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推薦 > 敦克敦刻爾克電影簡介

敦克敦刻爾克電影簡介

發布時間:2023-05-24 06:24:43

⑴ 《敦刻爾克》講了什麼故事

電影《敦刻爾克》是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由湯姆·哈迪、肯尼思·布拉納、馬克·里朗斯、哈里·斯泰爾斯、希里安·墨菲等聯合主演的戰爭片。


⑵ 電影《敦刻爾克》

活著,為了未來的勝利!!

以科幻為創作范疇的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在其執導的《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等影片中以其天馬行空與驚人想像力,讓影迷拜倒在他無懈可擊的劇本設計中。但《敦刻爾克》整部電影故事平實,角色簡單,幾乎完全按照史實呈現。

電影劇情

《敦刻爾克》講述了二戰的傳奇戰役之一一敦刻爾克大撤退。 英法聯軍在這場大撤退中,在德軍炮火的洗禮下,用8天的時間撤出338226人,堪稱戰爭歷史上的奇跡,簡單來說,如果這次大撒退沒成功,可能二戰會失敗,整個近代史都得改寫。

1940年 5月26日.英吉利海峰海風呼城、彌漫鉛灰色的洶酒海浪拍打著教刻爾克海灘,留下棉絮一樣堆積如山的泡沫。夏天還沒有任何到來的痕跡。40多萬英法遠征軍被困在8英里長的海灘上,一邊是茫茫大海,另一邊,距離他們最近的德軍坦克已在十英里外。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共同營救軍隊。

影片改編自宏大的戰爭事件,但是諾蘭完全從小人物角度來敘事,沒有太多的大場面和血腥鏡頭,打造出了一種懸疑驚悚的氣質。英國士兵湯米在逃離海灘的過程中相繼結識吉布森與亞歷克斯,同時民用船主道森先生與兒子彼得、17歲少年喬治也離開英國,去往敦刻爾克拯救士兵。三人陸續搭救了海軍,飛行員柯林斯及湯米行人, 而戰斗機飛行員法瑞爾則在被敵人雙面夾擊的艱難情形下頑強戰斗。影片故事從陸、海、空三個角度講述,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每個人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才有可能活著回家。

綜合分析

這一次克里斯托弗:諾蘭並沒有用力地折磨觀眾的腦子也沒有太多地去揭露人性的陰暗面,而是用港口的一周,海上的一天和空中的一小時的三重線性結構,詳略得當地為我們還原了這場二戰重要戰略撤退的原貌。導演給了我們段過去的生命,將他的敘事魔力注予每一位曾於這場撒退中奮力搏鬥的小卒,讓我們被拉進眾生情境、與他們一同感知當前在敦刻爾克的沙灘、大海、天空上,人們面臨的絕望、彷徨與恐懼,求生的貪婪與互助的慈悲,無畏的勇氣與高貴的犧牲,以及最終這一切所成就的救贖。

導演的敘事理念是克制的: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沒有人有心情談論家長里短,沒有人想知道任何人的過去,也沒有人想說。所有的生命被壓縮到一個單位,就像培養皿里的細胞一樣卑微。 英雄主義渲染不存在的,人性光輝放大不存在的,甚至整場撤退都沒有聽到血性的咒罵。好的電影就是這樣,不是教會我們如何做英雄,而是力製造戰爭, 摧毀社會。這人間的修羅場,是人類 教會我們如何去活著。生活才是最大的戰役,好好活下去,就是最偉大的英雄。

人類永遠在突破生產力,造福社會,再用生產力製造戰爭,摧毀社會。這人間的修羅場,是人類的基因里的東西,也是人類這個好戰的物種永恆的詛咒。唯願和平,能多一歲是一歲。

⑶ 敦刻爾克劇情介紹(34萬盟軍從敦刻爾克成功撤退)

2017年,美國著名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了一部戰爭電影《敦刻爾克》,投資1億美元,在全球獲得了近4億美元的票房。

