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推薦 > 埃里克侯麥經典作品電影展

埃里克侯麥經典作品電影展

發布時間:2023-11-06 00:58:38

A. 綠色的電影有哪些呢

綠色的電影有克萊爾之膝。以綠色為主色調的電影有《克萊爾之膝》,是由埃里克·侯麥執導,讓-克勞德·布里亞利、奧羅拉·科努、法布萊斯·魯奇尼、碧翠絲·羅曼德等主演的電影,於1970年12月在法國上映。

克萊爾之膝的介紹

《克萊爾之膝》是侯麥六個道德故事的第五部,上映於1970年。講了一個35歲的外交官在赴瑞典結婚之前在法瑞邊境的Talloires愛上一個16歲的女孩克萊爾的故事。而讓他迷上這個如同法國南部的陽光般清麗的女孩的理由正是她的膝蓋。

愛上一個人的膝蓋,未免還是有點避重就輕的意思。或者不如就肯定地說,其實就是這個中年男子對道德的表面上的恪守。讓人覺得他只是喜歡了一個人的膝蓋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假象。其實,在心底到底是怎樣的波瀾,到底是怎樣的越軌早已無人可探測。

這也是侯麥六個道德故事統一的基調。這六個故事,個個以道德為基調,其實,因為法語特殊語義的關系,這里的道德故事更多的還是無關道德有關理性思考的故事。所有人都做到了懸崖勒馬,重返正途。

B. 10部有關孤獨的優秀電影

對於電影來說,孤獨似乎是一個不同尋常的話題,它聽起來不那麼引人注目。然而,它是人類情感的基本組成部分,與我們對愛、友誼或簡單理解的渴望聯系在一起。作為一個普遍的主題,孤獨對許多電影的感覺至關重要,從存在主義的藝術電影(比如英格瑪伯格曼的作品)到更有商業頭腦的浪漫喜劇(如西雅圖不眠夜)。孤獨的人包括那些精神病患,年老的鰥夫,困惑的青少年和其他所有人。導演大衛利恩(桂河大橋)曾說:「我認為孤獨是我們所有人的;它是一種比愛更普遍的情感,但我們很少談論它。我們為它感到羞恥,這恰好說明了我們自身的不足。」

基於以上對於孤獨的看法,我們一起來看看以下描寫孤獨的十部優秀作品。

晚春 (1949) 導演 小津安二郎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風格是低調的,那些在空間上的停留和對日常場景的安靜觀察,似乎很適合傳達出尖銳的、微妙的情感。他最好的電影都是對家庭關系,代溝和生活中各種失望的詩意思考。電影晚春聚焦於27歲的紀子,她和她的父親周吉生活在一起。她很滿足,但周吉覺得他的女兒應該結婚,這樣就不會在以後的生活中孤獨一人。

父親同意別人為自己提親的事,只是說要紀子找到伴侶之後才會考慮自己的這門婚事。此時紀子才明白,是真的到了該出嫁的時候了。父女二人從京都旅遊回來後不久,紀子就出嫁了。其實,父親欺騙了紀子,他只是為了能讓紀子去尋找屬於她自己的家庭和幸福,而說了違心話。在那晚春的夜晚,只有父親一個人孤獨地消磨時光,父親的行為給影片帶來了一種深深的孤獨感和悲傷,這是一部讓人看後回味無窮的電影。

另外有個有趣的事情是電影里有位演員名叫「青木放屁」。

艷陽天 Summertime (1955) 導演 大衛里恩

世界上有什麼地方比浪漫的威尼斯更能凸顯孤獨嗎?正如美國中年遊客簡哈德遜(凱瑟琳赫本)很快發現的那樣,這座城市的浪漫很快就會變得令人壓抑。簡從來沒有體驗過浪漫的愛情,她只是這個愛都里的備胎。導演大衛里恩在他的電影里最喜歡強調別人的快樂——反復的鏡頭語言比如情侶們手挽著手散步,空氣中響起的笑聲,而赫本的表演則令人心碎,堅強的外表下,眼淚總是處於搖搖欲墜的邊緣。

然而,當簡與義大利古董商Renato De Rossi(洛薩諾布拉奇)在一次短暫的會面後,陷入愛河。希望是永恆的,但是,這樣的事情會不會持續下去,還是會讓簡覺得接受現實比堅持不可持續的願望更好呢?

