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火星救援評價如何
《火星救援》的評價挺好,宇航員馬克獨自被困火星,驚險刺激、有趣,是好科幻片。
印象深刻的是男主受傷後偶然的給一球拍出個血手印,接著給球畫出臉,插上頭發,跟球說起話。
妙啊!體現孤獨感。也是好片。
2. 如何評價《火星救援》這部電影
《火星救援》這部影片故事來源於NASA的火星計劃,得到NASA的支持與把關,並涉及航天科技、數學、植物學、動力學、化學、物理、醫學等眾多領域,被譽為「給科學的一封情書」,片中有一句台詞特別適合形容這部影片目前的票房趨勢,I『m going to science the shit out of this,我要用科學干出一條生路,相信接下來的口碑效應,會讓這部影片真正在11月這個低迷市場殺出一條血路。
受到觀眾關注的,還有片種的中國元素。中國元素拉近了與中國觀眾的距離。不得不說,中國又在一部好萊塢影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NASA發射拯救物資失敗之後,中國給予了他們再次發送物資的幫助,捐出自己的太陽神助推器,中國航天的尖端科技成為了此次拯救行動的關鍵。相較於《地心引力》中僅僅帶到中國空間站這一中國元素,《火星救援》這種加入了無私奉獻顯神威的設定更讓觀眾激動。況且,這一設定並非為了圈錢生硬的加入,而是原著小說中就有的。
因為片中有中國航天元素,也吸引到我國航天人的關注。日前的首映上,片方還專門組織了中國航天人專場觀影,作為對中國航天人的致敬和感謝。當天,由中國宇航學會(CSA)協助,邀請到眾多中國航天嘉賓到場觀看這部電影。當天,我們還留意到中國航天業界的國寶級人物,中國空研院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也來到現場參加觀禮以及觀影。中國宇航學會副秘書長龔金玉女士還攜先生到現場參與了紅毯和首映式的環節。
當日的航天界嘉賓表示:「從《地心引力》對中國神州飛船的嘲諷,轉變為對中國救援隊的信任和依賴,後續火星戰神任務中出現一名中國航天員,表現了對中國展開國際合作的期待!」
雖然片子的科學性是最大亮點,但如果你認為《火星救援》是一部枯燥的科學電影,那你就錯了,影片中不乏搞笑的幽默元素。在火星極端困苦的條件下,觀眾看到的不是一位愁眉苦臉的宇航員,而是一位保持樂觀、積極拯救自己的科學鬥士。馬特·達蒙全程開啟逗比傲嬌的話嘮本性,一個一個的抖笑點包袱,用土豆殖民火星,成為太空第一海盜,最後還開著敞篷飛船飛上太空,對了,裡面不乏《指環王》、《鋼鐵俠》等段子的植入,馬特·達蒙最後變身鋼鐵俠在宇宙飛的段落讓觀眾拍案叫絕。相信影院觀眾的笑聲能為這部影片帶來更接地氣的口碑效應。
關於《火星救援》:
《火星救援》由好萊塢資深科幻大師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集結了好萊塢著名演員馬特•達蒙、傑西卡•查斯坦、凱特•瑪拉、邁克爾•佩納、克里斯汀•韋格、塞巴斯蒂安•斯坦(384)、肖恩•賓、中國演員陳數、中國香港演員高雄等一眾明星出演。電影改編自安迪•威爾的同名科幻小說,講述了在一次人類登陸火星的任務中,宇航員馬克•沃特尼(馬特•達蒙飾演)經歷了一場惡劣的風暴後,與他的機組成員失聯,所有人都認為他在這次任務中喪生。然而,馬克卻幸運地活了下來,他發現自己孤單地置身於異星球。面對貧乏的生命補給和惡劣的生存環境,馬克必須用他的聰明才智和頑強的精神存活下來,並找尋向地球發出「他還活著」求救信號的方法。而地球,也正在全力營救他。
3. 《火星救援》中,馬克告訴我們他是如何自己逃離火星的
震撼之餘的感動《火星救援》是一部太空冒險科幻電影,講述了宇航員馬克·沃特尼由於沙塵暴與隊友走散失聯因此被遺棄火星、一個人克服重重困難最終獲救的故事。這種太空主題的科幻電影,畫面效果必然是浩瀚的,但是在震撼之餘,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感動,盡伍含管整部影片都沒有任何煽情的色彩。當馬克與NASA取得聯系,他第一時間就問「我的隊友知道我還活著後說了什麼」,此時的馬克在火星孤立無援,他多想聽到來自隊友溫暖的問候,多想看到隊友迫切地來救自己,在焦急的等待之後得到的回復竟然是「我們還沒讓他們知道你還活著,不想讓他們分心」。或許NASA真的是這么自私,只想著讓其他隊員順利完成任務;也或許NASA看清現實,知道馬克能堅持的時間很難支撐到派人去火星救援。