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同修:我念佛已有兩年了,念佛已經進入入定的狀態,有一次學校組織去看電影,我一心繫念南無阿彌陀...
日日常念,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也不要去要求,天天想著佛怎麼還不來,我念這么久了?那叫打閑岔,那叫做妄念,念佛里頭夾雜著妄念,佛就不會現前;一個妄念沒有,偶然真的見到佛。見到佛也別歡喜,也別到處宣揚,「你看我的功夫不錯,我見佛了」,別人還沒見到,好像我比別人高一點,這錯了!那不是見佛,那是見魔,他已經把你的正念破壞了。佛現前的時候,你根本不起念頭,這叫正念,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也不覺得這是稀奇。在傳記里頭,我們看到慧遠大師,我們凈土宗初祖,第一代祖師。東晉時代在江西廬山建第一個念佛堂,中國第一個念佛堂,東林念佛堂,邀集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個人,在那邊專修念佛法門。那時候就一部經,就《無量壽經》,一句佛號,真正做到不夾雜。他老人家往生的時候告訴大家,往生的時候才說,往生之前沒說過,他在念佛的定中見到西方極樂世界,過去有三次,都沒說。告訴大家,今天我又見到了,我要往生了,這才跟大家宣布。這是祖師大德們示現給我們看的,心中真是有定,這是感應。
《楞嚴經》上佛教導我們,這些瑞相現前,見到了你完全不理會,是好境界,如果你理會它,你就著相,那就叫魔境界。所以是佛是魔不在外面,在你的心,你心不動是佛,你心動了就是魔。你見到阿彌陀佛、見到西方極樂世界,若無其事,不去想它,不去理它,這是好境界,這就是佛境界;如果你見到很歡喜,到處跟人宣揚我自己功夫不錯,那是魔境界,為什麼?已經把你的清凈心破壞掉了。所以為什麼佛菩薩不現相,道理在此地,現相你受不了,現相對你沒好處,讓你胡思亂想。佛菩薩慈悲,不現相給你看。你真的像慧遠大師那種定功,佛就會現相。你看佛現三次他都不動心,第四次他往生了,才跟大家宣布,這些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日日常念,無有廢忘」,這兩句話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心裡頭常想佛,心裡頭真有佛,口裡頭念佛,心想口念都不能中斷,決定得生。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一一集)
② 我是一個在校大學生,因為我剛接觸佛法,不知從何學起,請師父慈悲開示一下。
1. 看大乘佛經,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覺經》《楞伽經》《凈土諸經》等。
2. 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區的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
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貝旺旭仁波切 為師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江央確吉寧瑪仁波切
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 !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凈多矣,故名凈念。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卧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凈土宗念佛法門)
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一念不生,迴光返照,了了分明,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念:
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4.修行需要先消業障,在消業障方面《地藏菩薩本願經》甚佳,讀經、念: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名號。
《地藏菩薩本願經》: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③ 如何感受佛菩薩的真實存在 學誠法師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問自己,我為什麼要來皈依?要來聽我講佛法?第二個問題呢,大家此時此刻,在聽我講佛法的時候,內心是一個什麼狀態?第三個問題呢,我講了佛法以後,大家聽了,傳授了皈依以後,大家回去了,自己要怎麼辦?也就是說,我現在呢,用一個什麼心情,用一個什麼態度,用一個什麼樣子的思想的認識,來聽我講佛法,來認識到皈依的重要性。那麼這個問題呢,很重要。好多居士們來到龍泉寺,幾乎我們常常會強調,聽聞佛法的重要性,那為什麼要這么說呢?為什麼要強調聽聞的重要性呢?那麼原因就是,我們從小到大,在社會上面所接受到的教育,跟佛法的教育,是有差異的,甚至是有本質上面的不同。我們在世俗社會上所接受到的教育,它是告訴人謀生的方法,謀生的手段,也就是說,如何讓自己的生活越過越好。那麼這個前提只是說要讓自己的生活越過越好,它很難考慮到說要讓大家的生活越過越好,要讓所有眾生的,整個地球上面的人,動物,他們的生活越過越好,這個是不一樣的。那佛法普渡眾生,它考慮問題的基點,要面對一切的生命,尊重一切的生命,要解脫一切生命的痛苦,而不僅僅說只考慮到一部分人,考慮到少數人,不僅說考慮到個人。
