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藤野先生——魯迅 看電影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這個事件常被人們稱為「幻燈片事件」,當時正是日俄戰爭(這場戰爭是在中國領土上進行的),日本國內氣焰囂張,軍國主義意識已四處彌漫。在仙台醫學院課余之時,常放映一些關於日俄戰爭的時事幻燈片,有一次魯迅卻在其中一張幻燈片上看到了自己的同胞,據說是給俄國人做間諜,被日本人捉住了,要砍頭,周圍卻有許多中國人在圍觀,臉上盡是麻木的表情。這一張幻燈片給魯迅很大的刺激,使他明確地意識到中國人最大的問題不在於身體的不健康,更大的問題在於精神上的「疾病」,即麻木、愚昧、不覺醒,所以魯迅認為首要的任務在於改變國人的精神,而改變國人精神的一個途徑就是文學,因此,魯迅結束了在仙台的學醫之路,而返回東京開始進行文學事業。可以說,這是魯迅成為作家的一個重要轉折。
㈡ 《藤野先生》中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所表達的情感各是什麼使魯迅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寫了「匿名信」和「看電影」這兩件事。這兩件事對探索救國救民之道的魯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寫匿名信者的卑劣行為來反襯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國弱民倍受岐視的悲哀,激發了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為拯救民族、富國強民的斗爭精神。「終於這流言消滅了」,魯迅的正義斗爭終於取得了勝利。「看電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魯迅。他極為沉痛而憤慨地寫道:「中國是弱國……也無怪他們疑惑。」用這樣的反語來表達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傷,思想上所受到的極大的震動,以及改變的志向,棄醫學文的決心。結合課文注釋,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這樣做的原因:中國民眾的愚味、麻木,使他深感醫學只能解救病人肉體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喚醒民眾的覺悟。魯迅的這種將個人的志願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充發體現。
㈢ 概括《藤野先生》中的「看電影事件」「匿名信事件」
匿名信事件說明:(1)弱國的人民在國際上沒有地位,遭受凌辱。(2)所謂的日本「愛國青年」對中國人懷有偏見(3)魯迅為了自己和祖國的尊嚴進行的斗爭。
看電影事件:看到同學們帶有諷刺意味的歡呼,感到自己作為「弱國子民」的悲哀與無助。通過電影鏡頭,我認識了當時國人精神的麻木與愚昧遠比肉體上的營養不良要可怕,從而產生了「棄醫從文」的念頭。
㈣ 魯迅的藤野先生中看電影事件簡述與評價,300字左右,跪求。。10分鍾內,我沒有時間了,作業好多,謝謝了
藤野先生》回憶魯迅在仙台留學時期的生活,記敘了魯迅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的過程和對他的懷念。
魯迅初到東京時,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在飽含中國人的恥辱的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們傍晚學跳舞的喧鬧。這讓魯迅甚為厭惡,也正是這樣,他去了仙台,在那與藤野先生相識。
藤野先生的衣著模糊,他為魯迅添改講義,他就正解剖圖,他關心解剖實習,他了解中國女人裹腳。
在這一個個片斷中,我看到了那個對學生要求嚴格的藤野先生,那個對魯迅關愛有加,毫無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那個對科學嚴謹求實的藤野先生。
這樣一位有著高貴人格的老師,也難怪魯迅說:「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它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一直鼓舞著魯迅從事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下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了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影響了魯迅的一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對魯迅傾注了無私的愛。他平等公正、一絲不苟的為一個清國留學生改作業,連一根畫錯位置的血管也要當面替學生改過來;他關心學生的個體差異,聽說中國人敬鬼,擔心魯迅不肯上解剖課;他尊重學生,盡管替魯迅棄醫從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魯迅這位弱國子民的強國夢,臨別還贈與題寫了"惜別"二字的相片。這些對一個受盡了歧視和污辱的清國留學生是多麼大的鞭策和鼓舞啊。熱愛學生、理解學生,使藤野具有了強大的人格魅力,以至於影響學生的一生。 因此,作為教師,高尚的人格魅力有利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教學上的師生互動,為學生的終生發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在學校人際關系中,居首位的是師生關系。
