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大決戰》在山海關天下第一關拍攝老百姓歡迎解放軍入關的片段在影片中那部出現
應該是在第三部《平告灶津戰役》,在山海關天下第一關城洞空樓下的確拍過老襪顫扮百姓夾道歡迎解放軍入關的場景,只可惜後期製作時沒放進片中。
2. 關於中國戰爭的電影精彩片段觀後感作文
假期里,我看了[董存瑞]這部電影。在整個影片中,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董存瑞炸碉堡』的這段精彩片段。 在煙火彌漫、硝煙滾滾的戰場上,董存瑞這支頑強的小隊英勇地炸掉了敵方許多的重要碉堡與炮樓!每當他們扔炸彈或炸碉堡時,我似乎總能看到戰士們眼中燃燒的熊熊怒火!他們瞪著炯炯有神的雙眼,那專注嚴峻的神情,不禁讓我心生一動;面對那殘酷、恐怖的子彈與硝煙彌漫的戰場,是什麼使這群戰士依然露出從容不迫、冷靜沉著的神情? 在下午3點30分,我軍發出沖鋒信號!可這時,董存瑞與郅順義還沒有炸掉敵軍最後一個暗堡。暗堡的外型極為巧妙,是一座拱型的橋。董存瑞緊縮雙眉,雙手緊緊抱住炸葯包,對郅順義鄭重地說;『『如果我沒有完成任務,你一定要幫我完成!這是我的第一筆黨費,你一定要幫我交給黨!』』說著,董存瑞拿出一個小布包鄭重的交給郅順義。這個場面令我十分感動,要知道,董存瑞可能一去不赴反了 !董存瑞在郅順義的掩護下,東閃西躲地來到暗堡下。董存瑞東張西望,發現周圍全是磚頭、棱瓦 . . . . . .沒有安放炸彈的地方。董存瑞犯難了,他急地頭上不停地冒冷汗,緊縮眉頭。時間恐怕不夠了,如果,任務不完成,那整個大部隊就要遭殃了,怎麼辦?!此時,戰士們的心都懸了起來,我也緊張的渾身直打哆嗦,嘴裡不停念叨著『加油呀!董存瑞!』就在這時,董存瑞的心一橫,腿一掃,一把拉開導火索,用左手支撐著炸葯包,大喊一聲;『『為新中國前進!』』砰得一聲!碉堡被炸毀了,董存瑞隨著煙霧也飛了。煙霧與碎片帶走了董存瑞的身軀,卻沒帶走他臨前那堅定的眼神與那句『為新中國---前進!!!』 戰爭勝利了!可年僅19歲的董存瑞卻犧牲了,寫到這里,我的眼淚不爭氣的落了下來 . . . . . .
3. 電影建國大業有描寫一個片段和觀後感300字
提供兩遍,自己選吧!
