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推薦 > 農村看電影場景視頻

農村看電影場景視頻

發布時間:2023-07-09 06:39:46

A. 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這個在露天看電影是我們小時候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影像中太深刻了,那個時候先帶上小板凳去佔位置,喊上小朋友,一片空地上擺著放映機還搭了一個白布架子。

專用放映機

90年代好樸素啊!

人們坐在一起好溫馨啊!

在學校讀書每個禮拜五也會看電影。全校一起看。真好,那個時候覺得新鮮人滿為患熱鬧的很,很喜歡那種感覺。

在黑燈瞎火的農村夜晚沒有什麼 娛樂 項目,免費露天電影這種大眾消費很受歡迎,不論是戰爭片還是喜劇片都是鄉親們的精神大餐。

影片上影還早,大夥就匆匆吃過晚飯趕往空曠場地,一手牽小孩一手拿木凳,不時和熟人打招呼;一個個眼神里充滿了精彩故事的期待。

搶占靠前的位置是每個人心裡的一件大事,因為坐前排可以看清楚、聽真切,還沒有人干擾;於是大家想方設法往前坐,笑臉多了,客氣話此起彼伏。

電影正片開始之前加一段宣傳片,什麼沼氣修建、蠶桑管理等等,小孩子不感興趣,在人群里追逐、打鬧;一些准備找對象的男青年醉翁之意不在酒,眼神不住也往女青年身上瞟。

正片終於開始,喧鬧的廣場變得啞雀無聲,人們的表情變得嚴肅起來,眼睛都不肯多眨,生怕精彩情節一閃而過。

電影劇終,大夥歡呼起來,議論著故事的每一個細節;忘記了寒風的吹拂和坐硬板凳的疼痛,過了一把癮足夠了。

農村看露天電影,最鼎盛時期是文革結束後的七十年代未期及八十年代。那時候經過文革十年中的娛樂單一單調,十億人民看八個樣板戲。到一下子解放放開,大量的文革前拍攝的故事片,進口譯製片復映,加上當時農村文化文娛節目嚴重缺乏,電視未普及。所以農村每一次放露天電影都好象節目一樣,隔村隔鄉都來觀看,真是人山人海。我有幸曾經當過那個時期的,農村流動電影隊中的一名放映員。見證和經厲過那段非凡歲月,終身難忘,現在還很懷念那個時期一些場景。農村流動電影,分為三種機型,一種是35mm的,稱為大機隊,由兩部放映機組成,中間不用停下來停映換片,跟電影院一樣機型一樣放映形式,畫面及聲音質量較好。第二種是16mm機型,稱為中機隊,單機放映,因此換片時要停映,是農村電影的主力軍,這種機型的拷貝(放映用的膠片)最多,影片內容最齊全豐富。第三種七十年代未期才出現的8.75mm機型,是35mm拷貝的四份之一,稱小機隊,是普及型。此機種靈活簡單方便,很適宜轉移場地,深入到每一個角落。

在我的印象中,農村放露天電影,應該是從1964年農村 社會 主義教育運動(簡稱四清運動)開始的,那時縣電影院組織了農村電影巡迴放映。因為農村面積廣,縣里下農村的放映隊才幾個,因此,在農村看上一場露天電影,也是很不容易的。我們只要一得到周邊有放映電影的消息,就會興高采烈,奔走相告。

天黑了,大人們在隊里出工的散工了,我們這些小朋友也把牛關進牛棚。大人們就開始准備走夜路的照明,用干衫木皮或者干麻桿束成一把,也有用干竹片的,然後用繩子縛緊,點燃後就是很好的照明物了。院子里走夜路也有用手電筒的,這些人家大多是有人在外面參加了工作的。

記得看第一部露天電影好像叫《奪印》,說的是階級敵人用糖衣炮彈進攻,腐蝕拉攏幹部,使他們喪失階級立場。劇中一句台詞,至今仍然念念不忘,一個美女地主婆在喊:「何支書,吃早飯啦!"

我與院子里的一個老光棍,算是影迷了。老光棍輩份大,算起來是我的高叔祖了。只要周邊哪個大隊有電影,走七八里夜路,我們也會在所不辭。因此,當時流行的一些電影,我們大多數看過。比如《劉三姐》,《打銅鑼補鍋》,《渡江偵察記》,《上甘嶺》,《地道戰》,《地雷戰》等等。七十年代後,我招工到了到了後來的國企,我們廠里也有放映機,每周都有電影看。

八十年代初,一種更加輕便的,適合於農村放映的8、75拷貝小型放映機問世,農村電影得到了進一步普及,我們縣每個鄉都成立了電影放映隊,群眾看電影不再是一種奢望,可以就近在家門口看露天電影了。

要說體驗,還真是有一點,感嘆我們的 科技 發展得真快。我們過去要跑老遠才能看到的電影,現在坐在家裡,想看什麼影片,點開就有,為我們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現在的人,誰還願意走夜路,去看露天電影呢?

