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浸沒式戲劇和超維度戲劇到底有何分別
浸沒式戲劇屬於超維度戲劇,但是超維度戲劇不是浸沒式戲劇。
所有的綜合性藝術表現形式都有著它們獨特的魅力,從觀演關繫上大致分為三種:影視劇、舞台劇和剛剛進入大眾視線的浸沒式戲劇。影視的魅力在於可以通過重復的拍攝和後期剪輯,拍攝出在導演心中幾乎完美的作品,無論是通過景別切換,場景選擇還是特效加工。這種在熒屏上呈現的藝術,可以最大限度的實現劇本或者說導演的想像力。
隨著人們對「極致體驗感」的追求,浸沒式戲劇誕生了。那麼就這一點簡單的判斷,越做到還原真實,就越是一部成功的浸沒式戲劇。這也是每一個浸沒式戲劇製作團隊所不斷追求的,浸沒式戲劇導演心中的「完美」無非就是——身臨其境,而能做到這一點的成功浸沒式戲劇,在全世界也不超過5部。
道具的設計與布置是浸沒式戲劇的重要環節也是亮點所在,浸沒式戲劇的道具量之龐大讓這個環節即是細節又不是細節。你推開偵探事務所的門,看到滿牆的小抽屜,打開每一個都有東西(而且是真的),這里有個眼鏡、那裡有個手套、再拉開一個里邊有一個小本子,本子翻開都是手寫的案情記錄。桌上一摞一摞的報紙,翻開之後,紙都要是符合年代感的質感,內容也都是當時,甚至劇情當天的內容。書房書架上塞滿的書籍,每拿出來一本,都是能翻開看的真書,你看到演員在喝酒,那酒也要是真的等等。這一切的一切,無需多言,只為呈現真實。
㈡ 浸沒式戲劇 Sleep No More 的主線和支線劇情都是怎樣的
Sleep no more的主線劇情圍繞莎士比亞《麥克白》展開。
主線劇情可以嘗試分別跟隨麥克白和麥克白夫人觀看。大致包括以下幾部分:
觀眾入場,從地下室的舞會開始觀看,麥克白夫人與鄧肯國王跳舞,麥克白在遠處眺望他們。女主極力取悅國王,並在國王的酒杯中下葯。
麥克白夫人沐浴(此處有福利)後與麥克白共舞,催促丈夫殺死國王。
麥克白用枕頭悶死國王,回來後在夫人的安撫下入睡(此處有福利)。
麥克白參加巫師祭奠(此處有一對一表演和福利)。
麥克白不放心班柯,將其殺死。
各角色參加長桌宴會,班柯的鬼魂在宴會上出現。(在最後一輪宴會中,麥克白會被弔死)
宴會結束後麥克白截殺麥克道夫夫人。
麥克白與班柯敘舊,三巫師在隔壁布置與麥克白見面的細節,麥克白的表現彷彿受到了巫術的影響。
故事回到起點——即地下室的舞會。
支線劇情:
浸沒式戲劇支線眾多,一一表明有劇透之嫌,而且一次觀劇應該也看不完,所以介紹幾個推薦跟隨的人物。
麥克道夫夫人、鄧肯國王、女管家。
最推薦的精彩段落:三巫師獻祭國王。
推薦的精彩舞蹈:麥克道夫夫婦的雙人舞。
㈢ 誰能告訴我電影黑洞危機的劇情
在一個粒子的加速裝置發生的意外外,外太空怪物(就是那個帶電體)與黑洞定了什麼協議(不副現實的)並利用這次以外產生的空間裂縫飛到了地球,他們的協議內容大概就是黑洞提供條件帶他到其他星系,怪物就負責能量什麼的,主人公博士發現這一切並推理要讓黑洞和怪物消失就必須讓他們先接觸(可能違反他們定的協議,所以能消滅他們).第一次行動是根據怪物對聲音的特殊反應,利用聲憾手雷部隊去引他到黑洞,結果團滅升天.然後政府決定用核彈去炸炸那怪物看看,在此時博士想到用發電車引他到黑洞,最後在黑洞的視界范圍外跳車,利用慣性把怪物帶到黑洞的引力中心區,結果怪物被吸進去,違反協議,黑洞和怪物一起消失了.
怪物特性:本身帶電能放電喜歡吃電,並會追尋更大的電源,與黑洞的增長有密切關系,博士估計他吃多少電,能量就會傳送到黑洞那去,黑洞就會增長.附帶,應該是個白痴,最後被白痴方法送回黑洞
黑洞特性:能利用空間裂縫做時空飛越,這次碰巧加速器出意外弄了個裂縫,所以飛來了地球.但怪物吃電時,黑洞就會變大.
大概這樣,中間還穿插一下感情,官方和博士的爭斗什麼的.
