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盤點影視劇中的嘉峪關!經典之作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公里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灶叢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神余有天下第一雄關、連陲鎖鑰之稱。
歷年來,許多影視作品將鏡頭對准嘉峪關,這座古老雄偉的關城在影視劇的華麗襯托下,顯得更加雄偉壯闊,讓我們一起盤點那些影視劇中的嘉峪關,來重新認知這座天下第一雄關:
電影《新龍門隱瞎櫻客棧》
電影《黃河大俠》
電視劇《火紅的年代》
以上圖文均來自網路,由嘉峪關全搜索整理編輯
獲取更多嘉峪關本地勁爆資訊
新浪微博:@嘉峪關全搜索
微信公眾號:嘉峪關全搜索(jygqss)
B. 反映紅軍長征題材的四部優秀影片是什麼拜託各位大神
其實是一句話:多了!!! 影片《來了》可看作是對於紅軍長征出發七十周年的致敬 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推出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我的長征》 紀念紅軍長征的影片《心動歲月》。 影片的主人公英子是一位為了革命勝利而英勇犧牲的女紅軍 反映長征時期的<<四渡赤水>> \《萬水千山》\《路漫漫》\《黨的女兒》\《紅孩子》 由瀟湘電影製片廠投拍,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70周年數字電影《跟你走到底》於近日在貴州開拍。這部數字電影為瀟湘電影製片廠投拍的一系列關於長征軼事的電影之一。 此劇主演之一影視新星牛夢堯在影片中飾演的是紅軍戰士大全的妻子黎英,電影中講的是丈夫參加工農紅軍長征的妻子們為了尋找丈夫,循著他們走過的長征路,歷經千辛萬難,終於找到丈夫,最後一起並肩作戰的故事。 牛夢堯主演的角色黎英原本是個十分潑辣但膽小、自私且愛臭美的小女人,在逃難的途中反而念念不忘的是自己穿得漂不漂亮。經過一番磨練之後,在找到紅軍後,經過艱難困苦的洗禮,她的性格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結局卻是和丈夫大全雙雙犧牲。 劇中,黎英是唯一具有感情戲的一個角色,從表演上這也給牛夢堯增加了一定的難度,不過牛夢堯坦言,這也是一個挑戰。牛夢堯說:事實上,這還算是一部女人戲,妻子們的戲分在整個影片中對主題的表現很重要。黎英這個角色其實和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完全是不同的人,自己的個性非常隨和,也不潑辣。所以,為了這個角色,自己事前做了很多准備工作,揣摩角色花了很多時間。為了角色需要,她甚至還狂瘦了15斤 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由南京電影製片廠和河北龍緣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拍攝的電影《中國·1949》日前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新聞廳舉行開機儀式。 《中國·1949》用西方人的眼睛看1949年的中國,講述中國革命戰爭故事。影片通過兩個美國人湯姆和傑克1949年在中國的生活經歷,以及親眼目睹毛澤東帶領的人民軍隊取得勝利的歷程,重溫了1949年共產黨與老百姓的魚水之情,感受到偉人毛澤東的偉大情懷。 據悉,此影片投資1000萬人民幣,主要拍攝場景在西柏坡、南京、北京、橫店等地。該片打破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拍攝常規,選用了台灣知名導演於記偉,他曾導演《太陽在哭泣》、《禁愛》、《檳榔西施》等多部影片,執演電視《一代佳人》、《楊乃武與小白菜》、《紅與黑》等,並以《弘一法師》與李安的《喜宴》同獲台灣優秀劇本獎。劇中毛澤東的扮演者為同廣學。 ◆八一廠:紅色拍攝緊鑼密鼓 2006年適逢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和建黨85周年,作為軍隊廠的八一電影製片廠,再次擔當起了重大節慶紀念活動獻禮的重任。據八一廠廠長明振江介紹,目前八一廠正在操作的有四部影視作品,將在10月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之際獻映。 第一部是八一廠投資5000萬元的大製作電影《我的長征》。《我的長征》以紅軍戰士王瑞在長征途中的經歷為主要線索展開故事,改變注重重大事件、高層領導和歷史人物的創作觀念,從普通人視點切入,展示長征大背景。 第二部是二十集電視連續劇《雄關漫道》。該劇由八一廠和北京懋伯蘭文化公司投資近2000萬元聯手打造,作為紅色文化魅力主題系列活動影視項目之一,已被中宣部列入慶祝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重點劇目。