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梅蘭芳,講的是什麼
每個人都是梅蘭芳!
窗外朔風凜冽,窗內孤燈孤影,電腦旁,孤獨的心靈透過孤獨的的眼神,伴隨著敲擊鍵盤的孤獨的聲音,訴說著別樣的孤獨!
我在回憶《梅蘭芳》,《梅蘭芳》給我的感覺只有兩個字:孤獨!與其說電影從「死別」、「生離」以及「聚散」三個部分展現了梅蘭芳的傳奇一生,不如說電影從「死別」、「生離」以及「聚散」三個部分展現了孤獨的不同內容。
「死別」部分我看的哭了,為十三燕的堅強哭了,為十三燕的固執堅守哭了,為十三燕的悲情凄慘哭了,為十三燕的孤獨堅韌哭了!當十三燕在殘片碎礫,烏煙瘴氣的舞台上,面對著空無一人的戲場依然字正腔圓,身正影直地堅持唱完《定軍山》時,他把他的那份孤獨:生命的孤獨,藝術的孤獨,身份的孤獨,高傲的孤獨,失敗的孤獨,執著的孤獨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了!尊嚴而華麗的轉身註定了十三燕的死,孤獨的死去也許是他最好的歸宿,因為那個特定背景下的沉重是任何人都承擔不起的,更何況是一個把唱戲看的比生命更重要的孤傲老人呢。
「生離」部分梅蘭芳和孟小冬的愛情折射出的孤獨更顯細膩。孤獨之於愛,到底是輕落在那一淼晶瑩花瓣上的露珠那般不棄不離,還是劃破天際的流星,永遠只能是奢望?梅蘭芳和孟小冬的愛情雖然在責任,事業,無奈的壓力下夭折了,但留存在梅蘭芳心裡的那份美麗也同樣在我們的心底開放出了冬日裡的溫暖之花。孤獨,雖然脆弱,但未嘗不是一種美麗。守得住的孤獨是純粹,守不住的孤獨也無罪,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孤獨,不管是靈魂里的,骨子裡的,還是停留在皮膚表層里,像煙花一樣稍瞬即逝的。
「聚散」部分的孤獨略顯沉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苦難讓一個唱戲的「女子」來承受,這本身就是份孤獨。影片中幾個鏡頭令我心酸,一個是陳紅扮演的福芝芳在鐵門外焦急地等待梅蘭芳從日軍那裡出來的那份濃濃的牽掛,一個是梅蘭芳在上海演出被國人誤解,家中玻璃被石塊打碎的那種無奈的隱忍,一個是抗戰勝利後梅蘭芳對跟在他後面的人說「謝謝大家,別再跟著了,我要開始扮戲了」後的那種無言的沉重。
有人說《梅蘭芳》是陳凱歌的回歸。他找尋回了屬於自己的那份孤獨,沒有再一次迷失在人雲亦雲的商業大潮中,所以他成功了。
有人說《梅蘭芳》是黎明的回歸。「我告訴你,我不演梅蘭芳,我就是梅蘭芳!」黎明,沒落的明星,也在《梅蘭芳》中找尋到了自己的影子。孤獨了十多年,承受了十多年,堅守了十多年,終於在孤獨中又一次找回了自己!
也有人說《梅蘭芳》是孫紅雷的回歸。「六哥我是干凈的。」沉浸在《梅蘭芳》中的孫紅雷久久不能解脫,在劇中辭掉公務員工作,試圖洗脫流言的那句台詞本來就在世風低俗的今日就頗顯扎耳,如今又讓紅雷兄把「干凈說」帶到了當今娛樂風暴的漩渦中,能不孤獨嗎?孫紅雷的男人性格又回來了!
其實,何止他們,每個人都是梅蘭芳!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份孤獨!
