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幾個聶耳愛國的事例
聶耳的一生成果卓著。在他逝世前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前進歌》、《賣報歌》和《翠湖春曉》、《金蛇狂舞》等四十餘首優秀歌曲及民族器樂曲,無不體現出他對廣大勞苦大眾的同情、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關切,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反映了他熱愛生命和藝術、熱愛祖國和人民的高尚情操和思想境界。
聶耳16歲時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盡管危險和阻力很大,他從未停止過與舊社會黑暗勢力的斗爭。尤其在民族危亡的緊急時刻,他脫下長衫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冒著生命危險與工人一起生活,以大無畏精神,把音樂當作武器,創作了《畢業歌》、《義勇軍進行曲》等一系列代表中華民族呼聲、充滿感召力的革命歌曲,以強烈的感情表達了各階層人民高漲的斗爭熱情和信心,極大地激發了人民大眾革命到底的決心和勇氣。
⑵ 聶耳的生日
聶耳(原名聶守信,1912年2月14日-1935年7月17日),中國音樂家,字子義(亦作紫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
生平介紹
聶耳是雲南玉溪人,出生於昆明。聶耳從小喜愛音樂,1918年就讀於昆明師范附屬小學。利用課余時間,聶耳自學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樂器,並開始擔任學校「兒童樂隊」的指揮。1922年,聶耳進入私立求實小學高級部,1925年考取雲南省立第一聯合中學插班生。
1927年聶耳畢業於雲南省立第一聯合中學,並進入雲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校期間參與了學生組織「讀書會」的活動,並與友人組織「九九音樂社」,經常參加校內外的演出活動。在這期間,他還自學了小提琴和鋼琴。
1931年4月聶耳考入黎錦暉主辦的「明月歌舞劇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7月發表《中國歌舞短論》,並因批評黎氏被迫離團。1932年11月進入聯華影業公司工作,參加「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並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組。1933年,聶耳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4月聶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樂部工作,同時建立百代國樂隊(又名「森森國樂隊」)。這也是聶耳最多產的一年。1935年初,聶耳創作了著名的《義勇軍進行曲》
1935年1月聶耳任聯華二廠音樂部主任。1935年7月17日,年僅23歲的聶耳在日本藤澤市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
■他是天才的音樂家,又是革命者。 恰恰因為後者,才能出現前者輝煌
「文以載道,詩以言志,樂乃心聲」。聶耳本人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是那個特定的民族危亡時代所造就。那些鏗鏘有力的音符,也都是當時環境下人民的心聲。 日本侵華和國內抗日群眾運動的風雨,在他心中激起澎湃的心潮,音樂與革命從此結合到一起。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的十天後,即2月7日,在外面隆隆炮聲可聞、難民在街上到處流離奔走哭喊的環境中,聶耳在日記中首次提出「怎樣去做革命的音樂」。聶耳是一個天才的音樂家,又是一個革命者,而且恰恰因為後者,才能出現前者的輝煌。他的一系列作品,特別是《義勇軍進行曲》,正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的產物。
《義勇軍進行曲》在銀幕上首次響起時,不幸正逢聶耳去世,但這支歌作為民族革命的號角響徹了中華大地,還享譽全球。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英、美、印等許多國家電台經常播放此歌。戰爭結束前夕,美國國務院還批准將其列入《盟軍勝利凱旋之歌》中。 新中國成立前夕徵集國歌時,周恩來就提出用這首歌,並在新政協會上一致通過。在1949年的開國大典和此後每年的國慶節,聶耳譜出的樂章都雄壯地奏響,這足以告慰亡逝於異國的英靈。
