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失孤在哪裡拍的 劇情內容介紹
1、電影《失孤》在成都拍攝。
2、《失孤》是2015年的華誼兄弟製作的一部「打拐」題材的電影,由彭三源自編自導,劉德華、井柏然、吳君如等主演。
3、影片講述了1998年,雷澤寬兩歲的兒子雷達丟了,雷澤寬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尋子之路。一路上雷澤寬歷經艱辛,還認識了四歲時被拐修車小伙曾帥。雷澤寬幫曾帥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帶著曾帥送他的導航儀繼續自己的尋子之路。
② 你覺得劉德華的電影《失孤》好看嗎你如何評價這部電影
《失孤》可是說是劉德華演藝生涯的一次突破,我們都知道,劉德華在熒幕前的形象一直都是特別帥氣迷人的,但是,在《失孤》裡面,劉德華顛覆了以往的形象,變成了一個農村裡的農民伯伯,完全的一個路人形象,在拍戲的時候。四大天王之一的劉德華走在路人中間,竟然每一個人認出來他,網友大呼,這可是劉德華啊,劉德華在邊上都不認識嗎,其實也怪不了路人,真的是劉德華把自己弄得太像個農民了,不得不說,劉德華把這個學校塑造的特別成功。只是首部以」打拐「為題材的電影,而且是改變自真實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個父親16年的尋兒子的旅途,這位父親冷靜而又痛苦,執著而又堅強,眼神里都是剛強堅毅,想一下,自己的兒子小時候被拐了,自己找了十六年,但是卻從來沒有放棄過,即使是他覺得沒有希望了,但是,他仍然在堅持著,看完這部電影的最大感受就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在被這種偉大的父愛感動的同時,人販子的這種行為也是令人發指的,看完後的觀眾就會覺得,人販子就應該都抓起來槍斃,是啊,為什麼現在 社會 上還有人販子這類人的存在,這種人在摧毀著多少的家庭,傷害了多少的孩子,就像電影中的台詞一樣,離散,是一個家庭的痛苦,孩子是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多少非法分子,為了牟取暴力,生生的拆散了無數個幸福的家庭,孩子何其無辜,父母何其可憐。這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更是一個 社會 的悲劇,道德的悲劇。
《失孤》是2015年的一部電影,講述了雷澤寬15年如一日的尋找自己的孩子故事!
這部電影非常的好看,原因有幾點!
一、劉德華是 娛樂 圈的頂級天王,出道幾十年的成績有目共睹,而且非常的敬業,是圈中的「勞模」,凡事親力親為,看看劇中的裝扮,一路上的辛苦,都是親自上陣,不像現在的小鮮肉有困難就找「替身」,文替,武替,非常矯情!但是作為天王級別的劉德華,精湛的演技,敬業的精神,尤其裡面被扇耳光的情節,多麼的真實,看哭了多少人……
二、故事的處理,沒有像其他電影非要以圓滿的結局收場,而且通過佛學去解釋得與失,也用來開解現實中找孩子的家長,就像結尾處,執著尋子15年的雷澤寬問道:「大師,為什麼會是我?為什麼是我丟了孩子?」大師回答:「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他,緣滅。找到是緣起,找不到是緣盡。走過的路,見過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緣。多行善業,緣聚自會相見。」
三、創作團隊的工作態度!很多製作團隊都是以圈錢為目的,不是真正為了藝術,所以導致現在的爛片橫飛,層出不窮!但是《失孤》能有這么好的口碑,是因為價值觀端正,態度明確!
因此,我認為以後像這樣的好電影還會有滴!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大家!
失孤 獲得了華表獎最佳男演員獎!可以說是劉德華撐起了整部電影!沒有劉德華換一個男演員根本拍不出這樣的效果!劉德華用這部電影來呼籲全 社會 關注被拐兒童!教育意義和法制宣傳是他結拍這部劇的初衷!同時劉德華的巔峰演技讓人忘記了曾為視為一輩子的偶像標簽,在路上實拍旁人都壓根沒認出這是劉德華!這也是劉德華最在意的地方:他只是演雷澤寬,一定不能讓人認出這是劉德華!成功的是劉德華做到了!自己設計的形體語言:帶有尋兒啟事的背包一定要背在大衣裡面,最土的球鞋一定要穿著回香港也穿著!一個真正的演員才能做到這一些!導演喊ka之後他不會立即回車上休息而是坐下來和導演一起回看討論細節!劉德華就這是這樣一個品質和人格魅力無限的演員!該片的成功也理所應該!獲得華表最優秀男演員獎更是實至名歸!!!
很早之前就看過劉德華演的這部《失孤》,印象很深刻,記得好像是兩歲的兒子丟了吧,然後開始了十幾年的尋找。過程中碰到很多人,很多事,還有個年輕的小夥子和他一起踏上尋親之路。雖然到最後也沒找到自己的兒子,但是和他一起尋親的小伙,卻找到了自己的親生父母,雖然帶著傷感,總歸也是個小圓滿的結局。
個人感覺這部電影非常好看,因為它講述了一個真實存在的 社會 犯罪,之前感覺這種事好像離我們很遠,之後發現其實這種犯罪就在我們身邊。很接地氣很貼近生活,劉德華演的是個小人物,在長達十幾年的尋子過程中,碰到過很多危險,很多未知,真真切切的反映出兒童走失,拐賣兒童的事件。通過藝術處理,呈現於電影之上,希望通過藝術的力量,喚起那些犯罪人員的良知,底層的渺小現實的黑暗。
這是一個真實事件,劉德華曾經說過,自己演的原形,只能演出一半的悲苦。其實原形比劉德華演的慘的多,遭遇過車禍,被別人打,跟別人打。雖然後來又有了兩個孩子,但是仍然在尋找的路上。
這部電影,不管從演技上,或者是從影片意義上,都不失為一部好電影。雖然後面還有幾部尋子電影,比如《親愛的》,《找到你》,都比較不錯,但是《失孤》是比較早的一部,所以印象最深刻,後面同類型的電影,都會和他作比較。
希望這部電影《失孤》能真正的起到它的作用,那些可恨的人販子哪怕稍微有一點點良心,都不會這么做。丟失一個孩子,可能受傷的就是三個家庭。希望電影里的人物事件,都不要再出現。希望喚醒 社會 良知,哪怕只有一點點。
失孤,被動的丟失了父母從而成為「孤兒」,在全世界有多少家庭因為丟失孩子而致使家庭破碎,甚至父母因受不了打擊而選擇自殺的。人販子,多麼令人咬牙切齒、錐心刺骨的字眼!為了利益可以拋棄最最最基本的人倫道德,常說有利益就有市場,但我想不明白為什麼要用這種破壞幾家人幸福甚至生命的方式去謀取利益,為什麼還沒有相對嚴厲甚至近似殘酷的法律來制裁這些人。每每看到這類電影或者新聞,我內心裡是充滿怒火和不甘的,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那些個人販子有一天也終會成為人父人母,難道他們就不害怕被拐走的是自己的孩子嗎?難道他們就真的不怕遭到報應嗎?看到一篇新聞說一對父母在追回被拐走的小孩時,失手將人販子打死,該如何處置。我不知道那對父母經歷了什麼,也不知道他們會受到怎樣的處置,但我覺得這就是那些人販子的報應,實屬活該!電影的內容反映的就是這類事故家庭所經歷的所有困難和撕心裂肺的痛苦,真心希望不要再發生這樣的事了,真心希望每個家庭都能聽到孩子的笑聲。
好看?賊難看!簡直難看到了極致!但是也是必須看的電影!
