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動畫片花木蘭人物剖析
沒看過,幫你找點評論吧
《花木蘭》由美國著名動畫公司迪斯尼製作出品。本片改編自中國傳統經典故事《花木蘭》,但完全由現代美國式精神理念構成影片核心,講述主人公花木蘭勇於突破傳統意識框架束縛,追求個性釋放,努力挑戰自身,抗擊社會及外來壓力,實現自我價值的故事。
該片巧妙的將現實的內在立意,與富於神秘色彩的東方經典傳說相結合,獲得不同文化、不同年齡觀眾群體的普遍接受,在全球范圍獲得巨大成功。
整體風格
與迪斯尼常見動畫風格不同,該片整體風格借鑒了中國畫的一些技法,虛實結合,工筆水墨結合,意境悠遠,頗富東方韻味。
片中同時還將這種虛實畫法與鏡頭散焦原理結合,從而避開了水墨動畫不易和三維寫實動畫相融的矛盾,達到了寫意與寫實的協調平衡。
劇情結構
依照悉德‐菲爾德的劇情結構法,從開始到木蘭離家為第一幕建置部分,該部分包括:1,介紹主要人物:以木蘭見媒婆體現角色性格和狀態。2,提出戲劇性前提:徵兵。3,戲劇性情景:社會對女人的要求與木蘭自我觀念的沖突。情節點1是木蘭扮男裝從軍,也即故事真正開始處。
從離家之後到木蘭去京城為第二幕對抗部分,木蘭放下布娃娃為第二幕中間點。第二幕前半部分的動作主題是木蘭想要成為合格的軍人,其中木蘭爬上桅桿拿箭為緊要關頭1。第二幕後半部分的動作主題是木蘭想要和大家一起打敗匈奴,其中木蘭的身份被揭穿是緊要關頭2。木蘭決定去京城救人是情節點2。
剩下是第三幕結局部分。
角色設計
角色造型設計沿用美式動畫常見造型原則,正面角色基本為長方形和圓形臉,頭頂平直;反面角色為三角形臉,頭頂尖。
按美式動畫慣例為主角配備了多話、滑稽、多動的配角——龍,起調劑情節、幽默搞笑、在無人時與主角對話、揭示主角心理、代替旁白和引進神話因素等多重作用。此片因情節需要,龍出場較晚,故另增加一無言配角——蟋蟀,在第一幕發揮相同作用。
反面主角單於也配有一隻鷹作為陪襯,是此類動畫片中較為少見的。鷹的頭部造型採用了模仿單於的方法,構思新穎。片中單於出場不多,且此類威脅性角色不宜多話,也不宜多動,本來難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故片中通過增加鷹的方法,在單於不出場的情況下,也讓觀眾通過鷹感到他的威脅,效果極佳。
片中正面角色的馬,借鑒了中國漢唐時期的馬匹藝術造型風格,寫意神駿,是該片一亮點。
相反匈奴的馬造型基本寫實,但誇大頭部,使之有野獸的感覺。
動作設計
動作設計首先是影片中塑造角色的重要手段,如襯托木蘭女性魅力的頭發運動的設計,表現其叛逆性格的跳過橋欄的設計,表現木蘭父親好強性格的放開拐杖、跛腳走路的設計等。
動作設計還是衡量動畫片質量的重要標准,只有精細的動作設計,才能使動畫角色栩栩如生。如在花樹下,父親勸慰女兒前,先撫摩手背表示考慮的設計,龍在看報紙時添手指的設計等,都起到類似作用。
預備動作是動畫中場景轉換的常用手法,如在花樹下,父親先抬頭皺眉,然後傳來隆隆戰鼓聲,轉入徵兵一節。
細節設計
精巧的細節設計,在動畫片的表現手法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不同類型的細節在片中起著不同的作用。
在情節方面,如木蘭第一次在花樹下和父親交談的細節,雖然短暫,但卻起著連接角色情感,與結尾呼應,並鋪墊後繼主要情節的作用。
在動作方面,如木蘭用龍點火放炮一節的設計,巧妙的將現實與神話,嚴肅與搞笑完美結合在一起。
在道具方面,如木蘭在見媒婆時用過的扇子,後來用於奪下單於的劍。進一步點出了角色沖破性別歧視,實現價值理想的主題。
三維技術
本片為二維動畫片,但部分地方也使用了三維或仿三維技術,用以增加畫面深度、寫實性和立體感,如開始的三維長城、部分三維煙霧圖層的導入等。
場景造型
偏重風景設計,總體追求寫實和意境結合。如雪山一節,山體為寫實造型,遠處的雪地採用水墨寫意的方法表現。
部分採用了誇張手法襯託人物,如象鏡子一樣映出木蘭身影、使她感到迷失的祖宗碑刻。
節奏
本片總體節奏緊湊,在容易減緩情節的部分,如訓練、行軍、木蘭心理描寫等,都採用歌曲帶過。在敘事部分,人為製造多處緊張情節,使全片保持快節奏感。如木蘭的奶奶閉目過街,木蘭軍中洗澡等。
懸念插入是美式動畫常用手法,可以在緊張節奏處進一步製造高潮,或將幽默因素加入到嚴肅段落中。如雪崩一節,士兵射出繩索卻又沒有抓住,木蘭隨意射出繩索卻被士兵抓住的懸念製造。
場景動畫
因本片為二維動畫,難以體現三維場景運動效果,故大場景動畫的表現相對較弱。因此額外設計了一些輔助段落來加強場景動畫效果,如雪崩一節中,加入龍乘坐金屬盤滑雪的設計。
鏡頭技巧
鏡頭的剪接長度控制,是製造氣氛、調節情緒的重要手段。木蘭抱著最後一枚炮彈去炸雪山時,採用了越來越短的剪接手法,以營造越來越緊張的氣氛。相反,在高潮前的最後一個鏡頭,則延長鏡頭時間,以調動觀眾期待情緒,如雪山被炮打中的延長鏡頭,單於揮劍砍向木蘭時的停頓。
畫面構成與效果
畫面的構成因素直接決定效果的營造,如第一次在花樹下,前景花枝對中景人物的襯托作用。又如雪地之戰中,將俯視遠景表現數量龐大的敵軍畫面,和沖向鏡頭的敵軍騎兵中景畫面,交叉使用,營造出富於強大沖擊力的威脅效果。
影調色調
影調和色調的設計非常講究,不同情節段落有自己的成套色系,且相互間協調統一,共同襯托主題。如開始用於家鄉場景象徵木蘭性格的明艷色調,結尾象徵勝利團員的高調,雪山中象徵戰爭的灰白青冷色系,皇城中象徵威嚴與危險的暗紅色系等。又如在看到被燒毀的軍營時,利用從高調到低調的突然轉變,加重突然面臨危險的戲劇效果
音樂音效
本片的音效和音樂設計非常精緻,無論用於抒發思想的歌曲——部分同時起場景過渡作用,還是襯托情節的音樂,以及各種音效的使用都極具匠心。如馬匹在雪崩中沖突一節,因實際雪地中的音效必然不夠響亮,難以襯托緊張情節,片中就在每一次馬匹沖落的時候加入磬的打擊聲,效果完美。又如木蘭和軍隊離開燒毀營寨進入雪山一節,用主調高亢的音樂預示隱藏的危險。
總結
一部好的動畫片,是由全方位的精心設計製作共同打造的結果。目前有些人認為某些國產動畫片的差距,僅僅在於故事的問題,或是製作技術的不足。我個人認為缺乏大規模、全方位的影片設計,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