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普丹戰爭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1864 年普魯士聯合奧地利向丹麥發動的戰爭。1863 年11 月,丹麥王國違反1852 年的倫敦議定書,將石勒蘇益格一荷爾斯泰因和羅恩堡並入丹麥,引起當地日耳曼居民反抗。普魯士和奧地利乘機向丹麥發動戰爭。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普丹戰爭的 歷史 背景是什麼,希望大家喜歡!
普丹戰爭的歷史背景
普丹戰爭是發生在普魯士與丹麥之間的戰爭,當時普魯士和奧地利聯合起來,為了爭奪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這兩個公國的掌控權於是對丹麥發起了戰爭,經過了激烈的角逐最終丹麥失敗了,並且將自己在這兩個公國的力量全部撤出,分別將兩個公國分發給奧地利和普魯士,事情發展到這里才算完成了這次戰爭。其實在戰爭前夕因為這兩個公國的關系很多國家都表示支持普魯士,普丹戰爭歷史背景也 決定 了戰爭的必然性,那麼普丹戰爭歷史背景是什麼呢?
普丹戰爭歷史背景可以大致分為兩個方面。首先在1850年之後很多支持德國的國家都希望丹麥可以獲得這兩個公國的統治權,這樣一來就可以將他們全部劃分到德國的領土中來。其實這兩個地區在那個時候都是丹麥國王統治的,而且他們中很多都是德國人,並且擁有著很悠久的歷史 文化 ,但是說到底他們和丹麥之間還是非常復雜的關系。到了1894年的時候丹麥重新發布新的憲法,這樣導致情況變得更加復雜。人們都希望這一次可以讓情況發生扭轉,但是最終卻導致了富足的貴族階級權力更加巨大。
另外普丹戰爭的歷史背景還包括丹麥的情況,當時丹麥正處於極力保存實力的狀態,國內的自由黨派開始計劃實行對石勒蘇益格公國的統治,可是在最關鍵的時刻國王卻去世了,導致所旅宴巧要簽訂的條約只能暫時擱置起來。後來國家的繼承人的行為卻始終無法得到德國的認可,為此德國還派出了軍隊向丹麥施壓,這種情況之下戰爭已經是無法避免的了。
普丹戰爭簡介
普丹戰爭指的是普魯士和奧地利聯合起來對丹麥國家發動的戰爭,戰爭爆發的時間是在1864年,在前一年因為丹麥國家做出了違背倫敦 協議書 的行為,將兩個重要地區擅自歸入了丹麥境內,所以引發了當地居住的日耳曼人民的強烈抵抗。在這種情況下普魯士和奧地利進行了聯合作戰。關於這次戰爭的相關信息在普丹戰爭簡介中有著詳細的記載,那麼普丹戰爭簡介中是如何介紹這次戰爭的呢?
普丹戰爭簡介中介紹到這次戰爭在德國也被人們稱為是德丹戰爭,這一次戰爭的起因主要是因為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這兩個地區的問題,當時丹麥無視了倫敦協議書,並且擅自做主將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歸祥嫌為了丹麥的領地,從而引起當地人民的激烈反抗,最後奧地利和普魯士聯合起來一起對丹麥發動了戰爭。奧地利和普魯士代表的是整個德意志邦聯,之前那兩個國家本來在世界上是公國,可是丹麥的行為已經對其他國家的利益造成了威脅,到了這個時候戰爭已經是無可避免的了。
另外普丹戰爭簡介中還介紹到因為丹麥長期的控制這兩個公國,這已經是關於這兩個國家的第二次戰爭了,和第一次的戰爭一樣,戰爭的雙方都希望自己可以控制住著兩個國家,矛盾已經不能再調和,在丹麥的國王去世之後德意志邦聯對繼承人並不予以接受,最終造成了兩個國家的歸屬和傳承問題擱置起來,戰爭到了最後德意志的軍隊取得了勝利,丹麥國家只好無奈的選擇放棄。
普丹戰爭的結果
在1863年的時候丹麥國家將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擅自歸到了自己的領土之中,並掌握了這兩個公國的 政治 權力,因為這個原因已經損失了其他國家的利益,所以卑斯麥為了爭取更多的權益,很快運用自己的才能勸服了奧地利參與了戰爭,並且因此得到了許多國家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兩國對丹麥發動了戰爭,爭奪兩個公國的所屬權。經過了戰爭的洗禮普丹戰爭的結果也呈現在世人的面前,那麼普丹戰爭的結果是怎樣的呢?
