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奉節縣電影院10月9日有什麼電影看嗎
《我和我的家鄉》《姜子牙》《奪冠》《急先鋒》《一點就到家》等。奉節縣隸屬重慶市,是重慶市的東大門,奉節縣電影院10月9日有《我和我的家鄉》《姜子牙》《奪冠》《急先鋒》《一點就到家》等,可以在保利萬和國際影城觀看。
『貳』 <三峽好人》電影在1:05:35之後的場景內為什麼有一個大樓一樣的東西發射起來
《三峽好人》中火箭的真實意義
移民紀念碑爛尾樓就是相關官員的恥辱風景。那群懵懂的孩子哪裡知道,這個設計為「華」字的移民紀念碑2000年開始修建,修到中途缺錢就停工了,和所有大城市裡爛尾樓一樣都是當地政府的恥辱柱(將人民的血汗錢堆成無數垃圾)。此外,三峽移民紀念碑更是對140萬移民的褻瀆和侮辱。賈樟柯說:「初到奉節的時候,看著江邊的那座移民紀念碑,我覺得它和周圍的一切都很不協調,就想讓它飛走,所以,電影里,就讓它像外星飛船那樣飛走了。」於是,影片中紀念碑像神六一樣升空了。憤怒的賈樟柯讓全國老百姓的憤怒得到瞬間的釋放。
『叄』 三峽好人影片分析
劇情介紹:
三明的老婆是花錢從四川買來的,兩人結婚生子後,公安將三明老婆拯救出來,遣返回四川。但在這幾年,兩人已有了感情,三明決定來四川尋找老婆。
一位35歲左右的婦女來四川是為找老公,老公多年前離開家鄉來四川做生意,在找尋老公的過程中,她決定和老公離婚。
一個山西漢子(由賈樟柯的表弟扮演)到四川尋找跑掉的媳婦。他的媳婦是買來的,生下孩子後,被救回了四川。另一個山西女人( 趙濤扮演) 到四川尋找打工多年,失去音信的丈夫。結果,前者那段不合法的婚姻,只好作罷。而後者那段合法的婚姻,在女人找到丈夫,看到他的第一眼時,卻被舍棄了。
煤礦工人韓三明從汾陽來到奉節,尋找他十六年未見的前妻。兩人在長江邊相會,彼此相望,決定復婚。
女護士沈紅從太原來到奉節,尋找她兩年未歸的丈夫,他們在三峽大壩前相擁相抱,一隻舞後黯然分手,決定離婚。
老縣城已經淹沒,新縣城還未蓋好,一些該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該舍棄的要舍棄。
一句話評論:
很多外國人仍覺得中國是個貧困的國度,因此賈樟柯的片子拍得越真實,給人的震撼越大———我們自己看了都覺得苦得講不出話,怎麼能指望從小吃牛排長大的義大利人搞清楚狀況呢,他們看到那些連麵包都吃不上的工人,無論如何也會動一點惻隱之心的。
—— 影評人張小北
畫面美麗、故事出眾。我們非常感動,非常吃驚。這是一部非常、非常特別的電影。
—— 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主席凱瑟琳·德納芙
《三峽好人》其實是在講述生命與社會里慢慢流淌的東西,是時間,也是空間,人被它左右著,並悄悄地改變著。
—— 孫孟晉
幕後製作:
導演闡述
有一天闖入一間無人的房間,看到主人桌子上布滿塵土的物品,似乎突然發現了靜物的秘密,那些長年不變的擺設,桌子上布滿灰塵的器物,窗檯上的酒瓶,牆上的飾物都突然具有了一種憂傷的詩意。靜物代表著一種被我們忽略的現實,雖然它深深地留有時間的痕跡,但它依舊沉默,保守著生活的秘密。
這部電影拍攝於古老的奉節縣城,這里因為三峽水利工程的進行而發生著巨大的動盪: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的無數家庭被遷往外地,兩千年歷史的舊縣城在兩年之內拆掉並將永遠沉沒於水底。
帶著攝影機闖入這座即將消失的城市,看拆毀、爆炸、坍塌,在喧囂的噪音和飛舞的塵土中,我慢慢感覺到即使在如此絕望的地方,生命本身都會綻放燦爛的顏色。
