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推薦 > 觀看電影摩登時代的心得

觀看電影摩登時代的心得

發布時間:2022-12-09 00:28:08

❶ 摩登時代觀後感範文5篇

《摩登時代》是查理.卓別林(CharlesChaplin)一部十分優秀的作品,因為這部影片超越了其他單純以他個人特點為賣點的杯具性主題作品,改而反映了當時社會中一些重要的問題。他利用滑稽搞笑的形式讓人在簡單的氛圍中感受不簡單的寓意。下面是的我為你們整理的 文章 ,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摩登時代 觀後感

影片《摩登時代》是描寫人和機器之間的沖突。 故事 是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蕭條時期,當時美國工業因為轉用機器而大量解僱工人所造成的事業浪潮,主角夏爾洛他在不斷加快的傳送帶式的作業線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捲入巨大的機器齒輪中,還有出毛病的吃飯機器。這些反應了機器時代所帶的恐懼與打擊。後來夏爾洛失業了而且進了監獄,因為他在監獄立了功的原因在監獄受到好待遇,出獄後他認為唯一不用為生活操心的最好地方是監獄,為了進監獄他不惜主動替人頂罪,然而事與願違監獄進不了,不過卻因禍得福得到了受他幫助的那個女孩的愛。

這部電影以喜劇的手法突出了世界經濟危機給失業工人帶來的痛苦,揭示了工人遭受資本家欺壓,榨盡他們最後血汗的嚴酷現實,招致國際資本勢力的群起反擊。工人在這種情況下忍受著生活和工作各方面帶來的壓力,引起精神方面的問題,造成社會問題,這實質上是個引人深思的社會現象。告誡各位企業家在創造利潤時不要忘了顧及工人的利益,工人是創造利潤的最重要工具,沒有工人的付出企業的利潤就不會存在,應該提高工人的待遇有利於創造更多更大的利潤。關注和提高工人的待遇是解決這個社會問題的根本做法。

影片最後時夏爾洛找到一份很好很適合自己的工作但因為女主人被便衣警察發現她是通緝犯,而他們繼續他們的逃亡生活,女主角知道他們逃亡代表著他們什麼都沒有了,但夏爾洛給予女主角鼓勵與微笑,他們互相鼓勵一起微笑向前走,給人內心以強烈的震憾,它給了人們繼續奮斗向前的勇氣和生存的信念。

摩登時代觀後感

今天看完卓別林的《摩登時代》讓我感到有點深沉,雖然這是一部以輕松的幽默手法來呈現的電影,但若是看到其欲表達之內涵就不會有太大的歡樂了。

首先是一群排排站的工人以制式化的動作工作著,根本是資本家將人視為機械般的慘忍手法,人和機械對他們而言是同樣的「東西」,不需要有任何差別的待遇,其中那個主角,也就是卓別林的那個角色,以工作中出錯、詼諧的舞蹈與動作、欲認真做事卻適得其反的狀況等等,來反諷機械化後人易失去人性的種.種狀況,當然他是誇大了許多,但是那種會使人發瘋的制式化在卓別林詼諧的手法呈現後,反而讓人油然而生一股憐憫之情,任何物種都不應該受到這樣的待遇,何況人。

談到物種的部份,先說明為何是以物種來稱呼而不是人類,其實因為我不覺得人類和其他物種有哪裡不一樣,每一個物種都必須受到平等的待遇,沒有什麼是特別高尚或低俗的,因此決定以物種稱而不特指人類。既然已經談到物種,那先跳到最後幾幕卓別林在小餐廳打工時的狀況,有一幕是他要端一堆很重的餐盤上桌,但卻被一個用餐客人所牽的一隻狗給絆倒,而他仍盡責的將盤子端著,即使自己已經跌個四腳朝天。這個畫面顯示出一個餐廳的服務生連顧客的寵物都不如,這讓我想到前些日子上映的一部《流浪神狗人》,裡面也同樣將不同階層的人和狗做了一大對比來諷刺,當然這些例子不勝枚舉,然而在看了相關的諷刺結果下,我對於人自以為清高的態度就漸漸產生厭惡。

再來要探討回工廠里的部份,讓我覺得最可怕的其中一個橋段,就是卓別林被迫使用「白勞餵食機」(我沒記錯名子的話應該是這個),那一幕幕把人當作實驗品般的操弄,即使機械出問題或故障仍繼續執行,完全將人的尊嚴貶至最低,好像只要有錢僱用人就可以任意宰割似的可怕霸權。這樣可怕的議題在幽默詼諧的手法呈現下更顯諷刺與無奈,諷刺的是要述說的事件雖然嚴重且可怕,但卻可以用輕松的方式讓觀眾接受,顯示出那種強威式(資本家的蠻橫)的控制手法根本是多餘的但;這也是令人無奈的地方,因為若不是以這樣的方式呈現給觀眾,大家會發現自己正被操控嗎,會集結群體的力量來反制這樣的社會嗎,會開始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嗎,我想不盡然吧,因此我覺得這樣的手法真的是諷刺又無奈。

另一個片段是卓別林掉入大型機具的齒輪中仍繼續工作著,而在制式化的工作下,其動作變成了一個不經大腦思索的直接反射動作,因此即便他滾入齒輪、遇到穿有兩顆鈕扣的婦人都直接反射性的執行他的工作,完整的呈現制式工業化下員工的思考必須完全屏除,只要向機械般工作就好。而對於僱主和僱主賜予的工作則要以尊敬的心來面對,絕不可怠忽職守,就像卓別林在逃避警察追緝時還不忘打卡,或是桌別林開始瘋癲後,其身旁的友人一方面要制止他,但在機器開始運轉時仍反射性的回到崗位上等等,太多例子是在描寫當時體制下的人們,一舉一動皆不需思考,只要像機器一樣就好。這樣的諷刺想法也出現在後面的許多片段,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卓別林被警察放出後,回到原工廠工作,而在和 修理 機器的師傅一同工作時發生的種.種事件,在在都顯示了身為員工只要會工作就好,不需要會思考,例如當師傅被卡在機械里時剛好遇到吃飯時間,因此機器停止運作,而他們竟也放下手邊的工作開始吃飯,顯示出受顧於人的必須完全服從僱主的可怕景象,因此就算人命關天也一點辦法也沒有,只因為僱主說現在要吃飯,而員工的無奈與無法吭聲在此片段表露無疑。這是多可怕的社會運轉模式啊!

