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安娜卡列尼娜》簡介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兩條主要的平行線索和一條聯結性次要線索結構而成的,整體上反映了農奴制改革後「一切都翻了一個身,一切都剛剛安排下來」的那個時代在政治、經濟、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矛盾。小說通過安娜——卡列寧——渥倫斯基線索展示了封建主義家庭關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淪喪;通過列文——吉提線索描繪出資本主義勢力侵入農村後,地主經濟面臨危機的情景,揭示出作者執著地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而道麗——奧勃朗斯基這一次要線索巧妙地聯結兩條主線,在家庭思想上三條線索相互對應、參照,勾勒出三種不同類型的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作者以這種建築學而自豪,圓拱將兩座大廈聯結得天衣無縫,「使人覺察不出什麼地方是拱頂」。
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以內心體驗的深刻與感情的強烈真摯,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劇性命運而扣人心弦。
安娜第一次出現時的音容笑貌令人難以忘懷:她姿態端麗、溫雅,一雙濃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壓抑的生氣在她的臉上流露……彷彿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違反她的意志」,在眼神和微笑中顯現出來。在這幅出色的肖像中展現了安娜的精神美,也提示我們去探究她的生活之謎。安娜父母早逝,在姑母包辦下嫁給了比她大二十歲的大官僚卡列寧。婚後在宗法思想支配下她曾安於天命,只是把全部感情寄託在兒子身上。渥倫斯基喚醒了她晚熟的愛情。她渴望自由而大膽地愛,不願像別特西公爵夫人那樣在家宴上公開接待情人;也不願接受丈夫的建議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關系,偷偷與情人往來;終於沖出家庭與渥倫斯基結合,公然與整個上流社會對抗。從此安娜失去了一個貴族婦女在社交界的一切地位和權利,除了渥倫斯基的愛,她一無所有,因此,她熱烈而執著地獻身於這種愛。確實,在國外,在渥倫斯基的庄園里,安娜曾體驗過短暫的「不可原諒的幸福」。她丟棄母親的天職,但內心無法平息因失去愛子而產生的悲傷;她想昂起驕傲的頭,宣稱她是幸福的女人,但卻擺脫不掉有罪的妻子的意識。她的靈魂一直受到折磨。而孤注一擲的、囿於自我的對渥倫斯基的愛又不可能得到相應的感情反響,安娜絕望了,她在臨終前滿含怨憤地喊出:「一切是虛偽、全是謊言、全是欺騙、全是罪惡。」
安娜的形象在作家創作過程中有過極大變化:從一個低級趣味的失足女人改寫成真誠、嚴肅、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女性。托爾斯泰通過安娜的愛情、家庭悲劇寄寓了他對當時動盪的俄國社會中人的命運和倫理道德准則的思考。作家歌頌人的生命力,贊揚人性的合理要求;同時,他又堅決否定一切政治、社會活動(包括婦女解放運動)對改善人們命運的作用,強調母親——婦女天職的重要性。作家世界觀的矛盾構成安娜形象的復雜性。一百多年來各國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銀幕、熒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動著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讀者,這正說明安娜形象的藝術生命力是不朽的。
