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周星馳為何終身不娶
周星馳的人生可以說是一部關於成功學的逆襲佳作,他從龍套開始努力,一步一步有了現在的成就。但這么成功的導演,這么有魅力的人物,卻一直沒有結婚。我覺得這要從很多方面去找原因。
可生活並不是電影,婚姻出了電影里那兩個小時外還有一生需要守護,愛情出了最甜蜜的時刻也還會產生爭吵、質疑等等問題。他一直沒有結婚,可能是因為自己並沒有特別嚮往婚姻。可能曾經有過精力非常旺盛的歲月,也有過組成婚姻的想法,但歲月已經過去,時間慢慢消磨,他變成了現在這個載榮譽於一身的沉澱下來了的周導。
Ⅱ 浪漫主義者註定會一事無成嗎
浪漫主義者不一定會一事無成,浪漫主義這就表明他們很浪漫,有很多事情都是憑著感覺來做事,不一定就一事無成。
Ⅲ 誰有老電影{巴山夜雨}的影評啊!!急要啊。。。在線等
要在1980年的語境中真正讀懂《巴山夜雨》,幾乎是不太可能的。盡管這部影片除了獲得1980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以外,還獲得了包括最佳故事片獎在內的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5個獎項。要讀懂《巴山夜雨》,必須讀懂中國電影史上的吳永剛。作為一個從1930年代中國影壇走來的中國電影藝術家,吳永剛是獨特的。這位美工師出身的電影導演,對電影的理解有常人所不及之處。無論是在《神女》(1934)、《浪淘沙》(1936),還是在《巴山夜雨》(1980)中,吳永剛著力追求的總是「意境」。這樣,《神女》里紛擾的都市和哀怨的少婦,《浪淘沙》中寂寥的孤島和迷離的白沙,以至《巴山夜雨》里飄盪的蒲公英和憂傷美麗的巴山夜雨,不僅是吳永剛的最愛,而且是影片最動人的所在。
正因為如此,吳永剛的電影往往身處邊緣。也就是說,對「意境」的熱愛,使吳永剛最容易偏離中國電影的主流話語,也使吳永剛及其電影非常容易受到不必要的傷害。重視載道和講究敘事的中國電影傳統,曾經使人們漠視《神女》的光輝,也使人們誤讀《浪淘沙》的真正蘊涵;而大多數吳永剛電影,由於缺少知音的共鳴,終於導致長久的湮沒不彰。只是在《巴山夜雨》里,吳永剛才讓人們真正體會了「意境」的魅力。
從1959年或者1960年開始,吳永剛就在醞釀著《巴山夜雨》(當然不是從劇作的角度)。因為當時「文化大革命」還沒有開始,《巴山夜雨》故事賴以存活的時代背景15年後才發生。1959年或者1960年的吳永剛,心目中的下一部電影必須有一個「意境」:那是導演曾經看見的一副木刻,畫中的小女孩顯然是一個貧窮的孩子,她身邊放著一個小竹籃,小女孩跪在地下,鼓著腮幫子吹蒲公英,那麼天真、稚氣。
15年後,吳永剛等到了《巴山夜雨》。一切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只有「意境」還在心中。盡管從故事層面上看,《巴山夜雨》被賦予那麼眾多的偶然與巧合以及那麼沉重的歷史與現實,但導演仍然沒有把它拍成一部「傳奇」。為了苦苦追索幾十年的「意境」,吳永剛選擇了抒情。
主人公秋石便是詩人。在導演「以不表演為表演」方針的指導下,李志輿的表演由於過於內斂而稍顯木訥,但並不影響影片的整體效果。在吳永剛看來,作為詩人的主人公,其實是造成影片抒情格調的最好載體。首先,秋石在獄中寫的那一首《蒲公英》詩,便被導演四次運用到影片中,起到了較好的結構影片與表情達意的功能;其次,導演可以通過詩人的視角,自由地創意造境。這樣,在故事主線之外,影片不僅成功地將雄奇的巴山、滔滔的長江與靜默的神女峰、滾滾的漩流剪輯在一起,而且成功地把孤獨飛翔的蒼鷹、搖曳波浪的航標與夢境一樣的愛情回憶交織在故事時空之中,使影片本身增添了一種難得的人文深度和濃郁的抒情氛圍。為了使影片最終導向一種美好的「意境」,吳永剛甚至放棄了《神女》和《浪淘沙》中的人性批判。不用說,秋石是高潔的形象;即便女專案人員劉文英,影片也是需要她的「轉變」,演員張瑜正是因為「一股子稚氣」被吳永剛選中的;另一專案人員李彥,最後關頭露出真面目,他也是解救詩人秋石的策劃者;整個客輪,從船長到乘客,都是善良的好人。直到影片最後,秋石攜女兒上岸,客輪發出長鳴,向秋石父女告別,這時,連客輪本身也被賦予了善良的品性。當然,丑惡與黑暗是肯定存在的,只是在影片中,吳永剛寧願把它們徹底推到背景,讓它們在道德的法庭上,接受缺席的判決。也正是在這里,體現出導演獨特的才華。