《摩登時代》里還有幾個片段則是在諷刺當時的警察(或是上位者)的愚昧無知,例如卓別林在監獄時無意中被放出來卻無人知道,而更誇張的是他無心插柳卻救了一些警察,因此得到了獎賞,也就是被釋放,而這段被釋放時的對話也很妙,因為卓別林並不想離開監獄,所以請求警官讓他留下,最後是由一張「乖乖牌 保證書 」使其離開,但在卓離開後卻一直想盡辦法回到監獄,例如吃霸王餐、抽霸王菸,甚至是將他人的罪行放到自己身上等等,真的是諷刺至極了。

另外關於上位者的諷刺則是一大堆的流浪者與孤兒,只能以無時無刻都出在一旁standby的警車到處取締,卻沒有任何的配套 措施 來訓練這些孤兒,好讓他們脫離流浪之途,片子里出現的警車次多,越能表現在上位者的無能。

關於卓別林在餐廳打工的那一段有一幕讓人印象頗深,就是他使勁的要將餐點送到客人手中,卻被一群擠在中央舞池的客人團團圍住,費了好大的工夫才將餐點送達,這樣的畫面讓我想到一個在資本主義下被操控的小工人,完全被掌握在一群資本主義家的手中,無可奈何的像木偶般被操弄,卻一點也沒有轉圜的餘地,就像影片最後一幕,兩人手牽手一起迎向未來這被操控的漫漫道路,雖然有人相作伴,但這樣的人生似乎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因為這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是聽不見低階人民的聲音的,但路還是要走,只要活著就還有希望,恐怕是影片最後要給人的一點小小的激勵吧!

摩登時代觀後感1500字

馬克思主義哲學課上老師為我們放了喜劇大師卓別林的最後一部無聲電影——《摩登時代》。

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的經濟危機,是有史以來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的一次(不包括最近一次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的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這次經濟危機深刻動搖了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根基,與此同時,資本主義世界也從自由競爭階段逐漸過渡到壟斷階段。《摩登時代》恰恰反映了這個時代的資本主義社會。

故事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蕭條時期,影片開始的鏡頭是一些巨型齒輪,之後便是一個個工人在流水線上重復著屬於自己的那一個動作。主人公夏爾洛也是如此——不斷地在傳送帶上擰螺絲,經過長時間的重復這一動作,他被弄得精神失常,之後又被自動餵食機整得死去活來,還甚至被捲入巨大的機器齒輪中。總的看來,影片里的工人已經等同於機器部件,自由幾乎被機器剝奪了,人的健康也被機器毀壞了。

工業文明給社會帶來了什麼?給資本家帶來了更多的財富,給工人帶來了更多的貧困生活。工人的無時不刻不再給社會創造著價值,當然這些價值全被資本家榨取走了。用馬克思的剩餘價值學說來解釋一下:剩餘價值是由雇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是資本家階級不付任何等價物就佔有的價值額的一般形式。資本家榨取的剩餘價值的基本 方法 有兩種,即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絕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延長工時而生產的剩餘價值。相對剩餘價值是指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生產的剩餘價值。片中主人公所處的時代,還正處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所以資本家們通常採用第一種方法來剝削工人。工廠老闆不停地催促工人做工,盡可能地減少他們的休息時間,其中發明餵食機來縮短用餐時間這一成產模式又用能用另一個理論來解釋——泰勒管理方式。

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是美國古典管理學家,科學管理的創始人,被管理界譽為科學管理之父。泰勒認為科學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謀求最高勞動生產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僱主和雇員達到共同富裕的基礎,要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學化的、標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 經驗 管理。為了追求最高的勞動生產率,他赤裸裸地向工人宣講:「我雇你們來是為了用你們的體力和操縱機器的能力。至於用頭腦,我們另外雇了人。」顯然他把工人等同於機器,忽視人性。人在有生產力的同時也有主動性。資本家在久而久之地執行這一管理理念時,與工人的積怨則會越來越深。影片中的工人罷工,工人運動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真實寫照。

影片中有幾個美好的理想:夏爾洛的進監獄的夢,伊莎貝爾的「小天堂」夢……監獄都比外面好,小破屋就是一個少女渴望的歸宿。可見當經濟危機到來時,下層貧苦人民的生活是這么的悲慘。生產的相對過剩——這是一事實,工人農民無力購買商品,這又是一事實。資本家就不能降低產品價格來「救濟」貧困的人嗎?我應該多問了,資本家的寧可銷毀食品等商品來限制商品數量從而保持價格不變,甚至還想將商品價格提高。這對矛盾似乎在資本主義世界裡永遠都會存在。

Buckup-neversaydie.We'llgetalong!片尾男女主人公相互鼓勵,攜手微笑地向前走去,這似乎給影片畫上了一個完滿的結局,但他們會走向哪裡?那裡的生活又會是怎樣?他們仍然不知,這一切還只是個未知數……