桃色公寓 The Apartment (1960) 導演 比利懷德

比利懷德的作品獲得了多項奧斯卡獎,是對美國公司的諷刺,這是一個憤世嫉俗的浪漫故事,作為故事承載的主體「公寓」是孤獨的,而公寓的主人「巴德」是一個被系統腐蝕的正派人。為了升職,巴德把他的公寓借給了他的主管進行婚外情,婚外情的主角正是他愛慕的女郎,而他卻永遠被冷落在寒冷的地方(在一個場景中,他獨自等待,凍得要死)。當他回家的時候,他就會去看電視,這是一部用孤獨來講述愛情的電影。

恐懼吞噬靈魂 Angst essen Seele auf (1974) 導演 法斯賓德

作為一部新德國電影的經典之作,恐懼吞噬了靈魂是導演法斯賓德更容易被接受的作品之一。孤獨的中年寡婦艾米遇見了外籍勞工摩洛哥人阿里,他們很快就在彼此身上找到安慰。但是社會卻反對他們。影片用寫實的手法展現了一個冷漠、刻薄的社會,探討了這個社會之中存在的各種歧視以及人性之中孤獨又灰暗的一面。

綠光 Le rayon vert (1986) 導演 埃里克侯麥

這是導演侯麥「喜劇和箴言」系列的第五部,一個巴黎秘書戴爾芬為度假操碎心。戴爾芬本來約了朋友一塊去希臘玩,但朋友臨時爽約,其他朋友都有自己的男朋友,眼看她就要孤身一人在巴黎人潮中度過八月天。她希望找到夢中情人,但追求她的全是她看不上的。最後她來到海邊聽著人們談論:誰能看到綠光誰就能得到幸福。終於她在車站遇上了一個靦腆害羞的男孩,他們來到海邊,戴爾芬朦朧間似乎看到了傳說中的綠光。

電影《綠光》向世人展示了一個尋找幸福的過程,一個迷惘卻堅定的過程,正如影片引用的法國諺語里說,「時機到來,即是鍾情之時」。

重慶森林 (1994) 導演王家衛

王家衛的電影,講述了一段關於錯過的關系的電影,這也是一種真正令人振奮的電影體驗,它讓孤獨和憂郁看起來很浪漫。電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啟發,同時又充滿了沉思和哲學。王家衛用令人吃驚的電影技術來展現角色的孤獨,最明顯的是那些伸展的腳步和鏡頭。生活對孤獨者和戀愛中的人都是一種拖累。

遠方 Uzak (2002) 導演 努里·比格·錫蘭

已過不惑之年的馬赫穆特是一名來自土耳其鄉村的獨立攝影師,經過多年打拚他終於在伊斯坦布爾謀得一席之地,在和妻子分手後,他獨自過著平靜而自在的生活。某日,來自老家的表弟尤瑟夫闖入了馬赫穆特的世界。老家工廠倒閉讓內向的尤瑟夫丟掉工作,為了貼補家用並給母親治病,他獨自來到大都市闖盪,在此期間暫居表兄的公寓中。多年的分離和不同的生活軌跡讓這對表兄弟沒有任何共同語言,而馬赫穆特卻越來越厭煩尤瑟夫對他個人世界的侵擾,一份尷尬在兄弟間悄然而生……

這是一部平凡的電影:看電視,在冬日的街道上徘徊,抽煙,從窗外看。這也是一部凝視的電影,馬赫穆特凝視著大海或蒼白的雪景,或者在看著他無法與之交流的女性時,會躲起來。

東尼瀧谷 (2004) 導演 市川准

改編自村上春樹的短篇故事,電影大多時候都處在一種安靜的氣氛當中,甚至就像一部無聲電影,如果有哪部電影宣稱自己在描寫孤獨,我想這部電影就當之無愧。

薄暮之光 Laitakaupungin valot (2006) 導演 阿基考里斯馬基

這是一部極簡主義電影,是導演的「芬蘭」(或「失敗者」)三部曲的最後一集,前兩部是漂浮的雲(1996)和沒有過去的人(2002)。主角是個性格堅忍的男人,一個沒有朋友的保安,習慣於羞辱和宿命論。

克里斯汀 Christine (2016) 導演 安東尼奧坎波斯

克里斯汀是一位佛羅里達的新聞記者,1974年在直播中開槍自殺。她的故事最近成為了兩部電影的主題。

孤獨和抑鬱是克里斯汀的問題的核心,同時也反應了她對上世紀70年代的工作場所性別歧視的不滿,以及她所工作的媒體的聳人聽聞的本質。她很有進取心,也很粗暴,但她也很脆弱,社交上很尷尬,而且很敏感。對同事的迷戀,會侵蝕她本來就很脆弱的自尊,讓她感到孤獨,使她更受到心理上的傷害。