一部徹底反映人販子罪行累累的電影,怎麼能好看!劇中劉德華扮演的是以為丟失孩子的父親!影片從一開始就講述的是一位父親為了尋找自己孩子過程的各種心酸!
拿著地圖,全國多少城市,多少鄉鎮,一個一個的跑!
每次走過一個地方,都會用筆在這個地方畫上一個記號!
每一個記號都是一次失落,每一次失落都是一次心如刀割的感覺!
每一次出發都希望這是最後一站,可偏偏每一次出發的結局帶來的都是失望!
這部電影中,劉德華,四大天王,顏值那麼高的華仔,在這部劇種可以說是完全的將滄桑兒子演繹到了極致!
這部電影,從頭到尾我都看的內心很壓抑!心疼每一位和家人走散的小孩!
更痛恨那些挨千刀的人販子!你們為了一時的金錢,怎麼就能幹出這種天理不容的事情!你們花著一個家庭心血的結晶,花的安心嗎?
如果不是因為現在人販子那麼猖狂,如果不是因為中國每年有那麼多的家庭以為這些可惡的人販子而導致的家庭破碎!我相信這部電影絕對不會上映!
從沒有哪一步電影看完之後讓人如此痛心!失孤絕對算是讓我印象很深的一部!
如果說這部電影能夠喚醒那些人販子的那麼一絲絲的同情人,那麼這部電影也絕對是成功的!
同時我又是多麼希望,這部失孤中的故事,在以後,永遠不要發生,這部電影從此能真的失去他的意義,從而真的讓每一個家庭都圓滿,讓每一個孩子都能 健康 的長大!
總結,電影很爛,但凡和人販子扯上關系的,都很爛,爛到讓人恨不得將其凌遲!
劇情和意義,好到不能在好!劉德華在其中演繹的更是真實!劇中只看到一個家庭,其實在國內,這么沒日沒夜尋找的父母,多到數不過來!
希望以後這樣的電影沒有在上映的必要,這樣一部就夠了!
牽扯到人販子,言語有些過激!見諒!
個人觀點,經供參考。
不好看,全片都在為煽情而煽情,沒有講好一個故事。同樣的題材,《親愛的》講的算是個完整故事,每個情節和 情感 推動都很扎實可靠,也有效,人物與背景與契合度很高,但《失孤》只有設定,沒有故事。
通過本片能看出導演的野心。她很想表達一個起承轉合的故事,所以多處使用了很重的暗示或者直接就明示,怕觀眾看不懂她想表達的東西。但當前後暗示呼應的那一瞬間,你卻並不能感受到靈魂上的共鳴,該直撞心靈的時候膚淺單薄,毫無高潮點的時候卻又開始大篇幅煽情。
劉德華真的是很努力了,而且越來越努力,根本看不到他放鬆自己的痕跡。在化妝上把自己努力變成一個農民,也拚命成為一個農民,穿著一件襯衣,裡面還套著一件秋衣,這真是很精準地描摹。劇本是硬傷,可惜了劉德華的努力和演技。
我是光影,喜歡我的觀點請關注一下
看了《失孤》,沒有很多驚喜,甚至有點無聊,不過場面很溫和,沒有撕心裂肺的內流滿面。
劉德華真的是演技派的偶像派,一開始沒有很多的言語,卻能戳中心靈的軟肋,讓人感到這位農民父親為尋找自己兒子所走過的滄海桑田白衣蒼狗,暗暗地為他加油,希望他能找到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都流露出一個父親找孩子的堅持不懈和滿懷期待。十五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卻能讓一個孩子的童年成為模糊的記憶,讓一個初為人父的父親塵滿面鬢如霜。雷澤寬就這樣一直地尋找生死兩茫茫的兒子,走遍全國各地大江南北,從不氣餒。有時候,我也在想,是什麼支撐著他尋找十五年,即使找到了兒子,縱使相逢應不識,是否會影響到孩子以後的生活,孩子能否與自己的親生父母和諧共處.......或許,這些都不是我應該想的。
尋子的父親遇到被拐賣的曾帥(井柏然飾),兩人似曾相識,成為淪落人,一起踏上尋親的道路。從祖國的東海岸線的泉州橫跨到川蜀之地,一路上的溫情。真希望此時此刻,他們就是失散多年的父子,從此不再各地尋找。雷澤寬以父親般的慈愛關照著曾帥,包容、開導,直到曾帥找到自己的父母。曾帥與家人的團聚是整部電影最戳淚點的地方。或許,曾帥與家人的團聚會讓雷澤寬感到迷茫,所以他向大師求解。師父如是回答「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他,緣滅;找到是緣起,找不到是緣盡。走過的路,見過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緣,多行善業,緣聚自會相見。」從此,雷澤寬開著插著尋子廣告的摩托車的車輪繼續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滾滾向前........
拐賣兒童,依然是 社會 不得不關注的問題。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一個孩子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很重要的,失去了孩子的家庭就像失去重心一樣不平衡。人販子真的是可惡可恨可氣可鄙可辱可殺!!!中國趕緊修改對人販子懲罰的法律,提高販賣人口的成本,要讓人販子付出沉重慘重的代價。還有, 科技 為什麼就不能更好的造福人類呢。不是有DNA鑒定和指紋識別嗎?為什麼就不能給每個孩子建立一個資料庫,不是說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時代,雲數據嗎?不能真正幫助到有需要的人的 科技 純屬瞎扯。電影中的曾帥,因為是被拐賣的,不能上大學不能辦身份證不能辦銀行卡不能坐火車不能.......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就是一個黑戶,既來之則安之。即使沒有血緣關系,怎麼就不能辦身份證了。如果有關部門說怕有人辦多重身份證,那隻能說你們無能了,不要因為管不好而剝奪一個公民應享有的權利。
影片名「失孤」,寫得很具特色,有枯筆,有留白。兩個很容易寫連筆的字,竟然是一筆一劃,然而沒有一筆一劃的書寫力度,扭捏的筆畫更烘托出失孤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就是不完整,支離破碎。
《失孤》是彭三源的處女作品,所以影片多多少少有不足之處。影片中的風景很不錯,索橋、流水、人家、小道和綠意盎然的草木,顯得有點文藝、祥和。相比於《親愛的》,《失孤》好像少了點什麼,但又說不出來。
願天下沒有拐賣兒童的事情發生!希望每個家庭都能生活幸福美滿!
