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沒有有關和異性相處有社交恐懼症的電影
《海洋天堂》
《雨人》 本片通過不正常人的角度嘲諷正常人的生活習慣和思想,兩位主角有精彩的表演。影片獲柏林金熊獎及第6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男主角
《自閉歷程》 2010年艾美獎提名作品
《瑪麗和馬克思》 一場關於友情、自我和對自我的剖析之旅
《馬拉松》 該片以自閉症患者為主人公,講述了一個自我實現和溝通的故事
《充氣娃娃之戀》
《莫扎特和鯨魚》
《黑氣球》
《本X》 在2007年的第31屆蒙特利爾電影節上,本片獲得了美洲大獎以及評審團和觀眾的最高獎。
《亞當》
② 你知道哪些關於社交恐懼症的相關電影可以推薦
《雨人》《本x》《自閉歷程》《瑪麗與馬克思》《宅 Killing Time at Home》
③ 我想查找有哪些是主角是社交恐懼症的電影的
以下主角是社交恐懼症電影(不是自閉症):
《莫扎特與鯨魚》,《瑪麗和馬克思》(動畫),《簡單西蒙》,《亞當》
④ 求幾部關於社交恐懼症的電影, 有好看的就幫忙介紹一下, 謝謝啦。
推薦這幾部:《雨人》《本x》《自閉歷程》《瑪麗與馬克思》《宅
Killing
Time
at
Home》
⑤ 如何評價韓國獨立電影《社交恐懼症》(
最近,網路上熱點紛紜。此時來看這部《社交恐懼症》,會更有現實意義。韓國電影對社會現實的持續發聲,幾乎要讓我們習以為常了,但這部充滿銳氣的獨立製作,還是讓人眼前一亮。
其實同類型的,2012年陳凱歌導演的《搜索》,也涉及鍵盤俠、人肉搜索和網路暴力。可是,不曉得是出於商業還是什麼考慮,陳導借用了這些發人深省的元素,當時也的確引發了不少討論,但講好故事、拍好畫面之餘,最終片子將輿論殺傷力變成了俊男靚女的愛情助攻,除了成就一對兩岸姐弟戀的良緣佳話,並沒更深入地走向批判,有些可惜。
這些遺憾,在《社交恐懼症》所呈現的結構邏輯和冷酷人性之中,得到了更盡然的表達。不同於通常的商業電影,《社》的表現手法有些平淡,這或許令一些觀眾望而卻步。不過,我個人倒是很喜歡影片因此而獲得的寫實感。故事設置其實是有類型片套路的:一個網路暴力引起的自殺事件,一段網民發起的人肉「圍剿」,一場疑似謀殺的死亡。圍繞著兩個正在准備警員考試、自認為「正義凜然」的年青人,和一群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烏合之眾,懸念叢生。他們不斷撥開迷霧,又陷入新的謎團,追查兇手的過程中,自己也難以倖免。
片名「社交恐懼症」,其實說的是社交網路的恐怖,或者更准確地,是說當代這種躲於虛擬網路背後,人性的暴力和惡念就會被集體無意識放大的病,可以有多可怕。在SNS發達的今天,每個人都可能是加害者,也可能成為受害人。孤傲的閔荷英是,永民也是。
編劇對永民這個人物的設定,使《社》對於「網路暴力」這個話題,能探究到遠超出《搜》的深度。永民是被網路兩次加害的人,他被迫改名、搬家,甚至無法參軍,第二次他更是差一點丟了命。但同時,他人肉閔荷英、攻擊論壇,的確是對閔荷英之死推波助瀾的人。
對因語言暴力而自殺的人無法理解,片中幾次這樣說。的確,直到真相被扭曲,那些惡毒的攻擊、排擠、辱罵、冤枉,委屈得你喘不過氣來,更從虛擬的網路背後闖入你真實的生活,逼到你面前之前,你都無法理解。
閔荷英死前一直在看直播,她蒼白壓抑的表情,和網友們在樓下的喧鬧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對他人毫無憐憫感知的嬉笑和麻木,聽起來心寒,女孩脖子上纏著網線,緊閉雙眼再無生命的臉,更讓人心悸。
作為一名新導演,洪錫宰在這部處女作中顯出穩重的掌控力。SNS社交發生在手機和電腦之上,主要是文字構成,可是片中有電話、簡訊、論壇留言、聊天室、Facebook、直播,各種網路時代的虛擬生活形式,都通過影像恰如其分地展現出來,不沉悶也不混亂,節奏和視覺化十分清晰,給出了很好的示例。
最精彩的一段是永民身份被拆穿時,在聊天室里被昔日一起抽煙喝咖啡的好友質疑,甚至冤枉、威脅、羞辱。此段落沒有畫面,可是僅憑著一屏一屏的字幕,和最簡單的音樂點,就營造出讓人窒息的緊張感和壓抑情緒。
個人喜歡的另一段,是志雄和永民在公交車上交談。志雄問,為何要對殺閔荷英的兇手這樣執念,永民說,「如果抓不到兇手,我們不就成了殺死她的人嗎」?之後,二人沉默。一連串公路上行進的鏡頭,各式各樣的車尾燈閃爍,像始終對著人的後腦勺,隱藏在屏幕後看不到的一張張正臉。
影片在冬天拍攝,始終呈現出一種陰冷沉寂的色調。留言板、大字報、貼滿即時貼的儲物箱,是片中少有的亮色,可是也能變成殺人於無形的武器。
最後,事件似乎告一段落,再紛紛擾擾的兇案也被新的丑聞所取代,就如同我們每天熱點更迭的互聯網。可是對那些當事人而言,真的都結束了嗎?
在影片開頭,志雄義正辭嚴地回帖,說就是要抓你這樣的人。結尾,終於通過了復試可以當警察的他,知道該抓誰?懲罰誰了嗎?
三位主演之中,本來是沖著卞耀漢看的,但李柱勝這個演員我覺得選得更好。因為他相對而言長相最普通、名氣最小,因此角色看起來也最平凡貼合,這是電影的幸運。
同樣慶幸的,卞耀漢(《未生》、《六龍飛天》)和柳俊烈(《請回答1988》),都憑藉此後在韓劇中的表現成了當紅小鮮肉,但他們在這部獨立電影里毫不違和、自然平實的演技,猶如每個普通年青人本身一樣朴實無華,也讓網路暴力的殘忍本質更加切膚。
1935年,阮玲玉憾然離世,留下一句「人言可畏」。八十年後,時代並沒有改變,傷害和殺戮非但沒停止,反倒因變換了形式,而隱藏得更深,進化為毀人於無形的大殺器。
就像志雄說,網上有些人說閔荷英是他殺,這樣的人存在。是的,要小心吶!我們每個人都手握利刃,都可能殺死閔荷英。
⑥ 如何克服社恐微電影
社交恐懼症微電影《你,好》
通過微電影的形式,設計貼近大學生生活、體驗的微電影劇本,講述大學生社交恐懼症的生活經歷及體會。以一個不存在的角色與真實的角色作為劇情主體,經過曲折的經歷,主角慢慢的正視自己,一步一步的成長,深刻刻劃出面對社交恐懼需自己勇敢面對的主題情感。微電影表達了只有當自己不放棄,勇敢面對的時候,才能真正去解決自己的任何問題的積極情感。呼籲學校與社會關注大學生社交恐懼症愈趨增加的社會現狀,讓大學生走出困境。生活是曲折的,可總會有美好的人和物去值得我們繼續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