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電影《建國大業》在毛主席的庄嚴宣告中結束了,那一幕幕令人振奮的場景,在腦海里久久回盪,揮之不去。
影片以抗戰勝利至建國前夕為背景,正面再現共和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從誕生到確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重慶談判、雙十協定、校場口事件、遼沈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定都北平、政治協商會議、開國大典等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現,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宋慶齡、張瀾、李濟深、沈鈞儒、何香凝等民主愛國人士紛紛登場,彷彿把我們帶到那個艱難而又催人振奮的歲月中,去追憶那段歷史,緬懷遠去的革命先輩。
電影以毛澤東、周恩來赴重慶談判的飛機上拉開序幕。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各階級、各黨派、廣大人民群眾反戰情緒高漲。於是,在民主愛國人士張瀾等人的斡旋下,毛澤東代表的共產黨與蔣介石代表的國民黨拉開了重慶談判的序幕。為了表示誠意,中國共產黨主動放棄了部分佔領的解放區,然而,國民黨卻絲毫沒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驅趕民主黨派,逐漸走向了軍政府獨裁統治的滅亡之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展開了白色恐怖下的血腥屠殺,一大批愛國民主人士遭到殺害。此舉遭到了以共產黨為首的各黨派的強烈反對。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的一幕戲中,馮將軍大白天手持白燈籠闖入蔣介石的府第,要求見蔣介石,被拒絕後。馮將軍義憤填膺的說:「這個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見。」足以看出當時的時局是多麼的恐怖,而馮將軍也遭到國民黨特務的殺害。
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通過建立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獲得了全中國人民群眾的支持,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李公朴、聞一多為代表的革命人士為了政協會議的召開,奉獻了一切,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用鮮血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最讓人難忘的鏡頭是,影片中淮海戰役結束後,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朱德等革命元首,聽到戰役結束我軍大獲全勝的消息,毛主席說,長江以北,再無大戰。於是,四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男人,四個改變了中國命運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讓人十分的感動。那一刻,他們幾十年經歷的苦難,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發。五次圍剿,突破封鎖線,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無數人的生命,換來了這革命轉折的這一刻。讓他們再也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來,喝起來,哭起來,笑起來,跳起來……觀眾的眼睛似乎也在這一刻濕潤了,多麼艱難的歷程啊。
解放上海,解放軍戰士打仗累了,沒有占民宅,集體整齊的睡在馬路上。宋慶齡看到了,看到了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會勝利。這就是我們最親愛的人——中國人民解放軍。