對「意境」的渴望,使新中國建立以後的吳永剛,擁有了一個持續十多年的「蒲公英小女孩」情結;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蒲公英小女孩」所蘊涵的「美」,顯然應該並且確實已經上升為對「丑」的否定和對「惡」的批判。但是,吳永剛沒有打算沿著這一思路走下去,而是過早地離開現實,趨向了「浪漫主義」。誠然,正如吳永剛自己所言,影片中多一些好人沒有什麼不對,何況,影片結尾,小娟子吹蒲公英的鏡頭,更是導演自己醞釀經年的畫面,不可能輕易放棄;影片的深度在於:當主人公秋石帶著女兒離開客輪,行走在林間山道時,秋石只有片刻流露出慈父般的微笑,大多數時候是心情沉重的;女兒歡笑著奔向山野,吹起蒲公英,蒲公英隨風飄盪在藍天白雲,這一切,都是通過秋石傷感的視線展現出來的,給「蒲公英小女孩」的「美」鍍上了一層憂郁和凄涼。全片倒數第二個鏡頭,仍然停留在秋石的近景上:重獲自由的秋石,面對剛剛回到自己身邊的女兒,決定收起沉重的心情,從容地微笑,但笑容瞬間轉換為悲傷。詩人的情緒,徘徊在大喜大悲之間。彷彿不忍心目睹這一切,鏡頭宕開,在茫茫群山中定格。依靠這樣的結尾,吳永剛緊守著自己的美學。確實,吳永剛從來就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現實主義者」,「現實」在他的作品中已經被咀嚼成一個堅硬的內核,無處不在卻又被有意隱藏;同時,吳永剛也從來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浪漫主義者」,在超越現實的時空中放盪神思不是他的目的。他追尋的「意境」,凝聚著自身思想的深刻性,但又煥發出電影畫面特有的美感和魅力。
就像《巴山夜雨》的結尾,盡管缺少了人性批判,但反思歷史的動機,卻刻寫在美麗的「蒲公英小女孩」與蒼茫的巴山夜雨之中。
Ⅳ 《死亡詩社》電影中的典型人物分析
1、查理則是天生的自由者的化身。
查理從出場到最後都貫徹著代表自我的思想之風。他心中藏著自由,只是等待時機將它釋放。在影片中,他經常做些離經叛道的事情,他抽點小煙,一副玩世不恭的樣子,在校方威脅他簽字誣陷基廷時,他拒絕簽字,然後被開除了。
2、陶德則是保守的自由渴望者。
他天生敏感,內心保守,開始就背負著哥哥是上屆畢業生最優秀學生的巨大壓力。陶德其實是影片中反差最大的人,最開始的他由於自卑敏感的心態,拒絕參與集體活動,可是受尼爾和基廷老師的影響,他漸漸改變。
3、尼爾是熱烈的浪漫主義者。
他內心清楚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他說自從他有記憶起就想要做表演。尼爾非常出眾,他的成績名列前茅,他始終是班級里最有力量的那個人,領導著大家去打破傳統的思想禁錮,帶領大家建立死亡詩社,幫助陶德釋放自己,尋找自己心底真正的聲音。
影片評價
影片9分40秒的開場,由103個鏡頭組成,其中80%為特寫或近景鏡頭。通過典禮中反復出現的人物動作和表情,為觀眾營造出學校所特有的嚴肅呆板的氣氛。典禮結束,人物開始走動,鏡頭也不再像之前一樣固定。
通過人物和鏡頭的綜合運動,劇情發展到宿舍內部階段,鏡頭語言已經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精闢的對話,劇作的功力得以展現。整部電影充滿張力詩意和激情。
Ⅳ 電影《浪漫主義者》的下載地址要DVD以上畫質的呢
採納最佳立即發送,這里不能發地址,你懂的。
你都有下載地址,為什麼還要?
