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杜十娘中十兩的結局
十兩的結局是:十兩看透了人間的感情,經不起考驗,也對愛情死了心。從此還是從事妓女生活。紙醉金迷過一生。
相關劇情
杜十娘和李甲准備回家鄉過夫妻田園生活,單杜十娘還是不放心李甲,所以讓十兩,去試探李甲,用什麼方法呢,告訴李甲十兩非常喜歡李甲看李甲是什麼反應?李甲呢感覺到十娘在隔壁偷看她,所以沒敢放肆,杜十娘很是心裡高興,認為李甲是可以寄託的。
那麼他們就開始回老家,可是李甲在和十兩分別時,抱住十兩,讓十兩等他,他回家安排好就來接十兩。十兩也沒敢告訴十娘。李甲抱十兩時的情景正好被十兩男朋友看見,男朋友很是傷心,痛罵了十兩,憤憤離開。連十兩解釋的機會都不給。
最後他們還是分手了,十兩也是難受,也看透了人間的感情,經不起考驗,也對愛情死了心。紙醉金迷過一生。
影片評價
影片的故事框架完全照搬原著,但《花魁杜十娘》在人物刻畫和具體細節的處理方面仍然對原著進行了較大改動和充實,尤其是對杜十娘這一悲劇形象的塑造,以現代角度進行全新情感詮釋,較之原著更顯有血有肉有深度。
《花魁杜十娘》除了繼續突出原著中杜十娘對愛情的美好嚮往和所託非人的憤怒絕望兩段最典型的情感演繹外,還抓住十娘懷了試探心計對李甲隱瞞無價百寶箱的橋段大做文章,影片將十娘濃墨刻畫成極有手段,又疑心疑鬼、對愛郎情意總難放心的偏執女子。
縱然孫甲薄情寡義,但十娘「機關算盡太聰明」的百般設局試探,未嘗不是日後危機的禍因。由此而來,譴責負心漢的傳統故事竟演變成杜十娘所託非人的性格悲劇,同時又可與現代男女愛情關系互為參照,其顛覆意味顯而易見。
李嘉欣飾演的杜十娘還頗有神采,且不論艷妝造型,或是洗盡鉛華示人皆能美麗動人,更難得的是對十娘性格心理變化的詮釋十分到位。而吳彥祖扮演的李甲,沈殿霞扮演的老鴇同樣可圈可點,尤其有時竟能帶出些黑色喜感。
2. 杜十娘的故事內容
杜十娘是明代通俗小說家所寫的《警世通言》中的某一篇的主人公,馮夢龍所著的「三言二拍」在古代流傳甚廣,分別是《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和《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
這些作品不是長篇小說,而是由許多個短篇小說組成的。其中《警世通言》第32卷講的就是「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
其二是哀莫大於心死,杜十娘不怕窮吧不怕苦,她攢的百寶箱也是為了以後和李甲一起幸福生活,然而她最終發現李甲並不是那個自己可以託付終生的人,既失望有傷心,於是就做出了銷毀財物、以死明志的舉動。
其三是為了報復,李甲為了錢而拋棄了她,她心中除了傷心也有憤恨,既然李甲是為了錢,那自己就讓他明白,你本來有機會得到更多的錢,現在都沒了!所以她就當著他的面把百寶箱沉了。
3. 杜十娘的故事情節是怎樣的
明朝萬曆年間,北京城南的「教坊司」名妓杜十娘一天在接待客人時,偶遇南京布政老爺的公子李甲,李甲愛其美貌紅顏,杜十娘傾其舉止文雅,二人情投意合。李甲不顧學業,日日沉浸在溫柔鄉里,漸漸耗盡了錢財。其父聞聽後怒不可遏,斷了他的供給,並勸說京城的親戚都不要借錢給他。
十娘決心將終身託付給溫存忠厚的李甲。老鴇兒同意只要李甲在十日內拿出三百兩銀子就可贖出十娘。但他在親友中早已壞了名聲,誰也不會拿出錢來幫他往妓院里填。
李甲奔波數日,一籌莫展,杜十娘取出縫在被子里的碎銀一百五十兩,李甲的好友柳遇春被這位風塵女子的行為感動,設法湊足了那一百五十兩銀子。十天後果然把銀兩如數交到老鴇兒面前,老鴇兒本想反悔,杜十娘曉以利害,老鴇兒只得放人。
於是兩個有情人在柳遇春住所喜結百年之好。杜十娘與李甲本要回到老家去,無奈李甲心存顧慮,攜妓而歸難以向父親交代。杜十娘獻計說:先到蘇杭勝地游覽一番,然後郎君回家,求親友在尊父面前勸解和順;待李父消氣後,再來接她。李甲依命而行。
二人行到瓜洲古渡之時,遇到了好色又陰險的富賈孫富。他夜飲歸舟,聽到杜十娘的歌聲,心動不已。天亮以後,從窗口向內視其容貌,更覺心盪神搖。孫富假意與李甲相接近,飲酒暢談,談到杜十娘時,李甲告知其事情的原委,孫富嘆道:尊父位高,怎容你娶妓為妻!到時候進退兩難,豈不落得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下場?!
