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看《早春二月》
重看《早春二月》
人說,上了年紀的人喜歡回憶,也許,我真的老了,要不怎麼老喜歡看老電影?
《早春二月》是我十多歲時看過的一部露天電影,現在回憶起來,只依稀記得孫道臨扮演的蕭澗秋形象,還有影片的背景音樂,故事情節已經非常模糊了。春節宅在家裡,在「學習強國」平台無意看到《早春二月》影片信息,點開一看,中斷了幾十年的記憶彷彿倏然連接起來。巧的是故事的主人公和我同姓,更增添了看下去的興趣。
影片是根據柔石的小說《二月》改編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劇中的蕭澗秋是個充滿理想主義的知識青年,他應好友陶慕侃邀請,來到江南水鄉芙蓉鎮教書。當他在鎮上得知老同學李志豪犧牲在戰場上,留下文嫂和一對兒女,便主動承擔起照顧他們的責任。當文嫂的兒子因病去世,使她失去活下去勇氣的時候,澗秋決意放棄與陶慕侃妹妹陶嵐的感情,決定娶文嫂為妻,救她們母女於水火,這多少有點個人英雄主義的意味。不過結局卻是文嫂忍受不了流言蜚語,最終選擇了自殺。這一幕悲劇不過是「人言可畏」的重演。幾乎與《早春二月》同時代,一灶並代影星阮玲玉同樣因為忍受不了流言蜚語走上了不歸路。小說如果僅停留在文嫂的自殺帶給蕭澗秋極度痛苦和憤怒層面,那麼故事的格局則顯得過於狹小。文嫂的死將蕭澗秋推向了懸崖,而窮學生王福生因困退學則直接將蕭澗秋從懸崖推向深淵,墜入絕望的境地。對這個 社會 徹底失望後,蕭澗秋才徹底放棄幻想,幡然醒悟,最終毅然決然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
影片《早春二月》更像是一幕舞台話劇,台詞和表演誇張卻不生硬,兩位主演孫道臨、謝芳非常貼近人物的氣質。電影有兩條線,一條是文嫂這條線,一條是王福生這條線。前一條是主線,從蕭澗秋來芙蓉鎮教學,到與陶嵐之間感情糾葛,再到同情文嫂一家產生的風言風語,都是圍繞文嫂這條線展開,所佔的篇幅約十分之九之多。王福生這條線只有三個瞬間,第一個是蕭澗秋第一次上課即遇到王福生遲到,第二個是蕭澗秋路讓偶遇王福生早上挑柴賣,得知他為什麼上學遲到原因,第三個是王福生告知蕭澗秋自己不能繼續上學,因為他爸爸砍柴摔斷了腿,他要照顧粗辯橡一家人。這條線姑且稱之為次要線,所佔的比重幾乎忽略不計,但恰恰是這條線讓蕭澗秋意識到,犧牲個人挽救不了貧苦大眾,只有融入革命的洪流,才能打破舊世界,徹底實現千萬百姓的覺醒和重生。由此可見,正是第二條線使作品的主題得到升華。
任何文藝作品都應當放在大的時代背景下,個人的悲歡離合都是 社會 現實的折射,因此,無論是欣賞還是創作文岩旁藝作品,都應當跳出個人的圈子,從大的時代背景下來思考或創作文藝作品,這樣才更易於理解作品,創作出更感染人、更打動人的文藝作品。
『貳』 早春二月電影劇情介紹
這部劇主要講的是在1926年前後,為了追尋革命真理而苦悶彷徨的知識青年男主。印好友,小學校長的邀請,來到了江南小鎮教書。
在期間了解到自己的老同學犧牲在戰場上,並且留下了他的妻子和一雙兒女。所以主動承擔起了照顧他們的責任,不僅在經濟上資助,還幫助他的小女兒上了學,同時他也認識了他的妹妹,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個人彼此之間產生了愛意,也引起了小鎮的富家子弟的氣氛。
後來這位妻子的兒子因病去世,使他失去了生存的慾望。出於對於極度悲痛和無所依託的嫂子的同情,為了幫助他,決定娶她為妻。放棄與他妹妹的愛情,但是這件事情招來了很多的攻擊,因此這位嫂子自殺。
『叄』 雷鋒同志,我想要下載[早春+BD1280高清中字][161電影網種子的網址有發必採納
[早春+BD1280高清中字][161電影網種子下載地址:
thunder:/空飢碼/QUFodHRwOi8vYWlrYW5keS5vcmcvW+=
麻煩選為滿意肢弊答案,謝謝斗哪!
