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牛氓講的是什麼
牛虻是一種的昆蟲(類似蜜蜂),體積比蜜蜂要大,比蟬稍小一些,靠吸血為生,叮咬人和牲畜,特別喜歡叮咬牛。
還有一本世界名著《牛氓》,介紹了十九世紀義大利的革命斗爭。
在寓意里是指那種靠壓榨、生存,專門擠壓他人成果的一類人,類似「吸血鬼、水蛭.....」故事裡「周扒皮」一類欺詐壓迫他人的人。
(1)前蘇聯電影牛虻簡介擴展閱讀:
牛虻的習性:
在環境復雜多樣的自然界中,虻類最喜歡集中的地方是近水而溫度較高的地方,水田、沼澤地、葦坑、流水、靜水附近是它們生兒育女的理想環境。它們往往將卵集中產在水中禾本科等植物的葉上,幼蟲一孵化便掉人水中,在水下生活,待到化蛹時才游到岸邊。
幼蟲稀有陸生的,一般為水生或半水生,紡錘形。除一小頭外,11節。每節有一隆起環,以便移動,末端有一呼吸管。肉食性,捕食小動物。
❷ 《牛虻》的結局是
一、《牛虻》的結局是——刑場上,牛虻從容不迫,慷慨就義。
二、牛虻 - 1957年蘇聯電影
英語:The Gadfly, 根據同名小說《牛虻》改編。
19世紀30年代5奧地利軍隊佔領下的義大利……
亞瑟是富商勃爾頓的後妻與蒙泰尼里神甫的私生子。從小遭受異母兄嫂歧視的亞瑟始終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他還一廂情願地崇敬蒙泰尼里神甫的淵博學識。
三、劇情簡介:
19世紀30年代5奧地利軍隊佔領下的義大利……
亞瑟是富商勃爾頓的後妻與蒙泰尼里神甫的私生子。從小遭受異母兄嫂歧視的亞瑟始終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他還一廂情願地崇敬蒙泰尼里神甫的淵博學識。
年輕的亞瑟和青梅竹馬的女友瓊瑪悄悄地加入了義大利青年黨,兩個年輕人充滿了激情,渴望並肩為義大利的自由而戰。神甫知道一切後非常不安。
亞瑟在一次懺悔中無意透露了他們的行動和戰友們的名字,他和戰友波拉被捕入獄。亞瑟對神甫意然出賣了自己感到震驚,在嫂嫂的挖苦下他得知蒙泰尼里甫原來竟是自己的親生父親。他最崇仰尊敬的人居然欺騙了他!此時趕來的瓊瑪也誤會了亞瑟的背叛,她的話語狠狠刺傷了脆弱的亞瑟。亞瑟打碎了心愛的耶穌蒙難像,跳入大海……
13年過去了。
瓊瑪已成為波拉夫人,她作為義大利青年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邀請義大利的著名政治評論家"牛虻",要他用辛辣的筆一針見血地諷刺教會和奧地利政府。在與牛虻的接觸中,她逐漸產生出一種自己也無法理解的熟悉與信任,她開始懷疑牛虻的身份。亞瑟和牛虻似乎發生了一些聯系……
牛虻在一次偷運軍火的行動中不幸被捕。敵人決定迅速將他處死。前來探望的蒙泰尼里企圖以父子之情勸他歸降;牛虻則動情地訴說了他的悲慘經歷,企圖打動蒙泰尼里,要他在上帝(宗教)與兒子(革命)之間作出抉擇。但他們誰也不能放棄自己信賴一生的信仰。蒙泰尼里最終在牛虻的死刑判決書上簽了字……
四、作者簡介:
艾捷爾·麗蓮·伏尼契
艾捷爾·麗蓮·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1864.05.11 - 1960.07.27),愛爾蘭女作家。原名艾捷爾·麗蓮·布爾,是著名的英國數學家喬治·布爾的第五個女兒,出生在愛爾蘭的科克市,幼年喪父,家境貧困。1885年畢業於柏林音樂學院。1897年艾捷爾·麗蓮·伏尼契出版了小說《牛虻》,這部小說在中國影響巨大。
❸ 《牛虻》的內容簡介是什麼
《牛虻》 【愛爾蘭】 伏尼契
英國青年亞瑟就讀於一所義大利大學,他父母雙亡,同父異母的兩個哥哥掌握了家產,對他冷淡排斥,大嫂裘麗婭更是視他為眼中釘。惟一能給他以關心和安慰的只有青梅竹馬的女伴瓊瑪和愛他如子的蒙太里尼神父。
