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從《我不是潘金蓮》到《路西法》看電影中圓形構圖妙用
《我不是潘金蓮》為什麼要拍成圓形畫幅?馮小剛已經被一撥撥媒體問過同一個問題。他每次的答案都不一樣,曾溫和表示觀眾怎麼理解「都行」,也爆過粗口說「我TM就想拍成圓的」,也曾巧妙繞過話題:「你不說是圓的我都忘了。」
其實,把影片拍成圓形的道理很簡單,《潘金蓮》的故事有小說原著, 電影《潘金蓮》要自成一格,當然要忠於原著的同時還得高於原著,使電影這種藝術手段可以最大化地表現人物與故事之間的真實與荒誕。
一、想與張藝謀《秋菊打官司》區別開
張藝謀導演拍過《秋菊打官司》,而表面上看題材兩者有一點像。一個非常寫實的、准確反映了中國社會現狀的一部電影,但是整部電影又讓你覺得很荒誕,紀錄的方案在形式上,現在很流行的就是把攝影機扛在肩上,跟著演員隨便跑。
而馮小剛看了加拿大導演多蘭拍攝的電影《媽咪》使用了1:1的正方形畫幅,表達青少年壓抑的生活空間,而當劇情發展到全片最歡快的階段時,男主角在飛行的單車上沖著銀幕用自己的雙手將畫幅緩緩「打開」,這一巧妙的設計轟動了戛納電影節。他也因此受到啟發。
最終,馮小剛選擇了圓形畫幅,或許正是希望提醒被寬銀幕寵溺壞了的觀眾,現實主義的故事不是童話、不是寓言,是就在我們身邊發生的真實,那個圓就是要明確觀眾在這個電影中扮演的中立角色——觀眾既是上帝視角(知道所有),又是路人視角(目擊所有),既不在此中,又身在此中。
畫幅變小了,內容變少了,觀眾會不自覺地更專注和聚焦於方寸里發生的故事。同時讓影片多了一份精緻感。
二、圓形畫幅從視覺上來看更加中國
畫面中的構圖往往可以將畫面中的韻律、節奏、聚散、疏密、幅度等方面對物象的形態進行描述。
圓形構圖通常指畫面中的主體呈圓形。而在視覺上給人以旋轉、運動和收縮的審美,產生強烈的向心力。因此,在國畫中圓形構圖經常出現。如果說單講在繪畫中的應用不足以說明問題,那麼早在商代就出現的團扇,則將圓形構圖實實在在的應用到了生活中。
中國古代那些文人畫是圓的,圓形畫幅很有中國味道,會使李雪蓮的故事從視覺上更中國。為了讓圓形構圖中的內容更豐滿,更具有中國韻味,劇組選擇在南方古鎮進行拍攝,使影片,加上後期的調色處理,讓古典的繪畫意味更加濃厚。
在結構上,宋朝的潘金蓮和現代的李雪蓮通過畫面感相互疊交在一起也頗有趣味。
馮小剛認為,「中國會用方圓兩個字來形容規矩規則,所以我覺得用方圓的轉換來表現這個故事特別好。中國過去幾千年來是一個人情社會,這個圓就是要把所有的事做得很圓滑,不像法律是帶有很強的約束性和規則、是硬線條的。李雪蓮的故事就是中國社會從人情社會向法治社會的過渡期出現的故事。 」
農村與城市(圓形與方形)構圖在實質上是對不同地點的印象。
隨著李雪蓮去了北京,畫幅變成了正方形,以此表現權力中心地的「規矩」。
探討了,中國風的圓形構圖後,再來說說這部影片卻是在2014年10月份上映。比《我不是潘金蓮》要早,但是風味上又有很大的不同,這是 第一部採用圓形構圖的劇情片 。
一、故事內容與展現方式緊密結合
這是導演Gust Van den Berghe的"宗教題材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為了深入未知領域,影片採用的了圓形鏡頭的新技術,這種鏡頭是專門針對這部電影與布魯塞爾大學聯合開發的。
用物理方法打磨鏡頭,生成一種360°反射/折射的光學錐形反射鏡頭來表現,美其名曰「圓形(Tondoscope)」,像一個虹膜圖像,完全將導演心中對於封閉式天堂的概念轉化成影像。
二、西方美學傳承與表達
說起這個封閉式天堂的概念,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教堂天頂畫,圓形的構圖更顯恢宏的景象和多維度透視空間。且形式更適用於教堂本身的核心價值,同時讓教堂比較嚴肅的背景下多了一些浪漫色彩。