一、電影契合了 社會 的熱點,喚起人們對「打拐」問題的關注,引起了一定的反響。
二、電影的風格,我個人認為這部電影運用的紀實手法,挺對我的胃口,大部分鏡頭都是華仔騎著插著旗子的摩托車奔跑在尋子的路上,平實又溫情,沒有太多的戲劇沖突,沒有太多的高潮,但真實可感。
三、華仔對角色的理解與突破,可以算是一個驚喜吧,在記憶里華仔好像第一次出演農民的形象,華仔表演可圈可點,但仍脫離不了那一點洋味兒,個人理解。
總體,這部電影還是中規中矩的。
③ 《失孤》找孩子找到了嗎
沒有!失孤是根據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事件改編的,劉德華飾演的那位父親,真如劇中展示的那樣,為了尋找自己的孩子跑遍了中國,但是遺憾的是截止片子上映,他都還沒找到自己的孩子。影片里也是按這一情況進行的收尾,你仔細看就會看到,到了片尾劉德華又騎上摩托,繼續他的尋孩之路。很悲傷的一個故事,我都看哭了!希望他能得償所願,找回他的孩子,也希望所有的父母都不會失掉他們的孩子!!!!
④ 失孤經典台詞及劇情簡介
失孤經典台詞及劇情簡介
《失孤》經典台詞:
1、十五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覺我是一個父親。
2、說句你不想聽的話,莫生氣,這茫茫人海里,找不到的.。
3、丟了15年了!
4、好可愛的啊。
5、雷達都可以失蹤啊?
6、我相信我兒子就在人口最密的地方。
7、2014年,曾帥和我一同上路。
8、修車多少錢?——劉德華
9、我送你了。——井柏然
《失孤》劇情簡介:
在《失孤》中,劉德華飾演一位尋子十五載的農民父親雷澤寬,井柏然則飾演的是外表陽光但內心憂傷的修車小伙曾帥,一次修車經歷讓兩人結識,在了解到雷澤寬的尋子歷程之後,曾帥不僅沒有收取修車費用,更與雷澤寬一起踏上尋親之旅。
;⑤ 如何評價電影《失孤》
《失孤》在最後不是皆大歡喜的圓滿型劇情設置,當劉德華扮演的雷澤寬告別了井柏然飾演的曾帥後,他選擇了一個人發動摩托車走向茫茫人海,對他來講,尋子之路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爭,或許到最後不一定會有個結果,然而心懷後悔終有期的信念,卻是它尋子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盡管同為聚焦打拐題材的影片,《失孤》卻與《親愛的》有很大的不同。它的戲劇沖突相較於前者,顯得更為朴實平淡,在某些細節地方,則有著潤物細無聲的力量,與此同時,影片也沒有將這個沉重的題材一味的悲情化,而是注入了一種明媚的色彩在其中,配上大段略顯激昂的音樂,導演用這種頗為積極的態度在給傳遞傳遞出一種信息:生活不易,但你總得繼續樂觀往前走,走下去,才有希望。
片中有人靠著希望最終得到了圓滿,也有人因為失去了信念崩塌而最終沒有撐過去。導演彭三源用兩個截然不同的例子來詮釋了信念的重要。曾帥在經歷了面對中國千千萬萬個鐵索橋的時候,依然選擇了找尋,最終與失散多年的父母相認。而那位丟失孩子的母親在經歷挫折後,最終選擇了跳橋,而她僅僅只差一點點就能與女兒相聚,這種錯過讓人唏噓,也讓人落淚。
《失孤》呈現的是一個大群體的那種集體焦慮:丟失孩子的父親,幼時被拐賣已成人的少年,失去了主心骨的母親……這一系列都圍繞著丟失孩子這根導火索展開。而在這悲劇發生之後,每個人都有著各自的焦慮:雷澤寬無法面對家人失望的眼光,曾帥沒法辦理身份證,沒法正常結婚,那個丟失女兒的母親也無法正常生活。這一切悲劇的根源源於人販子,因此,我們不僅僅只是對於片中的人物寄予同情,同時也應該對現實生活有所警醒。正如那個報警的大學生,在遇到嫌疑犯的那一刻,不慌不忙的配合警方最終讓失孤兒童得救,讓人看到打拐不僅僅是失孤家庭的戰爭,也是一個全社會的命題。
電影中,苦情的戲份並不多,但依舊有著感人至深的力量。無論是雷澤寬在高速公路得到交警的幫助,還是曾帥的無償援助,而到最後曾帥回鄉的那一幕,則真實到令人動容,曾經的小孩已長成翩翩少年,鐵索橋不在,母親的辮子也不在,他面對相認的那一刻那種恍然隔世之感真實得讓每一個落淚,不僅僅是他周圍圍過來的相親,也是銀幕下的你我。
作為一個聚焦打拐的題材,《失孤》最讓人驚艷的是它很少賣弄苦情。雷澤寬與曾帥的一路北上甚至讓人聞到了《菊次郎的夏天》的味道,沿途的風土人情,奇聞趣事以及悲歡離合,都讓這段尋找的路上充滿了希望的色彩。
劉德華在片中的表現再一次讓人感受到勞模的努力,不再拘泥於偶像包袱,他在神情,語態以及各種細節上的拿捏還是讓人相當信服的,而井柏然的那股少年的意氣風發以及些許的倔強與雷澤寬的堅定相輔相成,兩人的互動戲份也非常精彩。當然片中也找了不少老戲骨,吳君如,梁家輝等友情出演,也讓本片除了感動之外,也多了點點星光。
茫茫人海,後會有期,尋子這註定不是一條平凡之路,有坎坷,有艱險,可懷抱著必勝的信念,還有什麼能比這個更重要的呢?
