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看電影道士下山作文330字
影評一:戲里戲外人世人生
對陳凱歌的偏愛源於對《霸王別姬》的喜歡。很多人去看《道士下山》的原因是因為對小說本身的喜歡而走進院線去看了這部電影。而我則是因為陳凱歌導演本人而對這部影片充滿了期待。
陳凱歌導演是一個烙上了民族文化烙印的電影藝術家。起初是暴力美學淋漓盡致的展現,接著是《百花深處》民族化影像的表達,而《道士下山》則用奇幻的影像風格讓硬派武俠的瑰麗盡顯。最眩目的那透著古典的美感——靈動的打鬥與特效的幻境完美結合。片中每一位武者的招式和功力都形象地刻畫出了人物的性格特質和因果走向,再加上場景景色的映襯更加豐富了人物的生命屬性。
武學精神是影片一再強調的生命大義,「不離不棄,不嗔不恨」,「人生就是上山下山」。王寶強主演的小道士何安下,經歷了下山上山的生死輪回,他見了眾生,見了善惡,也見了自己。何安下其實就是要放下,正如王學圻點化的,唯有放下才能解脫。整部影片就像是一個叫「放」的少年經歷的一場奇幻輪回,他經歷了形形色色的執念和恩怨,也拜過了一個接一個武功卓絕的師傅,最終領會了道的真諦。影片通過旁白的娓娓講述,即便是完全不懂武學或者不懂東方生命哲學的人,也能夠領略片中所講的道理。
戲里戲外,人世人生。影片的背景雖在民國,可處世的道理和修行的境界卻是放在任何朝代和當下皆準的。所以說,陳導依然在延續他的象徵美學,讓一個個生命更加符號化,讓一段段故事更加傳奇化,主角看似是王寶強,實際上他只是這一個個生命和一段段故事的連接體,真正的主角是道。也許這樣一部以華麗的武打場面和簡單的說理方式的電影,不僅可以讓外國人清楚什麼是中國人所講的道,也可以讓身處俗世的中國人,重新審慎自身的文化位置和方向。
好馬配好鞍,好戲需好演員。《道士下山》里王寶強作為諧星,使影片有了喜劇武俠的效果,真正演出最出色的是單獨出場的郭富城和張震二人,在他們帥的身上,可以很嚴肅地讓我們感受到一個道的精神實體。而范偉、林志玲、元華、房祖名等人,則滿足了不同口味觀影人群的慾望幻想。
看電影亦如看自己,看人生。電影是一面鏡子,打鬥的繁花與真理的新芽都只停格在那兩個小時的幻象里,接續我們思考的,是當下的斷、舍、離,誰能是生活的武者強者?只有像小道士一樣,到生活和社會的泥沼中歷練一翻,才能找到電影所不能給你的人生答案。
影評二:不忘初心,回歸本心
影片以何安下下山後的視角展開了三段故事:林志玲、范偉、吳建豪主演的第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全片頗有喜劇效果的部分。在此片中道士的戲份仍然很多。 郭富城和房祖名上場後的故事,此片中王寶強戲份逐漸變少,郭富城和元華角色的恩怨很重。郭富城角色死後張震角色登場。這部分何安下戲份最弱,幾乎被張震的復仇主導。
這中間還穿插了王學圻角色的「說理」戲份。 《道士下山》最嚴重的問題就是,這三部分故事完全不搭調,不論是手法上還是氣氛上。第一個故事保持了喜劇的色彩,但後兩個故事比較嚴肅。如果說,陳凱歌是想以公路片模式來架構全片,那麼第一個故事是道士與情慾,第二、第三個是道士與恩仇。陳凱歌無疑是想通過小道士下山經歷有關情慾與恩仇的世俗世界後明白「不擇手段非豪傑,不改初衷真英雄」的道理。
初衷是什麼?何安下迷惑在了林志玲與吳建豪角色的關系中,迷惑在應不應該幫助求子女子的角色中。何安下本是一個在山上清靜寡慾的小道士,但是下山後他尋求一個真正喜歡的女子,也攪進了江湖恩怨之中。