該劇是一種歷史補白性作品,描寫了賀龍領導的紅二方面軍的長征歷程, 第三部是動漫版電影《閃閃的紅星》。該片由八一廠與深圳方塊動漫畫公司共同投資1000餘萬元製作,即保留了原作中的精華,又大量採用電腦製作技術,以動漫的形式進行了大膽演繹。據明振江介紹,動漫版《閃閃的紅星》將採用國際化的運作方法,在國內外同時發行,並連鎖開發相關的後電影衍生產品 第四部是大型專題片《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計劃今年10月推出。此外,據八一電影製片廠生產部主任劉金柱介紹,反映紅軍長征的紀錄影片《不能忘卻的長征》、電視劇《龍吟虎嘯》、《明天的戰爭》、《士兵的突擊》等也已經在積極的籌措中。 ◆中央台:紅色活動方興未艾 圍繞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央視文藝節目中心主任朱彤介紹,中央電視台將在天安門廣場舉辦長征組歌大型演出,安排五次「心連心」赴全國各地慰問演出活動,並播出《當兵就要當紅軍》等新創作電視劇,以及《那時花開》、《井岡山》兩部反映這一題材的央視年度大製作電視劇。目前他們已經和八一廠的《雄關漫道》等劇達成了初步的購買意向。汪國輝說,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這個重大時刻,讓一大批以此為主題的優秀影視作品獻禮熒屏,他們責無旁貸。 ◆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紅色紀錄傾情奉獻 由解放軍總政治部批准,全景式展現紅軍歷史的文獻紀錄片《中國工農紅軍》,3月29日開始已在中國工農紅軍的誕生地江西開機拍攝。該紀錄片共12集,對中國工農紅軍為民族解放浴血奮戰的悲壯歷史進行全面、多視點展現。
C. 電影《闖關東》我從一半開始看的,關東究竟是哪,為什麼有幾百年的歷史
闖關東,作為一種社會習俗而被廣泛接受。山海關城東門,界定著關外和中原大地,一關之隔,卻從清朝到民國數百年間,從背井離鄉的山東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19世紀,黃河下游連年遭災,滿清政府卻禁關令依舊。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的冒懲罰危險,「闖」入東北,此為「闖關東」來歷。至1840年東北人口僅突破300萬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國人口達四億多。清末,沙俄侵略東北。清於1860年在東北局部馳禁放荒,1897年全部開禁,1910年東北總人口增至1800萬人。民國,「闖關東」洪流澎湃,新中國前夕近4000萬人(數據來自《中國人口地理》,張善余)。 民國38年間,山東人闖關東數量達到平均每年48萬人之多,總數超過1830萬,留住的山東人達 到792萬之多,「可以算得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移動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舉」。 因此,現在東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屬於山東等省份---黃河下游地區的。
闖關東,清入關實行民族等級與隔離制度,嚴禁漢人進入滿洲「龍興之地」墾殖---頒布禁關令。順治曾告誡滿洲貴族末路退往關東,雍正說備舉「朕夷狄之君」「非中國人」。滿人傾族入關,東北人口劇減,借口「祖宗肇跡興王之所」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順治開始,滿境分段修千餘公里「柳條邊」籬笆牆---滿洲長城(柳條邊牆、柳牆、柳城、條子邊),康熙中期竣工。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曰「老邊」;自開原東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邊」(《辭海》)。故,在民間有「邊里人」、「邊外人」的說法。
闖關東-山東人-清代分三個時期:(1)、1644至1667年,《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規定「招至百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23年間「魯民移民東北者甚多」,許多地區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戶益繁息」。(2)、1668至1860年,為維護滿洲固有風俗和保護八旗生計, 康熙七年清廷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對東北實行禁封政 策。(3)、1861至1911年,鴉片戰爭後備敬清政府對邊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斷侵 蝕黑龍江邊境,清政府採納了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建議,於咸豐十年( 1860)正式開禁放墾。
