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鴻門宴》中,你認為最後誰輸誰贏
肯定是劉邦贏了,楚漢之爭的最後結局也是劉邦贏了
B. 電影《鴻門宴》最後是不是范增用計,讓劉邦把幫助他的人殺了
總得來說電影終歸還是電影,歷史上劉邦建國之後只殺掉了韓信,其他人都是功臣的!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蕭何推薦韓信為大將軍,最後蕭何獻策讓劉邦殺掉韓信。
C. 鴻門宴的結局是什麼
電影嗎?電影的是:劉邦當了皇上,卻因范增的挑撥離間計,也因他的疑心重,殺韓信、蕭何、張良(不過張良逃過一劫),好兄弟樊噲為此而對劉邦心寒,自殺。張良回到劉邦身邊問:這就是你想要的結局嗎?劉邦也為此而後悔,他縱使得了江山,卻失去了很多:信任、朋友、兄弟、快樂等等,這是當皇上是所失去的東西,只有在宮外才擁有。
歷史的是:項羽的謀士亞父讓項庄舞劍遭到劉邦的衛士樊噲掩護,劉邦借上廁所之際順利逃回軍營,張良亦告辭。鴻門宴沒有達到殺劉邦的目的。
D. 電影鴻門宴中的結局是:韓信被劉邦殺,蕭何被亂棒打死,樊噲自殺是否符合史實
歷史中~韓信是被呂後和蕭何誘而殺之的,正因為韓信當初成名也是因為蕭何,所以有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諺語。劉邦正在外出平亂,回朝後聽說韓信已死,史記用幾個字就表現了當時劉邦復雜的心情「且喜且憐之」。 蕭何是自然死亡,劉邦死後還輔佐了他兒子漢惠帝兩年。 樊噲因也是自然死亡,到呂後亂政大殺諸王和功臣,也沒有連累到樊噲,因為樊噲是呂後的妹夫,一直到漢惠帝六年,樊噲卒,謚為武侯。
E. 鴻門宴最後的結果是哪些人在這場政治博弈努力的結果
鴻門宴聽上去是一個飯局,但是,實際上暗藏著步步殺機。
當時項羽本來是要把劉邦給滅了,但是,因為項伯走漏了消息。讓劉邦死裡逃生了,劉邦還給項伯喝了一頓酒,然後告訴項伯,說自己和項羽之間,肯定是有誤會的。
要不他一項尊項羽當做老大,對項羽的命令,不敢有半點違抗,為何項羽會滅了他呢?
劉邦告訴項伯,讓項伯轉告項羽,他們之間肯定有什麼誤會,明天一大早他就給項羽去解釋。
項伯答應了,才有了第二天的鴻門宴。
那麼本來項羽和范增設鴻門宴,是想在鴻門宴上把劉邦給殺了呢?為何項羽決定不殺劉邦了呢?
在這些過程中,都是誰在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呢?
我們一個一個的來說。
樊噲的一番話說得項羽又是慚愧不如,又是滿臉歉意。
這時候劍拔弩張的氣氛終於緩解了。
劉邦說自己要上廁所,經過剛才項庄的舉動,劉邦即使沒有尿,應該也被嚇出尿來了。
張良、樊噲也一起跟著出來了。
樊噲建議劉邦,趕緊逃走吧,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若是再不走的話,恐怕腦袋要留在這里了。
劉邦只好讓張良留下斷後,他帶著樊噲、紀信等人,抄小路逃了回去。
這時候即使項羽後悔,要殺劉邦,也來不及了,關鍵是項羽已經不想殺劉邦了。