導演本應該用這樣的故事來展現最後經歷了世俗世界後釋然的徹悟,但可怕的是陳凱歌居然選用了王學圻這樣一個角色」說理「,這還不夠,還非得加上旁白。若說只有王學圻角色這一部分,還好,旁白就十分多餘了。旁白的使用在電影中應當十分慎重,若做到泰倫斯·馬力克這種幾乎只留旁白的極致,也不錯。但是《道士下山》的旁白像是有個人站在你旁邊生往耳朵里灌,這就造成了一種」我拍不出來,直接告訴你好了「的感覺。當然,本片主題確實有些玄妙,拍出來有難度,這是客觀原因。
陳凱歌近來一些電影都屬於」半部好片「,《梅蘭芳》是這樣,《趙氏孤兒》也是這樣,《搜索》雖不錯,但不是陳凱歌的典型風格暫且不提。《道士下山》前半部分也非常精彩,有幾次我都覺得又要到一個巔峰了,可惜到結尾完全泄了下去,從最後決戰開始,就有敷衍了事之嫌,之前搭構的還不錯的架構坍塌了。尤其是最後幾分鍾的旁白部分,說教,累贅。不知道陳凱歌為什麼近來對結尾的處理都如此失控,或許是因為他都親身參與到了編劇之中,想說的太多,元素太雜,結果失控。
說了這么多問題,該說說優點了。畢竟我給了「推薦」。首先是陳凱歌的幾個超現實主義片段,十分搶眼。王寶強和房祖名的角色吃完野生動物的心而去搶功德箱這部分無疑是全片最為精彩也最為出色的部分。首先,野生動物的心,代表「惡」,代表一種放縱,這是與小道士的初衷相違背的。而此次搶功德箱,也是小道士最為放縱的一個舉動。在幻像中,道士看到的皆為邪念,此時林志玲的角色再次出現。因為小道士對師娘其實是有感情的,而且對她是心存愧疚的。師娘在他心中也就成為了一個「夢魘」,夢魘在瘋癲時出現,這是小道士下山後的一大考驗。此部分,表面荒謬,實則尖刻。值得深思。
另一處是元華角色在鏡子前回憶師傅臨終時的場景。此時鏡子的使用再度出現。陳凱歌愛用鏡子,鏡子也是電影中非常有意思的道具。鏡子在此處是角色內心的寫照。在元華擊碎鏡子後,多個碎片中出現了多個師傅的鏡像。此時破碎的鏡子照映出了元華角色已經破碎和扭曲的內心。同樣的手法,我們在《黑天鵝》中也見到過。
還有一處我比較欣賞的,同時也會引來爭議的是郭富城向王寶強回憶往事時插入的CG片段。這是一個非常大膽也非常新穎的做法。在第五代導演中實屬罕見。對於群鳥高飛,百花綻放,這是非常超現實的場景。然而此些蒙太奇,用得好,畫龍點睛,用得不好,令人費解。我認為此處的設置是比較成功的。這些畫面很難不讓人聯想到《生命之樹》中地球起源,生命誕生的種種CG特效。
其實這也就是說為什麼《道士下山》是一部陳凱歌的《生命之樹》,除去手法,兩部影片在表達的主題上也驚人的類似,只不過《生命之樹》與宗教相連,而《道士下山》是東方化的,用佛教、禪宗之理包裝。兩部電影都告訴我們,要釋然,要對這個世界寬恕,要對自己寬恕。世間恩恩怨怨,不過是生命中走過的一些風景,不忘初心,回歸本心才是極致。
《生命之樹》評價兩極,《道士下山》也定會這樣,當然我必須承認《道士下山》不如《生命之樹》那樣極致,那樣實驗,或者說高明。《道士下山》的說理都擺在了明面上,且有些生硬。
總而言之,《道士下山》有種種弊病,但客觀說,此片仍是近期院線,甚至是一段時間以來最優秀的國產片。且不說陳凱歌一貫的人文情懷和眼界之大,本片在場面特效上也十分用心。武打場面精心設計,極具個人特色。同時,本片又是陳凱歌非常具有突破性和試驗性的一次嘗試,很多段落都能看出他的用心。達到的效果也超過了近段國產片。
影評三:十年之後,你且再看
十年之前,陳凱歌拍了一部據說十年後才能被理解的電影叫做《無極》。
從2005,到2015,整十年。這十年裡,陳凱歌總是游離的活著,所謂游離,在於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下,在於鮮有娛樂新聞,在於低調到讓絕大多數人都忘記有這么個導演的存在。2008年在指手畫腳之下做出了《梅蘭芳》。2010年搞出一部被口誅筆伐的《趙氏孤兒》。2012年他拿出了一部完成度極高的《搜索》,這些個電影人們看的懂。然後有人說他格局不大。
