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韓國電影燃燒主要講什麼
韓國電影《燃燒》根據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短篇小說《燒倉房》改編,同時結合了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的短篇小說《燒馬棚》。講述了三個經歷各不相同的年輕人:鍾秀、本、惠美相遇後,他們之間展開了糾纏不清的愛情故事。
電影《燃燒》是一部犯罪驚悚片,將由馬赫沙拉·阿里領銜主演。由前真探、現編劇Fredrick Kotto負責操刀劇本,並同阿里和Tom Carter執行製片,Nicole Clemens和Kevin Cotter擔任自製片人。
影片改編自A.J.Wolfe所著即將出版的同名小說,故事背景設定在極端暴力的犯罪世界中,聚焦一名加利福尼亞北部的偵探,他致力於摧毀一個犯罪集團,向家人隱瞞了他的秘密生活。
三個人物大概的性格特徵
李鍾秀:有著分崩離析的破碎家庭,有著虛無不實的寫作夢,還有剛出學校的那份天真與稚氣。為父母之間的恩怨奔波著,為自己嚮往的愛情維護著。當現實壓力擺在他面前的時候。除了不甘的妥協,還有著和ben相比較之下,抱怨命運的不公之外,只能感嘆現在的年輕人中,有太多的「蓋茨比」。
女主申惠美:典型的屬於這個時代的大多數文藝女性的色彩,有一顆探知肉體與精神空虛的心卻背負著巨額債務,來支撐自己的物慾法則,和肉體寶典。表面活的天真爛漫,又在內心裡感覺是被這個現實拋棄在邊緣之後,自己都拋棄了自己。想像那些美麗的夕陽一樣無聲無息的就這么消失在天際。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一份孤獨中的關懷,還是精神空虛中的填充。
李鍾秀遇到惠美,以為遇到了愛情。殊不知惠美床底常備的避孕套已經表示脫離了低級需求,在這個根本不缺性的年代。精神層次的填充對思想青年來說尤其重要。而鍾秀在惠美出去旅遊的期間,經常對惠美有性幻想,也道出了對愛情的認真和渴望。這個世界很容易遇到愛,很容易遇到性,難得是理解。
2. 電影《燃燒》女主半裸出鏡,後來她去了哪兒
故事從一對渴望被愛的邊緣人開始,在未盡的燃燒和赤裸的身軀中戛然而止。 每一種思想、每一份靈魂,都糾纏不清。
改編自村上春樹《燒倉房》,李滄東時隔八年的新作《燃燒》,以 3.8分 創造了戛納場刊 歷史最高分 ,講述了無法跨越的階級鴻溝和那些如同被遺棄的倉房般醜陋而空虛焦慮的靈魂。
「不認識我了嗎?變漂亮了嗎?」
「你還記得嗎,以前說我長得丑,那是上中學的時候,你對我說過的唯一一句話。」
當鍾秀重逢舊相識惠美,她這么說著。 鍾秀於她,是苦難生活里的唯一救贖。
他們心中都埋藏著對彼此的愛意,但苦於巨大的生存壓力,兩個單單依靠體力勞作勉強過活的年輕人,卻一直無法面對面坦白。
之後惠美踏上了去往非洲尋找生存意義的旅途,和上層社會的Ben成為情侶。
鍾秀第一次表達出憤怒,是兩人結伴來自己破舊的家裡的那個傍晚,他近乎吼著對開豪車、住豪宅的Ben說「我愛她」。
一個從未擁抱過親密關系的底層青年突然遇見了同病相憐的另一半, 還未擁有,便已經永遠失去了她。
而其它時候,鍾秀永遠是一幅樣子,耷拉著未去天真的眼角,任由情感積埋。
夢想著成為作家,卻被自傲的父親犯法入獄牽住了步子。 他羨慕Ben這樣的年輕人 ,稱這些「不知道在做些什麼,謎一樣的有錢人」為「蓋茨比」。
著實,這些人早就不必為生計苦惱,他們在乎的只是如何填滿自己空洞的靈魂。Ben最愛燒破敗的倉房,兩個月一次,去找那些 被遺忘的角落 ,看著一切變為灰燼。
他坦白自己很久沒有眼淚了,好像這樣哭起來就並不覺得悲傷。這樣蒼白的靈魂,早就難解。
而那些沒人在意的倉房似乎隱喻著社會里的邊緣人,他們渴望關注、渴望順遂的人生、渴望被愛,但最終只能 悄無聲息的被動消失。
「故事中如果提到了槍,就一定有人死。」 契科夫的這句話,在所有電影中都被無一例外地踐行著。
破舊的農舍里,鍾秀打開了那一櫃簇新的刀具。它們是否是盲目倔強的父親無數次打磨著想用來了結自己枯萎生命的工具,已經無關緊要了。
故事的結尾他一刀一刀刺向了Ben,赤裸著離開,完成了這次「 發射 」。
燃燒讓整部電影充滿巨大的張力和模糊的質感,你想去探尋每個人,卻發現這部電影「 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 」,無法確知中隱藏了我們世界所有的mystery。
惠美曾經給鍾秀表演過啞劇, 忘掉這里有橘子,你就能表演出真正的吃橘子。 而如果忘掉這里有倉房呢?或許Ben要毀滅的從來不是倉房,而只是那些沒人關心的生命呢?