Ⅵ 推薦歐美經典老電影,有要求的噢
http://www.verycd.com/topics/65080/
看得出你很喜歡帶有生活氣息的文藝片,我感覺弗拉哈迪的作品挺符合你的要求的.我想你會喜歡的,希望以後能互相交流觀片感..@-@以後找電影就在電驢上找吧,又多,片源又好,又經典~~
電影中文名:亞蘭島人
電影英文名: Man of Aran
其他中文片名:阿蘭人 / 阿蘭的男子漢
片長:USA:76 min
國家/地區:英國
對白語言:英語
色彩:黑白
混音:Mono
上映日期:1934年4月 英國 (London)
IMDb:0025456
導演:羅伯特 J. 佛拉哈迪 Robert J. Flaherty
編劇:羅伯特 J. 佛拉哈迪 Robert J. Flaherty
劇情梗概:
弗拉哈迪來到愛爾蘭三個島嶼中最大的一個,這里距倫敦只有15小時的車程。由於水源充分,他們決定把這里作為拍攝地點。島上沒有摩托車,沒有電影院,也沒有任何奢侈的東西。但土壤對當地人來說比金子還寶貴。弗拉哈迪從倫敦請來一位專家教居民用魚叉捕鯊魚。亞蘭島人的祖先曾經這樣捕魚,但到弗拉哈迪拍片時早已改用蒸汽輪船了……
紀錄片之父弗拉哈迪
上世紀20年代,拍攝北極或南極甚至非洲土著的探險電影非常流行。但是,弗拉哈迪第一次把游移的鏡頭從風俗獵奇轉為長期跟蹤一個愛斯基摩人的家庭,表現他們的尊嚴與智慧,關注人物的情感和命運,並且尊重他們的文化傳統。弗拉哈迪所開創的這種拍攝模式直到今天仍為紀錄片工作者所尊奉。
拍攝納努克一家
1884年2月16日,羅伯特·弗拉哈迪出生於美國密歇根鐵山腳下,父親是位探險家。弗拉哈迪回憶說:「當我長到十幾歲時,總盼望著同父親一起探險,我們常常一走就幾個月,夏天劃著小船,冬天穿著雪鞋。」1896年,弗拉哈迪跟隨父親來到加拿大的雨湖地區開採金礦,他喜歡這里天然的原始狀態。後來,父母把他送到密歇根的礦產學院,但沒能畢業。據說學校認為弗拉哈迪沒有成為專業礦業者的資格。大學時代也並非沒有收獲,他學會了拉小提琴——這是陪伴他一生的愛好,也遇到了未來的妻子——弗朗西斯·哈賓達。
後來,弗拉哈迪三次去北極探礦,旅程的最後弗拉哈迪確實發現了一些鐵礦,但開采價值微乎其微。他獲得的唯一獎賞是加拿大政府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處小島。他想把探礦中拍攝的膠片剪輯成一部探險影片。就在將要完成的時候,從桌子上掉下的煙頭把膠片點燃了,弗拉哈迪也被燒傷。唯一幸運的是,他保住了生命。膠片燒掉了,他決定等到春天再一次去北方。
這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拍攝計劃直到1920年才在法國皮毛商雷維永兄弟的贊助下實施。這一年,他已經36歲。
哈德遜港的一間小屋是弗拉哈迪的住所,他找到優秀獵手納努克一家作為主要拍攝對象。第一場拍攝的就是獵海象,拍攝前,弗拉哈迪對納努克說:獵捕海象時如果有任何情況干涉了我的拍攝計劃,一定要放棄捕殺;記住:我要的是你捕象的鏡頭而不是它們的肉。
其實,當時愛斯基摩人捕海象已經不用魚叉,而是用步槍。為了拍到更為原始的場景,納努克才用他爸爸的方式獵捕海象。弗拉哈迪在後來的影片中一再重復這種拍攝方式,讓人們用父親或祖父的方式表演生活,商業的侵入、人與人的矛盾都被他擋在攝影機鏡頭之外。電影史家稱弗拉哈迪為浪漫主義者。
把戲劇性引入紀錄片
拍出第一批膠片,弗拉哈迪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沖洗,他的敵人是寒冷的天氣。如何過濾混入水裡的狗毛和愛斯基摩人衣服上的鹿毛同樣是個難題。
愛斯基摩人的房子是用冰塊砌成的,叫伊格魯。冰屋通常大約為12英尺寬,弗拉哈迪需要的卻是25英尺。納努克沒造過這么大的冰屋,花了幾天時間實驗,卻一次又一次塌下來,每一次倒塌,同伴們都轟然大笑。
