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青春勵志電影:《鋼琴課》
青春勵志電影:《鋼琴課》
《鋼琴課》
中文片名:《鋼琴課》
英文片名:The Piano
導演:簡·坎皮恩
主演:霍利·亨特、哈威·凱特爾、安娜·帕奎因
劇情簡介
19世紀中期的紐西蘭有著優美的自然景色和豐富的礦產資源,還有廉價的勞動力。一批又一批的殖民者紛紛飄洋過海,去那裡實現自己的發財夢。蘇格蘭女人艾達是一個面目清秀、性格內向的小婦人,她不會說話,有一個9歲的女兒弗洛拉。艾達遵從父親的'安排,嫁給遠在紐西蘭的斯圖爾特——一個她從未見過面的男人。
船把她們送上紐西蘭荒涼的海灘,艾達和弗洛拉等待斯圖爾特來接她們。她們只有簡單的行李,卻有一架黑沉沉的鋼琴。斯圖爾特帶著一幫土著人來接艾達,因為道路難走決定把鋼琴留在海灘上。
艾達思念自己的鋼琴,只好求助於鄰居貝恩斯,請求貝恩斯帶她和女兒去海邊看鋼琴。他們來到海邊,艾達急切地撲向鋼琴彈起來,弗洛拉在琴聲中舞蹈。貝恩斯默默地望著她們,他從這震撼人心的音樂中了解了艾達的心,並迷戀上了她。於是他主動提出以自己的80畝地換取海灘上的鋼琴,斯圖爾特很高興,貝恩斯提出要艾達給他上鋼琴課,斯圖爾特也滿口答應了。艾達起初並不答應這個交易,她認為貝恩斯是個粗人,不配碰她的鋼琴,但是在斯圖爾特的威懾下也只好答應。為了彈琴,艾達只好每天去貝恩斯的小屋上鋼琴課,弗洛拉和一隻小狗在外面玩。艾達專注地彈著琴,可貝恩斯卻不練鋼琴,只是痴迷地望著她,對於他來說,上鋼琴課是一種很美的享受。
貝恩斯知道艾達極想重新擁有自己的鋼琴,於是向她提出“以物易物”:在她彈鋼琴的時候他對她做些事,如果她同意,一次算一個鍵。艾達同意了,對於貝恩斯來說,這不是單純的游戲,這是情慾的表達。
推薦理由
一部幾乎堪稱完美的女性勵志電影,獲得1994年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3項大獎。
;Ⅱ 《鋼琴課》里男女主角是真的相愛嗎
《鋼琴課》是一部由簡·坎皮恩指導的愛情電影,該片講述了有著語言障礙卻極愛彈鋼琴的女主,因一架鋼琴而和鄰居貝恩斯從相知到相愛,最終背叛丈夫的故事。
而片尾的一幕無疑能表明男女主角真心相愛:女主在最後一刻選擇將自己和鋼琴一同沉入海底,但是卻掙脫了繩索重新回到了男主的懷抱,最後兩人組建了幸福的家庭。
復雜的感情掙扎和糾葛是《鋼琴課》的亮點所在,並且男女主的最終相愛也讓勇敢追求真愛的主題熠熠生輝,從情節中的細節可見,男女主是相愛的。
Ⅲ 《鋼琴課》
劇情簡介: 愛達(霍利·亨特 Holly Hunter 飾)是語言表達上有障礙的女人,她所有的心思情緒全都憑著那美妙的鋼琴樂曲飄然而出。丈夫早逝,她只好帶著女兒一起遠赴紐西蘭改嫁給當地的殖民者斯圖爾特。當他們到達紐西蘭的海灘時,丈夫嫌搬運鋼琴麻煩,想把它扔在海灘。愛達在海灘邊瘋狂地彈奏 著鋼琴,宣洩著內心的不滿與苦悶。