科技 發展快,替代也在加快。這些年電視替代了電影,現在又興起了手機熱,真的要與時俱進,努力學習,才能不落伍啊。

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挺有意思的,我小時候就看過很多場這樣的電影。

先說說看電影之前,全村人不論男女老少,拖家帶口,都搬上自家的小板凳,浩浩盪盪地往大隊趕(我們當時是在大隊放露天電影的)。

很多人會帶上瓜子之類的零食,我小時候常常在春天的時候,跟小夥伴去野地里去挖「羊了冠」,就是一種可以吃根莖的小野菜,我到現在也不知道它的學名,我看電影的時候會洗上一大把揣在兜里,待到看電影的時候吃,美滋滋地邊吃邊看,那味道有點甜絲絲還有一點辣。

再說回放電影這事,一般電影沒開始之前,場院上是十分熱鬧的,簡直可以用「人聲鼎沸」來形容,孩子哭老婆叫,有吃晚飯早先去佔座的,在身邊清出來他的「一畝三分地」,那裡就不讓別人坐了。有拿著手電筒滿場晃大呼小叫喊人的。在電影放映之前,那場景絕對不亞於現在早市的熱鬧……。

待到電影開始了,雖然安靜一些,但還是偶爾有喧鬧聲從某個方位響起,要想有現在城裡電影院里那種絕對的安靜,不存在的。當時的感覺跟現在的擠公交有點像,一村子人都來了,有時候還有外村來湊熱鬧的,鬧鬧哄哄的。

那時候看的電影,印象深刻的有《紅高粱》,當時我好像也看不太明白,只記得一大群光著膀子的漢子抬著酒,唱「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再就是聊齋,我記得那時我10歲左右,有一次忘了什麼原因了,家裡人都沒去看電影,我自己去的。當天晚上大月亮地,一點都不黑,我壯著膽子回家,可是看聊齋的「後遺症」還是落下了,那之後好幾天都不過勁,在家看啥都像是顆血淋淋的心臟在那裡跳,簡直嚇個半死。

我那時候小,對男女之事還不太懂,但有些這方面的鏡頭還是記得,聊齋里有個鏡頭是有個男人把胳膊割開,擠血滴在一個女人的肚臍里,當時記得那女人肚皮白白嫩嫩的,感覺好羞恥。現在想來有些可笑,怎麼一個肚皮就能讓個孩子感覺羞恥呢。

其餘的電影記不太清,好像看過劉曉慶演的小花,還有一個電影,忘了是什麼名字了,只記得他男主角當時蠻帥的,後來才知道那是李連傑,那部電影是他早期的作品。

還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就是我們村有個人在去別村看電影時,遇到了鬼打牆。

那次是在二隊放電影,我們村子是三隊,去二隊要經過我們村頭的一個大坑,那大坑雨水充足的時候是蓄滿水的,趕上乾旱年頭的話,就單純的是個老大的坑了。大坑旁邊種著白樺樹,晚上颳起風來,樹影婆娑的,在加上樹葉子嘩嘩啦啦響,怪瘮人的,我們一幫人一起搭伴走倒也沒啥,要是單獨一個人肯定會害怕。

當天我看完電影和村裡人一起回來,美美地睡下。第二天,卻聽昨天一起看電影的五嬸子說,劉四昨天一晚上都沒走回村子,整整圍著那個大坑轉了一宿,說是遇到了鬼打牆。我聽了嚇出一身冷汗,還好我沒野到自己單獨去外村看電影,否則我也會遇到鬼打牆。

五六十年代農村放露天電影.那可是農村大人小孩最高興熱鬧的時候.吃過晚飯基本是家家鎖門到場.牆上樹上爬的都是人.村裡領導先講幾句話.然後先放幻燈片」再放記錄片.最後放的才是正片..放到最關鍵處.人人都鳥無聲息.全神貫注.只聽到電影機的達達聲.半路很少有人離開.一直放完影片人們才如夢初醒.戀戀不舍的回家