老陳呵呵一笑,跟陳紅對了個眼神兒,拍了《道士下山》。
老陳心說,我拍大格局,你們說看不懂。我不拍大格局,你們說要看看大格局。
就好像你拍一部青春片,人們說看哪,無青春不墮胎,無青春不撕逼,無青春不狗血。於是你拍了一部沒有以上這些的青春片。人們說看哪,這是什麼狗屎,連胎都不打逼都不撕狗都不理。
好在老陳不是媚眾的導演,想等他討好觀眾,也許你還要再等一個十年。
我也慶幸老陳的不媚眾,不然《道士下山》就不是《道士下山》了,是《一傻大鬧上海灘》。
坦白講,老陳的意境我夠不到,個中神髓我不全理解,處於一個懵逼的狀態,好像後背癢,卻只給撓一下,這種一念天堂一念瘋狂的感覺,挺爽的其實。
對於電影,我不多做嗶嗶,因為我可以預見老陳會遭到多少口誅筆伐,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罵知名導演變成了一種風尚。一些自以為的人會把他的電影一幀一幀的解刨開來,然後指著鼻子罵。這些人通常都會把電影裡面最精髓地方分析的拳拳到肉特別深刻。
記得當年有人惡搞了《無極》,稱為《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雲雲。「惡搞指出於惡意的搞笑,現在指在已有資源(如新聞圖片、文藝作品)基礎上進行再創作,原來的格調和氣氛大變,包含各種搞笑元素,同時,新作和原作的對比往往能增強搞笑程度。」以上摘自在中國人眼裡很權威的網路。我來解釋一下,惡搞即是把原作的格調和氣氛降低,讓大家看得懂。然後我想問一句,什麼時候人們需要搞才能笑,發自內心的的笑他媽的哪兒去了!
再過十年,你再去看《無極》,你再去看《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孰優孰劣,誰是小丑,誰是笑料。
至於《道士下山》,十年之後,你且再看。
影評四:且談《道士下山》之真誠與用心
我認為《道士下山》算是上乘之作,盡管不算完美,一些缺點也有影評人客觀點出,但是瑕不掩瑜,比起《歸來》至少好了三個《一步之遙》。
《道士下山》從頭到位洋溢著真誠。對的,真誠。這是我在懷疑劇情的時候把我按在座位上看完全片的唯一理由。何安下、崔道寧、周西宇和查老闆,都是下山的道士,他們有的是初入紅塵,有的是再回紅塵,在修行中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他們活得瀟灑自在。不管是初入紅塵試煉的何安下,還是熱愛紅塵的崔道寧,看破紅塵的周西宇,他們活得很真,真誠面對自己,真誠對待他人,真誠面對恩怨。
回想近年來看的諸多國產影片,要麼用力過猛、要麼過於高冷、要麼哭天搶地、要麼就是不知所雲。然而像這樣把電影人物塑造得這么真誠的,真的是少見。一眾演員也貢獻出了很真誠的表演,王寶強的草根氣質和魔性傻笑才是這樣一個不諳世事、內心純潔的小道士;范偉最後的一幕(的確是升仙了)那種從容慈祥簡直不能再仙氣一點點了!還有郭富城演出周西宇那遺世獨立的冷峻氣質,都不是一般的功力啊。我也不喜歡王學圻的表演,總覺得他演的和尚是一個殺人如麻的惡人遁入空門尋求庇護,但是咀嚼一下他說的「是慈悲還是淫邪」,我也就信了如松和尚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老方丈。林志玲和吳建豪在表演上的任督二脈,我想在這次是打通了,不要那邊說吳建豪的崑曲身段不到位了,他只是演一個變態的紈絝子弟,不是演戲曲演員好嗎!