摩登時代

摩登時代表現了20世紀初二次工業革命後在機器取代人力生產後,底層工人的艱辛生活。在資本主義被多數國家所採納的今天,摩登時代為我們展現的不僅僅是一幅寫實的畫卷,更揭露了現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聯系當下,讓我們看到了現今在資本主義制度不斷改良的情形下其意識形態中固有的,無法被改變的矛盾與缺陷。

資本家從工人身上盡可能的榨取剩餘價值;工人為了更多地獲得酬勞貼補家用而不得不為資本家鞍前馬後;罷工得不到支持,下層人們的生活處於崩潰的邊緣;機械化生產取代傳統式的手工作坊,工人的創造力能動性被剝奪,取而代之的成為了程序化的機器生產的附屬品。這些可以說是摩登時代想表達的核心意思。「影片以批判性的眼光揭露了資本家瘋狂剝削工人以更大限度地獲取剩餘價值以及這樣一種以機械生產為主的生產方式對人性的壓抑和摧殘。」(橫線處摘自網路文庫)

當然,摩登時代揭露的事實是當時兩次工業革命後的真實寫照,角度極為犀利,揭露了生產方式改變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但是,作為一部經典的影片,我們應該抽絲剝繭,冷靜審視其中所表達的觀點,看到某些東西對當下的指導意義。

一、工業化,機械化的生產對當下的生活其實是必要的

摩登時代在開頭演藝的卓別林擰螺絲最後被送進醫院的場景,嘲諷了那時機器代替

工人,使得工人只能整天圍繞機器,程序式的工作的悲慘命運。當然這樣的批評是在與之前手工作坊式的生產相對比的,工人的主動創造性確實隨著機器的到來被剝奪了。但是作為工業革命的產物,無論在哪一種意識形態下,機器代替人是一種必然結果,因為機器的運轉確實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要,提高了生產力,確實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因此機器化的生產方式雖然在摩登時代里被作為反面批判,但它確實是當今不可缺少的。

二、資本主義的本質被揭露,惡劣的本質至今仍未改變

摩登時代對當下有指導意義的很重要的一點來自於它毫不遮掩的揭露了資本主義的本質。由於資本主義發展已經許多年,各種改進使得他的本質在當今變得不那麼容易捕捉,但無論怎樣的改進,資本主義仍然會因為它本質上的缺陷而瓦解。而摩登時代恰好可以讓我們看到這一點。

1. 工人永遠沒有自主權,他們的生計只能依靠為資本家賣命來維持

摩登時代里工人就像片頭所呈現的羔羊一樣,只能在資本家的驅使下,到工廠里做工。而當他們想要反抗的時候,卻又被警察所阻撓,他們的社會地位得不到尊重,生活極為貧困。但即使這樣,他們卻又不得不依靠到工廠里做工來維持生計。他們的命運完全被資本家所主宰。這種資本家操縱工人的情形可以說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而當今,在資本主義國家,雖然有像法國、德國等國組織起的工會來制衡資本家的權利,罷工也經常發生。但最終工人並沒有因為這樣而獲得自主權,他們還是不得不依靠為資本家工作而生存。例如,12月初,發生在西班牙的機場空管集體因不滿加班而罷工的事件,雖然其結果影響到了整個西班牙國內航班的正常運行,成功地讓人們聽到了他們的聲音,但他們卻沒有因此而勝利,因為最後政府威脅說如果這樣下去他們會失去自己的工作。可見,這個例子說明了在資本主義狀態下工人依舊不是社會主人的事實,工人依舊要為資本家賣命的現實。

2. 資本家為了企業生存,為了剩餘價值而不斷壓榨工人的本質並沒有改變

雖然當今已經距摩登時代所描繪的20世紀初的社會化大生產有近100年了,那種以不斷加快生產線速度壓榨工人來提高生產率的原始做法已經不多見了,但這樣的情形卻以其他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某些形式甚至是具有偽裝性的。例如,在一些日本公司,老總們每天會帶頭到門口向員工們問候早安,他們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說把員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並定期組織活動來豐富員工的生活。但在這背後不是員工工作的幸福而是他們工作的艱辛。比如,公司的銷售人員每天要頂著極大的壓力來推銷產品,他們的銷售業績往往直接與工資掛鉤,如果不能按期完成,則按公司規定扣工資,或直接開除。更有甚者,讓銷售員工之間產生競爭,規定每年銷售業績最差的員工被開除,而資本家則在這其中坐收漁翁之利,壓榨員工的同時獲得大筆的剩餘價值。

可見,雖然工人的生活已經不再像那時一樣水深火熱,但榨取剩餘價值的行為卻絲毫沒有改變。

最後,摩登時代雖然反映的是20世紀初工業化大生產時底層工人的處境,但是在嘲諷、批判當時的社會黑暗的同時,也清楚地向後人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本質,資本家剝削工人,工人又不得不靠被資本家剝削以維持生存的情形正是資本主義自誕生到現在不曾改變的本質特徵,只是摩登時代里描繪的情形更為直觀,當今的情形比較模糊罷了。而在我看來,摩登時代或許也正是因為具有這種揭露資本主義本質的思想內涵而成為一部經典的影片。

摩登時代觀後感

影片描述的是人和機器的沖突。背景是當時的美國工業因為轉用機器而超多解僱工人所造成的失業浪潮,而主角查理是這個時代的杯具代表人物:他在不斷加快的傳送帶式的作業線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捲入巨大的機器齒輪中、被出了毛病的吃飯機器在他悲戚驚恐的臉上不住扇打……。這些影像無不反映了機器時代所帶來的恐懼與打擊。最後夏爾洛失業了,他加入了找工作的巨大洪流之中;甚至無意中領導了示威運動的群眾,然而最後仍是改變不了他可憐的命運。唯一不用為生活操心的最好地方是監獄,所以為了進監獄,查理不惜主動替人頂罪。然而事與願違,監獄進不去,但是卻因禍得福得到了受他幫忙的那個女孩的愛。現實生活雖然困苦,但要懷抱期望的去生活。因而,影片結尾之處夏爾洛示意女孩改變一臉嚴肅的神情,滿懷期望與喜悅的和他去尋找新的生活。