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庄嚴的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人民從此翻身做主人,一個嶄新的國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台灣那邊,落寞的是蔣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現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成立六十周年了,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回憶那段歷史,追憶那段歷程,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並由衷地祝福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人們幸福安康。
二、
經過千辛萬苦搞到票,然後聚精會神地看完了一票難求的國慶60周年獻禮大片《建國大業》。《建國大業》這部影片,集中反應了自1945年抗戰勝利國共兩黨重慶談判,一直到新中國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五年間的風雲變幻,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的歷史畫卷。《建國大業》充分利用了電影蒙太奇手法將重大歷史事件進行宏觀和微觀間切換,增強了影片的歷史真實感和內容上的厚實感。同時,還用虛實相映的手法表述歷史事件,省去了大量篇幅,又達到再現歷史的目的。如李公朴被害是通過聞一多演講來展示,聞一多及後來上海的13名知名民主人士被害則以畫面來展現。又如用寫意的戰爭場面來烘托建國的艱辛。同時,以大量的鏡頭展現民主黨派、民主人士為民主建國做出的努力和犧牲,這也是空前的。如展示了敵機轟炸西柏坡x住處未爆炸的炸彈這一細節,給人以驚心動魄的歷史真實感。影片的重點,是國共兩黨的實力如何從勢均力敵、針鋒相對,到最後共產黨技高一籌,三大戰役的決定性勝利讓歷史的天平終於傾向在共產黨一邊,中國的歷史從此改變了前進的方向。
電影的場景設計和敘事角度有大有小,最喜歡兩個場景:一是北平機場,萬人喜迎毛澤東和老紅軍戰士的聲嘶力竭的場面,令現場觀眾百感交集,不禁涌動起對建立共和國的無數先輩的敬仰情懷。二是蔣經國前往上海督導經濟,直面譴責孔家才是讓黨國身處危難的蛀蟲,回到南京時父親蔣介石卻對他說「不反亡國,反則亡黨」的言語,一番時局的忠告帶走了經國的銳氣,這或許是對多年之後的台灣主政人物的一種性格鋪墊和詮釋吧。據說蔣經國在深刻反思敗走台島的教訓,啟動肅貪和黨建轉型改革,嘔心瀝血、勵精圖治的將台灣帶上「亞洲四小龍」的地位,親手實現了政治解嚴(將台灣帶入民主時代),集其大成的功業在他之後的新台灣,未見在政治境界及領導效能上超越蔣經國的新典範。蔣經國「與時推移的改善及修正的性格」,註定這位奇跡經濟的締造者最終心力憔悴嘔血而亡的悲愴宿命。因此我認為,影片中陳坤的扮相與我心目中的蔣經國最為吻合。片中對徵集到國旗、國歌作品的選用過程,猶如生動的教學片,更讓人增長了不少知識。
看完《建國大業》,如果你非要問我,誰演的最好?我說是張國立。可能在一些人心裡,張國立電視劇演的多了,沒有那些「電影明星」們更有銀幕范兒。其實錯了,他是真正有多大舞台能擔多大戲的人,蔣介石,這個份量特別重的角色,被他擔起來了,擔得漂亮。
當然從外形上來說,張國立無論是從長相上還是身材,都跟蔣介石「不像」得太厲害。但是張國立沒走「形似」,甚至於沒去追求「神似」,他是在演蔣介石的心,把內心吃透了,打通了血脈去演,這個就很厲害。所以蔣介石的第一個鏡頭一出來,我就閉嘴了,那種融會貫通的精神氣質,已經遠遠超過了演技的范疇。需要再提一句的是,張國立刻畫人物用的是「春秋筆法」,不顯山不露水的,很多好東西要是不仔細看,一不留神就過去了。
共產黨得天下,一是得民心,二是得人才。如今許多影視作品塑造的英雄給很多人一種印象,共產黨大都是些沒文化,被地主老財逼迫無路可走,才入伍參加革命的土包子,其實這是很大的誤解。從《建國大業》一片來看,「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主基調始終灌注整部影片,當時的不少人才都倒向了共產黨陣營,這也是政治協商制度誕生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證。相比之下,另一陣營的國民黨,派系紛爭內耗,一黨獨攬,自挖牆腳,眾親叛離,諸如蔣經國、白崇禧等經世之才的一度無奈落寂,恰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然而,這部影片也存在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首先是劇本的粗糙。作為一劇之本,可以看得出,劇作者試圖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里,集中將五年間的大大小小事件做一全面而詳盡地描述,終因功力不夠,而顯得結構凌亂、內容龐雜,頭緒錯綜復雜,人物刻畫不是很到位。