⑥ 失孤劇情孩子找到了嗎
《失孤》是2015年的華誼兄弟製作的一部「打拐」題材的電影,由彭三源自編自導,劉德華、井柏然、吳君如等主演。 影片講述了1998年,雷澤寬兩歲的兒子雷達丟了,雷澤寬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尋子之路。一路上雷澤寬歷經艱辛,還認識了四歲時被拐修車小伙曾帥。雷澤寬幫曾帥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帶著曾帥送他的導航儀繼續自己的尋子之路。 該影片於2015年3月20日上映。孩子似乎沒找到。
⑦ 劉德華拍的失狐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劉德華拍的失狐最後的結局是雷澤寬雖然沒有找到孩子,但是和曾帥建立了父子般的情誼。
一個兩歲的孩子雷達在1998年的某一天走失,父親雷澤寬從此開始了長達十五年的尋子之路,途中歷盡艱辛,偶然遇到了四歲時被拐的修車小伙曾帥。
兩人一同踏上尋親之路,僅一次修車經歷讓兩人結識,在了解到雷澤寬的尋子歷程之後,曾帥不僅沒有收取修車費用,更與雷澤寬一起踏上尋親之旅,最後,雷澤寬雖然沒有找到孩子,但途中兩人建立了父子般的情誼。
《失孤》的影片評價:
《失孤》的重點是寫人,通過找孩子的父親,和找雙親的孩子,這對人物線,來刻畫拐賣兒童這件事對丟孩子的父母和被拐賣的孩子雙方命運帶來的悲劇。
《失孤》全片鮮少有幼童鏡頭,劉德華、井柏然兩位主演也沒有過多直接的落淚鏡頭,它更偏重用細節打動人心,同時也更能引發觀眾對打拐這一社會現象的思考。
同時《失孤》娓娓道來、哀而不傷,彭三源導演的女性視角使得影片以細節見長。雖然少了層出不窮的巧合誤會,但立足大量調查訪問而成的故事基礎,光是真實都足夠打動人心,加上劉德華和井柏然回歸本真的演繹,使得在影片中可以看到自己家人的影子。
⑧ 電影《失孤》觀後感
導語:電影《失孤》講述了1998年,雷澤寬兩歲的兒子雷達丟了,雷澤寬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尋子之路。一路上雷澤寬歷經艱辛,還認識了四歲時被拐修車小伙曾帥。雷澤寬幫曾帥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帶著曾帥送他的導航儀繼續自己的尋子之路。我收集整理了這部影片的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失孤》觀後感1:
一直很期待這部影片,看過之前的宣傳片、花絮。一閃而過的畫面,輕觸了我內心的那根柔軟的弦,不經意間,被它一點點、一點點,融化、沾染!
重慶的初夏,並沒有火爐般的燥熱。初夏的夜晚,冷風絲絲從窗檯拂入,屋子裡多了些涼意。打開電視,界面更新熱門的推薦裡面看到了我期待已久的《失孤》,於是,這個初夏的夜,陪著孩子,我們一起安靜地靜坐在沙發上,看著故事悄悄地,慢慢地,發生。
故事原型是一個被拐兒童的父親老雷,在兒子走失後,走遍大半個中國,騎著摩托車,尋找兒子的故事。在尋找兒子的過程遇到的種種困難,艱辛,這個偉大的父親,都在用一個信念支撐著他自己,那就是堅持。以前很少關注這類人群的故事,而當我以一個觀眾姿態看到老雷,作為一個父親,作為一個失去孩子父親,那種茫茫人海,十三億人口裡面去尋找自己的孩子,尋找滄海那一粟時,我內心五味雜陳。老雷,雖然他是一個受害人,但他起碼也是幸運的。起碼他漫漫十五年尋子路,觸動了導演,把他的故事,通過電影的形式,告訴了我們千千萬萬的人。也許將來的某天,他的孩子,也會知道,他原來有這樣一個愛著他的爸爸,他還有另外一個家。然而,很多被拐兒童的命運,並非都如電影里刻畫的那麼美滿。那些無辜的小孩,他們都曾是爸媽手心裡的寶。然而因為人販子喪失人性的貪欲,他們缺失了太多正常孩子應該有的人生。比如:快樂的童年,親密無間的親情,無私的父愛母愛.......
劇中,有一個情節特別讓我感動,老雷在尋子途中那次突發的車禍,當時老雷的臉上也擦傷了,車子也破損嚴重。當他被人救醒後,他眼中的平靜,那個眼神,讓我看到他尋找孩子的那種執拗的力量。最讓我動容的卻是他拿起針線,縫補在車禍時,不小心劃破印著孩子信息的廣告布。那長滿老繭的雙手,那顫顫微微的來回縫補,是什麼力量,讓一個父親,讓一個男人,在此刻,那麼的柔軟。看到他將破舊的廣告布一針一線縫補好時,他縫補哪裡是孩子的信息,他縫補的分明是希望。老雷,在途中,反復提到的一句,他只有覺得自己在路上,才對得起孩子。在同時,他結交到同樣身為棄兒的曾帥,盡管此時曾帥已經長大成人,已經可以自食其力。通過曾帥對自己真實身份的嚮往,渴望成為一個有身份證,有戶籍的正常人,過普通人的正常生活的嚮往。於是他們結伴,通過曾帥兒時模糊的記憶,鐵索橋、竹林、媽媽的長辮子。一次次在失敗中尋找,每當曾帥想要放棄的時候,老雷總是給予了曾帥繼續堅持找下去的力量。最後劇中曾帥終於如願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他的幸運,或多或少來自於老雷的堅持。一個男人的力量,一個父親的力量,原來可以這樣偉大。
影片的最後,老雷偶遇了一群出山化緣的禪師,老雷虔誠地與禪師對坐,禪師的一番話,緣起、緣滅、緣聚、緣散,一語道盡了老雷這些年尋子路上種種因緣,也許老禪師的話,渡了老雷。緣來緣去,世事皆有定數,有緣,自會相見……
《失孤》觀後感2:
符合女作家導演彭三源在以往編劇作品一向風格,《失孤》拍得很精準,很細膩,也很大氣,沒有刻意的苦情催淚,卻有一種真實的悲愴溢滿銀幕,沒有故作的艱深或宏大,卻有一番對塵世的唏噓,雷澤寬的摩托車輪,最終在綠色的大地上一往無前,就像生命的河流奔騰不息,尋子海報迎風招展,就像京劇中名將背後的靠旗,象徵著不肯妥協的信念,那一刻,所有對尋找還是放棄的執念、悔恨、焦急、絕望,都隨風散去,如詩般從容。
