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子是誰演的
英子是電影《烽火芳菲》中的女主角,由劉亦菲飾演。
《烽火芳菲》由比利·奧古斯特執導,劉亦菲、埃米爾·赫斯基、余少群、嚴屹寬、李芳淙主演。影片通過中國軍民用自己的生命救助美國飛行員的故事,展現了烽火歲月下的人性真善美。
英子是一位生活在浙江小鎮的寡婦,以紡絲為生,育有一女。她的丈夫在南京慘遭殺害,但她並沒有被悲痛與艱難擊垮,獨自承擔起了撫養女兒和照顧公婆的重擔。
英子堅韌勇敢、心地善良,為了救助美軍飛行員傑克,冒著生命危險將他藏於自己的家中,在照顧傑克的過程中,兩人漸生情愫。
劉亦菲表演評價
大家對劉亦菲的印氏棚宴象一直都是神仙姐姐、時尚大美女,但在《烽火芳菲》中,劉亦菲素顏出鏡,將一個鄉村殲銀女子演繹得活靈活現。
比利·奧古斯特盛贊劉亦菲,「關於這個角色的表演遠超過我的想像」,她「給了這個角色如此大的深度和多樣性」,認為「她與角色所需要的那種看似溫柔敏感、但內心充滿力量的特質非常吻合」。
很多觀眾亦不吝惜贊美,認為劉亦菲「情緒表達非常有張力,哭戲極具感染和雀力」,「角色代入感很強」,「從細微之處讓人感受到英子內心的激烈情緒」。
② 還記得電影《城南舊事》中的小英子嗎這些年她到底經歷了什麼
凡是看過電影《城南舊事》人,沒有一個會不記得沈潔飾演的小英子。這是一部小孩子看不太懂卻也覺得好看的電影。枯蔽也許是因為雋永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旋律,更有可能是因為片中小英子那雙純真無邪、靈氣滿滿的大眼睛。
影片中的小英子是一個活潑可愛,天真爛漫又聰慧靈性的小姑娘,歪著頭笑,歪著頭哭,歪著頭搞怪。有時候好像什麼都不懂,有時候又遲橋像個小大人,總是用善意的目光注視著身邊每一個人。一雙會說話的大眼睛始終含著一汪水。聲音跟鈴鐺一樣,講話又慢又甜,抑揚頓挫,把怯怯又熱情的小女孩兒性子全融在聲浪里,一波又一波,把你的心花燃成一片一片的。那一聲妥妥的」嗯」,既淘氣又乖巧,滿身擋不住的俏皮和伶俐。
飾演小英子的沈潔1972年出生於上海楊浦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父母都是戲劇愛好者,小沈潔小學一年級便到少年宮學習表演,後在上海電視台少兒演播組進行過專門的訓練。
1979年曾在滬劇《第二次握手》中飾蘇冠蘭女兒蘇珍珍,參演過電視劇《花》,在裡面飾演莉莉角色。80年代,她還參演過《新娘之死》、《家事》、《流逝的歲月》沒旦州、《我們都是好朋友》、《上海屋檐下》等電視劇。同時還客串過幾部電影,在《愛情啊,你姓什麼》中飾演老演員「茂路」的孫女,在電影《這不是誤會》中飾演小蕾,在《心靈的火花》中飾演「王蘇婭」的女兒。
盡管沈潔的影視作品不多,但僅憑《城南舊事》一部經典,便讓看過的人,再也忘不了。那雙清澈、靈動的大眼睛的特寫鏡頭,徹徹底底的征服了無數觀眾,深深的定格在人們的腦海中,小沈潔一夜間成了家喻戶曉的童星。
沈潔1990年中學畢業,1992年到日本留學,專攻法律。畢業後在日本做過電視節目主持人,也簽約過日本的經紀公司,做過演員。後成立文化傳播公司,從事電視劇的創作與製片工作,還創辦了兒童音樂劇劇團,組織上海小朋友到日本參觀學習,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她曾買下了林海音幾部小說的影視版權,將它們搬上熒幕。電視劇《婚姻的故事》就是沈潔為紀念已故的林海音女士而拍,沈潔擔任該片的導演和製片人。
轉做幕後工作多年的沈潔為人低調謙遜,多年來很少在媒體曝光,我們對她後來的生活了解的也並不多,只知道她結了婚,有了一個超級無敵可愛的女兒,成為了一位幸福的媽媽。 小傢伙長著一雙神似媽媽的大眼睛,活脫脫又一個小蘿莉,讓人不由不感嘆基因的強大。
小傢伙還多才多藝,古靈精怪勁和媽媽如出一轍。而沈潔對女兒也是疼愛有加。
電影雋永,成為經典,而人會老去故往。《城南舊事》的原著林海音女士已於2001年去世。
光陰的故事裡,總會有溫馨與無奈,城南舊事,伴隨著愛與送別漫漫成長,爸爸的花兒落了,小英子也不可避免地長大了,生活的瑣事總能磨礪我們不斷成長,終有一天,每個人都變成了世俗的模樣。如今的沈潔應該已過不感之年,不再是當年演《城南舊事》的沈潔了,我們也不再是當年看《城南舊事》的我們,但是,小英子卻永遠是小英子,在我們心底里的某一個地方,一塵不染。
③ 1983年上映的電影講述了英子在北京是什麼
1983年上映的電影《城南舊事》講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時發生的三個故事。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評價:
《城南舊事》選用了兩首20世紀20年代的歌曲作為插曲。《麻雀與小孩》出現在英子上學之初,歌中唱出的小孩與小麻雀的問與答,表現了麻雀等「母親」覓食歸來的急切情景,在影片中烘托出了孩子們天真無邪的心靈。
而《送別》在內容情調上則是深沉、復雜的心理活動的交織,並且與《麻雀與小孩》形成了對比,在影片情節、人物性格的發展上起到了以聲相助,托景傳情的作用。
④ 你是來拉屎的吧是什麼電影
「你是來拉屎的吧」是電影《城南舊事》中的片段,影片中小女孩叫英子,她在草叢里遇見了一個小偷,當時她還不知道,於是就好奇他在草叢里干什麼,她被小偷反問,於是英子回答「你是來拉屎的吧」!