鄰居貝因(哈威·凱特爾 Harvey Keitel 飾)聽出了愛達內心的苦悶,於是用八十畝土地和斯圖爾特交換了鋼琴,並請愛達天天到他家來教他彈鋼琴,承諾一堂課可以換回一個琴鍵。愛達欣然同意了。貝因深愛著愛達,通過一節節鋼琴課,兩人的情感漸漸滋長。
演員:女主:霍利·亨特 出生於美國,小時候一直在遼闊的牧場里長大。田原曠野造就了霍利豪爽、大方、開朗的性格。1993年,霍利主演了《鋼琴課》(The Piano),在片中成功飾演了一位紐西蘭農場主的啞巴少婦,通過對眼神及肢體語言的刻畫,充分展示了霍利那含蓄而富有暗示性的表演才能,強化了電影的思想深度。她也因此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並從此蜚聲國際影壇。
起初,只覺得女主長得像男人。後來才發現,這種禁慾的氣質才是影片所要渲染的。女主在點明影片主旨方面很重要。
哈威·凱特爾HarveyKeitel
安娜·帕奎因 Anna Paquin :
1、海灘與鋼琴
此處應該配《Le Onde》……
在那有片海,在那有片沙。斷崖下,沉默無語的女人。畫面被海水浸藍,鋼琴聲落入深處,流向遠方。對於不能說話的人來說,她更懂得,聲音的力量,生活的嘈雜。
2、那些情慾
她不說話,只是默默忍受著他的騷擾。鋼琴聲與情慾慢慢此消彼漲,在一線光明中,沉淪、跌落。
她還是不說話,眼神里卻充滿了渴望。無聲的愛啊,多麼難懂。
本片的結局很開放:可以讓三人中一個人死去;可以讓艾達與鋼琴一起沉入水底,也可以先現在:艾達尊崇了自己的意志,與他在一起。
在我眼裡,這些結局沒有最好的。本片的結構完整不需要改編。
此處列出一組觀點,可以作為電影的解讀:
即使我沒有任何立場,我也能夠在這兩級的評論中看出這個世界難解的端倪了。回到那個問題:如果我們對外界世界無動於衷,孰對孰錯?
世人總是對特立獨行的靈魂格外的嚴苛。因為他們的哲學就是,我們總要一樣。我們不能有異端。
在對錯以外的,是冷漠的心啊,而究竟是誰更冷漠呢?
一個人對這個世界冷漠,一個人對他人與自己的心冷漠。後者,是沒有自我的。
Ⅳ 澳大利亞電影鋼琴課劇情介紹
這部電影講述了愛達背叛丈夫斯圖爾特,通過鋼琴結緣鄰居貝因,最終墜入愛河的故事。
19世紀中葉,在遙遠而空曠的紐西蘭海岸,美國年輕女子愛達與9歲的女兒弗洛拉和一架大鋼琴嫁給了美國殖民者斯圖爾特。由於路途艱難,丈夫決定放棄鋼琴,留在海灘上。愛達非常痛苦。
她從小就失去了說話的能力,唯一能讓她感到孤獨的是鋼琴美麗動人的音樂。斯圖爾特只是一個想發財的商人。他根本不理會妻子的要求。愛達只能向鄰居喬治求助·貝因。
貝因說他想聽愛達的表演。所以愛達瘋狂地在海邊彈鋼琴,以表達她內心的孤獨和痛苦。貝因從這種令人震驚的音樂中了解了愛達的心。貝因用一塊土地和斯圖爾特換了鋼琴,並把它帶回家。
為了彈鋼琴,愛達每天都給貝因上鋼琴課。為了接近愛達,貝貝提議用愛撫換鋼琴。在音樂和愛撫中,貝因比斯圖爾特更深刻地理解和愛著啞女愛達,他們的情感逐漸增長......