他這么一說,李甲更覺步履維艱,孫富又拿出一副為朋友肯兩肋插刀的架式說:在下倒是願以千金相贈,你拿著銀錢回去,只說在京授館,你父定會原諒你。一番話說的李甲動了心,他一直怕回家後不能交差,一方面又覺得這樣做有負杜十娘,要求回去獲得杜十娘允諾。
杜十娘聽了李甲的商量,如雷轟頂, 回憶自己童年被賣,受盡屈辱,眼看已經逃出了火坑,原以為和李甲會過上幸福的生活,如今才看到他毫無主意,於是下定決心一死以換李甲明白自己情誼,之後還幫李甲謀劃拿到孫富許諾的千金。
翌日,杜十娘扮上盛裝,先讓孫富把銀兩放到李甲船上。自己站在踏板上,打開百寶箱,裡面裝滿金銀翡翠各色珍奇玩物。杜十娘指著價值連城的金銀珠寶,怒罵孫富拆散他們夫妻,痛斥李甲不能信任自己,有眼無珠,把一件件寶物拋向江中,最後縱身躍入滾滾波濤之中。
(3)電影杜十娘劇情擴展閱讀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是明代白話小說集《三言》馮夢龍的代表作品中的名篇,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為傑出的短篇小說之一。這篇小說在許多文學史上定義為反封建反禮教的愛情小說,杜十娘的悲劇是黑暗的封建社會對她的欺騙擠壓所造成的。
這篇小說從整體結構來看,確是很不錯的,以其細膩的筆觸塑造一個執著追求自己心中美好願望的女性形象,取得了非凡的、卓越的藝術效果,很多人對杜十娘的悲劇命運的原因和小說的悲劇意蘊進行深刻的揣測和琢磨,但迄今為止沒有找到比較滿意的答案。
杜十娘美麗,熱情,心地善良,輕財好義。她有心向李甲,愛的是人,不是錢.她聰敏,機智,頗有心機。為贖身,早有準備。她跟鴇母爭執時,機敏地抓住鴇母一時氣話,達成口頭契約,使鴇母沒有翻悔餘地。從中,既表現了她的心計,又可以看出她為爭取幸福自由所付出的艱苦努力。
她剛強,堅定。當她知道李甲聽信孫富的巧言讒語,為了千金之資,得見父母,將她出賣時,她的內心痛苦和悲憤是可想而知的,杜十娘的一聲冷笑,顯示著她的尊嚴,更顯示出她的剛烈。最後,她「用意修飾」自己,也是用美麗的形象來維護自己人格的美麗和尊嚴。
前人將杜十娘的悲劇更多地歸因於孫富和李甲這兩個人物的個人品質,而深入社會本質的層面。我們可以看到金錢和權勢對人性的腐蝕,傳統觀念對女性尊嚴的無視和戲弄,成為這部劇作中杜十娘悲劇的原因。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然後自己也跳船自盡。西方人要問,她為什麽要這樣?在西方人眼裡,杜十娘是為負心郎李甲殉情而死,但她又為什麽把財寶沉掉?於是不明白。實際上這是因為中國的文學作品,沒有把中國女子的復仇心理真正刻畫出來,所以西方人不明白。
中國女子自古就有一種獨特的復仇情結,那就是在自己死後用社會輿論來壓迫官府治仇人的罪--最好是死罪,以此來向仇人索命復仇。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後自己當眾自盡,實際上是她選擇的最好的復仇方式。她已經看透了李甲是個偽君子,所以她不僅要沉掉財寶讓只認錢的李甲心疼,而且還要用自己的死喚起周圍的人,特別是用輿論壓迫官府對李甲進行追究,追究他的逼死人命罪。
中國古代法律可以說是按成語辦事的,所謂「冤有頭債有主」,而不太講究對人死亡的直接加害證據的。一百個人都看見是杜十娘自己跳下船淹死的,但是,中國的官府正因為一百個人看見了才要治李甲的逼死人命罪--西方可能沒有此罪。西方的法律會認為,杜十娘是自殺,李甲並沒有推她,李甲與杜十娘的死就沒有關系。一百個人都看見了,不正好證明他是無罪的嗎?
