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評價電影《白日焰火》
談不上最好的國產電影,但值得推薦一看。影片開始的五分鍾是抓人心的,奠定了基本的成功,沒有大牌明星、導演的電影,開場五分鍾是關鍵的關鍵。有人把《白色焰火》類比賈樟柯的電影,但賈樟柯的《三峽好人》完全看不下去,不要說開場五分鍾,開場十五分鍾也是強忍。顯然《白色焰火》編劇力技高一籌。《白色焰火》說是懸疑劇,其實也不算,基本上不是以偵破推理為主,跳出了普通的套路。雖不算懸疑,但情節緊湊,很多出乎意料的場景,也讓人緊張。比如,開始五分鍾里的警察突然被殺,後面梁志軍的出現,都屬於突然揚起的情節,內地國產劇很少見到這樣的情節安排,編劇有水平。
不過,很多情節還是讓我有點迷惑,有沒看明白的地方,總是感覺廖凡憑這個角色就擒了銀熊,有點不可思議。我習慣決定看一部電影之前不看相關評論和報道,回家上網才知道內地公映的《白日焰火》比柏林電影節參評的《白日焰火》刪減了八處,在我看來其中至少兩處是影片的關鍵,是情節的交代,不能刪減的,否則會讓影片、演員大大減分。第一處就是警察張自力的轉業,從警察到保安的原因。原影片是因為張自力的疏忽,沒帶手銬造成了自己戰友的死亡,因而被調出警隊,這就很好解釋張自力為什麼喝酒、頹廢,又為什麼特別熱衷碎屍案的偵破。公映的影片去掉了張自力忘帶手銬的情節,竟讓我誤以為張自力在抓捕中受傷立功了,所以對故事情節一直迷惑。雖然影片一開始交待了他和妻子離婚,為他的頹廢找些借口,但是總覺得這借口太弱了吧。知道了被刪減的這個情節,我突然明白了,為什麼王隊在張自力出院時阻止他去看望犧牲戰友的家屬,情節上能掛鉤了,也突然理解了偷車人摘掉張自力頭盔時張自力流下的那行眼淚。第二處刪減是張自力和吳至貞在摩天輪上的激情戲,不是說我願意看激情肉搏,因為失去這個情節,你無法獲得張自力和吳至貞這樣激情之後還會去揭發吳至貞的強烈心裡沖擊,你也無法明白張自力那段獨舞和恭維領導的小人模樣,就更不能體會廖凡在這里的演技。
內地的電影審查制度多少可以讓你明白為什麼刪減,因為要保全一個高大的警察形象,至少是個不猥瑣的警察形象,可這樣完完全全的破壞了電影感覺,偏離了人物軌道,讓廖凡、讓導演、讓影片失去了該有的光彩。補上這兩個刪減的情節之後,我看懂了影片表達,理解了導演用心,肯定了廖凡演技。我覺得,整部影片就是要表達主人公張自力這個生活失敗者要贏得的所謂人生和證明。張自力婚姻失敗、事業失敗、工作稀鬆,處處皆失意,沒有老婆讓工友笑話,他自己也破罐破摔,連喝醉酒都讓人乘機把大摩托車換成小破摩托車。這個小破摩托車一直在電影里反復出現,就是象徵張自力自己。張自力為破案接近吳至貞,他抓住了梁志軍,但是他還不夠,他又背叛了吳至貞,就為了得到以前的警察同事、領導的認可,他內心的成就感。他是可恥的嗎?他到底抓住了真正的罪犯,他可有勝利的感覺?我不認為他有,最後他為吳至貞燃放的白日焰火,像是送行、更像是懺悔。我沒看到張自力對吳至貞的愛情,我看到的是慾望、利用。從開始對他前妻的肉體慾望一直到對吳至貞的肉體慾望,普通的人,普通的慾望。廖凡人物如果演得能再收一些、再猥瑣一些,更能體現這世間凡人的無奈和無恥。
「白日焰火」在影片里是個舞廳的名字,對整部影片來說,當然不是簡單的一個舞廳名字,誰見過白天的煙花?白天燃放的煙花失去了色彩,失去了絢麗,失去了驚喜,留下的只不過是一道道白煙,即使燃放也不過是一叢叢的白光。就像張自力破了案,可也失去了喜悅。
很難得這樣一部接地氣的內地影片,影片不美化警察,從外表到行為,但你從心裡接受他們,心裡感覺這樣就挺好,這里沒有英雄,任何人都是可圈可點、可褒可貶。內地影片需要這樣的表達,不要高高在上,不要不真實,不要高大全,要「人性」,就要這兩個字。影片有很多的東北元素,我生活過四年的大東北,有太多熟悉的東西。澡堂、皮氅、冰窗花、厚厚的雪,還有那冰天雪地呼出的白色哈氣,更重要的是有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滑冰場、冰刀鞋,太懷念了,我都忘記了我會滑冰,會那樣的滑冰姿勢。上大學的時候,我就總是在想,冰刀鞋能不能劃傷人啊,電影給出了答案,不僅可以劃傷人,更可以成為凶器。
總之,是部值得觀看的影片。
Ⅱ 《白日焰火》這部片值得一看嗎
《白日焰火》不僅通過了審查、拿了金熊、票房走勢尚可,且獲得了包括電影局領導在內的各方支持,為什麼會是它?
