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閃閃的紅星]:紅星照我去戰斗
電影《苦菜花》:受苦人拿槍鬧革命
電影《英雄兒女》:英雄贊歌
電影《神密伴侶》:緬桂花開十里香
電影<洪湖赤衛隊>:洪湖水·浪打浪
地道戰 :地道戰
《昆侖山上一棵草》: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電影鐵道游擊隊 :<微山湖>
電影-《戴手銬的旅客》送戰友
電影--《上甘嶺》我的祖國
電影《冰山上的來客》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電影-《柳堡的故事》九九艷陽天
電影《江姐》:綉紅旗/紅梅贊
電影《小花>:妹妹找哥淚花流
Ⅱ 革命歌曲都有哪些
1、《十送紅軍》
《十送紅軍》是一首黑鴨子演唱的歌曲,該首歌曲發行於2010年07月01日,出自於其專輯《紅軍裝2》。
2、《紅軍戰士想念毛澤東》
這首歌曲描寫的歷史背景:在第五次反圍剿的時候,由於王明的左傾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根據地的老百姓依依不捨,難舍難分之情從《十送紅軍》的歌詞和旋律中流露出來。
3、《紅星歌》
1973年夏天,鄔大為和魏寶貴應八一電影製片廠著名作曲家傅庚辰之邀,為影片《閃閃的紅星》寫主題歌歌詞。一年後,主題曲《紅星歌》迅速唱紅了祖國大江南北。
4、《映山紅》
《映山紅》是鄧玉華演唱的歌曲,由陸柱國作詞,傅庚辰譜曲,歌曲發行於1974年10月1日,該歌曲是電影《閃閃的紅星》的插曲。
5、《在太行山上》
《在太行山上》,抗戰老歌,桂濤聲詞,冼星海曲。1938年7月,由張曙、林路、趙啟海等在武漢紀念抗戰一周年歌詠大會上唱出,迅速傳遍大後方及各敵後抗日根據地。
Ⅲ 中國有名的100首革命歌曲
我的祖國、映山紅、團結就是力量、十送紅軍、南泥灣、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紅梅贊、唱支山歌給黨聽、洪湖水浪打浪、祖國,慈祥的母親、咱當兵的人、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長江之歌等。
1、我的祖國
《我的祖國》是由喬羽作詞,劉熾作曲,郭蘭英演唱的一首愛國主義歌曲。是電影《上甘嶺》的主題歌。
歌詞: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
看慣了船上的白帆,這是美麗的祖國。
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姑娘好像花兒一樣。
小伙兒心胸多寬廣,為了開辟新天地。
喚醒了沉睡的高山,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
這是英雄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處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條條大路都寬敞。
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
迎接它的有獵槍,這是強大的祖國。
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溫暖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和平的陽光。
5、南泥灣
1943年,這首曲子誕生在延安,是以馬可為主要創作人的團隊作品。1943年春節,延安魯迅藝術學校的秧歌隊來到南泥灣,向三五九旅的英雄們獻上新編的秧歌舞《挑花籃》,《南泥灣》是其中的插曲。
歌詞: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呀唱。
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呀方。
好地方來好風光,好地方來好風光。
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
往年的南泥灣,處處是荒山,沒呀人煙。
如今的南泥灣,與往年不一般,不一呀般。
如呀今的南泥灣,與呀往年不一般 。
再不是舊模樣,是陝北的好江南。
陝北的好江南,鮮花開滿山,開滿呀山。
學習那南泥灣,處處是江南,是江呀南。