在這部影片中,英子和小偷相遇是第二個故事,這個時候英子一家人遷居到新簾子胡同,在這里她認識了一個年輕人,這個年輕人就是張豐毅飾演的小偷。
後來,英子和小偷經常聊天,兩個人成了朋友。小偷還告訴英子,他之所以去偷東西,是因為他要供弟弟上學。而年幼的英子覺得這個小偷很善良,她也不知道這個小偷到底是好是壞。不過,後來英子撿到小銅佛,警察發現了,後來這個小偷就被抓走了。
《城南舊事》簡介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透過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講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時發生的三個故事。
影片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等多項獎項。
⑤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品經典老電影《城南舊事》
隨著「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悠揚的旋律響起,影片中主人公的訴說慢慢的拉開:「不思量,自難忘,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是多麼的想念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任務啊,而今或許已物異人非了。可是隨著歲月的盪滌,在我一個遠方遊子的心頭卻日漸清晰起來。我所經歷的大事,也不算少了,可都被時間磨蝕了,然而這些童年的瑣事,無論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卻永久永久刻印在我的心頭」。
這樣的一段告白,帶著我們漸漸走進她的童年,走進那些過往的故事裡。
鄰居秀貞,別人眼中的瘋子,可在英子眼中不是,而且和秀貞成為了朋友。在和秀貞相處的過程中,得知秀貞年輕時與一位大學生暗中相戀,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門外,生死不知。秀貞一直念念不忘戀人思康和女兒小桂子,每天給英子講自己的故事。與此同時,英子經常和童年玩伴妞兒一起無憂無慮的玩耍,可是妞兒經常被父母打罵,英子才知妞兒是被抱養。根據秀貞對小桂子的回憶和妞兒對自己身世的透露,英子確認妞兒就是小桂子,於是幫助母女倆相認。秀貞帶妞兒准備坐火車去找思康,卻被火車軋死。
英子很傷心。
之後,英子一家搬到新的地方居住,開始了學生生活。放學後,在附近的荒原園中認識了為供弟弟上學而不得不偷東西的年輕人。她每天放學後和叔叔聊天,英子在學校看到這位叔叔高興的看望弟弟、在集市看到這位叔叔為弟弟買東西,她認為這位叔叔很善良。可不久後,這位叔叔被警察帶走。
英子很難過。
英子家的宋媽,在他們家勤勤懇埋埋謹懇做事,可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淹死、女兒被賣的消息後,心裡非常的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反來伺候別人。宋媽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不久,爸爸病逝,在悲傷之際,英子隨家人離開北京。
英子很不舍。
《城南舊事》就是這樣一部影片,主人公英子是一位兒童,影片主要講述她童年經歷的一些事情。故事情節簡卻單耐人尋味,英子的一顰一笑、一悲一喜、盡在她的言談舉止中淋漓盡致的體現。影片根據同名書籍《城南舊事》改編,和原書一樣的精彩、一樣的經典。
影片中的英子是一個樂於助人、凡事充滿好奇、充滿正義感與智慧、愛憎分明、非常聰明與懂事的彎基小女孩。她不缺少同齡孩子的淘氣與頑皮、卻比同齡孩子更加聰明與懂事,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小姑娘。
可憐的秀貞與妞兒、偷東西的叔叔、悲苦的宋媽、可親可敬的父親......一個個的人物,編織成英子酸甜苦辣的童年,深深的印液睜在童年的記憶里。
隨著「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獨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問君此去幾時有,來時莫徘徊。人生難得幾歡聚,唯有別離多。」再次響起,影片落下了帷幕,給觀者心中留下長長的回憶與深深的嘆息。
⑥ 電影城南舊事中英子的飾演者現在幾歲了
沈潔,1972年生,現在40歲了。
1982年,年僅11歲的沈潔,被著名導演吳貽弓相中,在影片《城南舊事》中飾演女主角英子,從此在中國成為家喻戶曉的童星。沈潔高中畢業後去日本留學,回國後組建了一家文化傳播公司,從事電視劇的創作與製片。
《城南舊事》稱得上是80年代中國電影的經典作品之一,它與沈潔的真摯、細膩、動情的成功表演是分不開的,小沈潔那雙清澈、純真的大眼睛的特寫鏡頭一直定格在觀眾的腦海里,她還在《這不是誤會》、《上海屋檐下》等片中擔任過角色。