鏡頭前一批又一批勞動者來來去去,他們如靜物般沉默無語的表情讓我肅然起敬。
關於劇情
賈樟柯說:「電影的素材,來源於一次三峽之行的靈感爆發,從有了想法,到整理出故事梗概,再到送審,前後短短11天。如果說以前的電影作品是一種慢慢釋放,那這次完全是生命的突然燃燒,現在想來都讓我心潮澎湃。
擁有幾千年歷史的老城奉節很快就要被淹沒了! 那是一座有狂歡氣息的縣城,那裡的人特別有激情,喜歡交朋友喜歡外地人。比如我在當地遇到一個13 歲的小男孩,他整天不停唱流行歌,《紅高粱》和《老鼠愛大米》,非常熱情。他們很貧窮,但他們就像被石頭壓著的草一樣,沒有穿破石頭,自己就躥出來了。
以前我的電影人物都是『窒息而死』,苟且地生活下去,而這部電影里的人物都是狂歡而死的。過去我描寫的基本上是人面對生存時的壓力,從根源看生命。而這次我截取了生命的一個片段。在生命的每個片段,生命都是要延續下去,都是很有活力的。雖然視角變了,但從總體來說,三峽地區還是悲情的,那麼少的資源,那麼苦的生活,但是近距離地看他們的每一天,每個人都是茁壯的、狂歡的。
剛拍電影時我還年輕,覺得眼前的生活不是生命的本質,所以會去尋找。現在,我覺得生命的本質沒有變化,但我會去感受每一天的生活。怎麼說呢?譬如在這部電影開場,長江里的一艘船,慢慢開著。然後鏡頭拉進,我很仔細地拍攝每一個人,一共拍攝了80 多個,有人在說閑話、有的人在打牌,有的人在看手機簡訊,有的人在算卦。眾生相看上去沒有什麼痛苦,但是鏡頭一收,其實那是一條很孤獨的小船,在長江上漂流著。」
關於劇中演員
電影中的兩個主人公,一個是有女兒的男人,還有一個有丈夫的女人。和我表弟搭戲的女演員,是一個小賣部的女老闆。我們在奉節縣城拍戲時,天很熱,總去她那個冷飲攤買飲料喝。她見人就笑,沒有不笑的時候。但我一直被她笑容背後的苦澀底色所吸引,那種底色,就是她的經歷。我請她來演,大家都覺得特別不靠譜。因為角色的經歷和復雜——她被賣給人家做老婆,生了孩子,被解救出來後,去跑船,船老闆的老婆癱瘓了,她跟船老闆有了關系?到了拍攝現場,我給她講劇情,她還在笑,攝影機開的時候,她還在笑,但開始拍攝的時候,她馬上不笑了,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當地一個76 歲的旅店老闆,他一個在山麓上走,就像一個民國人在走。他永遠戴一頂禮帽,衣著整潔,見人就作揖,說話用古語。從解放戰爭到現在,那個地方的生生死死,他都見過。拍戲時,我們讓他站在縣城的高處,在夜色中看著即將消失的縣城。他根本不用演,本人就有很多歷史訊息,特別好。
趙濤的表演在片中的表演特別好,甚至這是趙濤所有電影里演得最好的一部。她以前一直演少女,這次演中年婦女。她的造型被我們做得特別狠,她被拔光了眉毛,畫成中年婦女的紋眉,有一道濃濃的黑印。頭發也紮成一個大圈,很老氣,整個人看起來老了10 歲。
關於劇中愛情
以前我拍攝的愛情都是顧慮重重的愛情,到現在為止還是如此。因為我覺得大多數人沒有愛情,或者說,沒有得到愛情。我覺得沒有讓人爽的愛情,這可能跟我從中學到現在看到的所有愛情有關。在中學,不能談戀愛,在大學,愛情是一瞬間、單方面的。
在我電影里,感情也是剎那間的快樂。可能在生活里,愛情不一定是這樣,但在我精神世界裡,它就是這樣的。
「大巧若拙」的敘事手法
本片講述手法簡單朴實,將敘事重點放在故事的每一個小細節上,卻又飽含了寓意。
主線條由兩個獨立的故事組成:一個是山西煤礦工人韓山明,為了能再次看到自己十六年前跟被拐賣到山西的妻子所生的女兒,他憑著一紙發黃的地址到奉節去尋找妻女;一個普通的護士,獨自一人找尋兩年來音訊杳無的丈夫。故事在他們的尋找之路上展開。