因為冰屋是黑的,納努克用冰做窗戶,還借用太陽的反光照明,這是愛斯基摩人在生活中的創造。納努克教兒子射箭的細節淳樸動人,祖輩傳統在勞動的間歇傳遞,簡單的動作傳達出父子親情。
冰屋在拍攝時被迫削去一半,因為沒有照明,拍攝只能在露天狀態下進行,納努克一家在冰天雪地的刺骨寒風里表演起床。結果要真實,為了真實不惜搬演,這是弗拉哈迪的信條,他把懸念和戲劇性引入了紀錄片。
弗拉哈迪在北極生活了16個月,膠片已經用完,准備動身回家,納努克惘然若失,依依不捨。弗拉哈迪指著身邊河床的石子說:「會有像石子一樣數不清的人看你的電影。」幾年之後,弗拉哈迪為一些雜志撰寫探險游歷的系列文章,並在妻子的協助下,於1924年出版了《北方納努克》一書。弗拉哈迪在他的書中記錄了愛斯基摩人在北極的日常生活習慣和在拍片過程中的種種趣事。影片拍完後,第一批觀眾就是當地的愛斯基摩人。弗拉哈迪在書中這樣描繪:「他們(愛斯基摩人)一直向後看放映機的光源,就像看銀幕一樣,我以為這次放映不會成功。突然一個人大喊:『抓住它,抓住它。』他們以為海象真的會跑掉。當時屋子裡一片混亂。愛斯基摩人在膠片中看到了自己和同伴的影子,他們開始互相耳語,臉上露出神秘的笑容。忽然之間,他們彷彿理解了我所做的一切。」
弗拉哈迪先把片子給派拉蒙公司,看完樣片後經理走過來,和藹地拍著他的肩膀說,非常抱歉,讓觀眾去看這部片子是勉為其難的,「你到北方去歷盡了辛苦,卻落得這般結局,實在令人惋惜。」幾經周折,最終還是法國百代公司同意發行。
1922年6月11日《北方納努克》在紐約首都劇場公映,一炮走紅,觀眾如潮,一位評論家將《北方納努克》比作古希臘悲劇。《北方納努克》是弗拉哈迪三次北極探險的結晶,它不僅開創了用影像記錄社會的人類學紀錄片類型,也為記錄電影提供了一種至今仍在使用的拍攝模式。《北方納努克》是世界記錄電影史光輝的起點。
聽從靈感,再現往昔
派拉蒙公司失去了《北方納努克》,現在想彌補,派人找到弗拉哈迪說:您願意去哪兒就去哪兒,自己提個預算,請再給我們帶回一個《納努克》。弗拉哈迪認為在北方過了許多年,現在應該去相反的方向。1923年,弗拉哈迪帶著妻子女兒和一個紅頭發的愛爾蘭女傭,來到太平洋小島一個只有百戶人家的波利尼西亞村莊。由於傳教士和商人的努力,島上人已經開始穿西裝。弗拉哈迪找到村裡的酋長,要求他們穿上民族服裝。為了製造高潮,特地讓一個男孩紋身——當地人稱為刺青,這種成人儀式幾十年前就已經失傳了。儀式前的舞蹈慶典和化妝活動也都是弗拉哈迪按照當地民族古老的風俗習慣搬演的。
在這部名為《摩阿拿》的片子的拍攝過程中,弗拉哈迪開始嘗試使用搖鏡頭去跟拍一個主體對象,當時還沒有人用過這種拍攝手法。不僅如此,長焦鏡頭和特寫鏡頭在他的影片中也同時被使用。在刺青一場中,當針扎進男孩的身體時,弗拉哈迪用特寫鏡頭記錄下了他臉上的痛苦神態,並把攝影機搖向他身邊的母親,把母子間的親情在一幅畫面中表現得至真至善。
弗拉哈迪拍片有一個特點,就是毫不遺漏地記錄下他感受到的一切,拍《摩阿拿》時,他的素材已經達到14萬英尺。但他並不在乎,只要他的靈感存在,那麼他的機器就不會停止。拍完的素材弗拉哈迪會不時地拿給村民們看。他們在椰子樹上綁起銀幕,放映工作樣片,看完後,島上的居民立即把感想告訴他。特別是那些還記得島上古老儀式和生活習慣的長老們,不僅幫助弗拉哈迪再現往昔,還來檢查他的片子是否有錯誤。
《摩阿拿》並沒有為派拉蒙公司賺到錢,即使採用「南海群妖的愛情生活」這樣誇張的廣告語。格里爾遜在《太陽報》發表評論說,「我不應該說哪些鏡頭是漂亮的,因為所有的都是那麼美」。這里,他第一次使用documentary這個詞稱呼紀錄片,從此紀錄片自立門戶,直至今天。
格里爾遜邀請弗拉哈迪拍攝一部反映英國工業化進程的電影。拍攝前,英國政府的某個上層人士想要看看稿本,可是弗拉哈迪從來沒有寫過劇本,他只好回到旅館像隱士一樣呆了幾天。最後,他給了格里爾遜一打紙,第一頁寫的是:關於手工業者的電影,導演羅伯特·弗拉哈迪。第二頁寫的是:電影劇本——工業化英國的場景。此外什麼都沒有。
