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推薦 > 歐洲電影市場簡介

歐洲電影市場簡介

發布時間:2022-10-30 09:22:01

❶ 從經濟效益方面分析一下歐洲三大電影節(戛納、威尼斯、柏林)

有需要就要市場,有市場就有經濟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分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
而三大電影節正好給這一群體創造了一個社交的機會。
也給得獎和入圍的電影很好的分了等級和鍍了一層金。
而得獎人也得到了別人的尊重,得到了自我的實現,廣告商也找到了他們喜歡的金子。
而有廣告商的宣傳,自然有也想找金子的贊助商,....................之後不說了~

❷ 簡介世界電影發展歷程

假如你們哪天無聊搜索了【電影網路】,就會發現裡面其實沒寫電影的誕生,只寫了電影誕生前的各種技術和手法的形成時間,如:

1829,比利時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了【視象暫留原理】。

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

巴拉巴拉一大堆話………………

然後你看了好久會發現居然直接開始寫更加復雜的故事了,完全不知道電影是什麼時候誕生的(原諒我鑽牛角尖)。我當時看了好多遍,也還是是一頭霧水。


直到後來,我知道一本沈嵩生寫的《電影發展史》,其中講到了其中明確寫到了1895年12月28日是電影的誕生日起———

那時各國人都稱是電影是自己國家發明的,吵得簡直翻天。後來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第一次用自己發明的放映攝影兼用機放映了《工廠大門》、《火車到站》等影片,是當時有記錄的文案、拍攝、處理、放映最完整的電影流程,所以把這一天定為電影的誕生日。

我想說還好那時候韓國沒加入(拍胸脯)。


電影的起步

電影誕生初期,愛迪生憑借他與智慧並稱的商業頭腦,名下的電影專利公司壟斷了美國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

但是人家不幹啊,許多的獨立製片商為了擺脫專利公司的壟斷,相繼到遠離紐約和芝加哥的洛杉機郊外小鎮好萊塢去拍片,為啥選那邊?那邊天高皇帝遠啊,萬一愛迪生起訴了他們拿起放映機就能跑。

1907年,D.W.格里菲斯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開始了他的電影之父的人生。到1912年為公司攝制了近400部影片,期間拍片重心逐漸移向好萊塢,發現和培養了許多後來的名演員,好萊塢也漸漸開始出名。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915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後才開始發生重大變化。


電影的發展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歐洲各國的電影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但是美國電影藉此機會,大量將電影輸送到歐洲市場。等到大戰結束了,美國電影已經在歐洲乃至全世界都建立起了霸權地位。

這時期,電影還處於默片時代,對話和情節只能用字幕解釋。主要發展方向是喜劇片、西部片和歷史片。

直到1927年10月6日,華納兄弟首映了由A.克羅斯蘭導演、A.喬生主演的有歌唱、對白、聲響的《爵士歌手》,宣告了有聲電影的開端。

然後在1935年,美國馬摩里安導演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型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彩色電影開始進入並占據電影業。

公眾號:一隻電影汪。推送各種關於電影的信息

❸ 歐羅巴電影公司的介紹

歐羅巴電影公司(EuropaCorp)是法國導演呂克·貝松(Luc Besson)於2000年9月與 Pierre-Ange LePogam 成立之法國製片公司,公司成立宗旨是製作電影長片,並同時進行影片發行工作。歐羅巴成立時資本額為5236000歐元,目前辦公室全搬至「電影城邦」(la Cité cinéma),位在巴黎市北郊塞納聖德尼省(Seine-Saint-Denis)之聖德尼市(Saint-Denis)。以出產高質量的動作電影出名,是歐洲商業電影中唯一能與好萊塢媲美的電影公司。

❹ 求嘎納電影節的簡介!緊急!!謝謝!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在短短雙周之內,影展的活動分為了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分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然而,主席常會影響到大獎評審的客觀性,所以,最近幾年常遭人詬病。另外,在非競賽的部分,主要則是提拔新人,以及讓傑出的非商業影片有機會公開映演,且「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幾乎已發掘了不少有潛力或已成功的導演。

有關獎項部分,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競賽部分通常從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為開幕或閉幕的影片,不參與競賽 。