原著和編劇都是《一代宗師》的作者,不免被拿來做比較。然而,相比於王家衛用自己獨立的電影語匯觀眾懂不懂無所謂,陳凱歌更像是學校里兢兢業業傳道授業的老教師,他也許不受學生待見,但他真的是一腔赤誠。在《道士下山》中,他其實已經盡量在做接地氣的嘗試了,把徐皓峰這么仙氣的作品,以較為通俗的手段的呈現在大銀幕,他是真的害怕觀眾不明白他想講什麼啊。
《道士下山》中,陳凱歌想說的很多,而且也都做到了。何安下遇見崔道寧的情感糾葛,見情慾;遇到如松和尚,見心性;遇到彭乾吾殺弟子,見自私見背叛;遇到周西宇,見超脫;遇到查老闆,見真情。這些故事段落再細究一下,哪一段不是對當下社會的隱喻。不要再說故事散連接生硬了,這就是紅塵試煉奇情美欲啊!不要說旁白說教愚蠢了,《盜夢(轉載自出國留學網http://www.liuxue86.com,請保留此信息。)空間》和《星際穿越》你是因為聽不懂英文腦子不夠使所以覺得高深嗎?你們能不能平心靜氣地感受一下氛圍和人物啊!電影不僅僅是劇情,還有人物、美術、鏡頭、結構和表演啊!
第一天上映的時候看完走出影院覺得值得回味,然而回頭看到網路上為了差評而給的差評,為了吐槽而給的吐槽,好像陳凱歌的電影不吐槽一下就顯得不文藝,感到這個世界深深的惡意。有些評論的觀眾感覺他扛起攝像機分分鍾就能拍出經典、坐到電腦前一晚上就能剪輯出大片、只要給他機會就能寫出嚴絲合縫邏輯清晰節奏合理的最佳劇本。言辭之粗魯無禮,毫無對創作者的一絲尊重,好像股票跌了是因為陳凱歌做空一樣。
我又想起讀書時候老師的一句話:你們這個不看那個不看,這個差評那個差評,一點藝術寬容心都沒有,怎麼做一個大氣的人?
影評五:道士下山,見仁見智
剛看完《道士下山》,且不說影片質量,這個見仁見智,但是愉悅地度過了兩個小時,感覺蠻興奮。
有人詬病王寶強的演出,但是我覺得這沒必要。就像今天看到的一篇影評里說的那樣,王寶強這個角色何安下,只不過是串起珍珠的一根繩子。他是棄兒,從小在道觀長大,從沒有下過山,更不懂人世間諸多情感,雖然是因為道觀管不起飯才通過比武挑出功夫最強的人下山,但師父的本意,無非是讓他下山繼續修行。沒有見過,如何放下?所以何安下下山了,認識了崔老闆,擁有了親情,經歷崔老闆的事,明白了仇恨,也做了惡。然後遇到彭乾吾殺徒,介入江湖恩仇,結識了彭乾吾之子彭七子,是他人生第一個朋友。可是卻因彭七子之故認識周西宇,被他高超武藝所吸引,欲再次拜師。中間有個小插曲,何安下被一個想求子的女施主所吸引,也算是他經歷了愛情和慾念。周西宇之事引出張震扮演的查老闆,最後所經歷的事情也讓何安下看透世事,潛心跟查老闆修行,完成出走—回歸的俗世修行。
電影各方面特效運用得比較自如,3D也真心是3D,只可惜影院的亮度一如既往令人堪憂,整個過程都有些霧里看花水中望月,讓我一直懷疑自己的近視度數又加深了。特效的運用更多的是展現人物內心的思想活動,以及武學更深層次的內涵。(不要跟《一代宗師》,妥妥兩個畫風。)虛實相間其實很有嚼頭,如果只看熱鬧可能會覺得浮誇。
故事嘛,其實就是流水賬,one thing lead to another ,但是每段故事各有各的精彩,也讓小道士領略世間情。志玲姐姐在這片子里真的很美,難怪道士動情,范偉妥妥慈父范兒,催人淚下。吳建豪扮演的范偉之弟崔道融,喜好崑曲牡丹亭,常常扮上行頭自娛自樂,張震的查老闆是京劇武生,同樣是與戲曲相關的角色,崔道融殺兄欺嫂罪惡滔天,查老闆為友復仇義薄雲天,這兩個角色的差別不知是否別有深意。
這是一部基情滿滿的電影,除了小道士和范偉,吳建豪和房祖名妥妥娘炮我就不說啥了,郭富城扮演的周西宇和張震扮演的查老闆之間絕對激情爆棚啊,連布景都充滿了隱喻!兩人在烽火連天的戰壕里相識,張震抽了大煙被炮火驚嚇狂奔,郭富城怕他出事一直追到橋上,兩邊被炮彈激起的水花直射天幕,二人便在這橋上相擁,接下來就在草地上翻滾!你說沒基情騙鬼呢?!這是我印象最深的片段,其他台詞啊眼神啊無不透露兩個人之間說不出道不明的故事,反正兩人基情屢次讓觀眾笑場,覺得還蠻有意思。
最後感嘆一下,郭富城的面部輪廓真是贊道不行,太端莊太帥了!人生第一次覺得他真的是好帥!不過我還是愛張震,不知他是不是特意去學了武生,扮上之後那眼神真是攝人心魄。穿青色長袍的大特寫我都流口水了好咩。最後高潮打戲他穿的長袍外色純白內襯血紅,上下翻飛時紅白相間,整個人一副流動的圖畫有沒有!
