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間草木》:文字中滿溢著真情和溫暖,恰似一劑良葯,可療人間苦寒
《人間草木》是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精選,書中以閑散舒適的筆調,描繪著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有著濃濃煙火氣息的回憶,也有著草木花鳥魚蟲的美好,字里行間滿溢著情真意切和暖意。
汪曾祺老先生出生於江蘇高郵水鄉,他的文字中有著水的柔軟於平和如緩緩流淌的小河。他是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有「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的美譽。
這本書寫的是人間草本,更是在深入生活細枝末葉中品嘗人間真情,情滿人間。正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本書從鄉土人情寫到市井文化;從學習見聞寫到詩書文藝;從美食游樂寫到花鳥蟲魚。字里行間都體現出汪曾祺非常熱愛生活,他以隨性灑脫又細致的筆墨,文字散漫卻不枯燥。煙火氣十足卻又脫俗不凡。
書中最為引人入勝的是汪曾祺回憶他的家人、西南聯大的閉渣啟教授和他在西南聯大的學習生涯的那些章節,情節感人至深,著實令人神往。
幸福是什麼感覺?讀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在朴實無華的文字中就能感覺到濃濃的親情和幸福。
他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貢」。八股文寫得特別好,有豐厚的田產,並且有祖傳的眼科治療術,生活卻很節儉。他節儉到一個咸鴨蛋能喝兩頓酒。
汪曾祺深受祖父喜歡。有一回他不停地打嗝,祖父忽然把他叫到跟前,問他吩咐做的事做好了沒有。汪曾祺使勁想了半天,也想不出祖父吩咐過的事情,原來,這是祖父在以獨特的方法給他治好了打嗝。他跟著祖父學習讀《論語》、寫過初步的八股文。祖父打賞給汪曾祺很多珍貴的東西,可見,當時這個深得祖父寵愛的孩子,有多麼幸福。
汪曾祺的母親是大家閨秀,喜歡讀書寫字,雖然體弱多病,但是,她還過著無憂無慮的閨秀式生活。為了不讓自己的肺病傳染給孩子,她寧可承受著思念孩子的痛苦,也絕不讓年幼的孩子靠近自己,由此可見,母親愛孩子的深意和偉大之處。
汪曾祺的父親是極其聰明的人,他多才多藝,不但金石書畫皆通,還是個體育健將,還懂中國武術,他精通多種樂器。為人很隨和,沒架子。他時常周濟窮人,參與一些有關公益的事情。
他的父親很會做菜。為了讓祖父在春天吃上反季節的螃蟹。父親就別出心裁,用瓜魚(即水仙魚)給祖父偽造了一盤螃蟹,吃起來跟真螃蟹一樣的美味,文中流露著濃濃孝子的味道。
父親特意用煤油箱自製了一個爐子,為多病的母親熬粥,熬參湯和燕窩,陪她外出就醫診治。他在母親病逝後,給已故的母親糊制冥衣,認真地給她糊了幾箱子衣裳,單夾皮棉,四時不缺,色彩豐富,栩栩如生。平凡中足見父母彼此伉儷情深,父親是個有情有義之人。
汪曾祺的母親去世後,父親便一直帶著他睡,很疼愛他。為了讓他睡得舒服,不被床上的臭蟲叮咬,父親一見到有臭蟲,就用點燃的蠟燭油滴在它身上,為此整夜未睡。
他還會給汪曾祺糊風箏,帶著他在轎如傅公橋麥田裡奔跑著放風箏。 還會做西瓜燈,西瓜燈里點燃蠟燭,灑下一片綠光。他鼓搗半天,就為讓汪曾祺的童年充滿歡樂和幸福。
汪曾祺雖然年幼喪母,但他並不缺少母愛,繼母將他視如己出。汪曾祺年幼時,放學回家的路上,大冷天,大便急了,憋不住,拉在褲子里了。他兜著一褲兜屎,一扭一扭地回到家。繼母一聞,沒有絲毫嫌棄和怨言,二話沒說,趕緊燒水,給他把屁股擦洗干凈,怕他著涼,讓他圍著棉被坐著,接著給他沾滿了大便的洗襯褲刷棉褲,整個過程,繼母連眉頭都沒有皺一下。這些生活的點滴,在汪曾祺的幼小心靈,種下了更多仁慈良善的種子。
有了愛的澆灌,培養了汪曾祺更加堅毅的品格。他年幼時銜一顆蜜棗,就勇敢地接受了一場小手術。他長大後,對讓人心煩意燥的牙疼也能泰然置之,還能樂觀地想著:「我倒看你疼出一朵什麼花來!」他腮幫子腫得老高,還能談笑風生,語驚滿座:「牙疼於我何有哉!」他在體溫超過四十度時,還能夠苦中作樂,同前來打針的護士開玩笑:「要不要寫遺書?」 實在是令人欽佩。
出生於這樣的書香門第,有如此風趣聰明又溫暖的父親,有如此疼愛自己母親和祖父,在這樣良好家庭環境的熏陶下,汪曾祺耳濡目染, 從小便具備了獨特的慧眼,得以隨時隨地發現生活中美。有了家人愛的滋潤,更加豐盈了他的精神世界,使他更加溫暖如玉,文字中流露出愛的溫度。
汪曾祺作為沈從文先生的入室弟子和得意門生,深受先生喜愛。
沈從文不大會講課,他講課沒有講義,不成系統,只是即興的漫談,講話聲音小,湘西口音很重,很難聽懂,然而,沈從文的課,汪曾祺都能聽懂。他還記得沈從文教創作時經常講的一句話:「要貼到人物來寫梁茄。」很多學生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照汪曾祺的理解是:在小說里,人物是主要的,作者的心要和人物貼近,有共鳴。 汪曾祺還記得他喜歡吃米線和西紅柿雞蛋湯,喜歡看電影和寫字。
沈從文有很多書,但他不藏書,他的書,除了自己看,也借給很多人看,聯大文學院的同學,多數手裡都有一兩本沈從文的書。為了讓學生借鑒別人的寫作技巧,他每次上課,總要夾著一大摞書走進教室,分發給學生閱讀。
學生習作寫得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報刊上發表。他經常干著給學生的作品找地方發表這種事。經他的手介紹出去的稿子,不計其數。汪曾祺之前寫的作品,幾乎全都是沈從文寄出去發表的。他這輩子自費為學生寄稿子的郵費不少,可他為了激勵學生的創造激情,從不嫌麻煩,由此可見他對學生的愛才之心和人格魅力。