Ⅳ 鋼琴課電影劇情 鋼琴課電影劇情簡述
1、19世紀中葉,在遙遠空曠的紐西蘭海岸,美國少婦愛達帶著九歲的女兒弗洛拉和一架大鋼琴嫁給了美國殖民者斯圖爾特。由於路途十分艱難,丈夫決定舍棄鋼琴,將它留在沙灘上。愛達內心痛苦萬分。她從小就喪失了說話的能力,而唯一能讓她排遣寂寞的就是鋼琴那優美動人的音樂。斯圖爾特只是個一心想要發財的商人。他根本不理會妻子的要求。愛達只能求助於鄰居喬治·貝因。貝因表示想聽愛達的演奏。於是愛達在海邊發狂地彈琴,渲泄著她內心的寂寞和痛苦。貝因從這震憾人心的音樂中了解了愛達的心。貝因用一塊土地與斯圖爾特換走了鋼琴,並費盡千辛萬苦將它運回家中。
2、為了彈琴,愛達每天去給貝因上鋼琴課。而貝因為了親近愛達,提出用愛撫親近可以換回鋼琴。在音樂與愛撫中,貝因比斯圖爾特更深地理解和愛著啞女愛達,他們兩人的情感也逐漸滋長起來。專橫的斯圖爾特發現這一切後將愛達與孩子都囚禁在屋中。然而這並不能阻止愛達向貝因表達愛意。狂怒之下,斯圖爾特用斧頭砍下了愛達的一根手指。這終於導致了一場斗爭。兩個男人間達成了協議,貝因帶著愛達和孩子以及鋼琴離開這里。在船上,愛達在強烈的思想斗爭後,終於決定拋棄這象徵了她沉重的痛苦記憶的鋼琴。她把它掀倒了海里。貝因與愛達組成了幸福的家庭。
Ⅵ 《鋼琴課》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鋼琴課》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1993 彩色片 120分鍾
澳大利亞夏普曼影片公司/西比2000年影業公司聯合拍攝
編導:簡·坎波恩 攝影:斯圖華特·德裡布 主要演員:霍莉·亨特(飾艾達) 哈維·肯戴爾(飾賓斯) 薩姆·內爾(飾斯圖華特) 阿娜·帕奎恩 (飾弗洛拉)
本片獲1993年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和最佳女演員獎,1994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編劇、最佳女演員和最佳女配角三項奧斯卡金像獎
【劇情簡介】
一葉孤舟顛簸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故事發生在19世紀中葉。出身於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貴族 *** 艾達,帶著9歲的女兒弗洛拉,從蘇格蘭出發,載著一架三角鋼琴和衣物,遠嫁在紐西蘭經營種植園的英國殖民者斯圖華特。
船至海灘,在海風中迎接艾達母女的斯圖華特,指揮土著人搬運行李。因道路泥濘漫長,這位與艾達初次見面的未婚夫決定舍棄笨重的鋼琴,只將行李運回家中,失語的艾達通過手語讓女兒弗洛拉向斯圖華特再三懇求,均遭拒絕。艾達沮喪地看著這架惟一能借之表達自己心聲的鋼琴,被無情地遺棄在沙灘上。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日子裡,艾達與斯圖華特在叢林里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在一聲巨雷中,艾達彷彿看到心愛的前夫遭雷擊的慘景。拍完結婚照後,艾達一把扯下被雨淋透的婚紗,滿懷惆悵地走到窗前,目不轉睛地注視著窗外,思念著那架躺在海灘上的鋼琴。艾達的前夫是位作曲家,夫妻相愛甚篤。一日,夫妻雙雙在比利牛斯山的森林中縱情歌唱時,突然雷雨交加,艾達目睹愛夫慘遭雷擊,頓時因驚嚇過度變成啞巴。