隨著敘事重心的轉變影片共分煙、酒、茶、糖四大部分,賈樟柯說這四件東西都是中國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東西,代表了中國人的普通生活,但同時又各有蘊意。這些普通元素不斷以各種直接或暗示地形式出現,猶如「靜物畫」,在「靜中」傳遞深意傳達感情。
本片仍舊採用方言對白,用朴實的方言傳達底層人民被迫離開家園的沉重主題。賈樟柯沿用其一貫堅持的「樸素手法」,不做渲染夜不煽情,只是將鏡頭對准普通人的生活,點到為止。故事結尾,那些在奉節的拆遷工人,和山西礦工一起背上包袱離開家園,為了生存找尋新的駐足之地。蒼涼的歌聲中遠處有人在三峽高處獨走鋼絲。這是影片中最後悲壯煽情的一幕,也是唯一的一幕。
花絮:
·影片的片名來自布萊西特的《四川好人》
·本片的英文片名為「靜物」。
·賈樟柯同期拍攝的記錄片《東》在用觀點說話,而《三峽好人》則是用故事闡述觀點。
·賈樟柯說:「三峽是一個江湖。來來往往的人,漂泊不定的碼頭。」也許正是這個江湖吸引了他,在拍攝紀錄片《東》的同時,拍攝了這部故事片。
·本片男主角的扮演者韓三明是賈樟柯的表弟,也是之前賈樟柯作品《站台》中的煤礦工人、《世界》中鄉下到北京的勞工,表現這樣的小人物是他的拿手好戲。
·本片對音樂的選擇可圈可點,電影結束後,影片中那個以「發哥」為英雄榜樣的「小馬哥」的悲劇還在腦海里搖晃,此刻電視連續劇《上海灘》中的這首主題歌,再次在影片中響起,令人倍感悲涼。
·本片在威尼斯選片工作結束以後,因為威尼斯電影節主席的關注和堅持,終於在最後一刻完成影片的後期製作,趕上電影節的末班車,最終以「驚喜電影」的身份入圍競賽單元。最終在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金獅大獎。
『肆』 求電影《三峽好人》影評
「我確實很想看看,在這個崇拜黃金的社會里,到底還有多少人關注好人!」
當賈樟柯以這么一句包含暗示的話結束他在北大百年講堂的演講之後,我們發現除了看到的《三峽好人》,聽到的創作初衷之外,還有一股壓制不住的硬氣和沖動從這個個子不高,貌不驚人,語氣平緩的導演身上散發出來。對於即將到來的14號,製片人的評價完整的概括了他的心理:這是要拿大陸的票房來殉情。一個十年來一直把鏡頭對准他熱愛的人群的導演,此時像個倔強的孩子,在這個幾乎沒有勝算的決斗面前,依然昂著頭。
在這個時候,我們甚至可以忘掉那個就放在離他幾米遠的威尼斯金獅獎,再好好的看看賈樟柯,普通的裝束,謙虛的態度,就像是剛剛在銀幕上放的三峽好人,朴實無華;他說,在拍攝紀錄片《東》的過程中,看到奉節人民的生活,感受到他們在承受家鄉變遷的苦楚之後,心裡那種潮濕的感覺慢慢的發展成了一種不吐不快的創作沖動,所以就有了這部《三峽好人》。
在中國電影大片風潮正濃的今天, 《三峽好人》卻用簡單的故事,質朴的人物,甚至有些粗糙的畫面讓整個禮堂的觀眾深深的感動.賈彰柯在講述使用他的表弟韓三明擔任主角的時候,兩次哽咽,他說,他們表兄弟小時候關系很好,但是長大了見面時卻常常相對默然.這種無言的情感在《三峽好人》中成了主要的表達方式:幕布上,一群普通的人在那裡分分合合,艱難卻又不失尊嚴的生活,雖然他們時常表露出一些世故的小聰明,來應對這個變化無常的社會,但是他們的情感,卻在沉默中緩緩地流了出來.
一個英文名
Still life這個英文名和三峽好人有些相去甚遠,它來自於一個落滿灰塵的啤酒瓶帶給賈彰柯的觸動.那個時候,他和畫家劉曉東一起去看望一個死去工人的家屬,那個工人是記錄片《東》之中拍攝的一個人.他說,當他看到那個啤酒瓶的時候,就在想這瓶啤酒,可能是主人過節,或者過生日時喝過的,當主人離去的時候,它卻還是靜靜的立在那裡.