弗拉哈迪非常喜歡倫敦。在英國拍片時,傍晚他常常去小酒吧喝上幾杯,並講述他早年在北極遇到的事情。盡管故事有時很荒謬,弗拉哈迪講故事的天賦卻無人能比。
因為《北方納努克》,弗拉哈迪獲得了善於拍攝邊緣人群的名聲。1932年,高蒙公司製片人貝克決定冒險投資1%的公司預算在弗拉哈迪身上,拍攝《亞蘭島人》。弗拉哈迪來到愛爾蘭西海岸三個島嶼中最大的一個,這里距離倫敦只有15個小時的車程。由於水源充分,他們決定把這里作為拍攝地點。島上沒有摩托車,沒有電影院,也沒有任何奢侈的東西。但土壤對於當地人來說比金子還寶貴。
為了拍到亞蘭島人本來的生活面貌,弗拉哈迪從倫敦請來一位專家教居民用魚叉捕鯊魚。亞蘭島人的祖輩曾經這樣捕魚,但弗拉哈迪拍片的時候早已改用蒸汽輪船了。弗拉哈迪想把《亞蘭島人》拍成另外一部《北方納努克》,但沒能如願,也許他沒想到,《北方納努克》是他十年探險與愛斯基摩人交往的結果,而《亞蘭島人》是為了拍攝而結識這些陌生的人們,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北方納努克》是他無法超越的高峰。
這部電影給亞蘭島帶來了絡繹不絕的遊人,島上人把曾參加過弗拉哈迪電影拍攝作為向旅遊者炫耀的資本。
《亞蘭島人》高超的攝影技藝贏得電影理論家保羅·羅沙的贊嘆,但羅沙說,影片中的人物是「表演祖輩生活的蠟人」。
從未放棄他的模式
弗拉哈迪從未放棄自己的拍攝模式,1938年,他和妻子回到美國,想過一段屬於他們自己的寧靜生活,但事與願違。不久,負責美國電影服務社的紀錄片導演帕爾·羅倫茲邀請弗拉哈迪拍攝反映美國農業問題的電影《土地》。弗拉哈迪從小雲游世界,四處探險,他55歲才第一次有機會接觸美國人民的真實生活。
接下來的日子是弗拉哈迪一生中最不快樂的時光。住在黑山掩映下的農場,日子安靜卻了無生趣,宜人的環境似乎更增加了他的挫敗感。弗拉哈迪感慨地說:「威望不會給任何人帶來漢堡包和三明治。」
然而,弗拉哈迪錯了,威望給他帶來了一份奇怪的合同:它規定弗拉哈迪行動自由,擁有影片的版權,甚至出資者要求不在片子上署名,而資助的金額卻非常慷慨。這就是《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弗拉哈迪最後一部成功的作品。
影片展示了一個男孩的歡樂與悲傷。一開始就將觀眾置於神奇而美妙的叢林之中:池塘、荷葉、露珠、水鳥。伴隨著悠揚的音樂,少年劃著小船緩緩入畫。可以看出他在這片森林裡如魚得水,他熟悉這里的一木一草。他最親密的朋友是一隻小浣熊,他們常常在一起嬉戲玩耍。然而,鱷魚吃掉了浣熊,他決心為浣熊報仇。正當少年與鱷魚相持不下時,爸爸正焦急地尋找著他。少年與鱷魚的搏鬥驚心動魄,這個場景讓人想起納努克與海象的搏鬥,想起亞蘭島人與鯊魚的搏鬥,突出人與自然的搏鬥是弗拉哈迪一貫的主題。
弗拉哈迪把自己對自然的深情和對少年時代的回憶都融進這個男孩的故事中,也可以說這是一部自傳性的影片。
出資者是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它想藉助弗拉哈迪的名聲改善公司形象,因為二十年的電影工作經驗已經使弗拉哈迪的名字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象徵。他們希望通過這部電影說明石油開采並沒破壞這里的生態,一切依舊那麼和諧。
1948年,威尼斯電影節因為弗拉哈迪的熱情和勇猛授予他大獎。
這位紀錄片電影開創者晚年生活拮據。此時,他對用攝影機「還原」繪畫產生了濃厚興趣,1949年開始拍攝有關畢加索著名壁畫《格爾尼卡》的影片,但是直到1951年去世,這部片子仍沒有完成。它成了弗拉哈迪作品中令人期盼的「遺憾的藝術」。
http://lib.verycd.com/2004/12/04/0000029001.html
《北極圈戀人》中文名稱:北極圈戀人
英文名稱:The Lovers of the Arctic Circle
別名:極地戀人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1998年