又學習來又生產,359旅是模範 。
咱們走向前,鮮花送模範。
咱們走向前,鮮花送模範。
Ⅳ 紅色經典歌曲簡介
《紅色經典》,是刀郎在2008年翻唱的專輯,於2008年3月13日正式面市。
專輯的第一主打是曾被「一代歌王」李雙江唱紅大江南北的電影《閃閃的紅星》的插曲《紅星照我去戰斗》,此次被刀郎拿來翻唱卻別有一番味道在其中,刀郎將挑戰前輩再塑經典老歌!第二主打《十送紅軍》是出自《長征組歌》的選曲,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被刀郎唱到婉轉動情,難舍難分的濃濃離情在其中。此外,專輯中還有出自歌劇《江姐》的插曲《綉紅旗》;出自電影《柳堡的故事》中的插曲《九九艷陽天》;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選曲《翻身農奴把歌唱》和西藏民歌《共產黨來了苦變甜》;同樣出自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插曲《映山紅》;《再見吧,媽媽》;出自電影《怒潮》插曲《送別》;著名電影《上甘嶺》的插曲《我的祖國》這些歌曲。
其中《九九艷陽天》中的女聲伴唱則是刀郎的同門師妹黃燦(聽歌),絕美的嗓音演繹起老歌來也是相當獨特,黃燦演唱的部分在整曲中也是相當搶戲!另外在《綉紅旗》、《共產黨來了苦變甜》和《翻身農奴把歌唱》中伴唱女聲的則是新人雲朵,嘹亮高亢的女聲令人驚嘆,刀郎的師妹果然都唱功不俗,她們的聲音都為此張專輯增色不少!
此張專輯是刀郎經過兩年的准備期精心打造的經典老歌的翻唱專輯,除了早先刀郎曾翻唱過的《駝鈴》、《懷念戰友》、《祝酒歌》等這些膾炙人口的歌以外,這次刀郎終於推出了這張眾望所歸的經典專輯《紅色經典》,唱出了大家記憶中的紅色情結!
其包含曲目有
1. 紅星照我去戰斗
2.十送紅軍
3. 綉紅旗
4. 九九艷陽天
5. 共產黨來了苦變甜
6. 再見吧,媽媽
7. 映山紅
8. 送別
9. 翻身農奴把歌唱
10.我的祖國
拓展資料:
紅歌即紅色歌曲,就是贊揚和歌頌革命和祖國的歌曲,它們普遍具有濃韻的感情基調,有較強的節奏感。紅歌是革命實踐的真實寫照,它能喚起人們的紅色記憶。2011年4月下旬,重慶市委宣傳部為慶祝建黨90周年,積極響應《唱響中國》節目,掀起紅歌傳唱熱潮,要求人人學唱36首歌曲。
「紅歌」是社會主義國家(尤其是中國)特有的政治和社會現象,泛指歌頌社會主義祖國、共產黨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歌曲。由於紅色象徵著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紅歌」自然代表著無產階級的政治取向和意識形態。所以諸如《馬賽曲》、《星條旗》等不能稱之為紅歌。
參考資料:網路關於紅歌的介紹
Ⅳ 《十送紅軍》背景故事是什麼
《十送紅軍》的誕生,源自一次特殊的緊急任務——創作《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這台演出後來被周恩來總理稱為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前創篇」,其中的許多作品都被收入進《東方紅》之中。而提出創作這台演出的,則是當時的空軍司令劉亞樓。
朱正本回憶說,1960年,劉亞樓出訪朝鮮期間欣賞了大型歌舞史詩《三千里江山》。3000名朝鮮戰士氣勢磅礴的表演,讓這位儒將眼前一亮,第二年他便給空政文工團總團副團長張雙虎布置了一個任務:三個月內創作一台革命歷史歌曲晚會。時間緊迫不說,劉亞樓還提出了一道「禁令」:一定要採集革命歷史歌曲,而不要新創作。
接到這個任務後,空政文工團立刻行動起來。當時文工團創作室的張士燮、朱正本、姚學誠、陳傑被派分頭負責文字、音樂、舞蹈的創作。
為了收集到足夠多紅軍時期歌曲,劉亞樓還親自動員老紅軍、老幹部們到文工團來「獻歌」。可是,盡管大家廣為搜集素材,但在再現紅軍告別蘇區開始長征的主題時,卻找不到一首合適的歌曲來表達根據地人民送別紅軍的不舍之情。
「不管劉司令的禁令了,創作一首吧。」幾位創作者的大膽之舉,便成就了後來的這首《十送紅軍》。
(5)電影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簡介擴展閱讀:
《十送紅軍》
作詞:張士燮
作曲:朱正本
歌詞:
一送紅軍下南山,秋風細雨纏綿綿,
山裡野貓哀號叫,樹樹梧桐葉落完,
紅軍啊!幾時人馬再回山。
二送紅軍大道旁,紅漆桌子兩邊放,
桌上擺著送行酒,酒兒裡面摻蜜糖,