■音樂創作生涯只有兩年,卻創作 出許多影響幾十年的歌曲
在北平時窮得買不起棉衣,卻在 秋末深入天橋等地,用有限的幾 個錢來收集北方民間音樂素材, 並聆聽賣嗓子、賣武功的吼聲;他 在上海一年的苦苦積攢,才買到 一把夢寐以求的廉價小提琴
聶耳的音樂創作生涯雖然只有1933年至1935年這短短的兩年,卻創作出《大路歌》、《碼頭工人歌》、《開路先鋒》、《新的女性》、《畢業歌》、《賣報歌》、《鐵蹄下的歌女》等幾十年來一直膾炙人口的歌曲。這些輝煌成就的取得,除了他個人的天才,最主要的是他深入社會生活的最底層。他在1933年6月3日的日記中總結說:「音樂與其他藝術、詩、小說、戲劇一樣,它是代替大眾在吶喊,大眾必然會要求音樂新的內容和演奏,並要求作曲家的新態度。」
從小家境貧寒的聶耳對勞苦大眾有深厚的感情,鄙視那些鑽在「象牙之塔」中的孤芳自賞和為少數人服務的「陽春白雪」。他在北平時窮得買不起棉衣,卻在秋末深入到貧民區天橋等地,用有限的幾個錢來收集北方民間音樂素材,並在「充滿了工人們、車夫、流氓無產階級的汗臭」環境中聆聽賣嗓子、賣武功的吼聲,從中知道了他們「生命的掙扎」的心曲。在上海,他經常踏著晨霜夜路體驗女工上班的辛苦,從而創作出《新女性》。聶耳還與小報童交上了朋友,天天問寒問暖,那首著名的《賣報歌》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吟誦出來的。
聶耳沒有像樣的創作條件,到上海一年後經過苦苦積攢,才買到一把多年夢寐以求的廉價小提琴。他居住的斗室冬冷夏熱,到北京一次連續登台演出四天僅得6元錢報酬。這不僅使他從心底更憎恨資本家老闆剝削的冷酷,其作品也不斷呼喊出人民要求解放的心聲。
■田漢在香煙包裝紙上匆匆寫下 《義勇軍進行曲》,聶耳於國內定 下初稿,最後譜成於敵國境內
30年代中期,日寇侵佔東北後又把鐵蹄伸向華北,國內的反動腐朽勢力卻仍沉溺於紙醉金迷中。社會上充斥著「桃花江」、「毛毛雨」、「妹妹我愛你」一類萎靡喪志的淫歌艷曲。共產黨員作家田漢找到聶耳,認為如此「唱靡靡之音,長此下去,人們會成為亡國奴」。二人就此議定,要創作一首歌,來戰勝「桃花江是美人窩」。二人研究了《國際歌》、《馬賽曲》和《船夫曲》,認為很有氣勢,可以借鑒。1935年初,田漢改編了電影《風雲兒女》,並寫了一首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由於發現國民黨特務已來追捕,他倉促間在一張小小的香煙包裝紙上寫下歌詞,就被抓進監獄。
夏衍拿到田漢留下的劇本,在裡面發現了那張寫著歌詞的香煙襯紙。不久,聶耳來找夏衍,聽說此事後,主動提出:「作曲交給我,我干!」聶耳根據同田漢一起提出的構想,帶著滿腔激憤,只用兩天時間便譜寫了初稿,隨即因躲避追捕到了日本。在那裡,他一方面受到友好人士的熱情接待,一方面也看到軍國主義分子大肆鼓噪「擴大在支(那)利益」,並磨刀霍霍。聶耳由此更激發了創作靈感,迅速將歌曲定稿寄回國,其旋律更加高昂雄壯。
主要作品
聶耳一生共創作37首樂曲,都是在他去世前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所寫的,其中反映工人階級生活和斗爭的歌曲佔有較大比重。聶耳經常與田漢合作。除義勇軍進行曲外,聶耳的代表作品還有《畢業歌》、《前進歌》、《大路歌》、《開路先鋒》、《碼頭工人歌》、《新女性》、《飛花歌》、《塞外村女》、《鐵蹄下的歌女》、《告別南洋》、《梅娘曲》、《賣報歌》、歌劇《揚子江暴風雨》及民族器樂曲《翠湖春曉》、《金蛇狂舞》等。
聶耳墓誌銘
1954年,中共雲南省人民政府決定重修聶耳墓地,請郭沫若題寫墓碑和墓誌銘。這年2月,郭沫若書題「人民音樂家聶耳之墓」碑和墓誌銘:
聶耳同志,中國革命之號角,人民解放之聲鼙鼓也。其所譜《義勇軍進行曲》,已被選為代用國歌,聞其聲者,莫不油然而興愛國之思,庄嚴而宏志士之氣,毅然而同趣於共同之鵠的。聶耳呼,巍巍然,其與國族並壽,而永垂不朽呼!聶耳同志,中國共產黨黨員也,一九一二年二月十四日生於風光明媚之昆明,一九三五年七月十七日溺死於日本鵠沼之海濱,享年僅二十有四。不幸而死於敵國,為憾無極。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猶未能明焉!
如今的聶耳墓地,已是20世紀80年代初遷葬、新建的了。鑲刻在墓地左屏風牆上郭沫若撰書的墓誌銘,也刪去了「不幸而死於敵國,為憾無極。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猶未能明焉!」的話。其中原因何在?