那當我們在學校裡面上學的時候,分數對一個學生來說就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說,他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有一個好的分數。那在社會上面工作的時候,自己的地位,財富,就是最重要的,到老一點的時候,健康就是最重要的。反過來說,我們在青年,少年,青少年的時候,中年的時候,老年的時候,他無非就是自己的學習,以自己的工作,以自己的健康為主,為自己的生活在世間上面的目的和意義。那麼我們的學習我們的工作我們的健康,這個只是我們生命外在表現的方式而已,是我們生命的現象而已,而不是我們的生命。那我們的佛法是如何來認識自己的生命,如何要來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質,那麼這是一個生命的教育,心靈的教育,佛法的教育。佛法的教育就要讓我們開智慧,開大智慧,這是我們主要的目的,那我們佛法的教育,就要讓我們以佛法的觀點,去認識人世間的萬事萬物,大家要注意,這個前提,是以佛法的觀點來認識時間,而不是以時間的觀點來認識世間,更不是以世間的觀點來認識佛法。那麼現在社會上面,很多新華書店裡面,也在兜售一些有佛言佛語的這樣的一些書籍。那麼很多人買回去看,看來看去看半天,似乎自己就是懂了佛法,甚至認為自己懂了很多的佛法,而實際上那些完全都不是佛法,那些都是佛法的一些概念。充其量僅僅是一些佛法的,佛教的文化而已。甚至是比較低的佛教的文化。它和佛法的本意不太一樣。佛法的本意它是要引導一切眾生,究竟離苦得樂,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質,那麼這樣子必須是要真正有修,有證,有境界的佛菩薩,大德法師,那麼他們所講出來的,才能夠在我們自己生命的內心的最深層次裡面,點燃熱情,照亮我們內心當中最黑暗的部分。那麼許許多多的人,在不同的時候,他都會有一些不同的需求。那麼這些需求,無非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眼前的需要,我自己熱了,就需要電風扇,需要空調,冷了就需要暖氣,病了就需要吃葯,渴了就需要喝水,心情不好到外面旅遊散散心,很寂寞了就給朋友打電話聊聊天,困了就去睡覺,肚子餓了就去吃飯。這些就是人的自然的生活狀態,他沒有很好去考慮,自己的生命到底是什麼,就不曉得。其實呢,我們社會上面很多人,知識分子,事業有成的人,他們一天就是因為偏重一個領域,研究數學,研究物理,研究化學,研究計算機,研究企業的管理,社會的管理,諸如此類,把自己一生的時間,精力,工作,都專注在某一點上。那麼當然我們不能說,這一點沒有意義,這一點對社會來說也是有意義,也是有積極的意義,也是有貢獻的。但是和自己的生命問題,如何讓自己的生命更加有內涵,如何能夠來擴充自己生命對宇宙人生的一個非常正確非常深刻的認識,讓自己的內心越來越實在,讓自己的內心越來越幸福,越來越快樂,讓自己越來越充滿智慧,讓自己能夠最大限度去幫助社會,幫助眾生解決問題,這是不一樣的,那麼一個可能,能力,知識,文化,智力比較差的人,但是他通過佛法以後,慢慢慢慢,就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長進,越來越對大家有幫助有意義。那麼我們文化知識比較高的,智商比較高的,能力比較強的人,如果來學佛法的話,不會因為說我們學佛法以後,我們的文化素質就降低了,我們的能力就減少了,我們的智力就衰退了,不會這樣子。反過來說,用我們比較好的條件,比較好的能力來學佛法以後,就會更加增強自己生命的動力,更加認清自己生命的方向,對社會,對眾生會有更大的幫助。不會說學了佛法以後,就消極了就落伍了,不是那麼一回事。那麼也就是自己在世間上面所擁有的這些條件,學了佛法以後如虎添翼,就會更好,好上加好,這個觀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長期以來不少人認為,來皈依佛門的人都是那些層次比較低的人,問題比較多的人需要,那這個認識本身就是不科學的,就是片面的一種認識。那麼佛法要度的人,需要的人,恰恰是各方面條件比較好的人,他才能接受佛法,理解佛法講的是什麼。自己學了以後,才能夠真正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有利益。那麼這樣子是非常辯證的一種關系。
那我們聽了佛法,那麼我們首先要去聽,我所講的這些是什麼道理。我們要去認識,去理解,它是什麼意義,其次呢,理解以後,要跟自己的生命去聯系,然後慢慢慢慢去消化,變成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己生命的動力。我們皈依三寶,佛法僧,非常重要,為什麼說非常重要呢?你皈依了之後就意味著自己是一個佛教徒,這一點呢,就是生命重大的變革,就是自己在思想上面的認識有一個徹底的轉變。那麼自己是一個佛教徒,那麼就不僅僅是一個人了。當然佛教徒也是一個人,他本身我們就是人,人來接受皈依,但是接受皈依以後他就變成佛教徒。所謂佛教徒就是佛教里頭的人,佛教大家庭的一員,那我們就要根據佛法的標准去行事,做事,要根據佛法的標准和要求,佛法的道理去思考問題,去認識世間,去改造自己。我們皈依以後就要學習佛法,如果不學習佛法,那我們作為一名佛教徒僅僅是徒有其名,甚至呢,是一個似是而非的佛教徒。就是我們雖然接受了皈依,但我們所理解的佛法,同佛法的本意相差甚遠,甚至背道而馳,這都是非常悲哀的,非常可憐的人。
因為我們一個人,長期以來在世俗社會生活,都是靠眼睛看,靠耳朵聽,通過眼睛看通過耳朵聽,然後呢在自己的第六意識裡面,在自己的心裡,就會有些概念,那麼心裡有些概念,我們才會表達出來給人家聽。心裏面的概念,寫在書本上就變成文字給人家看,發在語言上面,就變成聲音,那麼所有世間上面的語言文字都是我們思想意識流的一個符號,就是說語言文字是我們思想思考的符號,反過來說,我們是根據這些符號來思想生活。那這些符號本身就是世間的語言文字的符號,那麼我們現在怎麼辦呢?我們要根據佛經,要根據佛法,要根據佛法的符號去思考,要根據佛法的符號去說話,要根據佛法的語言文字的符號去做事,要根據佛法的語言文字的符號與人相處,來指導自己的身心,讓自己的身心的一切行為越來越規范,越來越善良,讓我們內在裡面那些不健康的,那些不善良的,那些黑暗的負面的那些不好的情緒全部去掉。學習佛法如果有受益,它首先表現在自己的身心非常和樂。心情非常快樂,身心非常和諧,協調,法喜充滿,得到佛法的歡喜,得到佛法的快樂。那麼自己有佛法的人,在身心上面的和跟樂,那麼你同家裡面的人相處,自然而然,你家裡面的人也會受到你這樣的一種氛圍的影響和感染,家庭也就和睦了。那麼每一個家庭的和睦了,社會自然而然就會和諧。所以我們皈依學習佛法,對個人的目的就是讓身心和樂,對家庭來講就是家庭和睦,對社會來講就是社會和諧。它是能夠產生實實在在的作用和力量。那我剛才談到佛法僧三寶。僧寶嘛我們看到龍泉寺有很多的法師,法么,我們常常會給大家開示,講佛法。那麼佛呢,大家都能看到佛像。佛像,實際上我們應該把它當成佛。但是很多人,他很難把佛像當成是佛,這是很不容易的。因為看到的僅僅是佛菩薩的形象,他還是很難把他真正當成佛。那怎麼辦呢?那如何來在自己的心裡認識上確認佛菩薩的存在?那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如何來培養對佛菩薩的信心,就是如何來認識佛菩薩的存在。因為對佛經的認識,對出家人的認識,存在性是比較容易,但是對佛菩薩如何來認識到他的存在,那麼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問題。