1992年,19歲的沈潔高中畢業。因為想擁有一個更自我的天空,她隻身來到日本。「其實我是一個很依賴父母的人,在上海時,甚至很少自己出去玩。」到了東京,沈潔先是學了半年日語,在選擇專業時,她猶豫了半年:「很多老師和朋友都建議我學表演,而且當時我出國時也是這樣打算的。後來經常和身邊的一些律師朋友聊天,發現法律是一個很有魅力的學科:通過一個民事案例,發現小小的事情就會產生矛盾,我們會想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矛盾,應該怎麼解決它或者以後怎麼避免這樣的事情再發生。」
4年的大學生活中,沈潔還應聘到NHK電視台做起了一個介紹中國的節目的主持人。到了日本,沈潔也感受到了《城南舊事》的深遠影響。「在日本,《城南舊事》算是一部非常受歡迎的外國電影。在我就讀的大學里,有一次我經過一個教室,突然聽到有我在《城南舊事》里的聲音,還有『長亭外,古道邊』的歌聲。後來才知道那裡是在上中文課,《城南舊事》就是一個教材。」當同學們知道了沈潔的身份後,她就順理成章地在一些大學里做介紹中國文化的演講,或者教日本學生中文。畢業以後,沈潔在一個電影財團的研究中心做研究員。一年以後,沈潔開了自己的文化傳播公司,公司的業務主要是做與東京大學的文化交流。她選擇了這種生活,多多少少是因為幾乎影響她一生的人———電影《城南舊事》的原著作者林海音。
雖是兩代人卻有相像處
台灣著名作家林海音去世了。沈潔沒有過多去描述這件事,她只是說其實她們之間很有緣分:「我爺爺就在台灣,大學畢業以後我每年都去台灣,必須要做兩件事情:一件是為爺爺掃墓,一件是去看林奶奶。對我來講,台灣並不陌生。林奶奶出生在日本,我後來又去了日本。她身邊的很多人都說我們很像,尤其是性格上,都是那種很單純、很仗義的人。去年在她快去世時,她還經常唱兒歌,流露出孩子般的純真。」
「去年我去台灣,見到了林先生的一些學生,她的學生主要在從事出版業。當時他們送給我林先生的一套小說集,我很仔細地看了後,就被其中的《婚姻的故事》深深吸引了。那時候,就很想把它拍成電影或者電視劇。林先生的作品都是以女性為主角,她的觀察力很強,所以看她的作品時,經常會讓人覺得她描述的人物就在你的身邊。只不過是眾多人物的個性和故事被集中了,這樣的東西才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當了製片人感覺還不錯
電視劇《婚姻的故事》講述的是發生在30年代江南的一段故事,沈潔說裡面有幾段婚姻故事,有不同的開始,也有不同的結果,在這些不同的開始和結束之間,會讓大家想一些東西。《婚姻的故事》是由沈潔自己的公司———上海飛梵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台灣的一家公司共同投資的,沈潔說這部電視劇的總投資達到500萬,其中五成是由自己的公司出的。
沈潔說,林海音的作品其實更適合拍成電影。因為她的作品故事很簡單,沒有什麼修飾,所以在改劇本時編劇很注重加強節奏和情節性。在這部電視劇里,沈潔本來只想做好製片人的工作,但是導演和編劇都建議她在其中扮演一個單純的女孩王韻怡。沈潔說以後她會再拍攝林海音的作品,但是會把它拍成電影。不過以後她不想在自己的戲里再去扮演角色:「當演員和製片人很矛盾,演員整天就在想怎麼才能有更多的時間去琢磨自己的角色,去演得更好;而製片人考慮的卻是製作周期和成本的問題。這本身就很矛盾,再加上這幾天參加上海電視節,忙起來就更難讓自己進入角色的狀態了。」
還是單身人喜歡坐飛機
沈潔看上去和她的年齡很不相符,雖然離《城南舊事》的拍攝已經有很多年的時間了,她的模樣也有了略微改變,但臉上還是有小英子的影子,尤其是笑起來的時候,更帶著些許擋不住的純真。沈潔說,當時選擇學法律,現在選擇做製片人,都是因為自己是一個想對生活有更大控制的人:「我喜歡坐飛機,喜歡飛來飛去的感覺,很自由,沒有牽掛。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我現在還是單身。」
沈潔說《城南舊事》是她的一個童年紀念,「我很幸運能參加這部電影的拍攝,它給了我一個特別的童年,也影響了我以後的生活。」在電視節上,沈潔見到了當年與她一起拍攝《城南舊事》的張豐毅,「我當時也沒打招呼,就一下子站在他面前。不過張豐毅還是認出了我,他還問我:『這么多年跑哪裡去了,怎麼還是那麼小的個子。』前幾年我去美國,還見到了在《城南舊事》中扮演『妞兒』的演員袁佳奕,她很早就移民去美國了。我在當地演講,她看了報紙,就打電話找到我。見了面以後,我們倆都說對方一點都沒變。」
⑦ 《城南舊事》中的「英子」,與林海音如同祖孫,這37年去了哪
電影《城南舊事》中的「英子」,被譽為「中國電影眼睛最清澈的女孩」。而近期短視頻平台,關於《城南舊事》的剪輯不斷浮現,清澈面龐、大大眼睛的「英子」不知是多少人童年的青春記憶,也是美好、純凈、憂傷的化身。那首《送別》中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又不知是多少人的童年離別,也不知是多少人的悲歡離合。
雖然沈潔童星出道,但並沒有走上大紅大火的道路,而是轉型幕後,卻擁有著平凡且值得驕傲的事業。現在的沈潔過上自己喜歡的人生,或許就是當年的一念之差。而那時的「英子」是沈潔一生中熒屏最為閃耀的時刻,但也是幸福和幸運的時刻。
《城南舊事》已經是再難以呈現的經典,「物是人非」或許是每個人的感慨,也或許是《送別》的最後一句「唯有離別多」,對「英子」和沈潔都是如此。
⑧ 城南舊事英子的扮演者沈潔
沈潔,漢族,出生於 1972 年,是一名影視演員,飾演了林海音同名電影《城南舊事》中的女主角英子,還在《這不是誤會》等片中擔任過角色。
《城南舊事》稱得上是 20 世紀 80 年代中國電影的經典作品之一,它與沈潔的真摯、細膩、動情的成功表演是分不開的,小沈潔那雙清澈、純真的大眼睛的特寫鏡頭一直定格在觀眾的腦海里,她還在《這不是誤會》、《上海屋檐下》等片中擔任過角色。