但是知道這件事情的馬克內心一定是極度失望的,他知道自己正面臨著被大家放棄,面對這種情況他依然樂觀頑強,這支撐著他獨自一人在火星繼續生存下去。當馬克悉心照料的土豆意外被凍死,可以看得出他是崩潰的,但是卻無能為力。孤身一人在火星,種下的土豆是他唯一活下去的信念,信念沒了,本以為他的世界就此崩塌,可事實證明他並不是一個輕言放棄的人,他的生活里只有不斷地想辦法解決問題,堅定地走下去。我想這也正是一個人面對困難時應該具備的態度。在馬克即將離開火星的時候,他曾多次寫下「再見,火星」,在火星車上留言「請善待它,它曾救過我的命」,以及臨走時對火星車的愛撫,這些細節都深深地觸動了我,被遺棄在火星這么久,臨腔嘩笑走之際,他並不是迫切地趕回地球,而是在火星上留下自己的溫柔,我認為這是對火星上每一件事物充滿留戀,說明馬克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他不只是熱愛自己生活的地方,也熱愛束縛過自己的地方,在他眼裡,這並不是束縛,而是自己同行的夥伴。最後,全世界一起關注救援馬克的行動,多個國家投身在救援馬克的任務蘆衡中,這一刻我們看到全世界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有人都用「地球人」這個共同的身份來拯救馬克。整部影片中出現了很多的中國元素,這也能看得出中國在好萊塢電影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一部電影要想打動觀眾,不一定非要採取煽情的方式,在《火星救援》中我們找不到任何煽情的痕跡,但確確實實打動了觀眾,原因就在於男主角馬克的情懷,他的堅韌樂觀、他不屈的信念,都是現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4. 電影火星救援最後大結局怎麼樣了
劇情簡介
編輯
人類實現了首次在火星上登陸,美國宇航員馬克·沃特尼(馬特·達蒙飾),他與其他五位宇航員遭遇巨型風暴,外太空之旅只能提前結束,他因為被誤認為無法生還而被留在火星,成了太空魯賓遜。清醒後的沃特尼發現自己遠離地球家園,食物只夠一個月的供應。幸好他天性幽默樂觀,而且是個植物學專家,決定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等到下次火星任務的到來,雖然這一等就要四年。沃特尼精心計算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他在這顆乾旱星球上的時間,開始利用自製的肥料種植土豆,對手頭的所有材料物盡其用。而在地球上,公眾哀悼馬克的悲劇死亡後,一位眼尖的NASA技術員在監看時注意到火星表面的運動跡象,懷疑可能是馬克還活著。雙方重新取得聯系後,火星救援任務由此啟動[4] 。
5. 看電影《火星救援》之前需要了解哪些基本的科學知識
▍火星風暴
故事的起因是火星上突然而來的風暴,風速高達每小時180公里,幾乎摧毀了讓隊員們離開火星的火箭,他們只好提前離開。據果殼網最新一期《科學棒棒棒》主編徐來介紹,火星上形成不了180公里時速的風暴,因為180公里時速的風暴相當15級的強台風。可是火星的大氣壓只有地球的1%,從風的動能來說只相當4級的風。這其實是電影的一個技術bug,雖然原著作者Andy·Weir知道這個問題,不過為了劇情需要他還是利用了這個bug。
▍火星日
月球的重力是地球的 6 分之一,而火星的重力乃地球 2.5 分之一,火星也有自轉與公轉,如果我們依據太陽運動來定義時間,那火星一天的時間為:24 小時 39 分鍾 35.24409 秒,比地球太陽日長 2.7%。因此使用火星日便是根據火星的生態作息來過生活。
▍火星上種土豆
在火星上種土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雖然男主是加州大學的植物學家,但是他並不擅長種土豆。種土豆不光需要活的土豆,還需要陽光、氧氣、二氧化碳和水。
目前科學界認為火星的土壤真的可以種蔬菜,不過要成功可不簡單,曾經有研究人員利用火星上探測器的數據,在地球上彷造火星的土壤,結果成功地讓植物發芽、生長,不過只活50天。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還需要養分,男主是一位植物學家,他看一眼真空廁所就找到了方法,因為糞便中微生物,可以得到植物所需要的養分和礦物質。不過,在火星上種土豆最重要的是:水!
