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什麼主題啊,怎麼看不懂
以前有看過許鞍華導演的片子嗎?其實《天水圍的日與夜》也是她一貫風格的延續,我覺得這部片子感覺上和羅永昌導演的《每當變幻時》很像,就是那種淡然而又讓人感動、振奮人心的社區生活電影,許鞍華用平實而夾雜著悲憫的手法關注起普通人在社區里的日常生活。
要理解主題你就要理解一些香港的本土文化,《天水圍的日與夜》里盡管也有單親家庭問題、孤寡老人問題、中學生成長問題(如早戀、孤僻等)等這些問題,但在整體上是洋溢著一種很淡的人情味,而顯得比較的溫情,所以這部電影還就是一部溫情電影。所以不要太去苛刻主題,這部電影的主題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人和周圍環境之間相依的關系,能看到這些,讓你感動了,就是看到主題了。
Ⅱ 天水圍的日與夜評價
這是一部淡淡然而又讓人感動、振奮人心的社區生活電影,許鞍華以平實而夾雜著悲憫的手法關注普通人在社區里的日常生活。
影片中的三位主角,剛好就代表著社區里最為普通的三代人。三代人的故事就像是一次的生命輪回(影片似乎暗示著平平凡凡的張家安將會到繁華市區工作,或者辛苦或者悠閑的打拚半輩子然後再回到故居養老),而穿插其間的,不再是《圍·城》式的悲情故事,而是讓人感動的人情。
它幾乎放棄了所有可以誇耀的視聽語言,放棄了所有能夠煽情的段落細節,用最簡單的手法,在展示了香港百姓自己的故事同時,也讓我們感同身受。
電影劇情:
張家安,一個與母親住在天水圍的應屆會考生,他在一個單親家庭長大,與母親一起相依為命,比較聽從母親的話,成績也不算優秀但為人很普通。
而張母雖然是單親母親,但從不自怨自艾,而是努力將兒子養大,並積極工作——她在一家超級市場的生果檔當售貨員,敬業樂業。在她年少時她把努力工作賺來的錢供兩個弟弟到國外讀書,而與弟弟們之間雖然平時很少來往,但感情深厚。
Ⅲ 毛坦廠中學的日與夜中的何飛後來
《毛坦廠中學的日與夜》中何飛後來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大學。
《毛坦廠中學的日與夜》關於高考的紀錄片。
劇情簡介:
毛中擁有24000多名學生,其中的三分之二是高考復讀生,加上應屆生,學校每年都會有萬名學生參加高考。學校周邊常年居住著數千戶陪讀家庭,形成了一座獨特的「高考鎮」。何飛是復讀班的學生,這也許是她的最後一次高考了。
吳俊是毛中的保安隊長,也是應屆高三生吳世康的父親。吳家從未出過大學生,吳世康承擔著家族的希望。學校和小鎮是中國高考的縮影,是每個學生的成人禮,也是每個家庭必須面對的考驗。
創作背景:
該紀錄片由中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中視北京影視製作公司承製,史岩擔任總導演,賈丁執導,於2015年8月3日在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首播的紀錄片。
該紀錄片講述的是一座號稱「亞洲最大高考工廠」的高中和一個依此而生的小鎮的故事。安徽省的大別山麓,運轉著一座龐大的高中,高中的名字因所在的毛坦廠鎮而得名——毛坦廠中學。
Ⅳ 天水圍的日與夜的電影劇情
張家安,一個與母親住在天水圍的應屆會考生,他在一個單親家庭長大,與母親一起相依為命,比較聽從母親的話,成績也不算優秀但為人很普通。
而張母雖然是單親母親,但從不自怨自艾,而是努力將兒子養大,並積極工作——她在一家超級市場的生果檔當售貨員,敬業樂業。在她年少時她把努力工作賺來的錢供兩個弟弟到國外讀書,而與弟弟們之間雖然平時很少來往,但感情深厚。
梁歡,年輕時曾經在市區里賣生果,後來落葉歸根回到天水圍社區,與張母住在同一棟大廈,並與張母之間成為了朋友。
張家安、張母,以及梁歡,就像香港的大部分同一個時代的人一樣,過著平凡而似乎刻板的日常生活,也在那平淡的日子裡折射出淡淡的人情味,流露出天水圍的溫情一面 。
Ⅳ 阿蘭德隆的經典電影有哪些在哪下
高盧英雄大戰凱撒王子Astérix aux jeux olympiques(2008)
死亡本能The Death Instinct(2006)