列文則是托爾斯泰式主人公中自傳性特別強的一個人物,他在托爾斯泰的創作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在他身上藝術地再現了作家世界觀激變前夕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從結構安排來看,列文的幸福家庭與安娜的不幸家庭互為對照,但從思想探索來看,列文婚後卻產生了精神危機,他為貴族階級自甘敗落而憂心忡忡。他研究勞動力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制定「不流血的革命」方案,探討人生的目的,但卻毫無出路。羅曼·羅蘭指出,列文不僅體現了托爾斯泰看待事物的既保守又民主的觀點,而且「列文和吉提的戀愛,他倆婚後的頭幾年生活,就是作家自己家庭生活回憶的搬演。同樣,列文哥哥之死也是托爾斯泰的哥哥德米特里之死的痛苦追憶」。而作品的尾聲「則是作者本人趨向精神革命的過渡」。
彼得堡貴夫人安娜是皇室後裔,大官僚卡列寧的妻子。她的哥哥奧勃朗斯基住在莫斯科,過著放盪的生活。他與過去的家庭女教師發生暖昧關系,妻子道麗發覺後,非常痛苦。安娜為了調解哥嫂糾紛來到莫斯科,在火車站與近衛軍軍官渥倫斯基邂逅。安娜的高雅風姿和笑容中蘊含的一股被壓抑的生氣使渥倫斯基為之傾倒。
與此同時庄園貴族列文也來到莫斯科,他已年過三十,感到建立家庭的需要,決定向他青年時代就喜愛的吉提求婚,而當時吉提正迷戀著渥倫斯基,她拒絕了列文。但渥倫斯基見到安娜後就不再與吉提交往。安娜的到來使道麗和丈夫言歸於好,卻使道麗的妹妹吉提陷入不幸。
列文回到鄉下,埋頭從事農業改革,希望以此忘卻個人生活上的失意。他嘗試養育優種牲畜,引進農業機器,但總不能得到應有的效益。
安娜在歸途中發現渥倫斯基也同車而行,她心神不寧,卻又興奮,回到彼得堡後,安娜和渥倫斯基在社交場合經常相遇,在一次宴會上渥倫斯基向安娜表白了愛情。他們兩人單獨在一起時間過長,引起人們議論,回到家卡列寧警告安娜要注意社交禮儀、遵守婦道。而這種官腔和說教反而使安娜關閉了心靈之門,從此她陷入情網而不能自拔。安娜與渥倫斯基的關系在賽馬會上終於暴露:當渥倫斯基的馬摔倒時,安娜的態度完全失常。回家途中安娜向丈夫承認了她是渥倫斯基的情人,但卡列寧卻要求安娜一切維持現狀,只是不許在家裡接待渥倫斯基。
列文在農村常和農民一起勞動,嚮往過一種全新的生活,像農民一樣朴實,但得知吉提曾大病一場,在國外療養後即將回來,又激發了對她的愛,列文再次求婚,他們終於結合了。婚後住在庄園里,過著美滿的生活,但是列文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幸福。他在農業上的各種設想常常失敗,農民不信任地主。他幻想建立一種股東聯營方式,使農民和地主同樣得益,達到「以利害的調和和一致來代替互相仇視」,但各種新方法、新措施都無效。他不知道該如何生活,苦惱得幾乎自殺,最後從一個老農那兒得到了啟示:「人活著不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為了靈魂,為了上帝。」
安娜的處境越來越糟,她懷了孕,分娩時又患產褥熱,幾乎死去,病危時她向丈夫請求寬恕,並希望他與渥倫斯基和好,卡列寧出於基督徒的感情答應了她的要求。可是安娜病癒後又無法繼續與丈夫生活下去,終於不等丈夫同意離婚,就與渥倫斯基一起到國外去了。在歐洲旅行三個月回來,安娜思念兒子,在謝遼沙生日時,她不顧一切撞進自己住過九年的那幢房子。看到兒子她激動異常,母子倆緊緊擁抱,難分難舍。直到卡列寧走進兒童室,安娜才不得不匆匆離去。從此,安娜永遠失去了心愛的兒子,得不到離婚許可,與渥倫斯基只能是非法結合,上流社會的大門對她緊閉,處處遭受冷遇。她只能孤獨地住在渥倫斯基的庄園里,想方設法消磨時間。當渥倫斯基一人外出時她就懷疑他另有新歡,因此兩人發生口角。一次在爭吵後安娜陷入絕望境地,一面寫信發電報,一面追隨渥倫斯基到了火車站。這時,她朦朧中想起他們第一次的相見以及當時一個工人被軋死的情景。這彷彿暗示了她的歸宿。安娜向正在駛來的火車撲倒下去,生命的火焰熄滅了,她的痛苦也永遠擺脫了。
參考資料:中國經濟網
『貳』 《安娜卡列尼娜》故事梗概