▍水從哪裡來
男主為了種活土豆,他想到利用留下來的火箭燃料。火箭的燃料是「聯氨」(hydrazine,N2H4 )通過燃燒裡面的氫原子與周圍的氧氣結合,就會產生水:N2H4 + O2 → N2 + 2H2O。不過聯氨是傳統的火箭燃料,是有毒的物質,燃燒的過程一個不小心還會爆炸。所以男主沒有直接燃燒燃料,而是先用催化劑,把火箭燃料分離成了氮氣和氫氣。
我們知道氫氣和氧氣一起燃燒就會生成水,不過氫氣經常不能夠充分燃燒,會有小部分逃逸出來,聚集多了之後就會可能引發爆炸。不過男主馬特·達蒙反其道而行之,讓氧氣在氫氣中燃燒,為此他製作了一個設備,在其中充滿了氫氣,然後把氧氣一點點輸入進去,讓氧氣在氫氣中充分燃燒。但是他忘了自己呼出的氣體當中,也是包含氧氣的,這一點造成了後來的爆炸。最後他發現了這裡面的bug,戴上頭盔才解決這一bug。事實上,在Andy·Weir寫《火星救援》的時候,NASA就宣布了火星表面上有液態水,某些地區每到夏天就會有深色的「水漬」往山谷流下。
▍火星任務
NASA開展一次火星任務從開始到結束需要三年時間,前期需要大量的時間分成14次無人飛行任務運送物資到火星固定位置上。物資到位後,宇航員以常規方式進入地球軌道,乘飛船登上赫爾墨斯號。在准備期間,會有四次無人飛行任務為宇航員運送燃料和給養。一旦所有工作準備完成,宇航員就啟程飛向火星。花上數天時間,消耗大量化學燃料,將飛船送入火星軌道。進入火星軌道後,宇航員乘坐MDV(降落倉)抵達火星地表。他們結束31個火星日的任務後,MAV(返航倉)將他們送回赫爾墨斯號。
▍登陸火星
電影《火星救援》虛構了「Ares3號任務」搭載離子推進器的赫耳墨斯號飛船實現人類首次登陸火星。而離子推進器則是真實存在的科技,NASA位於格倫研究中心的電子推進實驗室,其」演進氙離子推進器"(簡稱NEXT)引擎,該7千瓦推進器旨在推動NASA未來的深空探測器,可達到時速32.1萬公里的推進力。"NEXT"的全稱為"NASA's Evolutionary Xenon Thruster",NEXT離子推進器是取代燃料火箭(工質),更適合太空飛行的(非工質)動力引擎。
▍火星救援難度
火星救援最困難的是如何離開火星表面。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想出了有去無回的殖民計劃,因為返航實在太難了。想想我們用來離開地球的火箭,那往往是非常巨大的;再比較一下月球登陸艙:小小的一隻盒子,就能飛離月球表面了。這就是重力和大氣造成的區別。當有人說起甲烷氧氣燃料,他們說的是從火星大氣中製造燃料的做法,這就是MAV(返航倉)起飛的方式,它先是在火星上降落,然後就待在那裡製造燃料。如果你能用火星大氣造出15000公斤的火箭燃料,那就相當於可以隨身少帶15000公斤燃料。
▍火星探測旅居者號
男主如何開著火星探測旅居者號駛過3200公里?主要是直接用太陽能板給蓄電池充電。同時為了保暖,男主做了一件被禁止的事情,就是挖出前幾次任務裝有2.6千克同位素鈈238的發電機,相當於一台大概1500瓦左右的取暖器。男主就是靠太陽能充電和鈈238的發電機取暖,駛過3200公里到了救援准備地點。
▍十六進制