在上海電視節上,記者見到了電影《城南舊事》中小英子的扮演者沈潔。雖然拍攝《城南舊事》已經是21年前的事情了,但是沈潔的臉上依然有小英子的痕跡。沈潔說《城南舊事》是她的一個童年紀念,「我很幸運能參加這部電影的拍攝,它給了我一個特別的童年,也影響了我以後的生活。」
影片《城南舊事》的社會評價:
《城南舊事》透過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展示了 20 世紀 20 年代老北凱巧京的社會風貌,帶領觀眾重溫了那個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該片為中國的散文電影提供了一個範本,影片注重意象的唯美風格也代表了歷穗 20 世紀 80 年代一批導演的創作傾向。
影片在結構上猶具獨創性,編導排除了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所組成的盯爛鍵情節線索,以「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為基調,採用串珠式的結構方式,串連起英子與瘋女秀貞、英子與小偷、英子與乳母宋媽 3 段並無因果關系的故事。
這樣的結構使影片具有多棱鏡的功能,從不同的角度映照出 20 世紀 20 年代的具體歷史風貌,形成了一種以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形式的散文體影片。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城南舊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沈潔
⑨ 英子和柱子是哪一部電影
《邊陲迷霧》。
《邊陲迷霧》是由德豐天翔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上海翼翔影視文化製作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崔亮執導,溫崢嶸、劉冠成、劉金山、馬藜等主演的抗戰輕喜劇。
該劇講述了1945年雲南解放前夕,滇西大山裡游手好閑的豆腐店「少掌櫃」趙德柱意外捲入土匪、日寇和國民黨之間的多方較量,在經歷了一系列生死攸關的歷練之後成長為抗日戰士的故事。
劇情:
雲南解放前夕,在滇西地區的土匪武裝聽從了國民黨反動宣傳,欺壓當地無辜群眾。在大山之中有一小隊日本兵,並不知道日本戰敗投降的消息,他們死守著一批重要的軍事物資,等待日軍的反攻。
趙家豆腐店的「少掌櫃」趙德柱雖然頭腦靈光,但生性頑劣,暗戀在省城讀書的同村少女王紅英,但王紅英此時已是回村執行機密任務的共產黨員。在協助解放軍偵查土匪敵情時,一心追求王紅英的趙德柱陰差陽錯成了山寨的乘龍快婿,實實在在地當了一回「豆腐司令」。
趙德柱與王紅英這對「歡喜冤家」率領當地群眾巧施妙計,利用土匪和日軍的矛盾,配合我解放軍徹底消滅了盤踞在滇西大山的土匪武裝和日寇殘餘力量,奪回了重要物資,美麗的玲瓏山恢復了寧靜。
⑩ 《城南舊事》滿含人間煙火味,卻無半分名利心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改蠢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影片透過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講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時發生的三個故事。該片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等多項獎項。
影片通過小含臘姑娘林英子的視角講述了三個故事:瘋子秀貞思女心切,卻不料在找到妞兒後慘死於鐵軌之下:哥哥為了弟弟的前途鋌而走險做了小偷,結果非但沒能幫上弟弟,自己最終也免不了被捕的厄運;宋媽為了兒女的生計來到林家做奶媽,卻由於丈夫的無能落得個女散子亡的悲慘結局。最後,小英子的父親因為肺病去世,一家人在墓地前和宋媽分別,天各一方。
在這部片子里,導演緊緊抓住「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心緒,通過英子的心裡對白、眼神和情緒,把秀貞、小偷和宋媽的故事串聯在一起,講述了一段舊北京城南的往事和生活片段,展示了20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 社會 風貌,帶領觀眾重溫了那個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
導演吳貽弓(1938年12月1日-2019年9月14日),祖籍杭州,出生在重慶,常年在上海生活。中國內地著名導演、編劇,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2003年,吳貽弓擔任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2019年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80歲。導演過《巴山夜雨》、《城南舊事》等電影,曾擔任《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的製作人,動畫電影《寶蓮燈》的藝術指導。
