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悟空傳》的結局怎麼樣
我覺得電影《悟空傳》的結局有點兒悲傷,孫悟空終究勝了天界,也贏了宿命,可阿紫卻最終死去。改編自今何在同名小說《悟空傳》,講述了五百年前,未成為齊天大聖的孫悟空,不服天命,向天地諸神發起抗爭的故事
我覺得《悟空傳》表面上說的是的是西遊記孫悟空的故事,其實說的是人生。今何在用現代人的思維去解讀經典,說透浮世的悲與喜,可以引起諸多共鳴。就是結局有些悲傷,讓《悟空傳》中成為永不變心的生死戀。
B. 《悟空傳》:不要死,也不要孤獨的活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 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 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 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這是新片《悟空傳》結束時出現在熒幕上的一句數租老話,也是這部電影以及小說原著的思想內核。
相比較原著,電影改動比較大,以致於對於這部電影的評價過於情緒化,「一星論」比比皆是。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它們都是在原本的基礎之上創作出來另一個作品。薯升雖然小說原著是一個脫離了西遊的故事,但是孫悟空這個人物卻是來自於西遊之中。那麼《悟空傳》電影有何嘗不能這樣呢?希望大家不要過於情緒化的去評價一部電影。
我們回歸到電影的本身,這是一個屬於孫悟空的故事,一個向天命斗爭的故事。此時的孫悟空還不是震撼天地的齊天大聖,他只是只桀傲不馴的猴子。天庭毀掉他的花果山以掌控他的命運。他便決心跟天庭對抗,毀掉一切天機儀。在天庭,孫悟空遇到了阿紫,一生的宿敵楊戩,思念昔日愛人阿月的天蓬,打醬油的卷簾。他們都有著命運型搏的不公,不甘命運擺布的也不止孫悟空一人,卻沒想到反抗卻帶來更大的浩劫······
神的虛偽。 神因人而存在,神是權力與地位的代表。 他們制定規則,決定世人命運,人要生存在這些定數之下。長久以來,人因自身的痛苦而祈求神的庇護與開悟。 他們習慣了人們虔誠供奉的香火,卻不曾對這種卑微的生命流露半分憐憫, 神不會去救任何人,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如果你死了,改變不了任何事情。但只要你活著,就可以改變一切。
但是當有一個石猴妄圖改變規則,他卻被妖魔化。因為眾神已經習慣了服從,他們容不得絲毫的反抗,哪怕是一個一閃而過的念頭都不可以。 神不貪,為何容不得一點對其不敬?神不惡,為何要將地上千萬生靈命運,握於手中? 他們自以為自己為了天下蒼生而放棄自己的七情六慾已是高貴,但卻註定一個神孤獨地活著。 或許他們並沒有忘記一切,但是他們卻是一無所有。
如果有人要拿答案灌輸給你,那不是為了讓你聰明,更可能是想讓你變傻。 楊戩在天尊的眼中就是天庭統治世間的工具,得到孫悟空的石心,也是為了助楊戩開天眼。若是不悟,千里萬里也是枉然,若是悟了,腳下便是靈山。楊戩凡間游歷三百年,卻遲遲沒有開啟自己的天眼。原因或許是在於他的母親還被壓在桃山之下。他對於神權有著一種敬畏。在凡間,楊戩又經歷了一次感情上的劫難。他向一個失去了兒子的老婦人袒露自己的心聲,最後老婦人卻被天界殘殺。他一度向命運服從。
不知道神仙為什麼這么喜歡用山壓人, 楊戩或許也會這么想吧。那麼多座山,像一座座墓碑,每座山下也許都壓著一個曾自由的魂靈。但沒有什麼是永遠的。不論是華山,還是五行山······滄海桑田,不過是一瞬間,楊戩也在等著那一天。願那五百年後出個天命也管束不了的人物,打上天庭使眾神魂飛魄散,那時天下的冤屈都要報償,那時的天下眾生都會狂笑! 另一種意義上來說,孫悟空是楊戩的一個精神寄託。
「天蓬,你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嗎?」
「知道,因為我扶起了自己的愛人。」
天蓬與阿月的愛情故事也是整個劇情中的一條感情走線。一次的生離死別不夠,老天爺非得讓你再經歷一次。或許這就是天尊想讓所有的人,所有的神都記住,你們自己沒有掌握命運的權力。
第一次的失去,天蓬沒有做出抵抗,默默承受了這樣的結果。但是第二次看到自己喜歡的阿月死在自己眼前時,他選擇了反抗,反抗那個自己曾經捍衛過的天庭。 心中無愛,怎麼會懂珍惜二字。 就像天蓬對天尊說得,「我不像你,沒有辦法一個人孤獨地活著。」天蓬代表著一種反抗意識的覺醒,他終於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世界上只有一種人不會迷路,那就是不知道方向的人。
「這個天地,我來過,我奮戰過,我深愛過,我不在乎結局。」悟空就像是他手中的金箍棒一樣,頂天立地。他一直試圖將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悟空因為勇敢的堅持自我而成為悟空,一個三界之中五行之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名字,令神佛聞風喪膽,使妖魔肅然起敬。