電影導演:Julio Medem
電影演員:
Najwa Nimri
Fele Martinez
Nancho Novo
【影片簡介】
西班牙導演朱力奧麥迪1998年作品,法國、西班牙合拍,朱力奧麥迪被認為是繼紹拉、阿莫多瓦後的新一代西班牙電影導演中的佼佼者。影片的主角奧途和雅娜八歲時相遇,從那時起,命運將他們分分合合,但兩人之間的愛卻一直沒有終止,當他們發現彼此之間的感情時,也發現了他們之間每一次的聚散離合都是一個循環,於是他們決定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一個太陽永遠不會終結的地方——北極圈。
電影以 Otto和 Ana兩個人的視角交替呈現。Otto和 Ana,他們的名字無論正著念倒著念,意思和發音都是一樣的。
母親自殺後,Otto出現了心理危機,他離開Ana,以飛行員(在西班牙語中,「 Otto」與「飛行員」諧音)的身份從事夜郵工作(一個空中郵差),往返於西班牙和芬蘭之間;四年之後,聽從命中的「圓形」的召喚, Ana也到了芬蘭,住進她母親情人的父親(二戰時期轟炸格爾尼卡的德國飛行員Otto,他被西班牙Otto的祖父搭救,後者用這個德國人的名字為剛剛出世的孫子命名)在北極圈內的一座小木屋。在北極圈內,有午夜的陽光,太陽似乎永遠不會下沉…… Ana等待著奇跡的再一次出現,而 Ot to真的來了,乘降落傘從天而降,但這一次,兩個失散的「圓」會相交乃至重合嗎———人生總有一個地方欠缺,命運在轉角處伺伏,誰也無法預料下一刻———所以, Ana想奔跑著回到過去,回到幾小時,幾分鍾,甚至幾秒鍾之前,最親愛的人還未消失的時候;所以,梅德姆將影片獻給了他的父親。
Ⅶ 《死亡詩社》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看完電影久久不能說話,感覺自己像是影片中那些想要脫離刻板教學獨立成長但是又無法掙脫的孩子。
成長是影片《死亡詩社》的重要主題,有一群在父母期望和個人夢想夾縫中生存的高中生,在一個新來的英語老師的引導和啟蒙下,逐步去探索詩歌、青春、理想的真諦。在經理了各種考驗後最終走出青春的困惑,去實現自我認知,並最終心智逐步走向成熟的這一整個過程。
好的老師絕對有不一樣的作用。人生中缺少NB的老師帶領,還是很遺憾的。電影告訴我們,引路人對青少年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尋找自我」是痛苦而漫長的過程,「挫折」則是成熟的轉折點。
「我站在我的桌上以提醒我自己必須經常用不同的角度看事物。」
「從這上面看到的世界很不一樣。」
看完這個電影,順便去搜索了一下基丁老師的扮演者羅賓.威廉姆斯。出身與脫口秀主持人,風趣又幽默,有過很多很多佳作,在職業生涯中飾演過很多普度眾生心靈的偉大角色。屬於喜劇演員。大家都知道喜劇演員最容易患抑鬱症。。。他跟哥哥一樣,因抑鬱症最終自殺。好可惜。。。
Ⅷ 法國電影兩小無猜的最後結局
結局他們死了,混泥土地下深深的埋葬,也算是他們最後的游戲。結局是如果那天男的說愛她了,沒有讓她上那輛公交車而是吻她了,如果那天在婚禮上說NO瞭然後吻她了,如果那天在軌道上吻她了,如果那天在雨中吻她了,那麼他們就會躺在沙灘上接吻,就不會兩個人死在混泥土裡了。
《兩小無猜》是楊·塞謬爾執導的一部法國電影,吉約姆·卡內、瑪麗昂·歌迪亞、吉爾·勒盧什主演。影片於2003年9月17日在法國上映。影片講述了失去母親的小男孩朱利安遇見了新搬家來的波蘭小女孩蘇菲,從年少到成人,彼此相愛卻不敢說出來的愛情悲劇。
《兩小無猜》是楊·塞謬爾執導的一部法國電影,吉約姆·卡內、瑪麗昂·歌迪亞、吉爾·勒盧什主演。影片於2003年9月17日在法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失去母親的小男孩朱利安遇見了新搬家來的波蘭小女孩蘇菲,從年少到成人,彼此相愛卻不敢說出來的愛情悲劇。