聶耳溺水身亡的1935年,正是日本逐步實行侵略中國計劃之際。聶耳的死訊傳回中國國內後,眾多愛國人士和文化界人士,都為失去這樣一位音樂天才而深感痛惜,紛紛在《晨報》、《電通》、《中華日報》、《新音樂月刊》、《大公報》等數十種報刊撰文紀念,共同懷念這位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吹響了警醒號角的先鋒鬥士。郭沫若也寫下了悼念聶耳的詩。
1954年2月,郭沫若為聶耳題寫碑文和墓誌銘時,中日兩國尚無外交往來,彼此仍以「敵國」視之。故郭沫若在墓誌銘中有「不幸而死於敵國,為憾無極。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猶未能明焉!」之語。
在郭沫若題寫墓誌銘的9個月後的11月1日,日本人在藤澤市鵠沼海岸聶耳遇難地附近,建立了聶耳紀念碑。1963年,隨著中日民間的貿易往來,日本人民又重建「耳」字形的花崗石紀念碑,日本戲劇家秋田雨雀先生撰寫介紹聶耳生平碑文,並請郭沫若題寫紀念碑。郭沫若書題了「聶耳終焉之地」六個大字。
1972年,中日建交。1980年5月,聶耳殉難地的日本藤澤市官員在昆明市聶耳墓地手植雲南名花杜鵑花和藤澤市市樹——藤樹,表達對聶耳的懷念之情,並希望兩市以聶耳為紐帶,建立友好城市。中共雲南省和昆明市政府回應日本人的熱情,決定遷葬、重建聶耳墓地。墓碑仍用郭沫若所題字。 1982年年初,雲南省文化局將這一想法,報請文化部批准。最終經批准,墓誌銘繼續使用,但在墓碑重刻前,先用水泥抹去後兩句,在顏色上要盡可能與原石碑一致。
按照文化部的指示,昆明市人民政府在墓地左屏風牆上 重新雕刻了郭沫若的墓誌銘,並刪去了後兩句話。
電影:
《聶耳》 故事片。海燕電影製片廠1959年攝制。
青年聶耳因參加學生愛國運動,被迫 離開雲南故鄉,到上海一家小商號當 僱工,不久商號倒閉,聶耳流落街頭 。後為生計所迫,進五花歌舞班當小 提琴練習生。演出中與女友鄭雷電不 期而遇。在鄭雷電的鼓勵下,聶耳去 國立音專應試,但因家境貧寒,不為 校方所容,憤而離開考場。後得到鄭 雷電的幫助,參加上海工人主辦的救 災募捐義演,並結識共產黨的地下工 作者蘇平。他向蘇平坦陳追求革命的 心願,自此,參加黨領導的「反帝大 同盟」。不久,黨派鄭雷電赴江西蘇 區學習。臨行前,她與聶耳相約在龍 華塔上作別。1932年日軍侵犯上海, 一二八戰爭爆發,上海人民聲援十九 路軍浴血奮戰,聶耳與歌舞班同仁亦 參與慰勞演出,又結識了進步戲劇家 匡文濤和進步音樂家張曙。歌舞班主 率隊演唱靡靡之音《桃花江》,令愛 國士兵深為反感。聶耳與張曙等進步 人士高歌《馬賽曲》,激勵傷員抗敵 鬥志。在匡文濤啟發下,聶耳萌發要 有中國「馬賽曲」的強烈願望。形勢 日益惡化,歌舞班主屈服於反動勢力 ,演出低級庸俗的節目,聶耳憤然離 去,赴北平投身抗日救亡演劇活動。 後又隨蘇平返回上海,加入中國共產 黨。相繼創作《揚子江暴風雨》、《 開路先鋒》、《大路》、《畢業歌》 、《新的女性》、《塞外村女》等優 秀歌曲。1935年春,黨組織決定送聶 耳去蘇聯深造。出國前夕,聶耳受田 漢所作歌詞《義勇軍進行曲》的感染 ,譜出不朽名曲。是年7月17日,途 經日本,聶耳在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 逝世。本片於1960年獲第十二屆卡羅 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傳記片獎。 編劇: 於伶、孟波、鄭君里 導演: 鄭君里 攝影: 黃紹芬、羅從周 美術: 韓尚義 作曲: 葛炎、黎英海、劉福安 扮演者 劇中人 扮演者 劇中人 趙 丹 聶 耳 張瑞芳 鄭雷電 王 蓓 萬千紅 鄧 楠 老 江 江 俊 蘇 平 高 博 匡文濤 韓 濤 歌舞班 夏 天 趙梅農 班主 韓 非 孫 英 陳 述 錢也樂 黃宗英 馮 鳳 關宏達 小 丑 仲星火 張 曙 鄭 敏 電影公司 經理
聶耳的故事
母親的歌讓他著迷
聶耳的父親聶鴻儀在昆明甬道街72號開了一家成春堂葯店。1912年2月15日,聶耳出生在葯店的樓上,原名紫藝。不久,父親死了,葯店由母親經營,殷實的聶家開始中落。在幼年聶耳的記憶里,母親經常坐在燈下,撥拉算盤,算完賬後,嘆氣,發愁。聶耳曾暗許心願:今後一定要「讓母親過好日子」。他到上海後,在寫給母親的信中,屢屢提到「匯錢」之類的字眼。