Premiers pas (2005)
40 ans de la 2, Les (2004)
汽車鑰匙 Les Clefs de bagnole(2003)
Frank Riva(2003)
獅子Le Lion(2003)
Visconti (2002)
法比奧蒙塔爾Fabio Montale(2001)
男演員 Les Acteurs(2000)
Luchino Visconti (1999)
二者必居其一/二分之一的機會Une chance sur deux(1998)
嘎納的400座豐碑 Cannes... les 400 coups (1997)
日日夜夜/日與夜Jour et la nuit, Le (1997)
耀眼的貝爾蒙多/貝爾蒙多的偉大之處Le magnifique Belmondo(1996)
101夜Les Cent et une nuits de Simon Cinéma(1995)
L'Ours en peluche(1994)
罪犯Un crime (1993)
卡薩諾瓦的歸來Le Retour de Casanova(1992)
跳舞機器Dancing Machine (1990)
新浪潮 Nouvelle vague (1990)
沉睡不醒的警察Ne réveillez pas un flic qui dort (1988)
"Cinéma" (1988)
越南家書Dear America: Letters Home from Vietnam (1987)
飛渡/父子惡魔大對決Le Passage(1986)
警官的諾言 Parole de flic (1985)
我們的故事 Notre histoire (1984)
斯萬的愛情/往事追憶錄Un amour de Swann (1984)
鷹Le Battant(1983)
沖撞/意外的打擊Le Choc(1982)
為了警察那張皮Pour la peau d'un flic (1981)
德黑蘭43年 Tegeran-43 (1981)
Reporters (1981)
勇斗三人 Trois hommes à abattre (1980)
軍醫Le Toubib(1979)
協和式:1979年的飛機場 The Concorde: Airport '79 (1979)
注意,孩子們在看著Attention, les enfants regardent (1978)
流氓團伙Le Gang(1977)
午夜三點三分/貪官之死Mort d'un pourri(1977)
匆忙的人L'Homme pressé(1977)
阿馬格東Armaguedon (1977)
克萊因先生 Monsieur Klein (1976)
自食其果Comme un boomerang(1976)
電影美國America at the Movies (1976)
茨岡人 Le Gitan(1975)
警察故事/萬里追凶Flic Story (1975)佐羅
佐羅 Zorro (1975)
江湖大殺手 Borsalino & Co.(1974)
冰涼的肉體/冷酷的心Les Seins de glace(1974)
骨灰密碼/激情與抱負Race des 'seigneurs', La(1974)
城裡的兩個男人 Deux hommes dans la ville (1973)
天蠍星 Scorpio (1973)
奪命大槍手 Tony Arzenta (1973)
燃燒的谷倉Les granges brulées(1973)
休克療法Traitement de choc(1973)
教授La prima notte di quiete(1972)
暗殺托洛斯基/大暗殺/The Assassination of Trotsky (1972)
大黎明 Un Flic (1972)
曾經有個警察Il était une fois un flic(1971)
龍虎群英 Soleil rouge (1971)
過江龍La veuve Couderc(1971)
輕點,男低音/放輕松Doucement les basses(1971)
幻想公正Fantasia chez les ploucs(1971)
紅圈Le cercle rouge(1970)