普單戰爭的結果以丹麥的失敗作為了結局,在這次的戰爭之中普魯士第一次將已經整頓好的軍隊投到了戰場之上,並且發揮了強大的實力,可以說這次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勝利絕大部分的功拆鍵勞都是普魯士的力量贏得的,奧地利雖然是聯盟軍,可是在很大程度上卻忽視了普魯士,於是在1865年普魯士和奧地利重新與丹麥簽訂了條約,由兩個國家分別管理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的領土和政權。
另外普丹戰爭的結果還對以後產生了深遠影響。盡管在這次戰爭中奧地利和普魯士是聯盟的關系,但是在之後對於兩個公國的處理很快就引發了彼此之間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普魯士憑借這個理由策劃出了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戰爭。在這次戰爭中奧地利因為之前的忽視而戰敗了,於是不得不從荷爾斯泰因中撤退,也就是說最終這兩個公國的權力還是被普魯士得到了。
普丹戰爭影響
普丹戰爭是發生在普魯士聯合奧地利對丹麥這個國家發起的戰爭,在這次戰爭中普魯士發生了很大的能力,雖然奧地利和普魯士是聯合的同盟軍,但是在戰爭中奧地利卻忽略了普魯士的力量,因為這次戰爭也贏得了歐洲許多國家的支持,所以普丹戰爭影響也是非常重大的,那麼普丹戰爭影響有哪些方面呢?
普丹戰爭影響是多方面的,在這次戰爭中丹麥作為失敗方只能無奈的放棄了公國的利益,並且將勢力從公國中撤出。兩個公國的權力分別由普魯士和奧地利分享,但是戰爭過去不久就因為彼此的利益而引發了矛盾,終於在普丹戰爭結束兩年之後爆發了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的戰爭,這次戰爭奧地利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之後普魯士將兩個公國的權力全部抓在了自己的手中。
另外普丹戰爭也對居民們造成了影響,這次戰爭讓石勒蘇益格中居住的丹麥人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在戰後簽訂的條約中對此也有了相關的規定,公國中的丹麥人可以在六年之內成為丹麥國籍中人,也可以帶著自己的家人和大部分財產回歸到丹麥居住,而公國中他們所擁有的財產還是保持不動的。
在這次戰爭後普魯士收回了石勒蘇益格的掌控權,但是奧地利卻對此提出了相應的條件,希望在此居住的丹麥人可以全部回歸國家,當時說好的條件是通過公投來決定這件事,可是至此之後卻從未發生過公投,普魯士作為戰勝國理所應當的拒絕了這個條件。
猜你喜歡:
1. 普丹戰爭有什麼歷史背景
2. 普丹戰爭的結果及影響是什麼
3. 國共內戰轉折點是什麼
4. 克雷西會戰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5. 德國與奧匈帝國的同盟介紹
❷ 普丹戰爭經過:普丹兩國是怎樣爭奪兩大城邦的
里伯條約
里伯條約規定,石勒蘇益格與荷爾斯泰因永遠不可分離,但1863年的事件顯示,石勒蘇益格即將並入丹麥,脫離德意志邦聯成員荷爾斯泰因。這給普魯士良好的開戰理由,以獲得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她爭取民族主義者支援,要從丹麥統治「解放」當地德裔居民,並借戰爭履行德意志邦聯法律。
領土紛爭
1860年代初期,這個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問題再度成為國際間的熱門爭辯話題,但這壹次丹麥所獲支援減少。克里米亞戰爭嚴重削弱俄羅斯國力,而法國則准備不再支援丹麥對該兩地的利益,以換取她在其他地區的得益。維多利亞女王和王夫艾伯特王子贊同德意志的立場,但英國官員緩和他們的情緒,以為德意志海軍在波羅的海擴張,威脅英國的海上霸權,結果英國支援丹麥。丹麥櫻培再度重申石勒蘇益格為她的領土。1864年7月29日,德意志邦聯議會受到奧托·馮·俾斯麥的指示後,揚言會干預事件。11月6日,弗雷德里克七世宣布廢除丹麥憲法中影響荷爾斯泰因和勞恩堡 (Lauenburg)的條文,而保留對丹麥和石勒蘇益格的條文。
