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陰謀理論是什麼
陰謀理論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經驗假設,認定某些事件(歷史的或當前的)是由一個或幾個有勢力的秘密組織陰謀操控、秘密實施產生的結果。由於陰謀理論往往很難得到事實的佐證,因此成為一個貶義用語。按照波普的科學哲學觀與檢驗理論科學性的標准,陰謀理論並非科學。但事實上,陰謀理論並非是無根據的、非理性的、虛偽的。
[關鍵詞]陰謀理論;科學哲學;可證偽性;社會
一、理論、陰謀理論、社會陰謀理論
Conspiracy,陰謀,源自拉丁文「Conspirare」,原意為「共同呼吸」;它的當代用法一般意指某種情景:兩人或多人一致完成一項非法的或非道義的行徑。該詞的核心成分包括:一群人、機密和惡意企圖。世人公認陰謀不僅廣泛存在,而且形式多樣。它不僅包括團伙犯罪、集團犯罪,也涵蓋實施「攻守同盟」的卡特爾,以及有組織的政治賄賂等等。[1]然而,任何有關某一陰謀(至今尚未證實)的推測都能以術語「ConspiracyTheory」(陰謀理論)來加以表示。這一區別設定了真陰謀與陰謀理論的界限。
陰謀理論,它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經驗假設,認定某些事件(歷史的或當前的)是由一個或幾個有勢力的秘密組織陰謀操控、秘密實施產生的結果。它斷言,某些特殊重大事件,例如暗殺、革命,甚至是商品推廣的失敗,並非僅僅是由公開的政治力量或市場力量實施的公然的行動而導致的,而更是由於非公開的操縱而產生的。[2]
與此同時,由於陰謀理論是基於對非公開行為的斷言,所以它們往往很難得到事實的佐證。於是乎,勢力團體甚至個人都可能會用這個字眼去譴責那些有罪的(真實或假定的)人。它常常被人們輕蔑地用來描述3種想法:(1)廣泛認為是虛假的但卻尚未證實的推測;(2)不可能證明是真是偽;(3)妄想猜疑的,或無中生有的。術語「陰謀理論家」(Conspiracists)也往往被用來輕蔑地形容那些易於相信陰謀理論的人士。心理學家指出,那些相信某一陰謀理論的人也往往會相信其他陰謀理論。
陰謀理論的涵蓋范圍十分廣泛,涉及暗殺、秘密社團與兄弟會、被壓制的工藝技術、間諜機構、監視技術、疾病與流行病、排猶信仰體系、地球外生命、宗教預言等等。正如威廉·哈森所指出的,「我們自己的語言裡布滿了帶有意志的詞」[3],而且在對話表述中「陰謀」與「陰謀理論」這兩個術語往往被混用,因而極其容易被攻擊和蔑視。陰謀理論的批評者們對這一理論的蔑視相當普遍。美國學者威廉·哈森在其《世界新聞多棱鏡》一書中指出:「網路上的新聞販子不僅能迅速得到更多的新聞,而且還能接觸到一整套輕率而不負責任的信息,其中包括種種未經證實的傳聞、臆想、評述、討論,甚至陰謀理論等。」[4]盡管它在西方世界擁有悠久的歷史傳統,但卻往往被視為偏執的世界觀,因為它包含有迷信的內容。例如某些人認為,在我們的世界,除了表面的運作邏輯外,還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歷史的底層操縱一切,譬如魔鬼組織「光明會」(Illuminati)。[5]
事實上,在迷信、謠言的陰雲中,陰謀理論也包含著懷疑與批判精神,包含著對社會組織體系的辨識。而且由於它自身尚未得到充分證據的支持,所以也難以真正推翻。《ThePersianGulfTVWar》(波斯灣電視戰)一書的作者柯爾諾(DouglasKellner),在精心搜集並仔細核對海灣戰爭的巨量信息之後,仍不得不承認他無法否認某些陰謀理論(例如美國誘使伊拉克入侵科威特)。[6]