江湖龍虎 Borsalino (1970)
麥德里Madly(1969)
神機妙算Le clan des Siciliens(1969)
游泳池La piscine(1969)
傑夫Jeff(1969)
Sammy Davis Jr. in Europa(1968)
摩托車女郎 The Girl on a Motocycle (1968)
盜亦有道 Honor Among Thieves (1968)
邪惡的我 Diabolically Yours (1968)
朋友再見 Adieu l'ami (1968)
勾魂懾魄 Histoires extraordinaires(1968)
獨行殺手/午後7點零7分/武士Le Samourai(1967)
冒險者 Les Aventuriers (1967)
河那邊就是德克薩斯州/對岸是德州Texas Across the River (1966)
野戰雄獅Lost Command(1966)
巴黎戰火Is Paris Burning?(1966)
The Car That Became a Star(1965)
The 37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1965)
午夜槍聲/曾經是賊Once A Thief(1965)
黃色香車 The Yellow Rolls-Royce (1964)
不屈的人L'Insoumis(1964)
歡樂屋 Les Félins (1964)
黑鬱金香La Tulipe noire(1964)
Filmmaking On the Riviera (1964)
傍海戀L'Amour à la mer(1963)
卡門,開火!Carambolages (1963)
浩氣蓋山河Il Gattopardo(1963)
大小通吃 Mélodie En Sous-sol (1963)
蝕/慾海含羞花 L』 Eclisse (1962)
Le Chien(1962)
惡魔的十個指揮Le diable et les dix commandements(1962)
著名的愛Amours célèbres(1961)
歡樂啊,生命!/生活多美好Che gioia vivere(1960)
洛克兄弟/羅科和他的兄弟們Rocco e i suoi fratelli (1960)
怒海沉屍/陽光普照Pleinsoleil(1960)
青年之路Le Chemin des écoliers(1959)
三個女殺手Faibles femmes(1959)
卿本佳人Sois belle et tais-toi(1958)
花月斷腸時Christine(1958)
女人是弱者/當女人插手時Quand la femme s'en mêle(1957)
Ⅵ 曼城愛情故事——評《曼城日與夜》
當提到曼徹斯特的時候,首先浮現在腦海里的還是兩支英超球隊,紅色的曼徹斯特聯隊和藍色的曼城隊。然而,曼徹斯特這座城市不僅僅有足球,還有其他精彩的事物等待著我們去發現。《曼城日與夜》就是這樣一本以曼徹斯特城市為背景的愛情小說。內容精彩,情感豐富。
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小說家戴維·M.巴尼特2021年出版的新書。我之前曾經讀過巴尼特的小說《孤獨之心電影院》。巴尼特的一大特點就是以案件為掩蓋,實際上所描述的是各個主人公的個人歷史以及豐富的情感,這本光塵文化引進出品、2021年底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小說也不例外。
在我們的這個故事裡,女主角黛茜在夜晚上班,單身的她挑剔,有點冷漠,在她的身上有一種心碎的味道,隱藏著一個伴隨她一生的深深的黑暗秘密。
而我們的男主角納特在白天上班。獨自生活的他只能遙望曾經親愛的家人。作為著名拳擊手的兒子,逃離了他的過去——他和他媽媽曾經深受來自他父親的暴力影響,受到了很多的痛苦。作為一個曾經結過婚的男人,他與前妻的關系是失敗的,但是,出於對兒子本深深的愛,他試圖盡其所能做一個好爸爸。