安娜卡列尼娜是彼得堡上流社會一位美麗,純潔而熱情洋溢的貴婦人。她16歲時即由姑媽作主,下嫁給比自己年長10歲的高官卡列寧。卡列寧只是一架官僚機器,除了投機鑽營,別無所長。結婚十餘年,安娜從未體會到愛情的滋味。她只能將自己的全部柔情都傾注在兒子謝遼莎身上。但是有一天她邂逅了青年軍官渥倫斯基,被他的風采深深地吸引了。渥倫斯基也一見鍾情,狂熱地愛上了安娜。本來,偷情苟合在彼得堡上流社會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事情,但是安娜和渥倫斯基的愛情卻遭到了上流社會的唾棄。其原因並不在於他們的行為是不道德的,恰恰相反,是因為他們的行為對彼得堡上流社會虛偽、不道德的生活構成了挑戰,是因為他們違反了上流社會的「游戲規則」。要知道,彼得堡上流社會雖然是一個男盜女娼的淵藪,但是維持表面上的「體面」卻是人人信守的法則。而安娜卻在從馬賽場回家的路上向丈夫坦白了自己與渥倫斯基的私情,並且要求離婚!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當然為上流社會所不容,更為卡列寧所不容。為了不影響自己仕途發達,也為了懲罰安娜,他堅不離婚,並且不讓安娜得到自己心愛的兒子。更有甚者,在強大的社會壓力下,渥倫斯基也動搖了。他開始頻繁出入貴族議會,並漸漸將安娜的愛情視為束縛。所以當安娜聽說渥倫斯基的母親正為他擇親的時候,她終於絕望了。兒子與情人,她生命的兩大支柱,相繼坍塌,她的生命也就到了盡頭。
『叄』 安娜卡列尼娜50字簡介
1、原著簡介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品,在19世紀的世界文壇堪稱首屈一指的優秀作品。本書通過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網路全書式的作品。
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文的虛偽、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卧軌自殺、陳屍車站的下場。庄園主列文反對土地私有制,抵制資本主義制度,同情貧苦農民,卻又無法擺脫貴族習氣而陷入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時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書在矛盾的漩渦中顛簸。這部小說是新舊交替時期緊張惶恐的俄國社會的寫照。
2、作品影響
《安娜·卡列尼娜》在藝術表現方面是最具功力的小說,就藝術的完美與和諧而言,是托翁三大長篇中最成功的,它以其藝術上所達到的高度,產生的巨大的藝術魅力,歷來受到文學家的眾口贊譽。《安娜·卡列尼娜》以史詩的筆調描寫了資本主義沖擊下俄國社會生活和人的內心世界的躁動不安,展現了「一切都翻了個身,一切都剛剛開始安排」的時代特點,廣泛表現了19世紀70年代處在新舊交替時期的俄國社會。
3、作者簡介
托爾斯泰(1828年-1910年),小說家、評論家、劇作家和哲學家,同時也是非暴力的無政府主義者和教育改革家。他是在托爾斯泰這個貴族家族中最有影響力的一位。
代表作:《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一個地主的早晨》等。
『肆』 安娜卡列尼娜簡介
《安娜·卡列尼娜》講述了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卧軌自殺、陳屍車站的下場。
19世紀俄羅斯的上流社會里,高層首長卡列寧之妻安娜艷冠群芳,在火車上她邂逅了風流倜儻的渥倫斯基伯爵。渥倫斯基的熱情喚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愛情,二人產生了真愛,在當時社會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不顧一切地私奔。他們的愛情悲劇就此展開。
雖然安娜勇敢地告訴自己的丈夫一切實情,希望能離婚,但看重社會地位的卡列寧難以忍受奪妻的恥辱,以安娜最心愛的兒子做威脅,拒絕和安娜離婚並逼她放棄兒子。
此刻,安娜已離家與渥倫斯基同居,懷了他的孩子,卻不幸流產,得了後遺症,又對酒與葯物有了依賴性。經過重重困難波折後,安娜的精神壓力變得非常大。