劉邦之所以能死裡逃生,就是因為他自己,項伯,張良和樊噲在起著關鍵作用。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項羽,對劉邦沒有了殺意。
F. 電影《鴻門宴》最後被劉邦殺了的那幾個人都是誰
親愛的是蕭何。。「正史」的確不是這樣,蕭何是自然死的,但這部電影是部同人電影,是拋開所謂「大家都認同的正史」自己展開聯想,加以自己的理解的。
為啥他要喊自己的名字,我和摯友討論了一下——是這樣,你不趕腳很諷刺嗎,蕭何對劉邦那是多麼忠心!劉邦赴鴻門宴前把帥印給蕭何,說我要是回不來這里就交給你了,蕭何感動得不行,率三軍下跪大喝:「蕭何我!死忠你劉邦!蕭何至死不降!!」就是這么一個人,最後卻被這樣給弄死了,蕭何自己也覺得無比諷刺,最後他大喊一聲「蕭何!」是對自己的嘲諷,更是對命運的感慨,如果這句話說完了應該是——「蕭何!你這個傻X!落得如此下場!!」
G. 在電影《鴻門宴》劉亦菲主演 中 結局范增出現說的那句張良,你我非要對弈不可有什麼意義
一句台詞「你我非要對弈不可嗎」,在影片的末尾再次出現,並嘎然而止,效果卻餘音繞梁引人深思。
至此,盡管之前人們對影片褒貶不一,但這句震徹天地的詰問至少使影片成功了一半。
經歷了玄機莫測的暗室密謀,經歷了慘烈的沙場廝殺,當影片行進到鴻門宴一節時,情節的懸念尚為觀眾不解:韓信的「掐時」趕到顯得痕跡了些,張良的「變節」
少了些鋪陳,張良責怪劉邦下了「一劍(通離間)最錯的棋」令人一時惶惑,因為,此時觀眾席上多為市井百姓,並非人人都有殺機四伏的現實體驗。
可是,隨著故事的演變,人們才漸漸明白一個個詭秘的連環計。張良成功離間項羽與范增,韓信成功引來八路諸侯,項羽終於在烏江邊的四面楚歌中演繹霸王別姬。
故事卻未完結,更大的懸念還在於范增設下的「錦囊妙計」,一個小小的錦囊藏著巨大的陰謀,於是,狡兔死,走狗烹,昔日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慘遭追殺,蕭何死
於亂鞭之下,韓信被萬箭射穿,連疏於心計的樊噲也被逼當堂自戕。所幸的,張良在身中一箭之後機警地滾下山坡,最終做了泛舟五湖的范蠡。
劉邦終於著皇袍登基,沒了張良、蕭何、韓信,之後的歲月及至終老病榻「終日惶恐不安」。項羽雖兵敗烏江,但劉邦贏得江山美人錦衣玉食的日子,也並非想像中
的幸福、安逸。至此,觀眾才對當初鴻門殿下的離間和埋伏悄然了悟,原來,局中局,計中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狼煙四起,殺伐決斷,無非爭個你我的高低短
長,而結局,死者已矣,生者亦被地獄般的陰魂廝纏惶惶終日,生不如死。
這樣的「棋局」,就想到這當下的世界。美國近年就如何應對一個新興的中國而屢屢布局,無論西退東進,還是重返亞太,無論傳統安全還是非傳統安全領域,可謂
連環設計,軟硬兼施。中國無論如何強調自己的韜光養晦,換來的仍是對方的步步進逼。在此情狀之下,中國不得不被迫接招,你來我往之間難免持槍杖劍的相對,
就在這相對的時候,誰會是贏家?
難道這世間必須「有項羽就有劉邦,有范增就有張良」么。范增那虛弱的喘息猶在耳邊:「還有一種棋局叫兩敗俱輸」。
這世間除了你傾我軋,除了算計和排擠,除了你死我活,是否還應有相偕同生,共存共榮——你活,我也活?