那麼,我們不能認識到佛菩薩的存在,那麼我們是不是認識到說佛菩薩不存在?那麼很少人敢下這個定論,說沒有佛菩薩,不會。那麼為什麼這么講呢?那麼佛在印度,他實實在在有這樣的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在歷史上面也都是真實存在的,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發生過的事情。那麼好了,在歷史上面存在,它能不能對我們有幫助,能不能對我們有作用。在歷史上面的存在性,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現在就存在或者說現在就不存在?我們中國歷史上面出了很多皇帝,出來很多民族英雄,出了很多有成就有作為的人,那麼他在歷史上面存在,那麼,我們就不能說現在不存在。現在不存在只是表示說我們現在不存在他在過去歷史中的那一種狀態,但是他的作用不能說不能影響到我們現在。那麼佛菩薩他本身就不是一個非常具體非常有形象的人,非常具體非常有形象的人他僅僅是佛菩薩的表現的人,佛菩薩的示現而已。佛菩薩他本身是一個清靜圓滿的境界,他已經圓滿了,他已經代表一切了。就猶如我們世間上一切的信息一樣,信息它是無時無處不存在的。那麼只要我們擁有能接收到信息的這樣的一個儀器,就能夠接受到信息。那麼佛菩薩也是一樣,如果佛菩薩不存在,不會存在的話,那麼為什麼我們來的寺廟裡面,大家的身心能夠非常的寧靜,大家的內心為什麼如此的善良?我們念經的時候,就跟看世間上面的雜書,世間上面的小說不一樣。我們參加法會的時候,就不會同於我們看戲看電影,那種感受完全不一樣,這大家肯定會有所體會。我們打坐的時候,我們禮拜的時候,我們念經的時候,那樣的一種心情,一種信仰的力量,一種虔誠的力量,一種對佛菩薩的一種恭敬,虔誠,祈求,慢慢慢慢我們內心越來越清凈,對佛菩薩的認識和感受就會越來越明顯,越來越清明,越來越有力量,那麼這種力量產生以後,我們對外在的人外在的事的認識,也會越來越清楚,越來越善良。那麼我們對佛菩薩的認識不到,他一個真實的存在就說明說,我們內心有問題,我們內心信心有問題。因為我們內心信心有問題,我們就不容易認識到那些無形無相的東西的存在,這是很重要的。那麼正是因為我們內心的問題,我們內心裏面有時候聽到說,某某地方某一個人有多了不起,他做了多少的好事,我們即刻就會排斥,就會想沒有這么回事,這些都是騙人的,這些都是為了要宣傳,都是有目的的。誰誰誰來幫助你,你就想他沒有那麼好心,這是因為我們內心裏面的分別,內心裏面貪嗔痴的寫照。就是不容易去認識到,去接受和承認,世間上面有那麼多好人,有那麼多好事,那麼多能夠幫助我們自己的人,那麼多對我們自己生命有意義,有影響有幫助的人,我們不容易去認識到這一點的存在。因為我們這一點有形有相的人和事,善良,它的存在性都認識不到,更何況是一個清靜圓滿的佛菩薩。我們更不容易去認識到,因為你認識不到,你就說沒有,或者說,可有可無,或者說,我不能下結論。那麼當一個人能真實的感受到佛菩薩的存在,那麼這是非常了不起,非常有善根的。要說明它存在,並不一定非要拿出來給你看,那才叫存在。不如我說話,大家認識到存在不存在,因為你耳朵聽得到嘛。所以不一定說你要看得到,你才能夠說他存在。那我對大家表示一個動作,大家都知道說我對大家是有善意,那麼你就會認識到這種存在,對你好這種存在,你就能夠認識到。反過來說我們看到佛菩薩的形象,看到佛像,那我們內心覺得,佛菩薩非常清凈,非常圓滿,非常慈悲,那他就是存在的。所以我們學佛法,就要要培養一種信心。信心怎麼培養?就是認識不到佛菩薩的存在,那麼慢慢慢慢培養,我們已經認識到了他的存在,他對我們有感應,對我們有加持。那麼這種力量就能在我們內心裏面不斷增正,不斷堅固,不斷廣大,這樣的話我們才會根據佛菩薩的開示,根據佛教的理論,根據經綸去學習,去實踐。因為你前提都有懷疑,自然而然我們對佛法就不容易去認真,去學習了,所以大家要非常清楚說佛菩薩的存在和他的意義是什麼。
因為佛菩薩他不是一個凡人,他是聖者,他是一切智智,他是聖者的世界,聖人的世界,他不是凡夫的世界。我們不要說聖者的世界,我們能夠理解到外星球的世界它是怎麼存在的,外星球的生命是否存在,他的存在是什麼樣的狀態,我們都很難下結論。狗的世界,貓的世界,魚的世界,毛毛蟲的世界,我們能認識嗎?我們都很難了解,當然了我們對餓鬼的世界,地獄的世界我們就不好理解,因為我們對畜牲道的世界都不好理解。當我們看到地上有很多的螞蟻,很多的小鳥,很多的蝴蝶,但是我們知道說他們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他們彼此之間怎麼認識對方的存在和意義,他們動物是如何思考的,他們如何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意志,彼此之間是如何進行溝通和交流,我們是不知道的,知道的很少很少。可能只有搞動物的這些專家,會了解一點。那我要說明的是什麼呢?就是說,我們一個人對世界的認識是很少很少的,是非常非常的有限,非常片面的,只有一點點一點點。對有形有相的現實世界的認識都是如此的缺乏,更何況對佛菩薩這樣子一個清凈無為無染,究竟圓滿的一個世界,它的認識它的存在,認識更加缺乏。那我們認識不到,我們怎麼辦呢?我們就是信,就是培養信心,相信就是不能懷疑,這是很重要的。那我們在寺廟裡面聽法師講法,其目的就是要讓大家對佛法僧三寶生起信心,生起信心以後,其他的問題自然而然好解決,迎刃而解。因為我們出家的法師是長期以來在廟裡面是根據釋迦牟尼佛這樣一套理論,一直在思維,一直在實踐,一直在身體力行,有一定的經驗。那我們通過用功的經驗分享給大家,傳遞給大家,讓大家在這樣一個對佛法修學經驗的基礎上,能夠有所幫助,能夠真正去認識到佛法的本質,嘗到佛法的甜頭,改變自己的生命的方向,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質,以此祝福大家,謝謝。
④ 如何辦好一所理想的佛學院
中輪沙門道源 一、振興今日佛教必須辦佛學院 我國辦佛教衰敗的原因,固然有多種,但其基本原因,則在於出家二眾之無學識。現在的出家人,除了極少數的法師外,最大多數都在犯著愚痴病!這種愚病人,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根本不識字的人,他們出家以吃素為目的。只要吃素得得清,就是修行修的好,其他既非所問。其實根本不知尚有其他應為所問。另一種是識字的,又可分兩種:一種是童真入道的,或者是國民學校畢業,或者是初中高中畢業,未曾結婚而來出家的。一種是半路出家的,在世俗中做了半輩子的事,結果一無所得,於是看破紅塵而來披剃的。以上兩種出家人,雖有識字與不識字之分,但其所犯的愚痴病則一。因為通統不懂佛法,住持佛法的出家人,通統不懂佛法,佛教不衰,尚何所得! 不識字的出家人不懂佛法,這道理容易明白。識字的出家人為甚麼也不懂佛法呢?這就是因為現在各寺院,皆沒有佛法教育所致。不論你是甚麼學校畢業,也不管你做過甚麼大事,既然出了家,就得與出家人一起生活,在都市的寺院里,就得趕經懺,做佛事。