《敦刻爾克》根據二戰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改編而成。

電影《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大撤退指的是發生在1940年的一次撤退事件。當年,德國機械化部隊發起閃電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敗了百萬法軍,迫使法國投降。不僅如此,德軍還撕破了英法聯軍的防線,將40多萬英法聯軍(含3萬多比利時軍隊)逼迫到位於法國北部的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是一座法國港口小城,毗鄰英國和比利時。英法聯軍被追趕到這里,等於是面臨著「背水一戰」的絕境。可是,敦刻爾克沒有堅固的防禦工事,幾十萬英法聯軍聚集於這里,除了成為德軍轟炸機和大炮狂轟濫炸的目標外,很難有什麼作用。因此,最佳的辦法,就是迅速撤退到英吉利海峽對面的英國本土。

敦刻爾克大撤退

5月26日晚上近7時,英國啟動了代號為「發電機」的撤退行動。在英國多佛爾軍港司令、海軍中將伯特倫·拉姆齊的全權指揮下,調集了1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和26其他艦艇,在徵集來的大批民用船隻的配合下,冒著德軍轟炸機的轟炸,不分日夜地將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運回英國。經過九天九夜地撤退,一共撤回了338226人。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

按照英國最初的計劃,能夠撤回3萬人,就已經很滿足了。現在,竟然撤回了33萬多人,堪稱奇跡。雖然英法聯軍丟棄了包括大炮、高射炮、坦克、汽車、摩托車在內的大量重型武器裝備,但由於保持了33萬有生力量,就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保留了火種。4年後,許多從敦刻爾克撤退到英國的戰士,又從諾曼底登陸,回到了法國大陸,參與到對德軍的最後一戰。

敦刻爾克大撤退

所以,當敦刻爾克大撤退發生後,許多人都將這次軍事行動稱為「勝利」。英國首相丘吉爾卻冷靜地表示,這不是勝利。就在敦刻爾克大撤退結束的當天,丘吉爾來到英國下議院,發表了一番熱情洋溢的演講。丘吉爾說:「我們必須極其小心,不要把這次撤退蒙上勝利的色彩,戰爭不是靠撤退來取勝的。……德國人拚命想擊沉海面上數千艘滿載戰士的船隻,但他們被擊退了,他們遭到了挫敗,我們撤出了遠征軍!」

丘吉爾並非謙虛,因為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英法聯軍也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

丘吉爾

在撤退中,由於德軍的空襲和炮轟,有2.8萬人陣亡。此外,英國空軍為了掩護撤退,出動了2739架次戰斗機。其中,有106架戰斗機被德軍擊毀。

6月4日上午9點多鍾,當敦刻爾克海灘上擔負後衛部隊的約4萬名法軍正要撤退時,德軍第18集團軍所屬的裝甲部隊已經沖了過來,將他們團團包圍。這4萬名法軍成了俘虜。

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各種民用船隻扮演了重要角色,為撤退任務作出了重要貢獻。數據顯示,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一共徵集了861艘民用船隻運送英法聯軍,括漁船、客輪、遊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隻。這些民用船隻不像軍艦那樣配備防空高射炮,遇到德軍空襲時幾乎沒有抵抗的餘地,只能任人宰割。最終,有226艘英國民船和17艘法國民船被德軍炮火擊沉。

敦刻爾克大撤退

其中,有一艘叫蘭開斯特里亞號豪華郵輪傷亡尤其慘重。

蘭開斯特里亞號是隸屬於英國一家航運公司旗下的豪華皇家游輪,來往於英國和美國之間。敦刻爾克大撤退結束後,還有許多英軍工程師、皇家空軍地面人員、運輸人員和無線電操作員等滯留在法國南特市和聖納澤爾市港口,大約有3萬多名。蘭開斯特里亞號被英國官方徵用,在聖納澤爾市盧瓦爾河口港口接送上述人員。