為證明將某一「理論」視為貶義的「陰謀理論」是正確的,詆毀者往往羅列出3項指控:(1)未受足夠證據的支持;(2)不能被證明為不正確的;(3)無法置信的古怪看法。然而,辯護者往往對此做出如下反擊:(1)捲入陰謀的那些強權人物隱藏、銷毀或者混淆證據;(2)在他們看來,對方沒有開放的心態;(3)對方可能受政治動機的激勵,並可能在現實環境中有自己的利益。正是由於第3個辯護論點,陰謀理論具有了社會階級分析的屬性。
進一步擴展到社會政治與文化層面,陰謀理論也滲透入「文化工業」與「文化霸權」的范疇之中。20世紀30至40年代初興起的法蘭克福學派,以批判的社會理論著稱,其代表人物包括霍克海默、阿多諾、馬爾庫塞和哈貝馬斯等。他們對大眾文化採取了完全否定的態度,認為「文化工業」(CultureInstry)是一個憑借現代科技手段大規模地復制、傳播文化產品的娛樂工業體系。它以大眾傳播和宣傳媒體,如電影、電視、廣告、無線電、報刊、雜志等,操縱了非自發性的、虛假的、物化的文化,成為通過娛樂方式欺騙大眾,束縛意識的工具。[7]在這里,傳媒成了陰謀理論實施的工具。而葛蘭西在《PrisonNotebooks》(獄中雜記)一書中提出的「文化霸權」理論(CulturalHegemony)則是指統治階級為了確保其統治地位而行使的文化支配權力,它可以通過文化消費的方式勸誘被統治者接受自己的道德標准、政治觀念和文化價值,而無需使用武力。而且霸權的形成並非統治者單方面的意願,而是由統治者與被統治者談判後產生的,是被統治者某種「自願的贊同」。[8]這表明,資產階級統治下的社會文化實際上並不是純粹的資產階級文化,而是一種來自不同階級不同意識形態的文化聯合體,這直接將陰謀理論賦予了大眾文化。
❷ 哥特風格的電影作品 導演
Gormenghast
簡體中文名: 歌門鬼城
導演: Andy Wilson
主演: Jonathan Rhys-Meyers / Christopher Lee / Stephen Fry
上映年度: 10 June 2000 (USA)
仇雲蓋堡。也有人叫它歌門鬼城。原作者馬文·匹克(Mervyn Peake, 1911-1968),英國詩人、劇作家兼小說家。出生於中國,父親是個傳教醫生;因為住在中國的緣故,他將幼時所看到的異國風土,以自己的視界表現在小說中。二次大戰期間開始寫他最著名的小說《Gormenghast》系列。2000年,由英國廣播公司BBC改編拍攝的四集電視劇《GORMENGHAST》,由JONATHAN RHYS MEYERS主演「廚房男孩」STEERPIKE。
在這座世世代代堅守著城牆的石頭一般森嚴冷硬的律法和制度的古城裡,在冷酷無情,整日與白烏鴉和白色波斯貓相伴的領主夫人的統治下,這城裡所有的人眼中都有那麼一絲象囚徒一樣的迷茫和絕望,彷彿被吊線操控的木偶,也有人懷著逃離桎梏的夢想整日碌碌無為,比如領主繼承人TITUS,也有人天真,好奇,渴望著不一樣的生活,卻為禮教和家庭束縛,比如TITUS的姐姐LADY FUCHSIA。在這些人當中,邪惡的,富有野心的,為了一步步高攀不擇手段的STEERPIKE,他是最最聰明最最強大最有天分的人,卻因為他低賤的出身,始終被人貶為「廚房裡的老鼠」。那年輕的領主唯一的作為就是殺掉了這個惡貫滿盈的叛變者,他對自己的母親說:「這個人,才應該作你的兒子。」只是因為出身,他的才能被用來除掉一切擋住他的路的人,錯的是這個古城的制度,他沒有錯,他的夢想沒有錯。聽聽他對自己從第一眼就深深愛上的LADY FUCHSIA傾訴的吧:「我不相信除夢想以外有什麼東西是自由的,我們都會做夢。我夢想著平等。我相信這世界將不會再有貧富和強弱之分,平等就是一切。當一些人在挨餓而另一些人在浪費他們所擁有的,你難道不認為這不公平嗎?難道你不認為勇者和有才能者應該受到褒獎嗎?難道才能不是和財富一樣重要嗎?難道殘酷和貪婪不應該被制止?」在這個一切不公和荒唐都理所當然成為「紀律」,甚至連早餐的雞蛋該是紅的還是藍的都界定得一絲不苟的古城裡,STEERPIKE的出現吸引了天真幼稚的FUCHSIA,卻使整個城堡如臨大敵。他燒了領主的圖書館,導致領主發瘋自殺,因為FUCHSIA姨媽辱罵他而下蠱害死她,慫恿領主的雙胞胎妹妹成為共犯最後囚禁她們直到餓死,最後連壞脾氣的秘書也不放過。他愛FUCHSIA,卻毀了她的家庭,最後她拿著STEERPIKE送給她的已經乾掉的玫瑰,在瓢潑大雨中跳進了滿城泛濫的洪水。兩個相愛卻註定互相傷害的人,最終只能死在同一片汪洋中。
