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昆汀的電影都是用膠片拍的嗎目前為止有哪些電影是用膠卷拍攝完成的
昆汀號稱要用膠片拍攝到老(我認為這話有矛盾,膠片停產他還拍不拍?難道人家關閉的工廠專門為他生產幾千米膠片拍一部電影?那成本得多高啊)。
基本上2000年之前的電影都是膠片,你想看膠片電影,找2000年前出品的隨便一部,一直到卓別林時代的電影都是膠片妥妥的。
㈡ 傳統膠片電影的特點
我以為,目前135甚至120膠片的優勢,就在於色彩表現,特別在於非標准色溫條件下,膠片常常表現出來一種特異的色調(Hue),給人以一種厚重堅實飽和的感覺。只有在你監控下得到的最後的照片,才是你的思想的忠實再現。真正的膠片派,是一定要試試傳統暗房,特別是黑白暗房的,這會對攝影的認識有極大的好處。隨著數碼器材和攝影方式的興起和高速發展,傳統膠片攝影的用戶群日益減少,膠片攝影器材和攝影方式的生存空間日漸萎縮,這是不爭的事實。但若因此說傳統攝影器材和方式即將消亡,那未免武斷。攝影的興起並沒有讓繪畫藝術消失,彩色攝影的興起也沒有取代黑白,現代製造業可以高效生產無數產品,可手工藝品的價值卻越來越高。一些攝影者對膠片攝影的方式和過程情有獨鍾,膠片攝影有一些優越特點數碼還無法取代,就如高樓大廈多了,鄉村綠野更是回歸自然的希冀,車水馬龍的喧囂膩了,竹籬茅舍更讓人心曠神怡!傳統膠片攝影的空間會收縮一些,但不會消失,它將是攝影人永恆的眷戀!
㈢ 老電影膠片那種效果是為什麼 有人知道么
特效多的片子 看數字
文藝、劇情類的 看膠片
膠片版:畫質會隨著放映次數增多而衰減,拷貝放映場次一多,就會被劃傷,畫面上會有黑雨絲;影片受到多次高溫烘烤,畫面會褪色,片基翹曲就會導致失焦。看起來膠片版的畫質不會超過2K的主流數字版。
不過,膠片電影的優勢在於碩大的畫面能造成的強烈震撼感和膠片特有的質感、色彩風格和景深效果,也會有偏好者。
㈣ 膠片電影
是用膠片拍的,電影製作分前期跟後期兩個階段,前期的真人拍攝都是用膠片完成,在好萊塢財大氣粗的地方,連電視劇都是用膠片拍,電影根本不可能不用膠片,因為不管現在的高清技術多麼發達,最厲害的高清機器的拍攝質量,如色彩還原,像素,清晰度,景深等等,還是比不上最普通的膠片機器。
膠片拍完後會轉TC轉成數字的格式,就能在電腦上編輯,跟特效合成,一切都完成後,再轉錄到膠片上放映,或者拷貝的數字硬碟上放映數字電影。
㈤ 杭州哪裡還能看得到膠片老電影啊
杭城唯一的真正電影——35毫米膠片電影
TTC流動電影部是杭城唯一一個擁有35毫米膠片電影的放映機構!隸屬於杭州天騰環境藝術有限公司(簡稱TTC),具備最齊全的專業電影放映設備,擁有豐富的膠片電影資源,包括眾多國內外經典影片,如《羅馬假日》、《卡桑德拉大橋》、《集結號》等。
喜歡膠片的人有個特別的形容詞,叫做「菲林感」(film like),就是指膠片(包括相機膠卷)帶來的那種色彩濃郁、鮮艷、厚重,同時又帶有顆粒感的畫面——用較為專業的話來說,就是色彩的還原度、飽和度高。
根據德國傳統的著名膠片攝影機品牌——阿萊數字技術研究實驗室2009年的研究結果表明:當他們將數字攝影機的CCD像素無限擴大之後(8K),在實驗室最精良的條件下進行的測試,影像的銳度達到驚人的細膩度,甚至人的毛孔絨毛都能看清楚,但在色彩還原度上和飽和度上,數字攝影機仍舊與膠片攝影機之間差距很大,數字技術幾乎不可能達到膠片對色彩的敏銳度。
遺憾的是,膠片的畫質優勢如今也已經大大減弱了——如果說數字攝影機還不能全面超越的話。我們現在已經很難在影院中分辨出哪部電影用的是數字攝影機拍攝的畫面。
㈥ 尋找一部電影有關一張膠卷的電影
白日夢想家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2013)
導演: 本·斯蒂勒
編劇: 史帝文·康拉德 / 詹姆斯·瑟伯
主演: 本·斯蒂勒 / 克里斯汀·韋格 / 亞當·斯科特 /雪莉·麥克雷恩 / 西恩·潘
類型: 劇情 / 喜劇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3-12-25(美國)