敦刻爾克大撤退

6月17日,蘭開斯特里亞號裝載了大約6000名英軍士兵和平民,從聖納澤爾市港口出發,前往英國。下午4時左右,幾架德國空軍的轟炸機出現在天空,用炸彈對蘭開斯特里亞號進行轟炸。短短20分鍾後,蘭開斯特里亞號沉入海底。除了少部分乘客被營救出來外,大約有4000名英軍士兵和平民葬身魚腹。

有了這些沉重的插曲,敦刻爾克大撤退的確難稱「勝利」。

⑷ 《敦刻爾克》:一部戰爭片還是名垂影史的懸疑驚悚片

克里斯托弗·諾蘭曾談到自己和「御用」配樂師漢斯·季默的關系——


我們非常相愛,雖然經常跟貓狗打架一樣不可開交,但好在結果又非常富有創造性。我們就像是兄弟一樣相愛相殺。



在《敦刻爾克》里,這對「兄弟」又一次實現了影史上最為精彩的合作。



在第一次刷《敦刻爾克》時,我有這樣一種感受:


自己像是身不由自地被推進了一個強勁的漩渦,一方面被折磨得坐立不安,想要逃離座位,


另一方面又被牢牢地按在座位上,情緒越來越緊張而高漲,欲罷不能。



在真實、陰沉、冷漠、恐怖、機械的戰爭圖景中, 不斷反復增強的視聽壓迫中,我隨著片中的角色一起體驗瀕死之感。



那麼,為什麼我會說《敦刻爾克》註定是一部名垂影史的懸念驚悚電影?


今天就從影片的 視覺原理和聽覺效應 兩個方面與大夥兒細細道來! 文章內容較長,希望大家多多轉發、收藏,細細品讀。


先從 視覺 說起。


色調陰暗冷峻,構圖上充斥這各種傾斜與銳角,傳達著危險的意味。



敦刻爾克海灘上的士兵們很少說話,他們在沉默中等待著可能被屠殺的命運。



海上的救援力量和空中的飛行員,在各自狹窄的小小方圓內迎擊著死亡。



諾蘭的目標很明確——


把觀眾放到主觀位置, 讓他們感覺自己正沿著敦刻爾克的海灘逃命,正窩在『噴火』戰斗機里跟敵機纏斗,或者是在英吉利海峽上的一艘小艇里。



確切地說,我們不是被諾蘭「放」到戰場上,而是「按」進去的。


《敦刻爾克》的每一秒鍾都充滿了未知和危險,異常煎熬,也十足欣快。


壓力、壓迫、壓倒 ,這就是《敦刻爾克》給我們帶來的觀影體驗。



那麼這里就有一個問題:


該如何營造真實?


《敦刻爾克》的觀影體驗,建立在一種 「化繁為簡、去偽存真」 的樸素哲學上。



首先,諾蘭盡可能地摒 棄掉那些「戰爭 常見要素」——


沒有作戰會議,沒有動員演說,沒有希特勒和丘吉爾,沒有臨戰前的閑話,沒有秀照片的炮灰,沒有英雄,沒有敵軍,甚至沒有血。



所有戲劇性的矯飾都被篩除,只留下戰爭本身,讓畫面自己來講話。


接著,在IMAX鏡頭和堅持不用CG的原則下,即使沒有諾蘭所排斥的3D效果,一切仍然伸手可及。


沒有CG特效,那麼就意味著,海灘必須是真的,棧橋必須是真的,船必須是真的,飛機必須是真的,爆炸也必須是真的。



諾蘭說——


我不想讓任何純CG的東西出現。我可以很自豪地說,這是我頭一次拍完一部電影,卻記不清什麼地方使用了特效。


諾蘭此前就曾多次混合使用IMAX膠片和35毫米膠片,而對於《敦刻爾克》,他更進一步——


全部使用大尺寸的65毫米膠片來拍攝!