因為從一開始就選擇了最難的道路:定義《白日焰火》應該是一部「票房不錯的好電影」,這個目標從未放棄。這意味著:它必須通過審查、它必須使用合適的明星、它必須採取合適的宣傳方式、它必須兼顧觀眾的口味。選擇「票房」或者「獎項」任意一項,都比這個容易很多。前提的設定,決定了所有的工作方式和道路,決定了中途無數次的痛苦和掙扎,幾乎與所有電影圈的操作常識做斗爭:與創作者的艱難溝通;與體制的周旋;與宣傳發行部門的不停爭論。而那些從一開始就排除了內地觀眾的電影,不必接受內地市場的考驗,也導致電影和觀眾彼此越離越遠:文藝片越來越難看,越來越販賣政治;觀眾越來越淺薄和懶惰。
Ⅲ 白日焰火影評
影片一般分成商業片和文藝片兩大類,二者擁有不一樣的需求,《白日焰火》挑選了正中間線路。以美國好萊塢為例子,服務業是英國GSP排行第二的產業鏈,近幾年來在我國也更加高度重視服務業的發展趨勢,現如今盈利性影視投資的風險仍然存有,而表現力影片由於製做目地的不一樣,因此並無風險之說。
《白日焰火》電影導演刁亦男持續打磨拋光自身的著作,一遍一遍開展修改和調節,最終與幸福藍海企業簽訂。企業與刁亦男商談,這部影片可以保存表現力,但並且務必重視盈利性以得到商業服務盈利。電影開始十分立即,像美國好萊塢的技巧。
電影有兩根案件線索,其一是案件,另一條是警察張自力的情感發展趨勢。轉換場地時迅速視頻剪輯是一種很商業化的的處理方法。光圈從張自力用消防滅火器救火變換為吳志貞用電熨斗熨衣服,以乳白色濃煙作為對接。
Ⅳ 如何評價《白日焰火》
好看。 看《白日焰火》,恨不能把男女主角都換下來,我們自己進去演!!!
Ⅳ 看過《白日焰火》嗎講了什麼內容
看過白日焰火的人都知道,白日焰火》主要講述的是一起碎屍案件引發所的廖凡、桂綸鎂、王學兵三人的愛情救贖故事。而以為是受害人的,卻是始作俑者。這個內心戲太多了,太文藝,看著很簡單,實則深奧。一般人看不懂,很多人也是看幾遍才能明白!
Ⅵ 你看來《白日焰火》好不好
一個由符號建構的電影世界
看完《白日焰火》,感覺到它既不是我想像的樣子,也不是我期待的樣子,更不是我真正贊賞的樣子。一部由諸多電影符號建構的寒冷世界,只是理性的開啟了我關於電影敘事方式的思考空間,卻沒有打動我。
城際小火車,被拴在居民樓道的馬,放映《俠女十三妹》的電影院,還有在三流歌舞廳練習探戈舞的中年人們,等等這些,不熟悉中國藝術電影符號學的觀眾,不大可能注意到這些被賦予超過簡單象徵意味的道具和人物,於是也不大可能意識到它們的存在對於影片想傳達的意味的價值。
從看到30分鍾以後,我就明顯地感覺到這個電影的「異化」。他不同於我們今天在院線看到的任何一部國產片。你從裡面找不到熟悉的東西。而且導演根本就沒有打算這樣做。他的電影總是以一種很奇怪的方式傳達導演想表達的東西。
問題來了。 什麼是奇怪?
