節日、贈送年禮,可派人送上門或郵寄。這時應隨禮品附上送禮人的名片,也可手寫賀詞,裝在大小相當的信封中,信封上註明受禮人的姓名,貼在禮品包裝皮的上方。
通常情況下,當 眾只給一群人中的某一個人贈禮是不合適的。因為受禮人會有受賄和受愚弄之感,而且會使沒有受禮的人有受冷落和受輕視之感。
給關系密切的人送禮也不宜在公開場合進行,以避免給公眾留下你們關系密切完全是靠物質的東西支撐的感覺。只有禮輕情義重的特殊禮物,表達特殊情感的禮物,才適宜在大庭廣眾面前贈送。因為這時公眾已變成你們真摯友情的見證人。如一份特別的紀念品等。
3.態度友善,言辭勿失
送禮時要注意態度、動作和語言表達。平和友善、落落大方的動作並伴有禮節性的語言表達,才是受禮方樂於接受的。那種做賊式的悄悄地將禮品置於桌下或房某個角落的做法,不僅達不到饋贈的目的,甚至會恰得其反。在我國一般習慣上,送禮時自己總會過分謙虛地說:"薄禮!薄禮!""只有一點小意思"或"很對不起……"這種做法最好避免。當然,如果在贈送時一種近乎驕傲的口吻說:"這是很貴重的東西!"也不合適。在對所贈送的禮品進行介紹時,應該強調的是自己對受贈一方所懷有的好感與情義,而不是強調禮物的實際價值,否則,就落入了重禮而輕義的地步,甚至會使對方有一種接受賄賂的感覺。
4.顧及習俗禮俗
因人因事因地施禮,是社交禮儀的規范之一,對於禮品的選擇,也應符合這一規范要求。禮品的選擇,要針對不同的受禮對象區別對待。一般說來,對家貧者,以實惠為佳;對富裕者,以精巧為佳;對戀人、愛人、情人、以紀念性為佳;對朋友,以趣味性為佳;對老人,以實用為佳;對孩子,以啟智新穎為佳;對外賓,以特色為佳。
送禮一定要掌握避免禁忌的原則:
例如,中國普遍有"好事成雙"的說法,因而凡是大賀大喜之事,所送之禮,均好雙忌單,但廣東人則忌諱:4"這個偶數,因為在廣東話中,"4"聽起來就像是"死",是不吉利的。再好,白色雖有純潔無瑕之意,但中國人比較忌諱,因為在中國,白色常是大悲之色和貧窮之色。同樣,黑色也被視為不吉利、是凶災之色,哀喪之色。而紅色,則是喜慶、祥和、歡慶的象徵,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另外,我國人民還常常講究給老人不能送鍾表,給夫妻或情人不能送梨,因國"送鍾"與"送終","梨"與"離"諧音,是不吉利的。還有,如不能為健康人送葯品,不能為異性朋友送貼身的用品等。
拜年的時間選擇要妥當。如有必要,可先向主人報信,避免空跑一次,如不準備吃飯,最佳時間是上午九時至十一時之間。過早,可能人家還未起床,節日都有休息的習慣;太遲,正適人家吃飯,不方便。下午應以一時至五時之間為宜。
向長輩拜年,最好安排在節日內,以示敬重。拜年要注意衣著整潔。適當穿上一些好衣服,給人一種節日的美感。要講究稱呼的規范化。要事先對可能碰到的長輩、同輩的稱呼有所了解,以免出現尷尬的場面,使人感到不夠禮貌。
吉利話要說得適宜。對不同的人,應有不同的祝賀語。交談時,要揀雙方愉快的話題,不要扯到悲哀傷感的事情上,不要高談闊論,信口開河,過分激烈地爭論問題,要在輕松愉快、親切自然的氣氛中,把道喜賀新的真情實意表露出來。
舉止、姿態要文明。要做到文明大方有致,才能使主人喜歡你。不要坐在床上,不要東張西望,不要抓耳搔頭,不要摳鼻撫發,不要抖動二郎腿,不要隨意翻動室內物品,不要亂丟果皮,煙頭等雜物。接物要有禮貌。主人送茶,要起身雙手接住,並道謝。主人招待食品,可先讓給小孩,然後自己取少量受用。
歡鬧要有節制。不宜大聲喧鬧,通宵達旦,以免影響鄰舍,妨礙別人休息。要表示謝意,邀請人家回訪。對主人的盛情款待,要贊美幾句。臨分手時,可發出邀請,表示回報的意思。
二、餐桌上的禮節
若你為客人,應邀赴宴時務必衣冠整潔,赴宴時間忌提前。若是應邀赴家宴,請不要忘了帶件小禮物給主人。若你為主人,在家請客,最好將客人隨送的食品、酒類等,在就餐時請所有來賓品嘗。
在就餐時,安排好客人座次也是一門藝術。最好將主賓請在你右手落座,次之在你的左手。同時還要顧及男女賓客相互交錯落座。夫婦們雙雙坐在一起的座次不利於客人間交談。尚小的孩子最好在母親旁邊落座,以便母親照顧小孩。
請客時菜餚要豐盛,顯示主人對客人的熱情豪爽。餐桌上菜餚齊上,賓主共享。一般菜餚位置不宜調換,必要時客人可端起飯碗來取食。在餐桌上交談時,請務必用餐巾拭嘴,以避免食物粘在唇邊影響形象。如果是晚上赴宴,男士請不要貪杯,以免影響了主人的休息。
三、待客的禮節
接待客人是一門藝術,它要求主人講究禮節,考慮周全。接待客人需注意以下幾點:事先做好准備,儀表要修飾。有客來訪,主人應該做好各方面的准備。居室收拾干凈,待客的必備物品如茶、茶杯、開水、水果、點心、毛巾等都要備齊,能清洗的洗凈。對來訪的客人,無論職位高低部應一視同仁。
主人要穿戴整齊(切忌睡衣),不能太隨便。全家配合好,恭候客人到。不管是哪位家庭成員的客人,全家都要表示歡迎,並告訴孩子要懂得禮貌。如果是重要客人來訪,全家可到門外等候;如是一般客人,主人聽到敲門,應馬上開門。客人告辭時,揮手道再見。客人要走時,主人不要先起來,表示對客人挽留之意。
握手時,客人先伸出手,主人再伸手。主人要將客人送出門外,如是重要客人,主人可將其送上車,並目送客人離開。
守歲
除夕守歲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全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