這不僅僅是因為孫悟空發力高強。 更重要的是,孫悟空成為了一個象徵,象徵著自由,勇敢,堅韌,還有一點叛逆。 這或許是我們一直喜歡他的原因。如果說天蓬是為了愛情而反抗,悟空則是一個完完全全為自由抗爭的鬥士。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命運自由,也是為了天下生靈的命運抗爭。「若天壓我,劈開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來自由身,誰敢高高在上。」
「鴻蒙初辟本無性,打破冥頑須悟空。」這或許是一種哲學的 思考。「冥頑」的世界是「無形」的,而悟空的世界是更像是一種自我的表達。 「我一直在想,天下萬物,皆來於空,可這眾生愛痴,從何而來?天下萬物,又終歸於空,那人來到塵世浮沉,為的又是什麼?」規則不應殘殺自由,自由也不應藐視規則。或許在悟空的眼中,「萬類霜天競自由」才是應該有的規則。
《悟空傳》讓我想起了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一首小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不管是電影,還是小說,自由都是最重要的內容。「我有一個夢,我想我飛起時,那天也讓開路,我入海時,水也分成兩邊,眾神諸仙,見我也稱兄弟,無憂無慮,天下再無可拘我之物,再無可管我之人,再無我到不了之處,再無我做不成之事,再無我戰不勝之物。」
我相信這也是每一個人的夢。 世上有什麼比玩過家家更幸福的事?你想要的生活,你想得到的一切,都可以得到。 但是我們的生活不是過家家,我們雖然操控著自己的生活,但也不得不向命運抗爭。你跳不出世界,所以你不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大,一旦你知道了,你就超出了它。 不要死,也不要孤獨的活。
C. 大聖此去欲何,踏南天碎凌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出自哪裡
大聖此去欲何,踏南天碎凌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出自《悟空傳》。
大聖此去欲何,踏南天碎凌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是根據《悟空傳》改作。《悟空傳》原句為:「大聖,去那是想要干什麼?」「踏破南天門,打碎凌霄寶殿」「要是你一去不回…」「就一去不回!」
一、大聖此去欲何,踏南天碎凌霄,若一去不回的出處(《悟空傳》)的創作背景:
《悟空傳》是在《西遊記》和《大話西遊》的結合中進行改編而形成的,保留了《西遊記》中「取經」的故事和人物——師徒四人,在此基礎上突出了愛情故事。
二、《悟空傳》的作品鑒賞:
《悟空傳》中的神是作者否定的對象,他們被描繪成猥瑣、自私、貪生怕死的形象,玉帝懦弱無能、王母蠻橫霸道、如來的唯我獨尊以及眾神自保性命的嘴臉暴露無遺,難以讓人對這群神仙產生敬意。
王母娘娘在書中被描繪成一個患有歇斯底里症的神經質女人,她的權力至高無上,天庭的一切規章制度就是她的意願,不只是高高在上的諸位神仙,就連在古典作品中處於完全支配地位的玉皇大帝在這里,也不敢當眾違背她的任何意願。
三、《悟空傳》的作者簡介:
今何在,原名曾雨,男,生於1977年12月,江西南昌人,畢業於廈門大學,現居上海。 作家,暢銷小說作者,被《中國圖書商報》譽為內地網路文學第一人。並先後任游戲策劃、電影編劇、《九州幻想》主編等職,大型原創東方幻想世界「九州」創始人之一 。
D. 你知道《悟空傳》的結局是什麼嗎
我覺著結局有點悲傷,戰勝了天卻一切都不復存在。《悟空傳》這本小說其實反反復復看了好幾遍了,每次看都覺得心裡壓抑得慌,就像是有一種情感要在心口裡要噴薄而發。求而不得,愛而不舍。大概就是如此吧。
演員們的表現都是很精彩的為我們呈現了我們所不知道的感情線。由於小說本身便存在大量留白,突然接觸電影中的某些情景會給人一種強烈的斷裂感,每個人背後的沉重感和記憶感需要靠觀眾去細細揣摩。而這或許才是《悟空傳》上映後評論呈現兩極分化趨勢的根本原因,但正如原作者今何在所說影片和小說本身就是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最終呈現給觀眾的絕不該是影片的具體還原程度,而是其共同傳達的深刻內涵,是在影片戛然而止後仍留在觀眾腦海中的東西。
E. 悟空傳評價如何
「大聖,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這個對話可謂是對今何在的小說《悟空傳》最形象的一個總結。「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和這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前者更激烈,後者更凄涼。也正是這種對比,今何在的《悟空傳》被稱為具有反抗精神的「成人童話」,受到年輕人的極致追捧。電影《悟空傳》算是這個頂級IP的影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