這個電影中沒有一個簡單的好人和壞人,只有被慾望和生存本能折磨的人。主人公張自力可以說是一個介乎於痞子和警察之間的角色。他對女人的態度是原始的,對於自己的生存狀態沒有理性的認識,就只是一個簡單的「不想就這么廢了」的概念。他不滿足於做一個保安,於是開始自發地調查一件碎屍案,在過程中「看上」了一個美麗的女人。然而,卻沒有理由地出賣了他喜歡的女人,把剛剛親吻過的女人交給了警察,原因是這個女人才是他追查的目標。在警察局為他慶功之後,他在舞廳里挑起了沒有名字的舞蹈,舞步混亂,毫無節奏,但他陶醉其中,臉上一種比阿Q還可怕的表情。最後,在冰天雪地之中,放起了白日焰火,為被逮捕的女人送行。爆裂的煙火,給死氣沉沉的北方城市帶來一絲躁動。
我一直沒有弄清楚,他放煙火的目的是什麼。是為女人送行嗎?顯然有些牽強,因為如果他愛她,他只會感到內疚。為自己慶賀?那麼沒有一個電影值得去拍這樣一個失去靈魂的人。導演沒有給出解釋,所有的答案只有我去想。我的答案是:兩者都是。或許出於一種無聊,或者是一種行為藝術。張自力放起了焰火,為荒誕和貧瘠的生活助興而已。
這是一個讓我奇怪的邏輯,它違反我已知的關於電影人物的基本規律。我沒有被感動,但是我的確因為這部電影,開始思索一種另外的方式。可以說《白》在這點上毫無疑問是迷人的。
復雜,甚至是曲折的兇殺故事,冷艷的女人,加上冰天雪地天氣,毫無聲息的北方城市背景,對於接近北極圈的柏林人來說,有一種奇詭的吸引力。
就我而言,我幾乎不可避免地認為張自力愛上了那個洗衣工,直到我看到他出賣了她為止。當然那也可能是一種愛——這起決於觀眾對愛的理解不同。梁志軍也是愛這個女人的,但比張自力純粹。張自力仍然保持著他自己的價值追求,在兩者必須取捨的時候,他選擇了後者——也可以說他背叛了我們愛的最原始定義。那麼白日焰火,我就不認可是他的自我救贖,而是一種發泄:發泄對自己因背叛而導致的內疚。只是這種形式很浪漫罷了。不過從這點上說,張自力仍然是一個好人,一個良心沒有泯滅的男人。
角色賦予了人物巨大的空間,而這種空間給了演員很大的發揮空間。所以我想廖凡是幸運的。
包括很多元素,都造成了這部電影的「異化」。這種異化的嘗試其實從賈樟柯就開始了。他們否定中國城市宣傳片式的表面的光鮮,把人物永遠放在一種瀕臨絕望和崩潰的環境和心境。不職業但是非常鮮活的群眾演員表演,莫名其妙的間離效果,都在十幾年的中國非主流電影中一次又一次地使用。但是<白>卻勝在敘事。記住!敘事。決定了刁亦男和其他類似題材導演的超越。他利用一個好的故事,完成了他故事之外的表達。別的導演可能不是沒有想到,而是總會決得一個很縝密的故事,是不是損害了生活的真實呢?這本身沒有答案,只看結果。
最後一個問題。《白》想表達什麼?