其中70%是IMAX膠片——從來沒人這么干過!



「我們拍出了有史以來最高解析度的電影。」諾蘭再一次自豪地宣稱。


65毫米膠片,究竟是什麼?這里必須要給大夥兒解釋下,


每格65毫米IMAX膠片的感光面積是普通65毫米膠片的3倍、35毫米膠片的10倍,


這意味著倍增的畫面清晰度。



諾蘭曾在接受采訪時說——


我愛IMAX,因為它有著極致的解析度和色彩還原度,以及豐沛到難以置信的細節。 它的大畫幅天生適合拍那種成千上萬人的大場面,但它在呈現些微細節時也同樣出色。



有了更大更清晰之外,接下來第三步!——


必須看得更近!




攝影機離拍攝對象越近越好 ,這一點非常重要。這就像通過一扇未經任何過濾的窗子看世界,我們必須最大限度地利用膠片的清晰度。



所以,他與諾蘭總是渴望 「把攝影機放到最難放的位置」 ,這樣得到的畫面是「第一手的,是發自肺腑的,是原原本本的現實」。


這些事或許說來容易,但做來太難,況且 IMAX攝影機比普通攝影機笨重許多。


范·霍伊特瑪在采訪中還說到——


從很多方面來說,這都是我拍過的最有挑戰性的電影。恐怕也只有諾蘭這樣的偏執狂才願意為此大費周折!


當然,不偏執,他就不是諾蘭了……


於是乎,他們把攝影機搬上小艇、泡進海水、塞入飛機,甚至架到機翼上……



下面我將按照電影中陸上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時的三條故事線為大夥兒解析那些逼真的鏡頭是如何拍出來的。


陸上一周



《敦刻爾克》不乏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近景和特寫,近到彷彿能聽見士兵們的呼吸聲。