片長: 114分鍾
㈦ 膠片電影的修復是如何進行的呢
「中國電影百年」紀念之際,各大媒體曾爆出前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馬可·穆勒將幫助中國修復10-15部經典老電影。而今某網站爆出,他的團隊在羅馬和博洛尼亞完成修復工作並將修復版版權據為己有。而中國電影資料館所提供的珍貴膠片也因這次修復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毀,其中《新女性》的原始負片完全被毀,損失無法估量。在北京,去中國電影資料館的藝術影院看電影,是許多人的必修課。而吸引他們前去觀看的很大原因,是那些難得一見的修復後的經典之作。前不久的《桂河大橋》和《阿拉伯的勞倫斯》就上演了一出一票難求的戲碼。可以說,那些為電影修復做出努力的人,是值得影迷和觀眾尊重的。但馬可·穆勒和中國電影資料館的糾紛,卻多少讓這件好事有了幾分尷尬。根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前的國產影片,母本拷貝大多不知去向,而電影工業相對發達的美國,1950年以前的影片也有過半遺失——電影修復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從上世紀70年代馬丁·斯科塞斯主導的一場電影膠片修復運動開始,到如今時不時出現的影片修復版上映,這幾十年間,有無數的經典電影被重新搬上銀幕。近年,《新龍門客棧》和《東邪西毒》的修復版重新上映,是中國電影人商業修復的經典案例。除此之外,博洛尼亞實驗室修復《孔夫子》這種注重傳承的藝術修復也成果斐然。在大陸,由上海電影節主導的修復工作初見成效,《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里路雲和月》以及《麗人行》等影片重出江湖,也足以振奮人心。電影修復是一項漫長的工作,對人才的專業性要求也很高,投入也並不比製作一部電影要少。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前的國產片,歷經戰亂波折,修復難度可見一斑。這也就會產生諸如誰來修復、誰來出錢的疑問。馬可·穆勒所修復的《新女性》等中國影片,本應該是出於藝術修復的目的,為了繼承和保護這些彌足珍貴的影像。也正出於馬可·穆勒所積攢的中國電影「白求恩」的形象,使得電影資料館最終選擇與其合作。乍一看,有人願意出錢修復我們的老片,又可以提升影片在國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何樂而不為?可是當《新女性》的原版拷貝損毀的消息一出,卻又是另一種說法。雙方互相指責,似乎修復國產老片變成了一個燙手的山芋。這件事孰對孰錯尚無定論,我們等待更多的媒體介入,尋找事實真相。但我們不得不思考的是,我們自己真的沒有能力修復這些影片嗎。
㈧ 我這里有幾部老電影膠片,有要的嗎
這么老的膠片具有收藏價值,但是一般人沒有收藏條件,因為雖然膠片一直在盒子里不見光,但是溫度濕度達不到要求也會損害膠片。所以還是自己留著吧,好好珍藏。
㈨ 經典的黑白膠片電影,大家都喜歡看哪些你能寫出十個嗎
羅馬假日
一夜風流
熱鐵皮屋頂上的貓
蝴蝶夢
謎中迷
卡薩布蘭卡
阿拉伯的勞倫斯
蒂凡尼的早餐
鴛夢重溫
亂世佳人(貌似這部也開始運用彩色膠片了)
㈩ 一部膠片電影的最最低成本(只是膠片,其他不計)跪求
304米一盤膠片 大約2000元。
24mm一格,約1.4萬幀
24幀每秒, 大約拍10分鍾。
100分鍾的電影 需要兩萬元的底片,但實際上 各種額外消耗, 然後最後你還要製作成最終母片, 還要剪輯 消耗 沖洗費用,我覺得起碼小10萬塊了
普通電影攝影機 租金我前幾年看的每台每天差不多三四千的樣子 不知道是不是正常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