紅軍啊!恩情似海不能忘。
三送紅軍上大道,鑼兒無聲鼓不敲,
雙手垃著長繭手,心象黃連臉在笑,
紅軍啊!萬般憂愁怎能消。
四送紅軍過高山,山上包穀金燦燦,
包穀種子紅軍種,包穀棒子窮人搬。
紅軍啊!撒下種子紅了天。
五送紅軍上了坡,鴻雁陣陣空中過,
鴻雁能捎書和信,飛到天涯和海角,
紅軍啊!捎信多把革命說。
六送紅軍兔兒崖,兩只兔子哭哀哀,
禽獸也能知人性,血肉感情拋不開,
紅軍啊!山裡紅花永不敗。
七送紅軍七里灣,灣灣上下一片田,
田裡谷穗頭低下,田裡鯉魚翻田坎,
紅軍啊!新米上市人去遠。
八送紅軍八角山,兩只八哥吐人言,
紅軍哥哥莫遠走,走了財東要倒算,
紅軍啊!窮人的苦水吐不完。
九送紅軍到通江,通江河上船兒忙,
千軍萬馬河邊站,十萬百姓淚汪汪,
紅軍啊!眼望江水斷肝腸。
十送紅軍轉回來,巴山頂上搭高台,
高台十丈白玉柱,雕龍綉鳳放光彩,
紅軍啊!這台名叫望紅台。
《十送紅軍》用濃郁的地方特色表達革命根據地人民對紅軍的深厚感情以及對革命勝利的強烈期盼。樂曲優美流暢,充滿送別時戀戀不舍的情感,幾十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電視劇《長征》以《十送紅軍》為主旋律,再一次勾起了人們對紅軍的回憶。被小號包裝的血肉之情,把觀眾帶進了難以忘懷的艱苦歲月。
小號如泣如訴,一聲聲短歌間歇,時時給人離別時抽噎的感動,「血肉之情怎能忘」由遠及近,硝煙彌漫,雲霧深沉,船楫朦朧,親人離鄉偲偲肝膽相照,滿眼淚雨切切匯入江河。
Ⅵ 抗美援朝期間的革命歌曲有哪些
有《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中國人民志願軍進行曲》、《來一個殲敵的大競賽》、《我們熱愛和平但也不怕戰爭》、《志願軍高射炮兵》、《消滅細菌戰》、《全世界人民團結緊》、《轉盤槍和手榴彈》、《抗美援朝進行曲》、《我的祖國》、《英雄贊歌》等。
1、《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原名《打敗美帝野心狼》。創作於1950年,由曾時任炮一師26團5連指導員麻扶搖作詞,周巍峙作曲。
這首歌,採用進行曲式,氣勢雄壯,節奏鏗鏘。1954年3月,在文化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舉辦的「三年來全國群眾歌曲評獎」中獲得一等獎,是傳唱度非常高的一首歌。
歌詞: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
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
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
2、《我的祖國》
《我的祖國》是由喬羽作詞,劉熾作曲,郭蘭英演唱的一首愛國主義歌曲。是電影《上甘嶺》的主題歌。
歌詞: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這是美麗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
姑娘好象花兒一樣,小伙兒心胸多寬廣
為了開辟新天地,喚醒了沉睡的高山,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
這是英雄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處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條條大路都寬敞
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
這是強大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溫暖的土地上,到處都有和平的陽光
3、《英雄贊歌》
《英雄贊歌》是電影《英雄兒女》插曲,張映哲同志是歌曲原唱。
歌詞:
烽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側耳聽
晴天響雷敲金鼓,大海揚波作和聲
人民戰士驅虎豹,捨生忘死保和平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
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英雄猛跳出戰壕,一道電光裂長空,裂長空