通常IMAX攝影機主要用於拍攝震撼的大場面,很少有人拿來拍特寫,


但范·霍伊特瑪認為 特寫鏡頭的沖擊力並不遜於大全景,用IMAX可以展現更多細節 ,在觀眾與角色間營造出私密聯系——


我們希望製造一種臨場感,就像GoPro頭戴鏡頭一樣。





連「撒傳單」這種事諾蘭必須要親力親為。



幾場重頭戲就在敦刻爾克實地拍攝。范·霍伊特瑪認為,這里綿延不絕的海灘本身就已經足夠宏大,他無意去破壞其獨特氛圍。


所以攝影機的存在感要盡量弱,避免使用大型的吊臂設備,只用軌道車來推拉鏡頭。



敦刻爾克的天氣變化無常,范·霍伊特瑪從一開始就決定盡量不去「干擾」這種自然光,以捕捉到「每個瞬間的真實質感」。



海上一天



雖然《敦刻爾克》並沒有真正意義的「海戰」,但其海戰戲的拍攝規模卻很可能是影史最大的一次,動用了數十艘來自二戰時期的老船,包括一艘從博物館拉來的法國驅逐艦。



影片中的「月光石號」,就是由劇組買下的一條1939年的古董小遊艇改造而成。



在水面拍攝,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保持攝影機平穩,


為此,他們准備了一艘大型雙體船,並把諾蘭多年來的獨門法寶——特製吊臂「Edge」搬到了船上。


這套設備裝有陀螺穩定系統,可遙控,水面和水下的拍攝都能勝任。


為了在水中拍攝,IMAX攝影機被裝進防水罩中。不過百密一疏,某次攝影機跟模型飛機一起沉入海底,偏偏罩子上還有個洞。



諾蘭想了個辦法——在暗室里用水把膠片洗干凈,並保持濕潤,然後直接送往洛杉磯一家實驗室。


最後雖然價值一百萬美元的IMAX攝影機報廢,但膠片完好無損,並用在了電影里。諾蘭就此打趣:「這要是換成數字攝影機,你試試看?」


片中的爆炸和沉船場面也是在巨型水箱中完成。



一艘退伍的荷蘭海岸護衛艦被改造成片中的掃雷艇,並被運到華納公司的巨型水箱中拍攝沉船戲。



空中一小時



拍攝真實空戰的原則——


必須杜絕任何違背物理法則的戲劇化成分。


《敦刻爾克》里出現的二戰飛機全部是貨真價實的老古董,


在天空中的纏斗也是由真正的飛行員駕駛飛機來完成,大部分鏡頭都在空中同步拍攝。



由於每卷IMAX膠片只夠拍三分半中,飛機只能頻繁地起飛降落。



范·霍伊特瑪也真的和導演一起登上飛機,在至近距離拍攝精彩的空戰——「兒時夢想成真了。」



片中大部分飛行員在駕駛艙里的鏡頭,都是藉助這套可以旋轉的裝置來拍攝的。



「機艙」被架設在臨海的懸崖上,這樣背景便是純粹的海面與天空。當「機艙」旋轉,就能模擬出飛機盤旋的效果來。





說完了視覺,接下來說說 聽覺


「謝帕德音調」就是《敦刻爾克》的聽覺基本原理。


什麼是謝帕德音調?


謝帕德音調是當數個八度音一個接一個順序播放時,如果低音部分漸漸增強,高音慢慢消失的話,由於是高低音交叉疊放,


人類大腦一般感覺不到這種降調,就會產生音調在持續升高的錯覺。



這種音調以美國認知科學家羅傑·紐蘭德·謝帕德命名,他被認為是空間關系研究之父,「謝帕德音調」正是他的研究成果之一。



諾蘭在與漢斯·季默探討《敦刻爾克》的配樂時,解釋了自己如何以「謝帕德音調」為理念創作,


希望能夠找到類似的配樂基調,來配合故事中不斷增強的懸念緊張感。



諾蘭在自己的一塊懷表裡,找到了靈感。


諾蘭說——


它的走針,有一種特殊的持續不斷的滴答聲,於是我把走針聲音錄了下來發給了漢斯,要求他以此為模板開始工作。



圍繞著懷表走針聲,諾蘭和漢斯慢慢發展出全片的音樂和音效風格,包括影片最後的剪輯成型。


但由於過程復雜,諾蘭笑稱「漢斯和他的人沒少在錄音室里詛咒我」。


漢斯·季默也曾「抱怨」說——


《敦刻爾克》完全是屬於諾蘭的,這部電影就是他一個人的。他沒有演奏過一個音符,但幾乎每一個音符,我都感覺是他在按著我的手完成的。



「純粹」,是諾蘭最早便向季默提出的配樂要求。


要做到這個要求,配樂中就不能帶任何 情感 。


《敦刻爾克》中曲目風格基本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 驚悚片式的壓抑陰沉,動作片式的壓迫緊張,這兩種旋律簡單重復的風格基本「霸佔」了全片,


從開場的The Mole起,大部分都基本屬於這一類。



帶有戰斗機螺旋槳音效的Suparmarine、Home的前半部分屬於 第二類,


為了達到諾蘭的要求,季默甚至把「月亮石」的引擎聲加入了配樂里。


季默說作曲時,盡量讓自己忘記看過的所有戰爭片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敦刻爾克》更多的是在講時間,時間如何不等人。而我呢,則盡量讓自己感覺那些士兵永遠都離不開那片死亡海灘。



在配樂中,季默大量使用了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他要求演奏者安靜平穩地演奏,但要保持極大的演奏強度。