天天這樣忙,從來沒有聞過佛法。在鄉村的寺院里,就得種田地,做雜工,天天這樣忙,從來沒有聞過佛法。聞尚未曾聞,懂從何處懂?所以振興佛教,非辦佛教育不可。 我們知道,我國佛法在唐朝時,是黃金時代。因為那時候龍象輩出,僧才濟濟。但是我們不要忽視了當時教育的背景,例如唐三藏玄奘法師,是大家都知道的,這位有名的大法師,一定是乘願再來的菩薩。但是必須注意!「乘願再來」那是他的「善因」;出家以後,受到佛法教育,才是他的「良緣」。善因良緣和合起來,才能成就這位大法師。我們看看他受的佛法教育吧。玄奘法師十三歲出家,他的兄長,長捷法師,就是一位大法師,就是一位佛學教授,所以奘師一出家就受到良好的佛法教育。不但他的兄長教他佛法,而且帶著他遍訪名師。在洛陽,就慧景法師聽涅槃經,於嚴法師受攝大乘論。入漢川,逢空法師及景法師,從之受學。又隨從這二位法師,進向成都,雖在行旅、恆執經隨問,及至成都,更就寶暹法師學攝大乘論,道基法師學阿毗曇論,就震法師聽發智論。二十一歲,受具足戒後,坐夏學律。又往相州,謁慧休法師,質問疑礙。往趙州,謁道深法師,學成實論。更入長安,就道岳法師學俱舍論。親近法常、僧辦二大法師,學攝大乘論。以上是奘師在國內所受的佛法教育。我們再看看他出國以後,所受的佛法教育吧。 奘師二十九歲,出國求學。路經礫迦國,從僧般若羯羅,讀毗婆沙論。入印度境,至迦濕彌羅國,就僧稱法師,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因明論,聲明論等。兼與大乘學僧毗成陀僧訶等,研究諸經論。至礫迦國,於長壽婆羅門,受百論,廣百論等。至那仆底國,就毗膩多缽臘婆,學對法論,顯宗論,理門論等。至闍爛達羅國,從旃達羅伐摩,受眾事分毗婆沙。至窣祿勤那國,就闍耶鞠多,聽經部毗婆沙。入秣底補羅國,就德光弟子蜜多斯那,學辯真論,隨發智論。至羯若鞠闍國,與毗離耶犀那,讀佛使毗婆沙。於吠多補羅城,得菩薩藏經。遂至摩揭陀國,入那爛陀寺,以戒賢論師為師,學瑜伽論等。又聽講順正理論,顯揚論,對法論等,及研鑽梵書。後赴伊爛拿缽伐多國,與怛他揭多鞠多等,共讀毗婆沙等諸論。至僑薩羅國,就婆羅門,受集量論。赴馱那羯磔迦國,從大眾部僧蘇部底等,學大眾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大乘諸經論。至缽伐多國,從諸大德,學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等。還摩揭陀國,至杖林山,勝軍論師所,學唯識決擇論,意義理論,庄嚴經論等。奘師四十五歲,學成回國。帶回來梵本經論六百五十七部,於長安弘福寺傳譯之。所譯之經論,凡七十五部,計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創立唯識宗,為開宗的祖師。 看看這一段略史,我們應該知道,玄奘法師是怎麼成功的?一言以蔽之,曰「學」成功的!在教授奘師的諸位法師方面說,則是「教育」成功的。 再舉個例:道宣律師一生聽大律二十遍。道宣律師是南山律宗的開宗祖師,當然也是一位乘願再來的菩薩。但是我們不要忽略了他「一生聽大律二十遍」。聽講一遍「大律」,至少須要一年的時間。決定不是一位律師在一個寺院里連續著講二十遍,一定是這位律師在這個寺院里講大律,宣師就去聽一遍。如是至少聽了二十年,終於「學」成功一位律師祖師。在講大律的諸位律師方面說,即是「教育」成功一位律宗師。 我們佛教講的是「因緣生法」。唐朝佛教為么出那麼多的祖師,每個出家人,都發心求學佛法,這是「因」好。每個寺院,都在講經說法-辦僧教育,這是「緣」好。因緣皆好,其結果自然好了。玄奘法師生在唐朝時代,國內寺院,處處都在講演佛法。國外寺院,也是處處講演佛法,所以他結果學成一位法師。現在的出家人,出了幾十年的家了,從來沒有遇到過講經的道場!怎麼能學成功個法師?道宣律師也是生在唐朝,走到這個寺院里,這里在講大律。走到那個寺院里,那裡也在講大師。所以他結果學成一位律師。現在的出家人,受戒之後,希望聽聽「戒本」就無處去聽!又到那裡去聽講「大律」呢?所以說「良緣」最要緊。 或有人說:現在是「末法時代」了,與「正法」、「像法」何能相比?縱令怎樣發心,佛法也是振興不起來了。這話似是而非,要知道!「末法時代」不是「無法時代」,倘若大家都不發心,佛法迅速滅亡,豈不成了「無法時代」了嗎?!而況佛教是「因緣論」,不是「定命論」。若是死板的在講正法、像法、末法,則變成外道了。 我們現在認定振興佛教的基本工作,在增加出家人的學識?增加出家人的學識,必須辦佛學院。 二、佛學院如何才能得好 甲、認定目的 「一切法從因緣生。」發生求學佛法,是「因」;辦僧教育,是「緣」。現在是研究辦佛學院的問題,也就是研究如何能夠給與出家人求學佛法的「良緣」。過去的每一個寺院,即是一座學府。現在不行了,寺院里沒有佛法可學了,因此不得不另辦佛學院了。在大陸上辦佛學院,只有幾十年的歷史,可是功效未著,弊端叢生,因之頗受人之指責。在台灣辦佛學院,不過數年的歷史,亦頗受人之批評。然而我們要知道,這不是辦佛學院的目的錯了,只是辦佛學院的方法不好。因為我們佛教,過去沒有辦過佛學院,沒有成規,足資遵循。於是採取世間學校的方法,來辦出世間的學校,其結果教育出來的學生,變成「僧不僧,俗不俗」了。方法不好,應當研究改進,不應因噎廢食。謹就管見所及,聊供芻議於後。 乙、改進方法 1.須有行解並重的依止師 首先應知佛學院,不是社會學校,這里的學生,畢業之後,優秀的要去當法師,去做弘法利生,續佛慧命的工作。中等的或當住持,或當監院,要去為三寶服務。普通的也要品行端正,律儀精嚴,做一個規規矩矩的出家人。必須這樣,佛教才有復興希望,然而學生們怎樣才能學得好呢?這里有個最重要的條件,就是每一所佛學院,至少須有一位行解並重的依止師。本來佛學院的院長或者主講,應當稱為「親教師」。現在稱為「依止師」者,是強調這位法師既然擔任了佛學院的職務,就不可東跑西跑,一定要常住在佛學院中,為學生們作依止。更重要的是這位依止師,必須具有正知正見。既不可偏於解,也不可偏於行,必須行解並重。過去的佛學院,怎樣會辦壞了的?就是我領導的法師們,重於解而不重於行,生出來的弊病。但是我所說的重於行,並不是說每天要學生坐幾支香,每年打幾個禪七,也不是說每天念幾次佛,每年打幾個念佛七。因為這里是講堂,不是禪堂,也不是念佛堂。相反的是除了朝暮功課以外,絕對不可另加「行持課」!因為學生們研究佛學課程,已感負擔太重;若為「出賣老修行」妄加行持課,則學生體力必不能支持。然則,何以名為「重於行」呢?這問題完全在於「依止師」。 第一是「身教」:依止師的日常生活,一舉一動,必須合乎戒律,合乎威儀。因為青年學生本來富於模彷性,再加上宗教性的信仰力,他們以為所信仰的法師,一舉一動,都是好的。倘若依止師的生活行為,樣樣都能合乎律儀;則學生們慢慢都會學好的。假使依止師行為不知檢束,則學生很快就會學壞的。 第二是「言教」:對著出家學生,切切不可大發其「學佛不必出家」的怪論。