九天後,克里斯蒂安九世繼承王位,馬上陷入困境。他最先要處理的首個法案,就是要簽署新憲法。然而,如如果簽署,他將違反作為國王的條款;如如果拒絕,他也會與理念一致的丹麥人民對立。結果,他兩難取其輕,在1864年11月18日及時簽署憲法。訊息傳到德意志後,群眾興奮憤慨。1852年,奧古斯滕伯格公爵克里斯蒂安放棄對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的 *** ,其宣稱比新任丹麥國王還要好;而今其子弗里德雷克聲稱沒有與父親一起放棄權利,故此自稱有繼承弗里德雷克七世的權利。荷爾斯泰因人民反應激烈,支援奧古斯滕伯格的弗里德雷克;後來丹麥新憲法廣為人知,石勒蘇益格人民也響應行動。德意志王侯和人民都熱情支援弗里德雷克。雖然奧地利和普魯士持負面態度,邦聯議會仍決定佔領荷爾斯泰因,以待繼承問題之解決。
軍事行動
1864年12月24日,薩克森和漢諾威軍隊以德意志邦聯名義進駐荷爾斯泰因。受到兩支軍隊和當地居民的支援,弗里德雷克公爵自立為「弗里德雷克八世」。縱然德意志民意熾熱,奧普兩國都未能備戰,唯恐牽涉到一場歐陸戰爭——俾斯麥稱之為「愚蠢之舉」。俾斯麥深深明白,奧普兩國曾簽署1852年的協議,故此必須維持其繼承法則。當丹麥違反協議條款,她們能採取的行動必須完全正確,致使其他歐陸國家無法借故干預。克里斯蒂安九世頒布新憲法時,作為簽約國的奧普兩國,就有合理的開戰理由。英國與俄國反對德意志邦聯的行動;而薩克森的博伊斯特伯爵則建議,巴伐利亞應在邦聯議會正式提出動議,承認弗里德雷克公爵的權利。這幫助俾斯麥勸諭奧地利立即採取行動。12月28日,奧普在邦聯議會提出動議,要求邦聯佔領石勒蘇益格,致使丹麥遵守1852年協議之條款。這表示承認克里斯蒂安九世的權益,結果被邦聯憤然拒絕;隨後,奧普 *** 知會邦聯,表示會以獨立歐陸國家身份行動。
1864年1月16日,奧普兩國簽署協議。奧地利草擬的一項條款,是為了維持1852年協議;但俾斯麥將之取消,改為奧普兩國只能共同決定該兩個公國的關系,而且兩國如如果沒有對方同意,都不可以決定繼承問題。在此階段,如如果丹麥願意為情況之迫切讓步,經 *** 後撤出石勒蘇益格,歐洲國家大概會干預,邦聯會讓石勒蘇益格重歸丹麥;至於歐陸國家奧地利和普魯士,則會毫無選擇脊姿唯,只能阻止荷爾斯泰因公爵的任何行動。為了避免如此情況,俾斯麥讓丹麥相信英國威脅普魯士——如如果戰事開始,英國將會插手。但本來,英國並沒有如此計劃。這種不顧他人的詭計成功了,縱使英國政治家先前曾支援丹麥。丹麥立場依舊強硬;奧普聯軍在1864年2月1日渡過艾達河。奧普兩國原先沒有計劃入侵丹麥,但在2月18日,一些普魯士輕騎兵 (Hussar)受到一場騎兵遭遇戰 *** ,橫越邊界並佔領科靈 (Kolding)。俾斯麥決定利用這情況扭轉局勢。他向奧地利力陳採取強硬政策的需要,以期徹冊彎底解決公國以至德意志邦聯的問題;奧地利不情願地支援戰爭。3月11日,兩國簽署一項新協議,宣布1852年協議無效;兩個公國在丹麥作為整體的地位,則將成為友好協議的主題。
列國調停
這個時候,英國代表帕爾姆斯頓子爵得到俄羅斯、法國與瑞典的支援,提出建議干預事件,指出整個問題應該交由一眾歐洲國家決議。奧地利與普魯士表示,只要1852年協議不作為決議基礎,而公國與丹麥只是以個人關系聯絡,她們也會同意決議。會議在4月25日召開,但只是顯示出有關問題是無可避免地混亂。代表德意志邦聯的博伊斯特伯爵,要求各國承認奧古斯滕伯格對公國的 *** ;奧地利傾向於跟1852年協議相同的方案;普魯士則漸漸顯示出希望得到公國的目標。普魯士如果要實現目標,首先就要令公國徹底獨立。奧地利反對,恐怕會完全失去她在德意志的影響。她們於是同意讓公國得到完全政治獨立,由共同機構約束。
