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摩登時代》一部無聲電影,為何能成為經典之作
《摩登時代》是影史最偉大的喜劇片之一,同時也是公認的卓別林最有名的電影。卓別林不僅僅是一個喜劇演員,他還曾成立過屬於自己的電影工作室聯美公司。如果仔細看他電影的序幕,會發現導演、編劇、演員,甚至剪輯和製片人都是卓別林。我們經常贊賞的是他的喜劇表演天賦,卻忽略了他的創作和執導能力。
《摩登時代》是讓人絕望的諷世喜劇,卓別林喜歡隔段時間就放慢自己創作的節奏,這才有了笑點經過精心打磨,每一個鏡頭都不浪費的《摩登時代》。該片保留並發展了卓別林式“搞笑”為主要特徵的喜劇電影的表現手法。 在卓別林的堅持下《摩登時代》正如傳統無聲電影一樣屏蔽了對白,只留下少許音響和背景人聲,而它也證明,經典不會因為形式而失去它的色彩。
Ⅱ 《雨中曲》是不是無聲電影中的標桿
生活在煙雨的江南,除了在梅雨季節可以吃到垂涎欲滴的梅子,我想,很少有人會一直喜歡那種陰雨綿綿的悶熱天氣,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不喜歡雨天,因為他們覺得雨天就像是一個牢籠,禁錮了自己渴望遠行的心靈。無聲電影轉有聲電影絕對是個講不盡的話題。半個世紀以前的singin' in the rain在說,半個世紀後的the artist仍在說。說這個是電影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一點也不為過。singin' in the rain中就用很多詼諧的方式講了那個時代的變化。 影片首先讓我想到的是剪輯的變化。對於浸淫百老匯文化已久的美國人來說,他們是很樂意從電影裡面看到歌舞片段的,哪怕現在早已過了歌舞片的全盛時期,但在其他類型片中每每有人載歌載舞,想必揚基們都是正襟危坐,心曠神怡。 故此,《雨中曲》才是那麼的彌足珍貴且不可替代看了雨中曲之後,整個人都被震撼了。雖然說這是一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作品。但是它卻給人的是一種藝術的享受,而藝術就是藝術,是可以穿越時空的。 也難怪《雨中曲》被譽為世界電影史上歌舞第一片,這是當之無愧的。半個多世紀以來這個世上有一首動聽的雨中旋律《雨的印記》,在心情煩悶的時候,這首音樂可以讓你安靜的聽到自己的心跳。這個世上還有一部讓你愛上下雨天的電影《雨中曲》,雖然這部電影和《音樂之聲》一樣,在聲樂上都有卓越的成就,因為這部電影,那首動人歡快的singin' in the rain成為了經典的傳唱佳作,即使沒有獲得奧斯卡獎項,但是經典的旋律和影片中表現出的唯美浪漫的雨中情還是讓很多人喜歡它。
Ⅲ 無聲電影時代有什麼經典的影片
卓別林的電影乃無聲電影史上的里程碑。
《淘金記》《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城市之光》《大獨裁者》等
說到淘金記就想起卓別林吃皮鞋片段。
Ⅳ 大都會誰看過一部老的無聲電影
http://www.vv11.com/down/6520.shtml