可是在電影中,這種對比反過來了.本來可以作為靜物的東西一個個的被毀掉,整個電影里充滿了建築倒掉的畫面,一個兩千多年的城市,在一點點的變成一座廢墟,即將要被淹沒.而那些人們,那些沒有了家園,銷毀了記憶的人們卻還是在奔忙.在巨大的變革背景之下,人變成了一個個的符號,在銀幕上出現又離開,就象是影片一開始那個鏡頭,緩緩得把一條船的人都拍了下來,他們各忙各的,卻表現出一個群體的生活狀態,直到鏡頭打到劇中的主角:韓三明.
兩個故事
韓三明是那個船上唯一一個沒有什麼活動的人,在別人打撲克,聊天的時候.他就坐在靠出口的地方,心事重重,背面的光讓他那張愁苦的臉更加暗.他當年花了三千塊錢買了一個從三峽出來的女人做老婆,生了孩子。但是警方又把女人解救回家鄉了,十六年過去了,他突然決定來找這個女人,看看孩子.
在整個影片中,三明都是木訥的,話不多,但是出奇的執著,當去找到老婆家被人踢了幾腳之後,只是胸腔起伏了幾下,便走上前去把從家裡帶來的酒交給大舅子.當得知老婆在宜昌跟船,一時半會回不來的時候,他就和當地人一起拆房子,賺點錢,順便等老婆回來.他對於奉節和他遇到的人都表現出一種適應和堅忍的態度.可以說韓三明代表的是那種順從的性格,十六年的時間,發生的事情在他看來,也沒有什麼好說的,就算是他老婆問他早不來,晚不來,十六年之後才來的時候,他也還是沉默以對.
沈紅,另一個故事的主角,來這找兩年沒見的丈夫。與三明不同的地方在於,她對這個陌生的地方有著極大的不適應,整個故事中她始終拎著一個礦泉水瓶,不停的喝水,最為精彩的地方,就是那個由扮演者趙濤提出來的吹電扇的鏡頭,把這個地方的潮濕,悶熱連同她內心的那種焦躁不安的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對於這個地方的人,她也表現出比三明高明許多的應對方式,她得體的應對碰到的每一個人,巧妙的打探丈夫在這邊的情況。這種性格上的差異也成為最後兩人故事結局的注腳。
最後,三明等到了自己的老婆,同樣的沉默,同樣的執著,三明還是用他慣有的方式來處理,終於,十六年沒見的他們決定復婚。而沈紅那邊,也是大段的沉默,直到被丈夫拉著跳了一段舞之後,看著往日里從不跳舞的丈夫舞步嫻熟的樣子,聯系起問出來的那個事業有成的女企業家,便毅然決定離婚,就像她開頭用錘子敲開銹掉的鎖頭一樣乾脆。
三個異類
在這個反應現實生活中低層人物生活的片子里,現實是主旋律,但是其中出現的三個可以說是異類的東西卻起到了很好的點綴作用。就像是導演說的:現實中也充滿了非現實的東西。
第一個就是將鏡頭切到沈紅時的那個飛碟,第二個是個飛起來的紀念物,第三個是三明要回家的時候,轉身看到的走鋼絲的人。
第一個感覺很好玩,賈樟柯說,奉節的天氣非常的不好,經常下雨,他坐在江邊的時候就覺得應該有個飛碟飛過,所以就出現了這么一個飛碟。在影片已經為兩個線索建立聯系(那個廠長,唱歌的孩子,沈紅的丈夫)的同時,仍然使用這種東西作為過渡來用,很有意思。
第二個感覺很自然,相信大家看片子的時候,也是一眼就覺得那個東西特別的扎眼,跟背景人物根本不搭調,所以讓它升空顯得特別的自然。
第三個用的很好,三明和老婆,還有一幫要去山西挖煤的兄弟一起走的時候,看到了這個東西,讓人又一次感受到了在沉默中去揣摩影片中人物心理的快樂,同時也激發了每個人的內心想像。
四個段落