後來,渥倫斯基承受不了社會壓力,開始對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兒子和社會地位的高昂代價,而現在所謂真摯自由的愛情也出了問題,她內心無法獲得滿足和平衡。
最後安娜身著一襲黑天鵝絨長裙,在火車站的鐵軌前,讓呼嘯而過的火車結束了自己無望的愛情和生命。
安娜的選擇體現出人性的迷誤。為了實現狹隘的個人情愛,她不惜拋家離子,做了自我情慾的奴隸。列夫·托爾斯泰通過這篇恢弘巨著深刻地揭示出安娜悲劇命運的根源,即非完整的感性人格決定了安娜的悲劇命運。
盡管她的人生探索以實現精神的自我追求為目的,但其生命力的發揮缺乏理性的配合、支撐與調控,結果使得人生隨情慾而漂流落得悲慘的結局。
『伍』 安娜卡列尼娜有哪些主要內容
《安娜·卡列尼娜》內容概述: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公爵是個風流人物,雖已經有五個孩子,但仍和英國家庭女教師戀愛,因此和妻子多麗鬧翻。
安娜從彼得堡乘車到莫斯科,來為哥嫂調解。她在車站認識了青年軍官渥倫斯基。
渥倫斯基畢業於貴族軍官學校,後涉足於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風度得到了多麗的妹妹吉提的垂青,但他只與吉提調情,並無意與她結婚。而傾心於渥倫斯基的吉提卻拒絕了深愛著她的康斯坦丁·列文的求婚。
渥倫斯基在看到安娜的一剎那,他的心立刻被安娜所俘虜。他在舞會上,向安娜大獻殷勤。不久渥倫斯基的熱情終於喚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愛情。安娜的丈夫亞歷山大·卡列寧雖其貌不揚,但在官場中卻是個地位顯赫的、「完全醉心於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麼是傾心相愛的情感。
一天,在回家的路上,安娜向卡列寧坦白了自己的秘密,並提出離婚。卡列寧考慮了決斗但又怕死;離婚又損名譽,考慮再三,最後決定「不能因為一個下賤的女人犯了罪的緣故使自己不幸」,於是他要求安娜維持表面的夫妻關系。
安娜已懷了渥倫斯基的孩子,在她分娩時,由於產褥熱而感染重病。
卡列寧心裡希望妻子早點死掉,安娜在昏迷中呼喚著渥倫斯基的名字,請求丈夫與渥倫斯基和好,卡列寧深受感動。
安娜自覺慚愧,本想自殺,但又沒有死。病癒後的安娜和渥倫斯基的愛情更加熾熱。
渥倫斯基帶著安娜離開了彼得堡,他們到國外旅行去了。
旅行了三個月,安娜感到無比的幸福,但這都是她以名譽和兒子為代價換來的。
他們返回彼得堡,卻遭到冷遇,舊日的親戚朋友拒絕與安娜往來,使她感到屈辱和痛苦。
渥倫斯基對安娜也越來越冷淡,他常常上俱樂部去,把安娜一個人扔在家裡。
一次爭吵之後,渥倫斯基憤然離去,她覺得一切都完了。
安娜准備自己坐火車去找他,她想像著渥倫斯基現在正和他母親及他喜歡的小姐談心。她回想起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個被侮辱、被拋棄的人,她決心「不讓你折磨我了」,倒在疾馳而過的車輪下。
卡列寧參加了安娜的葬禮,帶走了安娜的女兒。渥倫斯基因為安娜的死,良心上受到極大的譴責,他志願參軍去塞爾維亞和土耳其作戰,只為求得一死。
列文和他深愛的吉提在鄉下過著平靜、幸福的生活。
『陸』 <安娜 卡列尼娜> 故事梗概。
安娜·卡列尼娜是彼得堡上流社會一位美麗,純潔而熱情洋溢的貴婦人。她16歲時即由姑媽作主,下嫁給比自己年長許多歲的高官卡列寧。卡列寧只是一架官僚機器,除了投機鑽營,別無所長。結婚十餘年,安娜從未體會到愛情的滋味。她只能將自己的全部柔情都傾注在兒子謝遼莎身上。
但是有一天她邂逅了青年軍官渥倫斯基,被他的風采深深地吸引了。渥倫斯基也一見鍾情,狂熱地愛上了安娜。本來,偷情苟合在彼得堡上流社會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事情,但是安娜和渥倫斯基的愛情卻遭到了上流社會的唾棄。其原因並不在於他們的行為是不道德的,恰恰相反,是因為他們的行為對彼得堡上流社會虛偽、不道德的生活構成了挑戰,是因為他們違反了上流社會的「游戲規則」。要知道,彼得堡上流社會雖然是一個男盜女娼的淵藪,但是維持表面上的「體面」卻是人人信守的法則。而安娜卻在從馬賽場回家的路上向丈夫坦白了自己與渥倫斯基的私情,並且要求離婚!
