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姐姐的守護者》影評
電影主要講述了女孩安娜因被設計出生,被迫捐獻身體中的一部分,最終在姐姐的要求下以身體被侵犯為由起訴她的父母,與母親展開一場博弈的故事。
電影的情節設置很有意思,再讓人為安娜的命運感到悲哀時又無能為力安娜的姐姐的身體原因。陷入糾結之中。
這是一個兩難問題。
安娜的母親在面對她的兩個女兒時無法做到公平。她的大女兒急需救治,如果沒有安娜的幫助她就會離開世界,永遠的閉上雙眼。而她的二女兒是被設計出生的。如果不是大女兒的身體原因也許根本就不會有所謂的二女兒。她把對大女兒的感情強加於二女兒身上,她也許認為:我給你最好的生活條件,你就應該滿足。更出於道德,出於倫理,你就應該去救你的姐姐。沒有原因的就像我一樣放棄所有去救她,讓她活下來。顯然安娜雖然對此並不是很滿意,但出於對姐姐的愛意以及母親加在她身上的責任感她會那樣做。像母親期盼的那樣救治病危的姐姐。
但我認為這種想法,這種行為是病態的。
安娜是被設計出生的沒錯,她是因為某種原因而來。可這出於她的意願嗎?她像別的孩子一樣應該擁有她該有的權利——拒絕。沒有人有權利去逼迫她從出生開始捐贈臍帶血、白血球、骨髓、淋巴甚至是一個腎。她不該就這樣接受這些。
但是我知道,我所講述的這些是虛妄。人們還是會忍不住去說:她是你姐姐,你有責任。假設這個被設計的人不願這樣做他們就會指著她的鼻尖說:你是一個沒有心的傢伙!你沒有良心!人們習慣了她付出,習慣了把她當作提取機。即使頭腦中閃過安娜也許不該這樣的想法時很快就會被自己推翻。反正她的存在就是為了她的姐姐。
人們習慣了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這個問題。
我並沒有說安娜應該為了自己而不去幫助她的姐姐。我只是想讓這樣的孩子能夠在她們的認同下,而不是任何肢體上的,語言上的,心理上的東西壓迫著他們去做。在對他們的傷害幾乎為零的情況下。我希望能在醫療技術的發展過程中減少這樣的孩子,知道杜絕。醫生不該給患者這樣的希望。這樣的孩子不應該出現。這對患者和患者家屬來說都很殘忍,我知道。但是難道這對那個被設計的孩子不殘忍嗎?生命不是買一贈一,難道讓痛苦無限循環就是一個好的辦法嗎?發生在患者身上的痛苦不該讓另一個孩子去承受。
其實在這部電影中真正放不下的,捨不得離開的是母親。她不原因前功盡棄,放大女兒離開,走火入魔般的囚禁了自己。或許在許多真實的例子中也是這樣。
電影的最後安娜的姐姐向母親坦白了自己的想法。她安靜的離開了,很滿足的離開了。勞累的母親終於放下了心中的執念,開始擁抱生活。我想她們都明白了很多。生離死別或許並不是最壞的結果。
B. 一個講白血病女孩的外國電影,叫姐姐什麼的,後來在醫院和另一個也是白血病的男孩相戀,那個男孩比她先死了
是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
《姐姐的守護者》
原本出演片中患病姐妹角色的是達科塔·范寧和艾麗·范寧這一對好萊塢的姐妹花,不過當姐姐達克塔·范寧發現如果出演片中患白血病的角色將不得不把自己的一頭秀發剃光之後就果斷的拒絕了這一角色,艾爾·范寧也跟著姐姐退出了本片。取而代之的是16歲的蘇菲亞·威希涅瓦出演姐姐,「陽光小美女」阿比吉爾·布萊斯林出演妹妹。盡管這兩個小演員並不是真正的姐妹,論相貌也似乎不如范寧姐妹甜美可愛,但是阿比吉爾·布萊斯林可是響當當的大牌童星。
C. 內容大概是:姐姐先天有病 妹妹從出生開始就把自己的不同器官移植給姐姐 最後妹妹死了。該電影叫什麼
電影名稱是《我姐姐的守護者》,不過結局是姐姐死了。
劇情介紹