我們故事中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每天見面五分鍾。他們彼此一無所知,但博物館的一系列失蹤物品將他們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個不太可能的偵探二人組。他們聯手探索事情的真相,而在這個過程中,彼此相知相近,最後不僅僅發現了事實的真相,還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
這本小說的一大特殊之處就在於以男女主角的視角分章敘述在曼徹斯特博物館里所發生的事情,同時也在回顧他們兩個人彼此的生活。作者巴內特的筆力正在於此。他是如何設法梳理出一段關系、兩個謎團、多個關於欺凌和家庭關系的子情節,並巧妙地將它們聯系起來,體現了他獨特的寫作藝術。
幾乎所有戴維·M.巴尼特的書都帶有一種真正的悲傷和憂郁的氣息。黛茜的童年創傷,納特的婚姻破裂以及與虐待他的前拳擊手父親的關系都無情地拉扯著讀者的心弦。黛茜得知刺傷妹妹的不是自己而是母親,這使得她壓在心口的大石頭取掉了,也讓讀者們鬆了一口氣;納特則能努力做到控制自己,審視原生家庭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並努力不將它傳遞到下一代;黛西的母親與癌症的斗爭得到了特別好的處理,這讓讀者們有類似的感受。巴內特的寫作技巧正是如此,以一種將他的讀者真實生活經歷聯系起來的方式寫作,而不是讓他們脫離生活。
讀完《曼城日與夜》,有一種悲傷和催人淚下的感覺,但是它也很有趣,也是一個令人振奮和偉大的故事。從這本書中,我們能夠感受到感情的力量,並通過這種力量獲得新生。
Ⅶ 天水圍的日與夜大陸禁影了嗎為什麼呢
沒有禁影,只是這是許鞍華拍攝的一部現實的小成本電影,屬於文藝片一類,不適合上映,我看過了,雖然很悶,但是很真實,演員的表演不做作。
Ⅷ 電影日與夜影評北村怎麼死的
他殺。
日與夜榮獲 2009國際玩家大獎雙人策略 游戲類冠軍的游戲你能想像永晝或永夜嗎!?當太陽不再出來,或黑夜不再降臨。
從五億年前開始,日女神與夜女神就日復一日的輪流,把陽光與黑暗帶至大地上。一人出門工作,另外一人就回到"神之殿堂"休息。忽然有一天,日女神對夜女神說,我累了,我要永遠的待在這里休息。夜女神也回應說,我早就不想做了。於是,兩人起了爭執。最後雙方一致同意以決斗的方式,決定"神之殿堂"永遠的歸屬權。
Ⅸ 從《少年少女》到《星屑與妮娜》:深陷在日與夜的迷思(missing)中
福島聰的《星屑與妮娜》,應當是其最有名的一部傑作。這部漫畫無論是從人物形象的設定,分鏡畫面的描繪、還是敘事氛圍的營造上,都迥異於諸如《超異能獵殺》、《虎鵜之城》等早期作品,曾經在那些作品中所深深彌漫的晦暗、陰郁、病態、甚至邪惡的氣息,於《星屑與妮娜》中都一掃而空、消失不見,代之以極為歡快從容的基調、極富心理色彩的視覺體驗,使人為之眼前一亮。而他的另一部作品《少年少女》,恰好介於其間,全書四冊共計28個短篇,題材豐富多樣,篇幅長短不一,有的章節獨立成篇、前後無關;有的章節中的人物會重復出現,卻每次上演的都是全新的故事;而有的看似完結,可又在後面連接上之前的劇情繼續發展,就像是一座座兀自聳立的高峰,放眼望去,竟形成連綿不絕的山脈。故當將這28個短篇聚合在一起,勾連成一個整體,則使得效果遽然增加,不但主題命意涉及的幅面之廣,難以使人一窺究竟,且立意的多樣、深刻,又往往讓讀者不容易准確地把握當中的內涵,從而對於《少年少女》,這樣一部深具復雜性的作品,仍舊認識的不夠透徹和全面。
再就是,稱《少年少女》恰好介於早期作品與《星屑與妮娜》之間,也正是明確了其承下啟下的過渡意義。在《少年少女》中,過去那種壓抑晦澀的敘事風格依然大量存在,但可喜的是也出現了像《觸發》、《大車輪》、《大海》這樣輕松幽默的胚芽,彷彿預示著不久後《星屑與妮娜》的誕生。所以,《少年少女》作為孕育《星屑與妮娜》這個胚胎的母體,自然更為豐盈而遼闊,而《星屑與妮娜》既然是《少年少女》的繼承和演進,顯然更加純粹,更為生氣盎然、絢麗多彩。正是二者這種微妙的緊密聯系,決定了於某些精神層面本質上的共通之處,所以本文試圖將兩部作品放到一起展開論述,統一與分歧相互對照,力求從三個方面深入分析作品想要表達的內在含義,挖掘出作者本人隱藏在作品背後的人生觀、世界觀、甚至宇宙觀。