母親是聶耳最大的牽掛。從照片中看,母親彭寂寬是比較典型的傣族婦女的長相。令人佩服的是,彭氏沒有上過一天學堂,但跟著丈夫,居然能夠讀醫書,丈夫死後還能坐堂把脈問診,養家活口。彭氏的聰慧,顯然也遺傳給了兒子。聶耳是家裡最小的兒子,乖巧伶俐,一支簡陋的竹笛能吹得五彩繽紛,甚得親友疼愛。
母親能唱各種民歌,包括在昆明等地民間廣泛流傳的洞經調、花燈調、洋琴調,等等。動聽的歌曲與歌曲里的故事讓小聶耳著迷。蔡鍔功成名就之時,聶耳還是黃口小兒,但他從母親的歌里認識了蔡鍔。蔡將軍雲南首義討袁護國的壯舉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習武從軍曾是少年聶耳的一大志向。十六歲那年,聶耳終於憋不住了,背著家人偷偷參軍,被編入十六軍湖南新兵隊受訓,後投考黃埔軍校不果,又被軍隊遣散,習武之念才在無奈之中打消。不得已,轉而讀書、演戲、作曲,但成就偉業之心未了。
在一篇《我之人生觀》的中學作文中,聶耳表示,如果有可能,他不會從事宗教、哲學和科學的行當。他的理想是先上大學,然後出外游歷,最好是出國,行路讀書,增長見識,學術上有所建樹。最後掙幾個錢,與幾個談得來的朋友,找一處山清水秀的地方,讀書,彈琴,度悠閑時光。他還特意表示,昆明的西山將是自己隱逸的首選。
待到年長幾歲也就是中學畢業考入雲南省立師范學校後,聶耳又寫了篇《我之人生觀》,他的學生腔明顯少了,代之而起的是,希望學工科,研究點藝術,做一個「並不是魯濱遜那種個人主義的思想」的游歷家,然後「以實在考察之所得以建設新的社會」。
演藝圈的「拚命三郎」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聶耳來到上海,舉目無親,託人幫忙在「申庄」采購站找到了一份稽查員的工作。誰知「申庄」在昆明的總部雲豐商行因為偷稅被查封,上海的分店遂告關門。聶耳失業了。
還好,天無絕人之路,聯華影業公司音樂歌舞學校刊登在《申報》上的招生啟事引起聶耳的注意。每月能掙十元津貼,還管吃住,吸引力實在是太大了。聶耳忐忑不安地進了考場,因為緊張而發揮得一般,但卻被主考官黎錦暉錄取了。
明月歌舞劇社的前身,是黎錦暉創辦的中華歌舞劇團。這是我國最早的職業性歌舞團。陣容雖然不大,但是因為擁有上海有名的「歌舞四大天王」王人美、胡笳、白麗珠、薛玲仙以及影帝金焰等名角,在上海乃至全國名噪一時。聶耳在群星璀璨的「明月」是名小提琴練習生。
七八個人一間的狹小宿舍,練琴時得站在牆角,但聶耳卻感到了生活的奢侈。初到不久,他幫助昆明老家的朋友張庚侯、廖伯民在上海代租電影拷貝,得到一百元報酬。一百元啊,離開大家庭以來他還從未擁有過這么多的錢,聶耳的心狂跳起來。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郵局給母親郵去一半。另一半,買了一把小提琴,還有兩本樂譜。這把普通的小提琴,從此為聶耳的生活增添了華麗的色彩。王人美的二哥王人藝是聶耳的專職小提琴老師。於是,人們常常看到師徒二人認真地矯正指法,「錯了」,「又錯了」,德沃夏克的《幽默曲》時斷時續。「小老師」與聶耳同齡,平常為人很隨和,教琴卻毫不馬虎。十九歲的聶耳,剛剛摸琴,連樂譜都看不懂,哪裡懂什麼對位、和聲,「小老師」有點急了。但聶耳可不傻,他知道自己碰上了好老師。「一定能學會,」他對自己說。吃罷晚飯,大家都結伴去逛「四馬路」,到「大世界」看雜耍,聶耳卻一聲不吭,躲進房間練琴。他要完成自己的業務指標:一天至少「惡補」七個小時的琴。
「拚命三郎」聶耳很快出名了。其時,電影和戲劇往往裹挾在一起。一套演員班底,一會兒在舞台上演話劇,一會兒又聚集的水銀燈下。這樣做,雖出於製片商節省成本的策略,客觀上卻鍛煉了演職員。比如王人美在電影《風雲兒女》中除飾演女主角之外,還要唱主題歌。拉小提琴的聶耳,也要時不時上場扮個什麼賣油炸臭豆腐的小販;或者塗一身黑墨,扮成黑人礦工。他善於模仿的表演才能已是盡人皆知。1959年,趙丹在電影《聶耳》里出演聶耳時,還不止一次地談及當時的往事。
出入「明月」的都是上海灘演藝界的知名人物,蔡楚生、孫瑜、卜萬蒼、金焰、鄭千里、王人美、黎莉莉、白麗珠、趙丹、周璇、阮玲玉,等等。近觀名人,聶耳才體會到什麼是「風頭正健」。星光照耀之下,起初投身於此只為謀生的聶耳,眼界一下子開闊起來。
「耳朵先生」和「田老大」
活潑,天真,十九歲的聶耳是個孩子王,身邊總圍著歌劇社的小演員們。做游戲,輸了,孩子們起鬨,聶耳樂顛顛地聳動著兩只耳朵。大家不滿足,「耳朵先生,再來一個嘛!」聶耳又「秀」了一下。
聶耳最愛看電影,而且每遇動情之處必哭,這在朋友中出了名。他的這個習慣常被朋友們當做笑料,他自己卻覺得再自然不過。至情至性,有何不好?