驢?http://lib.verycd.com/2004/11/25/0000027608.html
德國著名導演弗里茨.朗1927年的電影《大都會》,是默片時代的科幻經典。影片虛構了一個未來時代的城市,等級分明,上層階級居住在半空中的豪華住宅,工人們則住在深深的地底,終年不見天日,操縱維持整個城市正常運轉的機器。統治者的兒子則天真單純,整天無憂無慮地在頂樓的花園中玩耍。一個偶然的機會,這個少年遇到了工人的女兒馬利婭並愛上了她。這帶他進入了工人的世界,看到了危險的工作環境和繁重的勞動,心中十分震驚。與此同時,統治者發現工人在秘密集會,而馬利婭正是集會的召集者,她號召工人忍耐、等待。盡管如此,統治者仍然感到危險,她讓發明家製造了一個和馬利婭一模一樣的機器人,代替後者在工人中散播仇恨。假馬利婭煽動工人們毀壞了中央控制機,導致大水淹沒工人住宅區。危急時刻,真馬利婭逃出囚籠,和趕來的統治者的兒子一起,拯救了瀕臨滅頂之災的工人們的孩子。最後,認清真相的工人們將假馬利婭像女巫一樣架上火刑台燒死,而統治者和工頭的手也握在一起,象徵和解的終於來臨。
每個世代的人都有他們對未來的想像,不論是基於對現實的恐懼,或是對明天的期待,不同時代的人們總會以其當代的思考基準繪制各自的未來藍圖。佛列茲朗的電影《大都會》,則更進一步將工業革命、啟蒙運動以來人們對科學、機械的崇拜加以檢視、質疑與批判。
影片以具象的場景設計與空間建構創造出機械化未來世界的虛擬時空,運用視覺藝術的立即效果,引領觀眾走入佛列茲朗的未來觀,在那樣一個奠基於機械美學而創造的冰冷空間里,佛列茲朗讓我們看到了:大量生產的結果並非人人平等,反而是貧富差距的擴大與階級對立的日趨惡化,甚至導致如片中發生的勞資對立與工人革命;機械文明的過度發展所帶來的也並非更美好的明天,而可能是人性的泯滅,一如片中邪惡的科學家及其所創造的機械人瑪麗亞。因此,對科學文明的質疑與檢視,也就成為貫穿《大都會》全劇的主題思想。
就影片的敘事結構觀之,《大都會》巧妙地運用資本家之子與工人領袖瑪麗亞交往的主線,將大都會中具有不同象徵意義的、不同層級的人、事編織納入主題,高高在上、不知民間疾苦的資本家,代表了上層階級的剝削與冷漠,行事極端的科學家則諷喻當代科學主義的偏執發展,象徵救贖力量的瑪麗亞則被冠以聖母之名,片尾洪水沖毀都會城、眾人獲救一事,更是運用了水的意象與聖經諾亞方舟的隱喻相互輝映,深入闡述本片的主題意旨。
未來派建築大師聖愛利亞〈St.Elia〉曾說:「建築是居住的機械〈Machine for Living〉」,佛列茲朗於《大都會》中的空間調度即奠基於此,但影片中一幢幢巨大、鋼鐵、冰冷的機械式建築,反而成為佛列茲朗藉以批判科技文明壓制人性的最佳利器,透過視覺構圖與明暗光影的對比處理,所有的機械產物成為人類生存揮之不去的陰影,占據極大比例的生存空間而威脅、壓迫人類的生存。影片中心性扭曲的上層階級與遭受生活迫害的下層階級,在佛列茲朗的眼中,或許都是機械文明的受害者!
人的未來究竟會如何?面對未知的明天,佛列茲朗以視覺影像的論證,提出了他對機械文明、資本主義過度發展的恐懼,但不論時代如何演變,人們對不可知的未來再如何恐懼,或許就如同佛列茲朗藉瑪麗亞一角一再強調的,只有懷抱愛與希望,人類才有更光明的未來!