因為這樣「說法」,將會引生學生們「自慚形穢」的感覺,以為出家出錯了,則不待畢業,即會還俗了。必須在講課的時候,以權巧方便,說明因果報應,以啟發其去惡行善之心。贊嘆出家功德,以啟發其自尊向上之心。引證輪回之苦,以啟發其了生脫死之決心。令觀眾生之苦,以啟發其大菩提心。如是「身教」與「言教」並用,循循善誘,使學生們於不知不覺之中,發起修行辨道之心,則行持自然加重了。所以要想把佛學院辦好,必須有一位行解並重的依止師。 2.需有清靜無雜的好環境 佛學院最好設在山林之中,次之也要設在郊外,設在都市之內,是絕對不相宜的。因為都市中的誘惑力太大,很容易使學生墮落。例如鄰近有食品店,學生便容易習慣吃零食,都市人士的衣著華美,學生便容易打妄想穿好衣服。看見青年男女挽臂摟腰談情說愛,學生便容易升起羨慕之念。還有一個引人墮落的深坑,那便是電影院,現在的電影,十之八九都是誨淫的片子。青年學生,血氣未定,道心未堅,看了這些教誨淫慾的電影,焉有不動心之理?!當然,佛學院的規矩,是不許學生看電影的。但是要知道,我們是仿照社會學校的規矩,星期日是例行放假的。我們在講堂上講佛法,開示淫慾之害,甚於惡獸,甚於毒蛇,甚於勐火!苦口婆心勸導了六天,可是抵不過星期日看一次電影!因為淫慾是無始以來的習氣,何況學生們正在青年時代呢!我們的學生,不是我們自己教壞的,是給社會環境教壞的,反而遭受批評,說是「佛學院上不得,一上佛學院就學壞了!」這不是太冤枉了嗎!過去孟子母親,尚知擇鄰而處。現在社會學校,也不主張設在都市之內,何況是佛教的學校呢!所以要想把佛學院辦好,必須設在清靜無雜的環境中。 3.需有實際獲益的教科書 現在各佛學院的課本,除了佛學以外,都是用的初中學校的教材。因為佛教過去沒有辦過學校,所以沒有成規堪資取法。一切規矩,都是學人家「在家學校」的。因之,歷史、地理、國文、公民,都成了必修之課。因為不這樣就不像個「學校」了。所以誰也不敢說不對。殊不知我們的學校,只能算個私塾。我們的學生,學力不等。有高中畢業的,有初中畢業的,有國民學校畢業的。還有沒進過學校,其程度等於小學二三年級的。如是則對於初中課本就不太適合了。程度淺的聽不懂,空過了時間。程度高的不願再聽,以前在社會學校都聽過了,現在硬要他們再聽一遍,豈不是浪費光陰?而且一天上八節課或六節課,學生只有聽課的時間,沒有讀誦的時間,如何能以記得?沒有研究的時間,如何能以了解?所以我在北平宏慈佛學院的時候,就大膽的改革一下;只要佛學與國文兩門課。其他的歷史地理等課,悉皆取消。蓋學國文可以輔助佛經,故獨留國文課。至於歷史地理等課,雖為世間常識,但因有的學生已經學過了,不必再學。有的學生雖然沒有學過,將來學問進步時,自己可以看得懂,現在不必急著學。要知道我們出家人,被人家看不起,是因為不懂佛學!並不是因為不懂歷史、地理。然而單這一門國文課,我仍感覺不滿意。第一、是關於教材方面:當時所講的都是「古文觀止」的文章,例如「鄭伯克段於鄢」,對於小學程度的學生,講這篇文章,真不容易懂!鄭國是什麼朝代?鄢在什麼地方?縱令講師講的很清楚,學生聽起來仍然很淼茫。正等於在台灣幼稚園,講「堆雪人」一樣的不合適。就算學生聽得懂吧,這篇古文究竟對於研究佛學能有多大的幫助?所以我當時有這樣的想法:學其講古文觀止,不如選擇經論中的序跋。第二、是關於文法方面:現在做的文章,都是語體文。古文的文句,學生如何能以應用?這講國文的時間,豈不也等於白費?因此我現在又想:應該選擇現代佛教刊物中語體文,以作國文課本。材料既是佛教的材料,文法也是語體,則學生當能得到較多的利益。若有大心之士,作這件有意義的工作,我當馨香禱祝之了。至於佛學課程,我主張先講戒,次講經,後講論。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在菩提樹發表過。現在我希望:有那位菩提發心,依著初中、高中、大學的深淺程度,把可以作課本的經、律、論,編定一下。不但利益了學生,而且利益了法師,真是功德無量了! 4.須有單純獨立的經濟力 過去寺院的經濟,大都依靠田地。自從「耕者有其田」以後,我們不是耕者,自然不應有其田了。因此寺院的生活,愈來愈艱難了。現在的佛學院,都是由某一寺院發心創辦的。其經濟完全由某一寺院負擔。以前有田產的時候,經濟力比較穩定,負擔佛學院的經濟,也就比較容易。現在田產沒有了,經濟力薄弱了,開辦佛學院也就益感困難了。前面說過,佛學院是不宜設在都市中的。現在從權就算可以設在都市中吧,也不是長久之計。因為都市寺院的經濟來源,是靠趕經懺的,這種收入也是不穩定的。經懺收入多,只要當事人肯發心,辦佛學院自然不成問題了。倘若經懺不多,收入減少,即使當事人肯發心,也必感覺到有心無力徒換奈何了。因此現在辦佛學院,都成了「了願心」式的,辦了三年就不辦了。佛學院要想辦法,必須三年一期,三年一期,長久的辦下去,於其中間,革其弊,興其利,逐漸改進,方能有理想的佛學院出現。只辦三年就終止了,如何能把佛學院辦的好呢?所以要想把佛學院辦好,必須有單純獨立的經濟力。然而這種經濟力又如何才能成就呢?這有兩種方法:第一、聯絡一般發心辦僧教育的信徒,組織護法會,每人每年負擔若干。這是暫時性的。第二、廣事募化,籌集鉅款以作基金,存在銀行里,只用其利,不動其本,這是永久性的。當然,談到籌款,不是說話那麼簡單。然而「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了。 5.必須去除學生師長的畏懼心 我們想盡方法,費盡心力,把佛學院辦好,為的是教育學生呀!假若招不來學生,怎麼開課呢?學生之不來,乃由於師長之阻礙。但其師長為什麼不欲其徒弟求學呢?一則由於師長之愚痴自私,欲令其徒弟常在寺中作雜工之故。此其過在師長,暫且不談。一則由於佛學院辦理不善,引生了其師長之恐懼心,其過在院方,如是則需談談,以供參考。據近年所聞,約有以下數端:一、學生另拜師父,師長之栽培徒弟求學,原有「望子成龍」之心。希望徒弟學成歸來,光大寺宇。詎知徒弟另拜別人為師,一去不返,豈不大失所望!二、令學生代院方化緣,學生沒有化緣能力,必返寺轉求其師。甚至有指定數目者,不達額數,學生自感羞恥,只有苦求其師,以遂目的,而便消差。如是,豈不令其師長大加為難?三、學生畢業回寺,貢高我慢,不再執勞服役,徒弟未求學之前,尚能幫忙做些小事。求了三年學之後,不但法師未學成,簡直學成一個廢物!豈不令其師長灰心?!以上三則,乃舉其障礙性之大者,願辦佛學院者,其注意及之。 三、希望理想成為事實 上來所談的理想,並不是懸空的幻想。只是就事論事,只要我們肯發心做,沒有做不到的。現在所辦的佛學院,每一處的學生都是二十名至三十名(屏東市東山佛學院有八十名學生算是希有的了),實在規模太小了。然而事實是事實,實際做起來,就這樣小規模的佛學院,仍然困難重重,不能完全符合理想。所以我希望這個小小的理想能以成為事實。(菩提樹第一三二期,民國五十四年七月)
⑤ 關於信仰佛教的一點問題
這問題很好回答,這人估計光學哲學不看科學了。你讓他關注一下美國最近關於靈魂,空間和時間的科學發現。一下是一個例子,其他的還有很多。建議您可以具體的看些佛經,讀些佛經。自然會有所得,祝你好運!