楊·塞謬爾是廣告界的知名導演,出身自演藝家庭,畢業於電影學院。楊·塞謬爾畫了10年插畫才進軍影壇,2003年便以處女作《兩小無猜》一炮而紅,禪聯歐洲數周票房冠軍。
好萊塢曾多次主動上門合作,他卻婉拒了《納尼亞傳奇:賈斯潘王子》、《本傑明的奇幻旅程》等多部電影,楊·塞謬爾認為,他更認清自己的位子和角色,「當你身在好萊塢,每天都會有劇本和機會,當中有好的、有不好的,但他們是製作人主導的電影。」楊·塞謬爾承認,自己是無可救葯的浪漫主義者。
Ⅸ 有部電影湯姆克魯斯老婆凱蒂赫爾姆斯主演
按你說的故事內容 應該是朱麗葉羅伯茨的 我最好朋友的婚禮
凱蒂赫爾姆斯演的片子給你列出 你看下是哪部
電影(Movies):
《肯尼迪家族》(2010)...傑奎琳·肯尼迪Jacqueline Kennedy
《瘋狂的錢/人為財死 Mad Money 》 (2008) ...Jackie Truman
《 Legends Ball 》 (2006) ...Herself
《 "100 Greatest Teen Stars" 》 (2006) ...Herself (archive footage)
《蝙蝠俠:俠影之謎》 (2005)Batman Begins
《感謝你抽煙 Thank You for Smoking 》 (2005) ...Heather Holloway
《第一女兒/戀愛第一 First Daughter 》 (2004) ...Samantha Mackenzie
《 Pieces of April: All the Pieces Together 》 (2004) ...Herself
《唱歌神探/奇探心魔 The Singing Detective 》 (2003) ...Nurse Mills
《四月碎片/非關女孩/潮女私房菜 Pieces of April 》 (2003) ...April Burns
《 VH1 Big in 03 》 (2003) ...Herself
《狙擊電話亭/絕命鈴聲 Phone Booth 》 (2002) ...Pamela McFadden
《失魂落魄 Abandon 》 (2002) ...Katie Burke
《 2002 MTV Movie Awards 》 (2002) ...Herself
《 Christmas in Washington 》 (2002) ...Herself/Host
《 The Gift: A Look Inside 》 (2001) ...Herself
《奇跡小子/天才接班人/古惑教師/成功人士 Wonder Boys 》 (2000) ...Hannah Green
《驚魂眼/靈異大逆轉/天賦/禮物 The Gift 》 (2000) ...Jessica King
《2000年MTV電影頒獎典禮 2000 MTV Movie Awards 》 (2000) ...Herself - Presenter 《對不起,幹掉你 Teaching Mrs. Tingle 》 (1999) ...Leigh Ann Watson
《太空木偶歷險記 Muppets From Space 》 (1999) ...Joey (uncredited)
《前進 Go 》 (1999) ...Claire Montgomery
《 Dawson's Creek: Behind the Scenes 》 (1999) ...Herself
《 1999 MTV Movie Awards 》 (1999) ...Herself
《 Songs from Dawson's Creek 》 (1999) ...Josephine 'Joey' Potter (archive footage) 《騷擾行動 Disturbing Behavior 》 (1998) ...Rachel Wagner