吳貽弓的父親是畫家豐子愷的同學,兩人皆為李叔同先生的弟子。吳貽弓深受家庭文化熏陶,拍出的電影注重意象,唯美而優雅,有古典之美和民族底蘊,具有散文般行雲流水的風格。作品既吸收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又借鑒外來藝術,影片彌漫著濃郁的東方美感。談殲滑在中國,大概只有侯孝賢的《童年往事》能和吳貽弓的《城南舊事》相媲美。
影片的場景都是當年上海電影製片廠的美工們在廢棄的江灣機場實景搭出來的,耗資57萬元。為了找到林海音筆下的「老北京」,吳貽弓手裡攥著一張北京地圖,帶著一班人馬轉遍北京的大街小巷,然而一圈走下來,卻沒有找到一處中意的地方。他們不得不回到上海「另起爐灶」。沒多久,上海郊區便出現了一個被人稱為「老北京」的風景點。為了更加真實,吳貽弓他們又耐心等了兩個多月,直到屋檐上長上隨風搖曳的野草,院子經風吹雨打後有了舊的模樣時,一個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便生靈活現地呈現出來,以致很多觀眾看了電影後還以為這部影片是在北京拍攝的。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20年代的北洋政府時期,地點為北京城南,大致位置是崇文、宣武甚至豐台。高聳的城樓,緩緩的駝隊,復沓的街口,幽靜的小巷,彌漫著纖美的憂傷和詩意。北京素有「內九外七」十六門之說,但影片中的崇文門(哈德門)、朝陽門(齊化門)都已經不復存在,現在我們能看見的只有正陽門城樓、箭樓、德勝門箭樓,復建的永定門了,許多城牆也因為城建和道路修建而不見蹤跡了。難怪林海音1988年回國時大喊一聲: 「我的城牆呢! 」不由得讓人心碎落淚。影片中的駱駝、毛驢等,筆者在2000年左右還曾在三環見過,那時的北京更多的是「黃蟲」大發面的和人力板車,現在都無影無蹤了。小英子全家在城南住,雖然是個小知識份子家庭,衣食無憂,但也算中下階層,接觸的也是三教九流都有。北京老話 歷史 上有「東富西貴,北窮南賤」,地理上有「上風上水上海淀,下風下水下豐台」的說法。但這都已經成為過去了,現在的北京寸土寸金,城裡五萬塊一平米的房價已經稀缺,居京城大不易啊!影片中的綠樹紅葉的美景大多是秋天,北京四季分明,但最美的是秋天。老舍先生的《北平的秋》更是把北京的秋天比喻成人間的天堂。雖然寫得有點過,但秋天的北京,秋高氣爽,天高雲淡,眾多古跡煜煜生輝,香山的紅葉瑰奇絢麗,釣魚台國賓館牆外的銀杏樹落英繽紛,真的引人入勝。
影片中的小英子純潔可愛,尤其是眼睛,實在是太美了太美了,駝鈴回盪的記憶里,一幕幕場景定格在送別中。那雙會說話的眼睛悲憫地看著這個世界,看遍了小人物的無奈和悲苦,讓我們隨著那雙最澄澈的眼睛看看那時的北京南城,那時的人物百態,那時的悲歡離合……
英子(沈潔 飾)與「瘋」女人秀貞(張閩 飾)
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牆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袁佳奕 飾)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胎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兩人相認後,秀貞立刻帶妞兒去天津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
開篇,電影就用了一個長鏡頭刻畫了老北京的風貌,夕陽、遠山、長城、樹林紅葉,盧溝曉月,駝隊伴著鈴聲緩緩走過。背景音樂李叔同的《送別》慢慢響起,女聲的旁白深沉而略帶哀傷。不思量,自難忘,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是多麼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而今或許已物是人非了,可是隨著歲月的盪滌,在我,一個遠方遊子的心頭,卻日漸清晰起來。我所經歷的大事也不算少了,可都被時間磨蝕了。然而這些童年的瑣事,無論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卻永久,永久地刻印在我的心頭。每個人的童年不都是這樣的愚騃而神聖嗎?
從第一眼開始,我們就隨著駝隊進入了老北京城。隨後見到的古井,打水人,逗孩子們發笑的留聲機,黃包車,胡同,小販的吆喝聲,站在惠安會館的秀貞,濃濃的老北京氣息撲面而來。英子就像「落入凡間的小天使」,一雙純凈的眼睛盯著一頭駱駝吃草,她的嘴唇學駱駝那樣咀嚼起來,真是可愛!然後,小英子又跑去問爸爸,駱駝為什麼掛個鈴鐺?爸爸說,怕狼唄,英子說:「不,駱駝走遠道悶得慌,掛個鈴鐺又好聽,又熱鬧。」真是童言無忌。
街頭牆角的唱片匣子里,針頭在唱片機上「哧啦哧啦」地響著,圍著一群大大小的顧客,洋人和聽眾的哈哈大笑聲傳出來。對於別人不敢接近的「瘋」女人秀貞,小英子一臉的好奇。兩人因為保姆宋媽的阻攔沒能搭上話。後來小英子和宋媽去買菜時,看到街上正押送犯人問斬,死到臨頭了還不忘讓群眾給叫個好。小英子回來和妞兒結成了好朋友,妞兒是一個賣唱的撿來的棄兒,經常被養父母毒打。在門口念叨著「小桂子」的秀貞把小英子叫到房裡,瘋瘋癲癲地說起了女兒小桂子的事。後來,因為爸爸在惠安會館和一幫進步學生商議國事,小英子又見到秀貞,秀貞又說起了小桂子爸爸思康被抓的事。思康是一個北大進步學生,在秀貞家租房住,和秀貞好了不久就被警察抓走了,只留下一些衣物和書籍。那時的北大還在今天的沙灘大街(五四大街)的東部,也就是紅樓那個小小的院子,沒有今天「一塔湖圖」的燕園壯美,卻孕育了一大批文化精英,群星璀璨。