太空物理學新發現的啟示
澳洲昆士蘭大學
鍾茂森博士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Australia
(此文曾在2003年7月4-6日舉行的澳洲宗教研究協會學術會議上用英文宣講)
佛法與科學常常是互相揭示、互相說明的。最近,我從太空物理學上又得到了一些啟示。凈公上人(凈空老法師)曾在宣講華嚴經時多次提到,佛陀教育是關於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現代科學已在逐步證實釋迦牟尼佛在經中所講的真相。凈公上人的這些開示引發了我發掘太空物理學與佛法關系的興趣。我最近瀏覽了美國國家航天航空管理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簡稱NASA)的網路文獻。美國NASA於1958年創建之後,成為世界領先的航天物理中心。我閱讀了NASA科學家們的有關宇宙形成及發展的文獻,很受啟發,近代科學在宏觀世界的研究中,證實了佛教《華嚴經》、《般若經》、《大乘無量壽經》所描述的許多真相。
現代太空物理學研究的是我們這個宇宙的形成與發展。這門學科是建立在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著名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理論基礎上的,許多的發現都是*高深的數學推導出來的,普通沒有數學和物理學背景的人可能很難去理解。不過,我們今天不必去鑽研那些數學公式,重要的是我們從這些科學研究中去領悟一些訊息。下面我將詳細為各位分析,這些現代的科學研究發現與釋迦牟尼佛在約三千年前所講的宇宙真相如此驚人的相似。這里我將用平實的語言,盡量避免數學推導,著重在讓大家理解其中的理念,並結合佛對宇宙真相的闡述做對照性的說明。我將論述以下三點:
1、時空是假相
2、無中可生有
3、宇宙之起源
1、時空是假相
在物理上要證明這個現象不是一件容易事,雖然我們在這里不過分去強調數學推導,然而要說明這個理念多少還是要藉助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相對論是愛因斯坦在二十世紀初提出的關於在「非牛頓系統」中的勻速與加速度運動的理論。十七世紀中到十八世紀初的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建立的物理學,適用於三度空間的物體運動,尤其是地球上小型緩慢物體的運動,比如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見的汽車、火車的運動,飛機的飛行等等。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卻是完全不同的系統。在牛頓理論中,空間和時間是絕對不變的,而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空間、時間、質量、能量都是相對可變的。這個理論完全改變了現代物理學的方向,為宇宙探索奠定了理論基礎。愛因斯坦本人於1922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後來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世紀的偉人」。他被後人尊為「現代科學之父」。(註:他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實際上是在光電效應方面的貢獻。)
相對論有兩個層次的理論:特殊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特殊相對論適用於勻速運動的物體,而廣義相對論適用於加速運動的物體。愛因斯坦第一篇相對論的論文發表在1905年一個學術雜志《物理學年志》上。同一期中還刊載了他關於布朗式運動與光電效應的論文,使他於1922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愛因斯坦和其他幾位學者,發現當物體在接近光速運動中,許多物理特性會改變,例如物體的長度、體積等。物體的長度與速度的關系可以用以下的數學公式來說明:
Lv是運動中物體的長度
Lo是靜止時物體的長度
V是運動物體的速度
C是光的速度,即每秒約30萬公里
這個公式告訴我們,當物體在高速運動時(接近光速時),在我們的眼中,它的長度會縮減。下圖描述了物體長度與速度的函數關系。
圖一:物體的長度與速度的關系
因此,當一個物體以光速運動時,那麼V=C,→V∕C=1,則。我們此時會看到物體沒有任何長度和體積(Lv=0)。也就是說,根據愛因斯坦的公式推理,物體的大小、長短、距離在光速狀態下統統消失。打個比方說,在一定條件下,你看澳洲與美國之間沒有距離。用另一個比喻看,在一定條件下,你可以同一時刻在地球與火星上出現,因為地球與火星的距離在此條件下沒有了!正如美國NASA的太空物理學家斯丹·奧頓沃博士講的,物體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同時出現。所以遠近的距離不是絕對的,它是依賴觀察者之狀態而定。因此,絕對獨立的空間和距離是不存在的,那隻是人的錯覺而已。
作者:221.193.222.*2004-11-5 23:46 回復此發言
--------------------------------------------------------------------------------
2 太空物理學新發現的啟示
作者: 218.98.141.* 2004-9-28 12:03 回復此發言
--------------------------------------------------------------------------------
2 太空物理學新發現的啟示
在觀察者眼中,物體處於光速狀態時,物體的體積、空間和長短、距離就突破了。如果觀察者處於深度禪定狀態,他眼中的空間和距離也突破了。據記載,中國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在禪定之中到達天上(兜率天內院),聽彌勒菩薩講經說法,這個真實的記載,成為當代中國佛教的佳話。而自古至今,在禪定之中突破空間、距離者不乏其人。
佛與大菩薩們都有這種能力。普賢菩薩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講「我以普賢行願力故,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釋迦牟尼佛在《佛說大乘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中說「彼佛(阿彌陀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又說:(大菩薩)「諸佛剎中,皆能示現,譬善幻師,現眾異相」。以上我們可以看到,突破空間、距離已不是神話,這完全取決於觀察者的狀態,用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可以解釋。因此佛家講「此方即凈土。凈土即此方」,西方極樂世界就在當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以上論述的是空間距離是假相,而至於時間也是假相,在物理學的相對論中也有精闢的論證。在愛因斯坦物理學中一個關鍵的假設前提,便是光的速度是宇宙中最高速度,並且是永遠不變的。也就是說,光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以每秒299,792公里(約30萬公里∕秒)運行,這是物體可以達到的最高速度。特殊相對論是在這一前提下提出來的。
那麼,讓我們先考慮日常生活中的一個例子。假設我們現在在一輛快速行駛的火車上踱步。我們在火車里感到自己在走得很緩慢,因為我們用火車作為我們的參照物。而一個火車外的觀察者看到我們正在快速地超過他,這是因為我們相對火車的速度慢,但相對於車外觀察者的速度很快的緣故。