『貳』 ...我承認我智商不夠..電影《梅蘭芳》的結局....沒看懂....為什麼..最後梅蘭芳沒出來呃
怎麼沒出來啊,最後不是到1947年抗戰勝利,他又回到舞台了嗎
『叄』 電影梅蘭芳劇情介紹
梅蘭芳(1894~1961),京劇大師。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代表戲京劇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崑曲有《思凡》、《游園驚夢》等。所著論文編為《梅蘭芳文集》,演出劇目編為《梅蘭芳演出劇本選集》。梅派藝術傳人有李世芳、張君秋、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等。另有同名電影《梅蘭芳》。
『肆』 梅蘭芳的影片評價
死別部分堪稱完美
影片第一部分講述少年梅蘭芳和當時「伶界大王」十三燕的故事,從小梅蘭芳一露面,到十三燕敗給梅蘭芳鬱郁而終。整個過程一氣呵成,高潮不斷,精彩台詞層出不窮,出場人物的設置和性格魅力都堪稱一流。陳凱歌的美學功底在這一環節中更是表現得酣暢淋漓,無論是對老北京城的還原,還是與人物情緒相融通的環境氣氛的烘托,都十分剔透。
配角演出最為傳神
如果說「死別」這一章節絕對是整部影片的精華所在,這精彩的開篇兒撐起整部影片,那麼撐起這開篇兒第一章的,絕對是十三燕的扮演者王學圻。而如果說王學圻的表演堪稱登峰造極,孫紅雷對邱如白的刻畫也應該稱得上是光芒萬丈,其表演充滿爆發力,在一些細膩情緒上的拿捏更是令人驚嘆。
金雕玉琢的台詞與細節
導演陳凱歌對電影的劇本提出兩點要求:「每個字都要有內涵,每句話都要有隱喻。」在影片中雖不能稱得上處處都有體現,但依然有不少佳句值得回味。細節方面,生於北京的陳凱歌,對於老北京文化的迷戀是有目共睹的。小到一個鼻煙壺,大到20世紀40年代紐約劇院,影片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是令人滿意的。 黎明稍欠神采
《梅蘭芳》中黎明的確為這部戲作了很多值得肯定的努力,舉手投足、一招一式都顯得有模有樣。然而獨缺了一絲神采,而這一絲神采恰恰就是致命的缺憾。這一絲神採的缺乏導致他的表演缺乏感染力,力道不足,佳句雖多,但就是出不了佳章 。
越往後越無力
在經歷精彩的「死別」部分過後,影片水準開始呈現下滑趨勢。內容並不豐富,感情並不錯綜等問題開始顯現,而梅蘭芳在藝術、人格與氣節等諸多方面,也未達化境來表達。陳凱歌對於《梅蘭芳》的控制越往後越無力,電影的長度也幾乎令很多觀眾發狂。
註:以上影評均出自網易娛樂的評價
『伍』 電影《梅蘭芳》為什麼讓人淚目
電影《梅蘭芳》一直是黎明諸多影視作品中,我最愛的一部。幾度想提筆寫寫我心中的感受,卻又怕自己拙劣的文筆「污染」了心中的佳作。於是,就這么一拖再拖,時至今日,才敢提起筆來。
觀影無數遍,這一刻,我終於明白:緣何當初導演要找黎明來演梅蘭芳。黎明在《梅蘭芳》中表現得氣質儒雅,非常自然,被梅葆玖稱贊:「我父親生前的氣質就是這樣的。」我也漸漸領悟:緣何梅家在陳凱歌拍完這部傳記式電影後表示,五十年內將不再授權其他人拍梅蘭芳。梅葆玖說,陳凱歌導演的這部《梅蘭芳》把梅蘭芳的心態、決心,如何唱戲、如何做人,在台上比女人還女人,在台下比男人還男人,做了精準的概括。也許我說黎明就是梅蘭芳會讓你不信服,可是,在我的心裡,他的的確確就是現代版的梅蘭芳!
『陸』 《梅蘭芳》這部電影說什麼想反映什麼
《梅蘭芳》是一部端莊的,不過不失的影片。精彩之處大多集中在前半段,後半段則略顯乏力。它只講述了一代大師前半生的故事,結局在1945年嘎然而止,亦讓人意猶未盡。電影著眼於那個風雲亂世里的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力圖展現大小格局中的史詩感,但卻遠遠不及《霸王別姬》的跨度和深度——這一點是陳凱歌自己也承認的。但又何必非要要求到《霸王別姬》呢?基於真實人物的故事,即便大動筆墨,也註定不會有超越事實本原的過於激烈的戲劇沖突和天馬行空的悲情,你甚至不會在看完這部電影後給出「顛沛流離」這樣的形容詞。因為傳記片,很多時候,終究只是一幅刻意勾勒的時代圖景。
為什麼我一直沒在前文中提到黎明和章子怡的表現?因為他們真的很努力,但也真的很可惜,——梅蘭芳之所以是梅蘭芳,是因為他獨一無二,任何人模仿不來。歷史上或許只有張國榮曾小入過化境,但他扮演的卻不是梅蘭芳。轉過頭來微笑的黎明,還是黎明;含情脈脈流淚的章子怡,她還是章子怡。我們領略到的,是當代天王巨星的風采,那白凈精緻的面容上,沒有滄桑、傷痕和歲月。而導演試圖做到的,我們想要看到的,並沒有完全如願。逝去的都已逝去,我們不再有機會回到當年;然而更遺憾的是,京劇這個國粹,也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眼中,成為了30年代美國人眼中的異鄉獵奇而已。