還有一部手冢的大都會,卡通片,在電驢上下載,我做的源。
Ⅳ 有哪些經典的無聲電影
黨同伐異Intolerance (1916)
大都會Metropolis (1927)
摩登時代Modern Times (1936)
安達魯之犬Un chien andalou (1929)
北方的納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 (1922)
諾斯法拉圖Nosferatu, eine Symphonie des Grauens (1922)
持攝影機的人Man with a Movie Camera (1929)
卡里加里博士Das Cabinett des Dr. Caligari(1919)
城市之光City Lights (1931)
戰艦波將金號Bronenosets Potyomkin(1925)
Ⅵ 世界上什麼時候有無聲電影的什麼時候有有聲電影的
無聲電影
又稱「默片」。早期電影只有畫面,影片本身不發出聲音,劇中人物的說白通過動作、姿態以及插入字幕間接表達。拍攝和放映無聲影片的運轉速率為每秒16格畫幅。無聲電影時期,電影發展為純視覺藝術,拍攝了《戰艦波將金號》、《淘金記》等經典性影片。
無聲電影時期,誕生了一大批電影藝術大師,梅里愛、格里菲斯、卓別林、愛森斯坦、勒內·克萊爾、茂瑙等,他們在電影創作實踐中已經積累和完善了一套成熟的影像蒙太奇藝術。有聲電影誕生初期,這些默片藝術大師對有聲電影的出現產生過強烈的貶斥和抵觸情緒。的確,早期有聲電影在技術和藝術上的幼稚,曾對默片蒙太奇藝術的精妙產生過不良作用,但隨著它在技術和藝術上不斷發展、成熟,以不可阻擋的勢頭成為電影發展的方向,許多默片大師也開始嘗試有聲電影的創作。
1893年,T.A.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並創建「囚車」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群眾性放映。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和中下層居民迅速增多,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游樂場內,隨後進人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
1905年在匹茲堡出現的鎳幣影院(入場券為5美分鎳幣)很快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1910年每周的電影觀眾多達3600萬人次。當時影片都是單本一部的,產量每月400部,主要製片基地在紐約,如愛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維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E.S.鮑特的《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和《火車大劫案》,使電影從一種新奇的玩藝兒發展為一門藝術。影片中使用了剪輯技巧,鮑特成為用交叉剪輯手法造成戲劇效果的第一位導演。
1910年8月27日,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項發明:有聲電影。一些經過挑選的觀眾被邀請到新澤西州西奧蘭治的愛迪生實驗室,觀看把留聲機的聲音和電影攝影機上的圖像聯系起來的電影機。
其他人也曾想過發明有聲電影機,但無一成功。愛迪生的貢獻在於他在同一時間里把聲音和圖像同時記錄下來,而這一點,其他人是無法做到的。通過運用一台既可留聲又可攝影的機器,愛迪生可以讓演員在拍攝過程中自由地來回走動,而這在過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愛迪生耗費了兩年精力,才研製成功有聲電影機。
Ⅶ 有那些比較著名一點的電影中間,出現了例如黑屏+無聲,或者是所有的聲音全消失了的片段啊
印象比較深的是《活死人之地》的最後,黑屏,無聲,然後閃爍的DV畫面流露出了剛剛抵達的小島上也都滿是喪屍,然後逃跑,死亡
Ⅷ 電影《勇敢的心》中的無聲片段是什麼
進行哭泣。在電影《勇敢的心》的簡介下,無聲片段是進行哭泣。電影《勇敢的心》是美國派拉蒙影片公司製作發行的,由梅爾吉布森導演執導的巨制影片,該片於1995年5月在美國上映。
Ⅸ 求好看的無聲電影
無聲電影的經典--德國表現主義代表作品--《柏油路》
導演: Joe May
主演: Albert Steinrück / Else Heller / Gustav Fröhlich
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上映年度: 1929
劇情簡介 · · · · · ·
一部描寫忠於職守的警察和蛇蠍美女之間的黑色愛情片,默片時代德國最偉大的表現主義影片之一,喬·梅伊的豪華經典之作,也是甜美的貝蒂·阿曼最負盛名的演出。影片充斥著宿命的相逢和悲慘的私情,就如同片中連續不斷的汽車呼嘯。一個華服女賊從珠寶店偷了一顆珍貴的寶石後被捕,年老的珠寶商傾向於息事寧人,但是執勤的警官堅持深入調查。女賊施展渾身解數去引誘警官,漸漸的他成了她的裙下之臣。但是她的犯罪背景註定了這是一場悲劇,終於一次爭吵演變成了一場謀殺……
一個國家的誕生(最早的美國大片)
《神女》 中國經典無聲電影
Ⅹ 可不可以推薦幾部較好的無聲電影
卓別林的片子是有聲音的,只不過沒有對白罷了,配樂還是有的,《摩登時代》里卓別林還大放歌喉啊
優秀的默片(無聲電影)很少,樓主可以看看小津安二郎早期的作品,他的默片是比較好的,比如《我出生了,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