惠美最後的鏡頭停留在那個傍晚的赤裸舞蹈。在那片像被親吻過的晚霞里,她的背影執拗的讓人心疼。
惠美期盼的或許就是她所一直尋找的生存意義, 她不在意吃飽穿暖,只想找到那個能夠填補自己心靈空缺的依靠 。
臨走前,鍾秀悄悄拉著她說「你怎麼能那麼輕易在男人面前脫衣服」,斥責的語氣里又帶著些溫柔的憐惜。
惠美突然的失去聯絡,讓我們覺得這個連自己的母親都不記得自己小時候掉進過水井的惠美在這個世界被不斷冷落和遺忘。
或許在鍾秀往後繼續孤單的年月里,會永遠記得這個女孩。那份因為平庸而不敢說出口的喜歡,最終只能變成來得太遲的思念。
沒人知道惠美的結局 。或許她只是躲起來了,或許她就是Ben口中的那個等待被自己燃燒的「倉房」。這就是 李滄東想留給我們的mystery ,因為生活永遠不像電影能有準確的答案。
企圖從這部電影里看出「故事」的人會失望,但那些人物間的迷思對白,只要你想,永遠有一千種理解方式等待著你。
當最後一幕落下,你會發現,每一個角色都對這個世界充滿 憤怒 ,而越是卑微,越能詮釋這種無能為力的感覺。
韓國評論人許永文提出過一個新名詞「 出租屋現實主義 」,他們所代表的就是像鍾秀和惠美這樣被現實困於逼仄的出租屋內的年輕一代。
在《燃燒》中,盡管角色都充滿了各樣的人格缺陷,你卻仍然無法生出對其之中某個人的 厭惡之情 。
因為他們真實的就像你我,現在的人們好像無論在世界的哪個地點,無論處於什麼階層都在以各自的理由憤怒,導演把這些故事稱為「 憤怒項目 」,並說:
「然而,可能在他們看來,這個表面上看來就像沒有任何事一樣,十分正常的世界就像個巨大的 謎語 一樣。
就像村上的短篇小說主人公對於無法確知的對象感到無能為力一般。我們不也時常對未知的未來感到手足無措嗎?