中國人的思維比較講發展的觀點,講辯證的普遍聯系的觀點,中國人也比較講究和看重輿論環境。杜十娘深知:要想讓李甲受懲罰,官府的法律中有「逼死人命」這一條。如何讓官府來認定呢?就是用中國人聯想的特點和中國人輿論的力量。
中國人的證據思路和其中體現的理性與西方是不一樣的。在杜十娘死亡這件事中,與李甲無關的自殺事件,成為李甲逼死人命的案件。中國古代的法律是建立在宗族宗法的社會基礎上的,這一法律在特定的情況下就能治李甲的罪。在治李甲的罪之前,李甲的名聲已經壞了。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外加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但是實現以上這一切,杜十娘非常明白:代價是自己要搭上一條命。她義無反顧地這樣做了,她也是無數這樣做的中國婦女的一個代表。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婦女在歷史上的社會地位,她們要獲得法律的幫助,就要用生命的代價去取得最大的證據力量,在眾人同情的輿論中去取得判決的優勢,從而使仇人一舉滅亡。這種復仇方式就是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4. 花魁杜十娘的劇情簡介
名妓杜十娘雖身份卑賤,卻一心相信世間還有真愛,在青樓中苦苦等待那個願意為她贖身帶她遠走高飛的男人出現。在一天晚上的演出中,她與書生李甲一見鍾情,墜入愛河。
李甲系名門旺族之後,雖生活殷實,卻也無法承擔杜十娘昂貴的身價。面對這種情況,李甲開始逃避。杜十娘利用和青樓老闆夜叉打賭的機會,給自己定下了贖身的價格——黃金千兩。她一再鼓勵李甲勇敢面對,並將自己的積蓄交給李甲,使得他順利為自己贖身。從良後的杜十娘對未來充滿希望,但為了考驗李甲對自己的感情,她還是讓丫鬟十兩前往試探李甲,卻被李甲矇混過關。
杜十娘滿心歡喜地和李甲坐船回家,李家卻對杜十娘曾是妓女的身份耿耿於懷,不肯接受她們。李甲心煩意亂借酒消愁,遇到同學孫富。孫富早已垂涎於杜十娘的美色,提出以高價買下杜十娘,李甲已身無分文,接受了孫富的條件。
杜十娘得知此事後痛心疾首,原本對感情和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被殘酷的現實擊碎。她為自己穿好嫁衣,面對孫富的花轎,將自己積攢一生的珠寶首飾一一展示給李甲看,這些珠寶足夠她和李甲衣食無憂。李甲此刻後悔不已,再想挽回時,杜十娘已心灰意冷地懷抱寶箱跳河自盡。
5.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內容簡介
明萬曆二十年間,京師名妓杜十娘為了贖身從良,追求真愛,將自己的終身託付給太學生李甲。可李甲生性軟弱,自私,雖然也對杜十娘真心愛戀,但又屈從於社會,家庭的禮教觀念,再加上孫富的挑唆,他最終出賣了杜十娘,釀成了杜十娘沉箱投江的悲劇。
(5)電影杜十娘劇情擴展閱讀:
百寶箱是金錢的象徵,是利益的代表。中國明代,正是商品經濟興起和繁榮的時期,專門用於商品生產和交換的手工工場已初具規模。
隨著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金錢和利益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傳統的價值觀念受到嚴重挑戰,根深蒂固的封建門第終於在金錢和利益面前開始動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已經由宗法倫理向利益驅動轉變。
百寶箱"是杜十娘價值的象徵,希望的寄託,杜十娘苦心積攢"百寶箱",希望用"百寶箱"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用"百寶箱"來換取真正的愛情。在選擇李甲託付終身之時,杜十娘又一直不肯把"百寶箱" 的秘密告訴李甲,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
6. 電影《花魁杜十娘》講述了什麼內容