沈從文每次進城,汪曾祺都去拜訪他,向他借書,還書,聽他同客人聊天。與沈從文談天說地的人都有共同特點,一是痴迷於工作和專心做學問,二是童真未泯,無機心,少俗慮,熱愛生活。談及熟朋友時總是很有感情的。 汪曾祺在沈從文的圈子裡「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受益匪淺。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這些品行和氣質相同的文人們走到一起,在過去艱難的歲月里惺惺相惜。
汪曾祺經常陪著沈從文上街,逛寄賣行、舊貨攤,買耿馬漆盒,買火腿月餅。倆人餓了,就吃上一碗加雞蛋的米線。汪曾祺喜歡喝酒,有一次他喝得爛醉,像個落魄的難民坐在路邊,是沈從文和幾個同學把他架到宿舍,給他灌醒酒茶,汪曾祺牙疼時,沈從文買大橘子給他吃,從這些生活小細節,足見汪曾祺與沈從文深厚的師生情。
汪曾祺就讀的西南聯大,當時正是日寇侵華,平津淪陷的特殊時期,北大、清華、南開被迫南遷,組成一個大學,在長沙暫住,名為「臨時大學」。後遷雲南,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
汪曾祺和其他同學以徒步千里的壯舉,來到這座戰時的臨時大學,在戰火紛飛的困境中求學, 對母校的師生有著非同一般的感情。
聯大師生吃著大食堂的糙米飯,將有著木頭氣味、砂粒、耗子屎等混雜混雜的調侃為「八寶飯」。穿著以貼橡皮膏彌補的破舊衣服,穿著用橡皮筋將破洞結個疙瘩的褲子,半趿著露出腳趾頭和爛掉後跟的鞋子。生活雖然困頓,卻精神富足,絲毫不影響他們孜孜不倦地做學問。
他們生於憂患,在敵機轟炸昆明時, 從容不迫地「跑警報」。有位先生把女朋友寫給他的情書視如性命,每次跑警報總要提一手提箱情書。甚至有女同學在警報來襲時,還淡定地洗頭發,還有同學聽著炸彈的爆炸聲,依然面不改色地煮冰糖蓮子吃。
有位暖心的男同學,在跑警報時每次看到天上出現烏雲,就會未雨綢繆,他奔跑回校舍,到各個宿舍搜羅來很多雨傘,放在新校舍的後門外,見有女同學來,就遞過一把,以免女同學在野地里被雨淋濕。
這位護花使者,將送傘成慣例,全校聞名,成為那段艱難歲月中的一段佳話,淌過歲月的長河,流淌著悠悠同學情。
汪曾祺筆下的養蜂人,是老夫少妻型的夫婦組合,年齡相差極大。男人五十歲了,女人才三十歲出頭。因男人到南方女人的家鄉放蜂而相識,或許是女人看中了男人的好脾氣,喜歡上男人安靜平和的性格,或許是她喜歡放蜂時浪跡天涯的浪漫生活。
女人跟隨男人來到北方安家,他們結婚已經幾年。丈夫對她好,給她很多錢風風光光回娘家,她對男人也很溫柔體貼。她幫男人的兒子照看孩子,以一顆善良溫柔的心,無微不至地關心孩子。孩子稱呼女人為奶奶,女人開心地笑了。
這段看似尋常的百姓生活,讀來朗朗上口,沒有文字中的矯揉造作。只有真情的自然流露。讀《人間草木》,感覺如飲佳釀瓊漿,意猶未盡。
在這充滿浮躁的世界,能在平淡如水的生活中品嘗出別樣的味道,少有人具備這樣品味生活的境界。很多人被生活逼著只顧埋頭趕路,總以為,只有遠方才會出現最好的風景,於是,拚命向前奔跑,卻忽略了駐足欣賞身邊的美景,原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正是最美的風景!
在這有些涼薄的世界,何不靜下心來,讀讀這本《人間草木》,讓文字中滿溢出來的真情和溫暖,作為良葯,療愈人間苦寒 ,並傳播愛與溫暖,情滿人間。
㈡ 為什麼汪曾祺是文化界的一股泥石流
汪曾祺,是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 " 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生活本來就應該多一點情趣,我曾讀過汪老的短篇《受戒》超級喜歡他的作品,小說被寫成了詩,讓人對這個世界的每一秒都有些許眷戀,我想這就是一種生活哲學
如果你也喜歡,不訪一起看看~
作者:周丹琳
微信公眾號:不正經喵
㈢ 《創意寫作》讀書筆記(二)文學的生命
想說說關於「中心思想」這回事。
我們就先從本書《創意寫作》緒論里的一個故事開始吧。
某天,一位著名作家收到來自微博的求助。求助者是一名學生。學生說他老師布置一個作業。作業內容就是對這個作家寫的一篇散文進行中心思想的概括。
作家看了學生的求助,回復說:我的文章沒有什麼中心思想。
總結、歸納和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這件事,想來我們不陌生。以前在學校的語文課上,閱讀課文,總少不了課堂上簡述中心思想,或者課後回家復述中心思想。
語文考試中,概括中心思想,也是必考題目。而羨數且,中心思想還有標配的正確答案。
說到「標准答案」,又讓我想起另一個故事。
某天,一位小朋友做一題選擇題。題目是「小貓釣魚」故事裡的小貓沒有釣到魚的心情。選項有類似「開心」、「悲傷」等。
小朋友覺得:小貓雖然沒有釣到魚,可是小貓可以到處玩,跑到這里抓抓蜻蜓,跑到那邊追追蝴蝶,挺開心的。
但是,標准答案是:小貓的心情很悲傷。
然後,小朋友也很悲傷。因為錯題而失分。
以上兩個故事,分別從寫作者的角度和閱讀者的角度,讓我感受到無論是寫作或者閱讀,敞開內心,打開自己,體驗真實感受,這是創造力和創意來源的基礎。
01、為什麼要讀經典書籍?
我們知道,但凡問起要讀什麼書?首先回答是讀經典著作。
為什麼要讀經典著作?經典著作之「經典」,何以冠之「經典」二字?
我們看到流傳至今的各大經典名著,它們不僅超越時間長河,永保不衰,而且對於不同讀者,產生不同的思考和啟發。
即使同一部經典著作,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時期階段里閱讀,得以收獲也不同。
所以,經典著作的經典,反復閱讀,反復消化,反復啟迪。
02、文學作品的生命由誰決定?