任義大利比薩神學院院長的蒙太里尼神父是亞瑟家的舊交,學識淵博,品行高尚,亞瑟非常崇敬和信任他。在一個悶熱的夏夜,亞瑟和蒙太里尼談心時向他透漏了自己想參加大學里為反抗奧地利統治、解放義大利二成立的秘密團體「青年義大利」的打算。深知其危險性的蒙太里尼十分擔心,勸說亞瑟和自己一起去阿爾卑斯山採集標本,好找機會說服亞瑟改變計劃。然而,雖然他們渡過了一個愉快的假期,蒙太里尼的願望並沒有實現。
不久,蒙太里尼被天主教會任命為阿平寧山區的主教,這意味著他將離開亞瑟,而新來的接替他的卡爾狄神父又讓人難以信任。由於擔心亞瑟的安危,蒙太里尼很不願離開,他希望亞瑟挽留自己,但亞瑟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反而勸他上任,他只好憂心忡忡的離開。
瓊瑪與亞瑟在同一所大學讀書,她也是「青年義大利」的積極擁護者,因此與這一團體的領導人之一波拉交往逐漸頻繁。這使亞瑟心生妒忌,單純的他在懺悔時受卡爾狄神父的欺騙,講出了青年義大利黨的一些活動情況,還說出了波拉的名字。不久,他和波拉便被奧地利軍警逮捕。在獄中,亞瑟經受住了種種折磨,拒不招供,最後在哥哥的干預下被釋放出獄。當他在獄吏口中得知是卡爾狄出賣了他時,心靈受到極大的刺激,對偽善的宗教產生了懷疑。前來迎接他出獄的瓊瑪誤以為是亞瑟出賣了同志,打了他一個耳光後憤然離去。
傷心絕望的亞瑟剛回到家裡便又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擊,企圖將他趕出家門的嫂子告訴他一個隱藏已久的秘密:亞瑟是她母親和蒙太里尼的私生子!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擊碎了亞瑟對人世、對宗教的所有美好回憶,他砸碎了家裡的耶穌神像,留下了一份遺書,最後藏身到一艘開往南美洲的船上,去了巴西。
13年之後,新即位的教皇為了收買人心,對政治犯頒布了大赦令,自由主義熱潮席捲了義大利。在南美已漂泊數年的亞瑟歷盡磨難,在形體、外貌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的變化,唯有思想深處解放義大利、反對教會的信念沒有改變。他在旅居法國期間化名為列瓦雷士,以「牛虻」為筆名,以筆墨為武器繼續著與反動勢力的斗爭。這時他應幾位義大利名流的邀請回到義大利,為他們寫作諷刺時政的文章。在一個偶然的場合,瓊瑪見到了他,他的心情難以平靜。因為從他身上,她彷彿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愛人亞瑟的影子。
瓊瑪當年在看到亞瑟遺書時深受打擊,認為是自己害了亞瑟,久久不能原諒自己。現在,她渴望牛虻就是亞瑟,並一次次的進行試探,但牛虻感於過去的痛苦,一直不願開口承認。
牛虻的諷刺文章犀利甚至刻毒,對敵人毫不留情。新任的紅衣主教蒙太里尼以其謙和的風度和無可非議的德行贏得了許多人的好感,但牛虻仍然撰文無情的攻擊他,這使很多人都不能理解。
牛虻不願只是做紙上談兵的斗爭,他一邊寫作,一邊組織起義。喂准備起義,他到阿平寧山區去偷運軍火,被密探發現。槍戰中他本可以逃掉,卻因蒙太里尼的突然出現而在一時猶豫中被捕。牛虻在獄中見到了蒙太里尼,與之相認,要求他做出選擇:要麼脫離教會,與自己共同戰斗,要麼繼續做教會忠實的奴僕,看著自己走向死亡。蒙太里尼勸服不了牛虻,經過一番痛苦的思想煎熬,他最終選擇了後者。
牛虻堅強不屈的精神感動了獄吏,他們自願帶信給瓊瑪。在信中牛虻終於原諒了瓊瑪,承認自己就是亞瑟,並向他她表達了始終不渝的愛情。牛虻英勇赴死後,喪子之痛和深深的悔恨摧毀了蒙太里尼的意志,他在復活節作完瘋狂的演講之後,黯然辭別人世。
❹ 如何評價《牛虻》
《牛虻》評價如下:
生於愛爾蘭的女作家艾捷爾·麗蓮·伏尼契百年前著成的《牛虻》,可以無愧於「偉大」一詞的稱譽,她筆下那個充滿理想主義情懷,時間已使它成為了經典。
關於《牛虻》,它對理想始終不渝的殉道精神;它愛情和責任的沖突;它由人倫引發的痛苦與悲劇各有不同的理解。
《牛虻》電影版本中的配樂堪稱是傑作,此片於1955年由列寧格勒電影製片廠出品。由A·法英齊姆密爾導演,奧列格·斯特里奇諾夫主演,倆人都是都是當時蘇聯電影界的藝術家。
