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藏族電影有哪些
《岡仁波齊》、《可可西里》、《門巴將軍》、《318號公路》、《紅河谷》等。
1、《可可西里》
影片講述了記者尕玉和巡山隊員為了保護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態環境,與藏羚羊盜獵分子頑強抗爭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的故事。2004年該片獲得了第17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第41屆台灣金馬電影獎最佳影片等獎項 。
2、《門巴將軍》
《門巴將軍》(原名《一家人》)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西藏軍區和紫嵐德納影視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出品的傳記片,由馬會雷執導,劉之冰、王靜等主演 。該片於2013年10月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講述了李素芝36年如一日,深入偏遠藏區為活佛僧侶、藏族群眾和邊防官兵巡診的感人故事。
3、《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是由張楊執導,尼瑪扎堆、楊培、斯朗卓嘎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17年6月20日在中國上映,該片講述了在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該村的10個普通藏族人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前去2500公里以外的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
4、《318號公路》
電影《318號公路》由上海風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聶運興、陳玉亭聯合編劇。講述了這是一個現代都市女性尋找到自己內心的故事。
這是一個現代都市女性尋找到自己內心的故事,在獨自走318國道的過程中,所遇到的人和發生的事,使她從失敗的戀情和幻想中解脫出來。
5、《紅河谷》
《紅河谷》,是1996年上映的一部歷史劇情類電影,該片由馮小寧執導,寧靜、邵兵、多布吉、應真等共同出演。
影片講述了以20世紀初的中國西藏為背景,演繹了一段漢藏兒女生死相依的愛情故事和並肩抗戰的英雄傳奇的故事。
⑵ 藏語家庭電影《阿拉姜色》,一杯悲傷到感動的酒,你淚目了嗎
說真心話,這部家庭電影感動了我,不僅僅是因為是藏語,《阿拉姜色》就像一杯塵封很久的悲傷到感動的酒,悲傷難過感動時,唯有流淚哭泣。漫漫朝聖,傳承信仰與愛。三口之家,從隔閡到和解。男人男孩,寡言卻又深情。父愛如山,躊躇陪你前行。愛的教育,簡單卻又動人。
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阿拉姜色》是從“小”出發見到的大,從一個在路上先分後合的家庭,看到了拉薩,“看到”了“母親”,一個家庭就是互相扶持上路的集體,影片的意味可謂深長,妻子去世後丈夫撫摸頭發那裡很感動,全片採用中景到特寫的景別也很棒,強調的是人不是“西藏”,沒有震撼的西藏美景,只是細小朴實的情感,但真的觸動到我,相比那些大製作全明星,我更願意安靜的感受這樣一部走心的片子。
⑶ 藏語片《撞死了一隻羊》好看嗎如何評價萬瑪才旦的這部電影
《撞死了一隻羊》個人認為是一部具有導演自己想法和深度的文藝片,如果你喜歡萬瑪才旦的電影風格,那麼也會喜歡上這部電影,以下是我對這部電影的詳解:
在《撞死了一隻羊》里,萬瑪才旦用現實與夢境的交織,比《塔洛》更為寫意的完成了自己的藝術表達,其在輪回下一展的救贖,復仇間蘊藏的哲思,使電影雖然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體量篇幅的不足,但透過一段藏區公路之旅的展開,仍舊給觀眾留下了可足夠被解構思考的空間。
萬瑪才旦的《撞死了一隻羊》是荒誕的,也是現實的,在這部電影中他仍舊將藏人最為淳樸的生活以真實的呈現,而由此電影也完成了從「寫實」到「寫意」的升華。