16進制是計算機中數據的一種表示方法。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表示法不一樣。它由0-9,A-F組成,字母不區分大小寫。與10進制的對應關系是:0-9對應0-9;A-F對應10-15;N進制的數可以用0到(N-1)的數表示,超過9的用字母A-F。男主和地球圖片交流的時候為什麼要用16進制呢?不是還有二進制,十進制么?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編成代碼會比較短。畢竟火星到地球發張照片就要半個小時,所以如果用二進制0101寫不得寫死。而如果用26個字母呢?主角也說了,一個圓劃分得太細,不容分的清,造成信息誤讀反而減低效率。
▍星際通訊
電影中常常出現「用衛星來通訊」這個橋段,當然這件事情如果是只限定在地球上的話,從物理的角度來看是沒有錯的。我們行動電話所使用的通訊是透過無線電,基本上無線電只能夠直線前進,高山與大樓都會阻隔無線電訊號,所以地面上需要設立很多無線電基地台。就算沒有高山或大樓,地球本身也是球型,地球表面上就不可能有一條直線(不是弧線)把台灣與美國直接連起來。
所以就需要把訊號發射到天上的衛星,再從天上的衛星把訊號再傳到地球的另一邊。這種衛星就是通訊衛星,通常在地球的同步軌道上,同步衛星在地球赤道面上繞一圈24小時,與地球自轉時間相同,所以從地面上來看,相對於地球上是靜止在同一位置。
只要是同步衛星的訊號范圍內,就可以在任何一個時間做通訊。本片的場景包函了火星與地球,理論上火星與地球可以經由地面上的天線站,經由無線電訊號的傳送直接聯絡、也可以讓地面上的天線站透過火星與地球中間的衛星傳遞無線電訊號來聯絡。無線電訊號基本上是走直線的,因為火星與地球都會自轉,地面天線站隨著火星與地球的自轉,轉到無法讓無線電順利的傳送時,火星和地球就無法聯絡了。
▍中國宇航局在救援中的作用
中國宇航局主要作用是,將中國的太陽神火箭協助美國把愛麗絲號(MAV,男主最後回來的座駕)送到火星,NASA總結出兩份計劃:一是把愛麗絲號直接用太陽神送到火星,讓瓦特尼等到戰神四號的組員抵達;二是把愛麗絲號送到正在減速的哈美斯號(Hermes),並讓其加速,進行重力助推前往火星,把男主接走。NASA選擇了第一個,但有人秘密地把計劃二的內容告知戰神三號的組員,並在全員贊成的情況下告知控制中心,讓他們發射火箭,把愛麗絲號送上來。
▍為什麼要盡可能扔掉返航倉的東西
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研究員發現:因哈美斯號進行重力助推後速度較快,只能進入較高軌道,而上升載具要載著一個人到達這個高度,必需減掉五千公斤的質量。因此,他們指示瓦特尼到達後把鼻錐、窗戶、控制台、座椅等等拆掉,僅剩下一張椅子和船殼,並從哈美斯號遙控升空。
6. 《火星救援》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我一度認為在看了《地心引力》《星際穿越》後,太空科幻電影就可以「嘆為觀止」了,但看了《火星救援》後,才發現完全並非如此,因為,這是一部非常值得觀賞的大片,而粉絲對它的喜愛程度更時時燃爆飆升。影片在北美市場票房直逼兩億大關且頻頻逆襲屢奪周冠。在豆瓣電影上,粉絲也給出了8.4的高分,貓眼電影上,期待觀影該片的觀眾高達數十萬,期待指數遠遠超過其他影片。不過,一切都眼見為實,只有看過了,才會發現這部電影真心好看,錯過即遺憾。