他愛學生,教學生唱歌跳舞,和學生打成一片,關心愛護弱勢學生,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學生"打抱不平",難怪學生做夢都想到他,幾十年以後仍然惦念著他。 在教師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和諧的師生一旦建立,很容易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親其師然後樂其教。韓麥爾先生的愛國情緒感染了小佛朗士,他聽得特別認真,感覺"真奇怪,今天聽講我會都懂,他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在莎利文的愛心感召下,失聰又失明的海倫終於理解了抽象的"愛",突破了認識上由具體到抽象的瓶頸。 對學生而言,教師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響力,如果這種影響力是建立在教師身份所賦予的權力基礎之上的,那是不穩固的。而如果這種影響力是靠教師的人格魅力贏得的,那就相當持久而且強大了,這種影響甚至強大到足以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學生心田,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魯迅就是時時受著藤野先生的鞭策,幾十年過去了,仍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堅韌的斗爭著,為民族的覺醒和解放而奮斗。在魯迅的精神家園里,有藤野播下的種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材中出現的教師形象以他們獨特的人格魅力影響著他們的學生,也啟發著我們當代教師:提高自身修養,增強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給學生以影響一生的精神食糧。
樓主請採納 ,O(∩_∩)O謝謝,有事找我吧。
㈤ 《藤野先生》中魯迅看電影時的心理活動(簡潔點)
「看電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魯迅。他極為沉痛而憤慨地寫道:「中國是弱國........也無怪他們疑惑」用這樣的反語來表達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傷,思想上所受到的極大的震動,以及改變的志向,棄醫學文的決心。
㈥ 魯迅看戲的情節在哪篇文章中有體現
魯迅看戲的情節在《社戲》中有體現。
《社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寫於1922年的短篇小說,發表於同年12月《小說月刊》第13卷12號,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這篇小說以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鄉村看社戲。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好品德,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朋友誠摯情誼的眷念。
人物介紹
「我」是富裕人家的子弟,平常在城裡受著封建教育的束縛。與雙喜、阿發等相比,難免有一些缺點,只會死讀書,不會幹活,看不到戲就「急著要哭」;但「我」到底還是個孩子。心地無邪,對封建教育極為反感,以「免念詩書」為樂事,所以更加嚮往農村生活。
㈦ 《藤野先生》為什麼要寫看電影事件
日本人在魯迅沒掛科的情況下寫了匿名信 說明日本人不相信中國人在沒有得到答案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考試 說明了當時日本人對中國人的鄙視和偏見
㈧ 藤野先生中的看電影事件概括
《藤野先生》回憶作者在仙台留學時期的生活,記敘了作者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的過程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
魯迅初到東京時,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在飽含中國人的恥辱的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們傍晚學跳舞的喧鬧。這讓魯迅甚為厭惡,也正是這樣,去了仙台,在那與藤野先生相識。藤野先生的衣著模糊,為魯迅添改講義,就正解剖圖,關心解剖實習,了解中國女人裹腳。
在這一個個片斷中,看到了那個對學生要求嚴格的藤野先生,那個對魯迅關愛有加,毫無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那個對科學嚴謹求實的藤野先生。
(8)魯迅寫看電影的情節擴展閱讀:
作者通過懷念藤野先生,贊揚藤野先生沒有民族偏見的偉大性格和正直、熱忱、高尚的品質,回顧了自己在日本求學時期探索救國道路和思想轉變的過程。
為了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毅然地放棄了跟隨生平最敬愛的老師一一藤野先生學習醫學,擯棄了科學救國的改良主義道路,改為從事文藝運動以喚醒人民群眾起來革命;從而激勵自己要永遠不忘革命的初衷,決心同封建及帝國主義勢力斗爭到底。
在描寫人物方面,作者運用了白描手法。如寫藤野先生時,無論寫他聲調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自我介紹、耐心細致改正魯迅的聽課筆記和解剖圖、看到魯迅成功地進行了解剖實習的高興狀況以及魯迅要離開仙台時的依依惜別之情,都只是簡練的幾筆,沒有粉飾,沒有渲染,但寫得栩栩如生,顯示出人物鮮明的性格。
㈨ 魯迅先生以怎樣的心情寫下看電影事件
看電影事件——是我與藤野先生分別的原因。在《藤野先生》一文中,看電影事件表現了:
我看到同學們帶有諷刺意味的歡呼,感到自己作為「弱國子民」的悲哀與無助。通過電影鏡頭,我認識了當時國人精神的麻木與愚昧遠比肉體上的營養不良要可怕,從而產生了「棄醫從文」的念頭。
㈩ 看電影事件是魯迅在哪裡
魯迅先生在日本仙台學醫的時候遇到的,他的散文《藤野先生》記錄了這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