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話劇和電影你偏愛哪一類為什麼
更加偏愛話劇。因為話劇首先是通過演員的姿態、動作、對話、獨白等表演,直接作用於觀眾的視覺和聽覺;再用化妝、服飾等手段進行人物造型,使觀眾能直接觀賞到劇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徵。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其特點是與在舞台塑造具體藝術形象、向觀眾直接展現社會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適應的。
⑵ 電影《茶館》故事,比話劇更有味道,老舍夫人現場「監工」,還有什麼
不知道有多少人曾有過疑惑,現在北京那個挺有名的「老舍茶館」到底是官方認證的還是自己取的名,或者是老舍後人開的?
其實,那個茶館還確實經過了老舍夫人胡潔青的認同,甚至連牌匾都是胡潔青給題寫的,之所以用這個名字,是因為一方面老舍先生是老北京人,更主要的是老舍的名字已經和「茶館」分不開了。
這當然是因為那部北京人藝鎮院之寶話劇《茶館》,還有那部影史經典82版電影《茶館》。
本文要說的是電影《茶館》的故事。
一、《茶館》拍攝的背景
話劇《茶館》的誕生其實是一個意外,1956年老舍先生為了配合全國普選宣傳先是寫了《一家代表》,之後腰斬寫了《秦氏三兄弟》,其內容是關於秦伯仁,秦仲義和秦叔禮三兄弟歷經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北伐和內戰四個時代的人生浮沉,其中心思想也是為了配合宣傳。
老舍將《秦氏三兄弟》劇本念給曹禺、焦菊隱和歐陽山尊聽,當念到第一幕第二場也就是裕泰大茶館一段時,曹禺突然站起來說了一聲:經典!
大家一致認為茶館這段戲最精彩,不如將這段戲擴寫。幾個人紛紛提了一些意見,比如最早的版本里,王利發最後因為掩護地下黨犧牲。於是之提議不如來一段「幾位老頭話滄桑」的戲,然後王利發拿著雞毛撣子回屋上吊了。
老舍採納了大家的意見,不過他還是覺得這戲如果這么寫就脫離他的初衷了,在曹禺的鼓勵下,老舍最終一氣呵成,完成了這部短小精悍卻深刻經典的《茶館》。
《茶館》在北京人藝首演是1958年,雖然引起轟動但也帶來了不少非議,大家都在熱火朝天多快好省力爭上游,你們在這里撒紙錢?
1963年《茶館》復演,增加了一些積極性的內容,老舍親自去看了,之後一言不發回了家。
1979年《茶館》終於原本復演,在北京引起了轟動,1982年北京電影製片廠以謝添為導演拍攝了電影《茶館》。
二、《茶館》電影版和話劇版的對比
話劇《茶館》已經演了幾百場,其中最經典的首推1979年版,首先是因為該版幾乎是原版復演,演員准備充分,人員也比較整齊。
其次,用秦二爺飾演者藍天野的話說,以前演的時候對人生坎坷和世事滄桑還沒有那麼深的體會,但經歷了這十幾年的動盪,大家普遍對人生有了和人物相近的感觸,入戲更容易也更深。
而1982年的電影版在演員上和1979版話劇幾乎是照搬,只是在場景上更有深度和廣度,體現了電影的優勢。如果單從劇情上看的話,電影版和話劇版幾乎沒有多少差別,但在很多地方,電影版還是有特別的地方的。
還有黃胖子和二德子見面那略顯滑稽的撞肩禮,也是老舍先生親自指導的。
到拍攝電影時,雖然老舍先生已經故去,但其夫人胡潔青也親臨電影《茶館》拍攝現場「監工」,她同樣給予謝添導演很多的幫助和指導。
胡潔青,還有很多人藝老演員們都對謝添導演他們的拍攝給予了高度評價,能將這么一幫子人最經典的作品用膠片永久記錄下來,對老舍先生,對他們這些演員來說都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後來北京電影學院有一屆畢業班曾經按照電影和話劇錄像也排了一版《茶館》,用藍天野的話說,他們的模仿也太像了,連於是之走路的姿勢都學去了,其實於是之那個走法不是因為王利發,而是因為他的半月板有傷,結果也成了後人學習的對象。
沒辦法,經典的魅力就是如此。
⑶ 《驢得水》話劇和電影哪個更好看
首先先說一下這兩個版本的區別,然後在總結這兩個版本
電影與話劇的區別:
一、演員數量對比(電影演員:12位;話劇演員:9位,電影贏)
話劇全場一共有九位角色,張一曼(女老師)、裴魁山、周鐵男、孫恆海(校長)、孫佳(校長女兒)、鐵匠、鐵匠老婆、特派員、羅斯(美國慈善家);電影里的角色更豐富一些,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三個角色,特派員秘書、特派員司機、警長。另外,話劇里的鐵匠在電影里變為了銅匠。
二、角色對比(電影與話劇的不同點,各有不同,但感覺整體的角色塑造電影更勝一籌)
張一曼(女主加最火的角色,就放第一個了):
1、張一曼與裴魁山單獨在外面的那一段,電影裡面是他倆一起剝大蒜准備晚餐,然後來了場「大蒜雪」;話劇裡面變成了他倆因為怕被特派員發現了一起在撕賬本,就來了場「賬本雪」,相比之下電影的大蒜雪更浪漫一些。
2、鐵匠扮完「驢得水老師「後與張一曼道別那一段,話劇版是張一曼給了他一支鋼筆,分別的時候,鐵匠還抱著張一曼說能不能再教一招,這時候張一曼教了鐵匠咬耳朵的」技能「,也呼應了後來鐵匠老婆的那個包袱「人耳朵又不是用來吃的你咬它做什麼」,但電影版的沒有這一點,與後面這個包袱沒有形成互動,沒有鋪墊好;而電影版張一曼給銅匠了一縷自己的卷發,這鋪墊了後面剪頭發的故事,這比給鋼筆的戲劇性更強,要是能加上咬耳朵那個,電影的連貫性就更強了,這一段里,話劇與電影各有千秋。
3、大家一起罵張一曼那一段,電影版比話劇版情節更豐富一些,除了裴魁山、周鐵男他們罵的那一段,張一曼自己打自己那一段以外,還多了一個銅匠讓校長把張一曼的頭發剪掉,校長把張一曼剪成了短發,裴魁山去喊他們來一起開會,看見張一曼的時候一臉驚訝,張一曼突然跑去自己照鏡子,然後看著幾乎沒有頭發的自己痛哭的躲到桌子裡面不願出來見人,這個鋪墊更能說的過去張一曼最後為什麼瘋了(瘋的還有一個原因是差點被警長給強奸了,喊周鐵男救她,周鐵男也不敢),比話劇版的內容更詳實,在這一段的處理上電影比話劇好。
4、被校長支開單獨待著的那一段,電影版是被校長喊去做校服了,不管遇到什麼都不出來,結果校長被綁了也沒有出去看他;而話劇是校長喊她站教室裡面不管怎麼樣都不說話。其實設置的效果都差不多,話劇是為了舞台表演才設計的在教室裡面,電影由於存在空間感所以可以單獨設計一個密閉的環境,這一段的改編比較適合從話劇改編成電影,手法上有所改變了,但本身所要達到的效果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