我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查理被機器卷進卷出的鏡頭,以及被流水線弄得變成麻木機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鈕扣上擰緊螺母的鏡頭。一開始的大鍾內部齒輪運轉的特寫,便清楚描述了當時社會里的機械化的社會秩序。雖然其電影所敘述的歷史背景,是在三十年代資本主義逐漸走向壟斷的時代,那個時代對於資本主義國家的低層階級而言是苦不堪言的,應對機器時代的來臨,他們只能感到無所適從。還有查理第一次從監獄里被放出後的流浪生活,在大部分人都失業的狀況下,找一份工作難上加難,因而查理想再一次進入那個能夠免費吃住的地方—監獄。這是何等的無奈和辛酸啊。然而查理和那個受他幫忙的女孩始終沒有喪失對生活的期望,他們夢想著有一個美麗的家,過上一個不用挨餓的日子。

影片透過對資本主義工業時代小人物的辛酸生活的描述,運用誇張滑稽的行為動作,讓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時也陷入一種對社會殘酷現實的 反思 。看過影片之後,我開始感到我們此刻的生活的多麼的幸福。雖然我們沒有經歷資本主義時代,然而我們此刻的發展也沿用了很多資本主義的模式。因而《摩登時代》所體現出來的好處就應使每個人都要反思。雖然說不上「居安思危」,但是我們也就應為了創造出完美和平的社會而努力吧。

摩登時代觀後感

影片拍攝於1936年,而在那之前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經濟危機,這是有史以來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的一次,這次經濟危機深刻動搖了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根基,與此同時,資本主義世界也從自由競爭階段逐漸過渡到壟斷階段。《摩登時代》為我們展現的不僅僅僅是一幅寫實的畫卷,更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反映了這個時代的資本主義社會。

故事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蕭條時期,這是一個關於工業時代的故事,其中講述了以卓別林飾演的無產階級小工人查理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與個人企業的沖突。「努力,永不言棄,我們能應付一切的!」是他們對生活的追求。

電影開篇以擁擠的羊群與擁擠的人群的鮮明比較,好像人與畜生無異,給人一種想笑卻又覺得悲哀的感覺,同時使人對那個「機械化」的社會的深深思考。暗喻工人的命運和羊群一樣,自我是無法控制的,而查理正是這千百個人中被機器異化的一個。

由於工廠的各個車間一向被總裁監視著,所有工人只能拚命加快速度,即使周圍有任何打擾你動作的一切,都不可忘掉正在流水線上的工作。總裁不停地讓傳送帶加速,減少休息時光,甚至一根煙都抽不完,就又要工作,工人的時光被最大限度的開發使用。工人查理就是其中一個,他在不斷加快的傳送帶式的流水線上被弄得精神失常,甚至被捲入巨大的機器齒輪中,而這一切都是與當時的經濟危機給人們帶來的生存危機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當時,很多人連飯都沒有得吃,又有誰在乎工作時光的長短呢?而資本主義者正是利用這些,為了最大限度的讓工人工作,促進競爭潛力,甚至有人發明了畢羅餵食機,它能夠減少工人吃飯的時光,讓工人一邊工作一邊吃飯,以增加產量減少支出,以此殘酷的榨取工人的剩餘價值。查理最終失業了,陰差陽錯被當成了共產黨領袖而鋃鐺入獄,而這只是他監獄生活的開始,在之後的一系列事件中,查理一次又一次的入獄,雖然很多次入獄都是由於他在工作上的失誤導致的。但即使在艱難的生活中,查理和流浪女寶黛相濡以沫的場面很溫馨,在湖邊破舊的小屋裡雖然狀況百出,但是他們之間的感情也給人以幸福感動的感覺,煥發著人性美的光輝。影片的結尾,查理和寶黛攜手朝太陽升起的地方走去,他們堅信「努力 ,永不言棄,我們能應付一切的!」,這個畫面讓人振奮。

影片中,工人們無論何時總是匆匆忙忙的,它讓人們在笑聲中看到資本主義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國家殘酷、黑暗的現實,資本家無休無止的壓榨,已使許多人民無法生存,流浪街頭,沿街乞討,連工人的吃飯時光都剝奪,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因為剩餘價值才是資本家最終想要獲得的。在街頭,人雖然獲得流浪的自由,但要為無家可歸、難以充飢而痛苦;在工廠,人雖能維持生計,但他卻是機器的奴隸。

影片中,有幾個鏡頭讓人印象深刻,同時引起人們的深思。

1、查理在不斷加快的傳送帶式的流水線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機器卷進卷出,以及即使休息的時刻,也不停地重復著工作時的動作,在人的鼻子、鈕扣上擰緊螺母的鏡頭。

這個鏡頭讓我們明白:「過去的時代、此刻的時代、未來的時代,從未改變的生活」這一現象。即使時光在流逝,但是工人永遠是被剝削的,只是被剝削的程度不一樣而已,在影片中,那是一個「機械化」的時代,工人們被資本主義家殘酷的榨取剩餘價值,連休息的時光也沒有,那是那個時代的悲哀,但是此刻的時代又何嘗不是悲哀的呢?改變了的是機器的先進程度,電腦的廣泛應用代替了以前龐大的機器,我們中一部分人由體力勞動者變成了腦力勞動者,但是不變的是人們還是被剝削,被榨取剩餘價值。「加班,加班!」是老闆的口頭禪,「累,好累,累死了」是工作者的「 問候語 」,此刻的我們依舊是永不停歇的勞動的一員,是茫茫滄海中的一粟!