下一步則尚未清楚。至於兼並公國之問題,普魯士讓它留待決定,但表明任何協議都必須讓她軍事支配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這令奧地利擔憂,不希望早已過度擴張的普魯士變得更強大;她也開始支援奧古斯滕伯格公爵的宣稱。不過,對俾斯麥來講,此事實為意料之內。於是,他向奧古斯滕伯格公爵表示,只要公爵願意在軍事上完全聽任普魯士、把基爾港讓給普魯士作為軍港,讓普軍控制鄰近的基爾運河,並加入普魯士領導的關稅同盟,也會在會議上支援其宣稱。同樣領導德意志邦聯的奧地利,卻不願加入這種「解放戰爭」,因為她領土內多個民族已帶來統治問題。
協議達成
1863年,克里斯蒂安九世繼位後,將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並入丹麥。俾斯麥後來以其外交才智,勸服奧地利加入戰爭,並得到其他歐洲大國的同意和邦聯的支援。6月25日,倫敦會議結束,各國未能達成協議。在一天前,由於停火令結束,奧地利和普魯士達成新協議,改變戰爭目標,要令丹麥與公國分離。之後,一場短暫戰役結束,奧普與丹麥在8月1日初步議和。丹麥國王放棄對公國的所有權利,將之讓與奧地利皇帝和普魯士國王。作為入侵者的奧普兩國,將這壹次戰爭表達為執行德意志邦聯法律。戰爭為期短暫。丹麥在迪伯爾戰役失敗後,未能保衛石勒蘇益格的邊界,被迫撤出到丹麥本部,在投降前更被完全逐出日德蘭半島。
❸ 普丹戰爭簡介:普魯士踏出統一德意志第一步
1864 年普魯士聯合奧地利向丹麥發動的戰爭。1863 年11 月,丹麥王國違反1852 年的倫敦議定書,神敬將石勒蘇益格一荷爾斯泰因和羅恩堡並入丹麥,引起當地日耳察春曼居民反抗。普魯士和奧地利乘機向丹麥發動戰爭。丹麥戰敗,放棄對兩地的權利。這是普魯士通過王朝戰爭統一德國的第一步。
普丹戰爭(第二次石勒蘇益格戰爭)在丹麥游沒慎稱為1864年戰爭 (Krigen i 1864) ,在德國稱為德丹戰爭 (Deutsch-Dänischer Krieg) 是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問題引起的第二場軍事沖突。沖突在1864年發生,奧地利和普魯士代表德意志邦聯,與長久控制該兩個公國的丹麥戰斗。跟第一次沖突一樣,雙方都希望控制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公國。沖突的導火線,是丹麥國王去世,但沒有德意志邦聯接受的繼承人,造成兩地的傳承問題。結果,德意志軍隊勝利,丹麥放棄對兩地的 *** 。
❹ 普丹戰爭的歷史背景:普丹戰爭是如何發生的
德國統一步伐
第一次石勒蘇益格戰爭 (1848-51年)完結時,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的分離活動失敗,但在1850及1860年代再度活躍——支持統一德意志的人,都希望將丹麥統治的這兩個地方,並入大德意志版圖。石勒蘇益格居民使用的語言,包括德語、丹麥語和北弗里西語,但大多數都是丹麥裔;荷爾斯泰因則以德裔居民為主。兩地都由丹麥君主統治,共同擁有悠久歷史,但與丹麥的關系非常復雜。荷爾斯泰因是德意志邦聯成員;石勒蘇益格則是丹麥的采邑,與丹麥都不是邦聯成員。丹麥國王弗雷德里克七世(Frederik VII)後來死後無嗣,這些法律問題就成為關鍵。德意志民族主義者聲稱,兩國公國的繼承法與丹麥的類似法例不同;丹麥民族主義吵咐辯者則反對,認為荷爾斯泰因繼承法與丹麥的不同,石勒蘇益格卻不然。1460年的里伯條約規定,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永遠不分離」(Ewig ungedeelt),令情況更為復雜。其中一個德意志民族主義運動,提出由丹麥王室庶系分支 (cadet branch)奧古斯滕伯格家族 (丹麥語:Augustenborg;德語:Augustenburg)統治兩地。