和以往的打拐題材不同,《失孤》從多個角度表現拐賣兒童這一敏感題材。一方面是父母的鍥而不舍,劉德華飾演的雷澤寬,騎著摩托不斷行走,詢問,探訪,歷盡苦難,15年光陰春去秋來,苦苦尋覓著兒子的消息。另一方面則是被拐兒童的生存困境,井柏然(微博)飾演的曾帥,是一位被拐的孩子,雖然在被賣到新的家庭後,也很好的長大,但因為特殊的身份,沒有身份證,不能做火車、飛機,不能談戀愛不能結婚,所以無論如何也要尋根。
站在道德的角度上看,《失孤》有更鮮明的立場,通過“拐賣兒童”給受害者們一生帶來的創傷,非常明確的抨擊這種犯罪行為。去年上映的打拐電影《親愛的》中,也表現過這樣的劇情,但卻是完全不同的方向。《親愛的》中,被拐走的孩子對拐孩子的人家產生依戀,拐孩子的母親在孩子的親生父母找來後成了被欺負的弱勢群體,這些情節雖然站在人性的角度上想要顯得有情有義,但若站在道德的角度上看,卻未免顯得有點混淆了黑白。
《失孤》的導演彭三源,為了這部影片的劇本走訪過上百個真正的失孤家庭,因為親眼見過那些失去孩子家庭的傷痛,所以導演沒有為了展現戲劇的沖突,而強化那些拐賣兒童家庭的可憐。這本是隨便一個情節就能煽出淚來的現實主義題材,可以拍得很戲劇、很沖突,很類型化,就像《親愛的》曾經做過的那樣,但《失孤》堅守著道德的底線:拐賣兒童的行為,不可以被原諒,否則悲劇就永遠不會結束。
為了避免太多感人的故事,難以明說的情感影響觀眾的判斷,那些找不到孩子的家長最終決定放棄尋找再生一個新孩子的故事,也不會被選入《失孤》的情節中。這個世界上,像雷澤寬這樣耗盡一生去尋找孩子的父母有很多很多,而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和雷澤寬一樣找不到自己的孩子,他們可能無數次的像問過天:“為什麼會是我?為什麼是我丟了孩子?”於是,影片給出了他們那個富有禪意的答案:“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他,緣滅。”也許是能給那些失孤父母的,最貼心的撫慰。
《失孤》另一個不同於其它現實主義題材的特點就是,用溫情去表現悲情。影片通過兩個人的'邂逅、同行,讓一位尋找孩子的父親和一個尋找父母的孩子以特殊的方式相聚,雷澤寬和曾帥在同行的路上,經歷了很多溫暖的時刻,一起吃霸王餐被罰刷盤子又被老闆娘“調戲”,泡澡後把大腿壓在對方身上睡覺,在夜市裡因害怕彼此走丟而互相發脾氣,在打工洗車時的忽然互相潑水玩了起來,這些片段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如父如子”的畫卷,兩個失去了生命中重要一部分的人,在對方身上尋找到了一直渴求的感情,這是一種更特別的情感體驗,寫意,鮮活,極具真實感,沒有撕心裂肺的戲劇化的故事,貌似快樂的尋子之路背後,卻有著更大的悲哀。
雷澤寬在尋子路上挨過打,受過餓,摔過跤,上過當,卻始終沒有放棄,是冥冥中親情的召喚,也是只有在路上,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父親的自我救贖,曾帥則曾在找到親生父母後,困惑於養父和姐姐的情義,對生父的生疏,這樣彼此對照,就是影片對現實的思考。從東方人的情感來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血脈深情,骨肉相連。可是當親人離散之後,怎樣面對,是像雷澤寬一樣苦苦尋覓,還是憑其自然,是一道沒有對錯的選擇題,而對於那些無法從內心深處原諒自己弄丟了孩子的父母來說,也許這沒有盡頭的千山萬水,才是一種靠岸。
《失孤》觀後感3:
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尋他,緣起;你不尋他,緣滅。;;題記
這是一部左岸的悲傷,這是一部人性的反思,這是一部父愛的無悔,這是一部親情的演譯!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父親15
年尋子的艱辛歷程,一張地圖,一個背包,一輛摩托車,一件大衣,走遍了十幾個城市,途中的滄桑,旅途中的故事,旅
途中的堅持,是那麼的觸動心靈!
這部影片概論來說就是八個字:失孤、尋孤,遇孤,成孤。開頭影片那張可愛的嬰兒照片拉開了失孤的序幕,接著雷澤
寬凄苦尋孤的十五年風雨路,途中幫助四歲被拐的曾帥尋找到父母,縱使尋孤的路上仍然充滿著未知性,充滿著不可預見
性!可是正如那高僧所說: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尋他,緣起;你不尋他,緣滅。所以為了緣起,雷澤寬依舊
踏上了尋孤的路程!這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責任還有承諾!這是愛的偉大!
這部影片揭露了左岸的悲傷,揭露了社會殘酷的一面!這個社會又有誰能為被拐兒童買單!被拐兒童被稱為黑人,因為
他們是見不得光的,他們沒有戶口,沒有身份證,是不合法的存在,對於他們來說,不能高考,不能坐火車,不能做飛機
,不能去找工作,不能去旅遊!正如影片中的曾帥,因為沒有身份證而不能高考!這是誰的悲哀!這又是誰的過錯!誰又
該為此買單!這是社會的悲哀!這是人類的責任!人類為此買單!
反思影片折射的社會問題,去思考,為什麼?拐賣兒童,為什麼?難道人販子是冷血動物么!難道人販子就不懂得親情
的可貴么!孔聖人說,人之初,性本善!那麼是什麼讓那些人販子失去了本心!是貧窮?不,不是!在這個高速發展中的
中國,哪怕是做苦力,也能掙到錢讓自己生存!那麼是什麼?是貪婪,是的,就是貪婪!因為他們內心的貪欲,他們拋棄
了人性,拋棄了本真!
就像《七宗罪》中的一樣,人難以擺脫貪婪,這是人性的劣根性!那麼該怎麼辦!要怎麼做!是教育,還是文化發展,
還是經濟發展!無可厚非!必須加快經濟的健康發展,從而解決人類的基本物質資料需求,必須推進教育發展,加快解放
人類思想,轉變人類價值觀,必須推進主流文化建設!從思想的高度轉變社會!思想在行動之前!當然解決問題是很難的
!他是一個曲折的長期的過程!但是就像再長的黑夜也會有黎明,再遠的旅程也會有終點,所以,只要去堅持,就能看到
彩虹!
希望左岸的悲傷不再!
願世界安好!