導演的意圖和觀眾的接受有多大的距離?我不知道導演想表達什麼。我只能說我看到了什麼:
生活的荒謬不在於它的極度真實,而在於真實本身沒有價值。
所以《白》沒有讓我感動,因為我們老是不願意承認這點。
Ⅶ 電影白日焰火觀後感
篇一:白日焰火觀後感
昨天抽空去幸福藍海鄭州福都店去看了正在熱映的影片《白日焰火》,這部在柏林電影節上折桂的影片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呢?讓俺說道說道,個人觀點,不一定都對。
首先,這部電影採取倒敘的方式,剛開始的一小段讓人看得摸不著頭腦,「一天之內,天女散花一樣全省拋屍」、「各地的煤場都發現了屍體殘骸」,吸引著觀眾看下去。情節層次感很強,每一層情節的博凱,都讓人感到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其次,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應該是它給我們揭示了人性的陰暗一面,對於一些社會現象沒有迴避,直指要害。影片中那個兩萬八的大氅的主人,在他衣服被洗衣店的洗衣工洗壞了以後的一系列表現(激情戲可能已經被刪除),不止一次地要求和這個洗衣工發生關系,直到最後洗衣工忍無可忍失手殺了他。這不正是當今社會物慾橫流、底線盡失的寫照嗎?看看咱們身邊的個別人,有倆臭錢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剛當了兩天領導就覺得自己怎麼怎麼樣了。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講,這也反映突出弱勢群體(以洗衣工為代表的)在遭遇困境時的無助和無奈;洗衣工洗壞衣服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偏偏這次,她洗壞了一件價值兩萬八的大氅,而且這件大氅的主人還是個下三濫,她賠不起這件衣服怎麼辦?這個下三濫就要求跟她發生關系,由於內心的恐懼、迫於生活的壓力,她選擇了委屈求全,把自己的身體給了這個下三濫,最終因為無法忍受這個下三濫的多次要求,終於爆發了,失手殺人。故事到此本來應該結束的,但是又出來一個「深愛」著這位洗衣工的丈夫,為了讓自己的老婆逃過法律的制裁,竟然想出了一個偷天換日的主意:讓她老婆宣稱被害的男人就是自己的丈夫。而這個「假死」的丈夫從此過上了「活死人」的生活,同時也開始了自己的「拋屍之旅」。
再次,就說說這個洗衣工的丈夫。從感情上來講,這是個好丈夫,是個愛老婆的好男人,得知自己的老婆受到了那樣的虐待,是個男人都會很憤慨。但是這個丈夫所採取的的如此奇葩的處理方式,真是讓人難以想像,甚至是難以理解的。(本來應該報警的,最多是個防衛過當造成的過失殺人,法庭一定會充分調查,給出合理的判決的,但是他們沒有報警,為什麼?我覺得這裡面有不相信的因素,多少人為了上訪滿頭黑發變白發?多少人蒙冤死在高牆里?)從此,這個丈夫扭曲的心靈便一步步走向深淵,一次次地出手殺人、分屍、拋屍,被害者都是想接近這位洗衣女工或者是想追求她的男人,這就是男人的本性,都覺得老婆是自己的私人物品,其他人只可遠觀不可褻玩,對於這個「假死」的丈夫來講,更是如此,這是一直扭曲的人格,值得我們深思。
還有,那個被害的大氅的主人的老婆的表現。自己的丈夫突然失蹤了,她卻不管不問,等到五年後警察找上門來詢問她,她顯得很淡定,問她當時為啥沒有報警,這位女士說:說不定是自己的丈夫金屋藏嬌躲起來了,但是過了一年了,丈夫還是杳無音信,這才想起來報警。這一對夫妻就是典型的個別有錢人夫妻的感情現狀:丈夫整天不回家,妻子不管不問,反正家裡有的是錢,你養小三,我養小白臉,雙方是雞犬相聞,卻老死不相往來,甚至有一方死了,另一方都漠不關心,淡然一笑,這還是夫妻嗎?我只想說,只要有錢,什麼都可以買到,但是愛情、親情、友情永遠是買不到的,這些都是無價的。所以我要借用@主持人張明 在@今夜不寂寞 里常說的一句話:「珍惜眼前人」。
