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二戰經典電影《橋》(南斯拉夫),謝了
橋1969
鏈接:
提取碼:3666
《橋》是1969年由南斯拉夫波斯納電影製片廠出品的一部戰爭影片。由哈·克爾瓦瓦茨執導,斯·佩洛維奇、韋利米爾·巴塔·日沃伊諾維奇、伊·加洛等人主演。影片講述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的時期,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將德軍撤退途中一座必經的橋梁炸毀的故事。>>>
2. 南斯拉夫電影橋觀後感400字.
電影很容易看懂,雖然情節撲朔迷離,甚至一度非常緊張,也沒有超脫英雄主義的范疇。巴塔飾演的老虎是這群英雄的核心,他的沉著冷靜使他戰勝了一次次生死考驗,最終完成了任務。但影片決不是歌頌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這個團隊是由抗擊侵略的南斯拉夫人民自發形成的,他們來源廣泛,卻因為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重要的是,他們成了「朋友」。
朋友,在電影中得到了完美的詮釋。老虎與薩瓦多尼的朋友關系來自於以前的並肩戰斗,相互信任,從而結下的深厚友誼。薩瓦多尼與班比諾的朋友關系是在後者對前者一心一意的服侍與尊重中得以確立,並成為影片最感人的片段。曼奈與迪希,曾經一起戰斗,但相互之間存在著一些猜疑,曼奈犧牲前與迪希的冰釋前嫌令觀眾扼腕興嗟,嘆息友誼只是短暫的瞬間。在影片中,「朋友」是對革命戰友的親切稱謂,感動觀眾的同時,也在感動著劇中人。片中工程師一直以他建造如此美麗的大橋為榮,他有些孤傲,對國家利益的蔑視顯得不近人情,但是他還是親手炸掉了大橋,並將生命定格在了爆炸的一瞬。是什麼感動了他,讓他做出如此反常但是正確的決定?答案還是「朋友」。薩瓦多尼親手炸死班比諾使得後者不被敵人俘虜,與工程師炸掉自己的大橋求得本民族的勝利,如出一轍。歌里唱到「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七個人的團隊最後僅剩下四個人,朋友都已經遠去,剩下的只是伴隨著斷橋的空谷餘音。
面對德國法西斯的侵略,南斯拉夫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有一成的人口在二戰中去世。而這個地區說著多種語言的各民族卻煥發了空前的凝聚力,並在戰後成立了一個團結的國家。在電影中,對付德國人的南斯拉夫游擊隊員,不是單純的塞爾維亞人,而是泛意義上的南斯拉夫人,在本片突出表現為克羅埃西亞人,甚至義大利人也是這個游擊小組中重要的成員。國際主義,以超脫民族的形式存在,而法西斯是南斯拉夫的敵人,也是世界和平的敵人。
3. 南斯拉夫二戰電影中的那座橋叫什麼
前南斯拉夫電影《橋》(1969)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面臨東西夾擊的德國已走到了失敗的邊緣,然而他們仍不死心,為了挽救危局,德軍計劃從希臘經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國,為了能夠順利地撤退,他們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經的橋梁。 與此同時,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奉命前去炸毀這座橋梁,橋又高又險,任務極其艱巨。如果能炸掉這座大橋,將阻斷德軍的退路,更有利於反攻。德軍當然也明白這座具有戰略意義的大橋的重要性,他們部署了一個團的軍力守衛,還安排了對付游擊隊的專家黨衛軍上校霍夫曼坐鎮在軍營中,大橋四周可謂戒備森嚴。 游擊隊在步步逼近目標的秘密潛入過程中,不幸被德軍守備隊發現,一名戰士為了掩護全體戰友脫險,孤身留守阻擋頑敵,不幸負傷後又大聲呼叫退走的戰友將手榴彈投向自己,殺身成仁,不當俘虜。 為了炸橋,游擊隊找到了一個工程師,但這個工程師恰恰是橋的設計者。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後,多名游擊隊員前仆後繼的犧牲,最終工程師親手炸掉了自己設計建造的橋,他自己也與他最愛的傑作一同玉碎。