丹麥的民族主義者,則希望「丹麥國土延綿至艾達河」,亦即石勒蘇益格並入丹麥,結束德意志邦國對該地政治之影響;更激進的丹麥人,更提出完全排除荷爾斯泰因於丹麥之外。爭議主要是關於誰人繼承丹麥王位。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的德意志人,一般支持奧古斯滕伯格家族;丹麥人一般認為他們與德意志關系太密切,比較支持與之對立的格呂克斯堡家族 (Glücksburg),希望該家族的克里斯蒂安王子成為新國王。在早前的石勒蘇益格戰爭,克里斯蒂安王子並沒有顯著影響丹麥。1849年,丹麥採用新憲法,令情況更復雜。很多丹麥人都盼望憲法為所有丹麥人帶來民主,包括在石勒蘇益格的同胞。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的憲法,由國家會議制度 (Estates of the realm)主導,致使社會的富裕階層得到更大權力,故此兩地政治都由地主階級主導,當中大部分是德意志人。
丹麥維持現狀
至於丹麥,王室和政府大部分成員,都支持一個國家 (Helstaten),亦即嚴謹維持現狀。丹麥國王漸漸老邁,數度領導政府內閣的國家自由黨開始計劃維持對石勒蘇益格的統治。1863年,有關丹麥和石勒蘇益格共同事務的新憲法草擬完成,正待國王簽署,他卻在此關鍵時刻去世。這個十一月憲法表明,丹麥不會直接兼並石勒蘇益格,轉為成立一個特別的議會(其名稱是中世紀後期北歐議會Rigsraadet),處理兩地的共同事務。兩地更會維持獨立的議會。1855年,丹麥曾推出類似政策,對象還包括荷爾斯泰因,但因為德意志的反對而失敗。最重要的是,憲法第一條釐清繼位問題:「政治體制應當為君主立憲。王室權力應當為世襲。1853年7月31日的繼位法例表明繼位法例,並適用於整個丹麥王室。」
繼承人爭端
克里斯蒂安九世被任命繼位。1863年11月18日,他有感被迫通過憲法,在簽署憲法時表示深切關注。此事令兩地德裔人士憤怒。奧托·馮·俾斯麥在德意志邦聯提出動議,最後達升缺成決議,邦聯派出軍隊佔領荷爾斯泰因。丹麥軍隊簡冊向北撤退,到達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邊界;1863年聖誕節時,德意志軍隊佔領荷爾斯泰因。1864年1月,局勢持續緊張,但沒有戰斗;丹麥軍掌握艾達河北岸,德軍則在南岸。 1月16日,俾斯麥向丹麥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她在48小時之內廢除十一月憲法。這在政治上是不可能,尤其因為限時太短,丹麥政府拒絕接受。2月1日,普魯士和奧地利軍隊渡過艾達河,到達石勒蘇益格,戰爭無可避免。
❺ 以普丹戰爭為背景的電影《1864》
以普丹戰爭為背景的電影《1864》
《1864》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1851年,丹麥擊敗了南部的石勒蘇益格叛亂分子和普魯士。1863年11月,丹麥王國違反1852年缺高的倫敦議定書,將石勒蘇益格、伏物尺荷爾斯泰因和羅恩堡並入丹麥,引起當地日耳曼居民反抗,普魯士和奧地利趁機向丹麥發動戰爭。該劇以螞派一對親兄弟和一個童年閨蜜的視角,從兩小無猜,春心盪漾,到被戰爭無情的捲入,有情人終無法成為眷屬,遺腹子與父陰陽相隔。精英階層的自負,宗教意識的荼毒,殘酷到讓一個國家幾乎國將不國。影片真實地反映了那個年代狂熱民族主義帶來的災難,並穿插現代北歐的社會現狀,反映兩代人的經歷。
這部片的戰爭場面算相當不錯,武器寫實,戰斗場面多,在表現戰爭上非常誠實,對戰爭的場面,戰爭中的人們的心理和表現,人性在戰爭中的變化,表現的誠實。戰斗場面也拍得很好,排隊齊射、大炮轟人、刺刀肉搏戰都有,也拍的很壯觀。1864年,丹麥在普丹戰爭中戰敗,失去了40%的領土和38%的人口,這是丹麥歷史上最血腥的戰爭,1864年也成為了丹麥歷史的關鍵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