第三類, 則是只出現在影片中間極短的時刻(英國民眾駕駛救援船隻紛紛抵達敦刻爾克)以及片尾。


其中一曲便是在這種難得的舒緩之中,帶出影片最優美甚至是最神聖的段落。


它改編自著名英國作曲家愛德華·埃爾加的經典管弦樂變奏曲《謎語》的第九變奏慢板「寧錄」(Nimrod)。


年輕英國作曲家本傑明·沃菲斯齊譜寫,漢斯·季默參與製作完成。


對於「寧錄」的改編使用,諾蘭承認是為了營造情緒。



生活里的諾蘭會上大提琴課,據說是為了放鬆消遣。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數年前諾蘭父親的葬禮上,「寧錄」是現場音樂


諾蘭認為,這首曲子有著一種令人難以自持的動人。



在漢斯·季默看來,「寧錄」已經是英國文化的一部分,對於國民而言,更是一首 情感 聖歌。


「它不是賣弄也不是英雄主義,就是非常高尚。」



通過這一段時間仔細研究《敦刻爾克》的視與聽,


在我看來,


沒有一部諾蘭電影像《敦刻爾克》這樣如此依賴攝影和音樂的配合,


沒有一部諾蘭電影像《敦刻爾克》這樣如此依賴於畫面的逼真,


也沒有一部諾蘭電影像《敦刻爾克》這樣如此突出音樂的作用。



敦刻爾克大撤退在 歷史 上就是一部頗具懸念的故事之一,


而《敦刻爾克》也正是一部關於懸念、時間和人性的電影。


這次,諾蘭如願以償地完成了一部足以名垂影史的經典懸念驚悚電影。


⑸ 《敦刻爾克》故事構架是怎樣的

《敦刻爾克》的導演並沒有將《敦刻爾克》作為一部戰爭片來拍,而是作為一部關於倖存者的電影。也就是說,如果你想來看槍林彈雨血肉橫飛,請出門左轉鋼鋸嶺。敦刻爾克大撤退和二戰在這部電影里並不是故事的核心,而只是給這個故事提供一個背景和舞台。一方面諾蘭覺得自己從未經歷過戰爭,因此難以真正拍出戰爭片精髓,另一方面他認為電影中關於戰爭的所需要表現的一切已經被《西線無戰事》等經典老片說盡了,無非就是戰爭的殘酷和慘烈、戰爭使人失去人性一類的老話,基本很難再講出新意。因此他不打算走前輩的老路,只是想以敦刻爾克大撤退作為一個切入點,來講述一個關於倖存者的故事。


⑹ 敦刻爾克講的什麼故事 敦刻爾克歷史背景

英法盟軍在反擊失敗後,強化了敦刻爾克,從而足以延緩德軍包圍做出撤離。此外,德國最高統帥部在空軍總司令影響下,決定推遲進攻英法盟軍:因為空軍總司令認為,他們可以通過飛機投擲炸彈來阻止撤退和消滅英法盟軍。

在電影中,Tommy被德國軍隊趕到了海灘上,看到成千上位戰友站在海岸線旁邊。此時英國撤退面臨的問題就是,缺少運走士兵所需的可用船隻。

第二段敘事是三名RAF飛行員,他們負責護航敦刻爾克撤退任務。在電影中,地面上的人經常提到英國海軍和空軍沒有援助的情況,但英國首相更關心保留剩餘資源,從而能抵禦未來可能發生的德國軍隊入侵,不願意為成功撤退提供必要資源。初步撤退預計僅能救援3萬人。

第三段敘事是三名英國平民乘坐的小型私人遊艇,這是成千上萬駛往敦刻爾克,為撤退行動服務船中的一隻。無論是電影還是現實,這些船大多用於把人從海岸線運輸到停泊在英吉利海峽的大船上去,這是因為海岸線遭遇空襲破壞,大船無法安全入港停泊。

這些小船依然會面臨德國轟炸和海軍打擊的威脅,但它們毫無疑問是敦刻爾克撤退計劃的轉折點,使得30萬人(原計劃人數的十倍)撤退成功。電影《敦刻爾克》的三段敘事都是以歷史為基礎,並帶來了一些小的創新,但對普通觀眾來講,這並不應該是一種消遣。