『肆』 早春電影1970主演
《早春》是1956年上映的日本家庭劇情電影,由小津安二郎執導,淡島千景、池部良等主演。
《早春》講述了是演昌子和正二的婚姻出現危機,同時他們的女兒的死又給他們的感情填上一份陰影。
『伍』 [早春 BD480P高清中字][手機電影下載就上種子下載地址有么有發必採納
[早春 BD480P高清虛數中字][手機早鎮電影下載就上種子陸譽粗下載地址:
『陸』 泰國的愛情電影都有著屬於它獨特的味道,你好看的泰國愛情片推薦嗎
關於泰劇,那可就多了,作為一個泰劇迷,強力給大家安利一部劇《火之迷戀》。在小編心目中要說最好看的劇就是小水的《初戀那件小事》和《火之迷戀》了,還記得《初戀那件小事兒》的小水嗎?長大了的她帶著新劇又回來了,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8年前,也就是2010年,那個小編還在讀初二的夏天,一部名叫《初戀這件小事》的電影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黑黝黝還齙牙的女主……小水把暗戀耗在了自己的青春里,校園味的海報、粘著油漬的白襯衫、大喇喇的太陽、還有陪伴著你一起度過青春的那幫嘰嘰喳喳的少男少女,就這樣,小水和阿亮的互相暗戀穿過了他們的整個青春……一份經歷一份成長,一段刻苦銘心的暗戀見證了一個人的成長,小水的演員平采娜·樂維瑟派樂恩在新劇《火之迷戀》中就給觀眾承現出了完全不一樣的「小水」劇中的她,成熟,魅力,出場的那一刻,婉風流轉,娥娜翩躚。從少女到女人的養成記,看了那麼多大家是不是對她的新劇更感興趣了呢?下面小編就好好給大家介紹下她的新劇《火之迷戀》
《火之迷戀》講的是兩個不同性格不同風格因為選擇的不同而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的故事,女主(小水扮演)熱情,漂亮,大方,雙語掌握游刃有餘,可是從小家境貧寒,為了滿足自我虛榮心,借著自己的美麗吸引異性,甚至從事性工作,最後被欺騙賣到美國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女二善良朴實最後和喜歡的人過上了平淡但溫情的生活……本劇里的鮮明對比加上泰劇稍有的誇張手法可是把生活和現實還有人性解剖的淋漓盡致……真是一部良心劇
『柒』 請問電影《早春二月》的影評
影片《早春二月》根據柔石的中篇小說《二月》改編,得到夏衍的支持與幫助,他親自劃劇本修改一百多處,並將片名政定為《早春二月》,亦寓示了當時的時代如早春料峭的天氣那樣,寒意襲人。肖澗秋這個徘徊者身上顯然有柔石的影子,因此編導者謝鐵驪在"五四"以來的革命文學中選這部作晶搬上銀幕是很有意義的,在電影反映知識分子題材方面填補了一個空白。影片成功地塑造了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在新中國十七年的電影銀幕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影片含蓄的韻味,精練的鏡頭以及豐富的細節描寫如肖澗秋兩次彈琴、三次飲酒、七次過橋,都各有不同的具體規定情境,令觀眾如痴如醉。孫道臨塑造的肖洞秋形象氣質逼真、性格鮮明,表現了很高的藝術造詣,成為他的表演藝術的代表作。謝芳對於反抗封建環境、追求個性解放的新女性陶嵐也演得非常生動、真實。她將主人公執著任性、桀驁不馴、熱烈奔放的性格表現得活
靈活現,同時又細致人微地揭示出陶嵐善良真誠、富於同情心以及對愛情的甜蜜渴望、對進步思想的大膽追求等復雜心理變化,突破了她以往的本色表演。須要特別指出的是,作為新中國電影的一個"異數",影片上映不僅就遭到了全國范圍內從上到下的嚴厲批判。