莎拉和布萊恩·菲茨傑拉德與自己的長子和兩歲的女兒凱特住在一起,不幸的是看起來聰明伶俐的凱特患有先天性白血病,這也意味著她的生命沒有太長時間。夫妻倆的計劃是再生一個孩子為凱特進行骨髓配型,好做骨髓移植以挽救她的生命。於是,他們在醫院做了體外受精,在基因工程技術的幫助下,他們生下了和凱特的基因型完美契合的小女兒安娜。 從安娜出生為姐姐提供的臍帶幹細胞開始,每當姐姐的白血病一次又一次復發,安娜就要不斷地提供血液和骨髓以保留姐姐的生命。在這個家庭頻繁奔波於病房和理療中心的同時,是一家人相親相愛的生活場景。薩拉是一個對孩子照顧細致入微的母親,在她得知凱特患病之後,她放棄了自己律師的工作,一心一意地照顧起了這個家。她有強烈的希望凱特活下去的意志。布萊恩·菲茨傑拉德是整個家庭的根基,在妻子面前總是顯得唯唯諾諾和力不從心。他們唯一的兒子耶西是一個聽話的孩子,為了給姐姐治療,他也做出了極大的犧牲。 但是這一切,到了安娜11歲的時候,戛然而止。這一年,凱特因白血病,並發了腎衰竭,唯一能保留她生命的只有做腎移植。由於接受外人的腎臟移植的成活率不高,而家族內部又沒有合適的人選,所以這次又需要安娜貢獻出自己的一個腎臟來挽救姐姐。但是厭倦了作為姐姐的「人體器官庫」的安娜為自己請了一個律師:她要從父母和姐姐那裡解放自己的身體,獲得「身體器官支配權」。她聘請的律師坎佩爾·亞歷山大為她開始上訴忙碌...
D. 姐姐的守護者 內容
人類總是會面對困境,身處困境。在很多情況下,人類會本能選擇逃避,即使無從逃避也不願意正視,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希望用時間去沖刷痛苦,靠未來去解決困境。但是人類中也總有一些個別人,他們成為先驅來面對這些困境、正視這些困境。作家本人是這樣的先驅,她不選擇逃避,即使她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也不影響她去討論和研究這些困境;在《姐姐的守護者》中,作家創造了安娜,她要安娜來面對著困境,並試圖尋找不存在的答案。
《姐姐的守護者》故事中的家庭本來有夫妻兩人和兩個孩子,哥哥傑西,妹妹凱特。但是凱特兩歲時被查出患有罕見白血病,這個家庭陷入了一個困境;在反復權衡各種治療凱特的辦法之後,夫妻二人決定再生一個孩子,讓這個孩子承擔挽救姐姐的功能。這個孩子最初貢獻給姐姐凱特的僅僅是臍帶血。但是後來,在妹妹安娜出生後的13年之中,骨髓、淋巴細胞,以及不知道多少次的輸血,凱特的病情雖然未見好轉,但是她的生命竟然維持了下來。在十三歲那年,凱特的腎功能出了問題,如果沒有合適腎臟,凱特必死無疑;這時候這個家庭再次把目光投向了安娜,她一直是最好的捐獻者。雖然從很小時候不能理解捐獻的意義,無辜地忍受每一次穿刺的痛苦,但是隨著年齡的成長,她已經明白自己的使命;她多年來和凱特分享許多秘密,分享成長的快樂,早已經和凱特成了最親密的人;但是在捐腎的前夜,她忽然選擇了抗議,選擇了把這個問題推向社會:她狀告父母濫用她的身體。
安娜的反抗帶來的倫理問題令人深思。如果每個人的行為包括他們的出發點都無可非議,為什麼蒼天會安排這樣的悲劇?這是一個悲劇故事,是一個家庭為了挽救悲劇而製造出另一個悲劇的故事,他讓我們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隨時可能跌入絕境和困境,即便我們無從解決,至少我們有勇氣去面和正視這些困境。只要我們仍然有勇氣面對這些困境,那麼就沒有什麼能夠阻止人類最終解除這些困境,我們也會縮短戰勝困境的時間,更快地找到解決困境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