《遙遠的橋》1977-6-15
本片為七十年代攝制規模最大的戰爭片,明星陣容空前盛大,由理查德·阿滕伯勒執導。《遙遠的橋》)描述1944年,歐戰已近尾聲,各地盟軍將領認為只要一番猛攻,便可打開通路提早直搗柏林結束戰爭。於是採取大規模的空降行動降落荷蘭,不料遭遇德軍的頑強抵抗,以致行動遭到慘敗。 本片從演員陣容上來說可謂明星薈萃、大腕雲集!連老牌影帝勞倫斯.奧利弗在片中飾演了一位戲分不太重要的荷蘭老醫生。詹姆斯.凱恩演了一個101空降師的上士,羅伯特·雷德福出演82空降師的上尉,另外的幾個明星也分別擔任重要角色:肖恩·康納利扮演的英國第一空降師長,最後大敗而歸。麥克爾·凱恩演第30兵團裝甲團中校,吉恩·哈克曼演波蘭旅旅長,最初反對「市場花園」計劃第二批跳傘部下遭到德軍屠殺!安東尼.霍布金斯演第一空降師的指揮奪橋的中校,堅守待援失敗最後光榮被俘! 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底登陸,至7月25日,巴頓率領的第3集團軍率先沖出諾曼底地區,開始了法蘭西平原上對德軍的大追擊,盟軍上下逐漸彌漫樂觀的情緒。 作為進攻的兩支鐵拳——蒙哥馬利和巴頓都想成為最早進入柏林的人,而盟軍有限的補給能力無法保障兩支大軍同時發動進攻,進攻只能在一個方向進行。最後蒙哥馬利的的北線進軍方案被艾森豪威爾接受。 蒙哥馬利希望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企圖繞過傳聞中德軍嚴密布防的「西部壁壘」,而在荷蘭方向展開一輪新的攻勢,代號為「市場--花園」。 計劃採用空降「蛙跳」戰術,以美軍第82、101空降師,英軍第1空降師及波蘭傘兵旅的共35000人,依次在63英里戰役縱深上的埃因霍溫、奈梅根和阿納姆三地空降,奪取萊茵河上的橋梁,像交「接力棒」一樣,護送地面推進兵團,直搗德國腹地——魯爾區。1944年9月17日13時30分,戰役開始,盟軍動用了5500餘架運輸機、2596架滑翔機、8000餘架戰斗及轟炸機,同時在三處地區空降。但是戰役進行得很不順利。在經過殘酷戰斗後,101師和82師傷亡了3542人,才與地面部隊會師。而遠在最前方的英國第1空降師久等援軍不到,在傷亡3716人後,一部投降,另一部突圍成功。盟軍付出了重大傷亡代價,但只「完成了90%的目標」(蒙哥馬利語)。戰後,一位戰地指揮官感嘆:「那座橋對我們來說太遙遠了!」 這是20世紀70年代攝制規模最大的戰爭片,在大導演理查德•阿頓伯勒的旗下聚集了諸如詹姆斯·卡恩、邁克爾·凱恩、肖恩·康納利、羅伯特·雷德福、安東尼·霍普金斯等一干明星。但也正因為戲份分配的關系,使情節進展有如片段的組合,缺乏一氣呵成的氣魄,而且也拍得太冗長。不過即便如此,憑借極其出色的攝影和明星們的傾力出演,部分場面仍令人有大開眼界之感。影片描述了歐戰尾聲的1944年,盟軍為了打開通往柏林的道路直搗納粹首都提前結束戰爭,於是採取大規模的空降行動降落荷蘭。為了奪取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鐵路大橋,與佔有絕對優勢的德軍浴血奮戰的故事。讓人扼腕嘆息的是,雖然付出了傷亡慘重的代價,盟軍仍遭失敗。
4. 南斯拉夫電影《橋》現在是什麼樣子
塔拉河谷大橋位於黑山北部塔拉河谷地區,前南斯拉夫著名影片《橋》的拍攝地。大橋建於1937年至1940年間,是一座混凝土拱橋,橫跨塔拉河,長365米,主橋拱114米,橋距塔拉河河面172米,有5個拱。在其完工之時,為歐洲最大的公路混凝土拱橋。1942年被游擊隊炸毀,1946年修復,至今仍在使用。