<by sina>
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未與時代真正結合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通過他們自身或與現實生活環境的矛盾,刻畫出徘徊於人生道路上的青年。但影片在結尾處含蓄地暗示蕭澗秋投入時代洪流中去尋找新的理想和道路,陶嵐追隨而去,提
高了原作的思想境界。影片的藝術特色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如借用陶嵐反復彈奏蕭澗秋創作的《徘徊曲》,渲染、烘托出主人公苦悶猶豫的心情;以怒放爭妍的大片李花,襯映出他倆熾熱的純潔的感情;又如用皚皚的白雪、荒涼的田野、石橋,以表現他們不畏世間的陰暗,懷有純潔的情感。整個影片有抒情詩的色彩和情調。
<by internet>
『捌』 二月 人物簡析
早春二月
《早春二月》是一部中國彩色故事片。
北京電影製片廠1963年攝制。謝鐵驪根據柔石的小說《二月》改編。謝鐵驪導演,李文化攝影,孫道臨、謝芳、上官雲珠、高博等主演。影片描寫1926年前後中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苦悶彷徨,但影片結尾處含蓄地暗示主人公去尋找新的理想和道路,提高了原作的思想境界。影片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富有抒情詩的色彩。
謝鐵驪導演曾經擔任過中國電影家協會的主席,也導演過《無名島》、《暴風驟雨》、《智取威虎山》等等幾十部電影,走過新中國電影的整個發展歷程。由於戰亂,這位從影40多年的導演的學歷只有小學五年級,謝老清晰地記得第一次看電影只是看了一部被稱為中國的「勞拉和哈台」的殷秀岑和韓蘭根所演的電影,但是這部露天電影只放了20分鍾就因放映機出故障「罷工」了。他也沒想到後來竟然會走出軍隊進入電影界,從此走上了電影導演的漫漫坎坷路。
口述影像:投入時代的洪流
在海邊看《二月》
《早春二月》是我的第三部作品了。在做過《林家鋪子》的副導演之後,我有機會執導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無名島》,緊接著就是《暴風驟雨》。當時這部影片是在1961年的新僑會議上放映,大家的反應都比較好,這個時候北影廠就好像獎勵我似的,讓我帶著家屬到北戴河療養。以前我從來沒有療養過,也沒有森羨拍時間靜下心來好好看看書,所以那次去北戴河我就帶著一大摞書去看,多是一些五四以來的作品。看過許多作品後,非常欣賞柔石的《二月》,覺得可以拍成電影,對《二月》小引中的那些話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那句「他僅是外來的一粒石子,所以軋了幾下,發幾聲響,便被擠到女佛山———上海去了。他幸而還堅硬,沒有變成潤澤齒輪的油。」
在柔石的《二月》中主人公的情感交流、發展是通過書信來表現的,這對於電影要用形象、動作來表現其實是個難題。但是我對蕭澗秋這個人物很熟悉,此羨我雖然沒有經歷過主人公所處的大革命時代,但是這個人物身上有我長兄的影子,所以蕭澗秋的思想和情感很能夠打動我。小說中陶嵐的形象,我也能從我一位遠房親戚的身上找到感覺。選擇這部小說,還有另外的原因,就是那些江南水鄉小鎮的風土人情,常使我想起家鄉淮陰,回憶起少年時代的許多時光,所以我有很強烈的願望想拍這部影片。
不再是「低沉」的早春