全文結束

C. 埃里克·侯麥:他的電影,是巴黎的香水

人間侯麥,四季男女。

關於侯麥,我們似乎總是知道的太少。

他的電影里有最繽紛的色彩,就像是印象派的一幅幅傑作,動靜之間吐納著世界的精巧。

每次看侯麥的電影,都會驚訝於他對於色彩的運用是如此臻入化境。

如果說阿爾莫多瓦電影中的色彩是濃烈而張揚的,那麼侯麥鏡頭下的色彩則是含蓄而平衡的。

他的電影中有著法國形形色色的美人,每一個女子都是如此生動而鮮靈,完美地詮釋著「巴黎女子」所特有的氣質。

侯麥就像是一個「美女收藏家」,他的品味是如此豐富和犀利,以致於那些或青澀或妖媚或單純或沖動的女性,總是時時刻刻牽動著觀眾的愛美之心。

他的電影里有海明威筆下那個被稱為「流動的盛宴」的巴黎。如果要從導演中選出一個最愛巴黎的,那麼侯麥無疑高居榜首。

他的電影永遠都離不開巴黎,他的人物永遠要麼是來自巴黎,要麼是嚮往巴黎。

電影中的那些街道、咖啡館、博物館、公園、住宅……都在侯麥的電影里熠熠閃光,成了一個充滿詩意的寓居之地。

他的電影里也有著如此不同種類的關於愛情的探討和詮釋。

侯麥似乎一直在談論愛情,但他從來沒有試圖給愛情下定義,而是不停地通過一個個人物、一段段關系和一個個故事來試圖找到通往愛情不同的路徑。

「侯麥的人物不是在出軌,就是在走向出軌的途中」,他極少談到完美的愛情或是完美的愛人,他總是在越過倫理的界限去展露愛情的不可能性或是黑暗面,以此來勾起觀眾的思索。

下面,就讓我們走近侯麥。

亞瑟 · 佩恩在其執導的《夜行客》(1975) 中描繪了私家偵探吉恩 · 哈克曼的妻子蘇珊 · 克拉克邀丈夫一同觀看侯麥電影的一幕 :

「我不想看,」哈克曼慢吞吞地回答。

「我看過一部侯麥的電影,感覺就像等待油漆變干那樣漫長乏味。」

侯麥作為「法國新浪潮」中的一員,他的名聲似乎遠不如同期的戈達爾和特呂弗那樣大,他的電影作品也沒有前兩者所具有的那種創新性和突破性,收獲的評論也總是褒貶參半。

埃里克 · 侯麥原名莫里斯 · 舍熱,他的筆名是根據默片導演埃里克 · 斯特勞亨的名字和小說家薩克斯 · 侯麥的姓氏組合而成。

光是從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電影和文學對於侯麥來說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這也是為什麼他的影片具有極強文學性的原因。

在成為電影導演之前,侯麥曾從事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文學創作。他曾發表過長篇小說《伊麗莎白》,包括三個系列(「六個道德故事」、「喜劇與箴言」、「四季故事」)在內的影片都是由侯麥先寫成小說再拍成電影的。

上世紀50年代末,法國興起了轟轟烈烈的「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以巴贊創辦的雜志《電影手冊》為基地,戈達爾、特呂弗、夏布洛爾、里維特等人成了影評家。

因此,在寫小說之外,侯麥同時也為《藝術》、《當代》和《電影雜志》等專業刊物撰寫文章,並且憑藉以《茂堪的浮士德〉中的空間組織》一文獲得博士學位。

不過,這群年輕人的目標是拍電影,侯麥也不例外。

在接下來的 50 年中,侯麥總共拍攝了 26 部故事片,其中很多部屬於三大電影系列,即「六部道德故事」系列、 創作於 20 世紀 80 年代的「喜劇與箴言」系列以及跨越整個 90 年代的「四季故事」系列。

侯麥的最後一部電影《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上映於2007 年,當時他已經87 歲高齡了。

以下是侯麥三個系列所包含的影片:

在獲得極大成功的「六個道德故事」系列中,此時的人物性別定位還是男性,男性是人物關系網的中心,是獨白的是所有者,在若乾女性中流連徘徊,此時期為風格 探索 階段。

到了後兩個系列,侯麥的 情感 和重心明顯開始轉移到女性身上,女性成為人物關系網的中心。同時,獨白被大量的旁白所取代,侯麥」對話電影「的風格漸趨成熟並達到頂峰。

1967年,侯麥憑借《女收藏家》獲得了第1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銀熊獎,這是他成為重要導演的開始。

從時間點可以看出,侯麥屬於大器晚成的那一類。

早在8年前,特呂弗就用一部《四百擊》拿下了當年的戛納金棕櫚,而1960年,戈達爾憑借極具實驗性和創新性的《精疲力盡》獲得了 柏林銀熊獎

但侯麥並沒有急於像自己的先鋒同僚看齊,而是逐漸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電影風格。