青春的迷思
《少年少女》,正如其名,講述的故事都與少年少女有關,即便某些篇目中並非主角,但都會有少年男女,或單獨、或一起、或以機器人小孩的形象出現,這種現象延伸到《星屑與妮娜》中,亦是如此。星屑、尼娜、太平、路易、波波、皮皮,除了機器人星屑是永久的男孩模樣,其他角色無不是在少年少女的年華暫時作為這部作品各個階段的主角,而一旦長大,則退居其次,成為往昔的回憶,淪為眾多配角之一。
故我們可以看出,福島聰是一位特別鍾意於年輕人的漫畫家,在他的作品中總是洋溢著獨特的青春氣息,他常常關注於不同個體的少年少女,將他們在青春階段的各種面貌,不管是輕松愉快的天真浪漫,還是懵懂多疑的鬱郁寡歡,充滿幻想懷抱希望積極的面對人生,還是自暴自棄迷失目標的無所適從,都通過他神奇的畫筆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故當我們走進福島聰的作品,就像是走入青春的迷宮。正如翻開《少年少女》第一卷那新穎的開篇——以漫畫形式展開目錄,描繪了三個男孩發現樹林中廢棄的房屋,他們冒險進到其中,屋內凌亂丟置的物品,謎樣微笑的玩偶,無形中都產生一種詭異莫測的幽然氣氛,而男孩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步步深入,隨著這個過程每個篇目的名稱逐一閃現,彷彿一種運用蒙太奇技法的電影視角。最終在一扇微微張開的門前,面對門後黑暗未知的狀況,男孩們勇敢地走入,從而 「觸發」 了全書第一個篇章,帶領讀者一同步入《少年少女》的故事之中。這個開頭與大友克洋的動畫電影《short peace》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short peace》中,上來也是一個玩著捉迷藏的小女孩,偶然間開啟了一扇陌生的大門,從而進入了奇妙變幻、光怪陸離的世界,暗示著電影後續精彩的展開。
(註:本文中圖片閱讀順序從左至右)
在《少年少女》中福島聰為我們打造的迷宮雖然千奇百怪、紛繁蕪雜,表達的意象彼此纏繞盤桓、相互交融,但這些關於青春的故事並非沒有規律可循,我們可以概括性的將其大約分成兩類:
陽光下的故事與月光下的故事
陽光下的故事,就像是被陽光溫暖照耀下所滋養的萬物,象徵著光明、生機、美好、溫馨、希望、純潔、愛情、輕松、幽默等一切積極的意義。比如本部作品中最長的故事,是用《觸發》(冊1頭)、《錯綜》(冊1尾)、《微睡》(冊2尾)、《恍惚》(冊3尾)、《希望》(冊4尾)五個短篇連結而成,描寫了男主五郎和女主良子奇妙的緣分,從五郎偶然間目睹良子失手導致哥哥的意外死亡肇始,進而良子天真地認為通過與五郎結婚生小孩來彌補自己的過錯,「觸發」 了兩人結緣,到《錯綜》中少年男女情意的彼此猜測與互相試探,再到後來良子面對學長的追求和五郎哥哥之死的心結,感情一度如 「微睡」 之際般的 「恍惚」 與動搖,終至篤定信念做出抉擇,在搬家離別的最後關頭兩人立下愛的約定,將 「希望」 交予未來。這猶如窪之內英策和安達充筆下常有的純愛故事,福島聰將之貫穿《少年少女》始終,無形中反映出了他為作品奠定的基調和其風格的轉變。
同樣類型的還有短篇《大車輪》(冊1)與《大海》(冊2),都是放在戰爭的背景下,貌似應為嚴肅的題材,卻實際上截然相反,《大車輪》偏重於荒誕幽默,描繪了一對青梅竹馬的少年男女被意外裹挾在一場戰斗中發生的搞笑趣事,而《大海》偏重於純潔浪漫,講述了本應為軍艦上雜役的少年,受到異國女孩的感染與吸引,最終拋棄戰爭殺戮的無謂生活,奔向大海,擁抱愛情的傳奇故事。但不管怎樣,只要將少年少女的形象設定置身於這樣的背景之中,都會不經意間滲透進青春的氣息,消解了戰爭中原有的冰冷與肅殺。閱讀這樣的故事,就像沐浴在陽光的照耀之下,暖意融融、趣味橫生。
而月光下的故事,自然與黑暗、衰敗、混亂、絕望、肉慾、麻木、迷離、憂郁等聯系起來,展現了在陽光照不到的角落裡,關於青春的那些令人感到陰冷的、殘酷的、嘆息的、頗具現實意義的另外一面。比如短篇《OPEN THE DOOR》(冊1),是全部28篇中最為灰暗的一篇。當中的男女主人公無所事事,虛度著青春的時光,麻木的釋放著身體的慾望,甚至為了在無聊的生活中找尋一點點樂趣,就視生命如兒戲,當作游戲的籌碼。整個故事都深深的沉浸在一股虛無、荒謬、迷惑不安的氣氛當中,可在這表象的背後,福島聰為我們揭示的則是男主身患精神疾病,男女主都缺失父母關愛的沉重現實,如果說他們就像父母負重前行的累贅而被棄之不顧,又何怪他們如野貓野狗、行屍走肉般游盪在骯臟的街頭?結局女主將開瓶器(女主喜歡吃水果罐頭)狠狠擲向駛來的列車,無畏的站在車頭前方的一幕,正是以死的方式對冷漠的人間、不再留戀的現世猛烈地回擊,面對巨大的痛苦與將至的死亡,正如她自己所說的那樣:「連眼淚都流不出來。」