『柒』 電影梅蘭芳的結局
...........梅蘭芳在抗戰後重新唱戲,唱的是貴妃醉酒還和齊如山和好了~
『捌』 電影梅蘭芳影評
走出劇場的時候,天還沒有黑盡,我恍然地看著散場的人流,想要找尋出那份悵然的緣由,心裡卻似有團扯不開的棉絮梗在胸口發作不得。在長達兩個半小時過程中,我不止一次地試圖捕捉和定義自己那種紛繁復雜卻又稍縱即逝的情緒,但沒等我體會摸咂出其中的真味,劇情的發展卻又把我迅速帶離去到另一種情感體驗。於是,我放棄了要給這出期待已久的大戲一個明確的褒貶取向。沒有期待中《霸王別姬》式的酣暢淋漓,也不似《無極》般極盡雷人之能事,《梅蘭芳》絕不是「好」與「不好」那麼簡單。
全片以梅蘭芳的人生軌跡為時間線,採取三段式的敘事方式鋪陳展開,為我們展現了其一生中「死別」、「生離」、「聚散」三個重要片段,分別以親情、愛欲和愛國之情為情感內核,階段分明、層層遞進。然而匪夷所思的是,隨著情節的階段式推進,我的觀影情緒也跟著三步走,從心潮澎湃到開心一刻再到昏昏欲睡,這三段由於敘事手法和演員表現的迥異而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水準。
而無可爭辯的是,講述梅蘭芳的大伯和師父「十三燕」之死的「死別」篇是最像《霸王別姬》,也是最趨向陳凱歌的藝術追求的一章,出演的青年梅蘭芳的新人余少群表現不俗,而飾演「十三燕」的老戲骨王學圻更是全片的一個亮點,兩人的對手戲更堪稱是全片的最高潮。敘述梅蘭芳與孟小冬感情糾葛的「生離」本應該是影片最出彩的「動情」段落,而黎明和章子怡的對手戲也一直是本片宣傳的看點,而令人頗為失望的是,雖然章子怡的出演讓人眼前一亮,但黎明拖沓拘謹的演技和時而失控的情緒化處理讓這一段落的感染力大打折扣,笑場點和雷人指數在此節迅速攀升,觀眾們的笑聲此起彼伏。經過中段的喜劇氣氛,在講述抗戰時期梅蘭芳拒絕為日本人演出的「聚散」篇中,觀眾期待的高潮卻遲遲沒有到來,取而代之的是對中日文化沖突冗長的表述和毫無新意的愛國主義說理,加之黎明持續沉悶的表現和孫紅雷過分的誇張演繹,使得整部影片很遺憾地在一種延遲高潮的不暢快感和怪異感中戛然而止。
毫無疑問的,「死別」這一章節絕對是整部影片的精華所在,若沒有此節,我大概可以肯定地給予《梅》片一個毫不客氣的「貶」評,可以說,這精彩的開篇兒撐起了整部影片,而撐起這開篇兒第一章的,絕對是十三燕的扮演者王學圻。他扮演的十三燕是當時被譽為「伶界大王」的京劇名角,與梅家有著三代情誼,梅蘭芳叫他「爺爺」,在梅蘭芳的大伯去世之後,在實際上擔負起了培養梅蘭芳的責任,對梅蘭芳來說,十三燕既是師父是前輩更是親人。而由於少年梅蘭芳接收了新思想意欲改革京劇,這與十三燕的傳統觀念發生了抵觸,一場轟烈的擂台賽在兩人之間展開。雖然結局是以十三燕之死而告終,但正是十三燕教會了梅蘭芳「輸不可怕,怕才可怕」的道理,而梅蘭芳也一直以其死前託付與他的「提高伶人的地位」為一生的目標,可以說,十三燕這個人物影響了梅蘭芳的一生。
這是一個極具人格魅力和性格張力的角色,他血性爺們但不嚴肅死板,他看似不著邊際的自嘲調侃字字都在點上,他看似謙卑卻敢於權貴叫板,他明裡反對梅蘭芳革新實際卻是其登上事業頂峰的最後助力;處在新舊更替風口浪尖的上的他,是個極其矛盾的人物,與看不起伶人的權貴矛盾,與時代矛盾,與梅蘭芳矛盾,與他自己矛盾。這是陳凱歌在整部影片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而王學圻不愧是老一派的實力演員,無論是作為「伶界大王」該有的扮相身段手勢,還是略帶黑色幽默讓人笑中帶淚的演繹,著實把這么個血肉豐滿而復雜的十三燕給演活了。
與梅蘭芳打擂的最後一場,他知道自己必輸,而輸也意味著自己生命的終結,但他還是選擇了登台,因為對他而言怕比輸更可怕。面對被人蓄意破壞後一片狼藉空無一人的「座兒」,他氣定神閑地唱完最後一句《定軍山》,在他認為「最神聖」的戲台上給自己的藝術生涯和生命劃上了完美而悲壯的休止符。這是全片唯一使我落下淚的場景,也是能讓我找到一些《霸王別姬》的影子的一個段落,雖然陳凱歌一再聲明不拿此片與《霸》相比,但作為一位普通的觀影者又怎麼能不期許能再一次體會如《霸》帶給我們的那種酣暢呢?
《梅蘭芳》是一部復雜而矛盾的影片,既有陳凱歌的藝術堅持也有對票房的妥協,於是乎,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有些失衡的成品,你既無法叫好,也不能不為其中的部分所動容,我只能懷揣著這樣復雜的心情選擇一遍一遍回放精彩的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