艾達婚後仍與女兒弗洛拉同居一室,與斯圖華特並無親昵之事。她念念不忘自己那架心愛的鋼琴,在丈夫外出經商時,她攜弗洛拉找到房地產管理人賓斯。這位毫無文化素養的粗漢,曾同斯圖華特去岸邊迎接過艾達母女,他與土著毛利人過從甚密。艾達請他幫忙運回鋼琴,起初遭到拒絕。但在艾達的再三懇求下,他陪同母女來到沙灘上。艾達重見心愛之物,欣喜若狂,忘情地彈奏起來,沉醉在美妙的琴聲中。弗洛拉在音樂伴奏下,在海邊翩翩起舞。賓斯看到艾達臉上第一次綻出了甜美的笑容,他雖不理解個中原委,但被眼前的這一幕深深打動。
賓斯向斯圖華特提出,願用自己的一塊土地換取扔在海灘上的那架鋼琴。斯圖華特面對這宗奇特的交易大喜過望,賓斯要求艾達教他彈琴,斯圖華特一口答應。艾達雖對丈夫用自己心愛之物與外人做交易怒不可遏,但這畢竟又給了自己重新摸琴的機會,也就應允了。
從此,艾達每天帶著弗洛拉去賓斯家中彈琴。出乎艾達意料的是,賓斯只想聽她彈琴,並無學琴的意思。他靜靜地坐在一旁,似乎在欣賞艾達悠揚的琴聲,又似乎滿腹愁腸找到了慰藉。一天,他提出每次上鋼琴課時,如果艾達允許他撫摸其身體的 *** 部分,他就給她一個琴鍵,也就是說,艾達最終將贖回自己的鋼琴。艾達同意了。晚上,賓斯慢慢脫下身上的衣服,赤身裸體地走到鋼琴前,用自己的衣服仔細擦拭艾達白天彈過的鋼琴。
斯圖華特曾經晚上來過艾達的卧室,想吻她一下,但遭拒絕。鋼琴課開始後,丈夫發現妻子心緒漸佳,思忖著正常的夫妻生活可能很快就會到來。
每當艾達給賓斯上課時,弗洛拉總被關在門外。一天,她在外面玩膩了,想找媽媽,但房門緊閉,屋內的琴聲也消失了。她透過門縫看到媽媽和賓斯 *** 地躺在床上。這次,艾達贏得了十個琴鍵。
村裡舉行晚會,弗洛拉扮演的小天使十分可愛。全村的人都聚在一起歡樂。有人起鬨讓賓斯彈鋼琴,他並不理睬而獨自坐在一旁,觀看演出《藍鬍子的故事》。當他看到斯圖華特和艾達握著手做親昵的樣子,起身訕訕離去。台上的戲演得太逼真了,當藍鬍子舉起斧頭要砍殺新娘時,台下的毛利人信以為真,憤怒地沖上台去。頓時,台上台下亂做一團。
第二天,一群毛利人吆喝著把鋼琴抬到斯圖華特家中。他十分驚訝,以為賓斯對他們這筆交易反悔了,便急沖沖地去找賓斯。滿面愁容的賓斯告訴他,這是他送給艾達的禮物,與土地交易毫無關系。
雖然鋼琴重新回到身邊,但當她獨自彈了幾曲之後,驀然回頭,發現身後空無一人。當斯圖華特進來時,她便停止了彈琴,默默地走出房外,在院中徘徊,她有一種難以名狀的空虛失落的感覺。躊躇再三之後,她決定去找賓斯。女兒弗洛拉也要跟去,艾達執意不肯,氣得女兒哇哇大叫。這時,恰巧斯圖華特從旁經過,便問艾達去哪兒了。弗洛拉說她見鬼去了。本來他已從女兒口中聽到過艾達給賓斯上鋼琴課的情景,這時他疑雲頓生,徑直向賓斯的小屋走去。
艾達站在神色憔悴的賓斯面前。賓斯說他把鋼琴運走的原因,是不想艾達自己產生賣身換琴的苦惱。他說他很愛艾達。如果艾達看不起他,對他沒有足夠的感情,便請她立即離開。艾達先是默不作聲,後來實在難以自持,近似瘋狂地撲到賓斯懷里,他們熱烈地吻抱愛撫。急促趕到的斯圖華特從屋外的木板屋縫隙恰好看到了這一幕,但他並未發作。