電影見仁見智,感興趣的可以看一下。
影評六:一場人生修行
《黃土地》看哭,《孩子王》又喜歡,我心目中的陳凱歌,並不是靠一部《霸王別姬》來吃老本的導演。當時一直覺得,《無極》的災難,陳凱歌應該是偶然不小心掉坑裡的,好歹也是個藝術家。《梅蘭芳》時,覺得他還有拍三分之一好片能力,藝術家還是應該拍藝術家。《趙氏孤兒》那陣,至少至少有幾個亮點配角,古典悲劇,那是他的拿手本行。即便爛如《搜索》,感覺他也是很努力在追趕年輕人的網路時代,可笑之餘,尚還有點可悲。但輻射狀的《道士下山》令人驚覺,也許他前半生的藝術成就才是一種偶然——哪怕是時代賜予的。
拍電影,真的是一場人生修行。
打從王寶強放出姦邪而放盪的獰笑,我就預感,他會像《泰囧》一樣,一路裝瘋賣乖躁到底。如果說,范偉的發型可以原諒,吳建豪的蹩腳崑曲可以不聽,林志玲的內心可以不提,當船沉西湖底,出現一堆阿修羅之類的恐怖石雕時,電影的畫風就嚴重不對(在此之前僅僅是熟悉典型的本土影視基地美學)。
然後,王寶強就跑去見大和尚王學圻了。
王學圻老師不用開口,一看就是有故事的人。當他拿腔捏調演起自己,一會把心給我一會人生如嫖(瓢),還強烈要求讓大家先把飯吃完再說,我忍不住在電影院里狂笑。
回到前面,陳國坤從《精武門》穿越而來,我一陣害怕,以為這部電影要開始撕鬼子了。好在不轉不是中國人,師傅打碎了葯酒,徒弟領走了便當。雖然師傅沒打贏徒弟,但「人不能無恥到這個地步」這四個字,他一口氣就吃了下去。
在一個像浙大之江校區的籃球場打完架後,第二段開始抽搐。《道士下山》像挨了面目全非腳,開始隨著王寶強和房祖名的臉而強烈扭曲,莫名其妙慘不忍睹。王寶強想跟林志玲不要不要的,大家都理解。但隔壁突然冒出個道觀,然後又是不知所謂毫無必要的打架,王寶強跟條瘋狗一樣的拜師學藝。廟里掃桃花,婦人慾求子。我開始強烈聞到了《無極》味道,難道王寶強要上演一場超越《盲井》的風流床戲?!結果,他只是過了過電,就被大智慧的王學圻再次拿下。
郭富城,他掃掃地還好,當他開始人生感悟美文朗誦,那就是清風徐來花自盛開,你若安好那還得了。
彭家的恩恩怨怨毫無意思,其實也就關起門來的那點破事,田壯壯老師貢獻彩蛋一枚。只看懂了陳凱歌很喜歡周星馳的《功夫》,請了元華陳國坤,還帶張震無頭無腦的百人群P戰,間雜京劇唱腔(好像永遠忘不了京劇大舞台),那個後現代實驗雜糅,我心臟為之顫抖。
電影的打鬥,連傻子都看得出王寶強在吊威壓,如果說這還可以忍受(個人認為應該是可以忍受的),突然來了瞬間移動,人間引力,月華如水,冰火之歌,因陽光太耀眼而殺人,我已經徹底跟不上陳凱歌的大腦黑洞了。這難道就是傳說中徐浩峰的刀與星辰?!對了,中間還有一段民初軍閥混戰爆破戲,專業效果可以比擬馮小剛團隊。
等到張震跑出來時,《道士下山》已經徹底是一部災難搞笑片了。大家都會說的草地打滾戲碼,這里就不評價了。
我已經不想再去回憶。
電影後兩段已經沒有王寶強的戲了,我不知道他在那摻合什麼,一會被元華打,一會不讓郭富城死,一會纏著張震,最後還追起了汽車結果也沒有追上。直到壞人死絕,他又莫名其妙跟張震去雙宿雙飛了(張震之前還驚呼郭富城不可能有弟子!),終成為猿擊術的一代宗師。我終於明白,他在整部電影上躥下跳,原來就是展示他的耍猴天賦。
對了,他是不是忘了葯酒換來又帶偷看的隔空打物?