其次是導演的問題。這是一部國慶獻禮片,擔綱導演的是好像從來沒有獨立導過電影的、負責電影事業的高級官員,為了保險起見,又拉了另外一位導演過很多片子的導演。但對於一個劇本先天不足的影片,導演再有號召力,也無濟於事。盡管場面做得很大,氣勢上很雄偉,但描寫戰爭無非就是行軍、長鏡頭、多弄幾處炸點,動不動就是航拍,電腦三維動畫,雖是群星雲集,但仍舊掩蓋不住影片的整體蒼白。
第三個要說的是攝影問題。片中出現眾多開會的大場面,這是一般導演最為頭疼的,因為場景單調不容易調度。而本片的導演及攝影師或許為了照顧眾多明星的檔期,根本就沒考慮拍得再細些,幾乎都是全景、中景等幾組鏡頭,場面有了,但效果上就顯得雷同了。
第四個要說的是剪輯的問題。可能還是因為劇本的原因,內容上的凌亂表現在剪輯上顯得有些捉襟見肘,太跳躍的手法有點模仿美國大片的意思,以對白或音樂的先入作為場景轉換的套路,也顯得有些老套了。黑白與彩色色調之間的轉換也都過時很久了。
總之,這部片子作為主旋律的國慶大片,看了也就看了,不看也不是個損失。它沒有早年間《開國大典》拍得精緻,當然,想看明星們是如何在一部影片里集中露下小臉的,看看也挺有意思。
4. 關於毛主席的電影
一、《大渡河》。這是年輕時代的毛主席給我印象比較深的一部電影,毛主席是由王霙飾演的,他無論從容貌還是氣質上,都非常接近這位青年領袖。片中陳寶國是男主角,脾氣暴躁但行事卻有紋有路,最後不幸犧牲二、《四渡赤水》。古月出演的第一部特型人物電影,也就是當時的革命「大片」。古月的外貌、身材都與毛主席驚人地相似,動作與神韻更是與他老人家如出一轍。在此之前,一些著名的如《風雨下鍾山》之類的電影中,雖然也有偉人出現,但是毛主席、周總理的形象一直是神似形不似,頗為遺憾。古月的出演彌補了這個不足,從此,一個銀幕上的偉人時代才真正拉開了帷幕。順便說一句,唐國強在這部電影中扮演政委,感覺是最能體現他演技的一部,犧牲時的片段極其煽情,每看都潸然淚下三、《西安事變》。本片是古月飾演毛主席和孫飛虎飾演蔣介石的首次合作,十分珍貴。兩人配合得簡直是天衣無縫,從眼神到思想,都把握得相當准確。說句題外話,就是蔣介石的飾演者,我一直喜歡孫版,趙恆多出演得比較早和多,從外形上他也更接近,但是孫飛虎對「神」拿捏得恰到好處,加之外形也甚相似,所以更勝一籌。哦對了,還應當向少帥張學良校長致敬四、《重慶談判》。之所以把這部電影拿到前面來說,是因為電影的內容實在吸引,不但真實地再現了一段史實,又巧妙地加入了虛構成分,胡慧中的一段記者戲,亦是分外出彩。這又是古月與孫飛虎的合作,兩人相輔相成,不可多得。還有,這部中的周總理是黃凱飾演的,我個人覺得他慈善親切,非常適合總理一角;可惜他因車禍不幸罹難,悼念。本部電影的導演是李前寬、蕭桂雲夫婦,是我最敬佩的導演夫婦,他們的電影,幾乎部部令人叫絕,錯過可惜五、《決戰之後》。李前寬、蕭桂雲夫妻檔導的又一部佳片。片中古月的戲份不多,但是少不掩精,而且周總理又是由黃凱飾演,二人搭檔也很默契。本片的故事特別值得回味,每次看都有不同體會。喜劇大腕葛優在影片中客串了一名國民黨將軍,並在京劇演出時反票了蘇三一角,喜劇頭角已露崢嶸六、《毛澤東的故事》。想了解毛主席,本片是必備教材之一。仍然由古月出演,詮釋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國家主席形象。片中毛岸英的戲份值得一看;還有一些主席的日常瑣事,令人在崇敬之餘倍感親切七、《開國大典》。李、蕭導演的史記大片。激動人心的時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於本日成立了!」每次看到這里我都會熱淚盈眶,絕對不是蓋的。古月版的毛主席,不必多說;各大特首均頗精彩,黃凱的周總理,劉懷正的朱德老總,郭法曾的劉少奇。。。恍惚記得是白楊版的宋慶齡,可能是。天安門城樓上的國慶重現,與油畫幾乎無異八、《毛澤東與斯諾》。古月與王霙的世紀合作。難得他們兩人聚齊,年輕的毛澤東,我個人還是最喜歡王霙版的。主席的照片,也是斯諾的八角帽那張比較獨具特色——那種睥睨天下的傲然,彷彿是在說「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九、《走出西柏坡》。古月版。本部中毛主席並非主要人物,但都是圍繞他身邊的人來展開故事。亮點是孫海英飾演的軍代表,那時他還並未出名,不過演技已經非常「激情燃燒」了十、《大決戰》三部曲。《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我個人當然最喜歡第一部,誰讓我仙鄉沈陽呢,呵呵!不過第一部確實在上映當時受到的關注最多,主要是因為馬紹信飾演的林彪,那種陰鷙沉鬱被他表現得淋漓盡致,結果彼時與林彪有關的電影電視劇充斥熒屏,多得馬先生之力。三部電影中的毛主席均由古月飾演,指揮若定,詼諧沉著都有體現電視劇 恰同學少年 則是反映 青年毛澤東的 也不錯