當TITUS終於找到奶媽當年生下的妹妹,躲在荒郊野外不諳世事的她卻被閃電劈死,於是他選擇了離開,離開浩劫後孤身一人的母親,離開她究其一生保衛的仇雲蓋堡,奔向夢想中充滿未知的自由。
「我憎恨石頭。」
「我要多瘋狂有多瘋狂。」
一個決意逃避,無能的統治者,堅定的懦夫。一個誓死拼個頭破血流,驚世駭俗的廚房伙計,邪惡精明的老鼠。他們各自的夢想,無關對錯。
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
簡體中文名: 紅死病
編劇: 查理斯 比尤蒙特 (Charles Beaumont) / Edgar Allan Poe / R. Wright Campbell
導演: 羅傑 科爾曼 (Roger Corman)
又名: 紅死病的面具
這部電影入了世界恐怖片前二十
根據愛倫坡恐怖小說改編,講述十二世紀帕斯伯親王(尼格古林飾)篤信邪魔撒旦,為了滿足其慾望,以嚴苛的租稅駕馭農夫,逮捕了二個農民領袖吉諾(文森特.普賴斯飾)和范卻絲考(哈索.庫爾特飾)的父親以逼迫范自毀良知崇尚邪惡。親王對范的喜愛,引起茱莉安娜(珍妮.亞絲飾)的忌妒,也投向邪惡,但卻無法得到帕親王的歡心,遂幫助范救二位領袖逃走,但仍被捕回。親王給了他們五把小刀,其中一隻有毒,令二人割腕,范父欲刺殺親王不遂被殺死。吉諾被流放到紅死病蔓延的鄉間,得到一紅衣人相助,返回城堡。而親王及其它貴族亦傳染了紅死病身亡,只有范及吉諾倖免遇難。後來才得知,原來紅衣人即是死神的使者。一部令人驚顫不已的恐怖片由此生成,演員將角色的心理活動詮釋得絲絲入扣,色調鮮明,搭配上完美的音樂,使影片攝製得更加完美。...
陰風陣陣(Suspiria)
導 演: 達里歐 阿吉恩圖 (Dario Argento)
編 劇: 達里亞 尼古洛蒂 (Daria Nicolodi) / 達里歐 阿吉恩圖 (Dario Argento) / Thomas De Quincey
類 型: 驚栗 / 恐怖 / 荒誕
別 名: 坐立不安(台)/陰風陣陣(港)
主要演員:
阿杜 基爾 傑西卡 哈珀 瓊 貝內特
劇情簡介
Suzy Banyon,一個年輕的美國芭蕾舞者,在一個大雨的夜晚來到德國一所有名的芭蕾舞學校,懷疑自己所在的學院實際上是魔女的巢穴,於是一系列的恐怖事件發生了……
從她抵達校園的一開始目睹一名驚惶失措的女子跑出校園,接著就不斷的聽聞或目睹一連串怪異與謀殺的事件,整個學校像是被詛咒了一般,最後Suzy決定逃離這所學校所帶來無法解釋的一切怪異現象。
Dellamorte Dellamore
簡體中文名: 魔誡墳場/愛與死
導演: 米歇爾 索伊 (Michele Soavi)
編劇: 吉安尼 羅曼尼 (Gianni Romoli) / Tiziano Sclavi
主演: Rupert Everett / Anna Falchi
狄拉莫是墓園的管理員,年紀經經卻喜歡離群索居,專心一志管理墓園,唯一的朋有就是他的助手納吉。不知道是什麼瘟疫作怪,葬在墓園里的屍首竟然復活了。另一方面,狄拉莫夢想的愛情也終於來到,他第一次和她幽會時她是個俏寡婦,第二次相遇時是市長的秘書,第三次見面時搖身一變成了妓女。她到底來自何方?是人?是鬼?接二連三的稀奇案不斷發生,狄拉莫也終於想走出墓園,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他倆的命運將如何?墓地的活死屍又該如何遏止呢?