2、男主人公查理與女主人公寶黛在湖邊破舊的小木屋裡,雖然狀況百出,但是他們之間的感情也給人以幸福感動的感覺,煥發著人性美的光輝的鏡頭。

在如今這個時代,還有多少夫妻之間還是這種共患難的真情?由於身處的環境的變化,機會多了,誘惑也多了,人與人之間的情變的更快了,那種相濡以沫的感情很少見了,充斥在人與人之間的是欺騙、是謊言、是虛情假意,那種純粹的感情還有么?

3、影片的結尾,查理和寶黛攜手朝太陽升起的地方走去,他們堅信「努力,永不言棄,我們能應付一切的!」,這個畫面讓人振奮。

沒有人的人生旅途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暗礁、淺灘,甚至是狂風暴雨,讓我們前行的航船無法前進甚至迷失方向,但是航船迷失方向不要緊,只要我們心中有一盞明燈,我們總能找到彼岸。這就如同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他們生活在那樣的時代是無法選取的,但是他們對未來充滿憧憬,他們有自我的目標,他們堅信「努力,永不言棄,我們能應付一切的!」,那麼他們的航船必不會迷失,彼岸在向他們招手!他們在那樣的時代,都敢於追求完美的未來,那麼我們呢?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更就應樹立自我的目標,堅定地走向人生的終點!

最後,所謂的「摩登時代」是一個十份特殊的時期,社會化大生產成為生產的主要方式。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忙亂而無助,資本家揭開了面具,露出了惟利是圖的本質,勞動者則順理成章的成為資本家獲取剩餘價值的工具。

卓別林以獨特的視覺形象概括了摩登時代的矛盾本質,他透過兩位主角來暗喻當時社會上的大多數人。在卓別林自我評論來說:那部電影是從一個抽象的概念??批評我們的機械化生活方式發展而來的。

這部電影讓我想到了我們,生活在這么一個「摩登時代」,忙碌緊張的工作學習生活,努力地為自我的理想而奮斗。雖然社會不盡如人意,但我們還是要堅持下去!



摩登時代觀後感 範文 5篇相關文章:

★ 摩登時代觀後感範文5篇

★ 電影《摩登時代》觀後感作文5篇

★ 《摩登時代》觀後感1000字作文5篇

★ 高三的摩登時代觀後感

★ 摩登時代觀後感1500字範文

★ 摩登時代觀後心得感悟範文

★ 摩登時代觀後心得範文

★ 摩登時代觀後感1500字優秀作文

★ 最新摩登時代觀後感500字範文

★ 摩登時代觀後感1500字作文

❷ 摩登時代觀後感300字

《摩登時代》的觀後感是,一個企業,無論大小,對人才的要求標准都應該是適合自己企業方向的人才。下面是看完《摩登時代》以後的詳細觀後感:

影片主要反映了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社會大生產的現實。一開始便是上工大潮如群羊一般湧入工廠。卓別林扮演的小工人,從事的工作是在流水線上擰螺絲,終日重復著簡單枯燥的工作。而他的老闆所想的只是如何作大限度的利用工人,減少浪費的時間,甚至覬覦午飯時間。

在那時的工業生產,流水線等機械化設備得到了廣泛運用,資本家為提高生產率、獲取更多的利益,大量工人則被訓練得規范化、標准化,成為流水線或機器設備的一部分。工人簡單勞動與機器緊密結合是當時典型的生產方式。

在《摩登時代》中體現的有關管理的思想還有很多。且不說查理的能力問題。當時的管理人員僅憑一封證明誠信忠義介紹信就可將工作付與他從未謀面、並不了解的人,不能不說是非常莽撞的。一個企業,無論大小,對人才的要求標准都應該是適合自己企業方向的人才。

❸ 電影《摩登時代》的觀後感5篇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觀後感

由查理·卓別林自編、自導、自演的《摩登時代》早就看過,但印象已經有些模糊了。有幸在半層書店再次觀看,觀眾們的笑聲依然不斷,我想這應該就是卓別林的藝術魅力所在吧!

這部片子首次上映於1936年,距今恰好80周年。影片反映了上世紀20年代美國的經濟蕭條、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狀況。然而,近百年過去了,美國社會依然沒有很好地解決失業這個問題。行為和言論另類的特朗普之所以能夠在2016年當選下一屆美國總統,恰好證明了美國中下層人民對其處境和現狀的強烈不滿。從這個角度來說,《摩登時代》今天依然摩登。

《摩登時代》能夠成為電影的經典作品,我認為這是卓別林非常敏銳地捕捉和恰如其分地聚焦了美國城市病的核心——失業問題。雖然,當年工人失業是由於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引發的,而當下美國社會的失業是因全球化、福利崩塌和種族矛盾等觸發的,原因有所不同,但實質都是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深層次的和無法調和的矛盾。

另外、影片中更有卓別林對國家、對社會、對人生和對命運的哲學思考。例如,查理和流浪女雖然光景一時間有了好轉,但又過於短暫。但最終兩人還是一起攜手去勇敢地面對城市生活的各種未知和挑戰。

臨了,我非常期待中國大陸能夠有類似《摩登時代》那樣勇於突破、敢於想像和創新思維的喜劇電影的出現,拍出比《摩登時代》更摩登的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的經典電影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觀後感

《摩登時代》是查理·卓別林最後一部無聲片,他認為滑稽誇張的肢體語言要遠勝於對白,因此,他只在影片中加入配樂和少許音響。這部電影也被稱為卓別林默片的收尾之作,那個時代是電影技術飛速發展的年代,卓別林雖然固守著一些老觀念,但這並不能說明他頑固不化,反而因為他的堅持,證明了《摩登時代》的偉大!