當晚,艾達喜笑顏開,在卧室里與女兒歡快地嬉戲。
數日後,艾達輕提長裙,快步走在通向賓斯小屋的林間小路上。突然她發現殺氣騰騰的斯圖華特沖過來攔住去路。斯圖華特把艾達按在地上,欲強迫她就範,但艾達拼力掙脫。弗洛拉跑來高喊:「媽媽,他們在鼓搗你的琴!」確實,一群毛利人肆無忌憚地在艾達的鋼琴上胡拍亂按。艾達被丈夫帶回家後,斯圖華特用木板把她的窗戶封死,勒令她不準外出。
是夜,從睡夢中醒來的艾達走進了丈夫的卧室,輕輕地撫摸著斯圖華特。但當丈夫要與她親熱時,她又拒絕了他。連續幾個夜晚,情況都是如此。丈夫以為艾達回心轉意了,就拆掉了窗上的封板。艾達又重獲自由。
這天清晨,斯圖華特扛著斧頭到山上林場伐木去了。艾達見丈夫走遠,從琴上取下一個鍵,在鍵上寫了「喬治,我的心屬於你」。用一塊白絲巾包好,交給女兒,要她去交給賓斯。弗洛拉很不高興地接受了這個使命。她在半路上,忽然想到應該去告訴斯圖華特,就轉身徑直跑到林場。斯圖華特打開小包,看到上面寫的情話,拿起斧頭,拽上女兒,頭也不回地奔回家中。他對著鋼琴就是一斧頭,然後一把揪住艾達,問她為什麼這般無情。這時,屋外大雨滂沱,他把妻子拖出門外,一斧頭砍下了她右手的食指。他用那塊絲巾包上這根斷指,向泣不成聲的弗洛拉怒吼,讓她去把它交給賓斯。賓斯見到斷指,心如刀割,布滿皺紋的臉上痛苦萬狀。
斯圖華特望著昏迷中的艾達,深感內疚。突然,他看到妻子嘴唇翕動,似乎在說什麼。於是,他湊上前去屏氣細聽。
深夜,斯圖華特提著獵槍和馬燈,來到賓斯家中。他用槍捅醒賓斯後,對其侮辱一番。他問賓斯是否聽到過艾達說話。賓斯說沒有。斯圖華特說他很後悔那麼殘忍地懲罰了艾達,並對賓斯說自己似乎聽到艾達說了話。她說:「讓我走吧……,賓斯把我從這里帶走……」斯圖華特決定成全他們。
海邊的小船上,艾達、弗洛拉和賓斯准備返回故土蘇格蘭。船啟航不久,艾達要求把鋼琴扔進大海。賓斯雖不解其意,但仍下令照辦。毛利人解開固定鋼琴的繩索,鋼琴緩緩沉入水中。突然艾達把腳伸向連著鋼琴的長索中,於是她也被鋼琴拽入海中。當鋼琴伴同艾達徐徐沉向海底時,艾達甩掉了繩索纏繞的皮靴,又浮上水面,被毛利人救起。
艾達和賓斯開始了新生活,艾達在做著恢復講話能力的練習,賓斯給她做了一個銀制的手指。這樣,她又欣喜地奏起了鋼琴。在寂靜的夜晚,艾達仍依稀看到那架沉入海底的鋼琴……
【鑒賞】
紐西蘭著名女導演簡·坎波恩執導的這部影片可謂屢獲殊榮。1993年獲得法國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後,又獲美國影評家協會獎。在爭奪奧斯卡獎時,雖被《辛德勒的名單》擊敗,但又榮獲最佳女主角獎,此前,霍莉·亨特已獲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女演員獎。飾演弗洛拉的童星阿娜·帕奎恩又獲1994年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本片屢獲殊榮,確在情理之中。在戛納電影節與我國影片《霸王別姬》角逐金棕櫚獎時,全體評委第三次一起觀看了本片,放映結束時,大廳中鴉雀無聲長達4分鍾之久,每個評委無不再次被影片強大的藝術穿透力所震撼,只得做出與《霸王別姬》並列最佳影片同時獲獎的選擇。這在戛納電影節的歷史上尚屬首例。