塔拉河谷大橋連通了橋兩頭的小村莊,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大橋非常壯觀,從近處根本看不去其壯觀之態,遠觀或是從空中觀看或是從橋下向上看,就會深切的體會到其宏偉之勢。站在橋上眺望遠處風光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向下可以看見流勢兇猛的塔拉河,向上看是白雲悠悠,向四周環望,可以看見青山和躲在青山下的小小村莊。青山、綠水、白雲、大橋組成了一幅和諧、美麗的畫面。
5. 電影《橋》的故事,工程師慘死,原型鬧烏龍,歌詞姑娘變朋友
說到關於「橋」的電影,你會想到哪些?可能有好多,比如《卡桑德拉大橋》等,
說到關於「炸橋」的電影,你也許會想到《奇襲》,但可能還有更多人第一印象都是那部南斯拉夫電影《橋》。
也許你已經忘記了很多《橋》的細節,但你可能很難忘記那個熟悉的旋律: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
關於這座「橋」還有很多故事:
一、《橋》的原型們
先說這座橋,游擊隊要炸掉的橋是真實存在的,就在前南斯拉夫黑山共和國境內,名字叫塔拉河峽谷大橋,是歐洲比較著名的大橋。
這座橋建於1940年,1942年被游擊隊炸毀,1946年二戰結束後修復通車,因此電影《橋》的故事並非虛構,而是取材於真實 歷史 事件。
不過,稍微有點區別的是,在 歷史 上游擊隊炸毀這座橋是為了阻擊入侵的義大利軍隊,德國人壓根沒進入到這個區域。
在戰爭中為了阻擊敵人炸毀重要橋梁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我國在抗戰時就為了阻止日寇先後炸毀了惠通橋以及剛剛建成通車的錢塘江大橋。
隨著近些年我國出國游旅客的增多,很多人也都慕名來到塔拉河峽谷大橋瞻仰,但有些無奈的是,很多遊客甚至包括權威媒體都弄錯了一件事,鬧了個烏龍。
在如今的塔拉河峽谷大橋的橋頭立有一座雕像,這座雕像是為了紀念南斯拉夫民族英雄博日達爾·祖季奇的,由於他犧牲於二戰,同時雕像又被立在塔拉河峽谷大橋橋頭,因此很多人包括媒體都認為他就是電影《橋》中游擊隊指揮官「老虎」的原型。
事實上,這是一個大烏龍,博日達爾·祖季奇並不是參與炸橋的游擊隊員,甚至也不是鐵托的部下,他是南斯拉夫王國國防軍的一名中尉,在抗擊義大利軍隊入侵時,他抵制上級的命令拒絕投降,率領自己的部下死戰到底壯烈犧牲,其英勇事跡甚至得到了對手的尊敬和贊譽。由於祖季奇的家鄉就在塔拉河峽谷,因此他的家人為他在橋頭立了這座雕像,實際上這位南斯拉夫民族英雄並沒有參與炸橋,更不可能是「老虎」的原型。
真正參與炸橋的人在橋頭那座紀念碑上,這座紀念碑就是為了紀念當年參與炸橋的一位工程師亞烏克維奇,當年他曾是塔拉河峽谷大橋的建造工程師之一,在他的幫助下,南斯拉夫游擊隊成功炸毀了橋梁。
不過,亞烏克維奇並沒有像電影里的「工程師」那樣捨身炸橋,他是在炸橋事件數月後被義大利軍隊逮捕,侵略者痛恨亞烏克維奇將橋炸毀,他們在橋上殘忍地殺害了亞烏克維奇,所以電影里那麼拍工程師的結局也是有真實事跡可尋。
二、《啊!朋友再見》翻譯烏龍
《橋》留給中國觀眾很多有意思的誤會,比如,這部電影其實早於《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拍攝兩年,但在我國譯制的順序是《橋》在後面。《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拍攝於1972年,譯制於1973年,《橋》拍攝於1969年,譯制於1977年,《橋》本來是內參片,當年為了歡迎鐵托訪華才拿出來公映。
因為《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成名在前,因此很多觀眾都以為《橋》是那部電影的續集,畢竟兩部電影在演員上也是有很多重復,筆者當年也曾犯過糊塗。
有意思的是,有些觀眾犯糊塗的時間更長,他們始終認為「老虎」是「瓦爾特」的另一個外號。
更大的烏龍可能就是那首人人會唱的歌曲《啊!朋友再見》,曾經大家都一度以為這是南斯拉夫歌曲,是為了歌頌游擊隊上戰場的,有點兒「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味道。