對於影片中的芙蓉鎮來說,蕭澗秋顯然是一個外來的「闖入者」,他是想迴避時代社會的洪流而來到芙蓉鎮的,他厭倦了喧鬧變動的外邊世界,像一個思家的遊子一樣,希望在芙蓉鎮找到「家」一樣安全的世外桃源。但是他發現進入「世外桃源」卻是進入了是非的漩渦中。有人說《早春二月》看起來有些《小城之春》的感覺。但畢竟時代是不同的,在影片中我有意減弱了原作中過於消極低沉的成分,增添了積極、明亮的色彩,影片的結尾也把蕭澗秋為擺脫矛盾而從芙蓉鎮「逃跑」了,處理成現在的結尾:丟掉逃避現實的不切實際的幻想,重新投入社會的洪流之中。
另外我在影片中加入了王福生這個貧苦學生,把他和蕭澗秋的關系作為另一條線,文嫂自殺後,王福生因貧困退學,這種雙重打擊把痛苦推向極點,也促使他覺醒。在這一點上我也是希望影片給予觀眾的感覺是主動、積派銷極的,預示一種光明的前途。可以感覺到那應該是「驚蟄」的早春,喚人覺醒的。
被批小資情調過濃
這部影片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是投入非常大的精力的,影片的文學本和分鏡頭本經他修改了一百多處,而且非常細化,包括影片的名稱最終由《二月》改為《早春二月》等非常有見地的意見。
影片完成後,最後交由上級文化部門審查,這個審查除了廠領導、夏衍、茅盾等同志,還有文化部、中宣部的領導,當時很多人認為影片拍得還不錯,這時候我心裡還暗暗高興,最後主管電影文藝的周揚同志不贊成這部影片,我一下子就蒙了,他認為宣揚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人性論,是道德的自我完善。
影片《早春二月》一開場的鏡頭運用是格外別致與講究的。 古桐顏色的條紋船板 , 一扇弱小的窗口從觀眾主觀的視角悠悠探出 , 遠遠的碧水藍天 ,近近的暖陽飛鳥 。 電影畫面字幕緩緩遞上 , 二月的人物徐徐入場 ,影片樂曲悠悠鋪開 。 《早春二月》在幕布上面宛若一副水墨丹青 , 也如幾行味淡情染的宋令小詞 。柔石在自已的《二月》四節當中 ,借蕭澗秋之口喃喃吐訴了一曲黃庭堅的詠雪詞: 「 貧巷有人衣不纊 ,北窗驚我眼飛花 …… 」
在這一個長長暑假裡面, 我從上海經過杭州 , 方向東南 , 來到了浙江寧海鎮 ,專門要去尋訪現代文壇作家柔石的故居 。 在慢慢的火車上我一路來回張望著這座小小的靜謐古城 ,白牆黛瓦,依山臨海 ,民風古樸 ,潤氣撲身 。進到寧海 ,我徑直去找城內的方孝孺祠堂 ,因為柔石的舊居就在這祠堂的附近 。 實實在在的街面上有人輕輕喚了一聲玉蘭 。我回過臉去,那是母親叫女兒的聲音 。我看見一個五六歲的潔凈女孩正咦呀著跑向她的媽媽 。這情形讓我不由得清晰記起來 , 生活現實裡面柔石母親的名字 ,正好也是叫做玉蘭 。真是巧。
走過古城一片鋪著均勻的鵝卵石小路, 這時候我看到了一座小石橋 , 橋的型狀猶如謝鐵驪執導的電影《早春二月》里男女主人公雙雙齊肩走過的那座石制的孔橋 。 一部好電影總把生活貼得那麼近 。 小說《二月》是左聯五烈士之一柔石的文學作品。年輕的柔石一生只活過三十個春秋寒暑 , 生命雖短 , 可他卻為中國現代文壇留下數量太多的才情象樣的文字 。 做為二三十年代知識人群的象徵 , 柔石也有過屬於個人苦悶和彷徨, 柔石創作於1929年十一月的小說《二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 , 柔石這一年只有二十八歲 。 才華常常跟年歲無關?
〔二〕
我總是能夠記得柔石《二月》裡面,對於芙蓉小鎮教師蕭澗秋形象的深入描寫 : 「就見一位青年從校外走來,他中等身材 ,臉面方正 , 稍稍憔悴青白的 ,兩眼瑩瑩有光 ,一副慈惠的微笑 ,在他兩頰浮動著, 看他頭發就可知道他是跑了很遠的旅路來的 , 既長 ,又有灰塵 。 身穿著一套厚嗶嘰的藏青的學生裝 , 姿式挺直 。 」 書生氣憂重的柔石給予蕭澗秋按排的第一句話語是: 「我呼吸著美麗而自然的新鮮空氣了, 鄉村真可愛喲 ,我許久沒有見過這樣甜蜜的初春的天氣哩 。 」 這是多麼衷情生活的言語 。