闖關東,從「流人」到「流民」,到東北「移民社會」 。清初民族矛盾尖銳,清朝統治者採取了極其殘酷的鎮壓手段。將「造反」者遣送邊陲「煙瘴」之地,山東觸犯刑律者多發配「極 邊寒苦」的東北,這種遣犯史稱「流人」。山東人是「安土重遷」的典型。人口壓力、天災人禍、 滿清政府的政策導向等構成了山東人闖關東的外因。以修築當時的中東鐵路為例,《東北開發史》 引日本人稻葉君山的話說:「中國苦力,如蟻之集,而勞力之供給地 之山東,更乘機輸送無數勞工出關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餘里之中東 路乃山東苦力所完成,亦非過言也。」 闖關東,東北是外敵侵擾之地,山東人卓絕的斗爭。吉林省渾江市《灣溝公社志》記載:「1921年間有一名叫王振邦的農民, 原籍山東,因逃荒攜妻及長女一家流落於西川一帶。1931年日軍侵佔 東北,王振邦與山東老鄉聚義百餘人抗日,1934年末,他們與日軍大小戰事三四次,其中第二次戰績最佳,日軍死傷慘重,義軍為日軍所 膽寒。」
闖關東,由於東北為流放地,禁墾,邊牆西為蒙古貴族駐牧地。但覆滅的滿清殖民政府無力阻擋歷史潮流,滿清二百多年殖民統治,倒促進了滿蒙漢等族的大融合,即使「滿蒙獨立」運動、「偽滿洲國」等歷史滄桑,都沒能改變滿洲人成為中國的滿族人。山東聖人之鄉心態鄉土意識淡化,冒險精神增強最,促使流民春往冬歸轉變為在東北紮根。辛亥革命東北幾千萬關內漢人回到中國懷抱,「以至於人文地理學地圖表明該地區完全是中國人的」(《草原帝國》,法國,勒內.格魯塞)。
闖關東,是悲壯的歷史,是一次移民壯舉。存在特定的「闖關東」路線、存在「闖關東」的特定背景。因此,闖關東是一種社會歷仿滾碧史移民現象,有自發的客觀因素,有內在的政治影響深度。「山東人闖關東實質上是貧苦農民在死亡線上自發的不可遏止的 悲壯的謀求生存的運動。」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滿洲旅行記》 中記載了當年真實的歷史畫面:「由奉天入興京,道上見夫擁獨輪車 者,婦女坐其上,有小兒哭者眠者,夫從後推,弟自前挽,老媼拄杖, 少女相依,踉蹌道上,丈夫罵其少婦,老母喚其子女。隊隊總進通化、 懷仁、海龍城、朝陽鎮,前後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 寢者皆山東移民...」。作為世界第一的大民族---漢族,幾百年來人囗壓力就使漢人不斷向周邊擴散:走西囗、下南洋,內蒙古和新疆也成為漢人移民地。那麼,闖關東便成了人口與經濟的平衡學。
D. 紅色影片雄關漫到觀後感800字
有影響的關於長征的影視劇可謂不少。電影有《草地》、《萬水千山》、《長征》、《彝海結盟》、《四渡赤水》等,電視劇有《井岡山》、《血戰萬源》、《長征》等,有的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再拍長征從何下手,怎麼出新?如何超越?《雄關漫道》的創作面臨著許多操作上的難題。然而不創新就沒有出路,必須毫不猶豫地走下去。首先,要從創作觀念上更新,改變編年史式的結構方式,在故事和細節上多下工夫,因為從觀眾和審美的角度上看,一部反映歷史的藝術作品必須有藝術上的創造,而不是簡單地比照歷史進行羅列;必須進行必要的藝術虛構,因為歷史人物的命運和結局,對觀眾來講已不再具有懸念,恰恰與歷史人物有關的小人物具有較大的張力和創作空間。寫好小人物,並通過小人物透視和折射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將是這部電視劇的一個基本起點。惟有如此,才有可能避免冗長的會議,才有可能迴避對眾多歷史人物的對號入座,才有可能疊加復合信息並增強可看性。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忽略歷史人物,表現歷史人物的雄才大略、非常的情懷既要尊重史實,又要不拘泥於史實,要做到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另外,故事的節奏要快,形式上要新穎。故事的切入點很重要,要能一下子抓住人,要使故事中的人物盡快出場,波浪式推進,不斷有新的懸念,不斷有高潮產生,讓歷史人物和虛構人物互相交織、互為支點,共同推進故事發展。必要的矛盾要設置,要照顧觀眾的欣賞習慣,要使主人公的命運帶動故事、牽著觀眾。既要重視故事自身的內部節奏,又要注意外部節奏。不要面面俱到,不要怕觀眾看不懂,要把支點永遠放在前景的主人公身上。採用版塊式結構也主要是考慮故事點和節奏的要求,因為二方面軍的長征要晚於一、四方面軍的長征,不能雷同,要把有意思的點和事件拎出來,要有聞所未聞的效應。全片要既成版塊,從宏觀上還要不失整體的完整性,各個版塊要用歷史人物和虛構人物有機地串起來。故事的主題要深深地埋起來,不用政治口號,要通過人物命運和細節揭示主題。紅軍長征是一種無奈之舉。無奈中的抉擇、無奈中的智慧、無奈中的壯舉和人格魅力更耐人尋味,無奈中百姓的追隨也更具有說服力。紅軍的生存狀態和當年百姓的生存狀態也許有某種契合,為了有衣穿、有飯吃,為了象人一樣有尊嚴地活著。靠一種簡單的生活理想,許多窮苦人和許多具有殉道精神的知識分子奇妙地走到了一起,形成了中國革命的一個奇觀。