那是七八十年代的事了。

學校里也組織看露天電影《小兵張嘎》《閃閃紅星》等。

村裡每隔些日子就請放影隊到村裡放電影。

得知消息,村民們,尤其是小孩子們都早早地吃過晚飯,拿著凳子,椅子走到屏幕前坐好,等著看電影。

屏幕其實就是一張白色的布,掛得高高的(對於當時我來說)。

等到人們都坐好了,最後面的放映員就用放影機,也就是投影儀把某部電影的內容投放在前面的白色幕布上,人們就開始看電影了。

小時候放學後,聽說村裡晚上演電影就特興奮,吃過晚飯就趕緊拿起小凳子跑到演電影的地方,找個好地方,坐下來等著看電影。

放影前,人們三五成群地往那聚集,有說有笑,互相打著招呼。

看電影是小時候最有趣的事。

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怎樣一種體驗 ?太美了,比過年還高興,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也就剛記事,隱約還記得村裡演電影,動畫片 ,紅軍橋,那時候太小了什麼也沒記住,就記住白狗子掉下水淹死了,因為太小了,只看了個開頭,就呼呼大睡了,電影演晚了才醒,演的什麼,真的不知道。後來慢慢長大了 ,才開始記住了電影的名字。小時候什麼 娛樂 活動都沒有,最美最高興的事就是看露天電影,也不是常有,一個月就那麼幾場,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白天大喇叭 廣播,貧下中農同志們,社員同志們,今天晚上我大隊放映電影,電影的名字是平原游擊隊,希望大家准時觀看,天還沒黑,就開始掛幕,地點就是村當中棉站下坎,河邊,有兩顆樹 ,把繩子扔到樹杈上,一群孩子幫忙,才把銀幕掛起來,一會全村人都拿著凳子來了,嘰嘰喳喳的可熱鬧了,放電影的先要對光,一道強光打在銀幕上 ,左挪右移,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正,小孩子把手伸出來,做各種各樣的動作,銀幕上留下他們的首影,老鷹捉小雞,太好玩了,放電影的一通罵,小孩子才不敢淘氣了,電影就開始了。那時候的電影百分之八十都是黑白的,幾乎很少是彩色的,我們管它叫帶色的。最開始是加片,一般是新聞簡報,相當於新聞聯播,就是國家大事 ,接見外賓什麼的 ,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紅旗渠,消滅小地老虎,農業學大寨。有時候演到一半 或剛演個開頭,下雨了,或者停電了,大家這個罵呀,就是不家走,等著來電,演完都後半夜了。更可氣的是傳的非常廣,說晚上演電影,演電影的沒來,大夥一個勁的罵娘,編了個順口溜,叫加片磨鞋底,白跑英雄傳。那個時候看過的電影實在太多了,黑白故事片有平原游擊隊,鐵道游擊隊,回民之隊,洪湖赤衛隊,地雷戰,地道戰,南征北戰,英雄兒女,三進三出,家,我這一輩子,奪印,李雙雙,李二嫂改嫁,小二黑結婚,鋼鐵戰士,戰友,奇襲,鐵道衛士,雷鋒,斗鯊,古剎鍾聲,野火春風斗古城,四零五謀殺案,保密局的槍聲,特高課在行動,五十號兵站,虎膽英雄,智取華山,柳堡的故事,烈火中永生,永不消失的電波,暴風驟雨,滿意不滿意,李時珍,喬老爺上轎,楊乃武與小白菜,等等,太多了,記不住了,彩色電影不是很多,印象深刻的是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紅燈記,杜鵑山,青松嶺,艷陽天,金光大道,激戰無名川,火紅的年代,海霞,戴手銬的旅客,黑三角,決裂,春苗,紅雨,風雨下鍾山,拔歌的故事,從奴隸到將軍,北斗,霓虹燈下的哨兵,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寶蓮燈,歸心似箭,駱駝祥子,戰上海,珊瑚島上的死光,甲午風雲,紅色娘子軍,梁山伯與祝英台,追魚,紅樓夢,鐵甲零零八,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野豬林,難忘的戰斗,等等,外國故事片也不少,看不見的戰線,鮮花盛開的村莊,賣花姑娘,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追捕,佐羅,泥羅河上的慘案,七十九級台階,寧死不屈,腳印,多瑙河之波,列寧在一九一八,地下游擊隊,埃及艷後,東方夜譚,鄉村女教師,一個護士的故事,摘蘋果的時候,火車司機的兒子,沸騰的生活,流浪者,奴里,葉塞尼亞,巴黎聖母院,回故鄉之路,伏擊戰,保爾柯察金,百萬英鎊,淘金記,大蓬車,戰斗的早晨,海岸風雷,東方快車謀殺案。等等數也數不過來。

B. 盤點五十年代國產農村老電影,【免費高清】在線觀看百度網盤資源

五十年代國產農村老電影,在線觀看免費資源

劇名:葡萄熟了的時候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提取碼:m379

劇名:草原晨曲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提取碼:b8kg

劇名:關不住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提取碼:6clx

劇名:湖上的斗爭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提取碼:5wj5

劇名:春風吹到諾敏河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提取碼:c1x3

劇名:流水歡歌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提取碼:1n2f

劇名:夏天的故事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提取碼:x0j4

劇名:三個戰友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提取碼:3k4g

劇名:水鄉的春天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提取碼:h9lo

劇名:鋼珠飛車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提取碼:gl1e

C. 農村看電影的場景你還記得嗎

記憶中的露天電影

說起農村看電影,那熱鬧場景沒經歷過是想像不到的。小時候農村也沒有什麼 娛樂 ,那時大家也沒有打工,年輕人都在家裡。看大戲,看電影是非常開心的大事。

一聽說哪裡放電影,心中早早的期待著,數著日子。電影都是露天的,在一片空曠的場地上,銀幕要麼掛的牆上,要麼掛在埋好的兩個樹樁上,兩個大音箱,一個老式放映機,一台汽油發電機。我們那裡除了村裡(那時叫大隊)每年放兩場電影外,其它放映機會就是逢廟會或有人許願還願,再就是條件稍好些喜歡熱鬧的家庭逢兒女結婚,生小孩等大喜事也會放電影。只要說哪裡要放電影,附近各灣子甚至附近村的人都會背著椅子凳子早早的趕去,特別夏天一路上從下午天四五點開始,賣貨擔的,走親戚的,送禮的,看電影的,陸陸續續都不斷人。有時得跑挺遠路,記得我看電影最遠都跑十幾里地。

每場電影通常最少也幾百人,人多的時侯附近樹上土堆上都是人。銀幕早早的掛上,日頭還高,就有紛紛到場者去佔有利位置,把椅子登子早去占著,賣貨者在外圈,擺著各種小攤賣各種食物,小玩具,等等貨物。孩子們前串後串跑來跑去,甚是歡樂,年輕男青年三五成群到處尋找哪裡有鍾意的姑娘。。。。。。叫賣聲,打鬧聲,聊天聲,喊人找孩子聲,音響放出的歌曲聲。。。。。。一片吵雜。

天黑下來,電影才能開始,這時整個場地不知覺中人坐著的站著的擠滿了人。隨著放映員對片,調試結束,電影也就即將開演,銀幕圖像聲音出現,場地頓時也就安靜下來,雖然也有些交流聲,但終究會壓低分貝,漸漸的淹沒在電影聲中,大家也都靜靜地看著電影。遠看去,外圍的賣貨攤的燈籠星點的點綴著電影場上,還別有一番景緻。

記得那時電影經常放,《少林寺》,《俠女十三妹》《醉拳》《湘西剿匪記》《神偷》。。。。。。也非常豐富。

看露天電影最不和諧的就是,偶兒會有年輕人打架,那時我還小,聽說有人打架就怕。再就是沒帶凳子的,會抽人草垛的草,挽成草把席地坐。人多了還真把人草垛草拽去不少,碰到脾氣不好的,還會罵人的。