陳國坤你死得好冤。
Anyway,《道士下山》並不是想拍成一部搞笑片。我只能理解為,它是一部神棍片,是凱歌仁波切的心血之作。
王寶強的獰笑林志玲的呻吟,郭富城張震的打滾野合山洞雙修,范偉的發型元華的潮服房祖名的癱瘓臉。骨骼驚奇隔空打物,月夜掃地烈日灼心。武打大灌籃,雞湯大南瓜。
影評七:何等奇緣
一部《霸王別姬》,竟花光了陳凱歌畢生的才華與運氣。
電影從頭到尾的幾乎每一段台詞都彷彿讓我看到了當年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和當年的神作一樣,你會聽到噼里啪啦的人生獨白,雲里霧里的至理名言,什麼「風起雲涌」什麼「月落日升」,陳凱歌將對真正的速度的執念從無極帶到了道士下山。
「我想和我師娘碎叫!」和「你們想看我脫衣服嗎?「簡直異曲同工。總之,想得到陳凱歌式的台詞嗎?那就把你的心給我。我找不到我的心了。
凡事皆是虛妄,莫要強求,生死輪回,無非花開花落。根身器界一切鏡相,皆是鏡花水月,迷著計較,徒增煩惱。一切眾生皆自空寂,真心無始,本來自性清凈。電影從一個莫名其妙的男孩的講述開始,又從他的講述中結束。至於他是誰?
王寶強拿著主角的排位片酬,卻干著打醬油的工作。魔性的笑聲自帶笑點,他的臉一出現觀眾就會發出時而歡快時而尷尬的笑聲。他在電影中飾演小道士柯南,走到哪死到哪,收王寶強當徒弟就相當於自立flag,我張震能活到最後一定是因為帥的原因!
林志玲聲音一如既往得嬌媚動人,眼神波光流轉,艷色旗袍貼身華美,走起路來飄飄盪盪,我一介女流在電影院里都快酥了。
至於吳建豪的那個角色,在陳凱歌歷來的作品裡最有名的兩個類似的形象:霸王別姬里的程蝶衣,無極里的謝霆鋒。可是,不好意思,那種角色,張國榮先生演繹的是風華絕代,謝霆鋒演繹的是不倫不類,那吳建豪演繹的就是不男不女的變態死娘炮。
房祖名本色出演吸大煙的紈絝子弟,有個呼風喚雨不顧一切為兒子鋪路的爹。說起陳凱歌導演這預言能力,別說華語電影圈了,世界電影圈都無人能及啊。
說起郭富城,就不能落下我張震。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
一個是日練,一個叫月練。在槍林彈雨中相擁,在山重水復中翻滾。你說與我不離不棄,卻又讓我娶妻生子;縱然分離,卻心意相通。
我不怕死亡,死前只想再看你最後一眼,想想我們的過去,嘆嘆我們的未來。
你說了會一直等我,不離不棄,為何卻先離了我而去。從今以後,你的仇我報,你的徒弟我教。
這是何等的虐戀啊!