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吃過年夜飯,這是我國普遍存在的除夕守歲的習俗。據史料記載,這種習俗最早起於南北朝,以後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我國人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坐看電視,笑語連連。
吃餃子
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餚。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二是取其「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圓發財。
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號准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貼窗花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喂豬、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
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舊迎新。
爆竹為中國特產,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現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山臊」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人們為了對付它,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結罷紋 浦沽艘卟×饜小U獗閌親跋醣 竦淖鈐緋 巍R院蠡鷚┏魷鄭 嗣牆 跏 ⒘蚧坪湍咎康忍畛湓謚褳材諶忌眨 恕氨 獺薄5攪慫未 竇淇 計氈橛彌酵埠吐榫ス 鷚┍喑紗 齔傘氨嗯凇保 幢夼冢 K孀攀奔淶耐埔疲 竦撓τ迷嚼叢焦惴海 分只ㄉ 踩占 倍唷H嗣淺 舜薔捎 略詿航諶擠瘧 褳猓 糠曛卮蠼諶占跋彩慮斕洌 釗繚 凇⒍宋緗凇⒅星鍀詡盎榧蕖⒔ǚ俊⒖ 檔齲 嘁 擠瘧 褚允廄旌亍?
拜年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初一早晨,晚輩要先向長輩拜年。長輩受拜以後,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互道「恭喜發財」、「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了「團拜」的形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電話拜年和手機簡訊拜年、網路QQ拜年等。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慣用品和生活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接財神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關於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於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後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聖帝君的說法。五顯財神信仰流行於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發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
武財神關聖帝君即關羽關雲長。傳說關雲長管過兵馬站,長於算數,發明日清薄,而且講信用、重義氣,故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關公為他們的守護神,關公同時被視為招財進寶的財神爺。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雲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
吃年糕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有米磨粉制糕的方法: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年糕多用糯米磨粉製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穀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後,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年糕的種類很多,南北風味之別,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台灣的紅龜糕等。(生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