文學作品如同人一樣,也具有生命的。就像經典著作的生命,則是綿延不斷。
那麼,文學作品的生命,由誰決定?
《創意寫作》中這樣寫到:
由此,我們了解文學作品的生命,一半是由作家完成,一半是由讀者完成。我們作為讀者閱讀時,有自己真實感受,有真實思考,有真實啟發,也這就是對作品的再創作。
原來,讀者們也是創作者。
如此——閱讀後,寫寫讀後感,梳理閱讀體悟,也是一次創作。
我們走出校門,雖然不用再為試卷里那些所謂的「標准答案」和「正確答案」糾擾。但是,我們依然需要學會如何閱讀,讓閱讀豐富我們的人生。
在此,我感受到:真正地高效閱讀,就是打開哪物心扉,結合自身經歷,把書讀「活」起來。而這個「活」也是真正可以幫助自己提升各方面的成長。
03、虛構就是假的嗎?
當代作家汪曾祺說:「沒有想像和虛構,不成其文學。」
比 如《殺死一隻知更鳥》。它是美國作家哈珀·李的處女作、代表作和經典作。從1960年出版以來,小說被改編為電影。截至2015年,據外媒報道稱《殺死一隻知更鳥》的全球銷量超過4000萬冊。
《殺死一隻知更鳥》這部小說的故事,分布兩條線索。
一條故事線,是被當地小鎮上的人稱為「隱士」「怪人」的阿瑟·布·雷德利,他在危險關頭,出乎意料地救下孩子們。
另一條故事線是小女孩斯各特的父親為黑人辯護的故事。
小說情節並不復雜,故事也不是什麼天馬行空的怪事。但是每個讀者閱讀這部小說時,引發出對道德和良知的深刻探討和思考。
也許小說中,故事的人物,故事的情節,在現實中不一定存在,但是虛構故事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首先來兄緩首自寫作者的自身經驗。
作家哈珀·李的父親,在現實中是一名律師。哈珀·李小時候經常去法庭旁聽案件審理。她說去電影院看電影,還得花錢買票。而在法庭上卻是真人版演繹。
汪曾祺說: 「想像和虛構的來源,還是生活。一是生活的積累;二是長時期的對生活的思考 。」
因此,故事可能是虛構的,是作者在日常生活的素材上加以藝術加工。然而,即使虛構,也是作者經由自身經驗的基礎完成。
最後,虛構就是假的嗎?如何更好地理解「虛構」?
我想用《人物與視角》的作者奧森·斯科特·卡德的話作答。
㈣ 《棋王》∣人還要有點東西,才叫活著
衣食是本,自有人類,就是每日在忙這個。可囿在其中,終於還不太像人。
《棋王》是阿城的用4天不到寫成的中篇小說,小說發表後,一下子就把整個中國文壇給轟動了。
阿城說過:「要寫,就要寫不一樣,要是別人都能寫,那還不如不寫。」
事實證明,阿城做到了,他的《棋王》發表後,每天都有人慕名而來,短短幾天,茶葉居然都喝了5斤。
汪曾祺先生曾說:
「讀了阿城的小說,我覺得,這樣的小說我寫不出來。我相信,不但是我,很多人都寫不出來。
這樣就增加了一篇新的小說,給小說的這個概念帶進了一點新的東西。
否則,多寫一篇,少寫一篇,寫或不寫,差不多。」
在一個亂得不能再亂,成千上萬的人都在說話的車站。
「我」走動著找我的座位號,卻發現斜對面一個精瘦的學生孤坐著。
他瞄了我一下,眼裡突然放出光來,問:「下棋嗎?」
這精瘦的學生就是棋獃子王一生。
這就是棋王王一生,棋藝的精湛不在話下。
即使處在這樣喧鬧的場景中,他仍然下棋下得津津有味,一種自得禪銀其樂的自在。
記得,有人說:「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
這就是棋獃子的境界,身處鬧世,絲毫不受影響,只專注於下棋。
原來,棋王對吃很感興趣,王一生說:「 一天不吃飯,棋路都亂。 」
他對吃的興趣又是那麼的細致,吃什麼,怎麼吃,什麼時候吃?他通通都要了解個遍。
以至於「我」覺得他問的這些細節總在腐蝕我,它們與我以前的對生活的認識不太合轍,總好像在嘲笑我的理想。
王一生的興趣主要就是這兩點,「吃」和「痴」,「吃」的是東西,「痴」的是下象棋。
「吃」是為了活著,「痴」是活著的樂趣。
人要知足,頓頓飽就是福。
文革是個特殊的年代,尤其是吃這塊。只有對飢餓十分敏感的人,才會對吃格外的看重。
王一生,家境不好,母親去世的早,父親掙得少,還有一個妹妹,一家的生活費平均不到十塊。
上小學時,為了給家裡省一點,學校春遊、看電影他都不去。
在當時的環境下,難免會忍受飢餓的侵襲,這也是他為什麼精瘦的原因。
因為吃是一個難題,所以,他對吃特別虔誠。
文中對王一生吃相的描述,最好的一句就是
有時你會可憐那些飯被他吃得一個渣兒都不剩,真有點兒慘無人道。
就是這樣對吃特別在意的人,格外的注重節約糧食,對滿足基本的口福之外從不敢有更高的奢求。
對他來說,油都是超出生活基準線上的東西。
這種吃,是基本生活需求,更是一種生存之道。只有吃,才能活下去。
余華在《活著》中說過:「人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痴在何處?