文/夢里詩書 個人評分:7.5
⑷ 有哪些藏族電影
1,《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是由張楊執導,尼瑪扎堆、楊培、斯朗卓嘎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17年6月20日在中國上映。該片講述了在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該村的10個普通藏族人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前去2500公里以外的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
2,《七十七天》
《七十七天》是由浙江紅珊瑚影視股份有限公司等出品的冒險劇情片,由趙漢唐執導,趙漢唐、江一燕主演,高正,曹金玲、周侯衡、李逍雪等人編劇。該片於2017年11月3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3,《阿拉姜色》
《阿拉姜色》是小金斯古拉旅遊文化投資有限公司出品的藏語片,由松太加執導,容中爾甲、尼瑪頌宋、賽卻加主演。該片講述了年輕的母親患病,丈夫與兒子陪她踏上了為前夫盡遺願的拉薩之旅的故事。
4,《駐藏大臣》
《駐藏大臣》是由北京市委宣傳部、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拉薩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攝制;北京紫禁城影業有限公司、西藏電視台、盛唐環球(北京)傳媒文化有限公司、拉薩市凈土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盛唐環球(北京)傳媒文化有限公司製作。
著名影視編劇王海平執筆,製片人張蕊、趙寧宇導演,著名演員馬元、李曉龍、朱茵(香港)、陳法蓉(香港)等聯合打造的愛國題材史詩巨制電影。
5,《太陽總在左邊》
《太陽總在左邊》是由松太加編導的文藝電影,影片由益西蘭周、羅後傑、尕藏仁青等主演。影片講述了一名藏族青年自我救贖和懺悔的心路歷程。
⑸ 《岡仁波齊》——一群藏族人「在路上」的故事
《岡仁波齊》,一個關於藏族人朝聖的電影,沒有浮誇的配樂,也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用兩個小時的時間,只去解讀一個動作,平靜的表現出一群藏族人在朝聖之路上遇到的種種荊棘波折,他們的生活觀、生死觀以及他們的信仰,也在這條路上生動地展現出來。
《岡仁波齊》的故事很簡單:
藏族漢子尼瑪扎堆,為了幫叔叔完成朝聖的願望,選擇在新年過後帶他上路。這一年剛好是藏歷馬年,是釋迦牟尼降生和成道的年份,也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諸神會聚集岡仁波齊,轉山一圈,可增加一輪十二倍的功德。
村裡很多人都想加入尼瑪的朝聖隊伍,最終成行的11人中,有即將臨盆的孕婦,有終日喝得醉醺醺的屠夫,有身患殘疾的少年,有蓋房子遭遇家人死傷的中年夫婦,還有他們懵懂的9歲女兒。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00多里的朝聖之路......
——信仰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信仰對於我們平凡的人來說,是一件奢侈的東西,但是對於藏族人,這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就像魚離不開水,從出生那一刻,信仰就已經深深地烙在了他們的身體里。所以他們不懼千辛萬苦,踏上充滿未知和風險的朝聖之路。盡管荊棘載途,也沒有人會去偷懶,會去遲疑,影片中朝聖者們對信仰的虔誠無疑是讓人嘆服的,而電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態的展現這種虔誠,沒有刻意的升華,也沒有對信仰的質疑,甚至沒有對西藏的景緻給予太多的鏡頭。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到拉薩看布拉達宮只是一種旅遊休閑方式,可影片中一行人在初見到布拉達宮時虔誠的祈禱,讓我們見到了信仰的力量。或許布拉達宮不是他們的終點,神山聖湖也不是他們的終點,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棄平凡的理想和信仰,熱愛生活,才是他們一直在路上的初衷。
