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五元素影評
《第五元素》讓科幻片得以改觀,並將在隨後的幾年間被人競相效仿。
影片的主創陣容是強大的,男主角威利斯成為電影中真正的「第五元素」,被賦予了生命,也講述了生命的深度和感知的人性。
影片《第五元素》是1997年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出品的一部科幻電影,由呂克·貝松執導,布魯斯·威利斯、加里·奧德曼、伊安·霍姆和米拉·喬沃維奇等聯袂出演。
電影故事發生在2259年的未來紐約,一股宇宙之中的邪惡力量想統治地球,人類面臨萬劫不復的黑暗世界。外星善良勢力預見到這一天的來臨,並一直關注著事態的發展,但他們派來地球拯救人類和宇宙的「第五元素」卻被惡勢力擊落。
人類復原了「第五元素」,並派出現為紐約計程車司機的前特工柯本協助,最終將惡勢力摧毀拯救了人類。
2. 如何評價第五元素與其他同類素材電影相比有哪些亮點
《第五元素》是一部優秀的科幻片。《第五元素》讓科幻片得以改觀,並將在隨後的幾年間被人競相效仿。
影片的主創陣容是強大的,男主角威利斯成為電影中真正的「第五元素」,被賦予了生命,也講述了生命的深度和感知的人性。
實驗室利用第五元素殘骸的DNA重新構造了第五元素,構造出一個漂亮的紅發女郎麗露。麗露與一身痞氣的柯本一同前往一個叫「失落天堂」的星球找尋四塊元素的神石。但是在戰斗中麗露受傷昏迷。最後柯本用愛喚醒了莉露,拯救了地球。
3. 《第五元素》百度雲連接 謝謝
《第五元素》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在線觀看(TV版畫質增強資源):
鏈接:https://pan..com/s/1XUBu-nc1yitKBeYrZvi9Bw
此資源在網路網盤TV版獨享AI增強畫質,電視應用市場下載網路網盤TV版即可
導演:呂克·貝松
編劇:呂克·貝松/羅伯特·馬克·卡門
主演:布魯斯·威利斯/加里·奧德曼/米拉·喬沃維奇/克里斯·塔克/伊安·霍姆/更多...
類型:動作/科幻/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法國 / 英國 / 美國
語言:英語 / 瑞典語 / 德語 / 阿拉伯語 / 古埃及語
上映日期:1997-05-07(法國)
片長:126分鍾
又名:Le Cinquième Élément / The 5th Element
第五元素的劇情簡介· · · · · ·
一頭紅發,perfect的「第五元素」莉露(Milla Jovovich飾)受命來到地球,她要協助人類與每隔五千年降臨一次的邪惡力量對抗,聯合風、火、水、土四塊神石擊退敵人。
在實驗室被復制出來後,言語不通的莉露在躲避人類的追捕中搭上了退役特工科本(Bruce Will is飾)的計程車。科本帶莉露找到了負責接頭的神父,兩人也漸漸的產生了好感。
莉露與科本一同前往一個叫「失落天堂」的星球找尋另外四種元素的神石。但是,在戰斗中莉露受傷昏迷,而且由於人類的暴行和無知殺戮,莉露陷入了內心的迷惘。大敵當前,科本究竟用什麼力量才能喚醒莉露呢?