那時,聶耳與他的同鄉、上海泉漳中學的教員李生萱來往很頻繁,此人即後來的著名哲學家艾思奇,聶耳因此對哲學產生了濃烈的興趣和嚮往。
「一·二八」以後,上海白色恐怖嚴重,中共提出在文藝界發展黨員,壯大左翼力量。年輕活躍的聶耳被列為首批培養對象。培養和聯系人是上海左翼劇團聯盟負責人田漢,後來介紹聶耳入黨的也正是田漢。但在聶耳目前保留下來的十多萬字的日記、文章、書札里,關於田漢的描述卻很少,即使有,也大多是流水賬式的記錄,至多用「很好」這樣的字眼籠統地表示一下。勤寫日記和書信的聶耳,逢「田」何故謹慎規避?令人不得而知。當然,在田漢的眼裡,聶耳最初只是一個有著不平凡經歷的追求革命的貧苦學生,兩人閱歷、資歷以及性格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但這並不妨礙田、聶二人在音樂創作中的默契合作。
1933年至1935年兩年間,田漢作詞,聶耳作曲,一同創作了《開礦歌》、《大路歌》、《畢業歌》、《碼頭工人》、《苦力歌》、《打磚歌》、《打樁歌》、《告別南洋》、《春回來了》、《慰勞歌》、《梅娘曲》、《打長江》、《采菱歌》、《義勇軍進行曲》等十四首歌曲,幾乎佔了聶耳全部作品的一半。聶耳的處女作《開礦歌》是兩人合作的開端。後來被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則是兩人合作的巔峰。
電影《風雲兒女》劇本剛剛完稿,編劇田漢被捕了。聶耳見到導演夏衍的第一句話是:「《風雲兒女》誰來作曲?」第二句話就是:「我來寫吧,田漢也會同意的。」自信與篤定溢於言表。獄中的田漢果然同意了聶耳的請求。很快,聶耳就拿出初稿,定稿是聶耳到日本後完成的。
1935年7月17日,聶耳在日本東京附近的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死,年僅23歲。當時,由詩人郭沫若在日本寫了一首詩,以志紀念;1954年雲南省重修聶耳墓,郭沫若又撰寫碑文;同年,日本藤澤市修建聶耳紀念碑,碑銘也由郭沫若題寫。聶耳生前與郭沫若是否有交往,我們並不清楚,但作為田漢的密友,因為田漢的緣故,郭沫若關注聶耳是十分自然的。只是,為什麼不是田漢呢?由此推想,盡管聶耳和田漢有過多次成功的合作,在「朋友」和「搭檔」之間,筆者更傾向於從後者的角度考量兩人的關系。聶耳提起田漢,總是恭恭敬敬地稱一聲「田老大」。
1934:「我的音樂年」
1934年4月1日,聶耳加盟由英國人經營的東方百代唱片公司。百代公司當時在上海十分出名。
初進「百代」,聶耳只是音樂家任光的錄音工作助手,但是很快他就被任命為音樂部副主任,這是因其一目瞭然的才秉。「百代」老闆大氣地對聶耳說:不管你是誰,你做什麼,只要你能做成,有影響,有效益,你就盡管去做。
聶耳「拚命三郎」的勁頭又上來了,抄譜,作曲,演出,開研究會,一刻都不消停。他是如此興奮而忙碌,以至連寫日記的時間都沒了,整整七個月的「百代時期」,臨到末了他才粗略地寫了一篇「總結」文字。在這篇註明「四月四日」的日記里,亢奮中的聶耳一再使用「一致地贊許」、「批評甚佳」等火爆字眼,形容自己為電影《漁光曲》、《桃李劫》、《大路》創作的音樂作品。
忙碌中聶耳最用心力的是國樂隊,業余演出時這個樂隊也稱「音樂社」。樂隊很小,只有幾個基本席位,成員都是往來較密切的同行,每禮拜開兩次夜工,因為是同人性質,大家的興致很高。樂隊進行了一系列的民樂伴奏和合奏形式方面的改革實驗。聶耳根據雲南等地民間樂曲改編完成《山國情侶》、《昭君和番》等四首民樂作品,都是交由音樂社首演的,現場與報章的反響讓他和他的朋友們興奮不已。
今天,辭典里有關「聶耳」這一詞條,在「《國歌》的作曲者」後面通常都會加上一句「中國新音樂的創始人」。「百代」就是聶耳「新音樂」的實驗室。
人生的價值往往成就於一個瞬間,一個階段。1935年聶耳為電影《風雲兒女》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後來成了聶耳作為一個音樂家的標志性作品,但他豐富多樣的音樂實踐,在1934年就已大略成型了。他自己說過:「1934年是我的音樂年。」
那一年,碰見熟稔的朋友,聶耳總會半真半假地發幾句牢騷:忙!真忙!談戀愛的時間都沒有。話剛說完,一轉身他又忙得像個陀螺,從樂隊轉到合唱隊,從合唱隊轉到攝影棚——因為他正在籌劃歌劇《揚子江暴風雨》。若干年後,夏衍回憶當年情景時,曾長嘆再沒有能像聶耳這樣「搶」著幹事的人了。
1934年,聶耳真的特別快樂,他的生活和精神狀態完全變了。在名人如毛的上海文藝圈,聶耳曾一度很沮喪;但這一年,他恢復了慣有的自信。
六十多年後,新世紀的第一個新春,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在奧地利的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當地許多社會名流盛裝蒞臨。音樂廳的氣氛出乎意料地好,每一曲終了總有熱烈的掌聲。聶耳在「百代時期」編創的《金蛇狂舞》起奏。大廳里靜極了,豐沛的個性化的旋律流淌在多瑙河畔。突然,震耳的掌聲提前響起。一時間,作為聽眾的筆者百感交集,想到很多,包括聶耳。這次音樂會上還演奏了聶耳在「百代」期間主持改編的另一首新民樂《翠湖春曉》,同樣以那充滿民族個性色彩的優美打動了異域的聽眾。今天,《金蛇狂舞》和《翠湖春曉》已被國際音樂界視為中國民樂的經典作品,靈魂早已升入天國的聶耳,你有什麼新的感想么?