《敦刻爾克》將撤退行動縮小到了三段敘事,但「敦刻爾克大撤退」是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和失誤,讓盟軍在戰爭中早早陷入災難性失敗,導致歐洲西部因德國閃電戰的壓倒性力量,不可避免的走入衰落。

盡管有上千士兵在敦刻爾克地區周圍不斷的戰斗,但電影卻並未走出沙灘。在臭名昭著的帕拉迪絲大屠殺(Paradis Massacre)中,涉及到97名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被德國軍隊包圍,僅有2人最終倖存了下來。戰後,下達該命令的德國指揮官Fritz Knochlein被絞死。

另一個疏忽是對敦刻爾克平民的影響(雖然電影開始已處於戰爭時刻),由於害怕德國的轟炸和迫近的包圍,數以百萬計平民已經逃亡了。當敦刻爾克戰役於1940年6月4日結束時,大量英國供給品被留給了德國軍隊,數千名英國人的法國和比利時盟軍成為了囚徒。

英國軍隊的撤退,帶走了相當多英國對法國防線的支持。6月14日,巴黎被德國佔領,隨後法國和德國簽署了停戰協議。在政府遷往法國西南部後,總理保羅·雷諾提出了類似「敦刻爾克」的撤退行動,法國軍隊可遷都北非殖民地繼續與英國聯盟堅持抗德。但由於法國和德國簽署停戰協議,這一想法被法國政府放棄了。

對英國而言,「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一次奇跡般地突破,一個鼓舞全國人民團結到一起的小小勝利。英國首相邱吉爾在其著名演講《我們要戰斗(We Shall Fight)》中稱其為「敦刻爾克精神」,該演講也堪稱二戰中最鼓舞人心的一段講話。而直到美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敦刻爾克大撤退四年之後,數百萬盟軍才通過諾曼底登陸,與德國一決雌雄。

《敦刻爾克》完全忽略了比利時、法國和德國的視角,只關注了英國撤離時的絕望。在《敦刻爾克》電影中,一個最令人困惑和不安的時刻包括了一名法國士兵,他似乎隱喻了英國腐敗的態度,以及敦刻爾克對整個法國的影響。

電影《敦刻爾克》是一個虛構的故事,意在描述非常私人的,英國人在撤退高潮時的動機、經驗、態度和犧牲。電影做了一些小創新,主要是形勢范圍和英國皇家空軍的場景,其中包含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的一個特殊時刻看起來有點牽強。

不過電影《敦刻爾克》非常好的將觀眾籠罩到混亂、絕望和隔離氣氛中;展示了缺乏希望情況下人類精神令人震驚的靈活性。「敦刻爾克大撤退」是現代史最重要的生存故事之一,電影展示出的感情,和悲劇真相一樣值得尊敬:至少在規模縮小的范圍內,它為自己勾畫了輪廓。

在此前出爐的影評中,《敦刻爾克》爛番茄新鮮度為97%,Metacritic均分高達96分,IGN更是給予了9.5分的高分好評。IGN評價稱,《敦刻爾克》沒有刻意渲染戰爭的恐怖,而是通過較小規模的人員行動、震耳欲聾的沖突場景成功地向觀眾們全面展示了世界大戰的可怖。

⑺ 電影《敦刻爾克》故事梗概

1940年二戰期間,在德軍的快速進攻下,英軍在法國敦刻爾克小港口進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

四十萬英法聯軍聚集在海灘上,如何在後有德國追兵,上有德國轟炸機圍攻的情況下,盡快撤離海灘,成了一大難題。

在陸地上,英國士兵湯米和亞歷克斯努力地想盡辦法上軍艦、找船逃離海灘。在空中,皇家空軍戰斗機飛行員法瑞爾與戰友柯林斯與德國戰機展開戰斗,以阻止其轟炸海灘與海上英國戰艦。在海上,老漁夫道森帶著兒子和兒子的朋友一起駕小船出海,去敦刻爾克接士兵,一路上遇到許多落水的英軍。