正是因為信仰的力量,即使朝聖路上會面臨生死大事,也會一如既往的走下去。他們相信,朝聖路上的艱難,是佛祖對他們的考驗!就像影片中新出生的嬰兒和在山腳下楊培爺爺的過世,都被視為一種福氣。生與死都只是一個很自然、很原始的過程,他們看淡、迎接、祝福、告別、前行,這一條朝聖之路,有人生、有人死,更多的人在成長。
在拖拉機被撞壞之後,大家沒有過多的商量,就決定把拖拉機車頭扔掉開始拖著車走,推著拖車的幾位男子把車推到遠處,又重新回到此前他們推車的起點,一步一拜地補完了因為推車而「錯過」的這段路。在藏傳佛教的信仰里,沒有磕頭走過的路便不夠虔誠,雖然沒有人會因為他們需要推車而指責他們「漏掉」了這一段路,但他們並不想在關乎信仰的事情上,耍一點小聰明。朝聖,那完全是自己的事,絕不帶半分虛假,也無需給任何他人交待。這便是信仰賦予一個人最充盈和堅實的內心,最終達到平和與安寧。
——對生命的敬畏之心源於信仰——
「這一輩子殺了太多牛,還是有點怕的,一路拜到布達拉宮,消除此生罪孽」;「家裡蓋房子的時候死了兩個人,不想因此讓更多的人受苦受難」,這是屠夫江措旺堆和仁青晉美去朝聖的原因。有時候,我們賦予了生命太多意義,但卻忘記了思考生命的本質:生與死。解決生與死的困惑,也許正是宗教的意義。因為藏族人的信仰,他們並不認為人類是世間的主宰,每個生命都有他獨特的價值,有他要去的歸途。正是懷著對生命的敬畏之心,屠夫江措旺堆在朝聖途中,路遇一隻小蟲,直至小蟲從他面前離開,他才繼續他的叩拜。
路上出了車禍,尼瑪扎堆開的車被撞虛者鏈到了路旁的山石上面,而肇事司機說自己車上的人需要急救時,他被允許離開了。這一幕對我的觸動是很大的,就這樣離開了,他們尊重生命差孫的存在,也絕不想成為別人生命延續的障礙,為了心中慈悲的心,也為了天下不再有更多嫌緩人受苦難,他們選擇原諒別人。也許,正信的宗教是教會我們去愛,不懼怕。
——人生的路需要慢慢走——
影片中印象深刻的一個畫面就是:朝聖的隊伍幫助農夫幹活,農夫和楊培爺爺說了一句話「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知道為什麼這么著急「可不是嗎?有什麼好著急的呢?路上生孩子不著急,等她生完再繼續;被石頭砸傷腿不著急,等腿好了再繼續;拖拉機被撞了不著急,不要車頭,拉著車斗繼續走;沒錢了不著急,打工賺錢再繼續……
現在的人,太過著急,著急做各種計劃:月計劃,年計劃,人生計劃,急著趕在別人前頭結婚,買房買車,生小孩,恨不得把自己的人生都給籌備好了後,按部就班,然後功成名就。可是我們卻忘了,通往成功的道路本就荊棘,沒有風平浪靜、一切順利的人生,也無需擔心錯過什麼,因為該來的總會來,只要自己一直在路上。停下腳步,慢些走,人生的路上有很多你意想不到和美好的事物,需要你去發現和欣賞。
——積極的悲觀主義者的教育片——
我是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生活中的事情都充滿了悲觀的色彩,但每次都會積極的去完成,因為對每個結果都抱有變好的希望。看了這部電影,深深的感嘆藏族人的生活觀是如此的正向、陽光。我羨慕他們可以花費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去朝聖的舉動,這種信馬由韁的狀態,比很多人都要瀟灑。我敬佩他們冒著狂風暴雪依舊堅定前行的信念,這種對信仰的堅持,比很多人都要偉大。我敬重即使女兒扎扎頭疼,卻依然讓她繼續磕頭,只覺得磕頭漲見識的母親,這種對女兒未來希望的寄託,比很多人都要溫暖。我欽佩他們在自己艱難推車的時候,還能自娛自樂的唱起歌來,這種對生活磨難的不屑,比很多人都要勇敢。我欣賞他們在苦難的朝聖路上,依然可以快樂的在河邊唱歌跳舞,這種對生活的積極態度,比很多人都要正能量。
整部電影就是記錄了一群藏族人「在路上「的故事,是他們真實的朝聖經歷,真誠的信仰。本身沒有那麼多的起承轉合,就是重復再重復。對於我們而言,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對於他們,是與生俱來的信仰,自然而然。這條朝聖路上,有些人為了救贖,有些人為了逃離,而有些人是為了眾生。所以不管是磕頭、洗罪孽、還是漲見識,對於他們來說,都是互為一體的,我們認為的艱難,他們卻很淡定。
還記得電影中的一句台詞嗎?