影片《早春二月》裡面男主人公的名字是讓過目難忘的。他叫蕭澗秋 。據現代文壇柔石舊友回憶 ,柔石早先名叫趙平福 , 後來當了教員為人師表以後 ,覺得這個名字有些不大穩妥 ,所以改了名字叫做趙平復 。 柔石是趙平復寫作時候的筆名。《二月》能夠拍成電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首先是男女主演的人選問題 ,孫道臨的出演應當是乘職的 。這是孫道臨演出《家》之後的又一部進取之作 。孫道臨是銀幕上面一位難得的知識份子形象,《早春二月》中的那一段蕭澗秋獨彈「徘徊曲」那一實際鋼琴奏鳴 ,就是孫道臨個人的現場即興發揮 。
也許 ,謝芳先前在名片《青春之歌》中扮演林道靜的春光之火尚在燒燃,澎湃激情的有點難於馬上轉換成為《早春二月》里的陶嵐形象 。影壇有的專業評論指出 ,當時當年若有可能 ,有機會重拍《二月》的話 ,比較好看的角色人選或者還應有王丹鳳,樂蒂 ,石慧 ,乃至袁美雲她們 。因為我們通過柔石的原創《二月》知道 , 陶嵐不但身出書香門第 ,而且內秀中慧 ,同時是心懷熱血的一代知識青年 。
比起現在電影《早春二月》的故事收尾,我還是比較敬服柔石原創《二月》里的那個終局 。在那裡 , 陶嵐姑娘的血氣盡管熱力迸放 ,但是她畢竟屬於一門閨秀 ,她的家風有責 ,她的心地善良 。柔石先生筆下的女孩很中國。也應該很傳統 。 柔石《二月》是應當做為純粹的經典來讀的 。柔石的文學成就 , 不但在於他文筆的真實 , 而且還在於柔石身上的現實主義 ,還有他心裡的那一種真正的熱血進步。
〔三〕
早在1925年 ,只有二十五歲的柔石 , 就挽力集資創辦了自巳家鄉的寧海中學 。 對於家國學校的熱切投情 , 柔石願意將其視為一生業績 。 對於扶貧教育, 對於孤兒上學 , 柔石在他的《二月》裡面吐訴了太多太密的心情 。魯迅也在《柔石小傳》回憶道: 柔石對教育的努力甚至用心到了咯血 。 對於柔石 , 魯迅還在《為了忘卻的紀念》中這樣講過 : 「我又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 ,中國失掉了很好的朋友 。」 還有公論 : 中國文壇失掉青年柔石 , 差不多等於文壇失去了長階上的一塊基石 。
然而 ,對於這樣一位精心全力投入教育與左翼革命文化運動的拯心旗手 , 有一些小氣的文人卻那麼的極盡冷嘲熱諷的手段 。 柔石在自己的原創《二月》里 , 謝鐵驪導演在他的影片《早春二月》里, 都講述到了各自的視界與觀點 ,電影還特別引用了柔石先生的那一首 「芙蓉芙蓉二月開」 :
芙蓉芙蓉二月開
一個教師外鄉來
兩眼炯炯如鷹目
內有一副好心裁
左手抱著小寡婦
右手還想折我梅
此人若不驅逐了
吾鄉風化安在哉
我不知道是不是, 能夠編造與生出這樣無聊詩句的人 , 是不是屬於文人騷客身體內部消化不良 ? 或者還是屬於心裡有病呢 ? 總箅還好 , 柔石先生的心胸開闊 , 他不光指出二月里的芙蓉花開 , 而且還表明芙蓉樹下另外有人,另外鬼影突兀 , 另外閑語碎言 。 其實我們今天 ,反倒在這一首 「芙蓉芙蓉二月開」裡面 , 察顏觀色到了柔石先生的博愛與人道 。 同時我們還能看到 , 柔石在自已這部小說原創裡面, 經常書寫一些詩古體詩話似的白話文 。 一方面表達了柔石的傳統創方式 ,另一方面還傳達了柔石先生文學作品的主觀策略。表演藝術家上官雲珠扮演的《早春二月》里的寡母文嫂 , 在調試上應該 , 就是禍死於這首悠幽切齒的「芙蓉芙蓉二月開 」的吧 ?