政治工作和軍事工作也因此變得具體而明了。為希望而生存,由生存而信仰,這就是本片最大的主題。本片力爭在這種認識基礎上塑造出一批全新的人物,尤其是塑造一個全新的政治工作者的形象。政治和軍事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甚至是一體的。真實感人、新穎大氣是我們最基本的追求。隨著觀眾欣賞水平的提高,粗製濫造、矯情虛假的作品不但不會再吸引眼球,反而會引起觀眾的逆反。真實是第一位的,真實要從細節和人物關繫上下工夫,要在演員的選擇和表演上把好關,要在環境的選擇、氛圍的營造上做到位,化服道既要生活又要典型,要有時代感、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要主意打破環境和化服道造型上的規整,要破敗,要使百姓參加紅軍和戰爭的殘酷具有視覺上的說服力,否則所有的人物語言將黯然失色,不僅蒼白而且自相矛盾。為此,我們必須強調視聽效果上的復合信息,強調用鏡頭語言來演繹故事,而不是靠演員的嘴不停地說,或簡捷或濃墨重彩,使觀眾走進特定的歷史時空,和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使其思考、玩味,受到感染並得到情感上的升華,使整部作品大氣而不流俗。另外,大氣並不是指場面拍得有多大,而是指畫面的內涵和人物的情懷有多大。場面若不表現人物和情懷也不過徒有其表。大氣需要創作人員認識水準的提升和共同努力。故事的基調。本劇反映的是二方面軍「長征」的歷史。不是考古和簡單地重復,而是創造性地演繹。要表現賀龍、任弼時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廣大工農大眾在國家、民族的危難關頭所面臨的抉擇以及他們的命運、情感和追求。因此它的基調首先應該是凝重的。湘鄂川黔一帶逶迤的群山、綿綿淫雨、迷朦的霧氣,泥濘的羊腸小路、濕滑的石板路、行色各異而又古色古香的村鎮為這種凝重提供了最基本的元素。需要說明的是我們要在凝重中表現人物的不屈和頑強,在凝重中表現人物內心深處的靚麗、溫情和浪漫。寒夜裡溫馨的燈火(各種油燈、篝火、火把),漫山遍野的山花,激戰中的炮火在凝重之中也許會格外富有詩意和獨到的韻味,在用血與火鋪就的《雄關漫道》中,將會迸發出迷人的光彩。凝重基礎上的「豐富多彩」將構成本片的基調。故事的音樂。音樂在影視藝術中是聲音構成的重要環節。好的音樂既要強化主題、提升情感、和畫面互補,又要讓人感覺不到形式的痕跡,也就是切題。除了作為一個「群體」的有變奏的主題外,還應該有作為貫穿人物和版塊中人物情感的副主題。要巧妙地利用傳唱廣泛的民歌,甚至可以因為文工團員的存在把民歌變成一種劇作元素。另外,西南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原汁原味的少數民族的曲調可以很好的利用,對全劇的地域特色和少數民族特色的形成將大有補益。總之,本劇音樂創作的空間十分寬廣,要用心去體會,要好好挖掘。演員。演員的選擇和定位決定著一部片子的成敗。演員的型和氣質要從本色上有區別,這並不是概念化和臉譜化,主要是為了典型化的需要。一部片子播出之後,觀眾記住的除了些許細節和故事情節之外,印象最深的往往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演員的型的選擇是否到位、是否准確是一部片子成敗的關鍵,粗、瘦、質朴、精幹、醜陋是其顯著的外部特徵。演員的表演上強調無表演的表演。要用鏡頭說話,要營造特定的氛圍幫助演員,要賦予演員特定的細節和動作,千萬不能讓演員在鏡頭前硬演,要把角色當成人來演,無論正反面人物首先是人,然後才是特定歷史背景、特定人物關系中的人;人物語言要有特點,要符合人物身份,要質朴;演員要熟悉歷史,對時代背景要有一定的認識,表演要有充沛的內心依據,既要生活又要典型。要突出每個小人物的特點,並使其個性化。在人物塑造上,無論大人物和小人物都要追求完整性。群眾演員往往被忽略,其實他是影視劇中比較重要的一環,群眾演員的形象、服裝、道具、行為動作將直接影響片子的質量,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抓好群眾演員的工作。造型。包括景、演員(化服道)、攝影、燈光等的造型。既要有時代感、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又要典型,還要符合藝術美的要求。藝術美是一種境界,決不是簡單的美和丑的概念。這種境界需要我們整個團隊認識水平的提升,境界的高低是我們整個創作群體綜合水平、綜合實力的體現。在認識到位的基礎上輔以大家的團隊精神、拼搏努力,才可能出精品佳作。《雄關漫道》對我們這個創作群體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我們要既要面對嚴酷的自然環境,因為「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並不是一句空話,還要挑戰自我,因為拍攝周期和拍攝質量是硬性的。我們必須堅定地走下去。講好一個故事,講得真實感人、新穎大氣是我們共同的追求,讓我們共同努力!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