殺戮寶貝 Kill,Baby...Kill!(1966)
1966年的,即是Bava第一部得到關注的鬧鬼電影。或許影片相當地有名,可經不起推敲的布景、冗餘繁雜的對白、略顯樸素的聲效並沒讓這部影片因此得到什麼好評。事實上影片的粗糙不言而喻,而將之與狹義上的B Movie劃清界限的,到底還是Bava獨特的技法。
單純從拍攝上說,有一些內容是相當具有創造性的:
(1)小女孩跳動的皮球。相信我,這是比起寂靜走廊上響起的腳步聲更加肅穆、神秘的恐懼;
(2)男主角追趕皮球,發現盤旋向下,通往未知領域的階梯。影片的尾聲,他的女助手因為重復行走這段階梯而陷入了暈眩;
(3)同樣是「輪回」。這是非常著名的情節:男主角追趕逃出房間的不速之客,在奔跑穿越多個房間後,發現那個人就是他自己。鏡頭的剪輯非常巧妙,簡約而獨特。
故事上,這個年輕法醫調查村民離奇死因,突遇小女孩怨靈作祟,最終因果報應,兇手自盡的故事不無單調乏味之處。影片非常慢熱,堪比Pupi Avati電影的慢條斯理。影片中看不到被後世無數導演引用的一些定勢(諸如鬼魂出現在鏡子中,夜晚突然出現在床頭,或者兩眼冒血地說道「為什麼不來救我……」之類的話),小女孩幽靈的行為沉靜內斂,更多的時候扮演著指引者的角色。幽靈或許無情,然而害人出於仇恨;而系列兇案的真凶,一名女巫最初的動機是出於救贖。影片並沒有討論善惡,因為這是不必要的(某些日本電影真的該好好取經)。這就是Bava早期風格的真實記錄,這就是所謂的義大利式哥特恐怖電影。
The Addams Family
簡體中文名: 亞當斯一家
導演: 巴里 索南菲爾德 (Barry Sonnenfeld)
編劇: 卡羅琳 湯普森 (Caroline Thompson (I)) / Charles Addams / Larry Wilson (I)
主演: Christina Ricci
又名: 阿達一族 / 愛登士家庭
注意:純粹的喜劇
亞當斯庄園里住著一個典型哥特式家庭。戈梅斯(勞爾·朱力亞 Raul Julia飾)和妻子(安傑麗卡·休斯頓 Anjelica Huston飾)終年生活在這里,到處彌漫陰郁腐敗的氣息。二人感情如蜜,有一雙喜歡玩謀殺游戲的兒女。戈梅斯的心裡,卻埋藏著一個傷疤。那就是他曾經和哥哥費斯特失和,費斯特已經失蹤25年,戈梅特仍然放不下對哥哥的惦念。
一心要奪取亞當斯庄園和這里的財富的母親有一個兒子戈登(克里斯托弗·洛伊德 Christopher Lloyd飾),貌相跟費斯特相向。於是,一場陰謀上演了,她教唆戈登佯裝費斯特潛入亞當斯庄園,利用戈梅斯的兄弟情一步一步地奪取庄園。
果然,戈登的到來不僅使戈梅斯大為驚喜,他漸漸融入這里的家庭生活,戈梅斯一家也隨之陷入危險的泥沼中。當他們被奪走家產,凄苦淪落時,事情又有了峰迴路轉的變化。
Nosferatu: Phantom der Nacht
簡體中文名: 吸血鬼
編劇: 布拉姆 史托克 (Bram Stoker) / 沃納 赫佐格 (Werner Herzog)
導演: 沃納 赫佐格 (Werner Herzog)
主演: Klaus Kinski / Isabelle Adjani
又名: 吸血僵屍 / 魔鬼諾斯法雷圖 / 諾斯費拉圖-夜晚的幽靈
就logic所知,那個愛爾蘭人的dracula至少已經有了16個被公認不錯版本,雖然裡面的dracula的相貌齷齪,但僅憑一個結尾就可以忽略不記...廢話完.
1850年,在美麗的威斯瑪小鎮,哈克將啟程遠行,留下妻子露西,後來他遭遇卓古拉伯爵,鎮上的人紛紛傳染瘟疫而死。他們懷疑有吸血鬼混跡人群中,知道自己已成為目標。
Häxan
中文譯名:女巫們:歷代的巫術
Director:Benjamin Christensen
Writer:Benjamin Christensen (writer)
Release Date:27 May 1929 (USA)
Tagline:Benjamin Christensens stora film.