〔四〕
柔石原創小說《二月》的結尾時刻, 蕭澗秋留下一封字數極長的情信或者家書 , 這書信裡面 , 烙印一般投入進了柔石對於男主人公蕭澗秋的一片追隨與期待 。 我們試著來讀其中幾行 : 「 今天下午五時,有此處直駛上海的輪船 ,我想乘這輪船到上海去 。 此後或南或北 , 尚未一定 。人說光明是在南方 , 我亦願一瞻光明之地 。 又想哲理還在北方 ,願赴北方去墾種著美麗之花。時勢可以支配我 , 象我如此孑然一身的青年 。 」
看了柔石這信, 我還記得清清晰晰 , 原創《二月》的最後一句話是 : 「老誠的陶慕侃由怒轉笑 , 注視著她妹妹說 , 妹妹你最好同我到上海去 。 」 我們知道了 , 電影《早春二月》的結尾 , 與柔石《二月》的結尾不盡相同, 電影的結尾讓女主人公陶嵐自已一邊喊著 , 一邊自由的出走去了 。 她是去投奔自已心底中的蕭澗秋去了 。 其實今天來看 , 進步是必然的 。 然而進步歸進步, 進步也應當是與時俱進的 。我們的電影觀眾幾乎能夠感覺得到 , 《早春二月》女主人公陶嵐這樣一種肆意大膽的放情飛奔, 估計恐怕並不一是就是最最完善的人物收尾 。尤其在當時那樣一個人文傳統渴望回歸的年代裡 。
小橋 ,流水,人家 。 畢競我們身居在一個傳統的文明國度 。 午後的陽光傾斜了 。 我在將要別離寧海小鎮時刻 , 暗暗想到了柔石講的那句詩一樣的文筆 : 「人說光明是在南方,我亦願一瞻光明之地 。 」 我能不能這么以為,柔石的原創《二月》 ,謝鐵驪的影片《早春二月》 , 它們確實 ,都是能夠一瞻光明之地方 ? 柔石從前在《二月》裡面 ,寫到的南方的天 , 總是晴好的 。 至少人的心景是渴求晴好的。
芙蓉芙蓉二月開
一個教師外鄉來 ……
做為電影觀眾, 我多少還是有了一點迷惘 , 面對電影《早春二月》的教師蕭澗秋的一來一去芙蓉鎮 , 他往來芙蓉水鄉的這過往行程 , 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 不管怎麼樣 , 蕭澗秋他的為人處事還是挺象一名教員的 。至少他在江南小鎮上沒有誤人子弟 。我心裡還是願意柔石書寫《二月》那一刻的心景是晴好的 。 人說光明是在南方 , 我亦願一瞻光明之地 。又想哲理還在北方 ,願赴北方去墾種著美麗之花 。時勢可以支配我, 象我如此孑然一身的青年 。
畢競柔石創作《二月》的時刻, 他的人 , 也仍然是身居在一個向望文明和渴求進步的傳統國度里 。 而且他至死也還是一個熱心呼喚明光的青年 。 無論柔石原創《二月》 , 還是電影《早春二月》, 蕭澗秋雖然是匆匆的來 , 又匆匆的走開了 , 但他走的那麼的明朗 。他走的方向有一點象影片二月一開時候 , 那一扇遙遙開啟的小窗戶 。
『玖』 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經典作品有哪些
很高興還能有人喜歡小津先生的片子,在我看來,他是最後一位純粹的東方導演(黑澤明再有名也是受西方影響過深的東方人,他已經無法再代表東方文化了),他的電影主題、他的電影語言,都是東方文化的真正代表。我按照自己的喜好列幾個我認為是小津先生經典和代表性的片子,請樓主參考。
An Autumn Afternoon 秋刀魚之味 【1962】
Floating Weeds 浮草 【1959】
Early Spring 早春 【1956】
Tokyo Story 東京物語 【1953】
Flavor of Green Tea Over Rice 茶泡飯之味 【1952】
Early Summer 麥秋 【1951】
Late Spring 晚春 【1949】
小津安二郎
Yasujiro Ozu
出生日期 1903-12-12
出生地 Tokyo, Japan
人 物 簡 介
1903年12月12日,小津出生於東京市深川區龜住町七番地,父親經營海產批發,他還有四位兄弟姐妹。1913年,小津兄弟跟隨母親搬到名古屋附近的伊勢松坂屋居住,父親則在外經商。從十歲直到二十歲,小津都很少與父親見面。在母親的寵愛下,他成了一個任性調皮的孩子。
小津從小不喜制度化生活,對學校教育尤其反叛。他不守紀律,還染上了飲酒的癖好。因為迷戀美國電影,他常常欺騙母親,借口與朋友登山,實際上跑到附近的城鎮去看電影。十七歲時,小津寫了一封"輕佻"的信給低年級同學,被校方逐出宿舍。中學畢業後,他謀得一個偏遠山村的教師職位,在那裡呆了整整一年,也喝了整整一年的酒。據說朋友來看他,小津總是拉著他們痛飲。當他最後離開山村時,小津父親不得不寄錢讓他還酒債,那時他才二十歲。