如果要選擇一個場景作為侯麥的標志,那麼一定是一群法國男女在一個屋子內或立或坐,你一言我一語地針對某一問題發表著各自的看法。

一不留神,我們就跟不上節奏,結果看了個昏昏欲睡。

這就像個「電影沙龍」,適合中產階級或是知識分子躺在沙發上喝著飲料抽著煙發表意見。

如果說伍迪·艾倫的喋喋不休還夾雜著各種俚語和冷笑話,門外漢還能湊個熱鬧,那麼侯麥長時間的對話片段極其容易失去觀眾的耐心,讓人覺得漫長乏味。

這就是侯麥獨特的 「對話電影」

他的影片基本上是以對話的形式作為影片的主要內容。

得益於侯麥小說家和影評家的背景,他總是試圖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和思辨性。

這種文學性和思辨性並不是排斥性的或是異常嚴肅的,而是從小人物平常的生活中挖掘出來的,隱藏在影片人物對話背後的是作者對生活和 社會 倫理的厚重思考。

侯麥的影片異常強調畫面與對白的差別,他對話語,特別是對白作了如下的闡釋:「畫面製作出來並非為了意指,而是為了展示……為了意指,存在一種極好的工具,那就是對白。」

侯麥的電影都是自編自導,由小說改編而來,裡面對於細節,尤其是人物的語言進行了深度的精雕細琢,那些看似隨意的談話,實則早已經規劃好。

這就使得侯麥的電影有一種奇異的混合感,一方面場景和空間都是異常生活化的,另一方面人物的對話雖然口語化,但又處處是玄機,讓觀眾必須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文化修養才能跟得上。

例如在大受好評的第一部長片《慕德家的一夜》中,三個主要人物就圍繞帕斯卡爾對於宗教的態度進行了討論。

令人感覺法國都是文化人,沒有文盲的存在(哈哈)。

在《當代法國電影史》一書中,祝虹將當代法國電影史劃分為「法國電影新浪潮與現代電影運動的醞釀和爆發」以及「「紅五月風暴』與激進電影運動」兩個階段。

祝虹將侯麥的《獅子 星座 》以及《麵包店的女孩》《蘇珊娜的故事》《女收藏家》等幾部早期影片歸為「現代心理劇」,處在法國主流電影之外。

在此之後,「六個道德故事」後期的創作以及「喜劇與箴言」前期的創作雖然也在電影發行中處於劣勢,但逐漸豐富了視聽的表達。

由此可以發見,侯麥的創作是一個逐漸進入主流電影的過程。

侯麥幾乎沒有大成本大規模的電影製作,創作大多屬於小成本生活喜劇的范疇。

所以說,最大的成本,就是侯麥先生的腦細胞,而這些腦細胞,多死在「愛情」這個古老的話題上。

你可以在侯麥的電影中找到各種各樣的愛情,當然大多數是負面事例,因此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把侯麥電影的主題總結為「道德」。

比如現代人之間對於 情感 的互相猜忌和不信任,如《飛行員的妻子》、《圓月映花都》等。

比如女性對於愛情的執著和大膽追求,如《好姻緣》、《雙姝奇遇》、《綠光》等。

比如有了男女朋友還在外面找小三玩得不亦樂乎的,如《人約巴黎》等。

比如四十多歲的中年大叔對十幾歲二十歲的小姑娘進行無恥追求的,如《克萊爾的膝蓋》。

比如完美的「典雅愛情」,如侯麥的遺作《男神和女神的愛情故事》

其餘各種狗血的、突破倫理常規的愛情,在侯麥的各種電影里隨處可見。

他通過年輕人或是中年人神秘莫測的 情感 糾葛為題材,集中筆墨揭示了當代人的復雜的心理狀態,以及面臨的倫理困境。

片中那些復雜的三角關系,使得侯麥的鏡頭能夠更加逼近個體的精神生活,不斷突破倫理界限,考察著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現代人的話語和細微動作,從而達到深層的目的。

這些 情感 上的道德問題,在今天依舊拷問著現代人,例如不倫戀、約炮、開放性性關系等。總是,男女之間那些暗搓搓的關系,在侯麥的電影里得以呈現和闡釋。

在看過他的電影之後,你會驚嘆於一個人居然可以對愛情關系如此了如指掌,堪稱「愛情宗師」。

不過即使是這些愛情題材,侯麥並沒有依據好萊塢的傳統模式,使用開端、高潮和結尾的套路,而是最大程度接近流水般的生活,以一種散文式的方式展現人物,講述故事,即「石沉湖心,表面平靜,內里早讓人七上八下,泛起無限喜悅或嘆息」。