盡管這個世界有那麼多讓我們沮喪的理由,但我們總會找到那個第一眼就覺得可以依靠的存在, 我們可以稱之為「愛」 。
不必覺得為難,也不必退縮,那個願意做你生命的拾荒者,給你持久包容和擁抱的人,也會融化你對這個世界所有的憤怒,陪你一路從陰霾到天晴。
完
作者 | 可樂
眼淚的存在,是為了證明悲傷不是幻覺。
電影和可樂,是我的最愛。
3. 韓國電影燃燒劇情介紹 韓國電影燃燒的簡介
1、《燃燒》劇情簡介:在一次送貨的過程中,年輕的郵差鍾秀(劉亞仁飾)被正在人行道上做促銷活動的惠美(全鍾淑飾)所散發的魅力所吸引,這個年輕女孩之前曾住在與他相同的街區。在前往非洲旅行之前,她請求鍾秀照顧她的貓咪。旅行回來後,惠美向他介紹了本(史蒂文·元飾),一個她在旅途上認識的神秘男人。
2、《燃燒》是由李滄東執導,劉亞仁、史蒂文·元、全鍾淑聯合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2018年5月16日在戛納電影節首映。
4. 電影《湮滅》結局官方解釋是什麼
電影湮滅結局官方解釋燃燒中的外星人,其實才是真正的莉娜,她知道自己就要死了所以在最後和死去的丈夫做一次告別,然後走進外星巢穴,想和外星巢穴同歸於盡,解救人類。所以最後外星莉娜和外星丈夫見面就說得通了,他們一對外星夫妻正式要侵略地球了。
湮滅電影
影片最後兩人的對話中,女主問你不是Kane,答曰不是,隨即反問你不是Lena,沉默,一個意味深長的對視,一個盡在不言中的相擁,這個結局已經很明顯了,入侵獲得了成功,地球源生物種的時代即將湮滅,而他們將是新世界的亞當和夏娃。
片尾真假莉娜,有兩個推斷,根據莉娜自己的描述,觀眾看到的是莉娜幹掉外星人,然後把這個故事告訴了外面的科研人員,不過莉娜肯定把丈夫燒死自己那一段,沒有告訴外人,不然科研人員怎麼可能放過一個外星丈夫呢。
這么推斷的主要原因就是那顆磷火炸彈,照理說外星人前面還在阻止莉娜逃出燈塔,但到了炸彈那一段,外星人瞬間懵圈,傻愣愣的站著,這很詭異,不符合邏輯,另外外星生命體自身著火,也不應該傻到自己走回巢穴,燒掉自己的巢穴。
5. 燃燒最後結局是什麼意思
結局:
許佳桐見了高風最後一面,背對懸崖墜下,結束了她可笑的一生。趙月娥和許家福被依法逮捕,許軍代表龍星集團與曼徹斯特AJ公司商議解除合約,賠付違約金。
時隔一年之後,劉葉青自從跟高風確立戀愛關系,沒過多久也懷上寶寶,喜事將近。新警察入職典禮上,高風正式回歸警隊。
劇情:
《燃燒》 是由陳育新執導,經超、張佳寧領銜主演,奚美娟、譚凱、林籽等主演的現代懸疑刑偵劇。
該劇講述了出身警察世家的民警高風,通過處理一場拋屍案,發現了一樁多年前與爺爺和父親都有關聯的懸疑大案的故事。
該劇於2020年5月28日在東方衛視、北京衛視播出,並在愛奇藝、騰訊視頻,嗶哩嗶哩同步播出。
6. 一部燃燒的印度電影,歷史與現實交錯,是滾燙的心也是炙熱的血嗎
這是一部燃燒的印度電影!雖然還是無法適應印度電影的結構,對本片主人公的各種偏激行為也不全認可,但眾多台詞還是很感動的,雖然前半部鬆散到讓人頻頻走神,後半部卻讓人淚水決堤,什麼能稱之為純粹的青春?就是滾燙的心跟隨著炙熱的血,迷信般地、脫韁般地、沒有後路般地追尋自由,追尋著那個看不清,卻執著相信它終會來的自由。同時,歷史與現實交錯的表現手法值得稱道。
現代印度歌舞片,畫面音樂充滿動感,年輕人容易接受。這次阿米爾·汗不是三傻鬧印度教育,而是比較殘酷的對抗政治,結局可想而知,幾位大好青年鬧個車毀人亡不可收拾。《芭薩提的顏色》比韓國電影《熔爐》還有種更甚的感覺。熟悉印度歷史和制度的人會說,你們是先行者,至少是踐行的烈士。