《鋼琴課》用朴實無華的風格,委婉動人地講述了上個世紀的一個愛情故事。影片沒有跌宕的情節,更沒有 *** 感官的鏡頭,但它震撼了每一位觀眾的心。
女主人公艾達雖然生活在19世紀,她的思想卻早已超脫了那個時代。她從五、六歲起就學彈鋼琴,後來成為歌劇演員,丈夫是作曲家,她的生活似乎與生俱來就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經歷喪夫劫難後,雖變得口不能言,但思想似乎更加超脫。艾達的生活中只有兩件東西無法割捨:一是愛女弗洛拉,一是藉以與外部世界交流的鋼琴。遵父命遠嫁紐西蘭,新丈夫一見面就讓她拋棄對她來說無法割捨的鋼琴,因為斯圖華特認為它是一個累贅。這就釀成了這對新組合的夫妻從一見面起,就無法溝通。能與艾達心靈溝通的只剩下這架鋼琴了。賓斯這個目不識丁的粗漢,本來對音樂一無所知,但在沙灘上看到艾達母女的幸福情景,他似乎感悟到鋼琴的神奇力量。他與斯圖華特達成的這筆鋼琴課交易,實際上促成了他與艾達靈與肉的溝通。行雲流水般的琴聲中,兩顆孤寂的心靈里產生了無法抵抑的愛情。這情感遠遠超出世俗的金錢門第偏見,為了不使艾達因琴鍵交易感到內疚,賓斯把鋼琴連同土地一並贈與心上人,艾達軟禁獲釋立即飛向賓斯的愛窠,這時她連愛女的規勸也置之腦後,在斷指巨痛的昏迷中,她竟然會說話了,而第一句話就是要與賓斯遠走高飛。在這對戀人漂洋過海返回蘇格蘭故鄉時,當鋼琴危及行船安全時,她要求賓斯把琴推入大海。因為這時的艾達擁有了比鋼琴更珍貴的東西——愛情。在鋼琴徐徐入海時,剎那間艾達把腳伸向繩索,她腦海里閃出了應與心愛的鋼琴共存亡的念頭,因為鋼琴在她的生活中畢竟太重要了。於是她也被拽入大海,向海底沉去。也許是清涼的海水使她頓悟,往昔的一切已成過去,生命依然是美妙的,這樣她又掙脫了鋼琴繩索的束縛,向充滿陽光的海面上浮起。這時這架鋼琴已經成為一種象徵,即艾達往昔生活的象徵,它已葬入海底的墳墓。導演在這里的喻意是十分清楚的,從艾達舊日生活中運來的這架鋼琴,歷經海上顛簸和紐西蘭叢林風暴的洗禮,壽終正寢的末日已經到來。艾達將要開始一種全新的幸福生活,將有另一架新的鋼琴伴隨她未來的時光,盡管她在新的琴聲中還會想起葬身海底的舊琴,但那已成為遙遠的往事。
這部影片強大的震撼力還來源於這對戀人文化與社會背景的巨大反差。艾達出身貴族世家,而賓斯在文明的上等社會中,是一個殖民地叢林中的文身野蠻人。艾達和賓斯的愛情故事如果發生在倫敦大都會,那將是天方夜譚。兩個有天壤之別的男女會結為情侶,而門第相貌文化修養和艾達更為接近的斯圖華特卻被拒之門外,如依某些西方影評家所言,僅僅是 *** 所致,筆者以為過於偏頗。賓斯之所以能夠贏得艾達那顆甘苦備嘗的心,是因為在這塊蠻荒的土地上,他是惟一能夠理解艾達的心並與之溝通的人。他外貌粗野冷酷,內心卻細膩善良。在海邊沙灘上,當他目睹一個殘疾人能從鋼琴中獲得如此巨大的快樂與幸福,這位面無表情的粗人油然產生了同情與愛慕之心。他要用自己多年勞動掙得的土地去換取與這個啞女接近的機會,耳聰目明的艾達,雖口不能言,怎能不理解這個年輕人的用心呢?鋼琴課上,賓斯與愛慕之人近在咫尺,無法抑制內心的 *** 與沖動,他忍受著情感的折磨與痛苦,不願欺侮他心目中美麗聖潔的艾達,心懷感激之情的艾達又怎能對這位善良人無動於衷呢?當然不會拒絕他愛撫與親吻。當他發現艾達也愛上了他時,自然喜出望外,當他得知艾達為他遭受斷指之苦時,他痛不欲生。當他能與艾達遠走高飛時,他毅然拋棄一切。而對一個如此關懷自己的快樂與幸福的男人,艾達與之情投意合自是情理中事。