他的人物大多為大學生、藝術家以及教師,或者是中產階級,他們針對愛情、哲學、藝術、異性等發表著評論和自省,態度中不乏欺騙、炫耀和指責。

侯麥的「道德」不僅指劇中人物遵循一定的道德觀念行事,更重要的是指劇中人物對自己行為動機的思考、分析,並且把自己的這種思考和分析用語言表達出來。

他們關心自己的內心感受,感興趣於自己內心的思想和 情感 ,而且要將這些說給周圍的人聽,和他們討論。

如此一來,語言便成了侯麥電影最有效的表意手段,這也使他的電影更多地觸及到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人物對話的大量運用也使他的電影散發出濃郁的文學氣息。

侯麥所營造的對話場景中包含著故事本身以及電影的主旨,對話並不是孤立於場景而存在,而是與場景共生,對話產生了電影的第四維,即精神維度。

敘事上,他最大程度避免了三段式的傳統情節劇模式,而是直面生活中的偶然性和巧合,賦予電影以生活化。

侯麥的電影都根植於被大多數電影忽略的日常生活本身:火車上的閱讀、與朋友聚會、與戀人游公園等……

侯麥如同電影界的巴爾扎克,構建了一部宏大的人間喜劇,它基於 社會 牢不可破的根基,旨在 探索 與人類 歷史 一樣古老的經驗與沖突。

巴爾扎克創作小說,侯麥編寫劇本——這些有關生命的小寓言雖篇幅有限,卻暗含更深遠的願景。

值得一提的是,侯麥電影中的空間是將繪畫空間和建築空間轉換而來的,這使得其電影呈現出一種繪畫般的面貌,同時又不乏真實感。

侯麥對於空間的真實有一種物戀般的痴迷。

《獅子 星座 》中,塞納河兩岸的巴黎風光以及街道;《午後之愛》弗雷德里克到了下午會在大街上游盪;《冬天的故事》里的理發店以及《好姻緣》中的辦公室場景……

度假地是侯麥的故事最常發生的場所,《女收藏家》、《克萊爾的膝蓋》、《沙灘上的寶琳》、《綠光》《夏天的故事》、《雙姝奇遇》……

這些場景是慾望的鋪展之地,人物的關系與慾望在此交織纏繞,最終抵達侯麥關於「道德」的深層討論。裡面每一個咖啡館、每一個空間線路、每一個時間變化都經過了真實的考察,竭力做到最完美。

關於這一點,侯麥說:「我希望觀眾被打動,但也許他們根本就沒注意到這些。」

而這種真實性,是與巴贊所提倡的「心理的現實主義」相接近的。

侯麥的電影,就像是一款關於巴黎的香水,曖昧又迷人。

他營造了屬於自己的「侯麥空間」,裡面的色彩、人物、環境、生活,每一處都是如此細致和真實,彷彿觸手可及。

去看一部侯麥電影吧,為了那些色彩,為了那些美人,為了侯麥。


文章著作權:倒映電影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D. 你最喜歡的三部侯麥作品分別是哪三部

這是一部老片子,演員和場景沒有太多加工的痕跡,許多細節也沒有修飾,我喜歡這種片子,自然而不做作,沒有矯情,只有簡單的敘述,優美的詩歌。

關於一個牧羊人和牧羊女在遠古的愛情故事。

牧羊人賽拉東和牧羊女阿蕾特絲相愛,但他們的父輩卻是情敵,所以堅決反對他們的來往。賽拉東無奈,只好裝作喜歡另外一個女孩子,假裝和她跳舞,假裝和她戀愛。

但這個女孩子真正愛上了賽拉東,在樹後和他接吻,被阿蕾特絲看到,傷心欲絕。

她對賽拉東說:走開!不要讓我再見到你,除非我要求!

賽拉東如雷轟頂,知道解釋無用,只好喃喃著:那我就去死,只要你知道我愛你。

賽拉東跳河自盡。

阿蕾特絲看到他留在樹上的詩,知道自己誤會了他,追悔莫及。

所有的人都以為賽拉東已經死去。阿蕾特絲因為自己的妒忌使賽拉東死去而悲痛萬分,整日以淚洗面,無視其他牧羊人的愛慕之情。


巴黎,俄國白軍的退役軍官,他那美麗的希臘畫家妻子,兩個人的法語都有口音,但都讓人心生緬懷,俄國式的深邃與沉靜被演繹得極具宮廷遺韻。一個基本是公開承認自己身份的間諜,立場卻顯得不再重要,只記得那些睿智的對話、迴旋的思路。二戰之前的紛亂局勢中,再精英的頭腦,顯山露水,然後就是政治機器轉動中的暗啞火星。一桿干澀的畫筆,一個下樓時搖曳的絲制裙擺,一場夫妻間的言語角力...流淌再流淌,優雅之瀉,將間諜與他的妻子滌盪的再無痕跡。

