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推薦 > 天倫之樂電影簡介

天倫之樂電影簡介

發布時間:2024-09-07 10:25:01

『壹』 老電影推薦 好看的老電影推薦

1、《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1965年。

電影簡介:這可能是影史上最受歡迎的歌舞片,有趣的故事,悅耳的歌曲,活潑的孩子,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這些元素當時令它打破了影史最高賣座紀錄,而且還拿到了5座奧斯卡獎杯。和片中的那個家庭一樣,人們在庸常的生活中突然遭遇了一個女人。她讓原本死氣沉沉的家庭充滿歡聲笑語,她用天籟般的歌喉唱出一首首傳世經典:《音樂之聲》、《雪絨花》、《哆來咪》……這是人們對天倫之樂的幻想,這是一個女人照亮的凡塵俗世。

2、《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年。

電影簡介:本片根據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契爾的長篇暢銷小說《飄》改編而成,在1939年第十二屆奧斯卡獎中一舉奪得八項金像獎,轟動美國影壇,這部耗資巨大、場影豪華、戰爭場面宏大逼真的歷史巨片,以它令人稱道的藝術成就為美國電影史上一部經典作品,令人百看不厭。影片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描寫了南方兩個庄園的興衰歷程以及幾個人物之間的愛情波折。美麗任性的庄園主之女郝思嘉小姐,高傲自信、青春奪人。在一次酒會上贏得了青年浪子白瑞德的青睞。而郝思嘉的心卻為另一位庄園公子衛希禮所佔據,衛與表妹媚蘭情意相投,已結連理。戰爭的爆發使郝思嘉二度成為寡婦並最終與白瑞德結合,但對衛希禮的愛之夢卻依然沒有破滅,直至唯一愛女騎馬身亡,白瑞德在絕望中離她而去,這位美國南方姑娘在歷經戰爭和生活磨難後,才終於明白了自己的真正所愛。

3、《金色池塘》(On Golden Pond)1981年。

電影簡介:由歐內斯特.湯普森編劇的本片,描述退休的老教授與老伴在新英倫湖畔的度假屋中度假,在平靜的日子裡卻面臨年老的各種危機。他的女兒剛離了婚,正處於徘徊的心境。一向關系不佳的兩父女,終於因為十三歲的孫子跟祖父母同居了一段日子而解開了各種心結。影片以人情味方式探討老年問題及代溝,片中風景美麗,演員亦非常賣力。但導演馬克.瑞戴爾的手法不乏濫情之處,並未真正面對問題。本片曾獲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三項金像獎,使凱瑟琳.赫本成為影史上唯一的四屆金像獎影後,亨利.方達也在病床上如願地獲得了他渴望已久的奧斯卡獎。

『貳』 大衛•里恩的簡介

大衛·里恩

中文名: 大衛·里恩

英文名: David Lean

性 別: 男

生 日: 1908-03-25

角 色:編劇,導演

戴維·利恩1908年出生於英格蘭,1928年開始從影,早期以拍文學戲劇電影著稱。1942年,他導演了令人難以忘懷的浪漫之作《相見恨晚》。1946 -1948年,他將狄更斯的《孤星血淚》和《霧都孤兒》搬上銀幕,製作的影片有濃郁的英國民族特色。從50年代中期開始,里恩的風格為之一變,走上了國際化的道路,專拍「跨洋電影」(即兼顧大西洋兩岸英美觀眾雙方口味的電影),《桂河大橋》即是五十年代英國最著名的「跨洋電影」。里恩以雄厚的美國資本為後盾,將影片拍得壯觀宏偉。由此,他獲得了第一個最佳導演獎。1962年,他再度拍出了歷史巨片《阿拉伯的勞倫斯》,並獲得了第二尊金像。 1965年執導「日瓦戈醫生」 1984年執導「印度之行」 從影四十多年,大衛·里恩只拍攝了16部影片,但獲得奧斯卡提名竟達56次之多,共獲得27項金獎,他本人七次得到最佳導演獎提名, 兩次獲獎,被稱為英國電影屆的泰斗。

導演作品

Discovery系列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2001)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雷恩的女兒 Ryan's Daughter (1970)

萬世流芳 The Greatest Story Ever Told (1965)

日瓦戈醫生 Doctor Zhivago (1965)