又如《他們》(冊2)一篇中,作為一名普通少年的男主日常里被心儀的女孩無視,被同學刁難,略顯懦弱與膽小的他不堪其辱,在一次過激的反抗中差點殺人;《憂郁與薔薇》(冊4)中,女孩夏目是一名憂鬱症的病患,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卻對無論何事都提不起興趣,所以在她眼中,天生性格開朗有點大條的閨蜜就像是吵鬧的呆瓜,甚至讓她感到厭煩。如果說《他們》中,男主因為遭受欺侮的經歷傳遞出的是某種莫名的無奈與憤怒,那麼在《憂郁與薔薇》中,患病的女主則由於對何事都積極不起來的無關痛癢呈現著一種無力的麻木與冷漠,但他們都因為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溝通(《他們》男主與母親欠缺心靈上的交流,《憂郁與薔薇》女主自我封閉、與世隔絕),故而全部暗藏著深深的寂寞與空虛。
而篇章《回憶之夏》(冊2),則為讀者展現了月光下故事中最迷離的一夜。雲淡風輕、皓月當空,無人的校園中,一邊是少年少女青春的激情碰撞,一邊又是暴徒與警察之間激烈的殊死搏鬥,在幾乎同一時刻,生與死、溫柔與暴力、纏綿與殺戮、慾望與毀滅同時存在,而瀕死的暴徒摘下頭盔露出嬰兒面容的一刻,直好像李碧華筆下那些謎一樣的夜晚,幽僻怪異、吊詭驚心,卻又算不上恐怖,而是更近於一種迷離的沉醉,濃濃的散發著 「詭異的浪漫」 氣息。
而如果說《OPEN THE DOOR》過於表現了暗夜中涌動的絕望,那麼其他篇章就像是如霜的月光,相對柔和、清朗了許多。《他們》中男主錯愕於自己殺人未遂的經歷而開始進行反思,他選擇外出旅行尋找生命的意義,並最終在旅途中成功化解了戾氣,萌發出了對於自我未來的期許。《憂郁與薔薇》的最後,夏目跟隨閨蜜天馬行空的引領,兩個人赤身裸體進入薔薇的隧道,彷彿擺脫病痛的折磨、卸下遇到什麼事總是追問意義的負累,無視他人的眼光,只要開心就好,露出了久違的微笑。《回憶之夏》結尾,男女主二人關於懷孕的討論,彷彿也是孕育著生命與希望的暗示。
所以,由上我們可以看出,除了《OPEN THE DOOR》仍是早期晦澀的敘事風格,其他篇章明顯具有更多的過渡色彩,在這些篇章中起初也好像陷於一種極度壓抑鬱悶無法擺脫的困境,但最後總能化悲為喜、轉危為安,這就是福島聰為我們設計的關於《少年少女》這座青春迷宮的出口。《憂郁與薔薇》中 「薔薇的隧道」 正是 「迷宮出口」的象徵,而女孩們一絲不掛、毫不在意的走入其中,代表著作者最終將年輕人還原成了本應有的狀態,輕松的,快樂的,無牽無掛,無懼無悔,像是一絲曙光照進現實,使角色們徹底從陰影中走出,敞開心扉,擁抱未來,告別月光的下的故事,走向陽光下的故事。進而也從作品想要傳達的內涵這個角度,都昭示著《星屑與尼娜》必然會誕生的趨向性。
故而當《星屑與妮娜》「出生」 的時候,它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陽光下的故事,而且是在盛夏時節驕陽地照耀下,極富明媚絢麗的色彩(就像書的封面)、洋溢著極為生機勃勃的氣息,兩個擬人化的太陽和月亮(兩個老B)如果代表永恆的時空,那麼在這永恆的時空中,由一對對少年少女輪番上演的 「愛的追尋」 的一幕幕,又彷彿目不暇接地欣賞一場場關於青春和愛情既童話又浪漫的舞台劇,讀者從《少年少女》的青春迷宮中剛剛走出,轉身又進入《星屑與妮娜》的青春劇場。但不管福島聰為我們搭建的是青春的迷宮,還是青春的劇場,讀者身處其中,時而如墜霧里,時而如上雲間,他將青春的百態呈現在眼前,不停地輪轉,讓讀者左進右出不得其解,前瞻後顧意亂情迷,深陷在光與影的婆娑、日與夜的迷思中。
今昔的悵恨