E. 關於葡萄酒的電影有哪些

●《芭貝特的盛宴》
(Babette's Feast)1987
這是一部轟動世界影壇的飲食電影,它帶動了西方近十幾年的飲食電影風潮。葡萄酒作為西方餐桌上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這部電影中的地位表現得極其突出。電影中,流落於丹麥漁村的巴黎著名餐廳Café Anglai主廚芭貝特被當地清教徒教區神甫的兩個善良的女兒收留,為報答十幾年收留之恩,芭貝特用買彩票獲得的一萬法郎為當地的清教徒做了一頓豐盛的法國大餐。不論是菜色還是配酒都堪稱經典。現在一些西方的頂尖餐廳還會有人仿效這些菜式與配酒,帶領饕客重溫芭貝特的盛宴。正如片中將軍的一句話:「美酒和美食足以使平凡的一餐變成一場戀愛。」
●《雲中漫步》
(A Walk in the Clouds)1995
影片《雲中漫步》是一部充滿了拉丁風情的愛情影片。影片給我們描繪了一個浪漫溫馨的愛情故事。在影片中那薄霧籠罩的葡萄園宛如仙境般使人迷醉。美麗如夢的景色和詩一般的表現技巧使觀眾不由得深深沉入浪漫的氣氛之中。在這般美妙的田園風光中發生的愛情故 事,自然也格外地浪漫感人。為了尋找一個帶有夢幻般色彩的葡萄園,該片導演曾親赴歐洲、澳洲和南美各地挑選,最後才選定了空氣朦朧恬靜的美國加州納帕山谷。影片中,人們在深夜點著火,如蝴蝶展翅般將葡萄催熟,如詩如畫般的美景使觀眾沉浸在無盡的遐想與浪漫的氣氛之中,此景堪稱「電影釀酒史」上最華美的一幕。
●《失樂園》(Paradise Lost)1997
渡邊淳一原作的小說《失樂園》曾經也引起了不少的風潮,他小說中對於道德觀念的反叛與反思值得很多人去討論與考慮,後來這部小說被搬上了大銀幕。電影中只在末尾出現一款酒,這就是波爾多瑪歌地區的頂級酒庄瑪歌庄(Chateau Margaux)1984年份的紅葡萄酒。1984年份並非是一個好年份,但是這一年的瑪歌庄易飲,富於果香,也有絢爛的一刻,只是不同於那些好年份,能夠持續一個世紀以上。或許作者是想通過這瓶酒,告訴大家,兩個人的感情關系,是片刻的但是絢爛誘人。
●《秋天的故事》
(Conte D' Automne)1998
這是法國導演埃里克·侯麥在76歲高齡時的一部作品。45歲的女主人公Magali經營著一小片葡萄園,因為怕影響酒質而堅持不用除草劑,導致葡萄園雜亂無比。她寧願以減產為代價,也要證明她釀的酒與布根地酒一樣味道醇厚。舉起一杯紅酒,面對豐美的葡萄園,方能領悟:只有心靈與葡萄酒一樣醇美持久,才是深諳酒道的種植者。
●《沉默的羔羊2-漢尼拔》
(Hannibal)2001
這部電影並非一部飲食電影,但是,通過對飲食的挑剔,也從側面反映了殺人魔王漢尼拔的性格。從他對美食的態度,也可以看到他對生活的熱愛。他對於酒的挑剔程度可謂極致,為小提琴手選了價值700美金一瓶的Montrachet頂級白葡萄酒;在街頭露天咖啡廳小憩時,喝的是Castello Banfi酒廠的Chianti Classico Riserva紅葡萄酒,生煎Paul的腦前葉的時候,旁邊放的是阿爾薩斯著名酒廠Trimbach稀有的Clos St. Hune。就算是在飛機上,也自己帶上自己的每餐和一瓶1995年份波爾多聖使提芬(St. Estephe)地區飛龍世家(Chateau Phelan Segur)的紅葡萄酒。主人公的賞酒品位,似乎讓觀眾對殺人狂魔多了幾分同情與憐憫。