⑶ 關於首陽山的詩句
首陽山行
趙曉
獨登首陽山,蒼松遮雲天
碧澗流瓊露,山泉出明珠
水鳥戲翠湖,玉兔逐麋鹿
此景如若現,君定不欲還
讀李白有感
趙曉
文筆如潮帶春水
詞句有夢賦深情
古今詩詞唱至今
師出佳作更可期
花語
趙曉
風綠江南春得意
水影煙柳生朝氣
雁來雁往雁何去
老來無事聽花語
漠北懷古
趙曉
中原凄草滿皇宮
君王醉酒卧帳中
大漠殘陽照西風
將軍孤劍影黃昏
星玄
趙曉
欲結帝王千古緣
彩馬踏花錦衣還
星玄成夢星玄殘
孤燈伴影影自憐
首陽山之所以名聞遐邇,當與伯夷、叔齊有關。
伯夷、叔齊乃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其父死,遺命叔齊繼位,而叔齊認為伯夷是長子遂讓位於他,伯夷卻認為父命不可違,便逃跑了,叔齊也不肯繼位而逃。武王伐紂,車載著文王的牌位行軍。
伯夷、叔齊叩馬進諫:「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忠乎?」衛士欲殺之,姜太公曰:「此義士也。」衛士就把他們趕走了。
武王大會八百諸侯於孟津,渡河後陳兵於牧野,殷紂王發兵70萬拒之,奴隸陣前倒戈叛紂,紂王自焚於鹿台,商朝滅亡了。伯夷、叔齊恥食周粟。
便隱居於首陽山,採薇而食,有婦人曰:「子義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羞憤,絕食而死,葬於首陽山。
歷代對伯夷、叔齊推崇備至,稱其二人為「二賢人」、「二君子」。大意是伯夷、叔齊是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
孤竹國君死後,二人互相謙讓,不肯受位。後來到了岐山的周國,周武王思賢若渴,想用高官厚祿留住伯夷、叔齊,但是伯夷、叔齊堅決不受。
他們攔住武王伐紂的軍隊,諫阻戰爭。但是沒被採納。
後來一起來到孤竹國的首陽山,就是今天的嵐山,義不食周粟,採薇而食,不久餓死在首陽山。(3)翠湖戲夫電影簡介擴展閱讀:首陽山位於渭源縣東南34公里的蓮峰鎮張家灘村和古跡坪村交匯處,海拔在2186-2509米之間,因其列群山之首,陽光先照而得名,素以奇秀著稱,是古絲綢南路上的一顆瑰麗明珠。
又因商末周初孤竹國君二子伯夷、叔齊長眠於此地而聞名全國。首陽山位於蓮峰山北部和蓮峰山遙相呼應,西北側有石門,因兩座石岩東西對峙,間開一線,形似石門而得名。
"石門夜月"為當地一景。兩崖之間有一水庫,容量500多萬立方米,是一處理想的水上樂園。
水庫後面為長十五里的天井峽谷,這里座府陡峭的山崖相地挺立,四山合圍,藍天變成一條細線,人如處在井底,其地勢恰似一大鋸解開的板縫,故此當地俗稱解板溝。天井峽山奇水美,恰似仙境,有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型27處景點。
沿十五里開井畫廊,到處充滿著奇、險、壯、絕、清、秀、幽、靜、古、野之情趣。如從縣城向南行起碼抵天井峽,約有20多公里路程。
參考資料:網路-首陽山。
首陽山是秦嶺北坡著名高峰,海拔2719.8米, 位於周至縣九峰鄉耿峪,東距西安60公里,西距周至縣城30公里。景區人文景觀星羅棋布,自然景觀目不暇接。史載,商周交兵時,商朝上大夫伯夷、叔齊阻攔周武王大軍未果,遂南行入山隱居,採薇而食, 義不食周粟。 每天清晨迎來第一束朝陽,嘆曰:「奇哉美哉首陽山」,故首陽山而得名。伯夷、叔齊在首陽山死後,儒家尊二人為聖賢,道家尊二人為大太白神和二太白神。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苞:茂盛。
《詩經
·
小雅
·
斯干》
草木秋死,松柏獨存
漢
·
劉向《說苑
·
談叢》
長松落落,卉木蒙蒙
落落:高超不凡的樣子。卉:草。
漢
·
杜篤《首陽山賦》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罹:遭遇。
漢
·
劉楨《贈從弟》
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鬱郁:茂盛的樣子。
離離:繁茂的樣子,苗:指幼樹。徑:直徑。莖:樹於。
蔭:遮蔽。百尺條:指高大的松樹。
晉
·
左思《詠史八首》
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
連林:樹多而結成林。獨樹:指青松獨立。
晉
·