散場後大家跟著各路手電筒光亮各回各家,路上大人聊著電影的內容,年輕人討論別家姑娘,孩子們有人依然嬉鬧,有的都在爸媽懷里睡著了,猶由未盡。

太陽還老高,我就和其他小夥伴們搬著小板凳早早地來到我們村部門口了。村裡的一遍又一遍地在喊:「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今晚大隊門口有電影!今晚大隊門口有電影!!都快來看啊!高興的拿上手電筒叫上小夥伴們一起去。

還有那個時候主要放抗日戰爭的電源有:《地雷戰》、《地道戰》、《南征北戰》、《小兵張嗄》、還有《少林寺》……大半夜放完了,我和小夥伴們一起回來走在路上還是有點嚇人的哈哈。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這么多年過去了,還真是童年的那一段回憶好啊!現在也體會不到那種兒時放電影的快了的回憶了!

幼年時,在農村經濟發展落後,精神文明建設極度落後的情況下,電影放映員絕對是神聖受追捧的職業,聽母親說,在八十年代,孩子們一聽說哪裡有電影,都成群結隊,不顧辛苦,走上十幾里去看電影。直到我童年時,村裡放電影,街上還得坐的滿滿的,小孩子都爬到樹上去,等到電影散場,大家討論著劇情,拿著馬扎,領著孩子,三三兩兩回家去。這個畫面和在家門口躺在涼席上看星星的場景一樣,印在我的腦海,至今依舊清晰。那個時代,在長輩眼裡是苦難,在孩童眼裡卻是無憂無慮撒歡奔跑的童年。據說,現在村裡一個月放一次電影,據說,看的人寥寥。今天,已經二十五歲的我,和母親一起,搬著板凳來看電影。第一部,經典的抗戰片,第二部,接地氣的民間小調。不知為何,這場景讓我想到了義大利電影《天堂電影院》,那是個男孩的成長史,而村裡的電影,伴隨了我的成長。我站在巨大的幕布旁,看著電影里的嬉笑怒罵,聽著觀影群眾的竊竊私語。夜漸深了,天上的雲彩還是一塊一塊的,初秋的夜微微涼,我的思緒飄呀飄,飄到了小時候,去捏一捏那個小女孩紅撲撲的臉。夜晚的小精靈們,睡吧。

60年代末70年代初看過的電影

有:南征北戰、地道戰、紅日……不管刮風下雨都在露天放映,一聽說有電影,太陽老高就去等著。一點都不誇張的說,十里八鄉的都來看,那場面宏大、壯觀。

印象最深的那次是演動畫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十五六里路步行走去,吃罷午飯我們一幫小夥伴們就走了,可是天黑後我們等了好久好久還不放映,那時沒有手錶,感覺時間很慢很慢,

後來知道了是從縣城向這里導片子,其實是一部片子三個地方同一晚上放映,縣城首先開始,放完第一本後有人騎摩托車送往第二場地,第二場地演完再送往第三場地。第二本,第三本依次類推。當然了,中間也免不了等場!

我們看的是最後一站,回到家時天已是微明了,不過,還是很性奮。

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滋有味,那個時候每年還能看個三兩場電影,

現在已是十多年沒看電影了,有時村子裡也演電影,可惜以沒了那時的性趣,更沒了那股熱情!

別了我的童年,別了我的天真爛漫!別了我那想學好學而終究也沒有機會去讀書的夢……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兒時的我看電影是最期盼記憶最深刻的事。能夠看上電影是一種享受。家在農村,那時候家裡沒有電燈,電視,人們的 娛樂 方式就是看電影,看戲。村裡大約一個月會放一次電影,如果村裡要放電影了,有人知道了就會興奮的奔走相告,一傳十、十傳百,不大會兒整個村子的人都知道了。我的心情像過年般高興,盼望著天快點黑,奶奶晚飯也做得比平常早一些。吃完飯我搬著小板凳到放電影的地方找個好位置,先佔住,還和小夥伴配合輪流值班看守防止位子給被占。天剛掃黑,父老鄉親都出來了,還有一些鄰村的人也來了,集中在一起,場地上的人一個挨著一個,喜悅的心情溢於言表。有時候銀幕的後面也坐滿了人,在人們喜悅的等待中,電影開始了。有時候村幹部還會借換片的空檔兒,向村民發通知,講生產注意事項等。記憶最深刻的電影是《地道戰》、《地雷戰》、《少林寺》《喜盈門》戲劇電影《朝陽溝》《包青天》等。看電影的場面,熱鬧,有趣,真的難忘,記憶猶新,如在眼前。

小時候看電影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記得最早的一次看電影是坐在父親的肩膀上,看的。那是在我們村原來的老學校操場的東南角,當時候剛開始都是用投影儀照上銀幕上的一個個的畫像,畫像上的女生,像個新媳婦,眼睛直勾勾的盯著我,心裡 好害怕的!