阿拉伯的勞倫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桂河大橋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艷陽天 Summertime (1955)

女大不中留 Hobson's Choice (1954)

一飛沖天 Sound Barrier, The (1952)

梅特林 Madeleine (1950)

歡樂的精靈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雛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見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倫之樂 This Happy Breed (1944)

與祖國同在 In Which We Serve (1942)

編劇作品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歡樂的精靈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雛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見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倫之樂 This Happy Breed (1944)
大衛·里恩David Lean

「大衛·里恩和黑澤明是傳統式電影最後的大師,他們所運用的電影語言比我現在懂得的還要多。」成名後的斯皮爾伯格曾如是說。他和我們許多人一樣,小時候是大衛·里恩的崇拜者,他認為,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里恩克服種種困難拍出了那些史詩巨作,這是人所難及的。《桂河橋》、《阿拉伯的勞倫斯》、《日瓦戈醫生》直到《印度之行》,每一部都拍攝於遠邦絕域,每一部都帶來了不同文化和異鄉風情的沖擊。從文學改編到歷史片,從狄更斯到帕斯捷爾納克、福斯特,大衛·里恩始終秉持著英國文學、「老好萊塢」戲劇性的傳統,一句話來概括他的風格:是古典主義的。在電影史上,大衛·里恩以熔化異域景觀和文明沖突的創奇者而被銘記。

從英國到美國的巨匠之路

大衛·里恩 (1908.3.25-1991.4.16) 有著古典英國紳士的堂堂儀表,那稜角分明、條縷清晰的面容,讓人一見而頓生觀賞希臘雕塑的巍峨肅穆之感。他生於倫敦南郊克羅伊登一個市民家庭,雖然不是什麼書香世家,但他自小受到良好、完整的教育,狄更斯的小說是他幼時的最愛,英國、歐洲大陸新舊文學的典籍伴他一路成長,文藝修養的確是淵源流長。狄更斯不僅是里恩早期電影的文學源泉,也對他一生的創作思想產生了影響。在他早期作品裡,能看到「批判現實主義」,洞察的冷峻,揶揄的深沉,更多的是對人本身的關懷;與狄更斯相似,他很注意觀察兒童,並且觀察與表現的角度很獨特,狄更斯讀者在他影片里總能讀到似曾相識的兒童「趣味」。

1927 年,中學畢業後,里恩踏入位於倫敦的高蒙電影製片廠,以做片場雜工告別了學生時代。他先後做過場記、導演助手、剪輯,曾經讀過的大量古典文學只能裝在心裡,電影技術的一切知識他都是從實踐得來。在剪輯台上,里恩找到了用武之地,幹得得心應手,才能逐漸為人矚目。從 1931 年他第一次操刀《這些迷人的人》到 1984 年《印度之行》,里恩共執掌剪輯了 24 部影片, 1938 年《皮格馬里翁》的成功,為他贏得了聲譽,當時有「英國第一剪輯師」之稱。戰爭時期,英國電影的主旋律是為國防服務,主導一切的是紀實色彩強烈的紀錄性電影,一批青年影人有了冒升的機會。 1942 年,里恩與諾埃爾·考華德合導了《我們服役的海洋》,用紀實風格為皇家海軍大唱贊歌。這頭炮雖然不怎麼響,卻也不怎麼壞,里恩嚴肅、真實的手法受到肯定,導演的位子算是正式坐定,考華德也成為他多年的合作夥伴,長期為他編劇。

1945 年,第三部作品《快活的幽靈》得到一項奧斯卡獎:最佳特技攝影。這是一出以荒誕形式展現中產階級家庭生活的喜劇,與日後作品的滄桑之感完全不同,卻奠定了里恩影片中產階級情趣的基調。這種情趣在早期的一個巔峰表現就是 1946 年的《相見恨晚》,以兩個中年男女的婚外戀情,帶出了英國電影罕有的徘徊於情感與義務之間的纏綿,這回更了不起,竟獲得了首屆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影片獎(並列),還在 2002 年英國《帝國》雜志影迷網上投票評選的十大浪漫經典影片中名列第一位,這對於我們印象中古板的英國人來說,實在是大出意外。對里恩而言,好運開始了。