4. 求第五元素電影百度雲鏈接,高清國語和中字英語兩個版本的,免費謝謝。
鏈接: https://pan..com/s/1vkN1o-CiBZ3GmMw5Rt73aA
《第五元素》是1997年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出品的一部科幻電影,由呂克·貝松執導,布魯斯·威利斯、加里·奧德曼、伊安·霍姆和米拉·喬沃維奇等聯袂出演。影片於1997年5月7日在美國上映。電影故事發生在2259年的未來紐約,一股宇宙之中的邪惡力量想統治地球,人類面臨萬劫不復的黑暗世界。外星善良勢力預見到這一天的來臨,並一直關注著事態的發展,但他們派來地球拯救人類和宇宙的「第五元素」卻被惡勢力擊落。
5. 《第五元素》主要講的是什麼
劇情簡介:
1914年的埃及,生活在外星球的種族蒙多沃旺人到地球上他們祖先建造的廟宇朝拜,並且取回代表四種元素的四塊石頭以及第五元素。鏡頭轉到未來23世紀,蒙多少旺族的飛船在接近地球時被代表邪惡勢力的曼加洛雷人擊毀,殘余基因被保存下來復制出的具有人類女性特點的莉盧成為倖存者,她就是第五元素。她愛上了紐約的計程車司機科本。他倆被安排去失樂園取回那四塊石頭,以保衛地球免受摧毀,莉盧逐漸了解了人類,科本和莉盧成為一對情人,邪惡勢力也最終被戰勝。
邪惡是終極的,絕對的,它的威脅遠超過金錢、權勢或統治,它不須要任何外在力量,就能侵蝕宇宙,消滅人類。不過有一件事令它如芒刺在背--生命的力量。生命和造物主的存在令它感到強大的威脅,因此它不斷地毀滅男人、女人、小孩、動物、植物,甚至光亮。企圖將世界帶入黑暗之中。這股絕對的邪惡每五千年降臨一次,然而每隔五千年,人類都會忘記該怎麼去對付它。
法國影壇仿效好萊塢模式投資拍攝的超級科幻動作片,幕後雖由法國導演盧克貝松領軍,幕前則力邀美國巨星布魯斯威利斯扮演救世英雄,並以英語發音。劇情描述在二十三世紀的紐約市,一名計程車司機無端搭載到從天而降的少女米拉喬瓦奇,而她正是解救地球免於毀滅的關鍵人物。英雄帶著美人躲避一連串的危險追殺,最後找出了拯救地球的第五元素。全片的故事情節和主題訊息都相當簡單,但美術設計和電腦特特效製造出十分炫目的視覺映象,停不了的動作場面也頗能滿足類型片影迷的胃口。
本片是1997坎城影展的開幕片, 並贏得1998凱薩獎最佳導演,最佳攝影. 同時也被提名1998奧斯卡最佳特效及音效。 (裡面的那個外星人的高音飆得真的很好哦~~~)
導 演:
呂克·貝松 Luc Besson
主 演:
米拉·喬沃維奇 Milla Jovovich
加里·奧德曼 Gary Oldman
布魯斯·威利斯 Bruce Willis
伊恩·霍姆 Ian Holm Luke Perry
克里斯·塔克 Chris Tucker
布里翁·詹姆斯 Brion James
湯姆·里斯特 Tom 'Tiny' Lister Jr.
6. 跪求,電影第5元素的電影梗概,
自然界的四大元素是: 風,火,水,土, 它們各自有一塊代表的神石。這四塊元素神石連同第五元素, 被外星人--蒙督沙瓦人(MONDOSHAWAN)在1914年帶離了地球。 300年後, 23世紀, 地球面臨著一場浩劫: 一個火熱的星球將撞擊地球。 蒙督沙瓦人帶著第五元素和四大元素神石重返地球, 以幫助地球度過劫數。 可惜攜有第五元素的飛船卻被另一類外星人——孟加羅人(MANGALORE)擊落了。地球人僅獲得第五元素的殘骸。
利用第五元素殘骸的DNA, 地球人成功地重新構造了第五元素: 一個漂亮的紅發女郎--莉露. 莉露從實驗室跑了出來, 無意中撞到了科本-達拉斯駕駛的計程車上。 莉露被警察追捕, 達拉斯冒險把莉露送到了卡南劉斯神父處。 卡神父深知第五元素的來龍去脈, 他是蒙督沙瓦人在地球的聯絡人, 世世代代等待著第五元素重返地球. 卡神父從莉露口中得知, 風火水土四大元素神石並非與莉露在一起, 而是由蒙督沙瓦人委託一名外星歌唱家帶到了 "失落天堂"星球。 神父決定前往失落天堂取回四塊神石。