而後進入文藝復興時期圓形浮雕(tondo,——室內裝飾畫的常見樣式)。畫家們在繪畫時使用的工具是這種鏡頭的主要靈感來源。
依照導演的說法是他想像上帝造物之前的樣子,於是只用一個圓來展現。這種方式具有哲學思維,來連接微觀宇宙與宏觀宇宙,我們從天堂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它就應該是一種星球的樣子。同時,也是一種通過顯微鏡來看世界的方式,可以體驗世界的分子結構。
和《路西法》更是全部使用了圓形畫幅來拍攝不同,《我不是潘金蓮》是用後期圓形遮罩式的拍法,即使是圓形畫幅,畫面依舊是完整的,而《路西法》則更像是方形畫幅被強行裁成了圓形畫幅,經常出現人物的一部分出現在畫面外的情況。作為藝術影片,這和導演想要表達的哲學觀點暗中呼應。
不論影片的形式如何變化,首先,內容是主線,一切變化要跟內容更好的結合,兩者互相作用表達。二、文化積淀最終會影響你,甚至你的作品。除了,這兩部以圓形構圖為主的影片之外。
我還有幾部電影有著很不一樣的構圖方式。從最早的1.33:1,如格里菲斯1915年的《一個國家的誕生》。到沉迷構圖和畫幅的「強迫症晚期患者」安德森,層層遞進的《布達佩斯大飯店》從小女孩在作家雕像前打開小說開始,然後作家出現,開始引入Zero這一人物,緊接著Zero開始講述他和古斯塔夫的故事……也是使用了各種比例的畫幅。
Ⅱ 電影構圖方法有哪些
1、電路組成
線構圖是用垂直於畫面上下幀的線元素構圖電影。直線的構圖一般具有高、直、庄嚴、有力的特點,充分體現了景物的高度和深度。影片中的瀑布和高大的樹木可以作為線性組合。
2、水平的作文
它傳達了一種平靜、寧靜、舒適和穩定的感覺,經常被用來拍攝一個平坦的湖。
3、對角線構圖
它可以分為垂直斜線和水平斜線。它經常表現運動、流動、傾斜、顛簸、不平衡、緊張、危險、千里等場景。有些圖片用斜線來指出特定的物體,起到固定的引導作用。
4、年代的形式
屏幕上的場景以s形曲線的形式呈現,具有延伸和變化的特點,使人看起來有節奏、美觀、優雅、和諧。當我們需要用曲線的形式來表達一個主題時,首先要想到s形的構圖。常用於河流、小溪、曲徑、小徑等。
5、對角線構圖
當主體排列在對角線上時,可以有效地利用畫面對角線的長度,也可以產生伴奏與主體之間的直接關系。充滿動感、活潑、易於產生的線條融合趨勢,以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突出主體的效果。
Ⅲ 哪些影視劇里的經典畫面可以讓攝影愛好者借鑒構圖技巧
好的攝影作品除了畫面本身讓人賞心悅目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夠通過畫面傳遞情緒與感情。
一些經典的影視劇鏡頭確實拍攝得極具美感,比如張藝謀的《英雄》和《影》。雖然電影總體質量差強人意,但純粹從攝影角度去看,畫面的構圖合理、色彩和諧、主次分明,可以說隨便定格都是一張精美的壁紙。
但是在情緒和感情的傳遞上,或許是電影本身故事太過經典吧,我覺得周星馳《大話西遊》中的一些鏡頭做得更好。請大家多多點贊支持關注。
Ⅳ 求幾張電影中的開放式構圖與封閉式構圖,謝謝急用
封閉式構圖指畫面中不需要藉助畫框外的空間進行敘事,其敘事所需的元素都已包含在畫框之中。比如下圖《華盛頓郵報》中的一個聚餐場景,主角、配角圍繞著餐桌並對某事件進行議論交談。
(4)經典電影中的特殊畫面構圖擴展閱讀:
封閉式構圖與開放式構圖的區別
封閉式構圖與開放式構圖。用框架去截取生活中的形象,並運用空間角度、光線、鏡頭等手段重新組合框架內部的新秩序時,就把這種構圖方式稱為封閉式構圖。把框架之內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天地,追求的是畫面內部的統一、完整、和諧、均衡等視覺效果。