不久,里恩先後把狄更斯的《遠大前程》、《奧立佛·退斯特》搬上銀幕,兩部影片的成功,使里恩升入英國電影具有代表性的巨匠之列,在中國也使狄翁作品以《孤星血淚》、《霧都孤兒》之名為人緊記,原名再無人提起。正當人們期待里恩將狄更斯的小說一一搬上銀幕時,他埋頭拍了幾部反映中產階級生活的《霍布森的抉擇》、《夏日的瘋狂》等,其間《突破聲音的障礙》禮贊英國軍人對職責和科學的獻身精神,某種程度上預示了他以英國軍事行動為經拍攝史詩片的意圖。

1957 年,在斯里蘭卡叢林中拍成的《桂河橋》高居當年賣座片首位,是里恩創作的分水嶺,首先,在製作方式上,轉入了跨國製作大規模歷史巨片的模式,此後,里恩的影片均為好萊塢投資,英美影界跨國合作;其次,作品的思想內容轉向英國殖民歷史的反思和東西氛方文化沖突的探索。里恩的眼界超越了狄更斯所代表的本國歷史文化,逸出了中產家庭的小天地,在經歷了二戰後「日不落帝國」的衰落,置身於美蘇兩大陣營「冷戰」和美蘇兩大新帝國崛起的現實,里恩對歷史和政治產生了興趣,印度、緬甸、阿拉伯、沙皇和列寧、斯大林的俄國,紛紛進入了他的視野。繼《桂河橋》之後,《阿拉伯的勞倫斯》、《日瓦戈醫生》並稱為里恩的史詩三部曲,在商業發行上一個比一個成功,俘虜了「東方」社會主義陣營之外全世界的觀眾,里恩步入了電影事業的頂峰。《瑞安的女兒》雖然使他一度陷入低潮,聲言再也不想拍電影了,積十年之功,改編現代英語經典小說家 E · M ·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最終為他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點。

里恩跨國製作歷史巨片的巨大成功。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幕後的製片人薩姆·施皮格爾,他與里恩合作多年,在英國影人與美國大公司哥倫比亞、米高梅等之間牽線搭橋,使里恩的雄偉構想得到雄厚資本的支持,一個個在市場狹小和影業蕭疏的英國不可能完成的史詩巨構由此催生。巨片的成功,把里恩推向了世界,為好萊塢商人帶來了豐厚利潤,也為英國電影開辟了廣大的市場。至今普通觀眾日常稱道的,都是里恩後期用美國資本拍攝的幾部巨片,置之同時的英美影片中,則英國影片無此宏偉的結構形式,美國影片無此深厚的文化內涵,用美國資金技術之長,揮揚英國人文底蘊和人才優勢,只有一個美英文化交界的大衛·里恩,得天獨厚,才能完成這樣一個文化上共襄盛事的巨匠使命。

1984 年,《印度之行》公映並廣獲好評之後,大衛·里恩又投入到另一部史詩片《諾斯特羅莫》的籌備中。這是 20 世紀有影響的捷克籍英國作家、《現代啟示錄》原作者約瑟夫·康拉德的小說代表作,「沒有拍出來的片子總是最好的」,此片如果拍成,很可能在《印度之行》深刻的殖民文化反思基礎上更進一步。可惜就像黑澤明生前念念不忘《三藏法師》、《大海的見證》、《雨過風雲》卻齎志以歿一樣,里恩縱然老驥伏櫪,這時的天下卻已是斯皮爾伯格他們的了,大師們晚年所遇到的市場危機、投資障礙,都要比壯年時也是電影黃金時代的外景地上的拍攝困難難解決得多。《諾斯特羅莫》正在初步攝制中, 1991 年 4 月 16 日,大衛·里恩病逝,最後一部巨作終於未竟全功。