要麼忍受現實,要麼負起責任改變它,這是我看過最棒的青春勵志片,歷史與現實交錯,革命者的精神喚醒新一代的年青人為了正義抗爭,最打動我的反倒是那群喝得醉醺醺的年輕人,路過甘地紀念碑時舉手敬禮的樣子。與其說火熱的青春在蓬勃發展的時候就被赤裸裸地扼殺,這樣讓悲哀升級,不如說,這樣更折射出青春的無敵(片名翻譯真的很好啊)。
7. 解讀超越村上春樹原著的韓國高分電影-《燃燒》
村上春樹早期在短篇小說集《螢》中有那麼個故事,叫做《燒倉房》。和他的早期作品一樣,都是看起來有頭無尾的離奇故事。
因為《螢》中的故事大多都是這種風格,這篇小說也就沒有那麼引人注目。但是韓國導演將這部小說改編成了電影《燃燒》,著實令人驚艷。但是因為節奏太慢,以及內涵比較隱晦很多人表示沒有完全看懂。在此,我就為各位講講自己的見解。
《燃燒》以一種完全生活化的場景切入,男主鍾秀是一個有些自卑又懦弱的普通人,在另一方面講,他是個生活上的輸家。有一天,他遇到了同樣是生活輸家的女主海美。
海美一下子認出了曾是鄰居的鍾秀,拉著他一起喝酒,向他表演啞劇。在這里,啞劇是一個重要的信息。
海美所表現的啞劇和原著中一樣,名為吃橘子。就是假裝旁邊有個橘子,一點點的剝開,然後塞進嘴裡進行咀嚼。海美對鍾秀說,吃橘子的要領只需要忘掉這里沒有橘子,真正重要的是你要渴望吃橘子,會真的覺得好吃。
這句話其實也是整個電影的主題,電影用一種亦真亦幻的方式,隱晦的分為表主題和里主題。表主題無外乎是人性與社會,這兩個韓國電影中常見的主題。里主題則是隱藏在這其中的根源,也就是現實即是虛幻,慾望即是存在。在整個電影中有很多看似互相矛盾的地方,其實都在闡述著里主題。
鍾秀跟著海美回家這一幕就有很多的伏筆。這些伏筆也都和里主題密切相關。
首先是貓。
海美拜託鍾秀幫她喂貓,因為她要去非洲旅行。海美跟他說,她家的貓叫鍋爐,很怕人,有陌生人一定不會出來。鍾秀懷疑海美並沒有貓,海美卻說不會讓他每天都來喂不存在的事物。
但是在鍾秀每天喂貓的時候,卻從來沒有見到過鍋爐。唯一能夠證明鍋爐存在的只是空貓盆和貓屎。之後海美消失,鍾秀去找她的鄰居問的時候,鄰居說我們這里不允許養貓的,根本沒有貓。
在幫本找貓的時候,他小心的叫那隻從不親近人的貓鍋爐,那隻貓就靠近了他。這讓鍾秀對本的懷疑更深了。但是在之前本的家中,那隻貓出現的時候並不怕人,和鍋盔看到陌生人一定不會出來的設定完全相反。
所以,究竟海美家有沒有一隻叫鍋盔的貓呢?本的貓是不是海美的貓?這些都是沒有進行直接解釋。
然後是光。
海美說自家窗戶向北,每天只有對面塔反射的光才能進來,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這個陽光,陽光對於她很難得。而在鍾秀和海美在做愛時,鍾秀看到了那一瞬而過的陽光。在這里,陽光可以解讀為兩個人都是彼此生命中的一道光芒。
但是之後鍾秀每天都來海美家,沒事的時候就對著塔擼一發。在他的角度看塔,會發現塔上反光部位和角度根本不會將光投到屋裡。
因此鍾秀所見的光是真實還是想像的?海美生命中是否出現過光?這些也都沒有明確答案。
之後是海美和鍾秀過去的關系。
海美和鍾秀做愛前,她說兩個人在中學時基本上沒說過話,除了鍾秀說她很醜外。在這里透露出的信息是,海美和鍾秀曾經並不是好朋友,兩個人再相遇只是因為心靈的孤寂,而不是過去的友誼。
換句話說,海美和鍾秀都沒有什麼朋友,兩個人都是漂泊在城市中的孤單者。所以在相遇後才會產生共鳴,讓過去可以算作只是認識的人結合在一起。
但是海美之後提到,鍾秀曾經救過她一命。可鍾秀無論如何也想不起來這件事曾經發生過。