那時候看電影也不知道什麼片名,也不知道說了什麼。後來看電影就能記得了。有南斯拉夫的《橋》,阿爾巴尼亞的《寧死不屈》,《地道戰》,《地雷戰》,《苦菜花》,《賣花姑娘》,《火車司機的兒子》,《海霞》,《戰友》,《奇襲白虎團》《小兵張嘎》,《大浪淘沙》,《閃閃的紅星》,《沙家浜》,《紅燈記》,《艷陽天》,《金光大道》,《磐石灣》,《敵後武工隊》,《鐵道游擊隊》,《平原游擊隊》《智取威虎山》,《草原英雄小姐妹》,《大鬧天宮》,《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南征北戰》《車輪滾滾》,《龍江頌》,《海港》,《杜鵑山》,《小花》,《知音》,《血戰台兒庄》……

那時候農村沒有什麼 娛樂 ,一年有幾次電影到村裡。當銀幕豎起來了,孩子們都忙著佔位置,護地方,電影開放的時候,可以說是家家閉戶,露天電影場是人山人海。前面的人坐著,後面的人站著,最後面的人站在板凳上。

那時候,只要聽說哪裡有電影,村裡的小夥伴都會 成群結隊的前往,有的十多里路,每當電影快結束的時候,人們都是爭先恐後地往回跑。

一路上孩子們學著電影里的台詞,有的調皮搗蛋的孩子到了家門口,用腳踢自家的大門,用電影里日本鬼子的話說「他媽的,給老子開門,死啦死啦的」……

兒時的往事,不是隨風而去,卻是永遠的記憶!

說起小時候農村看電影的事情,一下就激起了我懷念兒童時的情景。

我小時候的農村,非常落後與貧窮,沒有通電,照明全靠點煤油燈。即使晚上再黑,也只有那麼一星點光明。我們家兄妹多,衣服破爛,母親每天晚上補衣服就成了日常營生。這樣一點點光亮,也就成了全家人體面的期盼。那時的煤油,也是實行供應,經常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有很多晚上只能黑著靜坐。這樣大人們互相竄竄門,鄰居互相訴訴白日發生的事情。那麼我們這些孩童,放了學的晚上,就真的反了天了,不是成群玩打仗,就是玩捉迷臧。一直玩到十一點多,也不情願回家睡覺,我就常被兄長叫回,有時還要挨揍。

那時農村演場電影,是非常稀少的事,能看看電影,真的是一種享受。那時看電影是要買票的,用的電是發電機發的。我們家貧窮,買不起電影票。可我就想看電影,只好要麼瞅機會往裡蹓,要麼等電影快完時把門人不管了進去看看也滿足,我們那時叫作解放。後來 社會 逐步發展,農村也送上了電,演電影也就不再賣票,我們那時叫作公演。可演電影的次數很少,電影片子也少,從縣電影公司調片,往往一部電影要在各村輪演。我們就天天在盼,一旦說村裡要演電影,晚飯也就顧不上吃飽,早早搬上橙子去占空。我最愛看的是打仗的片子,經常和小夥伴們一起,步行十幾里出村去看電影,一部電影只要附近演,百看不厭。我們常常模仿電影中的情景,自導自演,玩個盡興。那時的電影,簡直成了我們快樂的全部。

隨著科學的進步,電視逐漸取代了電影,現在農村即使也會來演場電影,有時觀看的也只三五人。手機的智能化,又在逐步取代電視。我們這一代的經歷,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說,簡直就是童話。生活越來越幸福了,可由不得常思念童年的往事,也許懷念過去也是一種幸福。

記得小時候第一次看電影就是在村子裡的村委會場地看的是主要好像是於榮光,抓小孩子那個電影具體名字我還記不起來了,播放電影的師傅還是村長請來的,每天下午5點多就會把放電影的設備架好,拉一塊布,小時候還特別愛看放電影設備發出來的光是五顏六色的光,那時候覺得這東西太高級了。小時候村上的人都特別愛看,每天都是晚上7點多播放,我們小孩子都是早早的在家吃完了飯然後一家家互相招呼一起去村委會看電影,大人去的時候都帶一個小凳子,有的是坐在院子門口的大石頭上,我們小孩子就比較方便了,直接騎到牆頭上,村上的孩子也多,每天晚上都能再那牆頭上騎一排在那聚精會神的看。有的家離村委會近的直接端著碗出來一邊吃一邊看。

小時候最高興的事之一,莫過於看大屏幕電影

D. 小時候農村放電影正片之前放加片,你還能說出一部加片名字嗎

一般都是《新聞簡報》和動畫片,如《哪吒鬧海》《三打白骨精》等等。最後才放 電影正片啊!謝謝!

主要是新聞簡報紀錄片。科教片!防止病蟲害,施肥,農葯,土地改良,下雨,刮風,乾旱的形成!

是那部電影,我就不清楚了,我只知道在電影正片開放之前,播放員都會按照國家政策或者地方政策,推薦播放一些農業或者工業宣傳廣告,同時有時也會插播一點國家新聞等。

小時看電影在正片開始之前都要加放(新聞簡報),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部(世界未解之謎)。

記得是先演一些新聞記錄片,大多都是「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攝制的,然後才演「正片」。

《農業學大寨》

一般放正片兒之前放夾片兒,都是些國家新聞農業知識,還有兒童故事片兒,那時候放電影兒在大街上,佳片兒也是在召集人,人們都陸陸續續全來了,這時,就開始放正片兒了,不記得加天兒的名字,有好多佳片兒都沒名字

問:小時候農村放電影正片之前放夾片,你能說出一部夾片的名字嗎?

過去農村放電影,那是縣放映隊的巡迴放映,不是商業放映,所以每放正片之前都可能帶有夾片,這些夾片有新聞片,有科教片,還有動畫片。

那時夾片里的新聞片就是《新聞簡報》,說是新聞,其實也是早就過時的新聞,因為它是隨著電影正片而來的,有的電影兩三個月才轉過一次,有的甚至還長,這新聞也就是幾個月以前的新聞了。有一次看《新聞簡報》毛主席接見某國政要,還是上一年的事。

科教夾片記得有一部是《豬囊蟲》,說的是人和豬共同寄生的絛蟲。還有一部是《節柴灶》,說的是燒火做飯修節約柴草鍋灶的影片。還有說小麥移栽玉米移栽技術的。

動畫片和木偶片還有剪紙片也有很多夾片,《大鬧天宮》,

《哪吒鬧海》,

《半夜雞叫》,

還有《紅軍橋》,

《小螺號》,《草原英雄小姐妹》等都是動畫木偶夾片。

讓說一部,我卻說了這么多部,超額了,其實還有很多很多,還有的都記不清了。

看正片過癮,看夾片也很入神的。

回答問題:

小時候農村露天影院放電影的場景,大家還記得嗎。

八十年代,露天電影的場景,大家還記得嗎?