❺ 歐洲三大電影節哪個含金量最高

威尼斯電影節:
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威尼斯電影節有自己獨特的傳統:它聚焦於各國的電影實驗者,鼓勵他們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哪怕有一些缺陷,只要是有創新,就能夠被電影節所接納。該電影節的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每年都提出不同的口號,而評判標准很純粹:藝術性。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旨在展示和提高那些在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的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電影作品的質量。如今已經成為世界最有聲望的天才電影集合地。強大的媒體宣傳確保入選作品可立即向世界觀眾推介。
柏林電影節:
其目的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 ,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❻ 歐洲電影的發展

歐洲電影比起美國藝術的多,我建議樓主如果真想欣賞歐洲電影的經典的話,應該去看看法國新浪潮時期的作品,像特呂弗的《四百下》是絕對的經典,還有像費里尼和安東尼奧尼的作品
當然,歐洲電影也很多元,像呂克-貝松,阿爾莫多瓦的作品都很有自己異於他人的風格,樓主可以找機會多欣賞一些類型的電影作品

最後,我推薦一部最近的歐洲優秀電影,羅馬尼亞導演莫吉去年的金棕櫚作品《四月三周兩天》,保證可以給樓主從來不曾體驗過的電影感覺

❼ 全球十大電影市場

全球十大電影市場:

NO1: 北美
NO2:日本
NO3:英國{大不列顛+愛爾蘭+馬爾他}
NO4: 法國
NO5: 韓國
NO6: 德國
NO7: 義大利
NO8: 西班牙
NO9: 俄羅斯
NO10:中國內地

❽ 一共有幾個電影節

除了樓上說的以外還有
香港電影
東京電影節
還有上海電影節
漢城電影節

❾ 歐洲藝術電影和好萊塢商業電影在內容和創作上有什麼不同

對於習慣看美國電影的人來說,歐洲電影就是另類!
首先,歐洲電影比較情緒化,個性突出,節奏不像好萊塢那麼快,結構也比較臉色,故事性不太強,有一種悠然自得的味道。用商業生產的觀點看,這些都是不利因素。
其次,更加重要的是,歐洲人和美國人的文化理念不大相同,歐洲人看重藝術標准,而好萊塢似乎更注重研究標准藝術,也就是能夠適合全人類的口味,因為它恰恰要淡化這種地方色彩,以便於它更方便地進入到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這里用得上一句文學術語,沒有技巧就是最好的技巧。
客觀地說,不管人們願意還是不願意,引領當今世界電影潮流的還是美國影片。在整個歐洲,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倖免」美國電影的沖擊。據歐洲電影評論界的統計,歐洲國家電影市場平均70%至80%是美國影片,只有法國略好一些,但美國影片也占其國內電影市場的50%。至於電影出口,除法國和西班牙影片等由於語言和文化優勢,可以分別出口到歐洲、非洲等法語國家和拉丁美洲等西班牙語國家外,其他歐洲國家的電影幾乎已經完全地方化,很難在國際上找到市場。為了扶持歐洲電影,歐盟給成員國售出5個拷貝以上的影片提供一定資助,但這也如杯水車薪。電影的發展需要市場,而市場的決定者是觀眾。

美國電影的優勢是它的商業化、全球化和貼近觀眾,即便是發生在美國的事,也能引起其他國家觀眾的共鳴,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的電影無法比擬的,它也是美國電影贏得市場和觀眾的原因。

面對美國影片的強大實力,中國電影遠沒有走俏歐洲。比如在比利時,不少美國影片的DVD可以輕而易舉地銷售上萬張,而中國電影的DVD最多銷量也不足2000張。盡管中國的許多導演和演員在世界上已頗有名氣,但要讓中國電影真正走向世界,中國電影人還要進行電影商業化的探索。

1.國際電影市場概況

在人類諸多的文化藝術形式中,電視和電影的影響力最大。電視作為最普及的大眾傳播媒介,是諸多藝術表達形式的載體,而電影是美術、戲劇、音樂、攝影等多種文化藝術的匯流。兩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優勢互補的。二者的合作以及政策上的扶持,在很大程度上就成為其他文化形式的熔爐和舞台。並且,以此二者的合作為契機,可以形成多種文化形式的大市場,這是很多國家從政府到企業最關注的問題。換句話說,電視和電影是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的入口,由此也說明了電視和電影的文化敏感性。