地陷進去獨身擋,天塌下來只手擎
兩腳熊熊趟烈火,渾身閃閃披彩虹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
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一聲呼叫炮聲隆,翻江倒海天地崩,天地崩
雙手緊握爆破筒,怒目噴火熱血涌
敵人腐爛變泥土,勇士輝煌化金星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
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4、《抗美援朝進行曲》
由賴廣益填詞,李瑞星譜曲。
歌詞:
我們是中國青年,站在祖國的最前線,要消滅殺人的強盜,緊密團結沖上前!我們的意志像鋼鐵,我們的熱情似火焰。為了抗美援朝保家鄉,舉起槍桿消滅侵略者。
5、《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由鍾華填詞,羅宗賢譜曲。
歌詞:
從東北到西南,從高原到海邊,憤怒的聲音響成一片,熱血的青年紛紛參戰,全國各民族的人民,快起來!起來!起來!起來!起來!
抗擊美帝支援朝鮮,為保衛祖國的獨立而戰,抗擊美帝支援朝鮮,為保衛世界的和平而戰!決不能讓那侵略者的血爪,沾污了祖國美麗的河山。
把侵略的野獸,消滅在我們的門前。支援了朝鮮人民,也就是保衛了祖國的安全;支援了朝鮮人民,也就是保衛了祖國的安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美援朝
Ⅶ 《十送紅軍》歌詞
歌曲:《十送紅軍》
編曲:張士燮,陳傑,姚學誠
譜曲:朱正本
歌詞:
一送紅軍下南山,秋風細雨撲面寒,樹樹梧桐葉落完,紅軍幾時再回山?
二送紅軍大路旁,紅漆桌子路邊放,桌上擺著送行酒,祝願紅軍打勝仗。
三送紅軍上大道,鑼兒無聲鼓不敲,雙雙拉著長繭手,心藏黃蓮臉在笑。
四送紅軍過高山,山山包穀金燦燦,包穀本是紅軍種,撒下種子紅了天。
五送紅軍澧水河,鴻雁陣陣空中過,鴻雁能捎書和信,捎信多把革命說。
六送紅軍兔兒岩,兩只兔兒哭哀哀,禽獸能知人心意,血肉深情分不開。
七送紅軍七里灣,七里灣中一片田,涼風陣陣稻穀香,新米上市人走遠。
八送紅軍八角山,兩只八哥吐人言,紅軍哥哥莫走遠,財主回來要倒算。
九送紅軍過大江,江水滔滔船兒忙,眼望江水肝腸斷,窮苦百姓淚汪汪。
十送紅軍轉回來,武陵山巔搭高台,盼望紅軍打勝仗,盼望親人早回來。
(7)電影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簡介擴展閱讀:
歌曲《十送紅軍》作為電視連續劇《長征》插曲、片尾曲,其悠揚而凄婉的歌聲,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印象。但直到2001年7月3日,劇中才恢復了歌曲作者朱正本的署名。此歌很容易被認為是一首江西革命民歌,而事實上它卻是一首編創歌曲。
空軍司令劉亞樓和部隊黨委決定由空政文工團創編《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其中有一場送別紅軍北上長征的內容。詞作家編創了一首《十送紅軍》歌詞給了朱正本。朱正本接到歌詞被深深打動,他立即想到那首江西的送別紅軍歌。
他說:「我採用了迴旋曲式手法重新創作,把六段歌詞的譜改成每段不同的人聲、不同曲調,並多次變化,以求情真意切。譜曲時,我投入了全部情感,在譜到『千軍萬馬江畔站,十萬百姓淚汪汪』時,我也流下了眼淚。整個曲子譜得相當順暢,總共不到一個小時。」
「由於當時劉亞樓司令為突出老區革命傳統,要求我們必須註明是民歌,總團領導建議我們署上朱正本、張士燮收集整理。這樣,《十送紅軍》就創作完成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十送紅軍
Ⅷ 誰有電影《東方紅》相關的資料和信息
東方紅(大型音樂舞蹈史詩)