總起來看大衛·里恩一生的電影創作,前期和後期,固然可分為家庭生活片、文學改編片和史詩片不同階段,不同題材與體裁的作品從形式到內容都迥然大異,但細一品味,不分前期後期在精神內涵上又是一脈相承的。里恩還是那個里恩,是人文心懷的、紳士派頭的、英國古典文學和好萊塢戲劇傳統的衛道者和弘揚者。在里恩所有的影片中,始終貫徹著人道主義和人文精神的追求,關懷一個人是否完整、健全、自由、幸福,是否真正實現了自我:小奧立佛第一位的追求是免於飢寒,之後是擺脫人格的屈辱和獲得慈愛的對待;匹普在追求做個上等人開始嫌貧愛富時,自身的一部分就已發生扭曲而不健全了;一對中年男女傾心相愛又要遵眾清教徒的道德律,在身內和身外之間不斷掙扎和搖擺,這是早期個人的也非常古典的人文精神表現形式。尼柯爾森、勞倫斯不只在自己的個性和修養中,而且要在敵我之間、異質的種族和文化之間,做出是非判斷和行止選擇;日瓦戈不僅有家庭和婚外戀之間的羈絆,還有文學寄託與從命生活之間的抉擇,在沙皇專制暴行和假借革命名義暴行之間的矛盾;到了印度殖民者和當地人之間,在人性的差異之外,還有文化的、政治的沖突,將人文精神和人道關懷表現得更復雜。

作為堅持戲劇傳統的影片,里恩作品都有一個完整清晰的故事,有一個突出的主角和圍繞著他的一群形象生動鮮明的人物。從《快活的幽靈》開始,他的影片情節就是起伏有致的,狄更斯的作品本來就極重故事性,改編狄更斯的兩部通俗經典就更是趣味橫生、引人入勝。到了《桂河橋》,里恩的故事在戰亂動盪的歷史時期、異國的廣袤背景上鋪展,人物或登上歷史舞台叱吒風雲,或捲入戰火與動亂嘗盡悲歡離合,其戲劇性就不僅是曲折而已,而是波瀾壯闊的,具有極大的涵蓋度和典型性。

史詩之所以能被稱為史詩,時間、空間的跨度,歷史、文化的涵蓋度,規模與內容、形式的宏幅巨制,都是必要條件;而更主要的史詩都要有能夠配稱為史詩性的精神來作支撐,這精神應當是崇高的、博大的,能夠讓人心生肅穆之感、悲涼之氣的,激起人深入、持久的思索。早期里恩作品的人文精神可以用一句同情窮苦人、關心人的健全發展來概括,從《桂河橋》開始,里恩在作品中對人文精神進行了遠為深廣的開掘,關注下列問題:英國的傳統文化、英國人的典型氣質可不可取,英國的白人主義、殖民行為對不對,殖民統治究竟給殖民地人士留下了什麼東西,被領導、被拯救、被統治的西方以外的人們對西方人怎麼看,西方文明對異質的文化應該有什麼態度,這些課題盡管在影片中沒有全部得到完滿的解答,但是里恩能有這種探索精神並在相當程度上可稱為反思意識,而且他的探索大體不帶偏見,像《印度之行》確實可成為西方人特別是想當世界領袖的英國、美國人的一面鏡子。到《印度之行》為止,可以說里恩在文化反思、文明沖突探索方面的成就,將人文主義升級到了全人類的高度,冀望眾生平等,縱使文化的交流不能使不同種族、文化形態融合,至少也要相安無事,這是人文主義的真髓,正是這種諸文化平等的精神,構成了里恩電影不朽的史詩性。

在電影藝術上,里恩建樹甚高,創新性則貢獻似乎不多。里恩屬於傳統派巨匠,將電影的傳統技巧運用得爐火純青,大氣非凡,極富電影的魅力。在劇本、選景、攝影、剪輯這四個方面,均有過人造詣。其一為劇本多從著名小說改編而來,文學基礎堅實;長於外景拍攝,《孤星血淚》海邊漁村和墓地的外景名噪一時,尤以後期連續遠赴異國實地興建外景基地,涉密林、穿沙漠、過雪原、踏山地,在極盡雄奇的自然環境中取景拍攝,捕捉到了電影史上佼佼可數的獨特景觀,堪稱空前絕後。在彩色寬銀幕電影的製作實踐中,里恩獨樹一幟,色彩、光線、影調樸素自然,而又構思統一、攝取精妙,沒有美國古裝大片的浮艷喧嘩,仍給人以鮮明之感,淡而悠遠,還能讓人回味得更久一點。從影片的整體效果來看,與世界其他大師相比,里恩屬於內功深厚、不帶絲毫雜質和火氣的一種,暴力、色情、怪誕都跟他遠不沾邊,作品雅俗共賞,娛樂性、觀賞性和藝術性、文化內涵互不偏廢,只要電影一天還存在,一定就有觀眾愛看他的影片。