二十年代的美國處於經濟蕭條時期,失業率居高不下,工人受盡壓榨,成為了大機器生產中的一顆螺絲釘。查理就是一個底層市民,他在一個機器隆隆的廠房裡日以繼夜地工作,以賺取微薄的收入。重復繁重的工作壓得他喘不過氣,他把人們的鼻子當成螺絲釘來擰,捲入流水線機器的皮帶里,每次身無分文的查理為了找到吃的,都會故意犯事,以便進入監牢,令人哭笑不得。

查理盡管貧窮,但卻很善良。他在路上搭救了流浪女,和她一起生活,家裡破爛卻又溫馨。光景一時間有了好轉,流浪女成了歌舞紅星,然而好景太短暫了,流浪女被警察通緝,好不容易兩人有了穩定的工作,卻不得不因為警察的追捕而逃走,二人互相打氣,在筆直的公路上互相攙扶,走向前方。

七十多年過去了,《摩登時代》所具備的前瞻性在現在看來一點也不過時,時代的步伐有時或許太快,讓人們無所適從,在巨大的社會機械中被壓的喘不過氣來。影片中那巨大的齒輪,嘈雜的機器聲,以及工廠里誇張重復的勞動,在今天看來也能引起共鳴。

人在社會的變革中是最渺小的個體,同時也是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在風浪中我們顯得很無助,就像片中的流浪紳士與流浪女孩,只有找到能夠彼此慰藉,彼此依靠的人時,才能說自己是幸運的。

影片中有一組經典的蒙太奇,前一個鏡頭是一群羊爭先恐後的擠出羊圈,而後一個鏡頭則是一群工人爭先恐後的走出了工廠,或許其中一隻羊就是我們自己...

《摩登時代》還講述了一種人與機器的奇妙關系,在影片中,人像是被機器所控制,或者說,人在那個環境中就是一部機器,毫無人性可言的悲哀充斥著影片的每個角落。由此聯想到如今的世界中,人們不也是被網路、手機所束縛,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慢慢變成了數字信號,情感的表達成了毫不值錢的二進制編碼,如今的摩登時代,人們依然在不斷重復著過去。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電影《摩登時代》的觀後感

乍一看“摩登時代”,在我的腦海中首先冒出來的就是英語單詞“Modern Time”,而在我們現在人的眼中,“摩登”似乎就是“時尚”、“現代”、“潮流”的代名詞。它與舒適、奢侈、高貴的生活狀態相聯系,但是在1936年拍攝完成的《摩登時代》中,此“摩登”又非彼“摩登”。在看完這部黑白電影後,我感覺主人公夏爾洛所生活的摩登時代,無非就是在經歷了兩次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工商業快速發展後給資本家帶來的享樂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生產力的進步讓資本家成為了最大受益者,而廣大的下層勞動人民卻由地主的奴隸變成了機器的奴隸。

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經濟大危機,在大危機的動盪下,資本主義體制也逐漸發生轉變,由從前的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美國作為此次大危機的源頭,經濟大蕭條、銀行工廠倒閉、失業率激增、社會動盪等讓美國陷入夢魘。在美國,一方面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失業流浪人員多達60多萬,無數家庭流離失所、忍飢挨餓;而另一方面,壟斷資產階級為了保持壟斷價格卻把幾百萬頭豬、幾十萬噸的牛奶、幾百萬畝棉花肆意糟蹋。這種病態的唯利主義心理充分暴露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喜劇大師卓別林創作了這部經典的無聲電影。影片中的主人公夏爾洛就是在資本主義壓迫下和在經濟危機摧殘下的廣大無產階級的縮影。馬克思說過:“羅馬的奴隸是由鎖鏈,雇傭工人則是由看不見的線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裡。”夏爾洛為了生存,機械地在繁忙的流水線上做著扭螺絲冒的工作,而且他的行為一直被僱傭者監視著,甚至在洗手間里都設有大屏幕監視器,可以說工人們沒有一點私人空間。馬克思還說道:“它(資本主義)靠縮短工人的壽命,在一定期限內延長工人的生產時間。”夏爾洛在影片中就成為了一個活生生的試驗品,為了減少工人吃飯時間,讓工人在吃飯時也能工作,資本家發明了“畢羅自動餵食機”,但是機器的崩潰無疑是對這種剝削行為的諷刺。我想,有一句話可以表達資產階級對工人們的這種“炸血”式的剝削——“總而言之,它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當我看到夏爾洛被機械式的忙碌工作逼瘋時那些滑稽的動作時,我真的笑不出來,我在心裡默默祈禱,希望他能你開這個“吃人”的工廠。後來,他真的因為精神失常而進精神病院修養了一段時間,而當他穿著西裝革履,帶著小禮帽走出病院的時候,我感覺到此時此刻作為一個工人的最基本的人格尊嚴才得到了保障。後來他被誤捕入獄,那段時間可以說是他最開心的時光,不愁吃、不愁穿,也沒有機械勞作的壓迫,更沒有資本家的指責和監控,沒想到在那個時候,“監獄”卻是工人們最好、最舒服的棲身之地,這是多麼諷刺的一件事啊!

令人欣喜的是,夏爾洛得到了流浪女的青睞,兩人在顛沛流離、混亂窘迫、逃避追捕的環境下相依為命。愛情總是能給人們與溫暖,雖然無情的資本家一直在用金錢和利益冷凍著人們的心靈,但是人們心中那永不熄滅的星火卻永遠溫暖著每一個人。影片最後,這對情侶攜手並肩,一起用永不言棄的信念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支撐著彼此,坦然邁向前方。雖然我們不知道前方有什麼在等著他們,但是我們可以想像,如果資本主義的本質不變,那麼無產階級將永遠生活在資本家的奴役之下,那麼又何來幸福、快樂可言?