煙酒糖茶;這四樣東西以實體的方式出現在影片的不同時刻,引領了四個段落,這些過去讓人感覺到幸福的東西依然在影片中催生著人們的情感,我們熟悉的一幕幕在段落中一一出現,小馬哥,好人一生平安,現在的流行歌曲,江湖氣……這些東西被那些人當作是一種自我的符號。看電影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心地笑出聲來,人在社會變遷下的那種適應能力,那種極力保住的尊嚴,如同一種黑色幽默,反映了這個階層的生活態度。
和往常一樣,賈樟柯依然對於生活的無常有相當的表達慾望,三明認識的女人因為丈夫手斷了,決定去廣東。自稱小馬哥的年輕人出去擺平別人,第二天,三明卻在拆房子的磚頭堆里發現了他的屍體。旅店老闆的房子被拆,住到了橋底下……也許對於一直都放不下山西那片地方的他來說,鏡頭下的人,就像是去挖煤的工人,下去了就不知道還能不能再出來。
也許正是因為有這種認知,他始終對生活有一種敬畏之心,始終對平凡人情有獨鍾。這部《三峽好人》,也正因為這種情感的投入,才具有一種懾人心魄的美感。當我們的心沉靜下來,才能體會到隱忍的情感像是片中流淌的長江水,不一定每時每刻都出現,卻一直都能感覺得到。
『伍』 《等到滿山紅葉時》影片中那個奉節信號台還在嗎
《等到滿山紅葉時》___1979年的奉節回憶
1979年,一部即將轟動整個中國的優秀生活故事片《等到滿山紅葉時》正在三峽奉節外景地緊張拍攝。故事以倒序的方式,採用當時最流行的「音樂風光片」敘事手法,講述了長江「朝雲號」輪船上一個奉節女三副凄美的愛情故事!
影片回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艘從上海始發上行,向著當時最熱門的旅遊景點長江三峽進發的江輪上.....奉節瞿塘峽川江邊,住著一戶只有父子兩人的瞿塘人家,父親是奉節長航的信號員,兒子楊明還是一個7、8歲的少年。有一次,他們在搶救一艘即將在瞿塘峽沉沒的行船時,救起一個只有2歲的女孩,父子倆收養了這個可憐的女孩,取名楊英,從此三人相依為命。
今天,早已純情不再的中國,有一個叫廬山的地方,電影院里常年堅持放映著一部電影,叫《廬山戀》!已成為廬山的標志旅遊項目,到廬山看電影《廬山戀》,是外地人到廬山旅遊的保留節目。而對同樣曾經家喻戶曉的電影《等到滿山紅葉時》,奉節人卻沒能傾心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浪漫戀城,實在可惜!
電影插曲《滿山紅葉似彩霞》
演唱:朱逢博 錢曼華
滿山那個紅葉哎~似彩霞
彩霞年年映三峽
滿山紅葉似彩霞
紅葉彩霞千般好
怎比阿妹在山崖
手捧紅葉望阿哥
紅葉映在妹心窩
哥是川江長流水
妹是川江水上波
『陸』 《三峽好人》屬於什麼類型的電影
[影片類型] 情感片
劇情簡介
煤礦工人韓三明從汾陽來到奉節,尋找他十六年未見的前妻。兩人在長江邊相會,彼此相望,決定復婚。
女護士沈紅從太原來到奉節,尋找她兩年未歸的丈夫,他們在三峽大壩前相擁相抱,一隻舞後黯然分手,決定離婚……
導演闡述
有一天闖入一間無人的房間,看到主人桌子上布滿塵土的物品,似乎突然發現了靜物的秘密,那些長年不變的擺設,桌子上布滿灰塵的器物,窗檯上的酒瓶,牆上的飾物都突然具有了一種憂傷的詩意。靜物代表著一種被我們忽略的現實,雖然它深深地留有時間的痕跡,但它依舊沉默,保守著生活的秘密。
這部電影拍攝於古老的奉節縣城,這里因為三峽水利工程的進行而發生著巨大的動盪: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的無數家庭被遷往外地,兩千年歷史的舊縣城在兩年之內拆掉並將永遠沉沒於水底。
帶著攝影機闖入這座即將消失的城市,看拆毀、爆炸、坍塌,在喧囂的噪音和飛舞的塵土中,我慢慢感覺到即使在如此絕望的地方,生命本身都會綻放燦爛的顏色。