●《007系列》
007系列是一部長盛不衰的電影劇集。能像007詹姆斯·邦德一樣,與香車美人醇酒相伴,游歷世界各地去冒險是每個男人的夢想。最近,金鍾庄(Chateau Angelus)成了新007的專寵。每次出現在007電影里的葡萄酒都價格不菲,這也隱含著他是皇家大特務的特殊身份,不然,他怎麼能夠調動所有國家機器為他泡妞服務呢?
●《杯酒人生》(Sideways) 2005
這是一個發生在葡萄園的愛情故事:明媚的加州陽光、醇香的葡萄酒把觀眾帶入一個肆意享受的畫面……雖然這是一部喜劇電影,但笑聲過後,你一定會掌握一點關於葡萄酒品位和生產的知識。截至2005年1月15日前12周內,美國葡萄酒的銷售量達到37萬箱,比前一年同期增長了16%。在加州,增長達到33%。葡萄酒商們都認為這種增長明顯受到《杯酒人生》的影響。這部片子是借酒來喻人生,關於葡萄酒的知識貫穿在整個戲里。對如何品嘗,以及葡萄園的景色和採摘葡萄的場景進行了大幅拍攝。無疑這是一部非常好的葡萄酒知識教學片。
●《美好的一年》
(A Good Year) 2006
這是一部風格清新的愛情喜劇,出生在英國倫敦的銀行家麥克斯·斯金納在一次度假結束後成了失業者。就在麥克斯最懊喪的時候,他卻收到了一份從天而降的財富:遠在法國的叔叔亨利過世後給他留下了一塊葡萄園。從倫敦逼仄的辦公室出來,麥克斯投入了法國普羅旺斯的懷抱。雖然葡萄園風景如畫,習慣了都市生活的麥克斯仍決定把葡萄園賣出去。在法國停留的期間,麥克斯重遇了小時的玩伴芳妮並萌生了情愫,也使得他有意保留葡萄園並在此生活。此時,一位美國女郎出現並自稱是亨利的私生女。庄園的歸屬問題一時間還難以判定。於是麥克斯便以此為由,順理成章地呆在庄園,享受難得的一年好時光。
●《酒瓶驚世》(Bottle Shock) 2008
《酒瓶驚世》於今年1月份在聖丹斯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上首次公映,據說目前的票房收入看好。這部影片以發生在1976年的「巴黎品酒會」為時代背景和故事線索,敘述了美國加州納帕葡萄酒工業的誕生以及發展歷史,描寫了加州納帕葡萄酒是如何通過著名的巴黎品酒會這一歷史事件而出現在世界葡萄酒版圖上的。
背景資料:發生在1976年的「巴黎品酒會」是世界葡萄酒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因為在這次品酒會上,來自美國加州的葡萄酒以盲品的形式戰勝了法國波爾多及布根地的葡萄酒,紅葡萄酒和白葡萄酒的第一名都是由納帕谷的庄園獲得。從某種意義上說,「巴黎品酒會」這一歷史事件的發生也標志著新世界葡萄酒由此而登上了世界葡萄酒舞台。
●《第一皇帝》(The First Emperor)
據《醒酒器》(Decanter)網站此前發布的爆料新聞說,一部片名暫定《第一皇帝》(The First Emperor)的名人傳記片已經開拍,片子的主人公就是葡萄酒界大名鼎鼎的羅拔·帕克(Robert Parker)。電影將改編自美國美食作家艾琳·麥科伊(Elin McCoy)在2005年出版的帕克傳記《葡萄酒皇帝》(The Emperor of Wine),首次披露帕克成長為葡萄酒大師歷程中一些鮮為人知的一面。