『叄』 顧長衛導演 蔣雯麗演齙牙是什麼電影

立春。

王彩玲在小縣城學校教授音樂,雖然貌不出眾,但她卻有一副好嗓音,對歌劇尤其著迷。然而,閉塞小縣城的普通百姓對歌劇並不感冒,志不得意的王彩玲一心想要調到北京,在那裡一展歌喉發揮自己的天才。

事業知音難覓,生活中同樣。雖然她和小縣城的幾位男人都有過瓜葛,但是愛她的人她不愛,唯一一次付出的真情,卻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絕望的王彩玲甚至想到了以死了結。

張瑤飾演的高貝貝找到王彩玲,她自稱身患絕症,唯一的心願就是可以參加全國歌手大賽並獲獎。在北京求職多次碰壁已經讓王彩玲深深失望,同時為了幫助高貝貝,王彩玲放棄了進京的夢想,將這筆金錢用來資助後者打通關系。卻沒想到,自己的好心面對的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謊言。

在新年的飄飄雪花里,在母親點燃的鞭炮和祝福里,王彩玲似乎感到生命的冬天也快到了盡頭,雖然春天的溫暖還找不到,但是立春了,一切就都不會遠了。她到孤兒院收養了女孩小凡做女兒,在對女兒的教育和天倫之樂里,重新有了寄託不再孤單。

(3)天倫之樂電影簡介擴展閱讀:

一、立春幕後花絮:

1、在整個拍攝過程中,導演一直在想這個是不是最好的名字。《立春》一直沒有第二個可以一聽就可以取代它的名字,所以就一直用這個。

2、蔣雯麗在片中扮演教唱歌劇的老師,片中歌曲不是她自己演唱,但她跟另一名演員張瑤都學了很長時間,能夠完全用義大利文來演唱這個歌曲,以便在請專業演員唱時,能在口形、神態等方面都跟歌曲貼合。

3、《立春》因為後期製作的時間原因,錯過了第62屆威尼斯電影節.

4、蔣雯麗為拍攝本片增肥了15公斤。

5、影片在包頭拍攝,片中演員需要講包頭話。

二、立春影片評價

《立春》有娓娓道來的故事情節,震撼心靈的坎坷人生,很容易讓人的內心無法自拔,越陷越深。片中最感人的形象是五個小人物,他們用自己的坎坷人生去演驛著遠大的理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實現偉大抱負的心態(騰訊娛樂評)

《立春》里的男人女人,關於「生活在別處」的強烈幻覺驅動著每個人掙扎著要跳出和藝術格格不入的周圍世界。一方面充滿熱情和喜愛,另一方面也保持了清醒和淡漠。影片大量運用長鏡頭,場面調度也比大部分中國電影嫻熟、有技巧,可是在視角的轉換上有種不自覺、不自知,有一種單純的技術盲目。

鏡頭基本上被一種無所不知、溫和、悲憫的全知全能視角所統御,在轉向個人主觀視角的時候暴露了導演對看與被看關系的潛意識判斷,或者說導演做了一些純粹技術上的選擇但是完全忽略了場面調度帶來的價值判斷(國際在線評)。

閱讀全文

與天倫之樂電影簡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電影蛇頭 瀏覽:586
粵語爆笑喜劇電影 瀏覽:190
有教育性的電影英文 瀏覽:597
臨歧電影粵語 瀏覽:756
超過兩小時的中文電影 瀏覽:206
張智霖所有的國語電影全集 瀏覽:640
newblue做電影結尾字幕 瀏覽:917
怎麼找視頻里電影名字叫什麼名字叫什麼名字 瀏覽:601
中國最虐的電影 瀏覽:322
台灣電影雙胞胎 瀏覽:150
適合七十歲老人看的外國電影 瀏覽:3
九十分鍾左右的英文電影 瀏覽:268
中國版電影活著 瀏覽:584
大學青春校園微電影 瀏覽:363
韓國女孩騎馬電影 瀏覽:912
餅干電影完整國語版 瀏覽:181
天若有情2電影粵語在線播放 瀏覽:857
南瓜電影緩存名字 瀏覽:921
少年電影人物結局是什麼 瀏覽:268
女人找鴨的電影 瀏覽: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