鏡頭前一批又一批勞動者來來去去,他們如靜物般沉默無語的表情讓我肅然起敬
影片簡評
三峽是一個江湖。來來往往的人,漂泊不定的碼頭。」賈樟柯這樣說。也許正是這個江湖吸引了他,在拍攝紀錄片《東》的同時,他還拍攝了故事片《三峽好人》。看《三峽好人》之前,擔心在同一個背景之下拍出的兩部影片會給人以重疊的影像,看過之後,才覺得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故事闡述觀點
《三峽好人》男主角的扮演者韓三明是賈樟柯的表弟,也是之前賈樟柯作品《站台》中的煤礦工人、《世界》中鄉下到北京的勞工,表現這樣的小人物是他的拿手好戲。被人欺詐或是粗暴對待的時候,都溫和遲鈍,但對於自己所認定的目標,卻絲毫不肯動搖,眼神無辜卻堅定,有特別的行動能力。韓三明的身影也曾經出現在《東》中,但在紀錄片里,他只是三峽變化背景的一部分,只是導演拍攝的一點素材,但在《三峽好人》里,他卻成了一個行動著的外來客,一個見證者。《東》在用觀點說話,而《三峽好人》則是用故事闡述觀點。
鏡頭展現內心
影片的英文名被翻譯成「靜物」,三峽在變化,房子街道被淹沒在水底,人們離開了舊居,四散到中國的各個地方,舊的生活被改變了,但新的生活還要繼續。那些尚未清除的廢墟、新居里的擺設、看旅店的老人,都已經從最初的紛亂里安靜了下來,在三峽的陽光里透出了生活的氣息,影片正是通過四處走動的韓三明的眼睛,表達出這樣一種意味。《東》雖然直接記錄了主人公的語言,但這樣直接表述的感染力是有限的,而在《三峽好人》里,主人公沒有向觀眾刻意說教,而是通過鏡頭語言展現內心,用韓三明的眼睛看三峽的人們面對新生活的自我調適,這個江湖風平浪靜。
風格流暢平實
影片流暢平實的風格頗為賞心悅目,即便是不了解三峽工程背景的外國觀眾,也能夠感受到那種平靜流淌著的情緒。但導演似乎對這樣的平靜並不滿意,特意增加了兩處特別處理。每隔一段,導演就會將某一件物品單獨抽離出來,在銀幕右下方打出說明,並停頓數秒,比如「煙」「酒」「糖」「茶」。而韓三明和趙濤在尋找愛人的過程中,在兩個完全不同的地方,大白天都看到空中有UFO飛過。影片最後,一幢廢舊建築突然變成了火箭,直沖而上消失不見。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影片有一種荒誕的感覺,與之前的平靜敘事完全不搭調,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一個煤礦工人被強行換上了朋克裝束,有些手足無措的茫然在裡面。(特派記者 夏琦)
《三峽好人》梗概
山西的一個普通煤礦工人,16年前買回了一個四川媳婦,媳婦剛懷孕,就被公安局解救回去了。16年天各一方之後,煤礦工人去三峽地區尋找他的女兒,而因三峽工程的緣故,前妻家所在的縣城早已被淹沒在水底,前妻的家人對他也不怎麼友善,幾次三番折騰之後,他終於見到了前妻,兩人決定結婚。另外一個尋找的故事,結局沒那麼皆大歡喜,趙濤演的護士雖然找到了自己的丈夫,但心知感情不再,終於還是黯然分手。
『柒』 奉節華泰對面電影院白天放映么
奉節華泰對面的電影院叫保利萬和影院
白天也有電影放映
『捌』 求奉節電影院的電話號碼
023-56516496 奉節保利國際電影城
永安鎮中華路 ,新華書店對面
『玖』 奉節天佑電影院那個社區
落夔州街道天佑公園城28棟3樓的中影南方影城開業,是奉節縣第2家電影院,填補了夔州街道區域影院空白,為附近居民帶來休閑消費帶來新去處...