這種敏感性首先體現在國際貿易法規的制定中。事實上,自從1947年關貿總協定談判以來,電影業的問題就成為諸多紛爭里的一個焦點。美國希望電影業被囊括進談判條約里以便於電影能和其他商品一樣參與流通。歐洲國家則堅持認為電影業應該被排除在條約之外,因為沒有配額制度和關稅規定的保護,他們的電影業將抵擋不住主要來自美國的沖擊。當時談判協商的結果是做出規定,允許個別國家保留配額制度。

在1993年關貿總協定的烏拉圭談判中,美國又一次提出關貿總協定中應該包括電影和電視節目。以法國為首的歐洲國家則以「文化例外」為旗號,經過激烈爭論,終於在關貿總協定里成功地將這兩個領域的產品和服務排除在適用於一般商品的規定之外。

對於歐洲來說,在關貿總協定里就電影和電視節目所做出的抵制,超出了一般經濟上的意義。因為在歐洲和其他一些地方電影被視為民族文化資產的一部分。商業文化產品和服務例如電影和電視節目、唱片和書籍等,在加拿大被稱為「文化產業」,在英國被稱為「藝術行業」,而在美國它們則成了「娛樂業」。現在,許多國家對文化業實行的還是傳統意義上的經濟上的保護和管理,對什麼是文化和什麼是娛樂還沒有做出區分,而將二者一律視為文化范圍提供保護。

然而,在1993年烏拉圭談判僵局中,美國的貿易代表、1988—1993年美國國家貿易委員會的主管Peter Morici則將電影業基本等同於一般商業。「當我們談論電影的時候,我認為它主要是一個商業問題,而非一個文化問題。」「從全球范圍來說生產什麼主要由好萊塢自己決定。我們擁有一個競爭力很強的行業,這個判斷當然是根據我們銷往世界各地的電影的數量做出的。」

正是因為電視和電影在文化產業中的獨特地位,在國際貿易法規的許可范圍內,圍繞著二者所進行的國際文化貿易戰已經在全球展開。

這是一場力量懸殊的博弈,就客觀實力而言,其他國家根本無法與美國電影相提並論。一方面,美國電影牢牢控制著美國本土的市場主導權(其國產片票房佔全年票房總收入的96%),另一方面它還跨國界控制著其他國家半數以上的電影市場份額。法國著名影評人克洛德·卡利說 :「一些國家,再也不能講述自己的故事了,他們的市場九成被並不反映他們生活的美國形象所佔領。」在這樣的貿易戰中,歐洲國家始終沒有放棄。

2.歐洲電影業的保護

在美國製作的電影和電視節目的大舉進攻前,歐洲許多國家勉力維持著各自的文化特性。對於具有相似政治文化背景和共同歷史文化傳統的歐洲而言,政策壁壘是它們最有效的手段。制定文化保護法是保持民族創造力不竭的方法之一。如此一來,美國的許多貿易合作夥伴在從鞋子到計算機的各種商品都大開通商之門,但在外國視聽產品的交易中堅持實行嚴格的配額制度和關稅。文化保護法允許許多國家鼓勵本國的電影創作,否則在好萊塢攫取全球市場的努力面前那些國家的這一行業將難以為繼。然而即便有了這樣的法律保障,大部分國家自己的電影業利潤只相當於美國娛樂業的一小部分。而且,美國發行商將這樣的法律稱為貿易壁壘加以抵制。

2003年8月31日,歐盟各主要國家的文化部長們出席了在威尼斯電影節新聞中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這個發布會的主題是如何促進歐盟各國間電影的相互交流,推動歐盟各國電影業的共同發展。這份最終報告的題目是:歐洲電影作品在歐盟內部的運作機制和新技術。報告一開始就歐洲電影目前所面臨的挑戰給予了說明,盡管歐洲擁有非常優秀的電影傳統,而且各國每年電影的產量也很高,但是電影的收益卻不容樂觀。很多國家的電影只能在本國流通,並且面臨來自美國商業大片的強大沖擊。報告認為,歐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市場,歐洲的電影只有全面進入歐洲市場,才能夠繼續生存和發展。而要實現這個目的,歐盟各國之間就必須加強合作。就像新聞發布會的主持人、義大利文化部長的發言所指出的,歐盟各國部長們實際上探討了振興歐盟電影業的第三條道路,就是在既不實行電影保護政策,又不改變歐洲電影固有的藝術風格的同時,通過加強歐盟內部各國之間的發行體制,實現歐洲電影的復興和繁榮。③