事實上,全擰了。《啊!朋友再見》首先是一首義大利游擊隊的歌,因為義大利和南斯拉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南斯拉夫游擊隊也會唱,而在電影中,首先唱這首歌的也是一位義大利人扎瓦多尼。
其次,按照義大利語翻譯的話,Bella是姑娘的意思,也就是說這首歌其實應該叫《啊!再見了,美麗的姑娘》,這和片中的台詞也是對應的,班比諾曾經和搭檔扎瓦多尼開玩笑要去義大利佛羅倫薩找姑娘,這首歌也是他們倆唱的。
有意思的是,當年配音時,這首歌是直接由配音演員配唱的,分別是給扎瓦多尼配音的侯冠群和給班比諾配音的李連生,他們倆對著錄音機學會了,然後在配音時唱了出來,沒想到這首歌成了不朽經典。
當然,我們也知道,並不是當年的翻譯不知道這首歌的原意,只是為了影片的意境才做了修改,筆者認為,這個改編很棒,不論是對於歌曲本身還是對於電影本身以及觀眾,都是一次很好的再創作。
三、《橋》並非一部戰爭片
《橋》的故事很簡單,基本上和我國拍攝的《奇襲》劇情是大體相似的,為了阻止敵人通過那座關鍵的大橋,游擊隊必須在指定時間內炸毀橋梁,為此他們將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
但和《奇襲》這部戰爭片或軍事片不同的是,《橋》的導演克爾瓦瓦茨認為,《橋》應該不屬於戰爭和軍事電影,而是一部關於人性描寫的作品。
在《橋》中,戰斗過程基本上可以歸屬於抗德神劇一類,游擊隊員總有打不完的子彈和隨手可得的裝備,敵人總是那麼「聽指揮」,扔手榴彈就像和迪希商量好了一樣,力道、高度恰到好處讓迪希接到再反殺,活脫脫一副接力賽的樣子。
因此要是為了看戰斗場面,《橋》真沒有什麼多少可看性,筆者認為《橋》的經典主要在於人性、懸念和犧牲。
人性,班比諾犧牲前高喊「扎瓦多尼」的畫面看哭了多少人,即使是最好的朋友,扎瓦多尼還是要炸死他,這是該片最催淚的一個片段,即使如今再看,聽到班比諾那絕望的哭喊,看到扎瓦多尼親手殺死搭檔的痛苦,再想起之前兩人有說有笑要一起去佛羅倫薩找姑娘的片段,確實容易讓人潸然淚下。
當然,對於我們來說,配音演員李連生功不可沒,據說他當時配到這段時抑制不住地哭了,配音結束後他和給扎瓦多尼配音的侯冠群抱在一起,兩個配音演員為了自己的角色哭了一場。
懸念,《橋》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反派不再是霍夫曼博士,而是貓頭鷹考斯,他在片中貢獻了很多笑點和轉折,比如他審問游擊隊員的那場戲活像一段單口相聲:「請你把手放下吧,女人的內心我總是捉摸不透」。
然後在游擊隊員要集體殺青的時候,貓頭鷹又突然成了游擊隊員,而且殺了一幫德國兵,按照常理,這不能有反轉了吧。
沒想到,居然還能再反轉一次,貓頭鷹還是反派,這讓人實在有些燒腦。有意思的是,據說當年國內電影配音字幕上是不顯示給反派配音的演員姓名的,但貓頭鷹卻破例了。
犧牲,影片最後,工程師用生命炸毀了自己心愛的橋,這個結局不僅是致敬原型亞烏克維奇,也是在致敬那些為了民族解放犧牲的人們,這些犧牲里有戰士也有工程師,當然還有那座「好橋」。
讓人遺憾的是,橋炸了,還能修復,可國家沒了又該怎麼辦呢?克爾瓦瓦茨導演去世前一直不能理解的就是南斯拉夫的消失。而我們作為看客,重看《橋》和《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時同樣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6. 求電影《橋》資源(1969年由南斯拉夫波斯納電影製片廠出品,由哈·克爾瓦瓦茨執導的戰爭影片)
《橋》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AU5uMimPllHho5Vuqaarqw
《橋》是1969年由南斯拉夫波斯納電影製片廠出品的一部戰爭影片。由哈·克爾瓦瓦茨執導,斯·佩洛維奇、韋利米爾·巴塔·日沃伊諾維奇、伊·加洛等人主演。影片講述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的時期,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將德軍撤退途中一座必經的橋梁炸毀的故事。
