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安妮寶貝新書<素年錦時>里提到的莫德與哈羅德是哪部電影里的人物
電影的名字就叫做《哈羅德和莫德》
1972年的美國電影《哈羅德和莫德》講述了一個關於離奇的反傳統愛情故事的黑色喜劇。巴德·科特(Bud Cort)扮演的富家公子哈羅德被死亡和毀滅迷惑,總以精心設計的假自殺(已表演過15次,方式包括自焚,砍手,剖腹,上吊,割腕,槍擊,溺水等)引起他有錢媽媽的注意(當然很少成功)。他喜歡參加陌生人葬禮,注意到有同樣愛好的老太太莫德(魯思·戈登/Ruth Gordon扮演)。所有人衣著黯淡,面目肅穆,莫德穿鮮艷衣服,帶黃雨傘,吃蘋果,打噴嚏。他們分享的興趣是死亡。哈羅德喜愛靈柩的顏色,莫德則以此提醒自己生之快樂。20歲的哈羅德沒怎麼見識過世界就厭倦了,莫德80歲了依然精力抖擻。
莫德成為哈羅德的精神導師,哈羅德因莫德領會到世界和生活之美妙。納粹集中營倖存者莫德有佛教處世態度,認為「有生之年收集的東西都是身外之物」。由代表不同權力人士那裡「借車」提醒他們「擁有」是短暫的,人應該從外物束縛中解放出來。她說,「國家、邊界、愛國精神,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她為「自由,權利,正義」而斗爭,嘲笑人類世界的權威和秩序。她住車廂,作裸體模特,愚弄警察,給教堂里聖母瑪利亞臉上畫笑容,到寵物店解放小動物,將城市裡小樹重新種回森林……以對個人願望和道德心的效忠取代對法律的尊敬。莫德讓哈羅德睜開雙眼看自然的美麗,說「即使在你生命中最壞的時刻,你都可以看到諸如海鷗這樣自由的美麗象徵」。
哈羅德喜歡看舊建築被拆得稀爛,莫德喜歡看植物生長在溫室里。哈羅德離群索居,莫德與人們相處熱絡。哈羅德被專橫母親管制心靈壓抑,莫德狂野不羈自由自在。哈羅德暗地反抗牧師、心理醫生、叔叔代表的社會秩序和權威,並將母親送的嶄新昂貴的「美洲豹」跑車改為靈車式樣(1997年寶馬公司出現一仿古車型,醜陋如蹲伏的蟾蜍,設計者說靈感來自此電影)。莫德想變成向日葵,只因為它「簡單,長得高」。相似的靈魂間易尋找親密友誼,共享生活。在哈羅德眼中,莫德比母親拚命介紹的年輕女孩有趣得多,年齡和身體差異不能阻止真正的愛情。於是反傳統的故事和人物中包括傳統的命題:生存,愛,歡笑,哭泣,死亡。影片有個悲劇結尾,不過結尾有些處理尚有瑕疵。
故事來自科林·希金斯(Colin Higgins)20分鍾的原創劇本,他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生畢業作業。此外,攝影、對白、音樂、演員……皆精良細致。影像直接,敏銳,每個畫面可獨立存在為一幅畫,有自己的視覺意義。
影片1972年首映時票房失敗。也許由於道德標准。20歲男孩與80歲老嫗間的性暗示讓一些觀眾不悅。後來成為「cult」(一類擁有狂熱觀眾的影片),有人看數十遍,一位聖保羅的觀眾甚至看了201遍。影片引起那些從60年代的巨變和混亂中走過來的觀眾的共鳴,觀眾需要導演突出存在的荒謬感,阿什比以熟練技巧和獨特風格作到了。
如羅伯特·奧特曼(Robert Altman),導演哈爾·阿什比代表當時美國反主流文化的聲音,他的影片通過個體覺醒和身份質疑有了根本性的變化,尤其在反主流社會方面。大衛·湯姆森評論「他的電影表現出黑色幽默和反諷的非凡視覺感,主題和人物塑造堅實有質感,音樂和剪輯有創新。阿什比的電影吹響生命經驗勝利喜悅和哭泣的號角。」阿什比另一名作為1979年的《在那裡/Being There》。他是美國70年代導演精英群落一員,但他的名字今日很少被提及。蓋因他後來對毒品的依賴和隱遁的生活方式不為主流所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