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當然為上流社會所不容,更為卡列寧所不容。為了不影響自己仕途發達,也為了懲罰安娜,他堅不離婚,並且不讓安娜得到自己心愛的兒子。更有甚者,在強大的社會壓力下,渥倫斯基也動搖了。他開始頻繁出入貴族議會,並漸漸將安娜的愛情視為束縛。所以當安娜聽說渥倫斯基的母親正為他擇親的時候,她終於絕望了。兒子與情人,她生命的兩大支柱,相繼坍塌,她的生命也就到了盡頭。
小說的另一條主線是圍繞列文展開的。列文與安娜一樣,也在生活中追尋真、善、美、所不同的是他最後不僅得到了愛情,也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可以說,他的結局是對安娜的探索作出的回答。
『柒』 《安娜卡列尼娜》故事梗概
【安娜卡列妮娜】這本書通過女主人公安娜追求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網路全書的作品。
【總結】
《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其實反映的不僅僅是當時的社會現實,也是如今的社會現實。在當今社會日益開放的前提下,許多的渣男,海王,渣女,海後層出不窮。安娜的故事拿到現在來講,也可以提醒當代的姐妹們擦亮眼睛,識別渣男!
說到這里我們不難發現《安娜卡列妮娜》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同時具有解剖刀式的冷靜冷酷和俯瞰人生的悲天憫人情懷,而這不僅僅是作者的藝術功力和水平,還是他世界觀、人生觀的自然流露。
『捌』 安娜·卡列尼娜的劇情簡介
影片表現了安娜·卡列尼娜的悲慘的愛情。安娜難以忍受丈夫卡列寧的偽善和冷漠,她與青年軍官沃倫斯基相愛了。她要求與卡列寧離婚並且帶走兒子。卡列寧為了名譽與地位,不願公開離婚,想委託律師悄悄地替他辦理了手續並不讓安娜帶走兒子。安娜難以忍受丈夫的偽善,也抑制不住對沃倫斯基的感情,她決定離家出走,他們一起去了義大利。思念兒子的安娜回到祖國,卡列寧百般阻撓她與兒子相見。社會輿論對她的壓力也很大。安娜再次提出離婚,卡列寧拒絕與她辦手續。而此時的沃倫斯基也和別人好上了。安娜悲憤地卧軌自殺。
『玖』 《安娜·卡列尼娜》的主要內容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作品講述了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卧軌自殺、陳屍車站的下場。庄園主列文反對土地私有制,抵制資本主義制度,同情貧苦農民,卻又無法擺脫貴族習氣而陷入無法解脫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時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書在矛盾的漩渦中顛簸。這部小說是新舊交替時期緊張惶恐的俄國社會的寫照。
在《安娜·卡列寧娜》中,托爾斯泰是通過兩條情節線索展開小說的,有人認為這兩條線索缺乏聯系,這部書是兩部小說的撮合。托爾斯泰本人批評了這種意見,指出這大概是由於「在瀏覽小說時,沒有看出它的內在內容」所致。
表面上看,安娜的愛情悲劇和列文的精神探索兩條主線平行獨立的發展,缺乏內在聯系,但事實上它們是巧妙地聯結在一起的,這也正是《安娜·卡列尼娜》的結構獨特之處,它表現出作者謀篇布局上的填密與嚴謹。
首先,小說在兩條主線之間穿插了渥倫斯基和多麗的家庭生活這條主線,它在外部結構上成了兩條主線的拱形結合處。其次,小說運用人物向心對照法溝通了兩條主線間的內在聯系。男女主人公列文和安娜的對照貫穿了小說的始終,此外,安娜和多麗、列文和渥倫斯基、渥倫斯基和卡列寧等也形成對照,共同表現著小說深刻的主題。
(9)電影安娜卡列尼娜簡介擴展閱讀
1877年,《安娜·卡列尼娜》首版發行。據同代人稱,它不啻是引起了「一場真正的社會大爆炸」,它的各個章節都引起了整個社會的「蹺足」注視,及無休無止的「議論、推崇、非難和爭吵,彷彿事情關涉到每個人最切身的問題」。
但不久,社會就公認它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它所達到的高度是俄國文學從未達到過的。偉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興奮地評論道:"這是一部盡善盡美的藝術傑作,現代歐洲文學中沒有一部同類的東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稱托爾斯泰為"藝術之神"。而書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則成為世界文學史上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把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推向了最高峰,人們又把《安娜·卡列尼娜》當做俄國19世紀現實的教科書。正是通過它,許多人了解到了俄國19世紀70年代的社會現實。俄國後來的民主主義革命者對社會的攻擊便是從這里開始的。俄國革命的領導人列寧曾反復閱讀過《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