電影如此清楚明白的基情線你儂我儂,就差張震對著王寶強說一句:我是你的師娘了。
不知道是不是我腦洞過大的原因。
丑版李小龍和元華的那一場雨中打鬥戲,以及張震胡同的以一敵多的打戲彷彿讓我看到了粗糙版的一代宗師。類似的戲份鏡頭充分體現了王家衛用光的精緻與曼妙。
張震在後台得知摯愛去世的消息的那一場戲,又像極了在致敬自己的霸王別姬。
郭富城講述武學真諦的那一段彷彿AE製作的動畫,讓我以為猿猴穿越進了獅子王。
最後的汽車翻滾爆破戲我又好像是在看速度與激情。
再加上饅頭血案一般的台詞,真不知道陳凱歌是在致敬經典還是在糟蹋回憶。
㈡ 《道士下山》到底講的是什麼
我要說的是徐皓峰的小說《道士下山》,而不是陳凱歌的電影《道士下山》。不過考慮到很多人只看過電影,沒看過小說,不妨先拿電影對比著說起。
何安下原本是個道士,因為忍受不了山中寂寞,跑下山來。飢腸轆轆之時碰上了開葯鋪的店主,嗯,就是范偉演的那個。店主沒名字,之所以留他是因為他當年也是個道士,因為被情慾折磨,還俗結了婚。這葯鋪賣啥葯呢?其實是個男科醫院,專割包皮,順帶還割雙眼皮。
店主老婆就是林志玲演的那位,生得很美。店主為了滿足性生活需要,幾年前開始喝一種葯,結果喝出了毛病,去找名醫崔道融看,說是只剩幾個月的命。不過店主很看得開,說本就是為了情慾下山的,活得長還是活得好,這是一個問題。果不其然,半年之後就死了。
何安下接替店主掌管醫館,本來的宏偉計劃是給全杭州城的人都割個雙眼皮。結果沒多久,店主夫人嫁了崔道融,把他趕了出來。何安下開始懷疑夫人本來就和崔道融有一腿,是崔道融故意下葯。想起有知遇之恩的店主,他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在他們游西湖時鑿沉了船。
這是第一個故事,當然其實沒吳建豪啥事。
第二個故事。何安下後來重新接替醫館,賺了不少錢。但生活十分無聊,某日喝多了酒,暈暈乎乎去偷岳王廟里的功德箱,結果被寺廟里一個雜役制止。嗯,就是郭富城演的周西宇。何安下發現他太極功夫十分了得,得知原來他是太極宗師彭家的傳人。但因為他非彭家人,在師傅死了之後遭到彭家追殺(說實話我挺納悶的,如果堅持認定武功不該傳外人,為啥還要教呢,這不害人么……)。他隱姓埋名躲進岳王廟打雜,心裡卻十分落寞。因為他已然練到太極拳的上乘功夫「目擊」——僅靠雙眼瞪視,就能讓對手眩暈——現在卻無處施展。後來他終於找到了用處,就是以此功夫迷倒來廟里燒香的女性,於是乎幾年之內就玩了幾百個。
哈哈,怎麼樣,比電影還毀三觀吧。周西宇結局當然不是什麼被槍打死,而是得了性病不治而亡。如果堅持要說他傳授了什麼雞湯,那就是他告訴何安下:惡念就是來自不得志的生活。
第三個故事。査老闆。原來是上海唱戲名角,因為迷上一出武戲,拜一個大師學了個用長槍挑千斤的功夫。然而某中統高官看上他老婆,搶了不說,還把他關在地牢。時值中日戰爭爆發前夕,日本柳生家族趁機來到中國,想找到開創他們劍派,但其實根源在中國的《猿擊術》劍譜。結果一來二去(此處省略幾萬字,還涉及很多他人恩怨)要決斗,日方派來的人說要中方出一個只用冷兵器的人對決。那個高官雖然好色,卻十分愛國,於是放出査老闆去應戰。査老闆一招制敵,贏了之後跑去報私仇,企圖用槍挑飛高官的汽車,然而兩敗俱傷。査老闆雙腿被壓斷,許多年後有人看到他流落西湖邊乞討,瘋瘋癲癲說自己曾是上海名角,還時不時唱兩句京劇,最後在春節時凍死在街頭。
其實我很喜歡査老闆這個故事的最後,有沒有很像小李飛刀林仙兒的結局?不過要糾正電影一點,小說里猿擊術的日煉月煉,可不是兩個人抱一塊練啊。真的就是對著月亮練對著太陽練,只是對著太陽會灼瞎眼,結果很多人半途而廢罷了。
好了,劇透到此為止。其實這部小說寫的人物遠不止這么多,這是徐皓峰的風格。就像幾年前我看過他的另一本《大日壇城》,路數大致相同,因一個下棋天才而引發的各路高手的際會。但這種際會沒有金庸那種長篇打鬥描寫,「高手過招,都在一招之間」。但也不像古龍總被人詬病的一句「沒人看見他是怎麼出手的」。點到為止,玄之又玄,但又各有依據。