王一生:「何以解憂?唯有象棋。」
王一生愛棋,是一次偶然的興趣。
母親在世時,他和母親給印刷廠疊書頁子,看到一本講象棋的書,入了迷,有空兒就到街下看人家下棋。
看了有些日子,就手癢癢,沒敢跟家裡要錢,自己用硬紙剪了一副棋,拿到學校去下。
下著下著就熟了。
知道王一生愛下棋,母親去世時,撿人家的牙刷把,給他磨了一副無字棋。
雖然沒有字,但這副棋是王一生唯一的寄託,他愛它如命,從不敢隨意丟棄。
這是他因為翻垃圾找棋譜所遇到的撿爛紙老頭交給他昌坦的下棋之道,也是王一生成為高手的關鍵賀迅宴。
王一生說:「那是他父親的棋呀!東西好壞不說,是個信物。
我媽媽留給我的那副無字棋,我一直性命一樣存著,現在生活好了,媽的話,我也忘不了。倪斌怎麼就可以送人呢?」
下棋的人最愛棋,也往往最捨不得把棋送給別人,這次倪斌為他爭取來的機會,王一生坦然拒絕。
雖然沒有參加象棋比賽,在倪斌的幫助下,王一生有幸與比賽的前三名切磋比試。
在真實的比賽中,卻是一對九的局面。
最後,只剩下他與冠軍的那一盤。
冠軍老者出來,這盤棋,雙方都沒贏,最後和棋了。
一老一少,和氣的局面,下的是棋,更是一種人生境界。
無疑,這場比賽的勝利者是王一生,正是他的執著,他的痴,他用自己的生命貫穿在這棋盤中,他成為了王者。
這就是棋王王一生,他雖然下的是簡單的一盤棋,但下的也是他的人生格局。
棋品如人,人棋合一。真正的高手往往虛懷若谷,由心而入,不爭名利,只為興趣。
說起王一生的「吃」,不免有些俗氣,就是在這俗氣中,卻蘊含著一種強大的氣場。
不做俗人,哪兒會知道這般樂趣?家破人亡,平了頭每日荷鋤,卻自有真人生在裡面,識到了,即是幸,即是福。
衣食是本,自有人類,就是每日在忙這個。可囿在其中,終於還不太像人。
人還要有點東西,才叫活著,誰說不是呢?
雖然我們不能像王一生有一種至上的道家境界,但我們也可以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
正如竇文濤所說:「我覺得,生活在今天這樣一個中國,當所有人都隨大流,去粉這粉那,你應該建立一個令自己滿足的精神世界,用它來抵擋這個世界上的污泥濁水,哪怕說所有人都不待見你,你依然可以得到人生的極樂。」
㈤ 汪曾祺的作品風格
汪曾棋的作品內容平實,文筆淡雅,寓哲理於自然,寓凄婉於幽默.於寧靜淡泊、雅潔閑適而又不無奇崛的藝術風格中不斷地超越和創新,給人以常讀常新之感.而尤以獨特的語言風格見長,語言簡約、生動、傳神.意味、情韻均在字里行間溢出,無法轉換,難以明言.本文就其散淡典雅、含蓄蘊籍的語言加以闡釋和評價.
http://www.ilib.cn/A-mdjsfxyxb-zxshkxb200605019.html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小時候受過正規的傳統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40年開始寫小說,受到當時為中文系教授的沈從文的指導。1943年畢業後在昆明、上海執教於中學,出版了小說集《邂逅集》。1948年到北平,任職歷史博物館,不久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南下工作團,行至武漢被留下接管文教單位,1950年調回北京,在文藝團體、文藝刊物工作。1956年發表京劇劇本《范進中舉》。1958年被劃成右派,下放張家口的農業研究所。1962年調北京市京劇團任編劇。1963年出版兒童小說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參與樣板戲《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開始創作。80年代以後寫了許多描寫民國時代風俗人情的小說,受到很高的贊譽。出版了小說集《晚飯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論文集《晚翠文談》等。所作《大淖記事》獲雹段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比較有影響的作品還有《受戒》、《異秉》等。所作小說多寫童年、故鄉,寫記憶里的人和事,在渾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現和諧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脫離外界的喧嘩和干擾,精心營構自己的藝術世界。自覺吸收傳統文化,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出沈從文的師承。在小說散文化方面,開風氣之先。
http://www.top188.com/archive/mingren/mingrendangan.php?num=1913
http://www.cqvip.com/QK/81348X/200605/23063190.html
曾祺作品自選集/ 汪曾祺(頁2) - 文學作品| Literatures - 風格論壇 ::
汪曾祺作品自選集/ 汪曾祺. 2006-2-15 22:47 莊周夢碟. 翠湖心影 有一個姑娘,牙長得好。 . 總有一天,這個人物的形象會出現在我的小說里的。&W d'r6F r5L h ^ ~:q
http://www.styling.cn/bbs/archiver/?tid-10650-page-2.html
人物往事:汪曾祺憶西南聯大--斯文教授跑警報::
下一條新聞: 人物往事:汪曾祺憶西南聯大--斯文教授跑警報(2). 【發表評論】【加入收藏】【告訴好友】【列印此文】【關閉窗口】
http://news.sinology.cn/Article/2006/Article_15361_2.html
作者:汪曾祺
警報有三種。預行警報大概是表示日本飛機已經起飛。拉空襲警報大概是表示日本飛機進入雲南省境了,但是進雲南省不一定到昆明來。等到汽笛拉了緊急警報:連續短音,這才可以肯定是朝昆明源肆來的。空襲警報到緊急警報之間,有時要間隔很長時間,所以到了這里的人都不忙下溝——溝里沒有太陽,而且過早地像雲岡石佛似地坐在洞里也很無聊,大都先在溝上看書、閑聊、打橋牌。很多人聽到緊急警報還不動,因為緊急警報後日本飛機也不定準來,常常是折飛到別處去了。要一直等看見飛機的影子了,這才一骨碌站起來,下溝,進洞。聯大的學生,以及住昆明的人,對跑警報太有經驗了,從來不倉皇失措。