與此同時, 地球上的一個地位顯赫的敗類--佐格與孟加羅人勾結, 妄圖奪取四塊神石。 但是, 令佐格大為惱火的是, 孟加羅人帶給他的只是一隻空箱子, 而不是他渴望已久的四塊神石。 這時, 地球聯邦的總統也從蒙督沙瓦人處得知四塊神石被帶到了失落天堂, 於是命令一位將軍派特工人員去取神石. 將軍立即找到了退役的特種部隊上校科本-達拉斯, 希望他能完成這項任務. 達拉斯就與莉露一起乘太空梭前往失落天堂。
在失落天堂, 達拉斯和莉露, 與聞訊趕來的孟加羅人和佐格發生激烈的戰斗, 終於, 達拉斯從一位外星歌唱家的身上(嚴格地說是肚子里)得到了四塊元素神石, 但是, 莉露也身受重傷。 此時, 距火熱星球撞擊地球的時間已不足兩小時了, 達拉斯帶著四塊神石和莉露火速趕到埃及的五大元素祭壇。 在達拉斯的鼓勵底下, 莉露在最後關頭終於匯集風火水土四大元素的力量, 制止了火熱星球的推進, 避免了末日的來臨。
【看點】
眼花繚亂的特技,火爆激烈的槍戰,大氣磅礴的配樂,滑稽豐富的笑料等等加在一塊兒構成了這部極具娛樂片特性的影片。然而,還不止這些。什麼是戰爭?它怎樣產生?它該如何被制止?人類是否只剩下戰爭因而已無可救葯了?細觀全片您會發現其實從頭到尾都在探討和論證這些經典的話題。以暴制暴的方式只會使戰爭擴大,而摧毀火球的第五元素——愛,才是我們真正免於滅亡的強大武器。我們並非只剩戰爭,我們還有愛。正因為有了愛才有了被拯救的意義和價值,才有了活下去的信念和依靠。由此不難看出影片創作人員對人類社會的深刻認識。埋在出色的光影效果下的思想境界決定了本片絕不是一部簡單的娛樂片。它可算是90年代優秀科幻電影的代表之一。
【關於構思】
可以說《第五元素》是導演呂克·貝松在科幻片領域的回歸,因為他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科幻題材的《最後決戰》。「當我拍攝一部電影時,我希望帶領觀眾遠離他們的日常生活,」貝松說,「我會說,讓我帶你到沒去過的地方吧,一些只有在夢境中才去過的地方,比如地下、海底和太空。出於夢想和逃避,我對這種電影很著迷。」
影片片名「第五元素」源自古希臘物質組成學說的四種元素:土、氣、水、火。在中世紀,四元素說曾經作為了煉金術的理論依據,煉金術士們認為只要改變物質中這四種原始性質的比例,即可使普通金屬變為黃金。另外,這四種元素在一起可以產生出第五元素,那就是人。
從16歲時開始,呂克·貝松就開始構思這個故事,而當時他還不知道第五元素的概念。貝松回憶說:「那時候寫作只是為了找樂子,為了逃避每天的生活,去進入這個夢想的世界。我並沒想過某一天會拍攝它,而這個故事也逐漸發展為2、300頁。多年之後,我開始考慮可以將這個故事拍成電影。」
直到《碧海藍天》和《尼基塔》在國際贏得贊譽並取得商業成功之後,貝松才真正考慮《第五元素》,他說:「在拍完《尼基塔》之後,我開始嚴肅的看待這個故事,將它改編成劇本的形式。初稿有400頁,拍攝經費需要1億4500萬美元,不過在初稿中,我信馬由韁,根本沒考慮可行性的問題,我把想看的都寫了進去,後來我才開始思考實施的問題。」
在第三稿完成之後,貝松開始與編劇羅伯特·馬克·卡門(Robert Mark Kamen)共同修改劇本,兩人最終決定將故事一分為二、「我們完成劇本是為了能夠拍攝,」貝松解釋說,「所以一旦有所需求,續集劇本已經完成,盡管這不在計劃之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貝松還曾道出鮮為人知的巧合:「有一天我的父親無意間發現了柏拉圖關於這個題材的相關作品,他拿著書對我說,你知道你的電影被翻版了嗎?我拿來一看,柏拉圖所寫的內容與我的劇本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在《第五元素》中,貝松提出了一個假設:如果在另一個空間存在著生命的相對形式,並不是由生命力所構成,而是黑暗的罪惡。貝松解釋說:「生命力與這種罪惡的生命形式是對立的,就像火和冰一樣,生命力越是旺盛,就越會喚起和激怒對應的罪惡。」
在《第五元素》中的第23世紀。人類穿梭於星球之間,到處散播這種生命力,讓黑暗勢力愈加不安。「我們的存在讓它們窒息,它們要反擊,要滅絕一切能量和光亮的所有來源,消滅動物、植物和人類。但它們存在於另一個空間,這是局限所在,」貝松說。