7. 小夥子拿炸彈炸飛機是什麼電影
小夥子拿炸彈炸飛機是南斯拉夫電影橋:
南斯拉夫電影橋是由哈克爾瓦瓦茨執導,巴塔·日沃伊諾維奇主演的經典二戰影片,1969年7月14日在南斯拉夫上映,描寫了第二世界大戰中,南斯拉夫游擊隊在反法西斯斗爭中戰斗生活的內容。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面臨東西夾擊的德國已走到了失敗的邊緣,然而他們仍不死心,為了挽救危局,德軍計劃從希臘經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國,為了能夠順利地撤退,他們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經的橋梁。
與此同時,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奉命前去炸毀這座橋梁,橋又高又險,任務極其艱巨,如果能炸掉這座大橋,將阻斷德軍的退路,更有利於反攻。
德軍當然也明白這座具有戰略意義的大橋的重要性,他們部署了一個團的軍力守衛,還安排了對付游擊隊的專家黨衛軍上校霍夫曼坐鎮在軍營中,大橋四周可謂戒備森嚴。
游擊隊在步步逼近目標的秘密潛入過程中,不幸被德軍守備隊發現,一名戰士為了掩護全體戰友脫險,孤身留守阻擋頑敵,不幸負傷後又大聲呼叫退走的戰友將手榴彈投向自己,殺身成仁,不當俘虜。
8. 如何評價南斯拉夫電影《橋》和《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這兩部電影里,沒有濃墨重彩地刻畫某個英雄人物,但是裡面的游擊隊員又描繪得非常有血有肉,無論是《橋》里機智的的班比諾和重友情的扎瓦多里,還是《瓦爾特》里智慧,成熟,穩重的老游擊隊員,老鍾表匠謝德,這些角色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們犧牲的時候都是平凡之中透露著悲壯。散發著典型的英雄浪漫主義氣息~
片中游擊隊員們的機智勇敢,飾演兩片主角的巴塔,那種沉著冷靜,剛毅果斷,給人留下了精明干練的形象。《瓦爾特》里和德軍鬥智斗勇,間諜反間諜的情節更是經典中的經典。
這兩部電影分別打動人心的是主題曲和台詞,《橋》的主題曲《啊朋友再見》無需多說,這首義大利歌曲這么膾炙人口也多虧了這部電影的功勞。《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台詞才叫一個用詞考究,經典,精緻。
9. 求 南斯拉夫電影《橋》(1969)的電影求下載地址或者現在看的地址~
《橋》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IC8cVljteV3tHoWRui5xcA
《橋》是1969年由南斯拉夫波斯納電影製片廠出品的一部戰爭影片。由哈·克爾瓦瓦茨執導,斯·佩洛維奇、韋利米爾·巴塔·日沃伊諾維奇、伊·加洛等人主演。影片講述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的時期,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將德軍撤退途中一座必經的橋梁炸毀的故事。
10. 推薦些南斯拉夫老電影關於二戰的經典
最震撼
《兵臨城下》法國
導演:讓·雅克·阿諾
主演:約瑟夫·費因斯 裘德·洛 瑞切爾·薇茲
瓦西里·澤索夫是烏拉爾山區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練就了瓦西里的好槍法,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打響後,瓦西里應征入伍。
他一槍斃敵的絕招在不到10天的戰斗里就狙殺了40多名德國兵,一時間「瓦氏神槍,例無虛發」的神話傳遍整個戰場。
然而在之後的幾天,蘇軍的狙擊兵也連連被人槍殺,對方同樣只使用一發子彈。
真正的對手來了!