陶淵明《飲酒
·
二十首》
朝華之草,戒旦零落;松柏之茂,隆冬不衰
朝:早晨。華:開花。戒旦:指黎明。隆冬:嚴冬
京娘峽
後段為京娘峽,原名三層門。後因此處所傳趙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而改稱現名,左側山崖上有京娘梳妝台遺址。這里峭壁高懸,若乘舟入谷,仰望藍天一線,俯視碧水一帶,大有「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之感。
雲崖寄志
懸崖之下有一石岩,相傳宋太祖在這里題過詞。建庫前似有字跡,已難以認。據史料記載,趙匡胤在年青時,漫遊天下,途經太行山,賦「詠說」詩以抒情懷:「欲出示出光辣撻,千山萬山如火發。須臾走向天上來,逐卻殘星趕卻月」傳說這首詩就是宋太祖在這里的題詞。
《擊鼓》
年代: 先秦 作者: 詩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擊鼓行》
年代: 宋 作者: 汪莘
柳塘有狂士,酒闌好擊鼓。
殷出黃金骨裹淚,摻出白玉心中苦。
此苦知為何人家,寒宵心事亂如麻。
岑牟肯戴紅槿帽,蹀足不數漁陽撾。
翻手作春杏開早,覆手秋風葉如掃。
開元天子是天工,那知塵起長安道。
我今擊鼓一聲高徹天,擊鼓二聲深徹泉。
天上拂開白日路,地鎖制斷如飛煙。
豺狼聞之腦門裂,狐鼠粉碎臭滿穴。
惟有蒼鱗火鬣雙虯龍,籋雲揈雷雨騷屑。
青天洗出古時青,日月洗出古時朋。
百穀草木催發生,鸞鳳亦作簫韶鳴。
走上半空望五嶽,插天截海蟠金城。
我皇無為人自寧,此時方表鼓中聲,寫作柳塘擊鼓行。
⑷ 《江湖第一高手》有第2部嗎叫什麼
沒有第二部,給你看個後記吧江湖後記:義盟完成了它的使命,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賀星寒通告江湖解散「義盟」。「義盟」組成各派均回其地。
柳依雪為賀星寒生下一女,賀星寒甚喜。取名芊芊,視為掌上明珠。翌年春暖花開之時,賀星寒攜妻子女兒和兩個愛徒離開「擁翠湖」,在一處依山傍水風景秀美地方建立「寒柳山莊」,至此這對歷磨難的夫妻終於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園。而周燁每年至少三次攜妻兒去「寒柳山莊」探望父母。
賀星寒自知殺孽太重,又對柳依雪心存虧欠,所以隱退江湖專心培養小綠小葉,陪伴愛妻嬌女,享受著愜意無憂的生活。盡管他退出江湖不再涉及江湖諸事,但是他江湖第一的榮譽始終保留,無人撼動。而他更是江湖中一個永遠不敗的——神話!
杜湘隨岳小鈺一家回到陳府,後成婚(從此黃嬌見到杜湘都會戲謔他是倒插門)。岳小鈺為杜湘生有一子一女。兒子習刀,女兒練劍。雖然夫妻倆傾盡精力培養一雙兒女,但是囿於資質等方面的原因,他們未能像父母那樣在江湖中大放異彩。
周燁與唐雲兒成親後育有兩子。「擁翠湖」在周燁的經營下勢強力威名揚海外。無愧擁翠王在天之靈。周燁還先後在江湖中收納了十個武功高強年輕有為的高手(八男兩女)。被江湖人稱為「新擁翠十傑」。而江湖中人永遠也不會知道,周燁並非是周煜親生兒子,而周燁真正的父親,卻是一代武林天驕賀星寒。
冷雲成為「缺月山莊」新的莊主。為父親守孝期滿後與周羽成婚。育有兩子一女。冷雲稟承父志,寬厚仁義,深得江湖中人贊揚。
黃家的人在黃玉同的帶領下,終於在已成廢墟的家園上重建了「黃家堡」。黃沖娶溫素素為妻。
而被視為武林精靈的黃嬌,心中揣著一個「稻草人」獨自度過無數日夜……
每年春夏秋冬每一季,她都會去「寒柳山莊」做客小住幾日。每次去的時候都會給柳依雪賀芊芊帶好多禮物。黃嬌對賀星寒的一往情深讓柳依雪感動。她多次要求賀星寒迎娶黃嬌,她甚至不計較名份,但賀星寒始終未同意,而黃嬌也不贊同,讓一份苦澀糾纏在三人心中……
他們本以為會在平靜的遺憾中度過餘生,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世事宛若雲千變。十五年後,一切都變了!變了,變了。天下變了,江湖變了,他們命運變了……
這是一場更大的災禍浩劫!如洶涌的惡浪勢不可擋湧向他們!
十五年後皇上駕崩,皇子們爭奪皇位,敵國趁機興兵入侵……
溫東陽之子——溫香!比他的父親更為可怕!為報父仇,溫香暗通敵國,還勾結「魔鬼城」入侵江湖。他組建的「血殿」讓人聞風喪膽。手下的兩個血妖、四個魔王,八大護衛、更是在江湖中興風作浪……
天下大亂!江湖大亂!亂世出英雄,終於造就了一代英雄——葉綠楊!