⑨ 電影《失孤》是講述怎樣的故事
影片講述了1998年,雷澤寬兩歲的兒子雷達丟了,雷澤寬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尋子之路。一路上雷澤寬歷經艱辛,還認識了四歲時被拐修車小伙曾帥。雷澤寬幫曾帥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帶著曾帥送他的導航儀繼續自己的尋子之路。
2021年7月,《失孤》中劉德華飾演的尋子父親原型郭剛堂,在公安機關的努力下找到了兒子郭新振,犯罪嫌疑人被警方抓獲。
角色介紹
1、雷澤寬;一位尋子十五載的農民父親,十五年尋子,痛苦而冷靜、倔強又善良。有一個隨身攜帶寸步不離的斜背袋,他的背包里全是兒子及其他小孩的尋人啟事、身分證明文件及少許零錢,已是他擁有的全部。
2、曾帥;四歲時被拐的修車小伙,在了解到雷澤寬的尋子歷程之後,曾帥不僅沒有收取修車費用,更與雷澤寬一起踏上尋親之旅,途中兩人建立了父子般的情誼。曾帥是個摩托車修理工,不僅會騎摩托車,還會修理摩托車。
⑩ 打拐題材電影《失孤》觀後感
導語:電影《失孤》講述了1998年,雷澤寬兩歲的兒子雷達丟了,雷澤寬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尋子之路。一路上雷澤寬歷經艱辛,還認識了四歲時被拐修車小伙曾帥。雷澤寬幫曾帥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帶著曾帥送他的導航儀繼續自己的尋子之路。我收集整理了這部影片的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失孤》觀後感1:
"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他了,緣滅;找到是緣起,找不到是緣盡。走過的路,見過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緣,多行善業,緣聚自會相見。 "
佛教中一切皆為緣。 影片末尾雷澤寬遇到和尚的一幕無疑是全劇的點睛之筆。 於是,我們看到,清晨時分,在漸漸消弭的佛音中,那個瘦弱乾枯、不堪一擊但懷揣希望、不辭辛勞的身影,開著摩托,又一次,不明遠方地上路了。
佛音漸消在發動機隆隆的轟鳴中,在風吹稻香的簌簌中,在雲卷雲舒、日月更替的歲月輪回中。現實里的佛音歸於沉寂,心底里的佛音持之以恆。那一句"緣聚自會相見",雷澤寬信,所以心中已成習慣、成信仰的事情--尋子,自始不滅。
15年,尋子15年。有多少事情能經受時間考驗如此之久?在看同題材影片《親愛的》之時,我也一直困惑於此:有這樣長的苦尋時間為何不選擇再生一個孩子?我大概是因為沒有結婚生子,才不解為父母者的失子之痛。《失孤》倒是讓我突然明白了一些。
曾帥是一個從小就知道自己是被拐賣來的孩子,但他不敢對別人訴說,更不敢讓養父母知道,他生怕自己把手中現有的一切也失去了。但畢竟血濃於水,他渴望見到自己的親生父母,親口問問他們當初為什麼那麼不小心,他渴望知道現在的他們到底生活得好不好,他渴望弄清楚自己是誰、根在哪。他說,"小時候怕自己死掉,父母就找不到我了,現在怕父母死掉,我就找不到他們了。"他的話無形之中給了雷澤寬繼續前行的動力。而苦苦尋子15年的雷澤寬說,"我的老母親活得很小心,因為怕我和媳婦會責備她,她那是活嗎?是受罪!我的妻子也很小心,因為怕我離開她,也是活受罪。我其實很膽小,不敢回家,怕家人看到只有我一個人回來。我只有在路上,才感覺對得起兒子。" 他唯獨沒有提到自己,他當然更是受罪,欠債、車禍、被群毆、露宿街頭、打工......只有在路上受罪才讓他在心靈上不那麼受罪。 雷的話也更加堅決了曾帥找尋父母的決心。
就這樣,一個尋子、一個尋家,雷曾二人在尋途中相互鼓勵、扶持、照顧,建立了一段特殊的情義,似友情、更似親情,或許可以叫做"臨時父子"。一個人走是孤獨,兩個人一起走,多少是種幸福。
回到那個困惑,我在曾帥和雷澤寬這里似乎找到了答案:無辜的孩子、殷切的企盼、失魂的父母、漫長的等待,而骨肉連心,這份煎熬一定是相互的,唯有尋找才能贖罪,唯有尋找才能心安。
但我知道,臨時父子的幸福一定是短暫的,影片導演不會讓倆人尋路相伴、一直到老。一定會運用對比的手法,使其中之一成為幸運兒。而這個幸運兒是,曾帥。
通過網友的協助,他找到了回家的路, 雖然記憶中的鐵索橋、竹林和長辮子都沒有了,但爸爸媽媽還在、一直在、始終都在。 他終於知道了自己的真正身份:毛雪松、來自重慶。他終於不再是黑戶,有了身份證,能坐火車、能和心愛的姑娘領結婚證。
值得一提的是,雷澤寬陪曾帥回村相認的那天,穿的是一件結婚時候穿的西服,這足以看出他的鄭重,但這份"鄭重"又與自己何干?越是鄭重越是苦痛。而曾帥也一定覺察到了,所以故作輕松地嘲笑他"老土",還在看到橋頭歡迎回家的橫幅時說"太搞笑了",他企圖緩解這種鄭重帶來的傷感氣氛,但傷感對他而言,終歸是淚中帶笑,因為父母就在不遠處翹首以待。曾帥下車回頭看了看雷澤寬,夾雜著感謝、不舍、祝福種種情愫,而後轉過身對著生他的這片土地大聲吶喊"我就是毛雪松!"隨後母親的那一聲撕心裂肺的嚎哭,震盪了空氣、山川和人心。雷澤寬站在車旁看著他們一家三口團聚的樣子已經泣不成聲,周圍是一群替老毛家高興的村民一擁而上。這一喜一悲的對比著實令人心碎。我想,這一刻雷澤寬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人,他的淚水裡一定有三個層次:一是為曾帥找到回家的路而高興,二是為這段短暫而幸福的臨時父子關系的終結而不舍,三是為自己的孩子至今還不知所蹤而難過。雷澤寬的傷感是笑中帶淚。
影片中還有一個對比--長裙女人。
長裙女人的女兒被人販拐走,她不知疲倦地發尋人啟示、歇斯底里地朝交警怒吼、雨天里為印有女兒頭像的易拉寶打傘......但痛苦不堪的她最終在大橋上縱身一躍、撒手人間、再無留戀。她不會知道,就在她選擇結束生命的同時警方已經成功解救了她的女兒。觀眾為長裙女人深深嘆惋,為何不能再堅持一下,就一下!大概緣分要交給相信緣分的人,她等不了了,唯有以死謝罪、尋求慰藉、方得解脫。長裙女人與雷澤寬是現實世界中尋子父母的縮影,面對心靈跟肉體的雙重摺磨,多少人放手,多少人堅守?