作為繼《地心引力》《星際穿越》後的又一部重量級大作,《火星救援》既沒有像《地心引力》那樣瘋狂炫技(建議觀眾看2DIMAX版《火星救援》),也沒有像《星際穿越》那樣刻意煽情。《火星救援》情節很簡單,一如其片名,講的就是發生在火星上的救援故事。
《火星救援》的故事情節設定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人類登上火星後,在一次大規模塵爆災難後,馬克與同組其他多人失聯。以劉易斯為領隊的宇航員們以為馬克已經殞命,開始返航,不曾想,馬克卻堅強的活了下來。在與地面人類有了接觸後,劉易斯等人奉命救援孤獨於火星上馬克,由此,一場驚心動魄,驚險十足卻又逗比不斷,爆笑連連的「火星救援」就此展開了。
作為影片的主力情節,馬克在火星上的自救被佔去了影片的相當篇幅。影片導演雷德里斯科特老爺子用各種技巧、角度呈現火星的壯闊大美,星際的浩瀚如煙,但這提供的只是視覺上的珍饈美饌。對科幻迷而言,影片最吸睛的當是馬克的自救。他在火星上建溫室大棚,種植土豆,用土豆維系自己生命。條件是艱苦的,但過程卻是極其令人享受的。特別是馬特達蒙的逗比是表演,將馬克的話癆、自信、堅持、不放棄詮釋的聲色動人,過目難忘。
除去馬克的自救部分,美國NASA工作人員想方設法努力營取馬克,劉易斯等隊友孤注一擲營救馬克則成了影片的另一條主線。在這兩條交相輝映的線索中,生命之重、之畏的終極命題被詮釋至深、至純,叫人感動、感佩與感慨。用一個國家的力量去營救一個生命,而且過程有著諸多不可預知的因素,這種價值觀的體現其實不止體現在《火星救援》中,在《拯救大兵瑞恩》《星際穿越》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巧合的是,這三部影片都有馬特達蒙參演或主演。也難怪馬特達蒙在中國影迷粉絲見面會上說:花很多錢去救一個人,這是生命價值觀的體現,是生命至上文化載體的一種具現。
《火星救援》令人大飽眼福的除了其所打造的視覺饕餮盛宴,以及趣益相合張弛相應的劇情外,演員的表演也可圈可點。《美國隊長》中的冬冰帥的人直喊不要不要的,傑西卡查斯坦則在犀利、尖酸、潑辣之於多了幾分柔情、溫暖與感人。不過,最亮瞎眼的還是馬特達蒙。馬達不老,呆萌不惜,已經奔五的馬特達蒙在片中憨憨的,獃獃的,萌萌的,自言自語的話癆式表演簡直讓人笑出腹肌。而為了戲份減重如紙片人,一度叫人想起擁有彈簧身材隨時隨地可胖可瘦的克里斯蒂安貝爾、傑克傑倫哈爾等等,敬業精神叫人心疼,更令人感佩。
雖然是一部科幻主題的科幻大片,在《火星救援》的內質其實還是關於生命。就作為國家公民的馬克而言,國家有義務也有權利不惜任何財力無力人力精力去拯救身處危機中的他,這種價值觀,在很多美國主旋律大片中都有呈現。之於個體馬克而言,生活在煙波浩渺的火星之上,與其孤獨的死去不如快樂的活著,這依舊是敬畏生命的主旨。而片中的馬克的確就是這么做的,他利用自己在航天方面的特殊知識,化不利條件為有利因素,種植土豆,盡可能長的延續自己的生命,不放棄,不拋棄,直至救援大軍的到來。無法想像,如果「被拋棄」的馬克一開始就想放棄自己結果會是什麼樣。其實,不僅是生活在火星上的馬克,對我們現實中的每個人而言,絕境之中,自救往往會在很大程度上勝於他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