小英子和妞兒一起養小雞、盪鞦韆,其樂融融,沒有妞兒的日子裡,小英子就傻傻地百無聊賴。秀貞教小英子染指甲,兩個忘年交處成了好朋友。後來英子聽妞兒說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便去問媽媽(洪融 飾),媽媽哈哈大笑地說:「當然是親生的……是從咯吱窩里生的。」一個滂沱大雨的晚上,妞兒又被父母虐待,跟小英子說要去齊化門找自己的親生父母。小英子看了妞兒脖子上的胎記,便帶領她來到秀貞家裡,兩人相認後,秀貞立馬拉著妞兒去天津找爸爸,卻無奈於命運弄人,兩人慘遭無情的車輪碾壓。畫面上一列火車噴著濃濃的白煙呼嘯而來,白煙吞沒了整個大遠景的畫面。此時火車呼嘯聲、英子的喊叫聲、雨聲、雷電聲交匯在一起,將悲劇的一幕演繹得撼人心魄。影片採用賣報小販的畫外音交代了母女兩人死亡的結局。
英子與小偷(張豐毅 飾)
後來英子一家遷居西城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年輕人。他為了供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
那一場秀貞與小桂子團聚的大雨之後,小英子病了,醒來,面對的是父母搬離舊居的決定。回家路上,有一段小英子和父母的對話:「我們英子在想將來的事呢!」「什麼是將來的事?」「將來的事啊,比如新的家呀,新的朋友呀,新的學校呀!」 「過去的呢?」「過去的事都過去了,慢慢都會忘記的。」這時,英子的腦海中又想起和妞兒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回來後,英子開始上小學了,就是和平門外的琉璃廠附近的廠甸小學。在家門口遇見了宋媽的丈夫馮大明(徐才根 飾)正跟宋媽要錢。
小英子在家中和父母念起了學的課文《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紅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到海面照到船頭。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小英子喜歡這篇課文,覺得比上學期好多了,上學期是「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一身二手。大山小石。天地日月。父母男女。紅黃藍白黑。小貓三隻四隻。白布五匹六匹。幾桌椅。碗桶盆。鳥蟲魚。我你他。池中魚,游來游去。水孟墨合筆架書包。早起月落日出,哥哥弟弟上學去,書一本,圖多字少……」選自《國文》第一冊課本。文中「紅黃藍白黑」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國旗。父親鼓勵她長大了能當小說家。
門口的三個男孩在踢球,球掉進對面的荒草中,他們怕鬧鬼不敢去撿,英子大膽地去撿卻發現了一座自鳴鍾。英子在家問爸爸:「爸爸,小偷幹嘛要偷人家的東西?」「他要吃飯,可是又沒錢。」「他為什麼沒有錢?」「呃,這個,你還小,跟你說了你也不懂。」「爸爸,小偷是什麼樣子的?」「一個鼻子,倆眼睛,和咱們一樣唄,好了好了, 你別跟我纏了。」英子那麼多為什麼,把爸爸都給問煩了。
英子又來荒原找球,卻碰見小偷藏在樹下,小偷給了她球,英子說他來這拉屎了,搞得小偷哈哈大笑。宋媽在家又嘮叨起最近鬧賊的事,張家被偷家裡真是「天棚石榴金魚缸」,也就是老北京說的「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雖含貶義,但卻是舊時京城小康人家生活的生動寫照。後來,英子又碰見小偷,小偷問她:「我是好人還是壞人」英子無邪地說:「我,你, 我不懂。人太多了,我分不清,你分得清海跟天嗎?你見過海嗎?我們有一課書,叫《我們看海去》,可我沒見過海,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跟壞人。」這個小偷從頭到尾並沒有露出什麼匪氣,對誤闖進他的秘密的小英子,也保持著溫情脈脈的對待。情與法之間,重情重義的小偷,為供養弟弟讀書,被迫偷盜。
學校里的小英子正唱著黎錦暉的《麻雀與小孩》,表現了一個頑童出於好奇心,將一隻活潑可愛的麻雀誘騙進了籠子。小麻雀的媽媽的母愛感動了小孩,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放掉了麻雀的故事。「小麻雀呀!小麻雀呀!你的母親哪裡去了?我的母親打食去了,還不回頭,餓得真難受。你是我的小朋友,我是你的好朋友,我家有許多小青豆,我家有許多小蟲兒,你要吃這些東西跟我一起走。我的小麻雀,我的小朋友,走吧走吧走吧走吧走!」鏡頭一轉,大街上又出現了出紅差(去刑場槍斃)的畫面,都是學生,其中一名學生還默默地看著英子。小孩子的世界天真無邪,成人的世界充滿殘忍和殺戮。
英子在荒原找到一個金佛像,送給了一個搖撥浪鼓的便衣警察,卻成了小偷被抓的依據。接著,英子學校典禮,北洋政府的五色旗下,大家又唱起了李叔同的《送別》,英子看到小偷來到學校,拿著弟弟的證書一臉高興的樣子。在集市上,英子也看到他們哥倆高興地玩耍、吃飯。可好景不長,不久,小偷就被警察和巡捕抓了。他從小英子面前走過,這一對忘年交的表情都痛苦不已。英子和小偷每次分離的時候,小偷都會沖她眨眨眼,這次也不例外,守護了這個孩子純潔的心。在小英子含著淚花的眼裡,又一個朋友離她而去了。在她心靈里,又抹上了一道 情感 的傷痕。配樂響起,枯藤老樹昏鴉,悲劇的結局在聲畫中被勾勒,透著一份凄涼。