上舉的前一副對聯或許是一種泛泛的感慨,但也是有現實意義的。跑警報是談戀愛的好機會。聯大同學跑警報時,成雙作對的很多。空襲警報一響,男的就在新校舍的路邊等著,有時還提著一袋點心吃食,寶珠梨、花生米……他等的女同學來了,「嗨!」於是欣然並肩走出新校舍的後門。跑警報說不上是同生死、共患難,但隱隱約約有那麼一點危險感,和看電影、遛翠湖時不源裂譽同。這一點危險感使兩方的關系更加親近了。女同學樂於有人伺候,男同學也正好殷勤照顧,表現一點騎士風度。正如孫悟空在高老莊所說:「一來醫得眼好,二來又照顧了郎中,這是湊四合六的買賣。」從這點來說,跑警報是頗為羅曼蒂克的。有戀愛,就有三角,有失戀。跑警報的「對兒」並非總固定的,有時一方被另一方「甩」了,兩人「吹」了,「對兒」就要重新組合,寫(姑且叫做「寫」吧)那副對聯的,大概就是一位被「甩」的男同學。不過,也不一定。
警報時間有時很長,長達兩三個小時,也很「膩歪」。緊急警報後,日本飛機轟炸已畢,人們就會輕松下來。不一會,「解除警報」響了:汽笛拉長音,大家就起身拍拍塵土,絡繹不絕地返回市裡。也有時不等解除警報,很多人就往回走:天上起了烏雲,要下雨了,一下雨,日本飛機就不會來了。在野地里被雨淋濕,可不是事!一有雨我們有一個同學一定是一馬當先往回奔,就是前面所說那位報告預行警報的姓侯的。他奔回新校舍,到各個宿舍搜羅了很多雨傘,放在新校舍的後門外,見有女同學來,就遞過一把。他怕這些女同學挨淋。這位侯同學長得五大三粗,卻有一副賈寶玉的心腸。大概是上了吳雨僧先生的《紅樓夢》的課,受了影響。侯兄送傘,已成定例。警報下雨,一次不落,名聞全校,貴在有恆。——這些傘,等雨停後還會到南院女生宿捨去收回來,再歸還原主的。
跑警報,大都要把一點值錢的東西帶在身邊。最方便的是金子——金戒指。有一位哲學系的研究生曾經作了這樣的邏輯推理:有人帶金子,必有人會丟掉金子,有人丟金子,就會有人撿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撿到金子。因此,他跑警報時,特別是解除警報以後,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視路面。他當真兩次撿到金戒指!邏輯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邏輯學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
聯大師生跑警報時沒有什麼可帶,因為身無長物,一般大都是帶兩本書或一冊論文的草稿。有一位研究印度哲學的金先生每次跑警報總要提了一隻很小的手提箱。箱子里不是什麼別的東西,是一個女朋友寫給他的信——情書。他把這些情書視如性命,有時候也會拿出一兩封來給別人看。沒有什麼不能看的。因為沒有卿卿我我的肉麻的話,只是一個聰明女人對生活的感受,文字很俏皮,充滿了英國式的機智,是一些很漂亮的Essay,字也很秀氣。這些信實在是可以拿來出版的。金先生辛辛苦苦地保存了多年,現在大概也不知去向了,可惜。我看過這個女人的照片,人長得就像她寫的那些信。
聯大同學也有不跑警報的,據我所知,就有兩人。一個是女同學,姓羅。一有警報,她就洗頭。別人都走了,鍋爐房的熱水沒人用,她可以敞開來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個是一位廣東同學,姓鄭。他愛吃蓮子。一有警報,他就用一個大漱口杯到鍋爐火口上去煮蓮子。警報解除了,他的蓮子也爛了。有一次日本飛機炸了聯大。昆明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彈,這位鄭老兄聽著炸彈乒乒乓乓在不遠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圖書館旁的鍋爐上神色不動地攪和他的冰糖蓮子。
抗戰期間,昆明有過多少次警報,日本飛機來過多少次,無法統計。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毀了一些房屋。就我的記憶,大東門外,有一次日本飛機機槍掃射,田地里死的人較多。大西門外小樹林里曾炸死了好幾匹馱木柴的馬。此外似無較大傷亡。警報、轟炸,並沒有使人產生血肉橫飛,一片焦土的印象。
日本人派飛機來轟炸昆明,其實沒有什麼實際的軍事意義,用意不過是嚇唬嚇唬昆明人,施加威協,使人產生恐懼。他們不知道中國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彈性的,不那麼容易被嚇得魂不附體。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於憂患,已經很「皮實」了,對於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征不服的。
1984年12月6日
http://moshihua.cn/yqvq/35621.html
㈥ 水厄囊空亦可賒, 枯腸三碗嗑什麼意思
我也是看書看到這首詩,出自汪曾祺的散文集《在西南聯大》其中一篇散文《七載煙雲》:
關於喝茶,我寫過一篇《泡茶館》,已經發表過,寫得相當詳細,不再重復,有詩為證:水厄囊態讓空亦可賒,[7]枯腸三碗嗑葵花。[8]昆明七載成何事?一束光陰付苦茶。
書中只注釋了「亦可賒」和「嗑葵花」意思,我估計是汪曾祺的自註:
[7] 我們和鳳翥街幾家茶館很熟,不但喝茶、吃芙蓉糕可以欠賬,甚至可以向老闆借錢看電影。
[8] 茶館常有女孩子來賣炒葵花子,繞桌輕喚:「瓜子瓜,瓜子瓜。」
而「水厄」有兩種意思,1.溺死之災。2.三國魏晉以後,漸行飲茶,其初不習飲者,戲稱為"水厄",後亦指嗜茶。在這里,汪曾祺戲稱自己和好友太過嗜茶,喝得太多以至於把錢喝沒了。但和老闆熟悉就可以賒賬喝茶,甚至可以向老闆借錢去看電影。
「枯腸三芹租碗」化用蘇軾的《汲江煎茶》:「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唐代盧仝的《走嫌閉兆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亦有記載: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而「枯腸」常用來比喻寫詩文思路不靈,搜索枯腸,就是冥思苦索。盧仝詩說喝三碗可以治「枯腸」。汪曾祺的「枯腸三碗嗑葵花」化用以表現在茶館寫作的生活,《泡茶館》一文中有記載,可參看。
可以說,這句詩表現汪曾祺了在昆明泡茶館生活愜意閑適的時光,是一種苦中作樂,他以諧趣的筆調表現了對昆明茶館恬淡生活的喜愛和昆明百姓的極富人情味的贊美。
㈦ 汪曾祺:人生一定要,愛著點什麼!