㈣ 怎樣評價「浸沒戲劇」《sleep no more》的藝術水平
「走,上劇場看戲去!」聽到這句話,如果你腦中浮現的畫面只是坐在傳統劇場的觀眾席欣賞著演員在舞台上的演出,那你就大錯特錯了。紐約如今什麼最火?不是遊客絡繹不絕的百老匯,而是一系列大膽突破、不安於常規的「浸沒戲劇」作品。
「浸沒戲劇」這一概念起源於英國。「浸沒」顧名思義是將觀眾完全包裹在設定的戲劇環境中。英國公司Punchdrunk(暈炫公司)則是浸沒戲劇中當之無愧的先驅。該戲劇公司於2000年成立,旨在改變劇場中觀眾被動接受演出的固有模式,鼓勵觀眾主動發覺並探索劇情。劇團成立後的13年中一共出品了16部作品。每部作品都沿襲了劇團一貫的主旨。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在紐約紅極一時的「Sleep No More」(不眠之夜)。
「Sleep No More」改編自莎士比亞經典作品「麥克白」。全劇無對白,所有演出都依靠演員用肢體及表情演繹。 製作團隊為了營造一個希區柯特式的懸疑氣氛,特意改建了切爾西一間廢棄近大半個世紀的酒店。由 200多名志願者花費了近4個月時間布置,道具場景精妙細節到了極致。5層樓的酒店,大大小小近百個房間,從幽靈般陰森的瘋人院到滿是青苔的花園;從精緻奢華的卧室到絢爛奪目的舞會廳。Punchdrunk在這9300平方米的空間中打造出了一個真實可觸的世界。陰謀、慾望、權利、愛情同時在各個角落醞釀。
劇中20多個演員在樓層中來回穿梭,每個人物都講述著各自的故事。他們短暫相遇,卻又匆匆分離。觀眾帶著白色的鬼魅面具在各層來回遊走,無法說話,卻有絕對的自由選擇跟隨某個演員或者觸碰任何物品。他們也有著很大程度的自由選擇與演員的距離,可以在遠處靜靜旁觀,也可與演員大方上前互動,成為他們世界中的一份子。
「Sleep No More」於2011年3月在紐約上演,原本排期不到半年,卻一再加演,到如今已有兩年半的光景。它的成功再度印證了在傳統戲劇佔主導的當下,觀眾對於另類戲劇體驗的訴求。同時當戲劇產業正絞盡腦汁爭取傳統消費族群以外的消費群體時,「Sleep No More」與它多元化觀眾群體的出現帶給了業界一記大大的強心劑。它的成功有諸多因素,但神秘感和持續的新鮮感絕對是制勝法寶。10多條故事線在同一時刻展開,以一晚演出重復三輪的概率,只去過一到兩次的觀眾根本無法看到整部戲的全貌。即便是已經看過25遍的狂熱粉絲,對劇情走向完全深諳於心,也依舊會有新驚喜。因為觀眾與演員各自作為有思想的個體,每次的互動都是一種全新的碰撞,自然會產生全新的火花。除此之外,製作團隊也為保持神秘感費勁心思。每場演出中都有一到兩位嘉賓被賦予特殊權利,享受不對普通觀眾開放的特別驚喜。正是這種獨一無二的難忘經歷才是觀眾一再重復觀看的動力。
「Sleep No More」大火之後,紐約颳起了「浸沒戲劇」狂潮。各路作品不斷涌現。有根據「愛麗絲夢遊仙境」改編的設定在廢棄精神病醫院的舞劇「Then She Fell 」(墜落的愛麗絲)有根據歷史真實謀殺懸案改編成的互動尋凶話劇「Speakeasy Dollhouse 」(玩偶酒吧),還有備受好評的搖滾音樂劇「Natasha, Pierre and The Great Comet of 1812 」(娜塔莎,皮埃爾和 1812 年大彗星,以下簡稱Natasha)。「Natasha」改編自托爾斯泰名著《戰爭與和平》。12年秋天,該劇在外百老匯非營利性劇院Ars Nova (新銳劇團)初次亮相。小小劇場被打造成了一間獨有風味的俄國茶室,擁擠卻又不失秩序,與劇情相得益彰。演員在觀眾中來回穿梭演出。各方商業製片們不約而同嗅出了該劇作為「Sleep No More」之後又一另類戲劇體驗的潛質,紛紛向Ars Nova伸出橄欖枝。首當其沖就是「Sleep No More」的製片人Randy Weiner。於是「Natasha」在結束第一輪7周的演出後不久便宣布轉為商業運作模式。製作團隊在切爾西13街與華盛頓街之間搭起了巨大的帳篷,內部裝潢集結高級天鵝絨、精緻的壁掛以及造價昂貴的大吊燈,真實地還原了莫斯科夜店的模樣。觀眾分布地坐在場地各個角落,演員也利用每一寸空間進行表演並且與觀眾互動。更有意思的是,演出還提供晚餐與酒水,觀眾可向演員扮演的服務生點餐。吃著俄國大餐,喝著伏特加,又被撲面而來的莫斯科風情所籠罩。演出尚未開場,便已贏去了大半人心,更何況是托爾斯泰筆下的一幕幕悲歡離合正在生動地上演。
其實「融入觀眾」這一點並非新概念,歐美戲劇界作為創新探索的先鋒勢力,早已對此做過各類嘗試。從早期「貓」、「獅子王」等主流音樂劇中演員飾演的動物角色在觀眾席中來回參與互動,到如今比利時前衛導演Ivo van Hove在BAM(布魯克林音樂學院)呈現的「羅馬悲劇」中鼓勵部分觀眾上台觀看演出,並同時成為台下觀眾的風景。各類嘗試可謂不勝枚舉。而以「Sleep No More」為代表的浸沒戲劇的出現,更是將融入觀眾這一點做到了極致。
㈤ 電影《觀音山》有一個浸在水裡的鏡頭是什麼意思
「水乳交融」,激情戲的含蓄表達,這樣比較和諧也比較安全。
㈥ 《浸沒(2017)》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浸沒(2017)》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VNE9hCFWUh9pxTmLbMRD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