總體來講,以泰勒的科學管理為主導管理方式,工人簡單勞動與機器緊密結合是當時典型的生產方式。

這種生產方式作為社會化大生產早期的主要生產方式一方面緩解了勞資雙方的緊張矛盾,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積累了豐厚的社會財富;另一方面,也存在著嚴重忽視工人人格,工人士氣低下的問題從而導致了新的勞資矛盾。

看完這部影片後我又不禁聯想到當今世界的“美國次貸危機”,雖然兩者之間有很大差別,但是對於底層工作者們的影響卻是異曲同工的悲愴。正如央視記者白岩松訪美時在華爾街看到的情景一樣,豪華的餐館旅店還是顧客盈門,對於中高產階級者來說經濟危機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太大傷害,而對於無產階級者來說,失去了工作就是去了生活經濟的來源,好比斷糧、斷奶一樣,他們的生活卻是異常艱苦、辛酸的。

我想起影片一開始的一個片段,第一個鏡頭是許多羊群爭先恐後的擠出羊圈,隨後緊接著切入了一個許多工人下班擁擠的走出工廠的鏡頭。看到這里,我想到了我自己,每天上下班時的地鐵站口,我隨著成千上萬的人群進進出出的場景。我認為摩登時代一開始的那兩個鏡頭完全有理由成為電影史上最偉大最經典的蒙太奇。

摩登時代觀後感

乍一看“摩登時代”,在我的腦海中首先冒出來的就是英語單詞“ModernTime”,而在我們此刻人的眼中,“摩登”似乎就是“時尚”、“現代”、“潮流”的代名詞。它與舒適、奢侈、高貴的生活狀態相聯系,但是在1936年拍攝完成的《摩登時代》中,此“摩登”又非彼“摩登”。在看完這部黑白電影後,我感覺主人公夏爾洛所生活的摩登時代,無非就是在經歷了兩次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工商業快速發展後給資本家帶來的享樂社會,從某種好處上說,這種生產力的進步讓資本家成為了最大受益者,而廣大的下層勞動人民卻由地主的奴隸變成了機器的奴隸。

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經濟大危機,在大危機的動盪下,資本主義體制也逐漸發生轉變,由從前的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美國作為此次大危機的源頭,經濟大蕭條、銀行工廠倒閉、失業率激增、社會動盪等讓美國陷入夢魘。在美國,一方面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失業流浪人員多達60多萬,無數家庭流離失所、忍飢挨餓;而另一方面,壟斷資產階級為了持續壟斷價格卻把幾百萬頭豬、幾十萬噸的牛奶、幾百萬畝棉花肆意糟蹋。這種病態的唯利主義心理充分暴露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喜劇大師卓別林創作了這部經典的無聲電影。影片中的主人公夏爾洛就是在資本主義壓迫下和在經濟危機摧殘下的廣大無產階級的縮影。馬克思說過:“羅馬的奴隸是由鎖鏈,雇傭工人則是由看不見的線系在自我的所有者手裡。”夏爾洛為了生存,機械地在繁忙的流水線上做著扭螺絲冒的工作,而且他的行為一向被僱傭者監視著,甚至在洗手間里都設有大屏幕監視器,能夠說工人們沒有一點私人空間。馬克思還說道:“它(資本主義)靠縮短工人的壽命,在必須期限內延長工人的生產時光。”夏爾洛在影片中就成為了一個活生生的試驗品,為了減少工人吃飯時光,讓工人在吃飯時也能工作,資本家發明了“畢羅自動餵食機”,但是機器的崩潰無疑是對這種剝削行為的諷刺。我想,有一句話能夠表達資產階級對工人們的這種“炸血”式的剝削——“總而言之,它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當我看到夏爾洛被機械式的忙碌工作逼瘋時那些滑稽的動作時,我真的笑不出來,我在心裡默默祈禱,期望他能你開這個“吃人”的工廠。之後,他真的因為精神失常而進精神病院修養了一段時光,而當他穿著西裝革履,帶著小禮帽走出病院的時候,我感覺到此時此刻作為一個工人的最基本的人格尊嚴才得到了保障。之後他被誤捕入獄,那段時光能夠說是他最開心的時光,不愁吃、不愁穿,也沒有機械勞作的壓迫,更沒有資本家的指責和監控,沒想到在那個時候,“監獄”卻是工人們最好、最舒服的棲身之地,這是多麼諷刺的一件事啊!

令人欣喜的是,夏爾洛得到了流浪女的青睞,兩人在顛沛流離、混亂窘迫、逃避追捕的環境下相依為命。感情總是能給人們與溫暖,雖然無情的資本家一向在用金錢和利益冷凍著人們的心靈,但是人們心中那永不熄滅的星火卻永遠溫暖著每一個人。影片最後,這對情侶攜手並肩,一齊用永不言棄的信念和對完美生活的渴望支撐著彼此,坦然邁向前方。雖然我們不明白前方有什麼在等著他們,但是我們能夠想像,如果資本主義的本質不變,那麼無產階級將永遠生活在資本家的奴役之下,那麼又何來幸福、快樂可言?