『拾』 電影 長江三峽 的觀後感 誰能幫幫忙200字即可
在朋友的邀約下,我有幸觀看了這部賈樟柯執導的、榮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被媒體普遍報道為「叫好不叫座」的小成本電影。看完後,我忍不住想說些什麼。不全是因為這部電影打動人,更是為了人們對這部電影的反應。 這部電影的大致情節是:在因「三峽工程」需要而對奉節縣城進行拆遷的背景下,穿插了兩個尋親的故事。一個故事是山西民工到奉節縣來尋其用錢買來又跑掉了的媳婦;另一個故事是山西護士到奉節縣來尋其兩年無消息的丈夫。兩個尋親的故事中,奉節這個有兩千多年歷史卻一下子就給砸碎了的城市殘跡及其社會生態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人們眼前。其中帶入了一個下崗工人外出打工弄斷了手臂、而原單位又因易主而不予照顧、妻子只好以賣淫為生的情節。這個情節和另一個情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某腦滿腸肥的官員只一個電話,夜色中的公路橋上的彩燈立即「光彩」了起來。 後來,兩個尋親者都找到了自己的愛人。民工韓某的老婆跟船老大跑船,船老大答應只要交兩萬元就放人。民工決定回去下礦,掙錢贖人。而女護士的丈夫早已墮落成與當地官員勾結、靠損民拆遷發了財的黑社會的老大。護士找了個借口決定與他離婚。 簡單的故事結構中,不時象標點符號般加入了一些或玄乎或嚇人一跳的「插曲」。比如一隻出現在天上的不明飛行物、象火箭般騰空而起的雕塑、忽然跳閘的電路板、廢墟中忽然躥出的一隻惡狗以及不時插入的意味深長的流行歌曲等等,在在透出了一種世事蒼涼的無奈感,彷彿是電影導演對故事情節的特意批註。 最後,當一群民工跟著山西民工去下礦,鏡頭搖向了遠處一個走鋼絲的人,彷彿為這群民工的命運、或者說為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最為弱勢的人群的生存狀態,下了個注腳。 在這部電影的放映過程中,我注意到最先起身離座的是一些時尚小青年。我想,可能是因為他們那漂浮在都市生活的物慾間的、習慣了來自好萊塢的視聽轟炸的感覺器官早已和人類拉開了距離,他們或許就是弄不明白,為什麼並不好笑的民工形象和破爛房子可以被放在電影銀幕上而有資格被他們看見。畢竟,社會並沒有告訴這些小青年們,同情是一種美德。他們為什麼一定要假裝顯得有同情心呢? 電影結束後,一個老太婆則顯得似乎感慨萬端。她說:「雖然仍然是在**黨的領導下,我好象經歷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過去,我說慣了假話,覺得沒什麼不正常的。今天,看了這部電影,發現居然也可以說真話,覺得簡直有些不可思議。···」我不知道這位太婆是不是一位離休幹部,如果是的話,我將很希望老太婆能把這話說給那些尚未離休的人聽。 一個中年男人(似乎跟政協挺熟)則對這部電影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說:「該片宣揚了中國禪文化的亮點,」···「我們應該向片中那個以賣淫為生的女人學習,因為她在房子被拆遷後,斷然地作了一個決定———去廣東。」這位中年男人提醒人們,在這個大家都象是在走鋼絲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當作「禪宗」式的「當下的決斷」。說實話,中年男人的話,我委實沒聽明白。我不明白那個被逼得只好換個地方賣淫的女人怎麼就作「禪宗式的決斷」了?是不是說,當我們一旦面臨與那女人類似的境遇時,則應當機立斷地去賣淫?或當機立斷地去組織賣淫? 一位設計師朋友似乎對賈樟柯的這部電影評價不高。認為其手法顯得生硬。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替這部電影辯解道:「說出老百姓想說而又不知道怎麼說的真話,不可以為它叫一聲好嗎?」他說,說真話是藝術的起點。我說:「為什麼,就連願意站在這個起點上的人也很少呢?」 一位女士看後,情緒似乎很低落,一直在嘆氣。說:「我們的生活就是這個樣子,我們連自己的生活都不敢正視,又何必看這樣的電影?」 一位帶眼鏡的哥們兒則顯得很激動。他說:「被毀壞的難道只是一座城市嗎?不,那是一種傳統,一種固有的價值系統,是我們的心靈得以依傍的『大地』。可是,為了所謂的『發展』、所謂的『崛起』、我們卻一刀砍斷了自己的靈魂,···社會之成其為社會,就在於人與人之間是可以相互理解、可以相互信任的。但隨著這場斷裂,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人道主義情懷也隨之斷裂了,人之相視,猶如異類。民工們視官,如同猛獸,官之視民,不過一串用來裝飾GDP的數字。還有比這更令人擔憂的嗎?···」旁邊的人們,瞅著這哥們兒,一臉茫然,不知道他說的是啥。 恰好,做在我身邊的青年,正好也是一位「三峽移民」。我問他對這部片子怎麼看,他只是笑了笑,並不回答。我知道他正在埋頭寫一篇史詩般的神話作品,好象要用它來探究生命之謎。說實話,我不知道該如何解讀他那玄妙的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