封閉式構圖比較適合於要求和諧、嚴謹等美感的抒情性風光、靜物的拍攝題材,對於一些表達嚴肅、莊重、優美、平靜、穩健等感情色彩的人物、生活場面,用內向的、嚴謹的、均衡的封閉式構圖也是有利的。
開放式構圖在安排畫面上的形象元素時,著重於向畫面外部的沖擊力,強調畫面內外的聯系。畫面上和人物視線和行為和落點常常在畫面之外,暗示與畫面外的某些事物有著呼應和聯系。不講究畫面的均衡與嚴謹,不要求畫面內的形象元素完成內容的表達。
Ⅳ 影視畫面構圖分析
影視畫面構圖分析
電影構圖有講究,下面是影視畫面構圖分析,分為13個手法,為大家詳解。
1.均衡式構圖。
給人以滿足的感覺,畫面結構完美無缺,安排巧妙,對應而平衡。常用於月夜、水面、夜景、新聞等題材。
2.對稱式構圖。
具有平衡、穩定、相對的特點。缺點:呆板、缺少變化。常用於表現對稱的物體、建築、特殊風格的物體。
3.變化式構圖。
景物故意安排在某一角或某一邊,能給人以思考和想像,並留下進一步判斷的餘地。富於韻味和情趣。常用於山水小景、體育運動、藝術攝影、幽默照片等。
4.對角線構圖。
把主體安排在對角線上,能有效利用畫面對角線的長度,同時也能使陪體與主體發生直接關系。富於動感,顯得活潑,容易產生線條的匯聚趨勢,吸引人的視線,達到突出主體的效果(例如聚光燈照射主體)。
5.X形構圖。
線條、影調按X形布局,透視感強,有利於把人們視線由四周引向中心,或景物具有從中心向四周逐漸放大的特點。常用於建築、大橋、公路、田野等題材。
6.緊湊式構圖。
將景物主體以特寫的形式加以放大,使其以局部布滿畫面,具有緊湊、細膩、微觀等特點。常用於人物肖像、顯微攝影,或者表現局部細節。對刻畫人物的面部往往能達到傳神的境地,令人難忘。
7.三角形構圖。
以三個視覺中心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時是以三點成一面的幾何形成安排景物的位置,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這種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其中斜三角形較為常用,也較為靈活。三角形構圖具有安定、均衡、靈活等特點。
8.S型構圖。
畫面上的景物呈S形曲線的構圖形式,具有延長、變化的特點,使人看上去有韻律感,產生優美、雅緻、協調的感覺。當需要採用曲線形式表現被攝體時,應首先想到使用S形構圖。常用於河流、溪水、曲徑、小路等。
9.九宮格構圖 。
將被攝主體或重要景物放在「九宮格」交叉點的位置上。「井」字的四個交叉點就是主體的最佳位置。一般認為,右上方的交叉點最為理想,其次為右下方的交叉點。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這種構圖格式較為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使主體自然成為視覺中心,具有突出主體,並使畫面趨向均衡的特點。
10.小品式構圖。
通過近攝等手段,並根據思想把本來不足為奇的小景物變成富有情趣、寓意深刻的.幽默畫面的一種構圖方式。具有自由想像、不拘一格的特點。本構圖沒有一定的章法。
11.向心式構圖。
主體處於中心位置,而四周景物呈朝中心集中的構圖形式,能將人的視線強烈引向主體中心,並起到聚集的作用。具有突出主體的鮮明特點,但有時也可產生壓迫中心,局促沉重的感覺。
12.垂直式構圖。
能充分顯示景物的高大和深度。常用於表現萬木爭榮的森林參天大樹、險峻的山石、飛瀉的瀑布、摩天大樓,以及豎直線形組成的其他畫面。
13.對分式構圖。
將畫面左右或上下一分為比例2:1的兩部分,形成左右呼應或上下呼應,表現的空間比較寬闊。其中畫面的一部分是主體,另一半是陪體。常用於表現人物、運動、風景、建築等題材。
;Ⅵ 電影構圖有哪幾種