再說一個細節吧,由廖凡飾演的張自立,原來是個刑警,在執行任務的時候受傷,調到一家企業的保衛科上班,這人從此就頹廢了,整天借酒消愁,一天夜裡喝得爛醉如泥,騎著摩托車在路邊摔倒了,這時候從他旁邊過來以為騎電動車的老兄,當時我在想:這難道是個「扶不扶」的事情嗎?答案是否定的。這位路過的老兄停下電動車,拍了拍張自立的臉,確認他真的喝醉了,我本來想著這位老兄會送他回家,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我很意外,、只見這位老兄扔下自己的破電動車,騎上了張自立的摩托車,一溜煙跑了。這個場景似曾相識,記得前幾年的新聞報道說過,某地某男子深夜醉卧街頭,被過往的「行人」摸走財物。這就是個別人的劣根性,當自己有利可圖的時候,他們會見死不救,甚至會再踢上一腳。這同樣值得我們深思。
白日焰火,這個片名很難以理解。但是看到最後我才明白導演和編劇的良苦用心:焰火是美麗的,這本該屬於夜晚的焰火,如果在白天綻放,會有另外一番美景。電影的最後,洗衣工被押上囚車,真相大白的時候,我看到了女主角似乎是解脫了,壓在心底五年的心結被解開了,雖然面臨她的將是法律的嚴懲,但在那一刻,她,解脫了!此時的天空綻放了焰火,大白天看到了焰火,點燃這些焰火的就是那個一直追蹤這個案件的張自立(為了這個案件他失去了自己的三位同事)。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焰火,都想在漆黑的夜裡讓它綻放。但是,有的時候這種焰火是邪火,是無名火,是很危險的,可能有的人不知道。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把你晚上一直想乾的事情放到白天試試,如果白天能幹這些事,那麼晚上就能幹。能夠在白日里綻放的焰火才是真正的美景。
最後,看完這部電影我想起了莫言,想起了莫言老師的作品,為什麼他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就是因為他的作品揭示了人性的另外一面,也是最真實的一面。
篇二:白日焰火觀後感
昨夜在影院看完《白日焰火》後,留在我心裡的是深深的疑惑、不解與恐懼。 導演能把單調、老土的劇情,拍的如此引人入勝,確實值得贊一下。但是此片居然能拿到國際柏林電影節金獅獎,廖凡也憑此片奪得影帝,這確實讓我摸不著頭腦!徐錚主演的《無人區》,成龍、劉燁主演的《警察故事》等都比此片精彩啊,《白日焰火》憑借什麼奪得如此殊榮?是我個人的觀感?還是你們也有此疑惑?
《白日焰火》縱然有著跌宕起伏的探案劇情,卻也留下了很多懸而未決的線索。影片一開場,就設下了深刻的懸念,落在煤堆里的被分屍的四處散落的肢體,嚇得我直拿手擋住眼睛,不敢看電影屏幕。心中的疑惑、恐懼也由此開始。
問題一:
影片最開始,警察將犯罪嫌疑人鎖定在兩名卡車司機兄弟的身上,在抓捕的過程中,其中一人掏出槍殺死兩名警察,也直接導致了後來張自立(廖凡飾演)離開警察崗位,做起保安,整日飲酒頹廢度日。但後面證實,案件和這兩個人毫無瓜葛,後面的戲也和這兩個卡車司機毫無關系。因為這一幕戲驚心動魄,十分震撼,所以看完影片後,我不禁要追問:「開始抓那兩個人幹嘛去了?」僅僅只是為了製造懸疑嗎?
問題二:
警察開始懷疑吳志珍(桂綸鎂飾演)是兇手的時候,去她居住的小區居委會進行調查。居委會阿姨在樓道里突然發現了一匹馬,攝像頭也跟著她一步步,慢慢的'靠近這匹馬,給足了鏡頭,讓我緊張的以為會突然蹦出來一個人,把居委會阿姨幹掉。結果馬卻與案情沒任何關系。居委會阿姨也只是個「醬油」角色,沒對案件起任何作用,所以,導演為什麼要拍這匹馬呢?
問題三:
洗衣店老闆,一直穿插整部戲。開始莫名其妙透露給張自立一些信息,後來又變態的和妓女在卡車里換衣服玩,中途還意圖侵犯桂綸鎂,這不得不引導觀眾猜測他會不會是連環殺人案背後的「大boss」,到頭來卻跟主情節一點關系沒有。如果只是這樣,為什麼要給這位洗衣店老闆這么多戲?而老闆與妓女在卡車里「穿裙子」玩的一幕,又是什麼意思??
問題四:
影片的結尾,吳志珍已經被捉拿歸案,但警察還要帶著她去她多年前租住過的房屋指認現場。房子如今住進了一對年輕夫婦,女的已經挺著大肚子,看上去是幸福的小倆口。警察就讓桂綸鎂在這對夫婦面前說:「在這里殺的人」、「在這里碎的屍」,夫婦則呆坐在床上,垂頭喪氣,無語。
在看的過程中,我就生疑問,為什麼已經過去N年的兇殺案,還要去指認現場、拍照錄像?這有必要嗎?讓現在住在裡面的夫婦情何以堪?真是好尷尬啊!想想都覺得異常恐怖!