相比起原著,電影中「牛虻」這一角色的理想主義色彩更加濃厚,影片著重刻劃了他為追求自由和真理,不屈地戰斗並奉獻生命的精神,把小說中這一人物的不完美之處都略去了,但它仍是公認的佳作。
斯特里奇諾夫飾演的牛虻,以其充滿憂郁和悲劇命運的目光及高貴傲然的氣質,在人們心目中記憶鮮明,難以超越。
電影美化了「牛虻」身上人性的弱點,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著的藝術性,但肖斯塔柯維奇的電影配樂從另一方面彌補了這一不足。
主人公亞瑟(牛虻)的曲折命運和深邃情感還是讓作曲家動了真情。只是限於影片的篇幅和敘述節奏,音樂未能充分展開,很多寫好的音樂最終也未能用上。
此後,一位蘇聯作曲家列馮·阿托緬根據肖氏的手稿陸續整理出一些完整的曲子並將其編為《牛虻組曲》,這部作品近年來有很高的上演率。
這12支曲子正是肖斯塔柯維奇「用音樂來打動人的情感,表現人的情感」的作品。看過電影的人會對這一點有更深的體會,配合著情節畫面,音樂和諧完美地完成了劇中人物情感的映射,使牛虻作為一個「人」的心靈經歷鮮活而動人。
《牛虻》的配樂並非只有這首《浪漫曲》出跳,其他如《序曲》的大氣磅礴,《民間節日》的輕快明麗和《夜曲》中濃得化不開的浪漫,都大大超越了它作為電影配樂的初衷,完全具備了獨立欣賞的條件。
尤其是這部紅極一時的《牛虻》,用厚積薄發來解釋似乎說不過去,老肖屬於多產作家;1955年的創作環境已經進入了「解凍季節」,照理作曲家應該能寫出更直抒胸臆的東西?但是卻寫出這樣一部完全是浪漫主義風格的配樂,可以說是個不大不小的謎。
❺ 牛虻的主要內容100字
青年亞瑟因少不更事而泄露組織秘密,挨了心愛的女友瓊瑪一記耳光無比懊喪。接著,他又得知自己竟然是自己所崇拜的神父的私生子,因此陷入迷茫甚至絕望,他製造了投海自盡的假象,從此流亡南美。
十三年後回國時,他已成為革命者牛虻,一個為義大利的自由而奮斗的鬥士。歸來,意味他此生再無安寧。最後為了理想,牛虻割捨了愛情與親情,也舍棄了深愛他的吉卜賽女郎綺達,含笑走向刑場。
小說是作者伏尼契受到當時身邊革命者的獻身精神的激勵寫成的。它生動地反映了19世紀30年代義大利革命者反對奧地利統治者、爭取國家獨立統一的斗爭,成功地塑造了革命黨人牛虻的形象。
(5)前蘇聯電影牛虻簡介擴展閱讀:
《牛虻》創作背景;
1887年,麗蓮·蒲爾結識了一些流亡在倫敦的各國革命者,對她影響至深。此後她一直參加秘密的進步活動。有個受她幫助的波蘭革命者米哈依`伏尼契從西伯利亞流放地逃到倫敦,見到麗蓮·蒲爾,兩人予1892年結為夫婦。
麗蓮·伏尼契擔任流亡者的雜志《自由俄羅斯》的編輯,還出版了一部《俄羅斯幽默文集》,其中翻譯介紹了果戈理和亞·尼-奧斯特羅夫斯基等人的作品。麗蓮·伏尼契結識了普列漢諾夫,還曾經到革命導師恩格斯家裡作過客。
在麗蓮·伏尼契認識的革命者中,有一些和馬志尼、加里波第一同進行過義大利民族民主革命斗爭的流亡愛國者。伏尼契從他們那裡汲取了文學創作的素材,於1889年開始創作一部反映義大利人民革命的小說,為此她還親往義大利,在檔案館和圖書館搜集歷史材料。這部小說就是《牛虻》。
❻ 《牛虻》的簡介,100字左右
《牛虻》(The Gadfly)是英國女作家艾捷爾·麗蓮·伏尼契出版於1897年的歌頌義大利革命黨人牛虻的小說。他參與了反對奧地利統治者、爭取國家獨立統一的斗爭,最後為之獻出了生命。小說涉及了斗爭、信仰、犧牲這些色彩濃重的主題。蘇聯的著名文學作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青年近衛軍》、《卓婭和舒拉的故事》都提到了伏尼契的這部小說中的主人公牛虻。1953年7月,由李俍民翻譯的《牛虻》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感染了無數的年輕讀者,革命者牛虻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文學形象之一
❼ 《牛虻》內容簡介