家就在英吉利海峽對岸,可是從敦刻爾回家的路卻充滿了艱難險阻……

一元小說訓練營+48

⑻ 電影《敦刻爾克》主要講了什麼,海陸空戰爭有什麼歷史背景

作為反響一直很不錯的戰爭題材影片,《敦刻爾克》一經播出,就以高賣座率和高口碑呈現了雙贏之勢。其實,這部電影比較特別,影片里並沒有常規戰就爭片中的特定情節,它將重點放在戰爭所帶來的感覺,以及處於戰爭中人的感受。整體來看,《敦刻爾克》設置懸念很足,值得觀眾賞析!

在影片中,每一個人的感受都會被放大化,在鏡頭下被注視,反復放大。

其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兩個士兵抬頭傷兵走過了長長的海灘,在開船之前,通過一條木板擠上了船。這個過程是緩慢的,讓觀眾都會有一種凝滯感。而這恰恰就是這部影片所刻畫的節奏與旋律,通過畫面和音效製造深入觀眾內心的視聽感受。

⑼ 電影《敦刻爾克》主講了什麼呀

電影《敦刻爾克》改編自二戰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當時40萬英法聯軍被敵軍包圍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他們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

來自英國、比利時、加拿大和法國的盟軍士兵被困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他們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在陸地上,英國士兵湯米(芬恩·懷特海德飾)和亞歷克斯(哈里·斯泰爾斯飾)試圖逃離海灘,在轟炸中倖存。

在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馬克·里朗斯飾)和他兒子及兒子朋友喬治(巴里·基奧漢飾)離開英國,想盡自己的力量在敦刻爾克拯救一些士兵,途中搭救了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希里安·墨菲飾);在天空上,皇家空軍戰斗機飛行員法瑞爾(湯姆·哈迪飾)和柯林斯(傑克·勞登飾)駕駛噴火戰機試圖擊落正在轟炸敦刻爾克海灘的德國戰機。

影片評價:

該片用細節而不是英雄主義來打動觀眾,是一部飽含藝術的商業電影。全片場面壯觀但不空洞,其出色之處不僅在於其雄心與精美的拍攝,更在於編劇兼導演的克里斯托弗·諾蘭在其情感細節中注入的很多心思。

該片沒有渲染暴力血腥的戰爭場面,以及刻意煽情等戰爭片套路。將焦點凝聚在心理變化和動作刻畫上,步步為營地加強緊張感。也沒有太多渲染個人英雄主義的主角視角,而是用全景式的畫面,紀錄式的鏡頭,真實呈現戰爭中命懸一線的群像。

閱讀全文

與敦克敦刻爾克電影簡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橙色印度電影免費國語 瀏覽:980
台灣大陸農村老電影 瀏覽:308
在哪裡可以看到電影十面埋伏 瀏覽:847
電影劇情改寫 瀏覽:184
電影院將會有什麼電影上映 瀏覽:152
夢游電影劇情 瀏覽:894
青春校園電影男主得癌症 瀏覽:604
電影男主重傷暈倒前打電話給女主 瀏覽:900
名字是成語的電影 瀏覽:7
一部電影女主會魔法控制樹根 瀏覽:688
韓國電影食物鏈的中文字幕迅雷下載 瀏覽:484
香港90年代吸血鬼電影大全 瀏覽:912
好看的電影推薦全部 瀏覽:710
電影保羅演員 瀏覽:95
印度要拍電影和中國對峙 瀏覽:579
多久看一次電影英文翻譯 瀏覽:641
來看我吧這部電影哪裡看 瀏覽:614
講電影恐怖直播 瀏覽:625
日本科幻電影全球停電 瀏覽:643
美國電影中文觀後感50字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