5. 關於毛澤東的電影
1、《毛澤東在上海1924》
《毛澤東在上海1924》是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歷史電影,該劇由吳天戈執導,黃海冰、陳龍、秦怡、仲星火、於永海等人主演。
該劇講述了1924年國共合作時期,青年毛澤東在上海從事革命工作和生活的一段經歷。影片以楊開慧來滬照顧毛澤東為引子,牽出當時反動軍閥和國民黨右派想以楊開慧母子要挾毛澤東阻礙國共合作。
2、《大渡河》
《大渡河》是由林農與王亞彪執導的一部戰爭片,主演是劉懷正,上映於1980年。這是一部愛國主義影片,電影講述了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隊伍來到金沙江到大渡河之間的天險縱橫的重疊山川中。
數十萬國民黨中央軍和軍閥武裝圍追、堵截,蔣介石的座機也飛臨川軍首腦駐地,兩種決定中國命運的力量對峙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伯承等同志部署了佯攻大樹堡、暗渡安順場的戰斗。
3、《毛澤東與齊白石》
《毛澤東與齊白石》是由瀟湘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出品,史鳳和執導,唐國強、劉子楓主演的劇情片。影片是首次展現毛澤東與齊白石兩位湖湘巨子交往故事的大型傳記電影。
4、《開國大典》
《開國大典》是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革命歷史題材劇情片,由李前寬、肖桂雲聯合執導,古月、孫飛虎主演,於1989年上映。該片用紀實的手法展現了從中國共產黨取得三大戰役的勝利開始直至10月1日在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歷史過程。
5、《毛澤東回韶山》
《毛澤東回韶山》是由內蒙古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十七大」獻禮片,於2006年九月九日在韶山開機並拍攝。
6. 哪些八一電影製片廠的經典影片,能喚起你的電影情結
八一電影製片廠是中國唯一的軍隊電影製片廠,1952年建廠至今,已拍攝各類題材電影作品2400餘部,其中有故事影片240餘部。
影片中各角色的演技自不必說,在中央和老同志親自關懷指導下的片子,選的演員都是有較強功底和經驗的,也沒有人敢糊弄,不像今天的一些劇。
裡面最成功的角色之一,可能就當屬林彪了,他的喜怒不形於色的風格被刻畫得淋漓盡致。由於他大部分時候都是這種狀態,所以偶爾的喜怒就頗值得玩味。而影片中對林彪「喜」的表情也刻畫得十分到位。誠然,南下攻打錦州確實對林彪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和賭博,他由於壓力大不怎麼笑也可以理解,但實際上東野在作戰過程中主要還是以勝利為主,一點不「喜」也說不過去。
一路走來,從輝煌直到落幕,八一電影製片廠從未失彩!
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7. 如何評價八一電影製片廠的電影《大決戰》三部曲
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的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歷史的衡量標准也不一樣,或許導演高希希早就想到了這一點,所以在選角上盡可能地還原了歷史原型,不能說是百分百還原,但也絕對是瑕不掩瑜。
無論是外形氣質還是脾氣性格都耐人尋味。例如,唐國強、於和偉、劉勁松和劉濤都是非常生動的角色,他們很好地詮釋了歷史上的關鍵人物。
他們的加持無疑是《大決戰》質量的保證,光是一張張恢復了近60%完成度的海報就能牢牢抓住觀眾的眼球。
隨著劇情的不斷更新,就目前的人氣而言,劉勁松飾演的蔣介石和於和偉飾演的林彪的人氣不斷飆升。雖然他們都是士兵,但他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陰險狡猾,一個充滿正能量。
面對敵人的炮火,他們仍然像泰山一樣穩定,將軍的風格詮釋得淋漓盡致。
還把歷史名場面『重慶談判』完美地呈現出來,也充滿了整部戲的質感,雖然只是一部文戲,但兩人之間的談話並不遜色於戰場上的槍林彈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