1
喜歡汪曾祺,是從讀到這段話開始的。
「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場。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我想起古龍那句,「一個人如果走投無路,心一窄想尋短見,就放他去菜市場。」
菜市場,也是我最愛去的地方。看慶激著一堆堆新鮮的蘿卜白菜,看著那擺滿貨架的各種調料,心理有莫名的舒服感。
熙熙攘攘,人來人往,吆喝叫賣,討價還價,孩子們跑來跑去,所有的聲音交織在一起,流淌出動人的交響樂。
真正的生活是熱騰騰的,有溫度的,有色彩的,而不是冰冷的,蒼白的。
讀過汪曾祺的散文和小說,才發現他是作家裡面的美食家,美食家裡的生活哲學家,是真正懂生活,有滋味的人。
北京作家凹凸也說,「我愛讀汪曾祺到了這般情形:長官不待見我的時候,讀兩頁汪曾祺,便感到人家待見不待見有屁用;辣妻欺我的時候,讀兩頁汪曾祺,便心地釋然,任性由他。」
汪曾祺就有這樣的魅力。
2
汪曾祺的可貴之處在於,無論順境還是逆境,始終對生活都保有一種熱忱和灑脫,這不是普通人所能達到的境界。
他在昆明待了七年,先在西南聯大讀中文,讀到一半因外語不好,不能隨軍去往越南當翻譯員,於是被迫肄業,在昆明鄉下一個同學辦的學校當老師。
在昆明的生活,常受日軍轟炸,動不動跑警報,動不動死人,動不動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斷炊。
但在汪曾祺眼中這樣駭人的灰色場景,成了另一番風趣的景象。
跑警報成了談戀愛的好時機,因為這個時候女同學樂於被人照顧,男同學也正好獻殷情,又隱隱有那麼一絲危險感,和看電影,遛翠湖不同。
昆明多雨,許多人惱得不行。他心裡卻愛極了這雨,形容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
時常贊嘆,在昆明見了長得最好的茶花,吃了最好吃的牛肉,好吃的米線可救失戀的痛苦,自己還研究了一堆雲南菜的做法,寫到文里,讀文的人讀到餓了,能轉身進個廚房依葫蘆畫瓢的做出來。
他在聯大讀書,除了中文,寫作好之外,數學和英文都極差,還有得譽納襪過零分的時候。
聯大老師對於他的態度成了兩邊倒的姿態,中文老師護他,其他科目的老師茄橘表明態度的厭煩他。
他不管,覺得內心愛不起來的就不要勉強,任由不喜歡的科目成績敗壞下去。
但熱愛讀書,就愛到了骨子裡,整日逃課去泡茶館,去翠湖圖書館,去墳地看書,乃至看完了一整座圖書館的書。他說:
「人總要呆在一種什麼東西里,沉溺其中。苟有所得,才能證實自己的存在,切實地掂出自己的價值。
人總要有點東西,活著才有意義。人總要把自己生命的精華都調動出來,傾力一搏,像干將、莫邪一樣,把自己煉進自己的劍里,這,才叫活著。」
在西南聯大,中間為汪曾祺
後來,他被下放到農村,起豬圈,刨凍糞,背糧食,看書寫字畫畫的手成了種地的手,經常累得一句話說不出來。
1960年,他被摘掉右派的帽子,城裡的卻沒有願意接收他的單位,只能繼續種地。
那浩劫的年頭,中國文人走的走,死的死,留下來的,大多也心靈有了裂痕。汪曾祺靠著愛著點什麼,磨練自己的念頭保全了自己的天真,熱情。
他說,「我覺得全世界都是涼的,只我這里一點是熱的。」
不管走到哪一步,他都不允許自己愁眉苦臉,總想辦法找點樂子。
在噴灑農葯的過程中,他發現 「波爾多液」是很好看的天藍色。在壩上工作時,他採到一個大蘑菇,為能帶回北京給家人做一碗湯而高興不已。
在孤寒的馬鈴薯研究站,他覺得日子過得很悠閑,沒有人管,也不需要開會,簡直如神仙一般自在。
早上起來,到馬鈴薯地掐一把花、幾只葉子,回到屋裡,插在玻璃杯上,開始對著畫。
到了晚上,就盡情讀書。
一個人在困境中仍然能認真地對待生活,抵禦生命中的黑暗,不悲不喜,不怨不怒,那才是真性情,那才是真人格。
3
汪曾祺生於江蘇高郵,3歲時母親楊氏因肺病去世,兩年後父親汪菊生再婚,5歲的他有了第一個繼母張氏,張氏待他極好,彌補了他缺失的母愛。
這樣溫暖的日子持續到高二,繼母也因病去世。
他又迎來了第三位母親任氏,他與這位母親在一起生活的時間很少,但依然對這位母親十分尊重。
一個家幾十年間聚散離合,他內心不覺得有任何芥蒂悲戚,心裡只記得每位母親的好,家的形象在他心中是永恆的家人閑坐,燈火可親。
他說,「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我希望成為一個溫柔的人,因為曾被溫柔的人對待,深深了解那種被溫柔對待的感覺。」
汪曾祺的畫
溫柔是他的人,溫柔也是他的筆墨。他的筆墨,亦有同樣溫柔敦厚的老師,沈從文的影響。
沈從文曾對他說過兩句話,一句話是「要貼到人物來寫」。
因為小說是寫人物的。人物是主要的,先行的。
作者要愛所寫的人物,要具有充滿人道主義的溫情,要有帶抒情意味的同情心,與人物站在一個平台,用自己的心貼近人物的心,以人物哀樂為自己的哀樂。
另外一句話是「千萬不要冷嘲」。這是對生活的態度,也是寫作的態度。
沈先生教導汪曾祺要對生活充滿熱情,即使在嚴酷的現實的面前,也不能覺得「世事一無可取,也一無可為」。
汪曾祺筆下的「小人物們」多身處社會最底層,來自各行各業。
如早起工作的戴車匠,做老式銀器的侯銀匠以及他十七歲就挑起婆家生活重擔的女兒侯菊,接生的陳小手,做豆腐乾的連萬順,孵雞養鴨的余老五與陸鴨等等。
這些人起著普通的接地氣兒的名字,是最真實的芸芸眾生。
「紅黃藍白黑,酸甜苦辣咸。每個人都帶著一生的歷史,半個月的哀樂,在街上走。」
吃著糙米飯,喝著粗葉茶,談論著家長里短,憑著自己的雙手為生活的柴米油鹽奔波勞碌。
在日復一日的瑣碎生活中,將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有著「山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的歲朝清供之心。
他曾在《鬧事閑民》中描寫過一個淡泊無為的「活莊子」。這是一個在獨居的老人,外界的風雲變幻,好像都與他無關。
雖然身在鬧市,卻在內心修籬築菊,每天吃著簡單重復的食物,帶著笑意,用孩子一樣天真的眼睛,靜靜看著大街上來來往往的人。
在這個「閑民」身上汪曾祺似乎找到一種理想的生存狀態:清心寡慾,順應生命,通透達觀,天真自然。
4
人生最奢侈的莫過於,不論長到什麼年紀,都有一顆童心。
全家老少都稱他「老頭兒」,老婆施松卿這么叫,三個兒女這么叫,連小孫女和外孫女也這么叫。