看完這部影片後我又不禁聯想到當今世界的“美國次貸危機”,雖然兩者之間有很大差別,但是對於底層工作者們的影響卻是異曲同工的悲愴。正如央視記者白岩松訪美時在華爾街看到的情景一樣,豪華的餐館旅店還是顧客盈門,對於中高產階級者來說經濟危機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太大傷害,而對於無產階級者來說,失去了工作就是去了生活經濟的來源,好比斷糧、斷奶一樣,他們的生活卻是異常艱苦、辛酸的。

摩登時代觀後感

據可信資料,此片是卓別林最後一部無聲電影,拍攝於1936年,客觀講述了大蕭條對美國民眾乃至世界人民的影響和帶來的災難。更深層次地反映的資本主義的弊端與本質。

能夠說《摩登時代》是以反映一個時代的優秀作品。

下方我想結合影片的具體片段談談我的感受。

影片一開始,有這樣的一段字幕:“ModernTimes。”Astoryofinstry,ofindivialenterprise—。我想這段話能夠這么理解,一個關於工業化和資然後呈現的情景是綿羊簇擁而行,工人蜂擁而至,人類已與動物無異,在巨大的資本剝削麵前,人性扭曲,毫無尊嚴。可為了生活他們又不得不如此。正如馬克思所說:“羅馬的奴隸是由鎖鏈,雇傭工人則是由看不見的線系在自我的所有者手裡。”關於這點,後面我們會提到關鍵原因在於以廣大勞動工人為代表的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這個過程被稱作資本主義原始積累。

之後流水線工作呈此刻眼前,在那裡我們能夠討論一下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方式。依據教材資料,最基本的方法有兩種。即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絕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光不變的條件下,延長工時而生產的剩餘價值。相對價值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透過縮短必要勞動時光而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光生產的價值。根據資本主義的發展條件,片中資本家通常採用第一種方法來剝削工人。片中老闆不停地給傳送帶加速,減少休息時光,變相提高工作效率,甚至不擇手段想出了自動餵食機,妄圖壓榨工人最起碼的休息權,期望工人吃飯時也能工作,能夠說資本家為了金錢也喪失了人性。馬克思對這種做法作出了這樣的抨擊:“它靠縮短工人的壽命,在必須期限內延長工人的生產時光。”最終卓別林飾演的夏洛爾不堪重負,精神失常,竟將別人的鼻子,紐扣都當成螺栓,被送進的精神病院。在此期間,我們還要留意這樣一個鏡頭,就是工友們追逐精神失常的夏洛爾時,當看見傳送帶轉動時本能地回到流水線旁,放下追捕,我們概之以“條件反射。”能構成這樣的結果,我既感到悲哀,更為之同情。

其後讓人感覺人間還有真愛的場景是:夏洛爾與流浪女的相遇並在影片的後半段相濡以沫。在艱難的生活中,他兩始終不離不棄,給人以溫馨的感覺。同時告訴人們世間最完美的莫過於真愛,即使是在最困難的境地,它也能支持你,鼓勵你,給你以充足的精神動力,讓你感到人間還有期望,這不是金錢能夠買到的。

在那裡也引發了我對此片的另一感觸:一部講述即便在困境中也要不斷努力不斷奮斗的勵志電影,只要心中有夢,就該去追!即使失敗了也不會有什麼遺憾。片中夏洛爾失業,入獄,就業,再失業,再入獄……可不管經歷了多少,始終都是在不停地奔跑。正如亞伯拉罕·林肯所說:“雖然我走的很慢,但我決不後退。”人生就需要這種用心的態度。

將電影的情節引申至相關的理論層面上,並結合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相關分析,我們能夠得出以下結論。

在資本主義社會由於生產資料歸資本家私人佔有,工人一無所有,只有靠出賣勞動力為生。這就決定了資本主義勞動過程具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工人在資本家的支配和監督下勞動,他們的勞動隸屬於資本家。第二,勞動產品也屬於資本家所有。

而前面所提到的資本原始積累,就是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貨幣資本迅速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的歷史過程。正如馬克思所說:“創造資本關系的過程,只能是勞動者和他的勞動條件的所有權分離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使社會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產者轉化為雇傭工人。因此,所謂原始積累只但是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所以表現為‘原始的’,因為它構成資本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方式的前史。”在西歐,資本原始積累開始於15世紀後30年,經過16世紀的高潮,一向延續到19世紀初才告結束。資本原始積累主要是透過兩個途徑進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剝奪農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奪貨幣財富。

資本主義的生產是剩餘價值的生產,資本家的本質是惟利是圖。因此,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不僅僅是價值構成過程,而且務必是價值增殖過程。

另外,我還想闡述的是這是一部喜劇電影,但悲從喜中來。尤其是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卓別林以獨特的視覺形象、喜中見悲的詮釋方式、辛辣犀利的諷刺和揭示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工人飽受資本家欺壓剝削的嚴酷現實,以其高超的表現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代表千百萬失業者遭遇的生活畫像,概括了“摩登時代”這一矛盾的本質,揭露資本家瘋狂剝削工人以更大限度地獲取剩餘價值以及這樣一種生產方式對人性的壓抑和摧殘。

閱讀全文

與觀看電影摩登時代的心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電影高清大片 瀏覽:883
宋仲基最新科幻電影 瀏覽:776
兒童為主角的國外電影 瀏覽:627
國產古裝老電影大全 瀏覽:276
台灣倫理老電影 瀏覽:348
重生坂口拓高清電影 瀏覽:973
電影機械師1中文字幕免費觀看 瀏覽:117
豬豬俠爸爸媽媽電影名字 瀏覽:229
為什麼電影院後天的電影沒有購買的 瀏覽:275
十部頂級搞笑間諜電影 瀏覽:895
國外女子犯罪電影有哪些 瀏覽:290
電影經典短句台詞截圖無水印高清 瀏覽:232
外國人生孩子被丈夫接生電影 瀏覽:873
廊橋遺夢電影高清完整版 瀏覽:238
人物名字里昂的電影 瀏覽:7
緊急救援電影戴的什麼手錶 瀏覽:428
可以學英文的電影 瀏覽:791
怎麼在找電影種子 瀏覽:727
美團網如何團購電影票 瀏覽:736
蛇的外國電影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