現在我們再考慮一個例子。假設我們乘上一架太空飛船,這架太空飛船正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飛離地球。假設現在我們在太空飛船上用一個特定的時光儀器,每秒鍾向地球觀察人員發出一個光的訊號。在我們這些太空船員眼中,相對於地球觀察員的相對速度極快(接近於光速)。我們在太空船中看到時鍾信號儀器每秒鍾發出的光信號很正常,每秒鍾的時間長度沒有增加或減少。而對於地球觀察員來講,他們所收到的光信號比較緩慢,因為光從高速飛離的太空船上返回地球需要一定的時間。也就是說地球觀察員每次收到信號的間隔,比太空船上的一秒鍾要拉長(即一秒鍾又加上光返回地球所需的時間)。在這種情形下,地球的觀察員觀察到的每秒鍾的時間間隔拉長了,時間走的緩慢了。這種現象稱為「時間蔓延」(Time Dilation)。理論上講,你可以將很短的剎那延長至極限長的時間,而你自己身體都幾乎沒有任何老化。這便容易理解無量壽經中講的「如來正覺,其智難量,無有障礙,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所以如果我們證得了如來的定慧,這種超越時間的能力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另外一個關於時間蔓延效應的著名例子,是愛因斯坦的「孿生兄弟」的例子。剛才講的太空飛船,假設離開地球高速運行二十年,當然這個二十年是按我們地球日歷來算的。假設有兩個孿生兄弟同一天出生後,便分成兩種生活方式,一個留在地球上過普通人的生活,另一個被送上這一艘高速運行的太空飛船,二十年之後再返回地球。二十年過後怎麼樣呢?我們看到地球上的兄弟變成二十歲的青年了,而從太空飛船上返回的這個孿生兄弟還很年幼,比方說可能只有三歲而已。這是因為對於太空高速飛行的孿生兄弟,二十年縮短為三年的時間,而他的身體功能的成長也相對緩慢。
再進一步來講,太空飛行員返回地球實際上是一種進入「未來」(即從三歲進入二十歲)。另一方面講,對於太空飛行員來講,如果時間可以進一步的減慢,乃至於減成一個負數,那麼這個太空飛行員便可以從「現在」回到了「過去」。
作者:221.193.222.*2004-11-5 23:46 回復此發言
--------------------------------------------------------------------------------
3 太空物理學新發現的啟示
佛和菩薩有這種能力,能在同一時刻返回無限的過去和進入無限的未來。《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到「我(普賢菩薩)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作者: 218.98.141.* 2004-9-28 12:03 回復此發言
--------------------------------------------------------------------------------
3 太空物理學新發現的啟示
綜上所述,空間與時間是可變的錯覺現象。在一定條件下,空間與時間可能會完全變樣。事實上,最近所發現的宇宙黑洞就證明了這個理念。根據美國NASA太空物理學家的說法,黑洞中的時間與空間可能互相替換。這意味著空間可能變成時間的樣子,時間可能變成空間的形狀。佛法稱時間與空間都是「不相應行法」,意思就是抽象概念,並非真實。再舉一個生活中最容易感受的例子。比方我們乘飛機從香港20號起飛,到美國還是20號。所以諸位不要執著時間的概念,因為時間是假的!最近凈公上人正好講到《華嚴經華藏世界品》一段「無有始終,若覓始終,如空中求跡,如影中求人」(這里「始終」是指時間)。
2、無中可生有
談到這個理念,讓我們先引用美國NASA太空物理學家斯丹·奧敦沃博士的一段結論「自然界為我們揭示的物理現象往往同我們一般觀察和認為的現象有天淵之別。例如,人在運動中的老化方式完全不同;空間可以變形;物質可以從純能量中產生;物質可以在真空狀態下忽然出現。」只要有足夠的能量,物質便會從此產生,所謂「無中生有」。要證明這一點,我們可以借用一下愛因斯坦的質能守恆定律。這個定律講,在一定條件下,能量可以凝聚成有質量的物質,物質的質量也可以分解為能量。這個守恆公式是:
E=mc2
這里,c 是光的速度,即每秒約三十萬公里;E是能量;m是質量。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反過來,質量也可以從純能量中產生。我們只要將這個公式倒裝一下,變成:
m=E∕c2
也就是,在一定的條件下,能量可以在一無所有的真空中變現出物質。換句話說,東西可以無中生有。事實上,在量子的微觀世界中,我們常看到物質在虛空中自然出現。
這個物理學的發現,證實了佛經里所講的「空即是色」(「色」指物質),令我們想起《無量壽經、受用具足品》中所講的:(極樂世界)「受用種種,一切豐足。宮殿、服飾、香花、幡蓋,庄嚴之具,隨意所需,悉皆如念。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事已化去,時至復現」。極樂世界中這種自在的生活狀況,用現代的物理學完全解釋得通。也就是說,極樂世界的人,可以隨時將能量變現出物質來用,用完之後,又將物質變為能量而化去。他們的能量從何而來?他們是從一心念佛的念力中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可隨心所欲地變現物質。誠如《無量壽經》上所講的「應念現前,無不具足。」
無中可生有,有也可歸於無。現代物理學認為,物質實質只是「場」而已。愛因斯坦說「物質是由場強很大的空間組成的」。又說「並非既有場又有物質,因為場才是唯一的存在」。並認為物質只是人的錯覺,所謂「色即是空」。這一點在佛教中,許多修行者都證實了。中國50年代的高僧大德圓瑛法師曾在禪定狀態中穿過關鎖的大門而出去。這就證明了物質是人的錯覺。
3、宇宙之起源
物理學中認為在量子世界裡,物質可以從空無中產生。這里量子是指最小的能量單位。那麼我們的宇宙從何產生的呢?科學家告訴我們,宇宙也是從空無中產生的。
美國NASA的奧敦沃博士說:當物理學家講到這個「空」字,他們是在搞一個文字謎,因為我們平常觀念中以為真空便是「空」,便是什麼都沒有,而實際上,物理學家很清楚,真空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空」。而宇宙形成以前的這個狀態,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連真空都沒有。這個狀態,並非我們一般心目當中所思量的空無狀態。
作者:221.193.222.*2004-11-5 23:46 回復此發言
--------------------------------------------------------------------------------
4 太空物理學新發現的啟示
奧敦沃博士承認說【我們目前還沒有一套完整的數學理論來描述這個宇宙前的狀態,但是可以推斷它是多維次。產生現在這個大宇宙的空靈狀態並不是毫無一物,也不是我們今天所懂得的任何一物。我們用「空無」這個詞,是不得已的說法。這樣看來,《牛津大辭典》中講的「空無」,於今天我們所發現的「空無」是完全不同的物理概念】。
作者: 218.98.141.* 2004-9-28 12:03 回復此發言
--------------------------------------------------------------------------------
4 太空物理學新發現的啟示
佛家講:宇宙本來的狀態,在佛經上用「自性」或「佛性」或「心性」來表達。它並無形相,但確實存在,不得已才稱之為「空」。打個比方說就容易理解,這個「空」就好比是磁鐵的磁性,磁性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不能說它沒有,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磁性的作用極大,發電機與電動機都因磁力而顯功用。佛家用「八不」來表達這種狀態「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佛家認為這種空靈能現妙有,能現宇宙萬物之相。佛在三千年前就指出這種空靈是我們的心性。《首楞嚴經》雲「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這里講的「心」,就是自性,就是本來面目。最近,日本東京的科學工作者江本勝博士經過八年對水的微觀觀察,發現水的結晶體的形狀能隨著人的思想語言而變化。善心善言對水,水的結晶體形狀就很美麗。惡意惡語對水,水的結晶體形狀就很醜陋。證明佛經上所講的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現在我們來看看科學家認為的宇宙形成的那一剎那是什麼樣子的。科學界目前廣泛所接受的是所謂「宇宙大爆炸」的形成理論。根據大爆炸的理論,我們的宇宙是在大約100至150億年以前在一個宇宙大爆炸中產生的。大爆炸以前,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那一種狀態不是我們可以想像出來的。就連許多宇宙的定律在當時也不適用。佛用「不可思議」來描述這種狀態,而科學家也承認這種狀態我們可能永遠不能用思維去理解。然而,佛告訴我們用「不思不議」的禪定方法,在精神意志深度集中時,所有的念頭都放下,這時一切障礙我們了解真相的東西都去除了,那麼宇宙的本來面目便完全顯現,這種境界稱為「明心見性」。那麼我們的宇宙在出生之前有多大呢?根據科學家的計算,宇宙的大小當時只有10-33厘米。即0.00…001(33個0)厘米。這一個極微小的數字無法用我們常規思維去想像。打個比方來說,如果我們頭上一根頭發直徑是0.01毫米,切取這根頭發的直徑平面,將這個宇宙原點放入我們的這個頭發中,可以在這根頭發的直徑距離上平行放置多少個這樣的原點呢?通過計算,我們可以放置一百萬億億億個這樣的宇宙原點!