為了減弱美國文化的影響力,歐洲主要採取以下三種方式。一種方式是一些歐盟成員國通過設立某種標准,規定電影院放映非歐洲本土影片的最高比例,在法國這個標准被定在40%。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引進較小比例的美國影片以緩和國內電影業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在這種方式上,法國政府的立場比較強硬。每一張由法國影院售出的電影票,票價的一小部分都會用於資助法國的電影製作。因此如果美國電影票價銷售佔到法國總票房的60%,將會有一大筆錢被法國電影行業利用。第三種方式是歐洲國家進一步互相開放市場,而且還接納了一定數量的非歐美國家電影。以法國電影為例,其本國電影所佔份額已經達到38%,如果再加上其他歐洲國家電影所佔據的6%,其他非歐美國家所佔據的2%,這個鬆散的「非美電影集合體」基本占據了接近半數的法國電影市場。換句話說,在法國電影市場上,非美國家電影所佔份額幾乎可以和強大的美國電影平分秋色了。正如有的理論家所說的,「人們試圖以好萊塢的全球戰略來抗衡好萊塢」。強調藝術的歐洲電影產業與崇尚商業的美國電影產業在相互博奕之間逐步達成一種動態平衡。④

此外,為了支持歐洲視聽文化的發展,歐盟建立了「媒介計劃」(the Media Program)。歐洲委員會試圖通過這種方式構築一個歐洲的紀錄片、動畫片和多媒體製作的工業機制,從而與非歐洲的視聽產品相抗衡。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歐盟在2001-2005年裡為之設立了40萬歐元的預算撥款。

除了以上方法之外,歐盟還試圖盡量充分利用歐洲的電視頻道資源以獲得視聽業最大程度的發展。開發和鞏固市場花費甚巨,但歐盟認為這將提高該行業的經濟收益。如果歐洲的諸多電視頻道能夠把它們的一部分資源用於歐洲電影的宣傳上,將會大大提高後者的普及度;而且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盡管跟美國的奧斯卡相比差距還很大,但它對歐洲電影業的發展也是個極大的促進

❿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的介紹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亦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是全球國際A類電影節中最著名的三個電影節,它們分別為:義大利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和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這三大電影節特色各異,當中威尼斯電影節是世界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偏重藝術與先鋒電影(先鋒茶話會),戛納電影節有歐洲交易量最大的市場,偏重商業與藝術結合電影(噱頭拍賣行),柏林電影節最為關注政治性和社會性(政治教管所)。至今,三大電影節堅持以藝術性作為最高指標,被譽為「藝術家的避難所」。奧斯卡金像獎與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被視為世界影壇最重要的四大電影獎。

閱讀全文

與歐洲電影市場簡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葬什麼者電影 瀏覽:74
手機免流量看電影 瀏覽:614
如何用鏡子看電影 瀏覽:904
富華里影城好看電影 瀏覽:826
大叔電影雲高清 瀏覽:339
刀劍笑粵語電影完整版在線觀看 瀏覽:193
女主是伊娃電影奧斯卡 瀏覽:333
女鬼是閻王的老婆是什麼電影 瀏覽:351
學生打架的電影叫什麼四川話 瀏覽:235
哈利波特4電影免費國語 瀏覽:380
什麼電影百看不厭 瀏覽:150
俄羅斯科幻電影COMA 瀏覽:251
電影表哥到高清完整版 瀏覽:101
恐怖驚悚動物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412
只有你電影的女主是誰 瀏覽:892
國產電影創業演員 瀏覽:906
巧克力工廠電影完整版中文 瀏覽:119
ipad看高清電影卡 瀏覽:48
在電視機看電視劇和電影哪個費用低 瀏覽:984
交互劇情電影 瀏覽: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