就在吳志珍指認現場,從出租屋出來後,天空中像天女散花般綻放白日焰火,是張自立在向她道別,也是此片唯一溫情的一幕,我想導演的用意無非有二:一是想說明張自立在感情上並未背叛吳志珍,即便他向警察揭發了她,他心裡還是有她的;二是淡化影片的血腥,也突出主題《白日焰火》。
影片已經看完,心裡的疑問卻還留在那裡。或許這些讓人疑惑的人與情節只是為了增加影片懸疑,也或許只是為了證明甲乙丙丁的存在而已。這就好比現實生活中,很多生活於我們身邊的人,並未與我們發生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僅僅只是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存在在周邊而已……
篇三:白日焰火觀後感
一個人獨自看了《白日焰火》,這段時間不喜歡扎堆,愛獨處,獨自思考!
沒有幾個人看,出影院的人都顯得很失望,覺得好沒意思。
前一段時間看到新聞,說這個電影獲得金熊與銀熊獎,我對獲獎的作品比較感興趣,抱著好奇的心,想看看這是一場什麼樣的電影,讓評委給它這么高的肯定。
《集結號》里廖凡飾演的,愛吃卷餅的那個戰士,非常喜歡,今天這個,他已經和角色融為一體,讓我忘記了他在演,一個活生生,邋遢的,又不失溫情的警察。
桂綸鎂,雖然在這個影片中沒有笑過,話也不多,但是每一個角度的她,都是那麼吸引人,清瘦的背影真是楚楚動人。把一個能讓男人奮不顧身的,迷一樣的女子,演繹的那麼令人信服和同情。
片中,瘳凡的同事,追蹤到梁志軍,就因為對處境不能很好的認知,大意之下,轉瞬即失的生命,讓人感嘆人生的無常。
電影從頭到尾都尾讓人寒冷,暗流洶涌,有一種情愫在內發酵,讓你思緒飛繞。
如果第一個人誤殺時,吳志貞自首,而不是與丈夫共同隱瞞真相,後來的事情發展,可能就不是像滾雪球一般,事態愈演愈烈,無法控制,終於大白天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那份悔和無奈,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看著最後廖凡在我們這代人熟悉的舞曲中,跳得那麼糾結和釋放,誰又能說,誰是冷酷的。
這裡面沒有快樂的人,這種結局反而很好,不然,吳志貞一輩子反復播放著那一個個逝去人的,把秘密藏的那麼久,人一定會生病。人是需要把自體的能量與外界進行流通的。
永遠不會忘記,在海峰老師的別墅里看的《24小時》,老師指點我們看劇情,其中一段,議員的兒子幾年前,因為姐姐被人污辱,一氣之下把嫌犯殺死,為了掩蓋這個事實,議員的最信任的人幫助這個小男孩洗脫罪名,但是,人世間的事就是這么奇怪,過去發生的事,總會在未來的一天,以某種方式露出蛛絲馬跡,當真相襲來,影響到議員競選的關鍵點時,議員做了一番思想斗爭後,來到了自己兒子的卧室,讓兒子看著他的眼睛(這個情節,在美國的片子里經常會出現,在沒和老師接觸之前,這樣的片斷,真是太習以為常,不會引起我們的注意,更別提思考!)讓他親口告訴自己事情發生的真相。海峰老師,讓我們仔細觀看這個部分,看我們沒吭氣,自己就點到:「這段非常精彩,所有的強者從不逃避問題,都是敢於直面真相,解決問題!」
如果你逃避面前的這個難題,可能將來這個問題越累積越大,越難以應付和解決,想想這個吳志貞與梁志軍,就是為了掩蓋那個真相,怕去面對和承擔後果,才導致最終的結局如此悲慘,牽連和受害的人不斷增加,禍及自身。
人生不能重來,只有從過去的體會和經歷中總結經驗,來對今後的生活重新調整,變的讓自己開心,逐漸走向那個自己想要的生活。白日焰火觀後有感白日焰火影評
Ⅷ 《白日焰火》是電影還是電視劇
電影!《白日焰火》主要講述的是由一起碎屍案件引發所的廖凡、桂綸鎂、王學兵三人的愛情救贖故事。
劇情介紹 :故事開始在九十年代末某個夏天裡的東北。 這是一樁有點奇怪的兇殺案,肢解了的屍塊在一天之內在省內的各個煤廠里被發現。左一隻胳膊右一隻腿七零八落,搞得警察狐疑,工人惶恐。
Ⅸ 電影《白日焰火》是不是很好看
還可以吧,國產犯罪片里算不錯的了,能夠獲獎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要看導演剪輯未刪節的版本,有好幾段內容,包括結尾都跟影院版本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