英子與保姆宋媽(鄭振瑤 飾)
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死了,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
英子下學後,看到宋媽正和來京的侄子柱子聊天,柱子暗示宋媽早點回家看看。英子父親咳嗽得越來越厲害了,宋媽讓英子給家寫封信,說的馮村在順義區牛欄山鎮,這個地方沒有叫馮村得,只有門頭溝區永定鎮有叫馮村的。宋媽嘮嘮叨叨地交代了許多話,可惜英子沒寫一個字,只是看著宋媽。宋媽教英子弟弟兒歌「一個雞蛋殼殼,裡面住個哥哥,哥哥出來買菜,裡面住個奶奶,奶奶出來燒香,裡面住個姑娘,姑娘出來點燈,燒了鼻子眼晴!」「槐樹槐,槐樹槐,槐樹底下搭戲台,人家的姑娘都來了,就差我家的姑娘還不來。說著說著就來了,騎著驢,打著傘,光著屁股挽著髻。」這時,宋媽的丈夫馮大明趕著毛驢來了。當宋媽得知兩個孩子一個死了一個賣給陌生人的事實後,英子出現,宋媽默默痛哭,丈夫干抽著旱煙,視聽語言干凈利落,沒有用一句對白,就把宋媽的傷心欲絕,丈夫的無奈難堪,英子的善解人意都表達出來。當宋媽一個人獃獃地坐在廚房裡,面對著火爐,整場戲沒有一句台詞。導演用六個無聲的鏡頭,宋媽沒有一滴眼淚的臉龐,留給觀眾思考的餘地,讓人忍不住心酸落淚。
任勞任怨的宋媽隱忍地活著,出來為別人帶孩子,哼唱著各種有趣的童謠,照顧著小英子姐弟,自己的孩子卻慘遭死亡和送人。辛苦一生的支柱,在頃刻間倒塌,變為一片廢墟,讓觀眾暗自嘆惋。宋媽的故事貫穿全片,讓人不禁想起現代作家柔石寫的短篇小說《為奴隸的母親》里的春寶娘,她勤勞、朴實、善良,被丈夫典與秀才為妻,為了丈夫和兒子的生存,忍辱負重,去作地主傳宗接代的工具,典期滿後又歸家重過困苦的生活。
英子爸爸(嚴翔 飾)去世
英子爸爸病情越來越重,不久就去世了。父親死後,家道中落,也請不起幫佣了,只好和宋媽分別了。
英子到醫院看爸爸,爸爸重病在床,看著女兒的成績單,欣慰地笑了,繼而問女兒:「這個學期遲到沒?」英子說:「自從那次下雨,我賴床不去學校,您打了我,我就再沒遲到過了。打得可疼啦。」爸爸愕然,心裡也開始愧疚了吧。可是英子卻朝著父親璀然一笑。即便是挨父親的打,也是甜蜜的呀。這一幕看得讓人鼻子發酸。父女兩人大特寫對望,一張臉笑意盈盈,一張臉充滿愧疚。
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結尾在墓地的分離,貫穿全片的《送別》應景地響起,兩個家庭從此天各一方。五分鍾左右的戲,沒有大動作,沒有語言,卻能使觀眾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情緒力量。那滿眼的紅葉隨著劇情的結束而定格,色彩、節奏、音樂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情緒的高潮,令人回味無窮、聲淚俱下。
《城南舊事》是通過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寫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的許多人和事。反映了當時北京的整個 歷史 面貌,有極強的 社會 意義。影片中的人物都是普通而平凡的人,在他們悲劇的人生道路中恰恰折射出了人性的真善美,同時反映出了當時勞動大眾人民的真實生活際遇。而這些人物最後一個個都遠離了她,追求愛情的秀貞,有情有義的小偷,吃苦耐勞的宋媽,包括她愛的爸爸,這都是不可改變的現實。當小英子發現大人們的良好願望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時,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靈就愈發顯得孱弱。表現了告別童年的悲傷和懷念的 情感 。讓人的心頭也縈繞著淡淡的悲哀。電影以一種自然的手段表現出極強的平民意識,是一部純美的散文式的電影,以舒緩的節奏,象徵、對比、重復等藝術手法創造出一種寧靜淡泊的意境,勾勒出淡淡中國水墨畫般的畫面。在悲劇氛圍中彌散著凄美的憂傷與詩意。滿含人間煙火味,卻無半分名利心。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離別多……
《城南舊事》的「意象」,豐富多姿,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巍峨的山脈,蜿蜒的長城,秋風瀟瀟,斷橋上,駝鈴陣陣,衰敗的城樓,暗示著影片的蒼涼,雄渾的格調。僻巷的駝鈴、挑擔剃頭的情景,沿街的賣唱,井台的打水,小學生放學的畫面,絲絲入扣,一路下來使人陷入無言的哀傷。駱駝、歸鴉、小油雞、鞦韆、夜雨、火車、毛驢、水車、遊街、小販、紅牆,煤油燈和電燈、五色旗、集市、報紙、成績單、紅葉等等,一切拿捏得恰到好處,讓我們在聆聽故事的同時,默默地感受著老北京的氣息。小英子的「眼睛」,傳達了小女孩的天真純潔,善良真誠,敏銳機智……宋媽的「皺紋」中讀出了勞動人民的朴實寬厚,體現了那個年代下層人物的辛酸悲慘、苦難不幸。景、物、人等各種意象結合在一起,喚起每個人的歲月記憶,並從中領悟、品味人生的真諦。
