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的標志
以香港電影標志,舉例子如下。
1982年電影進入現代化,標志就是「香港新浪潮電影」的誕生。
我對香港電影最早的感知也差不多是這個時段的電影,但「新浪潮」完全不在我的視野中。
最早進入我視野中的香港電影是成龍的功夫喜劇,《A計劃》、《警察故事》、《飛鷹行動》等等。之後陸續還有《英雄本色》、《龍虎風雲》、《喋血雙雄》、《天若有情》等一系列英雄片/梟雄片。
這些電影幾乎就是我最早對於電影的認識,算得上是啟蒙意義,而即便今時今日這些電影仍舊能夠吸引到我。
這讓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在不斷反思一個問題,香港電影的根本魅力到底何在?
我的結論是,原因有兩個:
一、香港電影絕少取材文學作品(反倒有不少改編自漫畫),電影劇本都是原創;
二、劇本很多時候都是現拍現寫(即是香港人稱的「飛紙仔」),有時甚至無劇本拍攝(不僅僅王家衛如此)。
《阿飛正傳》(1990)
這在全世界的電影業中都是罕見的,好萊塢、日本、歐洲都不可能有這種拍法,印象中只有法國新浪潮時期的電影是如此為之(正是要以此與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法國舊電影傳統決裂)。
電影之於文學作品,它首先是一種感知,觀眾是先從影像中產生感知,產生快感(有強弱之分),然後才會產生認知,繼而形成一種意義。
換言之,它是從感知到表意的一個過程。文學作品的接受恰恰相反,它是先從文字元號中產生一種表意系統,然後才會慢慢產生一種感知。
再簡單點說,電影是快感在先,意義在後。無有快感,毋論意義。伯格曼、安東尼奧尼的電影,無論有多麼復雜的表意,但首先他們都會把感知放在第一位,最極端的《假面》《蝕》都是如此。
《假面》(1966)
即便是對真理性問題(終極表意)始終糾結不放的戈達爾,哪怕在他那些最意識形態顯露的電影中,都會有最強烈的感知表達方式。
香港電影即是因為這種絕對「原創」的劇本寫作法以及各種陰差陽錯(電影工業機制、歷史緣由、文化傳統、天生布景板式的城市構造等)的原因,准確的把握到了這種電影的特質。
一切以創造感知為第一要義,這在哪怕最小眾、最文藝的藝術片中也是如此。
香港電影對於文學/文字元號的決絕放棄,造就了影像表達系統的無限豐富性。
香港電影的類型也是完全依據感知與快感出發,我印象中最深刻最歷久彌新的香港電影類型──英雄片、賭片、三級片(包括情色風月、施虐殘暴兩種)、鬼片──都是將感知,將生產快感放在第一位,將意義留在其後。
❷ 為什麼看中國電影開頭都會有這個標志
哪個是中國國家廣電總局審核通過的標志!
中國電影公映許可證的取得,依據《電影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進行,相關條款包括:
國家實行電影審查制度。未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簡稱廣電總局)審查通過的電影片,不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發行、放映、進口、出口。
電影審查機構應當自收到報送審查的電影片之日起30日內,將審查決定書面通知送審單位。審查合格的,由廣電總局發給《電影片公映許可證》及《電影片公映許可證》證號片頭,該片頭由廣電總局統一製作。
電影製片單位或者電影進口經營單位應當將《電影片公映許可證》證號片頭印製在該電影片拷貝第一本片頭處。
(2)看電影的標志擴展閱讀:
大家每次在影院看電影時,出現在片頭的綠底龍頭標志,因上面寫有「公映許可證」以及電審字型大小,一直被視為電影的「准生證」。
2018年12月,國家電影局啟用了新版「龍標」(公映許可證),龍標片頭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已經正式變更為「國家電影局」。新版「龍標」對圖案的視覺效果也進行了升級,時長也從5秒縮短成了4秒。
國產影片從最初的立項到上映,在審查的環節上一般要經歷3個關卡,第一關就是影片的「立項關」。
所謂立項很簡單,就是電影劇情梗概、片名、片種、影片題材等材料。立項沒有行政費用。在材料齊全的情況下,7個工作日內會通過。但是以現在審查部門的效率,5個工作日一般都可以給明確答復。」
❸ 在電影院看電影開演之前我們會看到一個金色的龍的標志,俗稱「通過令」是什麼標志
公映許可證 電影片公映許可證,俗稱"影片通過令"。每次在影院看電影時,出現在片頭的綠底龍頭標志,因上面寫有"公映許可證"以及電審字型大小,一直被視為電影的"准生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