我是七九年的,八十年代露天電影依然在我心裡記得,小時候最喜歡過年和放露天電影。那個時候還是放黑白的,電影機器需要2、3個人拉,一到放電影的時候村裡廣播就會通知。聽說要放電影,小孩子們有的早早的拿著板凳去村等。有的飯都不吃,就去等放電影,在那個時候,農村看一場電影很不容易。

現在時代變了,農村也變化大了,都沒有來農村放電影了,而去城裡看電影現在電影票很貴。很少時間去看,而八十年代放露天電影的那種情景不會在有了?

農村露天電影,我

記憶憂新

曾記得,那些年,我們農村看過露天電影.

顧名思義,露天電影就是在室外看電影。

露天電影,在七十,八十年代流行。

農村放電影,一般情況下,都是先擇生產隊場里,學校操場,農民寬敞的大門口。採用放映機,有的是活動影片。

在8o年代的農村電影放映隊,是公社組織的,如果哪個村放電影,其它村的社員也會跑上個三里…五里的路途去看露天電影

網友老伙計:

七十年代的露天電影是我孩時最有情懷的一段美好記憶。

暑假中每逢八一建軍節晚上 體育 場必有駐軍慰問給當地民眾放映露天電影,而且連映二部故事片,那天傍晚我總是興奮地馬虎吃幾口飯,嘴中叼著一

餅,肩上扛著長板凳和幾個小夥伴去占最佳觀影位置,每當布幕上出現閃閃放光芒的八一五角星時,我們就拍手呼喊,肯定是我們小孩最愛看的戰爭打仗片。《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上甘嶺》、《戰上海》、《英雄兒女》、《小兵張嘎》、《打擊侵略者》、《地下游擊隊》、《海岸風雷》、《第八個是銅像》、《列寧在十月》等中外電影如數家珍,百看不厭。

加片?哈!要不是你提問,我根本想不起來「加片」這個片語了。一是我隨著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化和電影票的漲價,看電影少了,更別提在農村看電影了;二是現在電影院里都是提前放廣告,完全想不到加片的概念。不過題主的提問,很快讓我回憶起了小時候,在老家看電影的一些情形。

「加片」這個詞還在我的記憶深處,它就像是一個歡快地從父老鄉親嘴裡蹦出的精靈,帶著驚喜,卻又忽的不見了——我實在想不起來,在農村看電影時,看過哪些加片,只感覺是加演了一部電影。但顯然這不是事實。

小時候看電影,主要記住的是情節,而不是片名。我敢肯定的是:那時候電影開演前,絕對沒有商業廣告。

E. 六七十年代,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一種怎樣的場面

六七十年代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一種非常熱鬧的場面,因為大家會將這樣的活動當做是逢年過節一樣來慶祝。在當時的農村想要看一場電影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說平時工作哪怕再累大家也都會非常的興奮,因為他們會期盼著看電影。很多人做完了農活以後雖然特別的辛苦,但是他們卻依舊笑得特別的開心,因為他們都在等待著電影的播放,並且當時的小孩子也特別喜歡在這樣的氛圍下看電影。

其實當時的小孩子不一定能夠看得懂電影裡面正在播放的內容,但是他們還是會看得非常的開心,因為這是一種集體的氛圍感。每當電影日來臨的時候他們就會提前到到達看電影的地方,並且早早的開始等待,雖然說小孩子們平時也會鬧鬧騰騰的,但是在這個時候他們都會非常用心的看電影。

F. 六七十年代,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什麼場面

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非常壯觀的場面,因為來看電影的人有很多,在這個時候非常容易出現人擠人的情況。而且在這個時候大家也會非常的開心,同時也會讓大家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好的體驗。即使被蚊蟲叮咬,大家也不會選擇回家。是看電影的非常多,所以很多人站在最後面,根本不知道電影里演的是什麼。

所以很多年輕人體會不到他們的那種快樂,因為大部分年輕人會跟自己的朋友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這個時候大家也體會不到,看露天電影的那種心情。而且現在的年輕人有很多的娛樂活動,還有一些朋友可能會跟朋友一起去游樂園玩耍。然而在他們那個年代,唯一的娛樂活動可能就是看露天電影了。甚至還有一些人坐在了別人家的牆頭上去看電影,看到了這樣的場景之後,也讓很多人覺得如今的生活非常的不容易。

G. 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七十年代的農村露天電影,如果那村晚上有電影,會傳的很快,而且會興奮很長時間,那怕是看過幾遍的「三戰」也是提前吃飯,老早的去佔地方的。

七十年代農村的露天電影,最明顯的是一部放映機,中間要換四回膠片。看到正過癮的時候換膠卷,大家會不約而同的喊一嗓子。

有的電影看過幾遍了還是要去看,甚至跑到其他村去看。孩子們基本都不拿板凳,都是坐在地上,演到一半就都躺在地上睡著了,大人們都散場了,才有醒來回家的。

到了八十年代初,只要是站在旁邊看的小青年,基本注意力都在旁邊的女孩身上了。

陸續的有了電視 ,電影在農村就失去了市場。

時間的推移,讓該出現的事物必然出現。該消失的也必然消失。

就怕電影機和發電機出故障!還怕天氣不好!夏天怕下雨!冬天怕下雪!一年四季怕刮風!那時候農村沒有 娛樂 活動!唯一盼望的就是公社的電影隊進村給放場電影!那時候看場電影就象過年似的盼啊盼啊!啊總算是把你們給盼來了!一聽說今天晚上咱們村放電影!那個高興勁呵!真是要多高興有多高興!