他認為:「一個現代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須做到『沒大沒小』。父母叫人敬畏,兒女『筆管條直』,最沒有意思。」
「兒女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在,他們的未來,都應該由他們自己來設計。
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作為一個父親,應該盡量保持一點童心。」
汪曾祺有些駝背,姐妹倆經常會拍拍他的背,喝道:「站直!」他就順從地勉力把雙肩向後扳扳,然後微閉著眼睛,享受著她們的捶捶打打。
有些來過他們家的人羨慕地說:「你們家氣氛真好。」
有的年輕作家或是編輯到家裡來,由於不熟識,見到汪曾祺很拘謹,姐妹倆就安慰他們:「別怕,他在家裡最沒地位了,我們都欺負他!」
汪曾祺一家
汪曾祺良好的家庭關系,源自於其父親良好的家風。
其父汪菊生是個很隨和的人,對待子女,從無疾言厲色。
汪曾祺的姐妹稱父親是「孩子頭」。他愛孩子,喜歡孩子,愛跟孩子們瘋玩,與孩子們一起放風箏,在田間奔跑,做西瓜燈。
汪曾祺十七歲初戀,暑假時,在家寫情書,父親在一旁瞎出主意。
十幾歲他學會了抽煙喝酒,父親喝酒便給他也倒上一杯,抽煙,一次抽出兩根,父親一根,汪曾祺一根。
汪曾祺自己兒子的戀愛,他也採取「聞而不問」的態度。了解,但不幹涉,完全相信孩子的選擇。
兒子有一年把一個正受林彪迫害的黑戶帶到家裡來。兒子惹了這么個麻煩,他忍不住責備兒子,責備完又立刻明白過來,兒子是對的,自己是錯的,自己對兒子和同學之間的義氣缺乏理解和尊重。
於是立馬道歉,讓兒子同學在家裡住了四十多天。
汪曾祺所倡導的親子關系是父母與子女以平等的姿態相處,帶點兒童心童趣,有點兒幽默感,最終形成多年父子成兄弟的狀態。
汪曾祺畫
5
汪曾祺還是一位慢生活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他有一雙超越功利的眼睛,有一份超越常人的耐心。
他從自然中尋找到美,尋找生命性情的自由表達,他寫的花草既不名貴,也不稀奇。只是平常的荷花、茶花、雞冠花,甚至狗尾巴草。
只有極度熱愛生命的人,才能對生活有最細微的體察,才能在微小而飽滿的事物中,獲得底氣和生活的哲理。
1997年5月16日,汪曾祺因病去世。
他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句話是:「哎,出院後第一件事,就是喝他一杯晶明透亮的龍井茶!」
他這一生如同浴一回月光,落兩肩花瓣,踏一回輕雪,活著,走著,看著,欣喜著,卻沒有患得患失的心情。
汪曾祺的畫
從他的文中,或可提煉出「人活得自在」的五種姿態:
第一種:如梔子花般不在乎的姿態。
「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於是為文雅人不取,以為品格不高。梔子花說:『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
第二種:學會細細品嘗各種滋味,才不枉此生,才不至於失去希望後就絕望。
「一個人的口味嘛,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都去嘗嘗。」
第三種:人生一定要,愛著點什麼。
「愛,是一件非專業的事情,一定要,愛著點什麼。它讓我們變得堅韌,寬容,充盈。業余的,愛著。」
第四種:要用積極態度對抗一切悲哀,懂得歡歡喜喜面對一切。
「葡萄,每個月都改變自己的模樣適應氣候。因為無論如今氣候如何,來年它都得歡歡喜喜地發芽。」
第五種:在鬧市中習靜,內心安定。
「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搖的枝柯,而是靜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為塵世的一切所鼓惑,只追求自身的簡單和豐富。」
你很辛苦,很累了,那麼坐下來歇一會兒,喝一杯不涼不燙的清茶,讀一讀汪曾祺的作品。
他一生所寫都在緩緩地告訴世界,人這一生,活得是個煙火氣。
汪曾祺的畫
(本文首發好好虛度時光)
㈧ 汪曾祺:人生一定要,愛著點什麼!
「有時候覺得,活著真的挺沒勁的。」
煙灰缸經常會在後台收到這樣的留言,嘆息著人生的無趣,對日復一日的枯燥日子喪失熱情。
工作上,介於最尷尬的年紀,想要往上走一走,思想和精力卻早已落在了年輕人之後;家庭中,被繁瑣的柴米油鹽和一地雞毛消耗著精力,為了孩子的未來愁得不行……
每一天,打卡上班,回家睡覺,日子過得枯燥、乏辯橋味且無聊,這或許是很多人對生活提不起勁頭的原因。
究其根本,或許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找到與人生和諧相處的正確方式。
正如汪曾琪所說:「人總要待在一種什麼東西里,沉溺其中。苟有所得,才能證實自己的存在,切實地活出自己的價值。」
人總要把自己生命的精華都調動出來,傾力一搏,像干將、莫邪一樣,把自己煉進自己的劍里,這,才叫活著。」
若想人生不無聊,必得要愛著點什麼,才能激起對生活的熱情。
在汪曾祺所著的《家人閑坐,燈火可親》一書中,便記敘了他看似平淡、卻充滿樂趣的人生故事和態度。
讀他的散文和小說,你會發現,他是作家裡的 美食 家, 美食 家裡的生活哲學家,是真正懂得生活,活得有滋味的人。
今天,煙灰缸就帶大家隨著這位生活哲學家的腳步,探尋人生最好的活法。
汪曾琪的父親是個很厲害的人。
年輕的時候,他當過運動員,曾在江蘇全省運動會上拿過第一。他還練過武術,會騎馬,會游泳,會樂器,會畫畫,會刻章,會做菜,還會做各種小玩意哄孩子。
元宵節,他做了一盞荷花燈,點上蠟燭,比真花還要美;清明節前,他糊風箏,帶著幾個孩子去麥田裡放,快意地奔跑在田野間。
秋天,他買來小西瓜,掏空瓜瓤,在瓜皮上鏤刻出很細致的圖案,做成幾盞西瓜燈。點上蠟燭,灑下一片綠光。父親鼓搗半天,就為讓孩子高興一晚上。
正如汪曾琪所說:「我的童年是很美的。」
正因為很美,所以更加難襪正以忘懷。父親去世多年後,汪曾琪還常常會夢見他。那些夢和父親本不相干,夢里的那些他不可能在場,但不知道怎麼就摻和進來了。
煙灰缸想,或許正是因為父親還在的那些時光,是最平淡又最幸福的日子,所以格外讓人懷念。
人生過半,當身邊的家人逐漸離開,你會猛然間發現,原來最值得珍愛的人,一直就在你身邊。