《歷代的巫術》(Haxan)可以看作是一部有關宗教巫術的准記錄片。1919 到1921間,丹麥導演本傑明·克利斯登森創作了這部瑞典與丹麥合拍的超越時代傑作,並在該片中扮演魔鬼一角。《歷代的巫術》由於嘲諷抨擊了教會的偽善、荒誕與殘暴,在很多歐洲國家被列為禁片。影片中有諸如烹煮嬰兒、生吃人肉、教會酷刑與女巫聚會等場景,既恐怖可怕,也透露著某種臆想般的荒誕感,使影片的主旨得以強化。即便今天看來,這些受到法國版畫家雅克·卡洛和荷蘭「農民畫家」彼得·勃呂蓋爾風格影響的段落,仍然具有一定的藝術魅力和強烈的沖擊力。
眾所周知,當時的電影剛剛誕生不久,還處在幼稚期,完整的有故事情節的影片還是鳳毛麟角,電影特技也是簡單粗糙,所以克里斯滕森採用了紀錄片的形式,為我們在銀幕上復現了一些有關「巫術」的影像資料。說是紀錄片,但其中的鏡頭基本上是擺拍的,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倒更像是一部專題片。但不管怎麼說,這是哥特文化第一次融入到電影藝術的表達領域里,異教、死亡、巫術等陰暗面元素第一次成為了電影的表現主題,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哥特電影。由於影片的主題過於超前,《歷代的巫術》遭禁映達數十年之久,到二戰以後才被解禁。值得玩味的是,歷史上的哥特民族可能也正是來自於瑞典所在的斯堪地納維亞地區,相隔千年之後,也正是在這片土地上誕生了人類第一部哥特電影。
Faust
簡體中文名: 浮士德
編劇: Christian Dietrich Grabbe / Christopher Marlowe (I) / 楊 史雲梅耶 (Jan Svankmajer)
導演: 楊 史雲梅耶 (Jan Svankmajer)
Vampyr - Der Traum des Allan Grey (1932)
又名: 吸血鬼
導演: 卡爾 西奧多 德雷爾 (Carl Theodor Dreyer)
主演: N. Babanini / Albert Bras / Henriette Gérard
吸血鬼的傳說在西方流傳已久,德萊葉主要基於作家勒法努(SheridanLeFanu)的小說《吸血鬼卡米拉》(Carmilla)改編。
投資人Julian West男爵同時擔綱主角,其他演員也多為業余。為了改變《聖女貞德》的商業失敗和避免被人譏笑為「聖徒導演」,德萊葉在《吸血鬼》里在影像上做了徹底的自我顛覆,他完全放棄了大特寫、快速剪輯的強烈風格,反而偏向行雲流水般的長鏡頭,片中貫穿的情緒也變得冷靜、疏離。和《聖女貞德》一樣,影片拍攝時間也持續了足足一年。同樣遭遇商業失敗,但多年之後此片被譽為影史上最出色的恐怖片之一。
名義上這是德萊葉的第一部有聲片——實際上採用的還是默片形式,除了少數地方出現了幾次口齒不清的對話。由於影片是德國投資,在法國拍攝,為了兼顧各方,必須拍英語、德語、法語三個不同語言的版本。不可能找到那麼多同時掌握了這三門語言的演員,所以這也是盡可能減少開口說話的原因之一。《吸血鬼》一片當然是後期配音,一旦有演員講話的場景,都會一式一樣拍上三遍,為的是模擬三種語言發音的口形。
從《聖女貞德》到《吸血鬼》,為德萊葉打造無與倫比視覺效果的一直是攝影大師Rudolph Mate。《吸血鬼》大部分時間仍採用德萊葉擅長的室內劇形式,少量外景一律在清晨薄霧籠罩下拍攝,這為畫面帶來了特殊的朦朧灰暗效果,模糊了現實與夢境的界限。
Et mourir de plaisir(1960)
又名: 血與玫瑰
導演: 羅傑·瓦迪姆 (Roger Vadim)
主演: Mel Ferrer / Marc Allégret / Alberto Bonucci
中文名稱:惡靈之淚
英文名稱:Mother of Tears the Third Mother
電影導演:達里歐·阿基多 Dario Argento
◎簡 介
本片為達里歐·阿吉恩圖「母親三部曲」的終結篇,講述了一名美國女學生莎拉無意間打開了一個密封的盒子,從而釋放了世界上最具邪惡力量的女巫,恐怖隨之蔓延開來,為拯救人類,莎拉必須趕在惡靈之淚發揮力量之前,阻止她們邪惡的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