這就與後面鍾秀不斷去尋找海美到底小時候有沒有掉下井的記憶有關系。如果海美掉下去過,那麼自己救她一命這個事實就存在。但海美的母親說她家沒有井,鍾秀的母親卻說她家有過井。這也是亦真亦假的事實。
最後在做愛時,海美熟練地抽出了床下的櫃子拿出了安全套。這個動作似乎在展示海美的生活很開放,她經常帶人回家。
之後,海美前往非洲,鍾秀搬回了老房子。在這里開始穿插著原著中並沒有的,鍾秀父親惹上官司的事件。看似這段故事有些多餘,但其實代表著不同時期鍾秀對於法律和整個社會的看法。
在最初,鍾秀相信法律,相信整個社會。他寫請願書,找律師,想要幫助父親脫離法律的制裁。因為他的父親是個好人,只是脾氣暴躁了些。
隨著他的父親一次次的上法庭,不被諒解,也不願意認錯。最終法律狠狠地判處了他。鍾秀也對整個社會的規則與法律徹底失望,導致他最後的過激行為。
在海美從非洲回來時,帶來了個住在江南區的高帥富本。鍾秀雖然很吃醋,但是他也知道自己怎麼也比不上高帥富,只能默默祝福。他不明白各方面都很完美的本為什麼會喜歡海美。海美告訴他,因為本覺得她有意思。
關於本,也有許多的伏筆。比如在他們吃肥腸火鍋的時候,本說自己從來不哭,也不知道哭是種什麼感覺。在這里就為他的反社會人格做了鋪墊。
之後本提到了自己為自己祭祀,說明他本身是很在意祭祀這個形式,也為他的動機做了解釋。
在本朋友的聚會中,海美不斷地說著旅行見聞,本的朋友把她當作笑料,而他裝作很有興趣的聽卻控制不住的打哈欠。說明本其實並不覺得海美有意思,他所有的舉動都是在裝樣子。
通過這些細節,將一個反社會連環殺人犯用伏筆的方式側面勾畫的淋漓盡致。
在這部電影中,里主題為虛幻與存在。三個主角都在虛幻中尋找著存在的意義。
海美通過旅行的方式,去拜訪非洲的大飢餓者,也就是尋找生命意義之人,來尋找自己的意義。她在本朋友面前跳的舞蹈,以及吸完大麻後在陽光下的裸舞都是部落里大飢餓者的舞蹈。她是一個被社會,被家庭所拋棄的人。因為卡債,被家人趕出家門。沒有朋友,沒有親近的人,身無分文。她迷茫而又孤獨,成為了本心中理想的塑料大棚。
鍾秀迷茫於存在的意義,他天真而又善良,想要尋找真正的現實,卻被虛幻所迷惑。他相信社會,相信法律,而又因為父親的判罰對這些完全失望。雖然是個作家,但也沒有寫出什麼作品。他困惑於生活,困惑於存在,只是渾渾噩噩的過著每一天。
本是個衣食無憂的富二代,不用努力就可以住上上好的房子,開著保時捷。他的內心極度空虛,用祭祀的方式滿足自己的空虛,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他所謂的祭祀,就是告訴鍾秀的塑料大棚。而所謂的塑料大棚其實是像海美那樣社會地位低微,被孤立的女人。她們如同被廢氣在田野上的大棚,沒人關心,沒人在乎,本身就是在自我毀滅。放一把火,只是加速她們的毀滅。
在《燃燒》中,真正的著火只有三次。第一次是鍾秀用打火機點燃了一個廢棄的塑料大棚。因為他對本所說的,」我要燒的塑料大棚離你非常近「,這句話非常在意。
鍾秀每天都魂不守舍的騎著車尋找著自己家附近的大棚,他甚至覺得本是在暗示他,讓他去燒掉塑料大棚。但當大棚上的塑料被點燃的時候,膽小又守法的鍾秀還是撲滅了它。
這個時候的鍾秀對法律和社會規則依舊抱有希望,並被約束著行為。在父親被判決後,他徹底的對這些絕望,真正的釋放了內心的怒火,進行了徹底的燃燒。
初次外,還有鍾秀夢中自己面對著燃燒的塑料大棚片段,這些來自於他對焚燒母親用品的記憶。證明他的內心其實也充滿了渴望。本的出現,點燃了他內心中沉寂的慾望。
燃燒不僅是毀滅,更是新生,像是一個儀式。這個儀式對於本而言是祭祀。對於鍾秀而言是告別。