1,在決定畫面構圖之前,我們首先要決定的是畫面的畫幅。畫面寬度與高度的比例稱為寬高比。不同的拍攝格式會有不同的畫幅寬高比。最常見的寬高比有1:2.39、1:185(美國院線標准)、1:1.66(歐洲院線標准)、1:1.78(高清電視標准,也稱為「16:9」,高清攝像機用的就是此格式)。
了解拍攝的寬高比及展映、發行的寬高比都很重要,在製作過程中,可以保證作為視覺策略組成部分的畫面構圖保持不變。
1:1.66的銀幕寬高比2電影畫框是二維的,電影畫面用兩個坐標來定義,即橫坐標(x軸)和縱坐標(y軸)。
此外,用來表示畫面深度的第三個坐標(即z軸)可以通過縱深線索來加強畫面的縱深感,也可有意使之弱化。3,經過多年的藝術實踐與發展中人們總結出了一些和諧構圖的程式。三分構圖法,是使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沿畫面水平、垂直方向將畫面分成三等份,分割線的交叉點就是趣味中心,將畫面里重要的元素安排在趣味點上可以獲得生動的構圖。按照三分構圖法,人物的眼睛通常被安排在這些趣味點上。如果角色向畫面右側看,那眼睛就放到左上角的趣味點上;如果角色向左側看,眼睛就安排在右上角的趣味點上。4,《希區柯克與特呂弗對話錄》一書中提到,希區柯克曾向他分享了一個簡單但有效的構圖法:畫面中物體大小應與物體所處故事中的重要性直接關聯起來。這條構圖法則適用於畫面中有一個或多個視覺元素的情形,來製造緊張或懸疑效果,這在觀眾還不清楚我們為什麼要在視覺上如此強調某一物體時尤為明顯。下圖是《盜夢空間》(Inception.2010年)的截圖。影片開篇,一個陀螺占據了一個畫面的很大比例,因為這個陀螺暗示著主角的現實或夢境。畫面中的物體的大小、顏色、亮度及擺放位置等都會對其相對應的視覺分量產生影響。盡管均衡與非均衡這類名詞在畫面構圖中並沒有實際的測量數值,但我們不難發現,當物體均勻分布於畫面時就能創造出均衡的構圖,達到一種整齊性、一致性。比如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中,用到了很多均衡畫面,給人傳遞一種整齊、嚴肅、冷靜的感覺。
均衡構圖——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
均衡構圖——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
而當視覺比重僅集中於畫面某一區域的時候,其畫面構圖就是非均衡的,這種構圖方式經常與追逐、局促或緊張聯系在一起。均衡構圖或非均衡構圖所傳達的效果將在很大程度上由敘事情境決定。下面的截來是電影《斯隆女士》中斯隆正在重組她的團隊的畫面,拍攝主角的鏡頭傾斜,畫面非均衡的構圖同樣產生了集中、緊張感。雖然是非均衡構圖,但大多數的視覺分量都位於畫面的左上角,主體還是根據三分構圖法來安排的。
Ⅶ 電影畫面有哪些常見的構圖方法
電影畫面構圖其實有很多種方式,攝影師會根據具體情況決定畫面的成分位置。我們所說的是通常情況下的構圖方式。遵循了平衡原則,由導演指引目光到對比最強區域。構圖過程中要注意的是:人們習慣從左到右觀看,所以右比左重,上比下重。如果影像重心低,畫面會平穩很多。單獨個體會比群體顯得重要,畫面傾斜要比畫面水平更具有張力。
我認為觀影者應該適當了解一些構圖的原理,這有利於進一步理解電影,雖然說導演設置鏡頭時所造成的情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舉個例子,即使你不知道這個構圖是居中構圖,你也會很清楚這個人重要。但是有些鏡頭就不好感覺出來,例如《踏雪尋梅》中殺人那一段鏡頭是傾斜的,不細看不會發覺,除了一些敏感的人會覺得不舒服。這種不舒服就是導演通過影像傳達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