H. 鴻門宴結局一段是什麼意思
釋義:
劉邦離去後,從小路回到軍營里。張良進去道歉,說:「劉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當面告辭。讓我奉上白璧一雙,拜兩拜敬獻給大王;玉斗一雙,拜兩拜獻給大將軍。」項王說:「沛公在哪裡?」張良說:「聽說大王有意要責備他,脫身獨自離開,已經回到軍營了」。
項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亞父接過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劍來敲碎了它,說:「唉!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事!奪項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劉邦。我們都要被他俘虜了!」
劉邦回到軍中,立刻殺掉了曹無傷。
原文:
《鴻門宴》(節選)兩漢:司馬遷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8)鴻門宴電影結局擴展閱讀:
賞析:
《鴻門宴》一文,在三大段十五節文字當中,包孕著極其豐富的思想意義。寫出來從秦崩潰到漢建立的歷史過程的一個重要片斷;描繪了劉項兩大集團勢力的不同陣容,塑造了兩種不同類型的統治人物。它不只預示著項羽個人功業的重要轉折,它也是整個秦末歷史變化的重要關鍵。
1、項羽經不起紛至沓來的諂言和諛語,不但容忍自己營壘內部的資敵臣僚,也不聽信忠誠而有遠見的策謀勸告;甚至「率直」到把敵方為自己遞送情報的人隨口供出。
劉邦對他所講的話和劉邦的行為,本來有許多矛盾和漏洞可以察尋,但他卻完全漠視了這些。用自己的雙手給自己埋下難於挽救的敗亡種子。
2、項羽集團的項伯,說明了不自覺的資敵行為是最為可怕也最為可恨的。他的一系列資敵行為,基本上都是處於不自覺狀態。但從其影響來看,應該說是存在內部的可怕的利敵現象。
因為它分明起到削弱和分裂自己營壘並且切實幫助了敵人的嚴重作用。項伯凡事從封建貴族道德觀念出發,以致弄得不識真正的大體。客觀上協助了敵人,還不自覺。敵人用各種手段利用了自己,不但不覺察,還自以為處事深合「義」「禮」。
3、凡事必須依靠多數人,和衷共濟,步調整齊,才能成功。
劉邦之所以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原因是在於他善於用人,處處依靠周圍的臣僚。上下團結一致、步調劃一,互相輔助、互相支援,形成一個堅強的集體力量。
相反地,在項羽方面,本來事情的成功象探囊取物一樣的容易,但是項羽卻師心自用不納善言。以致在如此嚴重的關頭,扮演了顢頇失敗的可悲角色。
4、嚴重事情,必須有膽有識,充分分析客觀實際,依據之制定周詳計劃,在進行上要有嚴密的措置安排,才能突破艱難,獲得勝利。
通過本文中劉邦集團的一系列活動,可以印證此點。劉邦在接到項羽要擊破他的消息時,雖然顯得有些慌亂,但他的一些心腹臣僚,大都是有膽有識,能細致地分析客觀,進行周詳的計劃和嚴密安排的人物。
《鴻門宴》雄辯地說明劉邦集團在處理這樣一個嚴重事件時,是如何做到了知己知彼,有條有理,並且能順理成章,因敵制勝,所有舉措都是符合客觀實際,從而獲得最後勝利。
I. 電影《鴻門宴》最後,張良被范增用計陷害,最終逃亡,歷史上是否有此事
《史記》、《漢書》對張良幫助蕭何籌謀劃策多不記載,但亦無妨張良後期的功績。論功行封時,按級班爵,漢高祖劉邦令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辭讓,謙請封始與劉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蘇沛縣),劉邦同意了,故稱張良為留侯。張良辭封的理由是:他韓滅家敗後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應該滿足。看到漢朝政權日益鞏固,國家大事有人籌劃,自己「為韓報仇強秦」的政治目的和「封萬戶、位列侯」的個人目標亦已達到,一生的宿願基本滿足。再加上身纏病魔,體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聯想范蠡、文種興越後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懼怕既得利益的復失,更害怕韓信等人的命運落到自己身上,張良乃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崇信黃老之學,靜居行氣,欲輕身成仙。但呂後感德張良,勸他毋自苦,張良最後還是沒有聽從呂後的勸告,仍就服人間煙火。
J. 看了電影《鴻門宴》,最後劉邦看了錦囊把那些幫他的人給殺害了,感覺真的很難相信人
劉邦是將計就計,用錦囊這個借口誅殺張良和韓信。
你還記得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嗎?張良問劉邦,這就是你想要的結果嗎?
其實真正聰明的人心機深沉的人,不是張良和范增,而是劉邦,他借韓信和張良之手最終除掉了項羽,同時借范增之手,除掉韓信和張良,當劉邦說服張良做自己的謀士的時候,你注意到嘴角的那抹笑了嗎?劉邦一直在演戲,將想要當帝王的想法深深藏在心裡,如此城府,真令人害怕!