這個在露天看電影是我們小時候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影像中太深刻了,那個時候先帶上小板凳去佔位置,喊上小朋友,一片空地上擺著放映機還搭了一個白布架子。

專用放映機

90年代好樸素啊!

人們坐在一起好溫馨啊!

在學校讀書每個禮拜五也會看電影。全校一起看。真好,那個時候覺得新鮮人滿為患熱鬧的很,很喜歡那種感覺。

年歲大一點的人們都會有在農村看露天電影的經歷,現在回憶起來快樂無比、幸福滿滿。

那個年代人們主要的業余文化生活,就是聽廣播、讀報紙、看雜志、讀小說、偶爾看看露天電影,雖然單調了一點,但都很快樂,也很享受,更是滿足。那時候人們茶餘飯後討論的話題多是你幫我、我幫你、互幫互助、家常理短,有時間會談論電影里人物場景、孩子成長、集體福利、生產隊建設、公社大幹快上的發展情況、國家新聞與新政策等,每個人都用飽滿的政治熱情和高昂的革命鬥志,投入到家鄉的生產和建設之中。那時候的人們不物質、講奉獻, 社會 公平和諧,不講房子、車子、票子,沒有黃賭毒,有的只是:合作醫療到農村去,農民享受到免費的醫療待遇;開展青年學生上山下鄉運動,接受農村教育;發展集體經濟,壯大集體利益,建水庫、修橋梁、開荒山、修梯田,加快三線建設,實現農業機械化;在學校里,學生們朗朗的讀書聲、訓練、打球的喝彩聲、音樂課甜美的歌聲,一幅最美麗、最動聽、最活潑、最充滿活力、最歡快動人的畫卷展現在眼前;公平的集體經濟生活,人們活得輕松、活得純真、活得 健康 、活得幸福感爆棚;那時候的 社會 風尚良好,電影都是滿滿的正能量,整個 社會 崇尚敬老愛幼、團結互幫、積極向上、大公無私,沒有爾虞我詐、坑綳拐騙。

那時候的農村天空是藍藍的,田地向圖畫一樣整潔有序,開工的鍾聲、有線廣播的喇叭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號子聲,涓涓小河的流水聲,真是美妙至極,特別是晚上看上一場露天電影,真如同過節和參加盛會一樣,讓人彷彿置身於仙境。

在黑燈瞎火的農村夜晚沒有什麼 娛樂 項目,免費露天電影這種大眾消費很受歡迎,不論是戰爭片還是喜劇片都是鄉親們的精神大餐。

影片上影還早,大夥就匆匆吃過晚飯趕往空曠場地,一手牽小孩一手拿木凳,不時和熟人打招呼;一個個眼神里充滿了精彩故事的期待。

搶占靠前的位置是每個人心裡的一件大事,因為坐前排可以看清楚、聽真切,還沒有人干擾;於是大家想方設法往前坐,笑臉多了,客氣話此起彼伏。

電影正片開始之前加一段宣傳片,什麼沼氣修建、蠶桑管理等等,小孩子不感興趣,在人群里追逐、打鬧;一些准備找對象的男青年醉翁之意不在酒,眼神不住也往女青年身上瞟。

正片終於開始,喧鬧的廣場變得啞雀無聲,人們的表情變得嚴肅起來,眼睛都不肯多眨,生怕精彩情節一閃而過。

電影劇終,大夥歡呼起來,議論著故事的每一個細節;忘記了寒風的吹拂和坐硬板凳的疼痛,過了一把癮足夠了。

當時的電影只有七部樣板戲,每部都看多遍,其中故事情節耳熟能詳,因當時沒有別的 娛樂 項目,還是得知大隊要放電影還很興奮。

當時看電影最怕的是下雨刮風,當時的孩童,一聽說大隊要放電影,打聽放什麼故事片,即使看過多遍也很興奮,不午上課都聽不進去老師所講,放學後早早搬上橙子,去操場站地方,並在地上挖個小坑,尿尿用,早早盼天黑,最擔心的是後邊一打架,總怕是自己哥參與打架,當時青年總愛打架。

總之當時看電影,風里來雨里去,可少年的我是快樂的。

在我的印象中,農村放露天電影,應該是從1964年農村 社會 主義教育運動(簡稱四清運動)開始的,那時縣電影院組織了農村電影巡迴放映。因為農村面積廣,縣里下農村的放映隊才幾個,因此,在農村看上一場露天電影,也是很不容易的。我們只要一得到周邊有放映電影的消息,就會興高采烈,奔走相告。

天黑了,大人們在隊里出工的散工了,我們這些小朋友也把牛關進牛棚。大人們就開始准備走夜路的照明,用干衫木皮或者干麻桿束成一把,也有用干竹片的,然後用繩子縛緊,點燃後就是很好的照明物了。院子里走夜路也有用手電筒的,這些人家大多是有人在外面參加了工作的。

記得看第一部露天電影好像叫《奪印》,說的是階級敵人用糖衣炮彈進攻,腐蝕拉攏幹部,使他們喪失階級立場。劇中一句台詞,至今仍然念念不忘,一個美女地主婆在喊:「何支書,吃早飯啦!"