斯圖華特雖然名義上是艾達的丈夫,他也愛著妻子,但他始終不懂艾達的心,更無法與之溝通,所以這場婚姻只能以失敗告終。
在這部詩情畫意充滿神奇浪漫色彩的影片中,導演簡·坎波恩以鋼琴為線索,以大海為背景,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難以忘懷的愛情故事。《鋼琴課》這個片名確實畫龍點睛。因為它,主人公雖啞但不失聲。由於它,艾達與斯圖華特產生隔閡而分手,與賓斯產生共鳴而相愛。琴鍵傳情一章使故事達到 *** 推向尾聲,毀琴、斷指、艾達與賓斯離島遠行。推琴人海引起艾達海中漂游的浪漫畫面,女主人公戴著銀指套奏響另一架鋼琴標志了她的新生,無一不是鋼琴產生的無窮魅力,而觀眾在一首首悠揚的琴聲中,聽完這曲動人心弦的愛情頌歌,自會感到心曠神怡。在這部影片中,導演也充分向觀眾展示了大海的魅力。女主人公艾達從大海來,又回歸大海而去,在海浪聲中賓斯對艾達產生了愛慕之心,大海結束了艾達的前半生,凈化了她的靈魂,給了她走向新生活的勇氣。影片多次出現大海邊的鋼琴鏡頭,使人體味到音樂與大自然融合之美妙,琴聲與海浪聲相伴,創造出一種絕美的意境。
與琴聲和海浪聲相比,艾達的無聲更具特色。她的無聲似乎不是缺陷,而是某種完美的需要。通過她無聲的語言,觀眾彷彿更加理解她豐富的內心世界,對這個才情俱佳的啞女更加同情和愛憐。當然這與霍莉·亨特的精湛演技密不可分。這位被歐洲媒體稱為「大洋洲的包法利夫人」,以非凡的氣質和高超的演技,榮獲戛納影後,得到世人一致贊許,這不會令人感到意外。她那雙會說話的大眼睛,時而含情脈脈,時而滿懷憂怨,時而神采飛揚,時而怒氣滿腔,對她來說似乎任何有聲語言反倒成了多餘之物。此外,霍莉·亨特的9年學琴史對其塑造成功影片主人公也大有裨益。
這部影片的另一特色是導演成功地運用了靜與動的反差。這種反差首先表現在艾達的沉默無語與她周圍環境的紛擾與喧囂。女兒弗洛拉一語道出艾達的內心世界:「媽媽說這世上的人們整天價都在說毫無意味的廢話。」世人覺得啞巴命運悲慘,艾達卻覺得自己得到了幸運的超脫,她豐富的精神內涵使自己擺脫了語言的桎梏。雖然曲高和寡,但人間畢竟仍有知音。在靜默中,她像一個蟄居的精靈,默默等待與尋找著心靈的歸宿。
艾達初到海島時,她凝望窗外的大雨,思念著被遺棄的鋼琴,海在咆哮,激越的琴聲令人心潮起伏,而畫面中央的那架白色鋼琴顯得那麼沉靜、那麼莊重和高貴。海浪盡管兇猛但那岸邊的鋼琴卻毫無掛礙,它就是艾達的化身。影片結尾時,當鋼琴拖著艾達滑入海底時,這深深的世界仍是無聲無息,但我們卻聽到艾達的心在猛烈跳動,就在這靜靜的世界中,她的思想完成了轉變,她的意志選擇了生,擯棄了與琴同歸的念頭,因而她的新生活翻開了第一樂章。動與靜的對比也完成了賓斯的思想轉變。起初他很不情願地跟隨艾達母女來到海邊,但當他看見艾達奏響鋼琴,她的臉在笑,心在笑,女兒在笑,大海似乎也在笑,不解個中奧秘的賓斯卻在沙灘上一聲不響。當艾達母女陶醉在歡樂的琴聲中的時候,他只在一旁冷眼觀看,他默默地收拾好地上的木板,琢磨著沙灘上弗洛拉舞步留下的巨大音符,他的心中對艾達暗暗地萌發了愛情。