《花魁杜十娘》是一部香港電影,由吳彥祖與李嘉欣主演。影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金牌老鴇夜叉旗下有絕色佳麗名杜十娘,內心傲如雪梅,渴望遇上真心漢子從良做賢淑婦人。十娘遇到了李甲,李甲向夜叉贖回了十娘的自由身。十娘與李甲回家,途中遇李甲舊交孫富,孫富垂涎十娘美貌,願以白銀五千兩交換十娘,正因赴考不成、錢財散盡而苦於無顏面見雙親的李甲無奈下應允。十娘心如灰燼,怒沉百寶箱並投水自盡。李甲沒有了杜十娘,依然回鄉做他的李公子;妓院沒有了杜十娘,依舊夜夜笙歌。而燈火璀璨處,一個似鬼非鬼、發絲滴水的杜十娘出現了。
7.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情節
明朝萬曆二十年間,京城名妓杜十娘偶遇富家子弟李甲,兩人相互愛慕,情投意合。杜十娘雖有意嫁於李甲,但李甲生性懦弱,怕家中父親反對,不敢答應。雖如此,兩人仍終日相守,如夫妻一般。這引起了妓院老鴇的不滿,要求李甲湊三百兩銀子換杜十娘自由之身。
李甲在京城揮霍無度,早已花光自己的盤纏。兩人便商定讓李甲外出借錢。但李甲名聲不佳,親戚朋友都找借口托詞,一連三天,分文未借。李甲無顏面對杜十娘便前往同鄉柳遇春家借宿。十娘得知不歸之因,便將自己的一百五十兩碎銀交給他。
後得柳生贊助一百五十兩,交於老鴇。姐妹們知道十娘要走,紛紛不舍,臨行前交給十娘一個箱子。李甲問箱中何物,十娘笑而不答。杜十娘與李甲乘船回鄉途中在瓜州渡口靠岸時遇到富家少爺孫富, 孫富生性風流, 貪戀十娘美貌, 便教唆李富將杜十娘以千金銀兩之價送給自己。
李甲本就懼怕家中父親,又花光錢財,一無所獲,便聽信孫富用千金銀兩討好父親。 杜十娘得知自己被賣弄,萬念俱灰。但她仍答做這筆交易。後來,杜十娘當眾打開箱子,裡面珠寶首飾應有盡有。原來十娘知道老鴇貪財,早有從良的打算,日積月累了一個百寶箱。她在船上怒斥李甲和孫富,抱著百寶箱投江而死。
(7)電影杜十娘劇情擴展閱讀:
杜十娘美麗,熱情,心地善良,輕財好義。她有心向李甲,愛的是人,不是錢。見他「手頭愈短,心頭愈熱」,足見真情。
她聰敏,機智,頗有心機。為贖身,早有準備。她跟鴇母爭執時,機敏地抓住鴇母一時氣話,達成口頭契約,使鴇母沒有翻悔餘地。從中,既表現了她的心計,又可以看出她為爭取幸福自由所付出的艱苦努力。
她剛強,堅定。當她知道李甲聽信孫富的巧言讒語,為了千金之資,得見父母,將她出賣時,她的內心痛苦和悲憤是可想而知的,杜十娘的一聲冷笑,顯示著她的尊嚴,更顯示出她的剛烈。最後,她「用意修飾」自己,也是用美麗的形象來維護自己人格的美麗和尊嚴。
她名垂千古,並不是因為那傲人的美麗姿態,而是因為她那錚錚的傲骨,和永不屈服的倔強。
8.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電影劇情
名妓杜十娘邂逅才子李甲,不惜以私蓄贖身,與李甲長相廝守。贖身之後,杜十娘攜同一個百寶箱與李甲離開妓院。途中,兩人遇上惡人孫富,孫富為杜十娘的美貌所吸引,願付李甲金錢,以交換杜十娘。杜十娘一怒之下,將百寶箱連同內里許多無價之寶統統付諸江中,然後投江自盡。
9. 有誰能和我說一下杜十娘的故事
簡略情節
名妓杜十娘久有從良之志,她深知沉迷煙花的公子哥們,由於傾家盪產,很難歸見父母,便處心積慮地積攢一個百寶箱,收藏在院中的姐妹那裡,希望將來潤色郎裝,翁姑能夠體諒一片苦心,成就自己的姻緣。經過長期考驗和尋覓,她選擇了李甲,並且慾望終身託付於他,因而讓李甲四處借貸,又拿出自己私蓄的銀兩,完成自己從良的心願。投奔他人從良是杜十娘重新做人的必由之路,因此姐妹們聽說她顧從李甲離開妓院,大家都是紛紛相送,並以資相助為盤纏將百寶箱還給於杜十娘。其實,前部分的經歷是杜十娘與李甲素不相識,李甲擔心歸家不為嚴父所容,杜十娘便與李甲泛舟吳越,徐徐圖之。在途中,一富家公子偶然相遇,目睹杜十娘美貌,心生貪慕,就乘與李甲飲酒之機,巧言離開,誘惑並使李甲以千金銀兩之價把杜十娘賣給了他,杜十娘明知自己被賣弄,萬念俱灰。她假裝同意他們的交易,然後卻在正式交易之際當眾打開百寶箱,怒斥奸人和負心漢,抱箱投江而死。
評論
前人將杜十娘的悲劇更多地歸因於孫富和李甲這兩個人物的個人品質,而深入社會本質的層面。我們可以看到金錢和權勢對人性的腐蝕,傳統觀念對女性尊嚴的無視和戲弄,成為這部劇作中杜十娘悲劇的原因。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然後自己也跳船自盡。西方人要問,她為什麼要這樣?在西方人眼裡,杜十娘是為負心郎李甲殉情而死,但她又為什麼把財寶沉掉?於是不明白。實際上這是因為中國的文學作品,沒有把中國女子的復仇心理真正刻畫出來,所以西方人不明白。