如果說《少年少女》中的大部分短篇,都是 「現在時」 下發生的故事,那麼不同於此,還有一部分作品則會使讀者感受到 「今」 與 「昔」 之強烈對比。福島聰通過描繪角色們 「過去」 與 「現在」 截然不同的人生狀態,體現著時間長河不停流淌、青春年華一去不復的無情現實,而在這之中所深深傳遞出的,則是作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的不勝感慨與悵惘。特別是在《星屑與妮娜》中,太平與尼娜、路易與波波、「將棋少年」 與 「高嶺之花」 等等,不同CP不同角色在當下所呈現的各種經歷,放在日與月無盡的更替變換中,轉眼間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倏忽而過,多少美好成為回憶,多少青春變成枯冢,福島聰為我們講述的故事,既溫暖又冷酷,而這種冷暖,在他的筆下,舉手翻覆,駕馭得游刃有餘,無不都體現了作者具有極強的時空意識和宇宙意識。
閱讀福島聰這些 「今昔之比」 題材的作品,又不由得使人聯想到白先勇先生的短篇小說集《台北人》,雖然其還遠遠趕不上《台北人》中所蘊含的深遠與廣闊,但正因為都是關於 「永恆時間與人類短暫生命之間的矛盾」 這一終極嚴肅命題的探索,使得漫畫——這樣一門仍被許多人認為低齡、幼稚等各種偏見的藝術形式,有機會觸及到經典的文學,福島聰的作品為漫畫與文學之間提供了一次相互借鑒、互相映照難得的機遇,他的作品中所傳達出的獨特的藝術品味,既可以說是將《台北人》中的故事繪製成了漫畫的形式予以呈現,又可以看成在一部漫畫中通過作者過人的筆觸、巧妙的分鏡、深刻的對話等升華出了某種文學性的內涵。
故我們可以模仿歐陽子女士關於《台北人》中人物的分類方式,將《少年少女》與《星屑與尼娜》中的某些角色也分成三類:
一、完全或者幾乎完全活在 「過去」 的人。
比如短篇《倫子,再次登台》(冊2)中,曾經孩童階段的男主對當時最火熱的偶像歌手倫子心懷愛慕,可倫子卻突然感染了一種不知名的病毒,不得不中斷演唱事業,身為醫生的男主父親也束手無策,只好採取冷凍的方式保留住倫子年輕的面容與生命。而往昔的那些回憶——倫子最美麗活躍的過往、面對事業戛然而止時的不甘與抗爭、父親無法醫治倫子的無奈與遺恨等等,都深深的印在他的腦海中,所以他背負兩代人的志願,一生只為研製出疫苗,醫治好倫子,使倫子重現舞台上的風光。
短篇《大自在》(冊3)中,男主是一名酷愛飛機的德國少年,他深陷在小時候目睹父親駕駛戰機 「翔燕」 超音速飛行的經歷中不能自拔,長大後隻身來到美國的博物館,只為再一次登上已成古董的 「翔燕」,重現父親超音速式的輝煌。
短篇《羅莉塔》(冊4),很明顯取意於納博科夫的經典小說《Lolita》,講述一個養老院垂暮等死的老人,在巨大的寂寞與孤獨中對於往昔的懷念,他偶然間遇到來看望親人的女孩,竟與他曾經的初戀情人一模一樣,即認定女孩是初戀情人的轉世,從而蠢蠢欲動、心生妄念。
由上面我們看出,這些作品中的角色都是肉身喘息在當下,但靈魂徜徉在過去的人。而正因為他們的 「精神」 已經從現實中抽離,活在過去,所以導致他們於真實的生活中 「周圍的消失」。譬如《倫子,再次登台》中男主的心願只是為了倫子的復活,他研究治療病毒的葯物,並非要普度眾生,因此他才能沖別人說著 「你即使得病死掉,也不會對世界造成任何影響,因為你根本沒有絲毫價值」 類似這樣冰冷的話語。《大自在》中的少年整日里鼓弄自己的飛機,好像飛機才是他的伴侶,對於與他人的相處全無興趣。《羅莉塔》中的老人,在他的眼中,只有擁有回憶、擁有 「精神」 的自己和當作初戀女友轉世的女孩具備人的形象,其他人在他看來,全是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動物,彷彿毫無作為人的資格。
這種現象,正是將自己的精神關注凌駕在所有現實層面之上,他們將自己於精神領域的幻想投影在對於往昔的回憶中,卻在現實世界中捕捉不到任何支撐回憶的實質,這就造成了精神與肉體、既往與現世深刻的分離與解裂,從而也同樣構成了諸如歐陽子筆下的 「靈肉之爭」,也即 「今昔之比」,「靈」 與 「昔」 互相纏繞,「肉」 與 「今」 相互印證。如果 「靈」 代表了過往所有的想要抓住、重新摭取的美好回憶,那麼 「肉」 則一棒打醒,告訴人們這是無法迴避、不得不面對的沉重現實。故 「靈與肉」、「今與昔」 形成巨大的張力,撕扯著人物的內心,在這種持續不斷、毫無妥協的較力中,力量的攀升就像是即將要爆發的火山、即刻要扯斷的繩索,終將於一瞬間火花般的閃耀、釋放之後,導致必然的崩坍、潰敗、斷裂、衰頹、傷痛甚至湮滅。