敘事結構上,保留發揚原作的散文化手法。三個故事,各不相關,以別離為主題貫穿其中,採用串珠式的結構方式,串連起英子與瘋女秀貞、英子與小偷、英子與保姆宋媽三段並無因果關系的故事。從不同的角度映照出20世紀20年代的具體 歷史 風貌,形成了一種以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形式的散文體影片。為了達到影片完整統一的藝術效果,以小英子的「眼睛」為視角。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是通過小英子的「眼睛」捕捉與發現的。從兒童的視角建構起故鄉生活的片段,以兒童的眼睛和心靈去觀察、體味人生百態。在具體拍攝中多用小英子的低視角拍攝,鏡頭幾乎全是小英子的主觀鏡頭,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便可以展現在銀幕上。
藝術手法上,充分調動電影語言的各種元素,顯示了自己獨特的導演風格。各種詩詞民謠的一唱三嘆,令人回味無窮。大量運用反復手法,增強了盪氣回腸的感染力。井台打水和操場放學場景都反復出現了四次,造成了生活的流逝感,「送別」的音樂旋律反復出現,造成了由聽覺而引起的連貫感和統一感,三個故事有著一樣的開頭,都從宋媽送別她的丈夫說起,較多的長鏡頭和較多的大停頓,製造一種節奏上的重復。留白的運用讓人遐想和思考。比如妞兒和英子兩人相顧無言,宋媽的無聲啜泣等。片中最為突出的鏡頭便是英子清澈的眼睛特寫,各種境遇下的眼神,比語言更為有力,營造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這是一部非常別致的電影,用最稚嫩的眼神,去凝視最蒼老的命題。融合了留白、復沓、象徵、反襯等手法,以其清新雋永的「散文式電影」風格,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整體來看,手法細膩而練達, 情感 飽含詩意,重視意象表述,以長鏡頭為主,抒情重於敘事,風格恬淡,讓人心曠神怡。
離別的主題,關於離別,有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有李清照的「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有白居易的「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有徐志摩的「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等等,影片中的每個人物在生活的歷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識了,但最後都一一離去了。親情的可貴,離別的折磨,深深牽動了觀眾的心。導演多次運用了「離別」這個主題,向我們展示了世事的無常和離別的無奈,引起觀眾心靈上的共鳴。整部影片以英子的視覺觸摸往事,把三個並不相連的故事串聯起來,最終以「離別」為 情感 歸宿。為我們展示了一幅色彩明麗的北京風俗畫,浸潤著淡淡的哀愁和悲憫,同時也傾注了作者對童年往事的濃濃相思。在淡淡的鄉愁的 情感 底色上,通過對人物命運悲劇的呈現,寧靜而悠遠地感染著觀眾。影片散發著濃郁的詩的韻味,清新而淡雅。
影片的音樂,尤其是主題曲,這首由李叔同先生作詞,奧特威作曲的《送別》,有古樸單純、清淡典雅的韻律和強烈的時代感,體現了影片所要表達的對祖國、對家鄉、對童年深切的懷念以及幾個主角離英子而去的悲傷 情感 ,催人淚下。音樂是有穿透力的,一段插曲把「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點染開去,這種溢於言外的感情,自然樸素地傳達給觀眾。使人感同身受,初聽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城南舊事》中,英子的那雙明亮純真的眼睛足以使語言遜色,宋媽的朴實含蓄,把人們帶入到了那個痛苦的年代。 一段動盪而美好、溫暖又殘酷的童年往事,讓人感受到這個 社會 上小人物的悲慘命運,透露出優美的散文意境和淡淡的憂傷。片中展現的包括胡同、四合院、艱難而純朴百姓在內的老北京景象,今天再看,讓人有恍如隔世的感覺。 電影的每一幀畫面都將本自經典的文字變作了光影的藝術,堪稱二十世紀電影中經典中的經典。
八十年代的電影,藝術家們經過十年文革的沉澱,才華一旦爆發出來,就一發不可收拾。《廬山戀》、《牧馬人》、《少林寺》、《芙蓉鎮》、《駱駝祥子》、《高山下的花環》、《紅高粱》等等,讓人枚不勝舉。那時候的物價,老百姓花錢都是以分為單位,但卻創造了億元票房的記錄。以前的老電影,每一個眼神,每一個鏡頭都在講述故事,你都可以細細品味。而現在,經過四十多年的 社會 變遷,全面市場化、商業化的洗禮,今天的時代風氣,跟八十年代相比,已經大不相同。 如今充斥於院線里的電影,強調劇情張力,不斷製造沖突和懸念,看重對於觀眾的感官刺激,採用各種各樣鮮艷的色彩和誇張的特效。現代人生活在這個快節奏的 社會 里,已經流失掉了內心深處對人的本質的思索和反省,物化和異化使人心沉淪,一切 娛樂 為王。像《城南舊事》那悠然而從容的敘事節奏和淡雅明亮的寫意視覺風格,令人難以忘懷。像素和 科技 在不斷進步,演員和導演整體實力和拍攝水平卻在大幅度下降。唉!不說了,說多了都是淚啊!悲哀啊,實在是悲哀,電影最大的悲哀就是,錢有了,藝術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