中國女子自古就有一種獨特的復仇情結,那就是在自己死後用社會輿論來壓迫官府治仇人的罪--最好是死罪,以此來向仇人索命復仇。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後自己當眾自盡,實際上是她選擇的最好的復仇方式。她已經看透了李甲是個偽君子,所以她不僅要沉掉財寶讓只認錢的李甲心疼,而且還要用自己的死喚起周圍的人,特別是用輿論壓迫官府對李甲進行追究,追究他的逼死人命罪。請看這段《明代演義》上是如何說的:「船上舟子和岸邊聞聲而來的過路人,紛紛痛責李甲的薄倖、孫富的陰狠,趁著人聲鼎沸之際,杜十娘抱起那個百寶箱,縱身一躍,跳入冰冷的水中,轉眼就無影無蹤。」
中國古代法律可以說是按成語辦事的,所謂「冤有頭債有主」,而不太講究對人死亡的直接加害證據的。一百個人都看見是杜十娘自己跳下船淹死的,但是,中國的官府正因為一百個人看見了才要治李甲的逼死人命罪--西方可能沒有此罪。西方的法律會認為,杜十娘是自殺,李甲並沒有推她,李甲與杜十娘的死就沒有關系。一百個人都看見了,不正好證明他是無罪的嗎?
中國人的思維比較講發展的觀點,講辯證的普遍聯系的觀點,中國人也比較講究和看重輿論環境。杜十娘深知:要想讓李甲受懲罰,官府的法律中有「逼死人命」這一條。如何讓官府來認定呢?就是用中國人聯想的特點和中國人輿論的力量。中國人的證據思路和其中體現的理性與西方是不一樣的。在杜十娘死亡這件事中,與李甲無關的自殺事件,成為李甲逼死人命的案件。中國古代的法律是建立在宗族宗法的社會基礎上的,這一法律在特定的情況下就能治李甲的罪。在治李甲的罪之前,李甲的名聲已經壞了。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外加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但是實現以上這一切,杜十娘非常明白:代價是自己要搭上一條命。她義無反顧地這樣做了,她也是無數這樣做的中國婦女的一個代表。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婦女在歷史上的社會地位,她們要獲得法律的幫助,就要用生命的代價去取得最大的證據力量,在眾人同情的輿論中去取得判決的優勢,從而使仇人一舉滅亡。這種復仇方式就是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從杜十娘罵孫富、罵李甲,又投江自盡可以看出,杜十娘有著自尊自愛,堅強守信,寧折不彎的性格。而李甲則是一個庸弱自私,沒有主見,背信棄義的富家子弟。這種性格上的差異為杜十娘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即使李甲知道杜十娘箱中盡是寶玉,價值萬金,父母性情再嚴,將來也可吃穿無憂,李甲也不可能終生不變對十娘的忠誠,因為李甲是富貴子弟、紈絝少年,他對杜十娘的感情是真的,但一旦和自己的終生利益、家庭地位名聲相沖突時,他便動搖了,他不可能成為一個超越時代的人,不可能脫離他生活的環境。因此說李甲不可能對杜十娘終身忠誠。
那麼,杜十娘的悲劇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呢?從情節發展過程分析,杜十娘的悲劇中透著許多偶然性,但這些偶然又是當時社會環境所滋生的必然。傳統的道德觀念中婦女的依附性地位和妓女卑微的社會地位,人與人之間以利相交的關系,這些都與杜十娘對純真感情的追求格格不入,造成了杜十娘悲劇的必然性。
也許你會說,杜十娘有不為人知的百寶箱,她可以自己贖出自己,或另覓知音,或泛舟江湖,但她卻選擇沉入江底,這究竟是為什麼?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這樣認識:杜十娘追求的不是短暫的歡愛,也不是形式上的婚姻,而是一種相互珍愛與尊重的真情。在長期的妓女生活中,她受盡欺凌,當她苦心經營終於從良後,得到的卻是被欺騙、被買賣、被遺棄。在這個人格、尊嚴、良知、情感等作為商品買賣的社會環境中,她追求真愛的理想破滅了,所以她選擇了以死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