《牛虻》(The Gadfly)是愛爾蘭女作家艾捷爾·麗蓮·伏尼契寫的,出版於1897年,歌頌義大利革命黨人牛虻的小說。
作者艾捷爾·麗蓮·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 1864-1960)
1864年生於愛爾蘭科克市。原姓蒲爾,父親喬治·蒲爾是個數學家。她早年喪父,隨母由愛爾蘭遷居倫敦。1882年,她得到親友的一筆遺贈,隻身前往德國求學;1885年畢業於柏林音樂學院; 其間還曾在柏林大學聽講斯拉夫學課程。1887年蒲爾學成歸國,在倫敦結識了流亡在此的各國革命者。其中俄國民粹派作家克拉甫欽斯基(筆名為斯吉普涅雅克)對她影響最大。在他的鼓勵下,她曾前往俄國游歷兩年,她和俄羅斯與波蘭的革命團體有過聯系。1892年,她和一個受過她幫助、後來從流放地逃到倫敦的波蘭革命者米哈依·伏尼契結婚。夫婦一起積極參與俄國流亡者的活動。伏尼契擔任了流亡者辦的《自由俄羅斯》雜志的編輯,她還出版了《俄羅斯幽默文集》,其中翻譯介紹了果戈理和亞·尼·奧斯特羅夫斯基的作品。伏尼契還結識了普列漢諾夫、札蘇里奇,並曾到恩格斯家裡作客。伏尼契晚年遷居美國紐約,蘇聯文學界人士曾到她紐約的寓所訪問,並為她放映根據小說《牛虻》改編的電影。1960年7月27日伏尼契在紐約寓所去世。
內容梗概:
六月里一個炎熱的傍晚,所有的窗戶都敞開著,大學生亞瑟·勃爾頓正在比薩神學院的圖書館里翻查一大疊講道稿。院長蒙太尼里神甫慈愛地注視著他。亞瑟出生在義大利的一個英國富商勃爾頓家中,名義上他是勃爾頓與後妻所生,但實則是後妻與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亞瑟從小在家裡受異母兄嫂的歧視,又看到母親受他們的折磨和侮辱,精神上很不愉快,卻始終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亞瑟崇敬蒙太尼里神甫的淵博學識,把他當作良師慈父,以一片赤誠之心回報蒙太尼里對自己的關懷。當時的義大利正遭到奧地利的侵略,青年義大利黨爭取民族獨立的思想吸引著熱血青年。亞瑟決定獻身於這項事業。蒙太尼里發現了亞瑟的活動後十分不安,想方設法加以勸阻;但亞瑟覺得作為一個虔誠的教徒和一個為義大利獨立而奮斗的人是不矛盾的。在一次秘密集會上,亞瑟遇見了少年時的女友瓊瑪,悄悄地愛上了她。
蒙太尼里調到羅馬當了主教,警方的密探卡爾狄成了新的神父。在他的誘騙下,亞瑟在懺悔中透露了他們的行動和戰友們的名字,以致他連同戰友一起被捕入獄。他們的被捕,連瓊瑪都以為是亞瑟告的密,在憤怒之下打了他的耳光。亞瑟痛恨自己的幼稚無知,對神甫竟然會出賣自己感到震驚,同時得知蒙太尼里神甫原來是他的生身父親,他最崇仰尊敬的人居然欺騙了他。這一連串的打擊使他陷入極度痛苦之中,幾乎要發狂。他一鐵錘打碎了心愛的耶穌蒙難像,以示與教會決裂。然後他偽裝了自殺的現場,隻身流亡到南美洲。
在南美洲,亞瑟度過了人間地獄般的13年。流浪生活磨煉了亞瑟,回到義大利時,他已經是一個堅強、冷酷、老練的「牛虻」了。他受命於瑪志尼黨揭露教會的騙局。他用辛辣的筆一針見血地指出,以紅衣主教蒙太尼里為首的自由派實際上乃是教廷的忠實走狗。牛虻贏得了大家的喜愛。此時,他又遇見了瓊瑪,但瓊瑪已認不出他了。
牛虻和他的戰友們積極准備著起義。在一次偷運軍火的行動中被敵人突然包圍,牛虻掩護其他人突圍,自己卻因為蒙太尼里的突然出現而垂下了手中的槍,不幸被捕。
牛虻的戰友們設法營救他,但牛虻身負重傷,暈倒在越獄途中。敵人決定迅速將他處死。前來探望的蒙太尼里企圖以父子之情和放棄主教的條件勸他歸降;牛虻則動情地訴說了他的悲慘經歷,企圖打動蒙太尼里,要他在上帝(宗教)與兒子(革命)之間作出抉擇。但他們誰都不能放棄自己的信仰。蒙太尼里在牛虻的死刑判決書上簽了字,自己也痛苦地發瘋致死。
刑場上,牛虻從容不迫,慷慨就義。在獄中給瓊瑪的一封信里,他寫上了他們兒時熟稔的一首小詩:
不管我活著,
還是我死去。
我都是一隻牛虻,
快樂地飛來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