第一次鍾秀焚燒母親的用品,是童年和母親告別。結尾處的燃燒,是他向自己進行告別。
除了這些之外,《燃燒》這部電影還有著對社會的反思。那就是在這個物質與金錢至上的社會中,人的感情該如何依託。海美是因為卡債而被家人所拋棄,鍾秀的母親也是因為卡債而拋棄了他。通過電視新聞,以及路人聊天也可以聽到,人們對於卡債的恐慌,以及對現在這個社會金錢至上的不安。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非常值得細細品味的慢節奏電影。也是少數比原著更為精彩的電影。在村上春樹的原著中,燒谷倉一方面指代的是連環殺人犯對被社會孤立的女人下手,一方面是指當代人精神世界的空虛。
在《燃燒》這部電影中,導演將主題進行了延展。連環殺手殺人只是表面上的情節,更多亦真亦幻的現實,在看似矛盾中尋找著存在的價值。
只需要忘掉這里沒有橘子,真正重要的是你要渴望吃橘子,會真的覺得好吃。
這句聽起來很拗口,實際上卻與幻覺差不多。
慾望即為存在。
8. 韓國電影燃燒影評深度解讀
韓國電影《燃燒》影評深度解讀如下:
第一階段,男主人公出場,在都市邂逅小時候的鄉下姑娘,兩人產生愛。這兩個人都不是社會的主流分子,小夥子文藝院校畢業後,立志寫小說,但不知道寫什麼,沒有正規工作,偶爾給商場送貨掙點小錢。
在批判現實的同時,《燃燒》這部電影也闡述了人之於他人的意義。在這個人人渴望自我實現,又充滿孤獨的世界上,有人幸運,有人不幸。人靠愛實現連接,又往往因愛而彼此傷害。整部影片的鏡頭一般在鄉下,一半在都市,鄉下的鏡頭有詩意感,光線總是有些暗淡。
但主人公的內心其實沒那麼暗淡。關鍵時刻,他在沉默中爆發,復仇後他寫起了小說,內心還保留著光。內心堵塞時,我們可以在影片中看到,小夥子常在昏暗的鄉間奔跑,但跑不出命運的安排。
總體來說,《燃燒》可從多角度理解,既是一個愛的故事,也是一個失去和不懈尋找自身的故事,是社會分化而無法從內部彌合的故事,是對青春之愛和生命沖動的肯定,也是對社會劇烈變遷的控訴。
每個人由於經歷的不同都能在影片里找到相應的觸點,無論是在鄉下還是在都市,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或被遺棄,無論是過光鮮的生活還是在生活的漩渦中苦苦掙扎。跳出來看,人生的飢餓沒有根本的不同。不同的只是,每個人由於人生起點的不同而成長經歷迥異。
《燃燒》的介紹
《燃燒》是由李滄東執導,劉亞仁、史蒂文·元、全鍾淑聯合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2018年5月16日在戛納電影節首映。
9. 燃燒吧火鳥結局
《燃燒吧火鳥》是一部電影,這部電影的大結局是女主角的妹妹,終於接受了自己失明的事實,而且也適應了生活,所以這也是一個相對原本的結局。這部電影的演員陣容還是非常值得關注的,雖然是1982年的電影,但是仍然有觀眾在懷念這部電影。
女主角和女主角的妹妹是這部電影的兩個主要角色,女主角是由呂秀菱飾演,女主角的妹妹是由林青霞飾演。所以這樣的演員陣容在這部電影之中就是一個能給觀眾帶來看點的一個設計。
女主角其實一直對妹妹心懷愧疚,因為她認為是自己的失誤,所以才導致了妹妹的失明。所以在這樣的故事結構之中就可以看到女主角這個角色的一些轉變,又可以看到妹妹在心態上的一個轉變。這部電影的故事結構也是非常經典的瓊瑤類型的故事結構。而這部電影的原著也是由瓊瑤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