葉綠楊——大戰雪妖白凌花、落雲谷力拚火神君、天風崖狂戰僵屍王……替師傅與杜湘一戰,力挫杜湘……並與周燁因誤會大戰八百招……還和一個神秘的武林高手在原野中狂奔一夜拼輕功……受劉泌所請更是萬軍之中取敵人上將頭顱。他和溫香之妹溫媛媛與魔女寒冰兒的情感糾葛更是耐人尋味……
武林中人評價:如果說江湖百年才出一個賀星寒,那麼,至少九十年才出一個葉綠楊!
而十五年後江湖中也是高手輩出,上官家的上官紫、唐門的唐月亮、被少林逐出的魔僧、浪子楊方……
天下江湖兩危岌,這些江湖兒女們,又將何去何從?欲知詳情,請看雨寒猴馬月創作的《武林末日》!
⑸ 《列那狐的故事》主要內容
《列那狐的故事》這部故事詩的形成約在公元十二至十四世紀之間。故事主要描寫動物的生活,以狐狸列那和代表貴族的狼伊桑格蘭的斗爭為線索,揭露了重重的社會矛盾,辛辣地嘲諷了專制的國王、貪婪的貴族、愚蠢的教士等等。
作者把中世紀封建社會描繪成一個野獸世界和吸血強盜的王國。列那狐的形象是復雜的。盡管故事裡說他是貴族男爵,但他在與狼、熊、獅子和神父等的斗爭中是一個反封建的人物。
他捉弄國王,殺害大臣,嘲笑教會,幾乎無法無天。他的勝利標志著市民智慧戰勝了封建暴力。另一方面,列那狐又肆意欺凌和虐殺代表下層勞動人民的很多沒有防衛能力的弱小動物,許多雞、兔、鳥類幾乎成了他的腹中之物。從這方面看,他又是城市上層分子的形象。
故事通過列那狐的經歷,形象地反映出封建社會是一個黑暗的、充滿欺詐、掠奪和弱肉強食的野蠻世界,作者為中世紀法國慘受剝削和壓迫的廣大勞動人民發出憤怒的抗議。
(5)翠湖戲夫電影簡介擴展閱讀:
《列那狐的故事》的作者是瑪·阿希·季諾夫人(Mme.Mad. H.-Giraud),生活於12-13世紀的法國。她受《伊索寓言》的影響,根據當時流傳於法國的民間寓言故事,編寫了《列那狐的故事》,以影射當時的法國社會,諷刺封建貴族、僧侶和官吏。
「狐狸列那」的故事大約在1170年到1250年期間成形,最初是長篇故事詩,作者有許多人,絕大多數已經難以查考。後來還有不少續篇和仿作,連德國大詩人歌德都根據這個故事寫過敘事詩《列那狐》。今天流傳最廣的版本是法國女作家瑪·阿希·季諾夫人改寫的33篇本的散文體故事,相當於一部長篇小說。
《列那狐的故事》是一部傑出的民間故事詩,是中世紀市民文學中最重要的反封建諷刺作品。作者:法國讓娜·勒魯瓦-阿萊。這部故事詩是由二十七篇意思連貫的組詩構成的,共三萬多行,每篇都以列那狐為主人公。原作者有好些人,他們中間能查考的只有彼爾·德·聖克盧(第二組詩)、里查·德·利松(第十二組詩)和一位神父(第九組詩)。
⑹ 翠湖心影賞析
《翠湖心影》是我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汪曾祺的代表作。收錄於《浮生雜憶》中。
(6)翠湖戲夫電影簡介擴展閱讀:
《翠湖心影》作者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翠湖心影》等。
《翠湖心影》收錄於中國純粹的文人汪曾祺人生之書《浮生雜憶》中,收錄《我的家鄉》《隨遇而安》《一輩古人》《翠湖心影》等經典名作50篇,或溫暖,或感恩,或惋惜,或傷感。白岩松、曹文軒、畢飛宇、賈平凹、莫言、韓寒、龍應台推崇備至。
⑺ 翠湖心影的作者
翠湖心影的作者
《翠湖心影》是2020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作者是汪曾祺。
本書收錄66篇汪曾祺經典散文,包括《多年父子成兄弟》《人間草木》《四方食事》《昆明的雨》等名篇。
作者簡介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戲曲家。師從沈從文。他一生坎坷波折,文字卻平和溫暖。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他的小說、散文、戲劇、新舊體詩等都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深受中外讀者喜愛。
代表作品有《異秉》《受戒》《大淖記事》《晚飯花》等,影響無數人。
編者簡介
總顧問王蒙
中國當代作家、學者文化部原部長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
總主編朱永新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常務委員會委員新教育實驗發起人、全民閱讀發起人
總主編聶震寧
全國政協委員、曾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中國出版集團公司總裁現任韜奮基金會理事長全民閱讀發起人
圖書目錄
國子監
下水道和孩子
葡萄月令
翠湖心影
昆明的雨
泡茶館
天山行色
行色匆匆——常語
湘行二記
覓我游蹤五十年
嚴子陵釣台
初識楠溪江
初訪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