故《倫子,再次登台》中當男主真的幫助倫子從冰冷的睡眠中醒來,容顏如當年一般美麗,青春依舊的重返舞台時,關照自己卻早已老去,他實現了自己、父親和倫子所有的願望,但對於自我心底中真正的憧憬——與倫子在一起的愛情,過去無法實現、現在也必然不能,所以在見證倫子重新迎接星光閃耀的同時,唯留下自己落寞黯淡的背影。而《大自在》中的少年以生命為賭注終於重現了父親的輝煌,卻也差點重演了同父親一樣墜機死亡的一幕,全身包裹綳帶躺在病床上的他,正好展現出了硬將 「過去」 拖回 「現在」 必然要付出的巨大代價。特別是在《羅莉塔》中,這種體現就更為明顯,對於一個生命臨近終點、失卻所有希望與幻想的老人來說,深陷在回憶中成為了他孤單寂寞生活中唯一的支撐,以用來逃避即將到來的死亡。所以他不能擺脫過去,更不願放棄過去,初戀情人死於戰爭中,成為了他今生最大的遺憾,所以當他看到酷似初戀情人的女孩時,頓時產生了 「現在仍能彌補過去」 的幻覺,可正如歐陽子所說 「如果過去是愛是靈,現在卻是欲是肉」,他將過去關於愛情的回憶凝結成一個片段,試圖帶入到現在,卻不曾想 「太多的 『靈』、太多的 『精神』,並不是一個血肉之軀所能承受的」,故他的肉體開始失控迷走,精神陷入虛幻的迷狂,他彷彿在 「找回過去」 的行動中返老還童,期待重新以年輕的模樣與初戀情人再次相會,卻終究在一時的亢奮驚厥過後被硬生生地扯回到現實,帶著無盡的恨意徹底毀敗。
二、保持對 「過去」 的記憶,卻能接受 「現在」 的人。
這類人偶爾回憶 「過去」,重溫記憶中的美好和感動,卻也能認清現實、靈魂歸位,向著未來亦步亦趨的前行。他們的 「靈」 與 「肉」 因著 「今」 與 「昔」 的改變具有一定的偏差,卻在可允許的閾值之內。倘若單從「沉浸在回憶中」 這個角度來說,第一類人如果是一種 「生命式」 的綻放,像煙花一般,轉瞬即逝,那麼第二類人則是 「生活式」 的流淌,仿若靜謐的小溪,綿延不絕。比起第一類人,他們於現實世界中,更容易生存下來,具備更強的韌性和適應性。他們或許也有各自一段難忘的過往,但他們深知 「現在」 畢竟不是 「過去」 ,為了不因 「靈」 與 「肉」 的割裂而造成巨大的痛苦,他們知道選擇性的放棄和取捨,將代表 「過去」 的 「靈」 置於 「現在」 的 「肉」 之下,唯余偶然間的回眸,彷彿是對 「過去」 匆匆的留戀,透露出不勝今昔之深深的惆悵和感傷。
例如《藍天之車》(冊1),是《少年少女》中 「今」 、「昔」 意象最為明顯的一篇作品 。所謂 「昔」 就是男主理哥, 「今」 當是女主小直,理哥作為一名普通的修車匠,總是喜歡利用汽車鼓搗點古怪而不實用的發明,像是一個大男孩,童心未泯,多少年來總是那個樣子,而小直從小喜歡親近理哥,常在一起玩耍,比起理哥的 「從未改變」,在作品中我們見證了她從一個女孩到學生、到成年嫁人,再到離婚做起單親媽媽一路的人生歷程,在她身上所體現的 「今」,不是一個單獨的狀態,而是不同人生階段的 「現狀」。如果說理哥所代表的是 「時間的停滯」,那麼由各個 「現狀」 所串聯起的小直則代表著 「時間的流淌 」。而橫亘在這 「今」 與 「昔」 、「動」 與 「靜」 之間的,則是二人長久來心知肚明卻從未表達出的愛意。可時間,不為任何人暫停一分一秒,青春,也不為任何人久留一刻。所以在理哥身上體現出的並非真的 「停滯」 ,而只是二人想回去但卻永遠回不去的過往。它不像是將那兩輛車聳立朝天形成的藝術造型,倒了還能夠重新搭起,而是最後沖向藍天的飛車,不管在一霎間顯得如何想要用力地釋放、恣意的擺脫,終將在 「時間重力」 的作用下狠狠地跌落回現實,結尾將兩人 「今」 與 「昔」 的背影一同閃現,彷彿提醒著讀者 「人生不過如此」,正像是理哥最後說的:「差不多就是這樣吧。」
Ⅹ 誰有《黑爾郡的日與夜》百度網盤免費在線觀看Latrenda'Boosie'Ash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Zx8fN3CjyIqYIeWvoACK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