有家人在身邊的日子,雖然沒有什麼跌宕起伏,但卻在平淡中透著穩穩的幸福。可惜的是,很多人是在家人離去時才意識到的這一點。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趁家人還在,趁時光未老,不妨認真地去愛他們,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時光。
有句話說的好,人生最好的狀態,莫過於有事做,有人愛,有所期待。
對於平淡乏味的生活而言,熱愛其實就是最好的解葯。
除卻熱愛一生的寫作事業外,汪曾琪還有些別的業余愛好:寫寫字、畫畫畫。
寫字,是他從小就練的,從十一二歲時開始跟著祖父拓寫字帖,到小學畢業後跟著先生學寫字,寫字逐漸成了汪曾琪磨練心性的方式。
畫畫則是受父親的影響比較大。父親是個畫家,所以汪曾琪從小就愛看他畫畫,自己也耳濡目染,從小就能畫上幾筆,算不上大家,但也小有名氣。
汪曾琪在書中引用了一句古詩,用來寫他的人生態度,再恰當不過:「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找到人生樂趣,遠勝富貴顯赫。
煙灰缸也以為,很多人覺得人生枯燥乏味,其實就是沒找到對的人生樂趣。
汪曾琪喜歡寫字、畫畫,這是他的人生樂事;而我們可喜歡的事情,則更加廣泛,旅行,看電影,下棋,甚至於追劇,其實都可以是一種樂趣。
愛好沒有好壞之分,重要的是,你要找到能夠真正給自己帶來樂趣的那件事。
人生路漫漫,大多數時候的確是無趣的,所以我們更得給自己找點樂子。唯有熱告灶悔愛,可抵歲月漫長。
汪曾琪對於做飯的喜愛,是值得被單拎出來聊聊的。
年輕的時候,他就很喜歡做飯,到了晚年,更喜歡親自下廚。
而且,他必須自己去菜市場買菜,他說:
「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場。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他還自己研究發明了一道獨家菜品:塞肉回鍋油條。
油條切段,半寸長短,肉餡剁爛成泥,再加上細蔥花、少量榨菜或醬瓜末拌勻,一起塞進油條段里,放到半開的油鍋里重炸。嚼之酥碎,聲動十里。
他說:「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間。」
在他的筆下,天南地北的 美食 都有著各自獨特的味道,寥寥數筆,就能讓讀者看得口水直流。
煙灰缸以為,汪曾琪的豁達,很大程度與他愛做飯是分不開的。
愛做飯的人,都對生活報有滿滿的熱情,珍愛著一餐一飯,享受著人間煙火。
人生的樂趣,其實就藏在最簡單的一飯一蔬中。在煙火氤氳中,芳香四溢,孤獨不知不覺被治癒,煩躁悄無聲息被驅散。
詩和遠方,可以是心頭熱愛;廚房與菜,同樣能凝結成詩。
對日子重新提起興致,最好的方式,就是從做飯開始。
一屋,兩人,三餐,四季,幸福的人生,其實簡單至極。
汪曾琪這一生,並非是一帆風順。
中年的時候,他曾經因為一些言論受到批判,陷入到逆境當中。然而,對於他而言,這些並不是生活的全部顏色。
雖然身處逆境之中,但他的關注點卻落到了別處。
他照舊去調查民歌,在動人的音樂中洗滌自己的心靈;他沉醉於漫山遍野搖曳的桐花,記住了這一場淡紫色的夢境……
他說,這次批判沒有使他覺得受了傷害,沒有留下陰影。
後來,他被下放到農村去勞動,咬著牙干農活,對於從小沒吃過什麼苦的他來說,算是吃盡了苦頭。但他並不覺得這有多難捱,反而把這些經歷當做了自己的寫作和繪畫素材。
有人曾經問過他,那些年是怎麼熬過來的?他的答案很簡單,就四個字:隨遇而安。
煙灰缸以為,汪曾琪這樣隨遇而安的好心態,正是我們每個人需要學習的。
生活總多煩擾,人生總多曲折,當我們身處逆境當中,心態就顯得尤為重要。
心態差的人,只執泥於眼前的困境,頓感人生無望;心態好的人,會放眼於長遠的未來,意志堅定地堅持。
心態好了,困難就沒那麼難了;心態好了;生活處處可尋精彩;心態好了,人生何愁不得歡顏。
當你有了一份好心態,眼前蒼白的人生就會變得多姿多彩起來,萬事萬物皆可期待。
汪曾琪的外祖父家,有間房的牆上掛著一條橫幅,上面寫著五個正楷大字:無事此靜坐。
這是蘇東坡的詩,他一直非常欣賞。
小的時候,他就經常拿著一本閑書,去這件間房子里一個人靜靜地坐著,看上半天的書。從那個時候起,他就很能靜得下來。
中年落難的時候,汪曾琪曾被下放到農業科學研究所勞動,每天和三十幾個農業工人住在一起,喧鬧不已,但他依舊能夠做到心如止水,照樣看書、寫文章。
十多年來,他也養成了靜坐的習慣。每天早上,他都會泡上一杯茶,點一支煙,坐在沙發里一個多小時,任由思緒放飛。然後,就能下筆寫出一些有意思的文字來。
汪曾琪說,世界是喧鬧的,我們無法逃到深山裡去,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鬧中取靜。
煙灰缸深以為然。
當代 社會 ,很多人感覺人生無趣的同時,往往還伴隨著很多焦慮。對過去的遺憾,對當下的不滿,對未來的迷茫,會加劇我們的這種頹喪。
在這種時候,讓自己安靜下來,可以驅散我們心中的不安和煩躁,把事情想得更加明白。
搞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什麼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把思路理清楚,有了清晰的人生目標,就會有追求的動力,自然不會再覺得人生無趣。
迷茫時,記得讓自己靜一靜,理清思緒,才能撥雲見日,對生活重拾熱情。
曾看過一句話:生活的模樣,取決於你凝視它的目光。
你若覺得生活無趣,那日子就難捱至極;你若覺得生活有味,那人生便處處風景。
當你覺得人生缺乏樂趣,活著沒有意義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好好想想是不是自己沒有找到與生活相處的正確方式。
珍愛家人,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的平淡幸福;
找到興趣,找到能給自己帶來樂趣的愛好;
愛上做飯,在煙火人間中找到人生的真諦。
放平心態,在難熬的日子中活出獨特精彩。
我們須得自己找到人生的意義,愛著點什麼,盼著點什麼,才能夠要求生活報之以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