過了不久,經過親友引薦,小津進入松竹電影公司擔任攝影助理,成天扛著攝影機東奔西走。他似乎也樂在其中,並未想到立刻成就一番事業。小津成為導演的過程也很有趣。一天中午,他在電影廠餐廳點了一份咖哩炒飯,但久等不至。這時一位導演走進餐廳,也點了同樣一道炒飯,而侍者很快就送了過去。小津向侍者投訴,侍者的答復很直接,因為那人是導演,當然要快過你。很少動怒的小津咽不下這口氣,給了侍者一記耳光。事情鬧到電影公司老闆松戶四郎那裡。聽過小津的陳述,松戶竟要求他寫一個劇本,言外之意是准備培養他成為電影導演。就這樣,小津因禍得福,拍出了處女作《懺悔之刀》,這也是他唯一的古裝片。
小津雖然自小頑皮,天性卻很內向與羞怯。他終身未婚,一直陪伴母親生活。與此形成有趣對比的是,在小津的電影中,卻有一幕幕男婚女嫁的場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子女最後都要離開父母,家庭的裂變就像細胞的重新組合。小津後期的很多電影,最後一幕都是孤單的父親或母親獨居一室,平靜地接受生命的現實,因為年輕人總要追求幸福,家中老人的孤寂彷彿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每一代人都是這樣過來的,正像《秋日和》中孀居的母親坦然應對女兒的出嫁:"寂寞也沒辦法啊!只要她能得到幸福,不忍耐怎行?"
成年的子女因為婚嫁而離開父母,留下家中的老人孤獨面對今後的人生,這是小津電影一個永遠的主題,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主題。在他早期的默片中,這一主題已見端倪。1933年榮獲日本《電影旬報》第一名的《消逝的幻想》,一名男孩與父親相依為命,父親與年輕女友發生一段無疾而終的戀情後,打算拋下男孩前往一個遙遠的城市工作,但電影結尾,父親終於半路折返,回到了兒子身邊。比較小津後期電影中子女離開父母的場景,這部默片的劇情正好相反,而且結局也算皆大歡喜。但縱觀小津的創作生涯,《消逝的幻想》可謂一個重要的前奏,因為它預示著後來的《從前有位父親》、《晚春》、《秋日和》以及《秋刀魚之味》等片的基本格局。
小津的推崇者常常贊嘆他簡約的影像風格,譬如攝影機位距離地面僅三英尺,與坐在榻榻米上的演員持平,非常適合拍攝日式居室的生活場景。小津後期的電影,攝影機完全靜止不動,鏡頭的處理更是樸拙到極致,擯棄了淡入淡出等剪輯語言,畫面全部採用直接切換,猶如老僧入定,禪意盎然。
但是,風格上的簡約並非意味著小津電影沒有生氣。影片的構圖雖然單一,實際上充滿了內在活力,人物在畫面上頻繁出入,動感十足。據說,有位西方建築師參與一項日本城市的住宅設計項目,很想了解日本從傳統向現代社會過渡時期的住宅風格變化,而日本朋友給她的建議則是,去看小津的電影《東京物語》。
其實,小津電影中的日本今天已難覓蹤影。德國導演文德斯是小津的崇拜者。 1985年,文德斯專程去日本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尋找小津》(Tokyo-Ga)。結果他發現,《東京物語》中的那個東京早已成為喧囂不堪、近乎無序的現代都市。文德斯據此斷言,小津即使再世,恐怕也無法拍出以前的影像。不過,姑且毋論這一變遷的意義,小津至少為觀眾保留了傳統的日本文化之美,他對人性的細膩刻劃也沒有因為時代更替而失去光彩。在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小津的電影依然能夠感動我們。
小津於1963年12月12日因病去世,那天他正好六十歲生日。他的墓碑上,只有一個漢字——「無」。
『拾』 電影,早春二月,是講的什麼地方的故事
早春二月是由謝鐵驪執導,孫道臨、謝芳、上官雲珠主演的劇情片,於1963年7月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講述了對革命感到失望的知識青年肖澗秋應好友陶慕侃之邀來芙蓉鎮教書,後因北伐憤然離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