要知道,我們目前廣袤的宇宙所蘊藏的全部信息原本存在於這樣小的微粒之中!這些信息包括宇宙中所有的時空,所有的星系,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也包括你跟我!令人瞠目結舌的是,我們身上的一根頭發竟能包容這么多億億億個宇宙!難怪佛給我們講,「大小不二,大小平等」,《華嚴經》中講的「一多相容」。原來,無限大和無限小是沒有差別的。佛常講,不可計數的世界國土可以從一個人的汗毛孔中現出來。我們也可以從身邊的例子中理解「大小不二」,例如:澳洲凈宗學院圖書館所藏的一套大藏經有八十多冊。我們知道,現在有大藏經的CD,僅兩片而已。八十多冊的大藏經體積很大,兩片CD的體積很小,然而它們所容納的信息卻完全相同。這也是「大小不二」。
另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是,從這個小微粒擴張成大宇宙,所需的時間極其的短促。太空物理學家告訴我們,在10-33秒內,這個微粒擴張了1026倍。按這樣的擴張速度來講,在千分之一秒內,這個極小的微粒已擴張成比目前我們的太陽系還要大!我們平時看電影,電影機的底片每1∕24秒換一張,我們已無法覺察畫面的分斷了。千分之一秒比1∕24秒更短好多倍,我們何以能覺察呢?宇宙的產生原來是瞬間完成的!佛家講大千世界「一時頓現」。那麼,「一時頓現」是什麼時候呢?正是當下!一時頓現宇宙全體,頓現之後,馬上又頓時消失。舉個生活中的例子容易理解,在黑暗的大廳里一開燈,廳內全景一時頓現,一關燈,全景頓消。《首楞嚴經》雲「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此之謂也。
作者:221.193.222.*2004-11-5 23:46 回復此發言
--------------------------------------------------------------------------------
5 太空物理學新發現的啟示
所以,現代科學講的宇宙起源可歸結如下:宇宙原本是「空」,在「空」中忽然產生了一個微粒,微粒在瞬間形成了宇宙,而從此便開始不斷的向無限推展。由宇宙原點變成大千世界。對於這個原點,現代科學只有一個數學的描述,並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而佛明白的告訴我們,這個微粒是一種無明妄動的幻相。本來是清凈無有一物的,忽然起了妄想,產生幻相,從而由細的幻相進入粗的幻相,世界宇宙隨之展開。而整個宇宙是本來無所有,實際不可得,當下畢竟空。
⑥ 佛教電影影響好嗎
都是弘揚佛法,很勵志的,就算你不信佛,也應該被那些高僧大德為了追求信仰遠大志向,把生死置之度外,無私無畏的精神所感動。
⑦ 少林寺的和尚可以上網,聽歌,看電影嗎
如果是少林寺的佛教僧侶,那麼上網是可以,因為學習佛法,查找資料或是與其他人溝通,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實現。至於聽歌、看電影,那麼基本原則是不允許的,除非是特別的開緣,或是個人行為。
如果是打著少林旗號的一些工作者,那本身就不是佛教僧人,只是為了混口飯,這個連方丈都沒辦法管理,就看個人的自覺性,問有關部門領導的意圖了,O(∩_∩)O~
少林寺的管理,大權在有關部門手裡,只有少部分才在僧人手中,這點大家要知道啊
祝吉祥如意
⑧ 有什麼佛教電影列舉一下。謝謝。
佛教電影:學僧
佛教電影:釋迦牟尼佛傳奇(小活佛)
佛教電影:香火
電影:刀見笑
傳統越劇:觀音出世
傳統越劇:觀音得道
佛教電影:達摩為何東渡
最新佛教紀實電影《心經》
佛教電影:無常(繁華過後…)
印度佛教電影:阿育王
韓國佛教電影:天雲寺
韓國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
佛教電影:十二因緣的故事
佛教話劇:維摩詰居士傳
佛教電影:蓮花生大士傳
玄奘大師(堪稱佛教紀錄片之最)
佛教老電影:觀世音(邵氏電影)
佛教電影:觀世音菩薩顯靈傳奇
佛教電影:十殿閻羅
佛教電影:地藏王
佛教電影:印光大師
讓你淚奔的電影:《天堂午餐》
電影:大塊頭有大智慧
韓國佛教電影:童僧
電影:秋翁遇仙記
佛教電影:弘一大師
佛教電影:常無常
佛教電影:了凡四訓(達式常版)
佛教電影:解怨
佛教電影:討債鬼
佛教電影:鏡子
地獄變相圖語音解說導覽
佛教電影:達摩祖師傳(清晰版)
佛教電影:佛說長壽滅罪經
佛教電影:現世報應
佛教電影:逆緣(念佛生西)
佛教電影:都市和尚
佛教電影:喜馬拉雅
佛教電影:佛祖傳
佛教電影:改變人生
公益佛教電影:地球公民
佛教電影:助念新星
佛教電影:宇宙真相
佛教電影:出家
佛教電影:了凡四訓(經典老版本)
佛教電影:棲霞寺1937
佛教電影:一輪明月(高清版)
日本佛教電影:禪
佛教電影:超越輪回
觀世音與海龍王
佛教電影:涅槃祭
日本電影:入殮師
佛教電影:清涼寺鍾聲
佛教電影:六祖慧能傳
佛教電影:密勒日巴
佛教電影:念佛滅罪
佛教電影:冤魂索命
佛教電影:十八層地獄
韓國佛教電影:元曉大師
佛教電影:旅行者與魔術師
佛教電影:鐵眼
佛教電影:夜海航燈
佛教電影:肉身菩薩
佛教電影:釋迦牟尼佛傳奇(完整版)
電影:濟公
佛教電影:靜靜的嘛呢石(完整版)
佛教電影:良辰滿願
電影:《新少林寺》
電影:空山靈雨
電影:少林寺(李連傑版)
佛教電影:曼荼羅
佛教電影:暖春
佛教電影:俠僧(客舫奇緣)
佛教電影:八百羅漢
佛教電影:業障
佛教電影:目連救母
佛教電影:媽媽的恩德
佛教電影:再世人狗緣
佛教電影:轉運漢奇遇
電影:《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
佛教電影:新少林五
⑨ 請推薦幾本白話佛經,古文看不懂
.建議先在網上搜佛教電影看,或佛教動畫片,比如《了凡四訓》,《佛典故事》,《布袋和尚》等等。
通過看電影能學習佛教基礎知識,有一定佛教基礎後再讀佛經。讀佛經開始不必求懂,只是讀誦,書讀千遍其意自現。
《心經》、《阿彌陀經》、《地藏經》、《金剛經》等,都是初學人常讀的佛經。讀熟後,想解義就在網上聽法師的講經。
⑩ 學佛的人能看電影嗎
可以看……電影眼前過,佛祖心中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