導演坎波恩從影前受過正規的繪畫與雕刻的培訓,因而對色彩與畫面的運用功夫獨到。片尾艾達落水的鏡頭與法國著名導演讓·維果1934年拍攝的《亞塔蘭特號駁船》中的類似鏡頭有異曲同工之妙,後者已成為電影史的經典畫面,而坎波恩運用現代的特技攝影,更給人以神奇與浪漫之感。運用鏡像攝影拍攝斯圖華特在婚禮上從鏡中觀察艾達母女及周圍環境的那組鏡頭,對揭示他無顏面對現實的心態,令人難忘。在他得知妻子又要與賓斯重溫舊夢,怒氣沖天地提斧狂奔回家時,為表現他內心失衡,畫面急度傾斜,樹林快速閃過,預示出大禍將至。當艾達遠嫁紐西蘭時,海天一色,一種奇妙的藍色,既神秘莫測又使人感到壓抑,看完全片後,才明白導演的確是匠心獨運。
《鋼琴課》似一杯甘洌的極品綠茶,入口時味道稍苦,仔細品味後方覺出它的絕妙之處。《鋼琴課》是一部經得住推敲的上乘作品。天籟無聲,摯愛默默。寧靜的力量看似微弱,實則綿綿不絕……突然,一聲驚雷劃破海空,一種無聲的吶喊唱出了謳歌人性的頌歌。
Ⅶ 電影鋼琴課影評
影片《鋼琴課》講了一個愛情故事,一個婚外戀的小故事。婚外戀一直容易引起爭議,因此這影片的意識有的人很贊成,有的人很抵制。看過2~3篇電影影評的褒貶不一,又想了想這一部影片究竟講了哪些:電子琴在影視作品中僅僅個意境,女主角自小莫名其妙地不願意與外部溝通交流,挑選拉小提琴作為與外部溝通的方法。
越深層次的了解可以換回來越大的鋼琴鍵,但事實上電子琴對女主角的必要性愈來愈小了。她逐漸期盼不通過電子琴與外部溝通交流,當Baines把電子琴歸還她後,她或是禁不住要來找Baines。她乃至卸掉一個鋼琴鍵作為定情信物!可完全刷新兒時創建的價值觀念是必須掙脫的,當女主被男二Stewart斷開一根手指後
她應當經歷了心裡的猛烈撞擊,斷掉手指、沒法彈鋼琴,就不可以與外部溝通交流,性命好像不會再更有意義,電子琴連著自身最好是都沉入海底、做一個了結。當她被救出後,她取得了再生,逐漸像父母一樣學習培訓講話,Baines倍伴她,不會再必須電子琴作為溝通交流專用工具。
Ⅷ 《鋼琴課》到底想表達什麼
《鋼琴課》表達了成熟女性艾達的「女性覺醒」,巧妙地刻畫了幼女弗洛拉的「女性覺醒」。影片對女性感觸的描寫細膩圓潤,心理刻畫優美含蓄。
(8)電影鋼琴課劇情詳細介紹擴展閱讀
《鋼琴課》主要劇情:愛達(霍利·亨特 Holly Hunter 飾)是語言表達上有障礙的女人,她所有的心思情緒全都憑著那美妙的鋼琴樂曲飄然而出。
丈夫早逝,她只好帶著女兒一起遠赴紐西蘭改嫁給當地的殖民者斯圖爾特。當他們到達紐西蘭的海灘時,丈夫嫌搬運鋼琴麻煩,想把它扔在海灘。愛達在海灘邊瘋狂地彈奏 著鋼琴,宣洩著內心的不滿與苦悶。
鄰居貝因(哈威·凱特爾 Harvey Keitel 飾)聽出了愛達內心的苦悶,於是用八十畝土地和斯圖爾特交換了鋼琴,並請愛達天天到他家來教他彈鋼琴,承諾一堂課可以換回一個琴鍵。愛達欣然同意了。貝因深愛著愛達,通過一節節鋼琴課,兩人的情感漸漸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