影片通過歌舞概括地表現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所進行的反帝、反封建、反對官僚主義的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這部史詩選擇了各個革命階段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使它成為中國人民謀求解放的歷史縮影。這部音樂舞蹈史詩是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5周年而創作的。北京、上海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等七十多個單位的音樂舞蹈工作者、詩人、作曲家、舞台美術工作者,以及工人、學生、少先隊業余合唱團三千多人,以滿腔的革命熱情成功地創作了這首革命史詩。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依照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集。
大凡上了一定年紀的人,對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一定不會陌生,作為建國後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國革命歷史的大歌舞作品,《東方紅》以其恢宏壯美的場面,眾多的民族表演藝術形式,在新中國文藝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下面就《東方紅》誕生過程作一介紹,以饗讀者。為了慶祝建國15周年,周總理倡議搞一台反映黨的斗爭歷史,展現毛澤東思想發展過程的大型歌舞作品……1964年,中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克服了嚴重的經濟困難,在第三個五年計劃建設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偉大成就,舉國上下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國泰民安的繁榮景象。為了慶祝新中國建設的偉大成就,黨中央、毛主席決定這年10月1日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並邀請各兄弟黨和友好國家的領導人來華參加。既是慶祝,大型文藝活動當然是少不了的。當時,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協會正籌辦一起規模較大的「北京音樂節」。周總理對此很是關心,當他詳細了解了音樂節籌辦的情況後,經過認真思考,認為辦「音樂節」條件還不夠成熟,不如創作一部表現黨的斗爭歷史,展現毛澤東思想發展過程的大型歌舞作品。中宣部、文化部對周總理的建議進行了認真研究,認為總理的建議是可行的,因為在此之前,上海在「上海之春」音樂節期間就曾排演過一部歌頌黨和毛主席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大型歌舞節目。而空政文工團、中央歌舞團等文藝團體也先後演過「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以及舞蹈《大刀進行曲》、《飛奪瀘定橋》等節目。此外,在黨的各個革命時期也都產生過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大量革命歌曲和新民歌,把這些節目和相關歷史資料進行選擇和編排,完全可以創作一部表現革命歷史進程、高質量的大型歌舞。
周總理在聽取了中宣部、文化部的研究意見後,經與陳毅副總理商量決定,於7月31日成立以周揚為首的大歌舞領導小組,並將這出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定名為《東方紅》。此時離國慶節已不到兩個月了,時間緊,任務重是可想而知的。好在編導和演員都是從各地挑來的頂尖人物,可以說是薈萃了當時國內一流的編導、作曲家、歌唱家、舞蹈家等各類藝術家。編導組以陳亞丁、周巍峙為首,音樂創作組組長是著名作曲家時樂蒙;指揮組組長是著名指揮家嚴良堃,舞蹈編導組包括了以查烈為首的29人。參加演出者達3000人之多,其中有五大軍區的文工團、北京的所有文藝團體,還有數
百名工人和學生業余合唱團的成員。8月12日,所有參演人員在北京進行了動員後便立即投入到緊張的排練之中。作為《東方紅》的總策劃、總導演,周恩來為
《東方紅》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在忙完了一天的國務之後,都要在深夜一兩點鍾來到《東方紅》劇組,和編導們一起討論,大到指導思想,小到具體詞曲,他都親自參與。