「如果你許了個願
請按照你許願的步伐走
最關鍵的是你磕頭的時候
要有一顆虔誠的心」
【姿勢貼】
——岡仁波齊(西藏山脈)——
岡仁波齊與梅里雪山、阿尼瑪卿山脈、青海玉樹的尕朵覺沃並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岡仁波齊峰梵語稱為吉羅娑山,是多個宗教中的神山,也是世界公認的神山。歷史上曾有不少中外高僧在此修行講經,所以同時被中國西藏雍仲苯教、印度教、藏傳佛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也是是中、印、尼三國各族數以萬計的信徒心馳神往的地方。
雖然岡仁波齊並非這一地區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終年積雪的峰頂能夠在陽光照耀下閃耀著奇異的光芒,奪人眼目。加上特殊的山形,與周圍的山峰迥然不同,讓人不得不充滿宗教般的虔誠與驚嘆。岡仁波齊峰經常是白雲繚繞,當地人認為如果能看到峰頂是件很有福氣的事情。也許是「世界中心」的神威無人敢於冒犯,岡仁波齊時至今日還是無人登頂的處女峰。
——關於朝聖——
「磕長頭」是藏傳佛教信仰者最至誠的禮佛方式之一。磕頭朝聖的人在其五體投地的時候,是為「身」敬;同時口中不斷念咒,是為「語」敬;心中不斷想念著佛,是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統一。「磕長頭」分為長途(行不遠數千里,歷數月經年,風餐露宿,朝行夕止,匍匐於沙石冰雪之上,執著地向目的地進發)、短途(數小時、十天半月)、就地三種。磕長頭時兩手合十,表示領會了佛的旨意和教誨,觸額、觸口、觸胸,表示身、語、意與佛相融,合為一體。信徒們認為在一生修行中,至少要磕十萬次長頭,叩頭時赤腳,這樣才算虔誠。還有一種更為艱難的叩拜方法。有些信徒面向寺院,每磕一次,移動距離等於身體的寬度。這樣繞周長一公里的寺院一周,約需磕頭兩千多次。叩拜者的手掌和膝蓋往往會磨出鮮血。
後來我查資料得知,自古以來,西藏便有馬年轉山的說法。轉山,源於雍仲本教,是一種宗教活動,是藏族人表示虔誠的一種方式,步行甚至一路磕頭,圍著聖山,轉一圈,或多圈。而據說,藏歷馬年是岡仁波齊本命年,故而轉山可以轉一圈頂別的年份轉十三圈。
——糌粑[zān bā]——
這是電影里出現頻率最多的西藏食物,主角們每到吃飯的時候都會拿著一個碗,手不停地在碗里團著什麼,那就是糌粑,西藏人每頓都會吃的主食。「糌粑」其實就是用青稞磨成粉後做成的炒麵,食用時加入少量酥油茶、糖和奶渣等攪拌,用手捏成團後就可以吃了。糌粑營養豐富、熱量高,適合充飢禦寒,還便於攜帶和儲藏,所以西藏人民去朝聖的路上的主要食物也是糌粑。
——經幡——
在藏語中稱為「隆達」,也有人稱之為「祭馬」、「祿馬」、「經幡」、「祈願幡」,不過,人們更習慣稱它為「風馬旗」,因為「隆」在藏語中是風的意思,「達」是馬的意思,是藏族人用來祈福的經幡。顏色是五顏六色的,上面有經文和一些圖騰。
⑹ 誰看過《岡仁波齊》好看嗎
信徒的朝聖是和佛祖做的一場交易嗎?
能被塞人這個苛刻的影評人給6分的電影一年能有幾部嗎?今年貌似就有個《八月》和《岡仁波齊》,然而《八月》這篇散文還未看的筆者,下定決心把《岡仁波齊》看完了。有人說本片是在消費藏民的信仰,有人說本片是在滿足觀眾的獵奇心,不管怎麼說,它都是一部成功的反類型片。
從古至今,人類的發展一直是走出的思想,從古代的難以出省,到昨天的出國,如今的走出地球,邁入太陽系,將來文明更先進,會走出太陽系,但是人類仍會保留精髓的傳統文化。關於朝聖,筆者既不認同也不反對,我們本就不該對別人的生活指點江山,但是我們有權不去選擇別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