曾帥和家人團聚,小女孩被成功解救,雷澤寬摩托後飄揚的三面旗子里有兩面已經有了著落,而自己的兒子又會在哪裡?他的背影在一條很長很長的鄉間土路上漸行漸遠。我願意相信兒子就在不遠的前方。活著就有希望,緣聚自會相見。佛音落定,燭火不熄。
《失孤》觀後感2:
今天忙中偷閑,觀看了正在熱映的電影《失孤》,為自己剛剛結束的繁忙北京之旅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失孤》2015年由華誼兄弟製作,由彭三源自編自導,劉德華、井柏然等主演,講述的是農民工雷澤寬(劉德華飾)在尋子路上與自小被拐賣的青年曾帥(井柏然飾)相遇、二人最終形同父子的感人故事。雷澤寬的兒子雷達四歲時被人販子拐賣,為了尋找被人販子拐賣的兒子,十五年間他騎著摩托車走遍了半個中國,同時還熱心地幫助其他失子的父母尋找孩子;在尋子途中,不斷有好心人對他相助,其中有偷偷給他塞錢的交警,有來來往往的路人,背後還有千千萬萬的網友;半途摩托車發生故障,年青小伙兒曾帥免費為他修理,二人結下了情誼;在福建了解一位被拐賣的男孩是否是他丟失的兒子時,雷澤寬被孩子的養父母及其他漁民一頓痛打,摩托車也因此損壞;曾帥以自己的摩托車對雷澤寬免費相助,並且與他一同踏上了尋子、尋父之路;尋找途中二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感情之深形同父子;歷經千辛萬苦,雷澤寬終於幫助曾帥找到了親生父母;此後,雷澤寬繼續踏上自己未竟的尋子之路。
拐賣人口問題和獨生子女政策是一對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沉重社會話題。前者給失去孩子的父母和家庭帶來了無盡的痛苦,而後者則是產生前一問題的重要誘因。近些年來,反映這一題材的影片不少,它們角度不同、各有特色。但是,本片通過雷澤寬的尋子故事,突出地反映出了拐賣子女問題在進城務工農民工階層身上的高發性,需要引起人們的格外關注。
這部電影出現的群眾演員不少,主要人物並不是很多,但演員的演技表現不錯。"華仔"之敬業精神令人敬佩,破舊的農民工衣服穿在身上,竟然和他融為了一體;井柏然的帥氣特別吸引人,他渴望回歸親生父母身邊的迫切心情表達非常到位,他的摩托車車技同樣令人十分欣賞;二人晚上在荒郊野外的小亭子下相偎而睡、形同父子的場面更是特別感人。另外,最煽情、最賺取人們眼淚的,恐怕還是劇中曾帥的父母聽到兒子找到時的激動話語和一家三口相見時的痛哭失聲場面,既讓人對"人間自有真情在"的深刻內涵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時無形之間也使觀眾對人販子給他人帶來家破人亡罪行的痛恨之情油然而生。
另外,劇情中出現的一些對白,也同樣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尋子途中晚上出家人對雷澤寬開導、寬慰的極具哲理的話語:"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了,緣滅。"使人對父子之間綿延不絕的親情再次有了痛徹心菲的感悟。再如,雷澤寬所說:"15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覺我是個父親。"使人對他的朴實無華充滿了敬意。
本次看電影,我首次從片頭開始看到了全劇完全結束,既是對自己的獎賞,也是對所有電影製作人的感謝。看完之後的感覺是,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並不是特別的離奇,但是在不經意之間,使人感受到了一種父愛如山、不離不棄的高大形象,同時向全社會傳遞出了"一人有難大家幫"的正能量。同時,我們在為劇中一家三口重新團圓喜極而泣的時候,也能夠忽然想到對於自己父母應有的感恩之心與子女行孝之無限可貴。總體而言,即使不能說是上等的佳作,應該說還算是一部不錯的片子,能夠在使我們偷偷灑淚對片中人物寄予無限同情的同時,也使自己的精神得以升華。
除了欣賞劇情與演員的陣容,對於影片充滿好感的另一個原因是滿眼的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無論是武夷山區,還是漁民捕撈的海邊灘頭,亦或是四川依山傍水的小村莊,更有那令人目不暇接、遍布全國、橫亘河上的各式鐵索橋,對於觀眾而言感受的無疑都是心曠神怡。在這樣的美景襯托之下,欣賞著老帥哥"華仔"和小帥哥井柏然或單獨或共乘摩托車飛馳在或筆直或盤旋的公路之上,也是一種別樣的享受。
在我看來,在百忙之中於電影院用心品味一部影片,不僅是一種經典的小資情調,同時也是最好的放鬆身心的休閑方式之一。最後,希望在日後能夠觀賞到更多類似的影片佳作,既為國人升華精神和放鬆神經提供可能,同時也以之為媒介多多向外傳播我們的價值觀,在全世界不斷鍛造我們的文化較實力。
《失孤》觀後感3:
電影失孤觀後感:一段極簡主義的尋親之旅:先給影評定個調:至少應該是我的國片十佳備選。原因如下:導演處女作懂得做減法,劇作有一定的深度,不存在起鬨消費熱點現象,整體完成度尚可。
天惹,觀眾對現在國片要求真是低到塵埃去了。(笑哭)
故事很簡單:雙男主公路尋親的故事。
《失孤》是彭三源作為導演的第一部電影,編劇起家的彭三源在劇作上下的功夫能夠明顯看得出來,以目前成片的完成度來看,劇本的成色應該還能上浮30%。尤其是劉德華老師這條主線還是相當扎實的。在影像的調度上明顯優於對白敘事,對我來說,最喜歡的段落就是片中人物毫無語言對白的那一段,影像上先入為主的極簡主義能夠看得出來導演的不貪心,捨得做減法,不在乎激烈的戲劇矛盾的沖突,安安靜靜地將兩個"公路尋親"的故事。劉老師騎著他那輛"悍馬級"的嘉陵摩托從茫茫人海中穿進鏡頭,默默地發著傳單,默默地忍受著陌生人或好心的規勸或無意的嘲弄,不發一言,又默默地騎著摩托車消失於被"霧霾"影像籠罩的路的盡頭。這是一段沒什麼交代的尋親之路,只能走著,走著,抓住些許看似有希望的"線索",就像劉老師自己說的那樣:我自己走在路上,才能讓自己不愧疚。