《兵臨城下》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現實生活中的瓦西里在二戰 *** 斃敵400餘名,是前蘇聯著名的狙擊英雄。
和好萊塢的戰爭大片相比,這部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的影片不遑多讓,影片中,瓦西里和德軍狙擊手鬥法的鏡頭讓觀眾不由窒息,新兵們乘船渡河的場面扣人心弦,而蘇聯全線反攻的震撼場景,又使人欣賞到一道視覺盛宴。
《兵臨城下》也是歐洲影壇有史以來製作成本最高的作品,達到了9000萬美元,這其中德國資金的注入,也使得影片擁有了反省德國歷史的特別含義。
最難忘
《橋》南斯拉夫
主演:瓦·濟沃耶諾維奇 斯·派羅維奇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面臨東西夾擊的德國已走到了失敗的邊緣,然而他們仍不死心,為了挽救危局,德軍計劃從希臘經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國,為了能夠順利地撤退,他們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經的橋梁。
與此同時,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奉命前去炸毀這座橋梁,橋又高又險,任務極其艱巨。
如果能炸掉這座大橋,將阻斷德軍的退路,更有利於反攻。
為了炸橋,游擊隊找到了一個工程師,但這個工程師恰恰是橋的設計者。
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最終工程師親手炸掉了自己設計建造的橋。
影片是南斯拉夫經典二戰影片,真實再現一場激烈的大橋爭奪戰、一次勇氣與信仰的考驗。
炮彈從頭上掠過,大橋在腳下粉碎,一曲《啊!朋友再見》更是讓人久久難忘。
最傷感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義大利
導演:吉塞普·托那托雷
主演:莫妮卡·貝魯奇
1941年,整個世界都被籠罩在二戰的硝煙之中,但西西里島仍是一片寧和,這里正是男孩雷納托的家鄉。
他和所有13歲的孩子一樣,天真、快樂、不安分,對生活充滿幻想。
終於有一天遇到了改變他生活的女人——瑪蓮娜。
這位漂亮的寡婦令所有的男人著迷,也令所有的女人妒忌。
戰爭在繼續。
傳來了瑪蓮娜丈夫的噩耗。
瑪蓮娜為了生存,開始了出賣肉體的生涯。
影片沒有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但是戰爭留給女人的傷痕,永遠無法癒合。
最悲情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前蘇聯
導演:斯·羅斯托茨基
主演:安德列依·馬爾蒂諾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
影片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只是表現了一場局部戰斗,幾位女兵在准尉的帶領下展開與德軍的戰斗。
影片結尾處,准尉在女兵們的墳墓前憑吊,觀眾們也都不由自主地為德國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憤慨並為女兵們的犧牲流下熱淚。
這部出品於1972年的戰爭影片,曾經獲得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全蘇電影節大獎以及1975年列寧獎金等多項大獎。
在中國,《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也享有極高的知名度。
這不僅是因為片中有一幕在當時算是驚世駭俗的「裸戲」,更因為它將女性在戰爭面前的抉擇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戰爭,往往應該讓女人走開,而在偉大的蘇聯衛國戰爭中,女人卻大膽地走入了戰爭。
影片中,女兵們曾擁有的夢幻般愛情生活和戰爭的慘烈殘酷相交織。
當這群充滿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女孩子最終相繼戰死沙場時,影片控訴法西斯暴行的主題得到了完全的展現。
最經典
《辛德勒的名單》美國
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
主演:利亞姆·尼森本·金斯基 拉爾夫·費因斯
德國投機商人辛德勒是個國社黨黨員。
他好女色,會享受,善於利用關系攫取最大的利潤。
在被佔領的波蘭,猶太人是最便宜的勞工。
因此,辛德勒的工廠只使用猶太人。
然而納粹對猶太人的殘酷迫害使辛德勒越來越不滿。
1943年,納粹對克拉科夫猶太人的殘酷血洗使辛德勒對納粹的最後一點幻想也破滅了,他清楚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和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恐怖。
從那時起,辛德勒只有一個想法,盡可能多地保護猶太人,使其免受奧斯威辛的死亡。
不久,戰爭結束了。
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們告別,獲救的1000多名猶太人為他送行。
有人還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指,贈送給辛德勒,戒指上刻著一句猶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於救全人類。
辛德勒淚流滿面,他為未能救出更多的猶太人而感到痛苦。
大雪之中,猶太人目送辛德勒離開了城市。
他的義舉將永遠被猶太人銘記在心。
