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投名狀》的最後結局是什麼
他是個理想者,走的卻是現實主義道路。
還有個鏡頭是龐青雲面對冰面,成語「如履薄冰」,說了龐青雲在理想路上的不易和危險。
在太平天國時期這個亂世,龐青雲作為一個下級軍人,有著知識分子做官,做事的夢想。龐青雲為了做官的理想,做了為人所不齒的事,最終也沒能成功,死在腐朽官員手裡。
龐青雲是個用現實主義方法來實現理想主義的失敗者!
⑵ 投名狀結局是什麼意思
2007年由陳可辛執導,李連傑、劉德華、金城武眾多巨星主演的《投名狀》上映,相信很多小夥伴們都有觀看過這部影片,不過結局三兄弟卻都沒能善終成為很多人的遺憾。多年過去了,在回顧這部影片,其實趣聞君認為龐青雲(李連傑飾)、趙二虎(劉德華飾)、姜午陽(金城武飾),從劇情的演繹其實都是必死之人。
在劇中龐青雲當上兩江總督的第一句話就是讓太後免去三年的稅收,要知道三年稅收只因為你龐青雲一句話,不說太後吃什麼,就那些達官貴顯們吃什麼,從何而來?
在劇尾,龐青雲身上出現彈孔所有真相浮出水面,正如三位大人所說,他不懂當官之道。
⑶ 電影《投名狀》中,龐青雲三兄弟的結局說明了什麼
這電影《投名狀》是陳可辛根據張徹的《刺馬》改編的一部歷史戰爭電影於2007年正式上映。
這部劇的結局反應沒有永遠的友情只有永遠的利益在社會大的背景下人與人應該保持足夠的警惕,這樣才能夠使自己不被危險所左右在混亂的世界中能夠自我保全性命。這部電視劇的演繹過程,根源在於三個人的三觀不同,所以他們對於行為處事的看法和作風也就不一樣,這樣就導致了三個人雖然最後都是以悲劇落場。因此可以說性格決定了他們的命運,而三觀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⑷ 電影《投名狀》中,龐青雲三兄弟的結局說明了什麼
“記住,軍隊就只能有一個頭,那就是我!”這是龐青雲的真心話。他一心想通過自己沾滿鮮血的手,給老百姓換回一個吃飽飯的日子,可惜他生錯了時代。
在戰場上一同浴血奮戰,都曾經納了投名狀的三兄弟,他們的脾氣性格迥異,對人生訴求更是大相徑庭,悲劇的命運使得他們在劫難逃。
最後,龐青雲把趙二虎當成了自己兩江總督的投名狀。但上面想要的投名狀,竟然是龐青雲自己的腦袋。龐青雲的思想局限性,造成了他自己的悲劇。但在當時的環境中,他卻是唯一的一抹亮色。
⑸ 《投名狀》結局是什麼意思
在龐青雲的謀畫之下,山字營順利取得先機攻下金陵(今南京)。龐青雲因此獲得慈禧太後垂青,獲拔擢為兩江總督,不過龐卻提議免除兩江轄區三年賦稅,此舉在無意間得罪了慈禧,後龐為了穩固自身的勢力,消除慈禧疑慮,計劃暗殺可能擁兵自重的趙二虎,以為可以重獲太後信賴。
姜午陽意外發現龐青雲和蓮生的婚外情;姜得知龐欲對二虎不利之後,誤認為龐暗殺二虎是想搶奪蓮生,於是痛下殺手將蓮生殺害,以為可以維護二虎的性命,但是二虎依然死於暗殺。姜午陽最後在悲慟之下起了殺意,埋伏在就職典禮上,准備刺殺龐青雲。
然而就職典禮本身已變為一場陰謀,慈禧太後不可能讓手握重兵,且是"外人"的龐青雲成為總督,這等於又製造了一個大軍閥。因此在典禮當中埋伏了槍手,想藉此將龐青雲鏟除。
剛好遇上姜午陽行刺,槍手的伏擊使得姜午陽刺殺得逞,姜也因而被捕,於兩個月後以「行刺朝廷命官罪」,判決凌遲處死。
《投名狀》(英語:The Warlords)2007年由中國大陸和香港聯合投資製作的戰爭劇情片,故事背景是1860年代清朝太平天國時期,故事大綱改編自太平軍譚紹光部降卒被殺,與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
(5)電影投名狀結局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歷史故事原型
1864年,太平軍姑蘇將領郜永寬等八人因被清軍包圍日久,通過常勝軍英國軍官查理·戈登,向淮軍統帥李鴻章乞降。李鴻章要求殺慕王譚紹光,並「獻出姑蘇」方許,郜永寬等遂刺殺譚紹光,隨即開城投降。不料李鴻章背約,佔領蘇州後隨即將郜永寬等及其屬下二千餘人全部屠殺。
1870年,一名怪異的刺客張汶祥以小刀刺殺兩江總督馬新貽,供詞語焉不詳,民間眾說紛紜,認為是湘軍與太平軍舊部的利益瓜葛,是為刺馬案,1871年張汶祥被凌遲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