F. 埃里克·侯麥的人物創作

1959《獅子星座》(獅子的標記)(Le Signe Lion)
1962《蒙梭街的麵包店女子》(La Boulangere de Monceau,26分鍾短片)(「道德故事」系列)
1963《蘇珊的愛情事業》(La Carriere de Suzanne,60分鍾)(「道德故事」系列)
1964《塞爾旺特的唐吉訶德》(Don Quichotte de Cervantes)(紀錄片)1965(Paris vue par...)(短片合集,與讓-呂克·戈達爾、克羅德·夏布羅爾、讓·杜謝、讓-達尼埃爾·波萊、讓·魯什聯合指導)
1967《女收藏家》(收藏男人的女人)(La Collectioneuse)(「道德故事」系列)
1969《慕德家的一夜》(Ma Nuit Chez Maude)(「道德故事」系列)
1970《克拉之膝》(克萊爾的膝蓋)(Le Genou de Claire)(「道德故事」系列)
1972《下午的戀情》(午後之戀)(L'Amour de l'après-midi)(「道德故事」系列)
1976《O女侯爵》(La Marquese d'O)
1978《高盧人帕希伐爾》(Perceval le Gallois)
1980《飛行員的妻子》(La Femme de l'Aviateur)(「喜劇與諺語」系列)
1982《好姻緣》(Le Beau Mariage)(「喜劇與諺語」系列)
1983《沙灘上的寶蓮》(寶琳在沙灘)(Pauline a la Plage)(「喜劇與諺語」系列)
1984《圓月映花都》(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喜劇與諺語」系列)
1986《綠光》(Le Rayon Vert)(「喜劇與諺語」系列)
1987《雙姝奇遇》(蕾芮特與米拉貝爾的四個奇遇)(Quatre Aentures de Reinette et Mirabelle)(「喜劇與諺語」系列)
1987《我女朋友的男朋友》(L'Ami de Mon Amie)(「喜劇與諺語」系列)
1989《春天的故事》(Conte de Printemps)(「四季的故事」系列)
1992《冬天的故事》(Conte d`Hiver)(「四季的故事」系列)
1993《大樹、市長和文化宮》(L'Arbre,le Maire et la Mediatheque)
1995《巴黎的約會》(Les Rendez-vous de Paris)
1995《夏天的故事》(Conte d'Éte)(「四季的故事」系列)
2000《秋天的故事》(Conte d'Automne)(「四季的故事系列)
2001《貴婦與公爵》(L'Anglaise et le Duc)
2003《三面間諜》(Triple Agent)
2005《紅色沙發》(Le Canapé rouge)
2007《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Amours d'Astrée et de Céladon, Les )(又名《阿斯特蕾和瑟拉多的愛情》) 《男神和女神的愛情》
片名:Les Amours d』Astrée et Céladon
譯名:男神和女神的愛情
導演:埃里克·侯麥 Eric Rohmer
主演:安迪·格麗特Andy Gillet
史蒂芬妮·德·克雷昂科Stéphanie de Crayencour
類型:劇情/浪漫
國別:義大利
很久很久以前,牧羊人和牧羊女在美麗的森林中相親相愛,甜蜜的生活著,直到牧羊女聽信了謠言認為牧羊人對自己不忠,於是牧羊女發誓今生再也不想再見到牧羊人。牧羊人在絕望之中投河自殺卻被菏澤仙女們所搭救。決心要讓這一切破鏡重圓,而牧羊女的誓言卻成了最大的羈絆,牧羊人於是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旅程,在此過程中他必須抵制種種誘惑,遵從真愛的指引才能最終修成正果回到牧羊女的身邊。
《克萊爾的膝蓋》
Le Genou de Claire1970
可能是Rohmer最成熟、最豐厚的作品,這是相對他作品的風格貌似單調而言的。堪稱Rohmer的經典之作,手法細膩,對話在影片中佔了很大比重,在無聲無息中以各種細節和微妙心理的刻畫取勝。很多難以言傳的細節,和泄露人物心理的言行是影片中最值得體味的部分。羅麥爾曾經在某場合公開承認,這是他自己最得意的一部作品。
《綠光》
Le Rayon Vert 1986
攝制組人數只有3個人了,攝影師、錄音師和製片人。
影片給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女主角那種強烈的孤獨感,一種不被人理解與關注而帶來的自卑。或許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是孤獨的。綠光終究不過是一種隱喻,而愛的美好或許正在於它的不可預知和不可預測,所以我們的期待才有意義,也值得尊重。影片展示了一個尋找幸福的過程,一個迷惘卻堅定的過程,正如影片引用的法國諺語里說,「時機到來,即是鍾情之時」。
從表面上看,女主人公對於愛情的態度很消極。她不尋找,她只是等待。然而,這種消極,卻正出於一種積極,一種更為深刻的信念。因為她相信有真正的,也就是純粹的愛情存在。在她看來,苦苦追來的東西不是愛。她相信自然而然的東西,相信偶然。
《貴婦與公爵》
L'Anglaise et le Duc 2001
那部電影直接利用了DV技術的影像合成的特點,整個人物的戲劇情節發生在攝影棚里,然後又拍攝了大量的十世紀的法國風景畫,再將人物與風景畫合成在一起,完成了這部電影。

閱讀全文

與埃里克侯麥經典作品電影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韓國電影女主舞廳唱歌 瀏覽:169
富二代留學生電影 瀏覽:704
把大嫂給殺了的電影名字 瀏覽:124
電影紅日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 瀏覽:930
飄飄看電影 瀏覽:963
新奧特曼電影在線播放 瀏覽:649
周星馳電影粵語諧音 瀏覽:7
近年好看外國小眾電影 瀏覽:211
外國電影三個小伙 瀏覽:567
外國電影小孩叫珊妮的 瀏覽:260
雙俠電影免費國語全集播放 瀏覽:123
職場勵志相關的電影 瀏覽:935
國內什麼電影是在新加坡拍的 瀏覽:285
中國電影人物大全 瀏覽:197
老電影攀駝背 瀏覽:885
無辜囚徒電影簡介 瀏覽:573
哪個信用卡看電影 瀏覽:384
狼人是哪部電影里的人物 瀏覽:810
少林館支配人hd高清電影 瀏覽:368
程序員必看電影 瀏覽: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