影片中最獨特的莫過於展現在觀眾眼前的未來世界,貝松說:「我們著眼於所有人類的歷史,以獲取2259年最合情合理的設定。故事發生的時間很精確--2259年3月18日凌晨2點,當時世界會發展成什麼樣子?人們如何生活和思考?這對於我創造這個故事很重要,因為要讓觀眾接受這種真切未來的可能性。」
結果是,在未來的世界中,出現了代表宇宙間善良力量的外形醜陋的蒙督沙瓦人,和邪惡黑星的地球代理人佐格所率的貪婪殘暴的孟加羅軍隊,當然,還有我們前所未見的全新的地球。
【關於籌備】
為了將未來世界搬上大銀幕,製作設計師丹·維爾(Dan Weil)擔負著艱巨使命,早在1988年,他就曾參與呂克·貝松的《碧海藍天》的拍攝。1993年,在維爾的監督下,一支由頂尖級設計師和插圖師組成的團隊開始了漫長的籌備過程,期間還要與化妝部門和著名服裝設計師讓·保羅·戈蒂埃(Jean-Paul Gaultier)密切協作。為了篩選這支精英製作設計團隊,貝松看了幾百位設計師的作品,除了丹·維爾和法國著名插畫師讓-克勞德·麥茲埃爾(Jean-Claude Mezieres)之外,貝松又看中了7位藝術家。整個設計過程長達1年,最後完成時,有些人甚至有些害怕這個浩大的項目,因為在當時還不可能實施。
貝松很快將失望轉化成動力,當時他正在寫《這個殺手不太冷》,在30天內,貝松就完成了劇本,兩個月後,《這個殺手不太冷》開始進入前期准備階段。眾所周知,《這個殺手不太冷》取得了比《尼基塔》更大的成功,貝松在國際影壇的聲譽被進一步提升,哥倫比亞公司隨即看中了《第五元素》的拍攝計劃。
曾在《蝙蝠俠》、《夜訪吸血鬼》和《異形3》等影片中擔綱化妝師的尼克·杜德曼(Nick Dudman)負責製作片中全尺寸的造型服裝、自動木偶、外星人的太空服和大量五花八門的器官道具。貝松說:「尼克總是將最優秀的呈現給我們,而最讓我信服的是他的工作熱情。」
影片中未來城市的畫面由模型和數字特效共同組成,而擔任特效總監的正是曾製作《真實的謊言》、《夜訪吸血鬼》等100多部影片的特效奇才馬克·斯泰森(Mark Stetson)。
為本片擔綱配樂的艾瑞克o塞拉(Eric Serra)在為貝松的《最後決戰》創作樂曲時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吉他手,從那時起兩人就開始合作。作為當今法國樂壇的重要人物,艾瑞克·塞拉將007系列帶入了90年代,他為《007:黃金眼》創作的配樂成為了007音樂中的現代經典。在貝松看來,導演是眼睛,電影作曲家就是耳朵,他和塞拉已經共事了15年,合作了7部影片,兩人間的默契自不必說。
早在合作本片之前,貝松就與布魯斯·威利斯相識,他回憶說:「我和布魯斯在5年前初次相見,從那時起我們就一起討論了劇本。我們一直保持著聯系,在拍攝經費全部到位和劇本准備就緒之後,我去紐約將劇本交給了他,然後我出門購物,當我兩小時後回到他面前時,他說道,Ok,讓我們拍吧。」
【關於拍攝】
在毛利塔尼亞完成一周的取景之後,影片的主要拍攝於1996年1月8日拉開序幕,片中精美的布景是在倫敦松林製片廠的9個攝影棚中搭建的。值得一提的是貝松的執導方法,他就像攝影師一樣身體力行,這是他從早期的小成本電影中養成的習慣。在拍攝期間,特別是在特寫鏡頭中,貝松總是出現在場景中,在拍攝的同時修改演員的表演。「有時我會抓住演員的肩膀讓他移動到我想要的畫面位置,」他說,「如果這段鏡頭拍得不好,我會不喊『Cut』而直接與演員進行交談,我不想浪費『Action』、『Cut』然後重新再來所消耗的能量。」
貝松將這種方法比作外科手術:「你可以剖開某人的胸膛,伸手進去按摩心臟,他的生命便可以重新復甦,而在喊『Action』和『Cut』之間,什麼都有可能發生,直到演員疲倦或透不過氣時,我才會說『Cut』。」
除了之前與貝松合作過的加里·奧德曼之外,其餘的演員都對貝松這種零距離的執導方式很吃驚。布魯斯和伊恩(Ian Holm)起初都有點心煩意亂,不過不久之後,他們開始喜歡上了這種方式,因為他們知道導演不是在幾碼外盯著監控器,而是在表演中與他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