《東方紅》是一部政治性、歷史性都很強的作品,某些歷史事件的評價以及在戲中所佔的份量都不是單純用技術手段所能解決的。如何在大型歌舞中表現黨的誕生、秋收起義、遵義會議這幾次大的歷史事件是周總理最為關心的。他不但要求突出地表現這些事件,還要求在藝術上盡可能完美。「東方曙光」是一場反映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大歌舞,當時尚沒有現成描寫和歌頌共產黨誕生的歌曲。周總理對此很是著急,時任文化部部長的周巍峙為此專門到音樂研究所找到了一首名為《北方吹來十月的風》的歌詞。周總理看了歌詞很是高興,認為它很好地說明了馬列主義傳播和中國革命的關系,也表達了毛主席所說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歷史性結論。而作曲家李煥之參考大革命時期群眾歌曲的風格為這首歌詞譜的曲子也很受周總理的贊賞。周總理還親自為這首歌設計了布景:天幕的左側是光芒四射的馬克思、列寧畫像,在畫像前同時升起兩面旗幟,一面是黨旗,一面是繪有毛澤東青年時代頭像的紅旗。在兩面旗幟的導引下,行進著中國革命隊伍。周總理說,當時代表黨的正確路線的是毛澤東同志,所以決定在紅旗上加上他的頭像。許多看過《東方紅》的人對戲中沒有「八一」南昌起義的場面感到困惑不解。按理,這樣一部反映中國革命的大型史詩,沒有南昌起義也是說不過去的。因為南昌起義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是我黨進行武裝斗爭的開始,在我黨我軍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寫「八一」南昌起義,當然就不成其為完整的當代革命歷史。其實,創編班子最初也是這么定的,但周恩來卻將它拿了下來……
Ⅸ 歌曲十送紅軍的歷史資料和簡介
1961年8月1日在北京音樂堂首演說明書《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中發表了《十送紅軍》。
十送紅軍
作詞:朱正本、張士燮收集整理
根據江西贛南民歌《長歌》改編
合:一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下了山 秋雨里格綿綿 介支個秋風寒 索索里格梧桐 葉落盡 紅軍里格團結掛在心間 問一聲親人紅軍呀 幾時里格人馬 介支個再回山。
男:三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到拿山 山上里格包穀 介支個金燦燦 包穀種子 介支個紅軍種 包穀棒棒 咱們窮人掰 緊緊拉著紅軍手 紅軍啊 撒下的種子 介支個紅了天。
女:五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過了坡 鴻雁里格陣陣 介支個空中過 鴻雁里格能夠 捎書信 鴻雁里格飛到 天涯海角 囑咐咱親人 紅軍啊 捎信里格多把 介支格革命說。
女:七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五斗江 江上里格船兒 介支個穿梭忙 千軍萬馬 介支個江畔站 十萬百姓淚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 紅軍啊 革命成功 介支個早回鄉。
男:九送紅軍上大道 鑼兒不聲鼓不敲 鼓不敲 雙雙里格拉著 長繭的手 心像里格黃蓮 臉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 紅軍啊 盼望里個早歸 介支個傳捷報。
十送里格紅軍 介支個望月亭 望月里格亮相 介支個搭高台 高台里格十丈 白玉柱 雕龍里格畫鳳 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來晚也想 紅軍啊這台里格台名叫 介支個望紅台。
創作背景
江西贛南民歌《長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戰斗頻繁。每當紅軍上前線,各個村子的百姓經常到村頭、河邊、大道旁送別紅軍,有時一邊送一邊唱。其中一首送別紅軍歌,曲調非常口語化,歌詞中夾雜著不少俚語、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轉優美。泣如訴的《十送紅軍》,與蘇區人民的淚水流在了一起;再現革命的歷史畫面。
2001年6月,中央電視台播放的電視連續劇《長征》中多次使用了《十》曲,王雲之對該曲的部分內容改編增加了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