劇作上的優點還表現在電影中若隱若現的社會批判,許多同學詬病的節奏和剪輯的問題,大概也是在這里可以得到某種解答。
首先,電影中有條支線:年輕媽媽丟失幼女周天意,小女孩兒輾轉被人販子買到各地,最終靠的是路人無意間施以援手,才得以被解救。電影中還有兩處對這一情節的呼應處理:一處是網友糖果告訴雷澤寬泉州某漁村有一個被抱養的少年很像他被拐的兒子,引發雷澤寬南下福建尋子,但失敗而歸;另一處便是曾帥最終能夠找到親生父母親,能夠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也是靠一個叫小居的志願者無意間在網上搜索並熱心地報了案,各種"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致使他可以成功尋親。這兩個情節的發生,觀眾其實並沒有看到任何官方機構的第一時間介入,所有呈現出來的細節都是民間自發組織和志願者們微薄的力量(影片字幕感謝了"寶寶回家"這一志願機構)。也就是說,這一樣一個時而出現,背負巨大人生悲劇的社會群體完全沒有受到主流力量的幫扶,官方立法的保障。能夠看得出來,導演似乎有意的在規避《親愛的》中出現的道德贖罪的敘事邏輯,而是隱晦對這一社會現象做出她自己的評價。
第二,雷澤寬老師的兒子被拐是具有偶然的,他自己問過大師:為什麼偏偏是我兒子被拐?(這一情節隱隱有深意)但曾帥的被拐其實是很有寓意的,電影中說過他是因為在集市上吃一碗豆花被拐跑的,時間大約是在90年代初期,影片中對曾帥印象中出現的鐵索橋,竹林等實在景象最後倒塌的處理似乎是有意在劍指拐賣人口這一"現代主義的社會病症"正式出現在中國現代化進程當中。如若不是曾帥的第二條線索,他如何能在有生之年之年找到早已因為公路改造而被砍掉的竹林和拆掉的鐵索橋。記憶中的"回家之路"被現代化發展的腳步碾壓的稀碎。
重慶這個城市已經無數次出現在中國電影中,第六代的地下黨導演們最愛它,這個地方擁有天然的現代與傳統的牽連和割裂,她日新月異,她舊影重重,三峽大壩淹沒的是從前人類的根基,又迎來了下一代的新生,自然必須承受被犧牲的"義務"。重慶這個小妖精的寓意就是它既是拆毀,又是新生,它已然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個文化符號,中國現代化的進程的全方位都可以濃縮在這個天天都在柴樓蓋房的地方。將曾帥的人生之初和最終結局放在這里,自然是頗有深意。不過,如果能夠更加露骨一點我就更加喜歡了。
第三,劉老師在幫助曾帥完成尋親之旅繼續踏上征程的時候,路遇一群修業的和尚,並完成了一番看似玄妙的對話。劉老師不無悲傷地講:為什麼偏偏是我兒子被拐?大師曰:他來,緣聚,他走,緣散;你找,緣起,你不找,緣滅,人生在世,多行善業,才必有好果(大意)。在我看來,這段情節的發生略微突兀,但也合情合理。細細想來,大師的話本來也不是對雷澤寬所說,雷澤寬不需要佛言來自我安慰,大師言說的對象恰恰是銀幕之前的我們。昭昭眾生,但凡對生命和人性懷有敬畏之心之人,斷不會做"拐賣人口"這樣傷天害理的事情的。然而,中國社會早已浮躁至此,信仰缺失的當下,那些陌生人的小善良如何能夠抵禦得了這深不可測的人性黑洞。面對這一族群,在立法不嚴,官方漠視的情況下也只能依靠這微弱的信仰力量去約束被釋放的暗黑人性,這或許是導演釋放的一點小善意吧,能夠對銀幕之前的大眾起到些許作用也是極好的。
李屏賓老師的攝影師具有典型的台灣自然風,四川的景色非常襯他的風格(為我的家鄉感到自豪)。小清新似的逆光拍攝造成了意外的"霧霾效果":雷澤寬騎著摩托車從逆光中來,到逆光中去,背影孤單,前路漫漫,渺渺茫茫。就像他這十五年的尋子之路,看不見方向,看不到希望,只能不停地走,走,人淹沒在了這個飛速發展的大時代里了。
劉老師自從邁入了知命之年,選擇的角色更多的是趨於社會責任感,而且也只有這類片子演起來似乎能夠找到些許門道。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劉老師近年來備受肯定的電影都出現在三四月這一淡季檔期,且都是和活明白了女性導演合作(嚶嚶嚶--硬拗)2011年的《桃姐》橫掃中港台幾大電影節以及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大放異彩。讓半輩子活在"只有顏,沒有演技"的言論里的劉老師揚眉吐氣了一把,片中對於普通男人的生存困境的處理,以及清爽細膩的表演方式都可以服眾。說到底,劉老師畢竟是一塊浸淫了華語影壇三十年的老薑。
《失孤》中,他依然是誠懇地在"走心",對於處於社會底層更加困頓的內地失孤中年老男人的人生困境,演繹得還算可以,個別處甚至拿捏得當,譬如一個人騎著摩托車走南闖北,沉默寡言地尋找著丟失了十五年的兒子時(真不是黑,咳咳咳)。這次的表演也應該能讓他在今明兩年的頒獎典禮上撈得一二的,與他比起來,井柏然的表演讓人十分出戲,演技著實讓人拙計啊,台詞功底欠缺,念對白的念得我尷尬症直犯(別打我啊,我是顏粉啊!)一口亮晶晶的烤瓷牙,渾身散發出巴黎時裝周的潮男氣息,哪像是個國道上修車店裡的小工嘛,帥得讓人合不攏腿,看完只想說,寶寶,別哭,我們集資給你辦戶口!
當然,這片子肯定會拿來和《親愛的》做對比,肯定的是它肯定是在表演上比不上《親愛的》,甚至最終的社會效應。但與《親愛的》那種分分鍾拿著芥末往你眼睛上湊的煽情路數相比,我還是喜歡這部電影裡面這種不算克制但是不著痕跡的溫情方式:因為演員完全讓我哭不出來,能夠哭出了的是超級棒的配樂。O(╯□╰)o
對於我自己而言,我更喜歡《失孤》這種能夠在電影中賦予一些電影之外的東西的電影,比如去探討為何在近二十年中國會這么密集地發生"拐賣人口"的現象,深層原因在何處,官方立法機構是否有對此作出應有的反應,又或者在前兩層都沒辦完成的情況下,當下浮躁的中國需要做點什麼?也許這才是這類電影應該承載的目的和意義。
《親愛的》裡面那種人人都有苦難,人人都能到的救贖的中庸邏輯和情感泛濫策略真的可以歇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