只是那會兒徐皓峰的風格還沒有現在那麼統一,形散神也散,裡面一會兒打機鋒、一會兒打飛機的混搭令人精神錯亂。到這本書(雖然是早於《大日壇城》,但後來做了修訂),你才能放心大膽地為裡面的黑色幽默大笑三聲。沖這點我也得點32個贊,武俠小說終於不再端著只講什麼快意恩仇了,而是多了點無厘頭。人家只寫走馬燈般的各路神仙——嗯,沒錯,也是個突破。除了人,還有狐狸精等鬼怪——至於到底想表達什麼,你得自己去琢磨。這也是我喜歡這類小說的一點,信息量極大,閱讀它就像搞個工程,你需要動用想像力來腦補很多留白的情節。它也沒有明確的中心思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其實很大程度上你是在閱讀自己。
陳凱歌說讀這個小說看到了個「奇」字,也沒錯,何安下下山原只為山中寂寞,卻陰差陽錯碰上各路高手,也捲入各種恩怨之中。然而神奇的是,水平其實不咋地的他總能得到高人的賞識和保護並全身而退。小說最後,靈隱寺住持如松即將圓寂之時,也是派他去找一直隱居的繼承人。說來也怪,一起去的中統大官其實是個高手,然而繼承人就不買帳。害的人家只能在門外感嘆:屋裡的世界,他可能一輩子都無緣得知。
但他們的世界,何安下也理解不了,准確的說,他是裡面所有人的局外人。因為那裡每個人都有一套看似古怪的行事規則,那其實是他們心中某種強烈的慾望的表現。除了他。他十來歲就當了道士,如果說那個店主下山,還是明確為了情慾,他卻是一個連慾望都有哪些都不怎麼清楚的人。開始目的單純,只為吃飽飯。然而吃飽飯之後呢?這反而成了他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中的通行證,因為他們的慾望就算發揮到極致,也是無招勝有招。
但何安下卻過得並不快樂。他打心裡眼裡羨慕他們,於是巴巴跟在每一個人後面要拜師。結果卻發現武功可以學,但生活經驗卻不能應用於自身。因為對於一個原來什麼都不想要的人來說,一切根本都立不起來。 所以這本書更像是一個虛無主義者尋找生命意義之旅,有點類似叔本華說人的一生就在無聊和痛苦之間擺渡。 看,周西宇雖然在痛苦之中死去,但到底爽了幾百回;柳生家族為了猿擊術死了好幾個,但人家一輩子就為了這個;査老闆雖然沒個好結局,也終究大仇得報。有慾望是好還是壞呢?沒答案,也沒那麼簡單。就如同書里如松長老講的靈隱寺的風俗,讓許多求子的女子在廟里過夜祈禱。但其實那間房下面有地道,專供和尚去跟女子私通。如松說他成為住持後封了地道,但現在想想,前來求子的,問題多半在男人身上。如果在寺廟過一夜回去還生不出孩子,倒霉的其實是女人。所以那些和尚乾的事,到底是犯戒還是超度呢?
我想這就是整個小說的「神」,也是串起所有看似毫不相乾的人物的線索。也因此,我很喜歡何安下夜入密道,和萍水相逢的女子共度一夜的故事。對,電影里也有這個橋段,只是不盡相同。這是何安下除了吃飽飯之外唯一一次和自己的慾望正面相遇。許多年後,他碰上個狐狸精,狐狸精說他們無所不知,有什麼問題隨便問。那一瞬間,他想到那天晚上他進入黑暗深邃的密道,裡面空無一物,只有一張床。卻因為封閉許久,床帳已然敗絮如雪。而當狐狸精告訴他他有個孩子,是個男孩之後,他忽然覺得整個生命有了意義:他要賺錢,要讓他長大娶上海最時髦的女人,也要把他學會的功夫都教給他。但那隻是個念想,從此之後他只在茫茫人海之中與他們似乎見過一面,卻終究沒有相認。他應該會想起離開密道那天早上如松說的 「崇高必墮落,歡愛必離別。緣聚緣散,不過如此。還是看開。」 吧。呵,一個多麼好的隱喻。別再妄談斷舍離,還是先問問你有什麼能斷能舍能離再說吧!當然,我更愛的是此時此刻徐皓峰也不忘他的黑色幽默,因為他還讓何安下問了另外一個問題:《紅樓夢》真的寫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