我與院子里的一個老光棍,算是影迷了。老光棍輩份大,算起來是我的高叔祖了。只要周邊哪個大隊有電影,走七八里夜路,我們也會在所不辭。因此,當時流行的一些電影,我們大多數看過。比如《劉三姐》,《打銅鑼補鍋》,《渡江偵察記》,《上甘嶺》,《地道戰》,《地雷戰》等等。七十年代後,我招工到了到了後來的國企,我們廠里也有放映機,每周都有電影看。

八十年代初,一種更加輕便的,適合於農村放映的8、75拷貝小型放映機問世,農村電影得到了進一步普及,我們縣每個鄉都成立了電影放映隊,群眾看電影不再是一種奢望,可以就近在家門口看露天電影了。

要說體驗,還真是有一點,感嘆我們的 科技 發展得真快。我們過去要跑老遠才能看到的電影,現在坐在家裡,想看什麼影片,點開就有,為我們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現在的人,誰還願意走夜路,去看露天電影呢?

科技 發展快,替代也在加快。這些年電視替代了電影,現在又興起了手機熱,真的要與時俱進,努力學習,才能不落伍啊。

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村的人民公社有一個小放映隊,晚上掄流到各村放電影,電影的名字就是那幾部老片子,一個影片重復放半個月,我們幾個小孩子也到各村亂竄場場不耽誤。電影都是在農村的麥場或戲台前放映,小孩子在天還沒有黑下來,就把小橙子,馬扎子,長板凳擺在了電影場上,叫"佔地方"。在室外看電影,夏天蒼蠅、蚊子到處飛,咬的人們滿臉起泡;冬天看電影,則凍的腳丫子疼,凍的小耳朵直發癢,冬天在室外看電影太冷了!

太好、太熱鬧、太開心了!

遺憾的是,那場面回不去了。 可以說,那是我們童年時最快樂的事情。每年夏天,只要村裡來了放電影的,那村裡的娃些不知要多高興呢!村子裡一下就沸騰了。到處都聽見娃些大呼小叫地喊:「演電影啦、演電影啦!」一聽到這個好消息,我們那些小夥伴們心裡就樂開了花,大們也著急地早早地做好晚飯,准備著吃過飯,搬上凳子去我們的學校院里看電影。男女老少都要去的。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拄著拐杖也要去,下至吃奶的孩子,年輕的媳婦們抱著孩子,一邊餵奶一邊看電影,什麼都不誤。院子里擠得滿滿當當。為了讓電影早點開演,你看吧!有的幫忙拉屏幕,有的幫忙擺放機子,有的幫忙搭檯子,反正是忙得不亦樂乎!聚集在一起的孩子們,你看那耍鬧、玩吧、就別提有多高興了。滿場地跑嗎、鬧呀!大人們坐在一起,也是你一言我一語地說個不停。雖然是晚上了,但那時候,那個學校卻是我們歡樂的海洋。

多年以後,我們長大了, 社會 發展了,家裡都有了電視,人們漸漸地就不看電影了,也沒有有再來村裡放電影了。尤其現在人們有了手機,人們更是能隨時方便地想看什麼看什麼,誰還願意那樣半夜三更冷冷地守在露天院子里看電影呢?現在的孩子想想都不可能。但,我們小時候,那可是真實的,快樂的日子。多麼美妙的回憶啊!寫著、寫著,我都快樂著!

農村看露天電影,最鼎盛時期是文革結束後的七十年代未期及八十年代。那時候經過文革十年中的娛樂單一單調,十億人民看八個樣板戲。到一下子解放放開,大量的文革前拍攝的故事片,進口譯製片復映,加上當時農村文化文娛節目嚴重缺乏,電視未普及。所以農村每一次放露天電影都好象節目一樣,隔村隔鄉都來觀看,真是人山人海。我有幸曾經當過那個時期的,農村流動電影隊中的一名放映員。見證和經厲過那段非凡歲月,終身難忘,現在還很懷念那個時期一些場景。農村流動電影,分為三種機型,一種是35mm的,稱為大機隊,由兩部放映機組成,中間不用停下來停映換片,跟電影院一樣機型一樣放映形式,畫面及聲音質量較好。第二種是16mm機型,稱為中機隊,單機放映,因此換片時要停映,是農村電影的主力軍,這種機型的拷貝(放映用的膠片)最多,影片內容最齊全豐富。第三種七十年代未期才出現的8.75mm機型,是35mm拷貝的四份之一,稱小機隊,是普及型。此機種靈活簡單方便,很適宜轉移場地,深入到每一個角落。

閱讀全文

與農村看電影場景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21國產好看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48
老笠電影歌曲 瀏覽:78
犬夜叉十部必看電影 瀏覽:520
杜比電影如何辨別 瀏覽:764
查電影在哪個軟體 瀏覽:400
中學生網路被騙有什麼電影 瀏覽:227
新電影小醜女 瀏覽:147
歐洲電影青春期男孩 瀏覽:332
吳孟達電影經典圖片 瀏覽:214
2013好看韓國電影 瀏覽:439
韓國電影大虎國語版在線看 瀏覽:450
香港電影開始是打麻將 瀏覽:213
動漫視頻免費搞笑電影 瀏覽:155
有個電影叫什麼巨人 瀏覽:538
張敏鬼電影叫什麼 瀏覽:573
外國電影睜眼睛 瀏覽:963
烈火青春電影在線 瀏覽:684
新大地電影院在哪裡 瀏覽:303
電影名人有哪些人得腸癌 瀏覽:215
勵志動作電影排行 瀏覽: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