《 "Dawson's Creek" 》 (1998) ...Joey Potter / ... (128 episodes, 1998-2003)
《冰風暴 The Ice Storm 》 (1997) ...Libbets Casey
Ⅹ 浪漫主義者的幕後製作
當代社會的輕喜劇
雖然蓋爾特·涅德霍福在好萊塢混跡多年,也是Plum Pictures的負責人之一,但是她卻還沒有導演過一部電影,一直以製片人和編劇的身份參與影片的拍攝。除了監制電影之外,涅德霍福還是一個作家。2005年,她創作了一本自傳體小說,小說出版之後,廣受好評。2007年,她在懷孕期間又創作了這本《浪漫主義者》,小說故事聚焦於一樁婚禮,伴隨著前來的昔日好友,講述了一個令人發笑又讓人心懷感慨的三角戀的故事。
由於這本小說非常受歡迎,所以Plum Pictures決定讓涅德霍福本人將其改編成電影,並讓她本人執導這部作品。可以這么說,這是一部完全意義上的涅德霍福的作品。談及這部電影,涅德霍福說:雖然說這是一部喜劇片,但是我感覺它還是嚴肅的,也是能令人深思的。影片中的人物和故事,是發生在當下,而且極具現實意義的。比如說影片的兩個主角,勞拉和萊拉,她們一個是沉悶的猶太人,另一個是新教徒的後代。不幸的是,她們都愛上了同一個男人。很多年之後,這個男人要和萊拉結婚了,可勞拉無法釋懷於這段感情,所以她會不平衡、會不開心、會沒有辦法面對自己的心靈和慾望。與此同時,那個被兩個女人追求的男人一樣沒有準好迎接婚姻生活,他對未來也一樣惴惴不安。而這種故事的高潮和情感的迸發都發生在婚禮上。
對於涅德霍福而言,影片中的那些人是時代的縮影,他們的遭遇和生活和時下城市人的故事如出一轍。正是因為電影中的這層寫實性,所以婚禮的那個場景既不能拍攝得嘩眾取寵,也不能拍攝得過於收斂。涅德霍福說:婚禮的那場戲非但難以拍攝而且還難以剪輯。如果節奏太慢,那麼就會缺少張力和情緒的積累;如果節奏太快,又會顯得做作和不自然。我們一共拍攝了三遍才把那場戲拍攝完整。因為要在每個演員的表演中找到相同的節奏,要給每種小情緒找到合適的處理方式。幸運的是我的劇組非常齊心協力,我們一次比一次更接近完美。我在看最終版本的影片時,依然會回憶起當時可以算得上是艱苦的拍攝。
阿湯嫂挑大樑
成為阿湯嫂之後的凱蒂·霍爾姆斯讓人多多少少有些遺忘她的表演事業,她更多的是以阿湯嫂的身份,而不是一個演員的身份出現在公眾面前。但是在這部電影里,凱蒂·霍爾姆斯重新挑起了大梁,做了女主角。而且,她還以自己的精湛的演技征服導演。
影片以凱蒂·霍爾姆斯扮演的勞拉的視角展開敘述,一切故事都是以勞拉為中心的。涅德霍福說:勞拉是一個生活失敗的中年人,她一直沒有結婚,一直過著單身的、清教徒一樣的生活。這樣的角色對於家庭和事業都順風順水的霍爾姆斯的確很有難度,當時用她替換麗芙·泰勒的時候,我還為她捏了一把汗,在擔心她是不是能演好這個失敗者的角色。後來在拍攝的時候,我發現霍爾姆斯不僅入戲很快,而且她對角色的把握也很准確。對於扮演這個角色,霍爾姆斯說:我很中意勞拉這個女人,她的情感是真實的也是現實的。我明白一個女人義無反顧地愛上一個男人的時候會是什麼狀態,也明白當她看到這個男人結婚的時候會是什麼反應。所以,我對這個這個角色的情感有著很徹底的體驗。要在銀幕上扮演這個有些失控的女人,並不算太難。
除了凱蒂·霍爾姆斯,在影片中扮演其他好友的演員也各個都是能獨當一面的人物:安娜·帕奎因、喬什·杜哈明和瑪琳·阿克曼組成的配角陣容一樣強大。談到這樣的演員陣容時,涅德霍福難掩心中的欣喜,她說:作家是在和自己打交道,每句話、每個形容詞都是和自己斗爭的產物。而導演卻是在和演員打交道,每個鏡頭的拍攝、每個場景的好壞都要仰仗於他們。如果有一群好演員,那麼電影拍攝起來就容易多了,就好像一個詞彙豐富、感情充沛的作家,很容易就能寫出令人難以忘懷的句子一般。很走運,《浪漫主義者》里就有這么一群才華橫溢而且非常敬業的演員。而我也能在短時間內很輕松地執導完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