《辛德勒的名單》讓全世界感到震驚,這部深刻揭露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恐怖罪行的電影,於1994年3月1日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映,德國總統親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最真實
《最長的一天》美國
主演:埃迪·艾伯特 保羅·安卡
此片描述的是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歷史上最長的一天」的諾曼底登陸戰。
這也是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龐大的一部戰爭片,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底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仿如在觀眾眼前重現整個事件。
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決策的將軍或登陸的士兵都顯得栩栩如生,成績相當難得。
影片的演員陣容也屬空前,歌手保羅·安卡也演出了一個動人的角色,並為本片寫了一首雄壯的主題曲。
《最長的一天》被影迷奉為二戰電影蓋棺之作。
最幽默
《虎口脫險》法國、英國
導演:傑拉爾·奧利
主演:路易·德·菲奈斯
二戰期間,英國轟炸中隊第一支遣隊在執行一次名為「鴛鴦茶」的轟炸任務中,一架飛機被德軍防空武器擊中,幾個機上人員被迫跳傘逃生,並約好在土耳其浴室見面。
但他們分別降落在德軍佔領的法國首都巴黎市內不同地點。
德軍展開了全市大搜捕,而其中3位飛行員分別被油漆匠、動物管理員和樂隊指揮所救。
迫於形勢,油漆匠和指揮家只得替代各自所救的飛行員,去和中隊長大鬍子在浴室碰頭。
在幾次誤會後,他們終於接上了頭。
在熱情的法國人的掩護下,飛行員們與德軍展開了一場場驚險緊張而又幽默滑稽可笑的生死游戲。
最終,油漆匠、樂隊指揮和飛行員們一起飛向了中立國瑞士。
這部影片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當年曾創下法國歷史最高票房紀錄,成為法國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法國喜劇大師路易·德·菲奈斯與演技派明星布爾維爾配合傑拉爾·奧利天才的編導手法,使影片成為世界公認的喜劇經典之作。
或
《布穀鳥》\(俄羅斯\、《安妮日記》\(美國\、《狙擊手》\(蘇聯\、《老槍》\(法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南斯拉夫\、《橋》\(南斯拉夫\、《虎口脫險》\(法國\、《六月六日登陸日》\(美國\共8部精彩的二戰電影在每晚10時播出。
這其中《老槍》、《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虎口脫險》
好萊塢在過去50年拍過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電影實在是太多了,值得一看的經典之作起碼有好幾十部,本文主要將重點鎖定在描寫戰爭場面的正統戰爭片,稍為邊緣化的二戰電影,像《辛德勒名單》、《忠勇之家》等精彩之作,均不得不割愛。
或
1。
《西線平魔》1949年出品,描寫二戰末期德軍與美軍在比利時的巴斯托涅鎮發生遭遇戰的故事。
本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員,全片外景在歐洲西部高原拍攝,白雪覆蓋的天然美景和嚴寒氣候,通過傑出的攝影加強了電影的張力。
2。
《沙漠之狐》1951年出品,講述德軍將領「沙漠之狐」隆美爾,本片敢於將德軍主帥塑造成英雄人物,曾引起美國老兵爭議。
3。
《桂河大橋》1957年出品,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等7項大獎。
4。
《最長的一日》1962年出品,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大的一部戰爭片,手法平實,場面逼真。
演員陣容空前,有約翰·韋恩、亨利·方達、肖恩·康納利等。
5。
《坦克大決戰》1965年出品,敘事手法流暢,加上亨利方達等演員加盟,使影片保持了相當的娛樂性。
6。
《大布列顛之戰》1969年出品,由英國精英群起出動拍攝而成,片中戰機遮天蔽日的空襲場面拍得壯觀而逼真,效果震撼人心。
7。
《巴頓將軍》1970年出品,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等7項大獎。
8。
《虎!虎!虎!》1970年出品,本片由美國與日本合拍,以近似個案檢討的方式交代日軍偷襲珍珠港之所以成功的來龍去脈,曾獲得奧斯卡最佳特別效果獎。
9。
《中途島》1976年出品,二戰影片多以西線為背景,這部是極少以東線為背景的代表作之一,明星陣容強大,海戰場面真實,使本片維持了相當的趣味性。
10。
《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出品,導演斯皮爾伯格對二戰情有獨鍾,此前曾拍過《1941》、《太陽帝國》、《辛德勒名單》等。
本片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逼真的戰爭片之一,許多二戰老兵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它為「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尤其是長達26分鍾的重現諾曼底登陸的壯觀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